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353951U - 气缸盖、发动机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气缸盖、发动机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353951U
CN220353951U CN202322183200.2U CN202322183200U CN220353951U CN 220353951 U CN220353951 U CN 220353951U CN 202322183200 U CN202322183200 U CN 202322183200U CN 220353951 U CN220353951 U CN 22035395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jacket
cooling water
cylinder head
cooling
combustion cha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183200.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学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183200.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35395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35395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35395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气缸盖、发动机及车辆,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技术领域,该气缸盖包括:第一冷却水套、第二冷却水套和第三冷却水套,第一冷却水套设于气缸盖内且与气缸盖内的燃烧室相对,第二冷却水套和第三冷却水套均设于气缸盖内,第二冷却水套与第一冷却水套之间设有第一连通孔以使第二冷却水套与第一冷却水套连通,第三冷却水套与第二冷却水套之间设有第二连通孔以使第三冷却水套与第二冷却水套连通,且沿冷却水套的第一方向,第二冷却水套与第三冷却水套间隔开以使气缸盖的排气汇集部位于第二冷却水套和第三冷却水套之间。能够对气缸盖的不同结构进行冷却,有利于减小发动机的热应力、热变形,提高了发动机冷却性能和可靠性。

Description

气缸盖、发动机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发动机技术领域,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气缸盖、发动机及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发动机性能指标的不断提升,发动机冷却系统已经成为发动机设计的重要环节,冷却系统的好坏直接影响发动机工作时的可靠性和经济性,合理的发动机冷却系统设计能够保障冷却效果,可以有效的提高发动机的工作效率和使用寿命。
气缸盖作为发动机工作时承受热负荷和机械负荷关键零部件,其结构复杂,工作环境恶劣,在发动机运行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冷却降温以减小发动机的热应力和热变形,但是目前气缸盖的冷却效果较差,容易导致气缸盖产生裂纹等缺陷,从而导致气缸盖失效,大大降低了发动机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气缸盖、发动机及车辆,该气缸盖通过合理布置第一冷却水套、第二冷却水套和第三冷却水套,能够对气缸盖的不同结构进行冷却,有利于降低气缸盖的燃烧室、排气汇集部的温度,减小了发动机的热应力、热变形,有利于提高发动机冷却性能和可靠性。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气缸盖,包括:
第一冷却水套,第一冷却水套设于气缸盖内且与气缸盖内的燃烧室相对;
第二冷却水套和第三冷却水套,第二冷却水套和第三冷却水套均设于气缸盖内,第二冷却水套与第一冷却水套之间设有第一连通孔以使第二冷却水套与第一冷却水套连通,第三冷却水套与第二冷却水套之间设有第二连通孔以使第三冷却水套与第二冷却水套连通,且沿气缸盖的第一方向,第二冷却水套与第三冷却水套间隔开以使气缸盖的排气汇集部位于第二冷却水套和第三冷却水套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气缸盖,分别设置依次连通的第一冷却水套、第二冷却水套和第三冷却水套,其中,第一冷却水套与气缸盖内的燃烧室相对,从而可以有效降低燃烧室壁面周围的温度,而将气缸盖的排气汇集部设于第二冷却水套和第三冷却水套之间,则可以大大降低排气汇集部的温度。由此,通过合理布置第一冷却水套、第二冷却水套和第三冷却水套,能够对气缸盖的不同结构进行冷却,有利于降低气缸盖的燃烧室、排气汇集部的温度,减小了发动机的热应力、热变形,有利于提高发动机冷却性能和可靠性。
结合第一方面,在某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连通孔为多个,沿气缸盖的第二方向,气缸盖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多个第一连通孔沿第二方向依次间隔排布,且从第一端至第二端,多个第一连通孔的直径依次增大。
结合第一方面,在某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连通孔为多个,且沿第二方向,第二冷却水套靠近第一端的一侧和靠近第二端的一侧均设有至少一个第二连通孔,且靠近第一端一侧的相应第二连通孔的直径之和大于等于靠近第二端一侧的相应第二连通孔的直径之和的两倍。
结合第一方面,在某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靠近第二端的第一连通孔的直径大于等于靠近第二端的第二连通孔的直径。
结合第一方面,在某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冷却水套包括多个冷却子水套,多个冷却子水套依次连通,且每个冷却子水套均与相应的燃烧室相对。
结合第一方面,在某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每个冷却子水套均包括介质进口,介质进口位于燃烧室的进气侧。
结合第一方面,在某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每个冷却子水套均包括第一避让区域、第二避让区域和第三避让区域,第一避让区域与燃烧室的进气口相对,第二避让区域与燃烧室的点火装置相对,第三避让区域与燃烧室的排气口相对。
结合第一方面,在某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每个冷却子水套均形成有分流孔,分流孔与第一避让区域、第二避让区域和第三避让区域均邻接且间隔开,分流孔与第一避让区域间、分流孔与第二避让区域间、分流孔与第三避让区域间均形成介质流道,介质流道连通介质进口和第一连通孔。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发动机,包括第一方面中的气缸盖。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发动机,通过设有上述的气缸盖,通过合理布置第一冷却水套、第二冷却水套和第三冷却水套,能够对气缸盖的不同结构进行冷却,有利于降低气缸盖的燃烧室、排气汇集部的温度,减小了发动机的热应力、热变形,有利于提高发动机冷却性能和可靠性。
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第二方面中的发动机。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通过设有上述的发动机,通过合理布置第一冷却水套、第二冷却水套和第三冷却水套,能够对气缸盖的不同结构进行冷却,有利于降低气缸盖的燃烧室、排气汇集部的温度,减小了发动机的热应力、热变形,有利于提高发动机冷却性能和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冷却水套第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冷却水套第二视角的示意图;
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冷却水套第三视角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A处的剖视图;
图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冷却水套第四视角的示意图;
图6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冷却子水套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气缸盖100;
第一冷却水套1;冷却子水套11;介质进口111;第一避让区域112;第二避让区域113;第三避让区域114;分流孔115;介质流道116;
第二冷却水套2;
第三冷却水套3;介质出口31;
第一连通孔4;
第二连通孔5;
第一端6;
第二端7;
排气孔8;
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Y。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气缸盖100、发动机及车辆。
如图1-图6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气缸盖100包括:第一冷却水套1、第二冷却水套2和第三冷却水套3,第一冷却水套1设于气缸盖100内且与气缸盖100内的燃烧室相对,第二冷却水套2和第三冷却水套3均设于气缸盖100内,第二冷却水套2与第一冷却水套1之间设有第一连通孔4以使第二冷却水套2与第一冷却水套1连通,第三冷却水套3与第二冷却水套2之间设有第二连通孔5以使第三冷却水套3与第二冷却水套2连通,且沿气缸盖100的第一方向X,第二冷却水套2与第三冷却水套3间隔开以使气缸盖100的排气汇集部位于第二冷却水套2和第三冷却水套3之间。
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气缸盖100分为三部分,分别为第一冷却水套1、第二冷却水套2和第三冷却水套3,其中,第一冷却水套1靠近气缸盖100的进气侧,第二冷却水套2和第三冷却水套3靠近气缸盖100的排气侧,第一冷却水套1设有介质进口111,介质进口111可以为多个,介质进口111与通过管路与外部水泵连通,以通过介质进口111向第一冷却水套1输入换热介质。进一步,第一冷却水套1通过第一连通孔4与第二冷却水套2连通,第二冷却水套2通过第二连通孔5与第三冷却水套3连通,第三冷却水套3设有介质出口31,也就是说,通过第一连通孔4和第二连通孔5实现第一冷却水套1、第二冷却水套2和第三冷却水套3的串联,在外部水泵的驱动下,使得换热介质能够在第一冷却水套1、第二冷却水套2和第三冷却水套3中流动,从而实现气缸盖100对气缸盖100的冷却功能。
第一冷却水套1与气缸盖100内的燃烧室相对,当换热介质流经第一冷却水套1后,可以对气缸盖100的燃烧室进行降温,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2所示,沿第一方向X,第二冷却水套2和第三冷却水套3相对设置且间隔开,使得气缸盖100的排气汇集部设置在第二冷却水套2和第三冷却水套3之间,如此设置,当换热介质流经第二冷却水套2和第三冷却水套3时可以对气缸盖100的排气汇集部进行降温,大大降低了气缸盖100的排气汇集部的温度。
由此,通过合理布置第一冷却水套1、第二冷却水套2和第三冷却水套3,能够对气缸盖100的不同结构进行冷却,有利于降低气缸盖100的燃烧室、排气汇集部的温度,减小了发动机的热应力、热变形,有利于提高发动机冷却性能和可靠性。
需要说明的是,沿第二方向Y,第二冷却水套2的顶部设有排气孔8,可选的,排气孔8位于第二冷却水套2的最高位置点,排气孔8用于排出整车常规行驶工况下,第一冷却水套1、第二冷却水套2和第三冷却水套3中换热介质形成的高温蒸汽,从而保证高温蒸汽的及时排出,减少气缸盖100因气蚀而造成的结构变形,提高了气缸盖100的可靠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连通孔4为多个,沿气缸盖100的第二方向Y,气缸盖100具有相对的第一端6和第二端7,多个第一连通孔4沿第二方向Y依次间隔排布,且从第一端6至第二端7,多个第一连通孔4的直径依次增大。
需要说明的是,沿气缸盖100的第二方向Y,气缸盖100具有相对的第一端6和第二端7,其中,以第一冷却水套1中的换热介质流量大小划分第一端6和第二端7,在本实施例中,将换热介质流量大的一端作为气缸盖100的第一端6,将换热介质流量小的一端作为气缸盖100的第二端7,从气缸盖100的第一端6至第二端7,换热介质流量逐渐增减小,举例来说,假设第一冷却水套1具有多个介质进口111,当外部水泵向第一冷却水套1输入换热介质时,第一冷却水套1一端的介质进口111距离外部水泵较近,另一端的介质进口111距离外部水泵较远,由于则距离外部水泵较近一端的介质进口111的换热介质流量大于距离外部水泵较远一端的介质进口111的换热介质流量,因此将距离外部水泵较近的一端设置为第一端6,将距离外部水泵较远的一端设置为第二端7。
具体地,如图4所示,第一冷却水套1和第二冷却水套2之间可以设置多个第一连通孔4,沿第二方向Y,多个第一连通孔4依次间隔设置,以通过多个第一连通孔4将第一冷却水套1中的换热介质输送至第二冷却水套2,进一步地,多个第一连通孔4具有不同的直径,具体来说,从第一端6至第二端7,多个第一连通孔4的直径依次增大,举例来说,继续参考图4所示,第一冷却水套1和第二冷却水套2之间设有五个第一连通孔4,从左向右,第二连通孔5的直径依次为M1、M2、M3、M4、M5,其中,M1<M2<M3<M4<M5,也就是说,第一连通孔4的直径从左向右依次增大,如此设置,由于从气缸盖100的第一端6至第二端7,介质进口111的换热介质流量逐渐增减小,因此将第一连通孔4的直径从第一端6至第二端7设置为逐渐增大,能够平衡各个第一连通孔4流入第二冷却水套2的流量,降低各个第二连通孔5流入第二冷却水套2的流量差,进而有利于降低气缸盖100的压损,提高了换热介质在第二冷却水套2中的流通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如图3和图5所示,第二连通孔5为多个,且沿第二方向Y,第二冷却水套2靠近第一端6的一侧和靠近第二端7的一侧均设有至少一个第二连通孔5,且靠近第一端6一侧的相应第二连通孔5的直径之和大于等于靠近第二端7一侧的相应第二连通孔5的直径之和的两倍。
具体地,如图5所示,第二冷却水套2和第三冷却水套3之间可以设置多个第二连通孔5,其中,在第二冷却水套2靠近第一端6的一侧和靠近第二端7的一侧均设有至少一个第二连通孔5,也就是说,如图3所示,以第二冷却水套2的对称中心为界在第二冷却水套2的左右两侧均设有至少一个第二连通孔5,具体来说,继续参考图5所示,以第二冷却水套2和第三冷却水套3之间设有三个第二连通孔5为例进行说明,其中,靠近第一端6的一侧设有两个第二连通孔5,直径分别为N1和N2,靠近第二端7的一侧设有一个第二连通孔5,直径为N3,进一步地,靠近第一端6的相应第二连通孔5的直径之和大于等于靠近第二端7的相应第二连通孔5的直径之和的两倍,也就是说,N1+N2≥2N3,如此设置,能够平衡第二冷却水套2内各个位置的换热介质流量,可选的,将各个位置的流量控制在0.5m/s以上。
进一步地,直径为N1和N2的第二连通孔5与直径为N3的第二连通孔5分别位于第二冷却水套2的左右两侧,可选的,N1>N2>N3,如此设置,能够使得第二冷却水套2中的换热介质尽可能更多的从直径为N1和N2的第二连通孔5流入第三冷却水套3,如图4和图5所示,由于直径为N1和N2的第二连通孔5与直径为M4和M5的第一连通孔4在不同侧,从而可以使第一冷却水套1中的换热介质尽可能多的从直径为M4和M5的第一连通孔4流入,流入第二冷却水套2的换热介质一部分通过直径为N3的第二连通孔5流入第三冷却水套3,另一部分对排气汇集部的法兰面冷却后,从直径为N1和N2的第二连通孔5流入第三冷却水套3,需要说明的是,直径为N1和N2的第二连通孔5在空间满足的条件下,可以合并为一个连通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如图4和图5所示,靠近第二端7的第一连通孔4的直径大于等于靠近第二端7的第二连通孔5的直径。
具体地,靠近第二端7的第一连通孔4具有最大的直径,而靠近第二端7的第二连通孔5的直径相对其他位置的第二连通孔直径较小,举例来说,如图4和图5所示,靠近第二端7的第一连通孔4的直径为M5,靠近第二端7的一侧设有一个第二连通孔5,直径为N3,为了使得换热介质在第二冷却水套2内更加均匀的流动,需要保证靠近第二端7的第一连通孔4的直径大于等于靠近第二端7的第二连通孔5的直径,也就是说,M5≥N3,如此设置,可以使得直径为M4、M5的第一连通孔4流入的换热介质不能全部从直径为N3的第二连通孔5流出,从而进一步平衡了第二冷却水套2中各位置的流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如图3所示,第一冷却水套1包括多个冷却子水套11,多个冷却子水套11依次连通,且每个冷却子水套11均与相应的燃烧室相对。具体地,第一冷却水套1中的多个冷却子水套11与气缸盖100中的燃烧室的数量相对应,也就是说,气缸盖100中的每个燃烧室均对应一个冷却子水套11,举例来说,假设气缸盖100设有四个燃烧室,则第一冷却水套1包括四个冷却子水套11,进一步地,参考图3所示,沿第二方向Y,四个冷却子水套11依次连通,如此设置,当换热介质流经每个冷却子水套11时,可以对气缸盖100的各个燃烧室进行单独降温,从而能够对气缸盖100的燃烧室进行充分降温,进一步减小气缸盖100的温度,进而可以减小发送机的热应力、热变形,提高发动机的冷却性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如图1和图2所示,每个冷却子水套11均包括介质进口111,介质进口111位于燃烧室的进气侧。具体地,每个冷却子水套11在燃烧室的进气侧均设有介质进口111,也就是说,每个冷却子水套11均可以通过各自的介质进口111输入换热介质,从而可以平衡流入各个冷却子水套11中的流量,使得冷却子水套11对各自燃烧室的冷却效果趋于一致,减少不同燃烧室之间的温度差,进一步减小气缸盖100的热应力、热变形,有利于提高发动机的冷却性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如图6所示,每个冷却子水套均包括第一避让区域112、第二避让区域113和第三避让区域114,第一避让区域112与燃烧室的进气口相对,第二避让区域113与燃烧室的点火装置相对,第三避让区域114与燃烧室的排气口相对。
具体地,冷却子水套11与燃烧室进气口的相对位置设有两个第一避让区域112,第一避让区域112不流通换热介质,换热介质在第一避让区域112周围的介质流道116内流动,从而使得进入冷却子水套11的换热介质均能流经第一避让区域112的周围位置,从而可以降低燃烧室进气口处的温度,有利于降低进入气缸盖100内气体的温度,进而可以提高进入气缸的进气量,显著提高了发动机的使用性能。
进一步地,燃烧室的点火位置为气缸盖100的高温位置,冷却子水套11的中心处设有与燃烧室的点火装置相对的第二避让区域113,可选的,第二避让区域113用于避让燃烧室的点火装置,第二避让区域113不流通换热介质,换热介质在第二避让区域113周围的介质流道116内流动,从而使得进入冷却子水套11的换热介质均能流经第二避让区域113的周围区域,从而可以降低燃烧室点火装置处的温度,有利于提高气缸盖100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冷却子水套11与燃烧室排气口的相对位置设有两个第三避让区域114,第三避让区域114不流通换热介质,换热介质在第三避让区域114周围的介质流道116内流动,从而使得进入冷却子水套11的换热介质均能流经第三避让区域114的周围位置,从而可以降低燃烧室排气口处的温度,有利于降低排出气缸盖100的废气温度,提高了气缸盖100的可靠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如图6所示,每个冷却子水套11均形成有分流孔115,分流孔115与第一避让区域112、第二避让区域113和第三避让区域114均邻接且间隔开,分流孔115与第一避让区域112间、分流孔115与第二避让区域113间、分流孔115与第三避让区域114间均形成介质流道116,介质流道116连通介质进口111和第一连通孔4。
具体地,如图6所示,每个冷却子水套11设有两个分流孔115,两个分流孔115分别位于第二避让区域113的两侧,且分流孔115与第一避让区域112、第二避让区域113、第三避让区域114均形成有介质流道116,换热介质从介质进口111进入后流经各个介质流道116并从第一连通通流入第二冷却水套2,分流孔115能够减小介质流道116的空间,从而加快介质流道116内换热介质的流量,可选的,保证燃烧室周围的换热介质流速在2m/s以上,同时,将分流孔115分设在第二避让区域113两侧(即气缸盖100的鼻梁区域),能够提高流经燃烧室点火装置周围处的流量,即使得燃烧室点火装置周围能够分配到更多的换热介质,以对其进行重点冷却,从而可以进一步降低燃烧室点火装置处的温度,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气缸盖100的可靠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发动机包括第一方面实施例中的气缸盖10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发动机,通过设有上述的气缸盖100,通过合理布置第一冷却水套1、第二冷却水套2和第三冷却水套3,能够对气缸盖100的不同结构进行冷却,有利于降低气缸盖100的燃烧室、排气汇集部的温度,减小了发动机的热应力、热变形,有利于提高发动机冷却性能和可靠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第二方面实施例中的发动机。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通过设有上述的发动机,通过合理布置第一冷却水套1、第二冷却水套2和第三冷却水套3,能够对气缸盖100的不同结构进行冷却,有利于降低气缸盖100的燃烧室、排气汇集部的温度,减小了发动机的热应力、热变形,有利于提高发动机冷却性能和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气缸盖(100),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冷却水套(1),所述第一冷却水套(1)设于所述气缸盖(100)内且与所述气缸盖(100)内的燃烧室相对;
第二冷却水套(2)和第三冷却水套(3),所述第二冷却水套(2)和所述第三冷却水套(3)均设于所述气缸盖(100)内,所述第二冷却水套(2)与所述第一冷却水套(1)之间设有第一连通孔(4)以使所述第二冷却水套(2)与所述第一冷却水套(1)连通,所述第三冷却水套(3)与所述第二冷却水套(2)之间设有第二连通孔(5)以使所述第三冷却水套(3)与所述第二冷却水套(2)连通,且沿所述气缸盖(100)的第一方向,所述第二冷却水套(2)与所述第三冷却水套(3)间隔开以使所述气缸盖(100)的排气汇集部位于所述第二冷却水套(2)和所述第三冷却水套(3)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缸盖(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通孔(4)为多个,沿所述气缸盖(100)的第二方向,所述气缸盖(100)具有相对的第一端(6)和第二端(7),多个所述第一连通孔(4)沿所述第二方向依次间隔排布,且从所述第一端(6)至所述第二端(7),多个所述第一连通孔(4)的直径依次增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缸盖(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通孔(5)为多个,且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二冷却水套(2)靠近所述第一端(6)的一侧和靠近所述第二端(7)的一侧均设有至少一个所述第二连通孔(5),且靠近所述第一端(6)一侧的相应所述第二连通孔(5)的直径之和大于等于靠近所述第二端(7)一侧的相应所述第二连通孔(5)的直径之和的两倍。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缸盖(100),其特征在于,靠近所述第二端(7)的所述第一连通孔(4)的直径大于等于靠近所述第二端(7)的所述第二连通孔(5)的直径。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气缸盖(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却水套(1)包括多个冷却子水套(11),多个所述冷却子水套(11)依次连通,且每个所述冷却子水套(11)均与相应的所述燃烧室相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气缸盖(100),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冷却子水套(11)均包括介质进口(111),所述介质进口(111)位于所述燃烧室的进气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气缸盖(100),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冷却子水套(11)均包括第一避让区域(112)、第二避让区域(113)和第三避让区域(114),所述第一避让区域(112)与所述燃烧室的进气口相对,所述第二避让区域(113)与所述燃烧室的点火装置相对,所述第三避让区域(114)与所述燃烧室的排气口相对。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气缸盖(100),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冷却子水套(11)均形成有分流孔(115),所述分流孔(115)与所述第一避让区域(112)、所述第二避让区域(113)和所述第三避让区域(114)均邻接且间隔开,所述分流孔(115)与所述第一避让区域(112)间、所述分流孔(115)与所述第二避让区域(113)间、所述分流孔(115)与所述第三避让区域(114)间均形成介质流道(116),所述介质流道(116)连通所述介质进口(111)和所述第一连通孔(4)。
9.一种发动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气缸盖(100)。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发动机。
CN202322183200.2U 2023-08-14 2023-08-14 气缸盖、发动机及车辆 Active CN22035395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183200.2U CN220353951U (zh) 2023-08-14 2023-08-14 气缸盖、发动机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183200.2U CN220353951U (zh) 2023-08-14 2023-08-14 气缸盖、发动机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353951U true CN220353951U (zh) 2024-01-16

Family

ID=895034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183200.2U Active CN220353951U (zh) 2023-08-14 2023-08-14 气缸盖、发动机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35395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190489B2 (e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KR101341469B1 (ko) 이중 냉각제 루프를 가지는 배기가스 재순환 쿨러
EP2951412B1 (e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US20050087154A1 (en) Cylinder head with integrated exhaust manifold
JP2005188352A (ja) 排気マニホールド一体型エンジンの冷却構造
KR20120024184A (ko) 수랭식 인터쿨러
KR101795167B1 (ko) 배기매니폴드 및 egr쿨러 일체형 실린더헤드
CN216043905U (zh) 一种用于涡轮导向叶片的冷气导管结构
US8051810B2 (en) Coolant passage within a cylinder head of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KR20080056685A (ko) 배기가스 재순환 쿨러를 포함하는 내연기관
KR20160057297A (ko) 실린더 블록
CN220353951U (zh) 气缸盖、发动机及车辆
CN220395843U (zh) 气缸盖、发动机及车辆
EP3470763B1 (en) Heat exchanger
CN114233507B (zh) 发动机气缸盖冷却水套
EP2370680B1 (en) Charge air cooler for cooling air led to a supercharged combustion engine
JP2014043772A (ja) シリンダヘッド
CN209743050U (zh) 气缸套、发动机及车辆
CN112177792A (zh) 集成排气歧管缸盖和气缸
JP2017193971A (ja) シリンダヘッド
KR101014535B1 (ko) 유체관로가 형성된 캡을 구비하는 열교환장치
CN215566280U (zh) 中小排量摩托车四气门水冷发动机气缸盖水冷通道结构
CN217501812U (zh) 气缸盖、发动机和车辆
CN213235244U (zh) 气缸盖、气缸垫及具有其的发动机
CN217501811U (zh) 气缸盖、发动机和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