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359596U - 散热系统 - Google Patents

散热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359596U
CN220359596U CN202321177276.8U CN202321177276U CN220359596U CN 220359596 U CN220359596 U CN 220359596U CN 202321177276 U CN202321177276 U CN 202321177276U CN 220359596 U CN220359596 U CN 22035959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heat dissipation
air
water
heat exchan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177276.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肖岩
王元会
赖志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Lemon Phot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Lemon Phot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Lemon Phot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Lemon Phot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177276.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35959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35959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35959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散热系统,包括散热机构、换热机构以及传热机构。散热机构被配置为能够对热源进行散热。传热机构被配置为能够通过换热介质将所述散热机构散发的热量传输至所述换热机构,所述换热机构被配置为能够将换热介质的热量传导至第一应用场景以对第一应用场景供热。上述散热系统,散热效率高,且能够充分利用热量,提升能源的利用效率。

Description

散热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散热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散热系统。
背景技术
半导体激光器等设备在作业时通常会产生热量,为避免设备温度过高而影响设备的性能或使用寿命,设备在作业时通常需要设置散热器件对设备进行散热,从而抑制设备的升温。然而,相关技术中,散热器件的散热效率低,散发的热量容易导致能源浪费。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散热器件的散热效率低,散发的热量容易导致能源浪费的问题,提供一种散热系统。
一种散热系统,所述散热系统包括:
散热机构,被配置为能够对热源进行散热;
换热机构;以及,
传热机构,被配置为能够通过换热介质将所述散热机构散发的热量传输至所述换热机构,所述换热机构被配置为能够将换热介质的热量传导至第一应用场景以对第一应用场景供热。
上述散热系统,传热机构能够将散热机构对热源散热所产生的热量传输给换热机构,以为第一应用场景供热,从而实现热量的回收利用,有利于提升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浪费。同时,换热机构对第一应用场景的供热能够加速散热系统中热量的传输效率,有利于促进散热机构的热量流通,从而提升散热机构对热源的散热效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散热机构包括风冷散热组件,所述风冷散热组件被配置为能够驱使空气流动以带走所述热源产生的热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传热机构包括第一气泵元件,所述换热机构包括气体收集装置,所述第一气泵元件被配置为能够驱使所述风冷散热组件产生的热风流向所述气体收集装置,所述气体收集装置用于将所述热风注入第一应用场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气体收集装置包括气体收集器以及隔热元件,所述气体收集器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进风口朝向所述风冷散热组件,所述出风口朝向第一应用场景,且所述气体收集器的横截面积在所述进风口指向所述出风口的方向上逐渐减小,所述隔热元件覆盖所述气体收集器的表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散热系统还包括调温机构,所述调温机构包括第二气泵元件,所述第二气泵元件被配置为能够驱使外部空气流入第一应用场景与所述热风混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散热机构还包括冷凝管组件,所述冷凝管组件与热源导热接触,所述冷凝管组件位于所述热风的流动路径上;和/或,
所述散热机构还包括散热板组件,所述散热板组件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散热板,多个所述散热板与热源导热接触,所述散热板组件位于所述热风的流动路径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散热机构包括水冷散热组件,所述水冷散热组件被配置为能够供液体经过以带走热源的热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机构包括换热管组,所述换热管组连通所述水冷散热组件且至少部分设于所述第一应用场景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散热系统还包括调温机构,所述调温机构被配置为能够供外部水源注入所述换热管组以与所述水冷散热组件形成的热水混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散热系统还包括循环管道,所述循环管道连通所述换热管组的进水端和出水端,和/或,所述循环管道连通所述换热管组的出水端和所述水冷散热组件的进水端;和/或,
所述散热系统还包括循环管道,所述循环管道被配置为能够将所述换热管组流出的液体引导至第二应用场景,以对所述第二应用场景供水。
附图说明
图1为一些实施例中散热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些实施例中冷凝管组件和散热板组件设于气体收集装置和风冷散热组件之间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些实施例中热源上设置多个散热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一些实施例中进风结构连通气体收集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气泵元件设于气体收集器内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一些实施例中换热管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散热系统;11、风冷散热组件;111、风扇元件;12、气体收集装置;121、气体收集器;1211、进风口;1212、出风口;13、冷凝管组件;131、冷凝管;14、散热板组件;141、散热板;15、水冷散热组件;151、进水端;152、出水端;16、换热管组;161、进水管道;162、出水管道;163、换热管道;17、调温管道;18、储水箱;19、循环管道;21、阀门;22、热源;23、第一应用场景;24、控制元件;25、导线;26、第一气泵元件;27、进风结构;28、阀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出现这些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这些术语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若有出现这些术语“第一”、“第二”,这些术语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若有出现术语“多个”,“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有出现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这些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有出现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等类似的描述,其含义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若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若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如若存在,本申请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请参见图1,图1为一些实施例中散热系统10的结构示意图。本申请提供的散热系统10可用于对热源22进行散热,并能够将热源22产生的热量传输到第一应用场景23以对第一应用场景23供热,在散热的同时充分利用热量,提升能量利用效率。其中,热源22可以为任意适用的在作业过程中可能产生热量的设备,热源22包括但不限于为半导体激光器芯片等。第一应用场景23可以为任意适用的需要保持恒温或需要热量供暖的场景,第一应用场景23包括但不限于为恒温车间、仓库、温室大棚、恒温实验室、办公大楼、研发中心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散热系统10包括散热机构、换热机构以及传热机构,散热机构被配置为能够对热源22进行散热,例如能够吸收并挥发热源22的热量,或者吸收并带走热源22的热量。传热机构被配置为能够通过换热介质将散热机构散发的热量传输至换热机构,换热介质包括但不限于为空气等气体或自来水等液体。例如,传热机构能够驱使换热介质从散热机构流向换热机构,从而将热源22产生的热量传输到换热机构。可以理解的是,在传热机构的驱使下,从散热机构流出的换热介质吸收了热源22产生的热量,形成热风或热水。其中,热风或热水并非理解为对换热介质本身温度范围的描述,只要换热介质流出散热机构时,由于吸收了热源22产生的热量,相对于流入散热机构之前温度有所升高,即可理解为携带热量的换热介质,即热风或热水。当携带热量的换热介质在传热机构的驱使下流至换热机构时,换热机构被配置为能够将换热介质所携带的热量传导至第一应用场景23,以对第一应用场景23供热,使得第一应用场景23能够保持恒温或温度升高。
上述散热系统10,传热机构能够将散热机构对热源22散热所产生的热量传输给换热机构,以为第一应用场景23供热,从而实现热量的回收利用,有利于提升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浪费。同时,换热机构对第一应用场景23的供热能够加速散热系统10中热量的传输效率,有利于促进散热机构的热量流通,从而提升散热机构对热源22的散热效率。
结合图1、图2和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散热机构包括风冷散热组件11,风冷散热组件11被配置为能够驱使空气流动以带走热源22产生的热量。例如,风冷散热组件11包括一个或多个风扇元件111,风扇元件111在运行时能够驱使空气流经热源22的表面,加速热源22表面的空气流通,从而使得空气作为换热介质吸收并带走热源22的热量。在一些实施例中,传热机构包括第一气泵元件26,换热机构包括气体收集装置12,第一气泵元件26被配置为能够驱使风冷散热组件11产生的热风流向气体收集装置12,气体收集装置12用于将热风注入第一应用场景23,以使得第一应用场景23能够保持恒温或升温。
在一些实施例中,气体收集装置12包括气体收集器121以及隔热元件(图未标出),气体收集器121设有进风口1211和出风口1212,进风口1211朝向风冷散热组件11,出风口1212朝向第一应用场景23。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气泵元件26和风冷散热组件11能够相互配合,共同促进热源22和第一应用场景23之间的空气流动,使得空气作为换热介质能够依次经过风冷散热组件11、热源22以及气体收集装置12流入第一应用场景23。在一些实施例中,气体收集器121的横截面在进风口1211指向出风口1212的方向上逐渐减小,有利于风冷散热组件11产生的携带有热源22的热风顺利注入第一应用场景23,提升热量的利用效率。气体收集器121可以为横截面大致呈矩形的锥状结构,气体收集器121的材质包括但不限于为任意适用的塑料或金属等材质。隔热元件覆盖气体收集器121的表面,例如覆盖气体收集器121的外表面,隔热元件能够的气体收集器121起到保温作用,抑制热风携带的热量从气体收集器121散发,有利于进一步提升热量的利用效率。隔热元件的材质包括但不限于为泡沫、陶瓷纤维、棉等任意适用的隔热材料。
第一气泵元件26可设于气体收集器121内,也可对应于气体收集器121的进风口1211或出风口1212设置,只要能够驱使热风经气体收集装置12流入第一应用场景23看即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应用场景23可以为恒温自动化无人车间、仓库或温室大棚等。结合图4和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气泵元件26为设于气体收集器121连接于第一应用场景23的一端内的风扇。
结合图1、图4和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散热系统10还包括调温机构,调温机构能够驱使外部的换热介质,例如驱使未吸收热源22的热量的换热介质流入第一应用场景23,与携带有热源22的热量的换热介质混合以调节第一应用场景23的温度。例如,第一应用场景23还可设有区别于气体收集器121的出风口1212的进风结构27(图未示出),调温机构可包括第二气泵元件(图未示出),第二气泵元件可对应进风结构设置,第二气泵元件能够驱使外部空气流入第一应用场景23中与经气体收集装置12流入第一应用场景23的热风混合。可以理解的是,外部空气流入第一应用场景23的速度与经气体收集装置12流入第一应用场景23的热风的流动速度均能够改变第一应用场景23的温度,因此,在一些实施例中,可通过调节第一气泵元件26和第二气泵元件的运行功率达到调节第一应用场景23的温度的效果。
结合图4和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进风结构27可连通气体收集器121连接于第一应用场景23的一端,第二气泵元件可省略,调温机构还可包括对应进风结构27设置的阀结构28,阀结构28可部分伸入进风结构27内。可以理解的是,在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二气泵元件可省略,外部未经加热的空气可在第一气泵元件26的驱使下从进风结构27进入空气收集器121与热风混合,从而调节进入第一应用场景23的气体的温度。第一气泵元件26可同时对外部的空气以及热风起作用,有利于降低散热系统10的能耗,提升结构的利用率。通过调节阀结构28伸入进风结构27的部分的尺寸,可调节进风结构27的通风孔径,从而调节外部空气进入进风结构27的流速和流量,能够实现对混合气体的流量和温度进行调节的效果。
散热机构还设有其他散热器件对热源22进行散热,提升散热机构对热源22的散热效率。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散热机构还可包括冷凝管组件13和散热板组件14,冷凝管组件13可包括多个与热源22导热接触的冷凝管131,冷凝管131内设有防冻冷却液,防冻冷却液能够气化而吸收热源22产生的热量并通过液化将热源22产生的热量散发,从而实现对热源22的散热。散热板组件14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散热板141,散热板141的材质可以为导热性能良好的金属材质,多个散热板141与热源22导热接触,多个散热板141能够吸收热源22产生的热量并将热量挥发,由于散热板141具有较大的散热面积,也能够实现对热源22的散热。设置多种散热器件配合对热源22进行散热,能够有效提升热源22的散热效率。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冷凝管组件13与散热板组件14均位于风冷散热组件11产生的热风的流动路径上。例如,气体收集器121的进风口1211对应设置于风扇元件111的出风侧,冷凝管组件13和散热板组件14依次设置于风冷散热组件11和气体收集器121的进风口1211之间。由此,风冷散热组件11与第一气泵元件26配合产生的气流还能够带走冷凝管组件13和散热板组件14挥发的热量,并将热量经气体收集装置12注入第一应用场景23中,有利于进一步提升热量的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浪费。
结合图1和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散热机构包括水冷散热组件15,传热机构包括第一水泵(图未示出),第一水泵被配置为能够驱使液体作为换热介质流经热源22以带走热源22的热量,实现对热源22的散热。水冷散热组件15可设于热源22内,例如,当热源22为半导体激光器芯片时,水冷散热组件15可以为热源22内设置的水冷管道,液体作为换热介质能够在第一水泵的驱使下流经水冷散热组件15从而带走热源22产生的热量。当然,水冷散热组件15也可以为与热源22导热接触的水冷板,水冷板内设有水冷管道,只要换热介质流经水冷散热组件15时能够带走热源22的热量即可。在一些实施例中,水冷散热组件15还包括进水端151和出水端152,进水端151和出水端152分别连通水冷散热组件15的水冷管道的两端,进水端151连通外部水源,例如连通自来水管道,则水冷散热组件15以自来水作为换热介质,换热介质从进水端151流经水冷管道,吸收热源22产生的热量后从出水端152流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换热机构还包括换热管组16,换热管组16连通水冷散热组件15的出水端152且至少部分设于第一应用场景23内,第一水泵被配置为能够驱使水冷散热组件15产生的热水注入换热管组16。可以理解的是,在第一水泵的驱使下,液体作为换热介质流经水冷散热组件15,吸收热源22的热量形成热水,进而在第一水泵的驱使下注入换热管组16内,当热水流经换热管组16设于第一应用场景23中的部分时,热水携带的热量能够通过换热管组16散发到第一应用场景23中,从而实现对第一应用场景23供热,使得第一应用场景23能够保持恒温或升温。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应用场景23可以为恒温无尘车间、恒温实验室、办公大楼、研发中心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换热管组16包括进水管道161、出水管道162以及多个换热管道163,进水管道161连通水冷散热组件15的出水端152,多个换热管道163设于第一应用场景23内并依次间隔设置于进水管道161和出水管道162之间,每个换热管道163的两端分别连通进水管道161和出水管道162。在第一水泵的驱动下,水冷散热组件15产生的热水从进水管道161流入换热管组16,并分为多个部分分别流经多个换热管道163,然后从出水管道162流出换热管组16。设置多个间隔设置的换热管道163有利于使得第一应用场景23各处的温度更加均匀。
在一些实施例中,散热系统10的调温机构还包括调温管道17和第二水泵(图未示出),调温管道17连通外部水源与换热管组16的进水管道161,外部水源可以为自来水,第二水泵被配置为能够驱使外部未吸收热源22的热量的自来水注入进水管道161与水冷散热组件15流至进水管道161的热水混合,从而调节换热管组16的水温,进而达到调节第一应用场景23的温度的效果。可以理解的是,换热管组16中未经过加热的换热介质与携带有热源22的热水的比例的变化会影响换热管组16内换热介质的温度,因此,在一些实施例中,可通过调节第一水泵和第二水泵的运行功率来调节未经加热的换热介质与携带有热源22的热水的比例,从而实现对第一应用场景23的温度调节。
在一些实施例中,调温管道17可同时连通水冷散热组件15的进水端151,换言之,外部水源例如自来水管道的自来水能够作为换热介质经过调温管道17分别流向水冷散热组件15和换热管组16。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实施例中,以第一水泵和第二水泵为调温管道17、水冷散热组件15以及换热管组16之间的液体流动提供动力,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散热系统10也可不设置第一水泵和第二水泵,调温管道17连通自来水管道,借助自来水本身的压力实现自来水在调温管道17、水冷散热组件15以及换热管组16之间的流动,则传热机构可以包括连通水冷散热组件15的出水端152以及进水管道161的中间管道结构。在又一些实施例中,散热系统10还可设有储水箱18和循环管道19,储水箱18可连通调温管道17,循环管道19的两端分别连通换热管组16的出水管道162以及储水箱18,换言之,循环管道19通过储水箱18和调温管道17与水冷散热组件15的进水端151和换热管组16的进水管道161连通。在此实施例中,储水箱18内存储有液体,存储箱可作为水冷散热组件15的水源以及换热管组16的水源。储水箱18内的液体可经过调温管道17流入水冷散热组件15,并经水冷散热组件15形成热水流至换热管组16,储水箱18内的液体也可经过调温管道17不经过水冷散热组件15从进水管道161流入换热管组16,以与水冷散热组件15形成的热水混合。可以理解的是,换热介质在第一应用场景23内散发热量降温后,可经出水管道162和循环管道19流回储水箱18内,实现液体的循环利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水冷散热组件15、调温管道17以及换热管组16之间通过自来水的压力作用实现换热介质的流动时,水冷散热组件15的进水端151、出水端152以及调温管道17与进水管道161连接的部分均可设有阀门21,阀门21包括但不限于为电磁阀。散热系统10能够通过阀门21的开关控制换热介质的通断,从而实现对热源22散热的开启或关闭。同时,散热系统10还能够通过调节设于进水端151的阀门21与设于调温管道17的阀门21的流通口径大小来调节换热介质的流量,进而调节换热管组16中未经加热的换热介质与热水的比例,达到调节第一应用场景23内的温度的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散热系统10还可包括控制元件24,控制元件24可通过导线电连接于风冷散热组件11、第一气泵元件26、第二气泵元件、阀门21等元件,控制元件24可以为散热系统10的中央处理器,控制元件24可用于控制风冷散热组件11、第一气泵元件26、第二气泵元件和阀门21的开启或关闭,控制元件24还能够控制第一气泵元件26和第二气泵元件的运行功率以调节第一应用场景的温度,控制元件24也可控制阀门21的流通口径以调节第一应用场景的温度。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循环管道19还连通于第二应用场景,例如,循环管道19可直接连通第二应用场景,或者,储水箱18连通第二应用场景,循环管道19通过储水箱18间接连通第二应用场景。在第一水泵和第二水泵的动力作用下,或者在自来水本身的压力作用下,循环管道19能够将从换热管组16的出水管道162流出的液体引导至第二应用场景,以对第二应用场景供水,实现换热介质的再利用,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循环管道19对第二应用场景的供水可用于办公大楼的清洁用水、农业灌溉、洗车、绿化用水等。
可以理解的是,在上述各实施例中,风冷散热组件11、第一气泵元件26以及气体收集装置12形成气体流通系统,实现对热源22的散热以及热量的利用,水冷散热组件15、换热管组16形成液体流通系统,也能够实现对热源22的散热以及热量的利用。请再参见图1,气体流通系统和液体流通系统可分别对不同的第一应用场景23供热,即散热系统10可同时对两个不同的第一应用场景23供热,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气体流通系统和液体流通系统也可同时对同一第一应用场景23供热。在一些实施例中,散热系统10也可仅设有气体流通系统和液体流通系统的其中一个。可以理解的是,散热系统10可设有冷凝管组件13、散热板组件14和风冷散热组件11的其中一个或多个,当同时设置冷凝管组件13、散热板组件14和风冷散热组件11时,风冷散热组件11与第一气泵元件26的配合还能够实现冷凝管组件13和散热板组件14产生的热量的利用,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散热系统10还可包括储热机构(图未示出),气体流动系统和液体流动系统均可通过换热机构可用于对储热机构供热,储热机构能够存储至少部分发的热能,例如将热能储存于液体或卵石中,从而在第一场景需要供热时通过储热机构向第一场景供热,提升散热系统10的灵活性。例如,散热系统10可应用于对卫星的散热和保温,当卫星能够接收光照时,散热系统10通过风冷散热组件11和/或水冷散热组件15对卫星进行散热,并将至少部分热能存储于储热机构中。当卫星接收不到光照时,散热系统10可通过储热机构内的热量对卫星进行保温,提升卫星的运行性能。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系统包括:
散热机构,被配置为能够对热源进行散热;
换热机构;以及,
传热机构,被配置为能够通过换热介质将所述散热机构散发的热量传输至所述换热机构,所述换热机构被配置为能够将换热介质的热量传导至第一应用场景以对第一应用场景供热;
所述散热机构包括风冷散热组件,所述风冷散热组件被配置为能够驱使空气流动以带走所述热源产生的热量;所述传热机构包括第一气泵元件,所述换热机构包括气体收集装置,所述第一气泵元件被配置为能够驱使所述风冷散热组件产生的热风流向所述气体收集装置,所述气体收集装置用于将所述热风注入第一应用场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收集装置包括气体收集器以及隔热元件,所述气体收集器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进风口朝向所述风冷散热组件,所述出风口朝向第一应用场景,且所述气体收集器的横截面积在所述进风口指向所述出风口的方向上逐渐减小,所述隔热元件覆盖所述气体收集器的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系统还包括调温机构,所述调温机构包括第二气泵元件,所述第二气泵元件被配置为能够驱使外部空气流入第一应用场景与所述热风混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机构还包括冷凝管组件,所述冷凝管组件与热源导热接触,所述冷凝管组件位于所述热风的流动路径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机构还包括散热板组件,所述散热板组件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散热板,多个所述散热板与热源导热接触,所述散热板组件位于所述热风的流动路径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机构包括水冷散热组件,所述水冷散热组件被配置为能够供液体经过以带走热源的热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机构包括换热管组,所述换热管组连通所述水冷散热组件且至少部分设于所述第一应用场景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系统还包括调温机构,所述调温机构被配置为能够供外部水源注入所述换热管组以与所述水冷散热组件形成的热水混合。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系统还包括循环管道,所述循环管道连通所述换热管组的进水管道和出水管道,和/或,所述循环管道连通所述换热管组的出水管道和所述水冷散热组件的进水端。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系统还包括循环管道,所述循环管道被配置为能够将所述换热管组流出的液体引导至第二应用场景,以对所述第二应用场景供水。
CN202321177276.8U 2023-05-15 2023-05-15 散热系统 Active CN22035959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177276.8U CN220359596U (zh) 2023-05-15 2023-05-15 散热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177276.8U CN220359596U (zh) 2023-05-15 2023-05-15 散热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359596U true CN220359596U (zh) 2024-01-16

Family

ID=894770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177276.8U Active CN220359596U (zh) 2023-05-15 2023-05-15 散热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35959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200487943Y1 (ko) 반도체-기반 공조장치
CN105704984B (zh) 一种一体式冷却装置
CN102160171A (zh) 液体浸没的、水平计算机服务器机架及冷却此种服务器机架的系统和方法
CN101855100A (zh) 汽车热源的冷却装置
KR100899270B1 (ko) 연료전지 자동차의 열관리시스템
US20200387056A1 (en) Color-wheel heat-dissipation apparatus and projection device having same heat-dissipation apparatus
KR20120100776A (ko) 차량 에어 컨디셔너
CN210720996U (zh) 散热模块与投影装置
CN101240924A (zh) 汽车电子冷暖空调
US20230041910A1 (en) Cooling system of electronic systems, in particular for data centre
CN113703550A (zh) 一种混合式液冷装置
CN220359596U (zh) 散热系统
CN117335249A (zh) 一种用于激光器的散热装置
CN205491614U (zh) 一种一体式冷却装置
KR20020019787A (ko) 효율이 뛰어난 차량용 열전 냉·온장고
JP2015116910A (ja) 熱交換システム
CN216684109U (zh) 充电冷却系统及含其的换电站、储能站
CN210425391U (zh) 一种冷暖空调机
CN220322084U (zh) 一种冷凝系统的冷却装置
CN220307674U (zh) 一种电源模组的水冷结构
CN221094165U (zh) 一种pcr扩增仪节能控温装置
CN219955530U (zh) 磁保持半导体空调
CN218616342U (zh) 电池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CN218888895U (zh) 一种igbt模块的降温装置
CN217685509U (zh) 散热器及空调室外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