CN220366454U - 一种热电解耦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热电解耦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366454U
CN220366454U CN202321708354.2U CN202321708354U CN220366454U CN 220366454 U CN220366454 U CN 220366454U CN 202321708354 U CN202321708354 U CN 202321708354U CN 220366454 U CN220366454 U CN 22036645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nergy storage
pipe
storage system
water out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708354.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德永
白烨
姜文鑫
宋佳琛
石永利
杨霄弘
李涛
王鑫
于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ilar Thermal Power Plant Of Hulunbeier Antai Thermal Power Co ltd
Huaneng Clean Energy Research Institute
Original Assignee
Hailar Thermal Power Plant Of Hulunbeier Antai Thermal Power Co ltd
Huaneng Clean Energy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ilar Thermal Power Plant Of Hulunbeier Antai Thermal Power Co ltd, Huaneng Clean Energy Research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Hailar Thermal Power Plant Of Hulunbeier Antai Thermal Pow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708354.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36645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36645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36645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eat-Pump Type And Storage Water Heat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热电解耦装置。长输热网包括供水管和回水管;热源侧设备的第一储能系统外接进水管和两个外接出水管分别与供水管、回水管连接,使循环系统加热后的介质携带热量流经第一储能系统进行储能蓄热以及输出调控;用热用户侧设备的第二储能系统外接进水管和两个外接出水管分别与供水管、出水管连接,使热源侧设备传输的介质携带热量流经第二储能系统进行储能蓄热以及输出调控,用热用户侧设备的隔压站进水端与供水管连接,隔压站出水端与用户端的进水端连接,隔压站输出处理的介质至用户端。因此,将热源侧设备、长输热网和热用户侧装配一起作为热电解耦装置,即可保持蓄热能力,也不存在高能低用、系统低效和占地面积大的缺点。

Description

一种热电解耦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煤供热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热电解耦装置。
背景技术
为保障民生供暖问题,电厂往往采取“以热定电”的运行方式,使得发电机组常常被迫处于高出力状态运行,调峰能力受到热负荷的制约,大大降低了发电机组的灵活性。在用户热需求逐日增加的背景下,特别是高寒地区,供暖季动辄持续半年甚至更久,电厂的发电机组不得不长时间采取“以热定电”的模式运行,存在多余的电力无法消纳,甚至影响风电、光电等绿电入网,造成大量的电力浪费,因此需要利用热电解耦装置在满足用户热需求的同时,将多余的电力就近消纳。
目前,热电解耦装置如电热锅炉和水储热装置通常设置在热源侧设备上,在热源侧设备设置电热锅炉,该电热锅炉是用热产电,再用电生热,存在高能低用、系统低效的缺点,而在热源侧设备设置水储热装置,该水储热装置的占地面积大,不适合用地紧张的电厂,若仅采用长输热网实现热电解耦的目的,受长输热网传输距离以及外部温度的影响,其蓄热能力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热电解耦装置,以解决现有热电解耦装置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占地面积大、高能低用、系统低效和蓄热能力差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热电解耦装置,包括:热源侧设备、长输热网和热用户侧设备;
所述长输热网包括供水管和回水管,所述供水管和所述回水管组成循环管道;
所述热源侧设备包括循环系统和第一储能系统,所述第一储能系统具有一个外接进水管和两个外接出水管;
所述循环系统对设置于加热区域处的所述长输热网的回水管中的介质进行加热,使加热后携带热量的介质通过所述供水管进行传输;
所述第一储能系统的外接进水管和一个外接出水管分别与所述长输热网的供水管连接,所述第一储能系统的另一个外接出水管与所述长输热网的回水管连接,使加热后的介质携带热量流经所述第一储能系统,由所述第一储能系统对热量进行储能蓄热以及输出调控;
所述热用户侧设备包括隔压站和第二储能系统,所述第二储能系统具有一个外接进水管和两个外接出水管;
所述第二储能系统的外接进水管和一个外接出水管分别与所述长输热网的供水管连接,所述第二储能系统的另一个外接出水管与所述长输热网的回水管连接,使加热后的介质携带热量流经所述第二储能系统,由所述第二储能系统对热量进行储能蓄热以及输出调控;
所述隔压站的进水端与所述长输热网的供水管连接,所述隔压站的出水端与所述长输热网的回水管连接,所述隔压站监测并调节介质的热量、压力和流量后,输出监测并调节的介质。
优选的,所述长输热网包括的回水管设置有两个排水阀,使所述回水管内的介质按照排水阀的输送方向来输送。
优选的,所述循环系统包括:汽轮机、蒸汽管道、加热系统和凝结水箱;
所述汽轮机的输入端与所述凝结水箱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汽轮机的输出端与所述蒸汽管道的输入管连接,所述汽轮机将蒸汽中携带的部分热量转换成机械能,并将携带剩余热量的蒸汽输出给所述蒸汽管道,使所述蒸汽管道传输该蒸汽;
所述加热系统的输入端与所述蒸汽管道的输出管连接,所述加热系统的输出端与所述凝结水箱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加热系统提取所述蒸汽中携带的剩余热量后,利用所提取的热量对设置于加热区域处的所述长输热网的回水管中的介质进行加热,将不携带热量的蒸汽传输至所述凝结水箱。
优选的,所述加热系统的输出端与所述凝结水箱的输入端之间的连接管道上设有排水阀,使所述加热系统将经过热量提取的蒸汽输送至所述凝结水箱。
优选的,所述第一储能系统包括:第一储能蓄热系统和第一储能供热系统;
所述第一储能蓄热系统具有一个外接进水管、外接出水管、内接进水管和内接出水管,所述第一储能供热系统具有一个外接出水管、内接进水管和内接出水管;
所述第一储能蓄热系统的内接出水管和所述第一储能供热系统的内接进水管连接,所述第一储能供热系统的内接出水管与所述第一储能蓄热系统的内接进水管连接,组成第一储能系统中的第一循环管道,所述第一储能蓄热系统将热量进行储能蓄热,通过所述第一循环管道传输所储能蓄热的热量,使所述第一储能供热系统调控利用所储能蓄热的热量进行加热,通过所述第一循环管道传输加热后的热量。
优选的,第一储能系统中的第一循环管道上设有两个排水阀,使第一循环管道内的介质或热量按照排水阀的输送方向进行流动;
第一储能系统的外接出水管与所述长输热网的供水管连接的管道上设有一个排水阀和阀门,由该排水阀控制经储能蓄热的热量输送至所述长输热网的供水管,由该阀门控制该外接出水管的通断;
所述第一储能系统的外接出水管与所述长输热网的回水管所连接的管道上设有一个排水阀和阀门,由该排水阀控制经储能蓄热的热量输送至所述长输热网的回水管,由该阀门控制该外接出水管的通断;
所述第一储能系统的外接进水管与所述长输热网的供水管所连接的管道上设有阀门,通过该阀门来控制外接进水管的通断。
优选的,还包括:
所述第一储能蓄热系统具有另一外接进水管,该外接进水管与所述汽轮机的输出端连接,由所述第一储能蓄热系统将蒸汽中携带的剩余热量进行储能蓄热。
优选的,所述第二储能系统包括:
所述第二储能蓄热系统具有一个外接进水管、外接出水管、内接进水管和内接出水管,所述第二储能供热系统具有一个外接出水管、内接进水管和内接出水管;
所述第二储能蓄热系统的内接出水管和所述第二储能供热系统的内接进水管连接,所述第二储能供热系统的内接出水管与所述第二储能蓄热系统的内接进水管连接,组成第二储能系统中的第二循环管道,所述第二储能蓄热系统将热量进行储能蓄热,通过所述第二循环管道传输所储能蓄热的热量,使所述第二储能供热系统调控利用所储能蓄热的热量进行加热,通过所述第一循环管道传输加热后的热量。
优选的,所述第二储能系统中的第二循环管道上设有两个排水阀,使第二循环管道内的介质或热量按照排水阀的输送方向进行输送;
所述第二储能系统的外接出水管与所述长输热网的供水管所连接的管道上设有一个排水阀和阀门,由该排水阀控制经储能蓄热的热量输送至所述长输热网的供水管,由该阀门控制该外接出水管的通断;
所述第二储能系统的外接出水管与所述长输热网的回水管所连接的管道上设有一个排水阀和阀门,由该排水阀控制经储能蓄热的热量输送至所述长输热网的回水管,由该阀门控制该外接出水管的通断;
所述第二储能系统的外接进水管与所述长输热网的供水管所连接的管道上设有一个阀门,通过该阀门来控制外接进水管的通断。
优选的,还包括:
所述第一储能系统中具有第一间接换热设备,所述第一间接换热设备对流经所述第一储能系统的介质进行换热;
所述第二储能系统中具有第二间接换热设备,所述第二间接换热设备对流经所述第二储能系统的介质进行换热。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热电解耦装置,利用长输热网包括的供水管和回水管组成循环管道;利用热源侧设备包括的循环系统对设置于加热区域处的长输热网的回水管中的介质进行加热,使加热后携带热量的介质通过供水管进行传输,并利用热源侧设备包括的第一储能系统的外接进水管和一个外接出水管分别与长输热网的供水管连接,用另一个外接出水管与长输热网的回水管连接,使加热后的介质携带热量流经第一储能系统,由第一储能系统对热量进行储能蓄热以及输出调控;利用热用户侧设备包括的第二储能系统的外接进水管和一个外接出水管分别与长输热网的供水管连接,用另一个外接出水管与长输热网的回水管连接,使加热后的介质携带热量流经第二储能系统,由第二储能系统对热量进行储能蓄热以及输出调控,并利用热用户侧设备包括的隔压站的进水端与长输热网的供水管连接,隔压站的出水端与长输热网的回水管连接,同时,隔压站的出水端与用户端的进水端连接,隔压站监测并调节介质的热量、压力和流量后,可输出监测并调节的介质至用户端。通过上述公开的热电解耦装置,通过调整长输热网的回水温度和流量,利用长输热网蓄热,同时利用热源侧设备所包括的第一储能系统和热用户侧设备所包括的第二储能系统作为蓄热能力的扩充,再利用热源侧设备所包括的循环系统给长输热网或第一储能系统进行供热,因此,在需要设置热电解耦装置时,将热源侧设备、长输热网和热用户侧装配在一起即可。本申请相较于现有热电解耦装置,在利用长输热网、第一储能系统和第二储能系统保持蓄热能力的同时,无需经历热-电-热的转换,不存在高能低用、系统低效和占地面积大的缺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热电解耦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热源测设备1,第一储能系统11,第一储能蓄热系统111,第一储能供热系统112,循环系统12,汽轮机121,蒸汽管道122,加热系统123,凝结水箱124,长输热网2,回水管21,供水管22,热用户侧设备3,第二储能系统31,第二储能蓄热系统311,第二储能供热系统312,隔压站3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热电解耦装置,参见图1,图1为热电解耦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所述热电解耦装置包括:热源侧设备1、长输热网2和热用户侧设备3;
长输热网2包括供水管22和回水管21,供水管22和回水管21组成循环管道;
热源侧设备1包括循环系统12和第一储能系统11,第一储能系统11具有一个外接进水管、两个外接出水管;
循环系统12对设置于加热区域处的长输热网2的回水管21中的介质进行加热,使加热后携带热量的介质通过供水管22进行传输;
第一储能系统11的外接进水管和一个外接出水管分别与长输热网2的供水管22连接,第一储能系统11的另一个外接出水管与长输热网2的回水管21连接,使加热后的介质携带热量流经第一储能系统11,由第一储能系统11对热量进行储能蓄热以及输出调控;
热用户侧设备3包括隔压站32和第二储能系统31,第二储能系统31具有一个外接进水管和两个外接出水管;
第二储能系统31的外接进水管和一个外接出水管分别与长输热网2的供水管22连接,第二储能系统31的另一个外接出水管与长输热网2的回水管21连接,使加热后的介质携带热量流经第二储能系统31,由第二储能系统31对热量进行储能蓄热以及输出调控;
隔压站32的进水端与长输热网2的供水管22连接,隔压站32的出水端与长输热网2的回水管21连接,隔压站32监测并调节介质的热量、压力和流量后,输出监测并调节的介质。
其中,长输热网2具有结构简单、调控能力强、水容量大等特点,具有较高的蓄热潜力,利用长输热网2蓄热,能够在不增加建设投资的前提下实现供热量的削峰填谷,有利于改善热电联产机组因“热电耦合”造成的电厂供应热量与用户实际需求热量不匹配的效果。由长输热网2利用循环管道将热源侧设备1输出介质携带的热量传输到热用户侧设备3。
具体的,热源侧设备1的进水端与长输热网2的回水管21连接,热源侧设备1的出水端与长输热网2的供水管22连接,热源侧设备1对供水管22中介质的热量进行储能蓄热以及输出调控,若此次经过储能蓄热的介质的热量达到长输热网2供水管22设定热量,则将该介质的热量输出到长输热网2的供水管22,并由长输热网2的供水管22将该介质的热量输出至热用户侧设备3。
热用户侧设备3的进水端与长输热网2的供水管22连接,热用户侧设备3对长输热网2的供水管22输出的介质的热量进行储能蓄热以及输出调控,若此次经过储能蓄热的介质的热量达到长输热网2供水管22设定热量,则通过热用户侧将该介质的热量输出至用户端,热用户侧设备3的出水端与长输热网2的回水管21连接,若此次经过储能蓄热的介质的热量未达到长输热网2供水管22设定热量,则通过长输热网2回水管21将介质的热量输出至热源测设备以重新进行加热。
需要说明的是,热用户侧设备3包括的隔压站32的进水管可同时接收第二储能系统31外接出水管与长输热网2供水管22输出介质的热量,也可以理解为第二储能系统31对长输热网2供水管22输出介质的热量进行调控后输出到隔压站32,通过隔压站32监控长输热网2供水管22中介质的热量、压力及流量情况,进行热量调节,控制压力平衡、流量稳定,并输送到用户端。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调整长输热网2的回水温度和流量,利用长输热网2蓄热,虽然长输热网2的蓄热量大,但由于长输热网2的传输长度较长,在调节热网的负荷时,有较大的时滞性,因此需利用热源侧设备1所包括的第一储能系统11和热用户侧设备3所包括的第二储能系统31作为蓄热能力的扩充,再利用热源侧设备1所包括的循环系统12给长输热网2或第一储能系统11进行供热,不过可根据实际需求降低第一储能系统11或第二储能系统31的占地面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利用长输热网2包括的供水管22和回水管21组成循环管道;利用热源侧设备1包括的循环系统12对设置于加热区域处的长输热网2的回水管21中的介质进行加热,使加热后携带热量的介质通过供水管22进行传输,并利用热源侧设备1包括的第一储能系统11的外接进水管和一个外接出水管分别与长输热网2的供水管22连接,用另一个外接出水管与长输热网2的回水管21连接,使加热后的介质携带热量流经第一储能系统11,由第一储能系统11对热量进行储能蓄热以及输出调控;利用热用户侧设备3包括的第二储能系统31的外接进水管和一个外接出水管分别与长输热网2的供水管22连接,用另一个外接出水管与长输热网2的回水管21连接,使加热后的介质携带热量流经第二储能系统31,由第二储能系统31对热量进行储能蓄热以及输出调控,并利用热用户侧设备3包括的隔压站32的进水端与长输热网2的供水管22连接,隔压站32的出水端与长输热网2的回水管21连接,同时,隔压站32的出水端与用户端的进水端连接,隔压站32监测并调节介质的热量、压力和流量后,可输出监测并调节的介质至用户端。
通过上述公开的热电解耦装置,通过调整长输热网2的回水温度和流量,利用长输热网蓄热,同时利用热源侧设备1所包括的第一储能系统11和热用户侧设备3所包括的第二储能系统31作为蓄热能力的扩充,再利用热源侧设备1所包括的循环系统12给长输热网2或第一储能系统11进行供热,因此,在需要设置热电解耦装置时,将热源侧设备1、长输热网2和热用户侧3装配在一起即可。
本申请相较于现有热电解耦装置,在利用长输热网2、第一储能系统11和第二储能系统31保持蓄热能力的同时,无需经历热-电-热的转换,不存在高能低用、系统低效和占地面积大的缺点。具体的,利用长输热网2蓄热,降低了热电厂储能系统占地面积,利用第一储能系统11和第二储能系统31,一方面扩充了蓄热量力,另一方面提高了热量响应速率,始终可以保证第一储能系统11和第二储能系统31中的介质携带的热量在规定区间内,从而达到了削弱热电耦合的强度,提高发电机组运行的灵活性的目的,第一储能系统11和第二储能系统31还可根据需求随时接入长输热网2供水管22进行热量输送,恒定的温度不会扰动长输热网的供水温度。
进一步,如图1所示,长输热网2包括的回水管21设置有两个排水阀,使回水管21内的介质按照排水阀的输送方向来输送。
进一步,如图1所示,循环系统12包括:汽轮机121、蒸汽管道122、加热系统123和凝结水箱124;
汽轮机121的输入端与凝结水箱124的输出端连接,汽轮机121的输出端与蒸汽管道122的输入管连接,汽轮机121将蒸汽中携带的部分热量转换成机械能,并将携带剩余热量的蒸汽输出给蒸汽管道122,使蒸汽管道122传输该蒸汽;
加热系统123的输入端与蒸汽管道122的输出管连接,加热系统123的输出端与凝结水箱124的输入端连接,加热系统123提取所述蒸汽中携带的剩余热量后,利用所提取的热量对设置于加热区域处的长输热网2的回水管21中的介质进行加热,将不携带热量的蒸汽传输至凝结水箱124。
循环系统12的工作原理为:燃料在燃烧时加热凝结水箱124中的水生成高温蒸汽,高温蒸汽的压力推动汽轮机121旋转,然后汽轮机121带动发电机旋转(后续过程属于发电过程不再阐述),蒸汽通过汽轮机121后经过蒸汽管道122,经蒸汽管道122输送到加热系统123,加热系统123进行热量输出后,蒸汽温度下降后进入凝结水箱124,凝结水箱124作为补充水再次经过燃料在燃烧时加热,加热后生成高温蒸汽进入汽轮机121。
需要说明的是,热源侧设备1利用循环系统12包括的加热系统123对长输热网2的回水管21进行介质加热,利用长输热网2的供水管22将加热后的介质的热量输出至第一储能系统11进行储能蓄热以及输出调控。
进一步,如图1所示,加热系统123的输出端与凝结水箱124的输入端之间的连接管道上设有排水阀,使加热系统123将经过热量提取的蒸汽输送至凝结水箱124。
进一步,如图1所示,第一储能系统11包括:第一储能蓄热系统111和第一储能供热系统112;
第一储能蓄热系统111具有一个外接进水管、外接出水管、内接进水管和内接出水管,第一储能供热系统112具有一个外接出水管、内接进水管和内接出水管;
第一储能蓄热系统111的内接出水管和第一储能供热系统112的内接进水管连接,第一储能供热系统112的内接出水管与第一储能蓄热系统111的内接进水管连接,组成第一储能系统11中的第一循环管道,第一储能蓄热系统111将热量进行储能蓄热,通过第一循环管道传输所储能蓄热的热量,使第一储能供热系统112调控利用所储能蓄热的热量进行加热,通过所述第一循环管道传输加热后的热量。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中,第一储能蓄热系统111进行储能蓄热,加热流经第一储能蓄热系统111的介质的热量,第一储能蓄热系统111与第一储能供热系统112之间可通过第一循环管进行循环,以将第一储能蓄热系统111加热好的介质热量循环至第一储能供热系统112,而第一储能供热系统112的较低温度的介质循环至第一储能蓄热系统111内加热,还可以理解为,第一储能蓄热系统111接收加热系统123输出介质携带的热量,将热量进行储能蓄热,同时通过第一储能蓄热系统111与第一储能供热系统112之间的第一循环管路,将储能蓄热后的介质携带的热量传输到第一储能供热系统112,对第一储能供热系统112的介质进行加热,而用于加热的介质在通过第一循环管道回到第一储能蓄热系统111,从而始终可以保证第一储能蓄热系统111的介质的热量在规定区间内,并且根据需求可随时接入长输热网2供水管22而输出介质热量,由于输出的介质的热量是恒定的,即输出的热能恒定,所以不会使得长输热网2供水温度发生剧烈波动而影响供热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储能蓄热系统111的外接进水管与长输热网2的供水管22连接,第一储能蓄热系统111的外接出水管与长输热网2的回水管21连接,由第一储能蓄热系统111按照长输热网2的供水管22设定热量,对供水管22中的介质携带的热量进行储能蓄热,以输出恒定热量的介质,具体的,通过第一储能蓄热系统111进行储能蓄热来减少介质携带的热量,第一储能供热系统112的外接出水管与长输热网2的回水管21连接,第一储能供热系统112接收第一储能蓄热系统111储能蓄热的热量,利用储能蓄热的热量给介质携带的热量进行加热,使介质携带的总热量达到长输热网2回水管21设定热量后,通过第一储能供热系统112的外接出水管将介质携带的总热量输出到长输热网2的供水管22,以增加热源侧设备1对热用户侧设备3的热量供应,若加热后介质携带的总热量无法达到长输热网2回水管21设定热量,则通过第一循环管道将介质携带的总热量输出至第一储能蓄热系统111,利用第一储能蓄热系统111的外接出水管将介质携带的热量输出至长输热网2的回水管21。
还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储能蓄热系统111利用长输热网2供水管22中介质的热量提升第一储能蓄热系统111内部介质的热量,直到内部介质的热量达到设计工况温度,第一储能蓄热系统111与第一储能供热系统112之间通过第一循环管道进行循环,最后直接向长输热网2输出所需介质的热量,或者,第一储能供热系统112通过第一循环管道接收第一储能蓄热系统111储能蓄热的热量,使热量达到长输热网2供水管22设定热量后,将热量输出到长输热网2的供水管22。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需求设定由第一储能蓄热系统111或第一储能供热系统112来判断流经第一储能系统11的介质的热量是否达到长输热网2供水管22设定热量,可理解为设定由第一储能蓄热系统111或第一储能供热系统112对流经的介质的热量进行加热。
进一步,如图1所示,第一循环管道上设有两个排水阀,使第一循环管道内的介质或热量按照排水阀的输送方向进行流动;
第一储能系统11的外接出水管与长输热网2的供水管22连接的管道上设有一个排水阀和阀门,由该排水阀控制经储能蓄热的热量输送至长输热网2的供水管22,由该阀门控制该外接出水管的通断;
第一储能系统11的外接出水管与长输热网2的回水管21所连接的管道上设有一个排水阀和阀门,由该排水阀控制经储能蓄热的热量输送至长输热网2的回水管21,由该阀门控制该外接出水管的通断;
第一储能系统11的外接进水管与长输热网2的供水管22所连接的管道上设有阀门,通过该阀门来控制外接进水管的通断。
进一步而言,所述热源侧设备1中的第一储能蓄热系统111蓄热方式包括:储能蓄热系统可接入长输热网2供水管22、汽轮机121输出端和加热系统123的输出端来进行储能蓄热,其储能蓄热方式更加灵活,更具有实用性。
进一步,基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储能系统11,还包括:
第一储能蓄热系统111具有另一外接进水管,该外接进水管与汽轮机121的输出端连接,由第一储能蓄热系统111将蒸汽中携带的剩余热量进行储能蓄热。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储能蓄热系统111通过另一外接进水管与汽轮机121的输出端连接,能够直接对汽轮机121的输出的高温蒸汽进行储能蓄热,以提取高温蒸汽的热量,无需将介质携带的热量输出至长输热网2的回水管21,由长输热网2的回水管21再次经过循环系统12以对对长输热网2的供水管22中的介质进行加热。
进一步,基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储能系统11,还包括:
第一储能蓄热系统111具有另一外接进水管,该外接进水管与加热系统123的输出端连接,由第一储能蓄热系统111将蒸汽中携带的剩余热量进行储能蓄热。
同样的,第一储能蓄热系统111通过另一外接进水管与加热系统123的输出端连接,能够直接对加热系统123的输出的高温蒸汽进行储能蓄热,以提取高温蒸汽的热量,无需将介质携带的热量输出至长输热网2的回水管21,由长输热网2的回水管21再次经过循环系统12以对长输热网2的供水管22中的介质进行加热。
进一步,如图1所示,第二储能系统31包括:第二储能蓄热系统311和第二储能供热系统312;
第二储能蓄热系统311具有一个外接进水管、外接出水管、内接进水管和内接出水管,第二储能供热系统312具有一个外接出水管、内接进水管和内接出水管;
第二储能蓄热系统311的内接出水管和第二储能供热系统312的内接进水管连接,第二储能供热系统312的内接出水管与第二储能蓄热系统311的内接进水管连接,组成第二储能系统31中的第二循环管道,第二储能蓄热系统311将热量进行储能蓄热,通过所述第二循环管道传输所储能蓄热的热量,使第二储能供热系统312调控利用所储能蓄热的热量进行加热,通过所述第一循环管道传输加热后的热量。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储能蓄热系统311的外接进水管与长输热网2的供水管22连接,第二储能蓄热系统311的外接出水管与长输热网2的回水管21连接,第二储能蓄热系统311按照长输热网2的供水管22设定热量,对供水管22中的介质携带的热量进行储能蓄热,以输出恒定热量的介质,第二储能供热系统312的外接出水管与长输热网2的供水管22连接,第二储能供热系统312利用储能蓄热的热量使介质携带的总热量达到长输热网2供水管22设定热量后,通过第二储能供热系统312的外接出水管,将介质携带的总热量通过长输热网2的供水管22输出至隔压站32,以增加第二储能供热系统312对隔压站32的热量供应。同样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需求设定选择第二储能蓄热系统311或第二储能供热系统312来判断流经第二储能系统31介质的热量是否达到长输热网2供水管22设定热量,可理解为设定由第二储能蓄热系统311或第二储能供热系统312对流经的介质的热量进行加热。
进一步,如图1所示,第二储能系统31中的第二循环管道上设有两个排水阀,使第二循环管道内的介质或热量按照排水阀的输送方向进行输送;
第二储能系统31的外接出水管与长输热网2的供水管22所连接的管道上设有一个排水阀和阀门,由该排水阀控制经储能蓄热的热量输送至长输热网2的供水管22,由该阀门控制该外接出水管的通断;
第二储能系统31的外接出水管与长输热网2的回水管21所连接的管道上设有一个排水阀和阀门,由该排水阀控制经储能蓄热的热量输送至长输热网2的回水管21,由该阀门控制该外接出水管的通断;
第二储能系统31的外接进水管与长输热网2的供水管22所连接的管道上设有一个阀门,通过该阀门来控制外接进水管的通断。
特别地,储能蓄热系统与储能供热系统的储能蓄热方式包括但不限于水蓄能、相变蓄能、固体蓄能、盐溶液蓄能等,因此储能蓄热系统和储能供热系统与长输热网2的内部介质的热量的换热方式不具单一性。
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第一储能蓄热系统111与第一储能供热系统112关于介质的热量的换热方式包括:第一储能蓄热系统111和第一储能供热系统112内部介质与长输热网2供水管22内部介质直接混流以进行直接换热、使用间接换热设备将第一储能蓄热系统111和第一储能供热系统112内部介质的热量与长输热网2供水管22内部介质的热量进行间接换热。同样的,第二储能蓄热系统311与第二储能供热系统312关于介质的热量的换热方式与第一储能蓄热系统111与第一储能供热系统112关于介质的热量的换热方式一致。
进一步,基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储能系统11和第二储能系统31,还包括:
第一储能系统11中具有第一间接换热设备,所述第一间接换热设备对流经第一储能系统11的介质进行换热;
第二储能系统31中具有第二间接换热设备,所述第二间接换热设备对流经第二储能系统31的介质进行换热。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储能系统11中的第一循环管道具有第一间接换热设备,当长输热网2的供水管22通过第一储能系统11的外接进水管输送经过加热系统123加热后的介质,在该介质进入第一循环管道后,按照长输热网2供水管22设定热量,利用第一间接换热设备对进入第一循环管道的介质间接进行换热。同样的,第二间接换热设备对流经第二储能系统31的介质进行换热的过程参见第一间接换热设备对流经第一储能系统11的介质进行换热的过程。
具体的,第一间接换热设备为第一板式换热机组,第二间接换热设备为第二板式换热机组。
需要说明的是,间接换热设备采用板式换热器,在相同压力损失情况下,比其余换热器如管式换热器的传热系数高,占地面积少,热回收率高。
具体的,蒸汽管道122为高温蒸汽管道。
需要说明的是,蒸汽管道122必须为能够传输高温蒸汽的管道,也可以采用其他材料的管道传输高温蒸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需求进行选择。
进一步的,蒸汽管道122设有能够保温管道内部蒸汽的蒸汽保温材料。
需要说明的是,蒸汽管道122设有蒸汽保温材料,避免利用蒸汽管道122在传输高温蒸汽的过程中大量温度的流失。
具体的,加热系统123为蒸汽供热系统。
需要说明的是,蒸汽供热系统所传输的蒸汽的比重小,在管道中的流速比水大,供热系统易于迅速启动,在换热设备中传热效率较高。
本实用新型在具体使用过程中,热源测设备1利用加热系统123对长输热网2的回水管21中的介质的热量进行加热,利用长输热网2的供水管22对介质加热后携带的热量进行输出,第一储能蓄热系统111的进水管连接长输热网2的供水管22,通过第一储能蓄热系统111对长输热网2中介质携带的热量进行储能蓄热,加热第一储能蓄热系统111内介质的热量,在热用户侧设备3所需热量小于热源侧设备1提供的热量时,利用第一储能蓄热系统111进行储能蓄热来减少热源侧设备1对用户侧设备3的热量供应,并且第一储能蓄热系统111与第一储能供热系统112之间可通过第一循环管道进行循环,可以将第一储能蓄热系统111储能蓄热的热量输出至第一储能供热系统112,在热用户侧设备3所需热量大于热源侧设备1提供的热量时,利用第一储能供热系统112吸收第一储能蓄热系统111储能蓄热的热量,并输出稳定的热能到热用户侧设备3进行热量调节,因为第一储能供热系统112的较低温度的介质循环至第一储能蓄热系统111内加热,所以可以始终保证第一储能供热系统112的热水在规定区间内,恒定的温度不会使得长输热网2供水温度发生剧烈波动而影响供热效果,并且根据需求可随时接入长输热网2供水管22进行热量输送。长输热网2的供水管22将热源侧设备1输出的热量输送到到热用户侧设备3,热用户侧设备3的第二储能蓄热系统311的进水管连接长输热网2的供水管22,在所需热量小于热源侧设备1输出的热量,利用长输热网2的热量在第二储能蓄热系统311中进行蓄热,使第二储能蓄热系统311内介质的热量直到达到设计工况温度,并且第二储能蓄热系统311与第二储能供热系统312之间可通过第二循环管道进行循环,可以将第二储能蓄热系统311加热后的介质的热量循环至第二储能供热系统312,而第二储能供热系统312的较低温度的介质可迅速循环至第二储能蓄热系统311内加热,从而始终可以保证第二储能供热系统312的温度恒定,当热用户侧设备3所需热量大于热源测设备1提供的热量时,第二储能供热系统312可稳定输出所需的热量,不会使得长输热网供水温度发生剧烈波动而影响供热效果,在严寒期,由于长输热网的长度较长,在调节热网的负荷时,有较大的时滞性,储能蓄热系统与储能供热系统距离隔压站近,所以具有时滞性小、响应速度快的优势。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热电解耦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热源侧设备、长输热网和热用户侧设备;
所述长输热网包括供水管和回水管,所述供水管和所述回水管组成循环管道;
所述热源侧设备包括循环系统和第一储能系统,所述第一储能系统具有一个外接进水管和两个外接出水管;
所述循环系统对设置于加热区域处的所述长输热网的回水管中的介质进行加热,使加热后携带热量的介质通过所述供水管进行传输;
所述第一储能系统的外接进水管和一个外接出水管分别与所述长输热网的供水管连接,所述第一储能系统的另一个外接出水管与所述长输热网的回水管连接,使加热后的介质携带热量流经所述第一储能系统,由所述第一储能系统对热量进行储能蓄热以及输出调控;
所述热用户侧设备包括隔压站和第二储能系统,所述第二储能系统具有一个外接进水管和两个外接出水管;
所述第二储能系统的外接进水管和一个外接出水管分别与所述长输热网的供水管连接,所述第二储能系统的另一个外接出水管与所述长输热网的回水管连接,使加热后的介质携带热量流经所述第二储能系统,由所述第二储能系统对热量进行储能蓄热以及输出调控;
所述隔压站的进水端与所述长输热网的供水管连接,所述隔压站的出水端与所述长输热网的回水管连接,所述隔压站监测并调节介质的热量、压力和流量后,输出监测并调节的介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长输热网包括的回水管设置有两个排水阀,使所述回水管内的介质按照排水阀的输送方向来输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系统包括:汽轮机、蒸汽管道、加热系统和凝结水箱;
所述汽轮机的输入端与所述凝结水箱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汽轮机的输出端与所述蒸汽管道的输入管连接,所述汽轮机将蒸汽中携带的部分热量转换成机械能,并将携带剩余热量的蒸汽输出给所述蒸汽管道,使所述蒸汽管道传输该蒸汽;
所述加热系统的输入端与所述蒸汽管道的输出管连接,所述加热系统的输出端与所述凝结水箱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加热系统提取所述蒸汽中携带的剩余热量后,利用所提取的热量对设置于加热区域处的所述长输热网的回水管中的介质进行加热,将不携带热量的蒸汽传输至所述凝结水箱。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系统的输出端与所述凝结水箱的输入端之间的连接管道上设有排水阀,使所述加热系统将经过热量提取的蒸汽输送至所述凝结水箱。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储能系统包括:第一储能蓄热系统和第一储能供热系统;
所述第一储能蓄热系统具有一个外接进水管、外接出水管、内接进水管和内接出水管,所述第一储能供热系统具有一个外接出水管、内接进水管和内接出水管;
所述第一储能蓄热系统的内接出水管和所述第一储能供热系统的内接进水管连接,所述第一储能供热系统的内接出水管与所述第一储能蓄热系统的内接进水管连接,组成第一储能系统中的第一循环管道,所述第一储能蓄热系统将热量进行储能蓄热,通过所述第一循环管道传输所储能蓄热的热量,使所述第一储能供热系统调控利用所储能蓄热的热量进行加热,通过所述第一循环管道传输加热后的热量。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储能系统中的第一循环管道上设有两个排水阀,使第一循环管道内的介质或热量按照排水阀的输送方向进行流动;
第一储能系统的外接出水管与所述长输热网的供水管连接的管道上设有一个排水阀和阀门,由该排水阀控制经储能蓄热的热量输送至所述长输热网的供水管,由该阀门控制该外接出水管的通断;
所述第一储能系统的外接出水管与所述长输热网的回水管所连接的管道上设有一个排水阀和阀门,由该排水阀控制经储能蓄热的热量输送至所述长输热网的回水管,由该阀门控制该外接出水管的通断;
所述第一储能系统的外接进水管与所述长输热网的供水管所连接的管道上设有阀门,通过该阀门来控制外接进水管的通断。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储能蓄热系统具有另一外接进水管,该外接进水管与所述汽轮机的输出端连接,由所述第一储能蓄热系统将蒸汽中携带的剩余热量进行储能蓄热。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储能系统包括:
第二储能蓄热系统具有一个外接进水管、外接出水管、内接进水管和内接出水管,第二储能供热系统具有一个外接出水管、内接进水管和内接出水管;
所述第二储能蓄热系统的内接出水管和所述第二储能供热系统的内接进水管连接,所述第二储能供热系统的内接出水管与所述第二储能蓄热系统的内接进水管连接,组成第二储能系统中的第二循环管道,所述第二储能蓄热系统将热量进行储能蓄热,通过所述第二循环管道传输所储能蓄热的热量,使所述第二储能供热系统调控利用所储能蓄热的热量进行加热,通过第一循环管道传输加热后的热量。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储能系统中的第二循环管道上设有两个排水阀,使第二循环管道内的介质或热量按照排水阀的输送方向进行输送;
所述第二储能系统的外接出水管与所述长输热网的供水管所连接的管道上设有一个排水阀和阀门,由该排水阀控制经储能蓄热的热量输送至所述长输热网的供水管,由该阀门控制该外接出水管的通断;
所述第二储能系统的外接出水管与所述长输热网的回水管所连接的管道上设有一个排水阀和阀门,由该排水阀控制经储能蓄热的热量输送至所述长输热网的回水管,由该阀门控制该外接出水管的通断;
所述第二储能系统的外接进水管与所述长输热网的供水管所连接的管道上设有一个阀门,通过该阀门来控制外接进水管的通断。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第一储能系统中具有第一间接换热设备,所述第一间接换热设备对流经所述第一储能系统的介质进行换热;
所述第二储能系统中具有第二间接换热设备,所述第二间接换热设备对流经所述第二储能系统的介质进行换热。
CN202321708354.2U 2023-06-30 2023-06-30 一种热电解耦装置 Active CN22036645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708354.2U CN220366454U (zh) 2023-06-30 2023-06-30 一种热电解耦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708354.2U CN220366454U (zh) 2023-06-30 2023-06-30 一种热电解耦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366454U true CN220366454U (zh) 2024-01-19

Family

ID=895189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708354.2U Active CN220366454U (zh) 2023-06-30 2023-06-30 一种热电解耦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36645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187873U (zh) 一种采用导热油传热的储能式太阳能过热蒸汽锅炉
CN204421401U (zh) 一种采用熔盐传热储热的清洁能源过热蒸汽锅炉
CN107514667A (zh) 采用电动热泵实现热电厂跨季节蓄热放热的集中供热系统
CN106016219A (zh) 一种基于并联调节的显热蓄热式直接蒸汽发生系统及方法
CN209261636U (zh) 汽轮机抽气熔盐蓄热与电锅炉联合调峰供热的综合系统
CN209213961U (zh) 燃煤热电厂熔盐蓄热电锅炉联合供热综合系统
CN109579112A (zh) 一种供热机组热电解耦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CN107461728A (zh) 一种用于调峰的电蓄热锅炉回热系统
CN109654928A (zh) 一种熔盐储热和导热油传热系统及导热方法
CN201964501U (zh) 一种梯级利用潜热的热泵供暖系统
CN209588786U (zh) 一种熔盐储热和导热油传热系统
CN220366454U (zh) 一种热电解耦装置
CN211781378U (zh) 一种相变谷电蓄热耦合水源热泵的供暖系统
CN108980616A (zh) 一种针对间歇性用汽用户的长距离工业供汽系统
CN112032809B (zh) 一种基于可再生能源的混合热电站系统及其动态控制方法
CN208967879U (zh) 对间歇性用汽用户长距离工业供汽的余热综合利用系统
CN110793087B (zh) 电极锅炉及熔盐蓄热参与燃煤热电厂热电解耦的综合系统
CN208703575U (zh) 一种针对间歇性用汽用户的长距离工业供汽系统
CN114216156A (zh) 一种大温差长输供热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8870503A (zh) 对间歇性用汽用户长距离工业供汽的余热综合利用系统
CN217462276U (zh) 一种熔盐储热系统
CN219828793U (zh) 一种锅炉发电系统
CN102878035A (zh) 多级太阳能与其他能源互补热发电及多联产系统
CN216557100U (zh) 一种采用梯级储热的燃煤机组深度调峰系统
CN218238508U (zh) 储能单元及供热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