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351777U - 一种移动式水体生态修复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移动式水体生态修复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351777U
CN220351777U CN202321718033.0U CN202321718033U CN220351777U CN 220351777 U CN220351777 U CN 220351777U CN 202321718033 U CN202321718033 U CN 202321718033U CN 220351777 U CN220351777 U CN 22035177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oating plate
gas collecting
micro
height adjusting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718033.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彭东豪
廖志军
刘广停
张信武
耿春茂
杨思聪
凌宇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Keqing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Keqing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Keqing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Keqing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718033.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35177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35177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35177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10/00Technologie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 Y02W10/1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Landscapes

  • Aeration Devices For Treatment Of Activated Polluted Sludg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移动式水体生态修复系统,包括浮板、移动组件、气泵、微纳米气泡发生器、供电系统、高度调整组件、锚定组件以及水生植物;所述的移动组件、气泵、高度调整组件以及锚定组件均与供电系统连接;所述的高度调整组件包括设置在浮板上方的高度调整驱动器和从浮板上端穿入浮板后与浮板下方的微纳米气泡发生器连接的升降杆;所述的高度调整驱动器与连接杆连接;所述的气泵通过软管与微纳米气泡发生器连接。本实用新型具有可观赏性高,实用性强,使用灵活方面,充氧效率高;使用范围广,适用于池塘、湖泊、河流等水体的治理和修复,且外形美观,在水体治理和修复行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经济价值,便于推广使用。

Description

一种移动式水体生态修复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体修复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移动式水体生态修复系统。
背景技术
由于受到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影响,池塘、湖泊、河流等水体中被排入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导致池塘、湖泊、河流出现黑臭水体现象,水体的自我修复功能完全遭受破坏,另外,水体中水生生物、重金属等污染物质使水体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缩短了池塘、湖泊、河流寿命、造成生态功能退化,对社会经济生产和国家安全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如何尽快解决河流的黑臭等污染问题已成为环境工作的当务之急。
目前,为了解决和修复池塘、湖泊、河流等水体污染问题,人们一方面通过向河道中曝气增氧,增加水体中的氧气含量;当水体中缺氧时,水生生物会死亡或无法生存,这进一步影响池塘、湖泊、河流的生态系统,而池塘、湖泊、河流增氧可以改善水体中的生态环境,增强其治理能力,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和对有机物质的消耗能力,从而保护水生生物,促进生态平衡。另一方面,人们还通过种植水生植物,利用水生植物净化,改善池塘、湖泊、河流的水体的生态环境,从而实现水体治理和修复的效果。如专利号为202010523765 .9 ,名称为一种新型的水体生态修复装置的实用新型中公开了一种通过曝气和种植进行增氧的技术,但是其将曝气管固定在设备舱的底部,并采用的常规的曝气装置进行曝气,曝气只能在水体表面导致氧气难以穿入水体中,且存在曝气不均匀、充氧动力效率低、增氧设备能耗大等问题。专利号为202110261364.5 ,名称为一种河道水体增氧及生态修复系统的实用新型专利中公开了将曝气系统安装固定在指定位置后,可移动性差,水体治理范围和区域受限,影响水体的治理效果;专利号为202110226129.4 ,名称为移动式污水净化浮岛装置的实用新型公开了将水生植物种植在移动的浮岛上,在通过水生植物对水体进行治理,其公开的曝气装置主要为水生植物生产提供氧气使用,未能对水体进行治理和修复,且移动式污水净化浮岛装置容易出现搁浅等问题;专利号为201310756465.5 ,专利名称为太阳能曝气增氧 - 植物床载带生物膜装置的实用新型专利中将植物种植在强浮力载体上,然后采用曝气装置对水体进行曝气,但是移动不便,气泡中的氧气能完全融入水体内;同时,还对现有的其他水体治理的设备进行研究,发现现有的水体治理的曝气设备普遍存在无法移动,导致深度不一致的池塘、湖泊、河流,无法将曝气产生的氧气融入水体中,导致充氧动力效率低、增氧设备能耗大等问题;甚至存在移动过程中挂到设置在水体的曝气装置,造成曝气装置的损坏。
因此,针对现有的水体治理中存在的不足进行研发,开发一款适用于池塘、湖泊、河流等不同水域和水体深度使用的水体治理修复系统,提高水体的治理效果,增加充氧动力效率,降低增氧设备能耗,避免设备移动过程中出现搁浅等问题成为水体治理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使用灵活、适用性广、移动过程中不容易出现搁浅的移动式水体生态修复系统,改变了传统的微纳米气泡发生器位置不可调节的问题、曝气不均匀、充氧动力效率低、能耗低等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移动式水体生态修复系统,包括浮板、设置在浮板上用于驱动浮板移动的移动组件、设置在浮板上的气泵、与气泵连接并设置在浮板下方的微纳米气泡发生器、设置在浮板上方用于对系统进行供电的供电系统、设置在浮板与微纳米气泡发生器之间用于调节微纳米气泡发生器的高度的高度调整组件、用于对浮板进行固定的锚定组件以及种植在浮板上的水生植物;所述的移动组件、气泵、高度调整组件以及锚定组件均与供电系统连接;所述的高度调整组件包括设置在浮板上方的高度调整驱动器和从浮板上端穿入浮板后与浮板下方的微纳米气泡发生器连接的升降杆;所述的高度调整驱动器与连接杆连接,并通过高度调整驱动器驱动连接杆上下移动,从而带动微纳米气泡发生器上下移动;所述的气泵通过软管与微纳米气泡发生器连接。
优选地,所述的高度调整驱动器为伺服电机;所述的升降杆为丝杆。
优选地,所述的微纳米气泡发生器的数量为四个,且四个微纳米气泡发生器呈十字形结构设置。
优选地,所述的微纳米气泡发生器包括T型结构的三通管、第一集气管、第二集气管、第三集气管、左集气管、右集气管以及用于制作为微纳米气泡的透气膜管;所述的三通管的进气口通过软管与气泵连通;所述的三通管的两个出气口分别与第一集气管和第二集气管连通;所述的第一集气管和第二集气管之间依次接入左集气管、第三集气管、右集气管,且三通管、第一集气管、左集气管、第三集气管、右集气管以及第二集气管组成长方形结构的通气框;所述的透气膜管均匀等间距的设置在左集气管和右集气管之间,且透气膜管的一端与左集气管连通,透气膜管的另一端与右集气管连通。
优选地,所述的透气膜管包括内支撑层、外支撑层及设置在内支撑层和外支撑层之间的重离子微孔膜层;所述的外支撑层和内支撑层均为聚酯纤维无纺布层;所述的重离子微孔膜层通过超声波热压复合在外支撑层和内支撑层中间;所述的重离子微孔膜层的厚度为10~100微米,气泡孔的孔道直径为0.1~40微米。
优选地,所述的移动组件的数量为四个,分布设置在浮板的四边的中间位置处;所述的移动组件包括与供电系统连接的移动驱动电机与移动驱动电机连接的螺旋桨。
优选地,所述的供电系统包括用于存储电能的蓄电池、与蓄电池连接的太阳发电装置以及与蓄电池连接的控制器;所述的控制器分别移动组件、气泵、高度调整组件以及锚定组件连接,并控制移动组件、气泵、高度调整组件以及锚定组件工作。
优选地,所述的锚定组件包括固定在浮板上方的锚定电机、与锚定电机动力输出端连接的线盘、设置在浮板下方用于对浮板进行固定的固定锚、设置在线盘与固定锚之间的固定绳。
优选地,所述的浮板的四边的侧面均设有用于两个浮板进行拼接固定的卡扣;设置在浮板四边的侧面上的卡扣的位置相同。
优选地,所述的水生植物为根系发达且具有良好净化能力的芦苇、石蒜、黄菖蒲、荸荠。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可观赏性高,实用性强,使用灵活方面,充氧效率高;透气膜管的重离子微孔膜层上设有孔道直径为0.1~40微米的气泡孔,使其通气后能够产生微小的微纳米气泡,微纳米气泡中的氧气更容易溶入水体内,增加充氧效率,使得充氧效率高达50%~60%,水体的充氧动力效率高达7(kgO2/kW·h)以上,远高于传统产品效能,增氧能耗低,节约运行成本;通过伺服电机驱动丝杆转动从而带动微纳米气泡发生器上下移动对不同深度的池塘、湖泊、河流等水体进行曝气增氧,使得气泡上浮过程中气泡中的氧能够融入黑臭水体中,提高了黑臭水体的充氧效率,提升充氧动力效率,增加了黑臭水体中的微生物的活力,从而提高了黑臭水体的治理效率和治理效果,另外通过丝杆对微纳米气泡发生器的高度进行控制,有效的避免微纳米气泡发生器在移动过程与湖底进行接触,导致微纳米气泡发生器的透气膜管损害和浮板搁浅;在浮板的四边分别设置移动组件对浮板进行移动,并设置有锚定组件,使得浮板能够根据水体治理需要和效果对浮板的位置进行移动和固定,使得水体治理更加灵活使用;在浮板上种植水生植物,一方面可以通过水生植物的根部的吸收和吸附作用,消减富集水体中的氮、磷及有机物质,实现水体的生态修复,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效果,另一方面,通过在浮板上种植水生植物,增加移动式水体生态修复系统的美观和可观赏性,其实能够融入池塘、湖泊、河流的环境中,美化环境;通过太阳发电装置将光能转化为电能,然后储存在蓄电池内,在通过蓄电池对气泵、锚定电机、移动驱动电机、高度调整驱动器进行驱动,减少能耗,降低水体治理和修复成本;采用模块化设计,具有使用灵活,适用范围广,通过在浮板的四边的侧面设有卡口,使的浮板之间能够通过卡口进行拼接,方便拼接和安装,提高实用性,使其能够能够水体治理和修复的实际需要和面积需求,对浮板进行拼接,使用范围广,适用于池塘、湖泊、河流等水体的治理和修复,且外形美观,在水体治理和修复行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经济价值,便于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微纳米气泡发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透气膜管的剖切结构示意图。
其中,浮板1;卡扣11;移动组件2;移动驱动电机21;螺旋桨22;气泵3;微纳米气泡发生器4;三通管41;第一集气管42;第二集气管43;第三集气管44;左集气管45;右集气管46;透气膜管47;内支撑层471;外支撑层472;重离子微孔膜层473;供电系统5;太阳发电装置51;高度调整组件6;高度调整驱动器61;升降杆62;锚定组件7;锚定电机71;线盘72;固定锚73;固定绳74;水生植物8。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移动式水体生态修复系统,该系统适用于池塘、湖泊、河流的黑臭水体生态系统的修复。所述移动式水体生态修复系统,包括浮板1、用于驱动浮板移动的移动组件2、用于提供气体的气泵3、用于制作微纳米气泡的微纳米气泡发生器4、用于对系统进行供电的供电系统5、用于对微纳米气泡发生器4的高度进行调节的高度调整组件6、用于对浮板进行固定的锚定组件7以及用于美化环境且对黑臭水体进行生态修复的水生植物8。所述的浮板采用强浮力浮板,其形状为矩形,边长为1~3米,本实施例选用的浮板的长度为2米。
如图1所示,所述的移动组件2安装在浮板的四边的中线的位置处;所述的气泵3设置在浮板1的上端面;所述的微纳米气泡发生器4设置在浮板的下端面,气泵3与微纳米气泡发生器4之间通过软管连接,并通过气泵向微纳米气泡发生器4供气。所述的供电系统设置在浮板的上方。所述的高度调整组件6包括设置在浮板1上方的高度调整驱动器61和贯穿浮板上下端面的升降杆62。所述的高度调整驱动器61采用伺服电机;所述的升降杆62采用丝杆。所述的伺服电机固定在浮板的上端面,并在伺服电机与浮板之间设有垫片,从而增加伺服电机的高度;所述的丝杆的一端设置在浮板的上端面,另一端穿过浮板后与浮板下方的微纳米气泡发生器4连接,并通过伺服电机驱动丝杆转动,从而带动微纳米气泡发生器4上下移动,从而对微纳米气泡发生器4在水体中的位置进行调整。所述的锚定组件设置在浮板上,并通过锚定组件对浮板进行固定。其中,所述的移动组件2、气泵3、高度调整组件6以及锚定组件7均与供电系统5连接,并通过供电系统对移动组件2、气泵3、高度调整组件6以及锚定组件7的工作进行控制。所述的水生植物8种植在浮板上,且水生植物的根部露于浮板下方;由于水生植物的根部露于浮板下方,使得水生植物的根部的吸收和吸附作用,消减富集水体中的氮、磷及有机物质,实现水体的生态修复,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效果。其中,所述的水生植物8采用根系发达且具有良好净化能力的芦苇、石蒜、黄菖蒲、荸荠。其中,水生植物的种植密度为4~10株/米。
为了方便对浮板进行移动,使其在池塘、湖泊、河流的某一个地方进行水体治理修复后,能够移动至其他位置进行水体治理和修复,如图1所示,在浮板上设有移动组件2和锚定组件7。所述的移动组件2的数量为四个,分布设置在浮板的四边的中间位置处。其中,所述的移动组件2包括移动驱动电机21和与移动驱动电机输出端连接的螺旋桨22,其中,移动驱动电机21与供电系统5连接,并通过供电系统5控制移动驱动电机工作;所述的移动驱动电机的输出端做了防水处理;所述的螺旋桨采用塑胶材质制成。所述的移动驱动电机与螺旋桨之间的连接和传动属于现有的技术,在现有的船体移动中属于常用技术。
如图1所示,所述的浮板上设有连通浮板上下端面的锚定通孔。所述的锚定组件7包括锚定电机71、线盘72、固定锚73以及固定绳74。所述的锚定组件7还包括用于固定线盘的线盘固定架;其中,线盘固定架设置在锚定通孔的两侧。所述的线盘设置在线盘固定架上,位于锚定通孔的上方。所述的锚定电机71安装固定在浮板的上端面,位于线盘固定架的一侧,且锚定电机71的输出端与线盘连接,并通过锚定电机驱动线盘在线盘固定架上转动。所述的固定锚73设置在浮板的下端面。固定绳74一端与线盘连接,另一端穿过锚定通孔与浮板下端面的固定锚连接。所述的锚定电机与供电系统5连接,并通过供电系统工作锚定电机工作。当锚定电机工作正转时,锚定电机驱动线盘旋转,线盘转动时,将固定绳缠绕在线盘上,从而将固定锚收起;当锚定电机工作反转时,锚定电机驱动线盘反向旋转,线盘反向转动时,将缠绕在线盘上的固定绳松开,从而将固定锚放入水体中进行固定。
为了增加黑臭水体的治理效果,增加黑臭水体的充氧效率,提升充氧动力效率,所述的微纳米气泡发生器4的数量为四个。如图1所示,四个微纳米气泡发生器固定在微纳米气泡发生器固定架上,且固定在微纳米气泡发生器固定架上的四个微纳米气泡发生器4呈十字形结构设置;所述的丝杆的下端与微纳米气泡发生器固定架的中心点连接,即微纳米气泡发生器固定架的连接点连接;并通过丝杆控制微纳米气泡发生器上下移动。
如图2所示,所述的微纳米气泡发生器4包括T型结构的三通管41、第一集气管42、第二集气管43、第三集气管44、左集气管45、右集气管46以及用于制作为微纳米气泡的透气膜管47。其中,所述的三通管41的进气口通过软管与气泵3连通;所诉的三通管41的两个出气口分别与第一集气管42和第二集气管43连通。所述的第一集气管42的另一端与左集气管45的一端连通,所述的左集气管45的另一端与第三集气管44的一端连通;所述的第三集气管44的另一端与右集气管46的一端连通;所述的右集气管46的另一端与另一端连通。其中,所述的三通管41、第一集气管42、左集气管45、第三集气管44、右集气管46以及第二集气管43连通后组成长方形结构的通气框。所述的第一集气管42、第二集气管43、第三集气管44、左集气管45、右集气管46均采用横截面为圆形的空心UPVC管。所述的透气膜管47均匀等间距的设置通气框内,且位于左集气管45和右集气管46之间。所述的透气膜管47的一端与左集气管45连通,透气膜管47的另一端与右集气管46连通。其中,设置在通气框上的相邻的两根透气膜管47之间的间距相同,间距均为1cm~5cm中的任意值。本实施例的相邻的两根透气膜管47之间的间距为2.5cm。
为了增加水体的充氧量,对透气膜管进行设计。如图3所示,所述的透气膜管47包括内支撑层471、外支撑层472及设置在内支撑层和外支撑层之间的重离子微孔膜层473;所述的外支撑层和内支撑层均为聚酯纤维无纺布层;所述的重离子微孔膜层材料为PET、PC、PP、PVDF中的一种或多种组成。本实施例中的重离子微孔膜层材料为PET。其中,所述的重离子微孔膜层通过超声波热压复合在外支撑层和内支撑层中间。所述的重离子微孔膜层的厚度为10~100微米的任一厚度值均可实现,气泡孔的孔道直径为0.1~40微米的任一孔道直径均可实现。本实施例的厚度为20微米;气泡孔的孔道直径为0.1微米;所述的气泡孔均匀设置在重离子微孔膜层上。气泵向微纳米气泡发生器4供气时,气体进入透气膜管47后能够产生微小的微纳米气泡,由于微纳米气泡小,因此微纳米气泡中的氧气更容易溶入水体内,增加充氧效率,使得充氧效率高达50%~60%,水体的充氧动力效率高达7(kgO2/kW·h)以上,远高于传统产品效能,增氧能耗低,节约运行成本。
为了方面浮板的移动,避免外部电源接入浮板后,使其移动不变,所述的供电系统采用太阳能发电。如图1所示,所述的供电系统5包括用于存储电能的蓄电池、与蓄电池连接的太阳发电装置51以及与蓄电池连接的控制器;其中,太阳发电装置51为多个,本实施例使用的太阳发电装置51的数量为两个,所述的蓄电池采用大功率和大容量动力电池;两个太阳发电装置51通过线路与蓄电池连接。所述的太阳发电装置有3~6块太阳能板组成,排布成折线型,两端水平夹角15~45°斜向上对称分布,可保证随着太阳方位的移动,也能一天内最大限度吸收太阳光能。支撑架设置在太阳能下方,用于支撑和承托太阳发电装置。为了更好防水,所述蓄电池和控制器均安装在固定箱内,从而起到防水效果。所述的控制器可以现有市场上销售的电源控制器均可实现,属于现有技术。所述的控制器分别通过线路与移动驱动电机21、气泵3、高度调整驱动器61以及锚定电机71连接,并通过控制器控制移动驱动电机21、气泵3、高度调整驱动器61以及锚定电机71工作。
为了方便浮板的拼接和组装,使其能够适用于不对宽度的池塘、湖泊、河流的黑臭水体生态系统的修复,在浮板的四边的侧面均设有用于两个浮板进行拼接固定的卡扣11。其中设置在浮板四边的侧面上的卡扣的位置相同,使得浮板进行拼接时,通过卡扣进行卡接固定,减少操作人员的安装和拼接时间,提高装配效率。
本实施例选用对湖泊的黑凑水体进行治理和修复。使用时,通过控制器控制移动驱动电机21工作,将移动驱动电机21工作将浮板移动至湖泊的固定位置,然后控制器控制锚定电机71工作,锚定电机71工作时,将固定锚73放置在湖泊底部,对浮板进行固定,然后在对湖泊中的黑臭水体进行治理和修复。白天太阳发电装置51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然后储存在蓄电池内。控制器控制气泵工作,气泵向微纳米气泡发生器4供气,气体进入微纳米气泡发生器4内在透气膜管47外表面产生微纳米气泡。微纳米气泡向水面移动,而微纳米气泡中的氧气融入黑臭水体内,从而增加了水体中的氧,增加充氧效率,使得充氧效率高达50%~60%,水体的充氧动力效率高达7(kgO2/kW·h)以上,从而增加了黑臭水体中的微生物的活力,从而提高了黑臭水体的治理效率和治理效果。另外,水生植物的根部露于浮板下方,使得水生植物的根部的吸收和吸附作用,消减富集水体中的氮、磷及有机物质,实现水体的生态修复,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效果。当浮板在湖泊的一个位置的水体治理后,需要移动至另一个区域进行水体治理和修复时,控制器控制锚定电机71反向工作,锚定电机71反向工作时,将固定在湖泊底部的固定锚73收起,使得浮板能够移动,再通过控制器控制移动驱动电机21工作,将移动驱动电机21工作将浮板移动至湖泊的预定位置,然后控制器控制锚定电机71工作,锚定电机71工作时,将固定锚73放置在湖泊底部,对浮板进行固定,然后在对湖泊中的黑臭水体进行治理和修复。当浮板移动至湖泊不同水深的位置时,需要控制器控制高度调整驱动器61工作,高度调整驱动器61工作时,带动丝杆转动,丝杆转动时,对微纳米气泡发生器4的高度进行调整,可以增加气泡与黑臭水体的接触时间,增加体的充氧动力效率,另外,还能够避免微纳米气泡发生器4在移动过程中与湖底接触,导致浮板搁浅,增加了移动式水体生态修复系统的适用性,便于推广和使用。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移动式水体生态修复系统在对湖泊等黑臭水体进行治理和修复时需要持续一段时间,此时的浮板不需要移动,微纳米气泡发生器4的高度不需要调整;由于不需要频繁对微纳米气泡发生器4在黑臭水体的高度进行调整以及浮板的位置进行调整,从而有效的减少蓄电池的能力,增加气泵的工作时间和效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各种等效的修改或替换,这些修改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移动式水体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浮板(1)、设置在浮板上用于驱动浮板移动的移动组件(2)、设置在浮板上的气泵(3)、与气泵连接并设置在浮板下方的微纳米气泡发生器(4)、设置在浮板上方用于对系统进行供电的供电系统(5)、设置在浮板(1)与微纳米气泡发生器(4)之间用于调节微纳米气泡发生器(4)的高度的高度调整组件(6)、用于对浮板进行固定的锚定组件(7)以及种植在浮板上的水生植物(8);所述的移动组件(2)、气泵(3)、高度调整组件(6)以及锚定组件(7)均与供电系统(5)连接;所述的高度调整组件(6)包括设置在浮板(1)上方的高度调整驱动器(61)和从浮板上端穿入浮板后与浮板下方的微纳米气泡发生器(4)连接的升降杆(62);所述的高度调整驱动器(61)与连接杆连接,并通过高度调整驱动器(61)驱动连接杆上下移动,从而带动微纳米气泡发生器(4)上下移动;所述的气泵通过软管与微纳米气泡发生器(4)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式水体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高度调整驱动器(61)为伺服电机;所述的升降杆(62)为丝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式水体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微纳米气泡发生器(4)的数量为四个,且四个微纳米气泡发生器(4)呈十字形结构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动式水体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微纳米气泡发生器(4)包括T型结构的三通管(41)、第一集气管(42)、第二集气管(43)、第三集气管(44)、左集气管(45)、右集气管(46)以及用于制作为微纳米气泡的透气膜管(47);所述的三通管(41)的进气口通过软管与气泵(3)连通;所述的三通管(41)的两个出气口分别与第一集气管(42)和第二集气管(43)连通;所述的第一集气管(42)和第二集气管(43)之间依次接入左集气管(45)、第三集气管(44)、右集气管(46),且三通管(41)、第一集气管(42)、左集气管(45)、第三集气管(44)、右集气管(46)以及第二集气管(43)组成长方形结构的通气框;所述的透气膜管(47)均匀等间距的设置在左集气管(45)和右集气管(46)之间,且透气膜管(47)的一端与左集气管(45)连通,透气膜管(47)的另一端与右集气管(46)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移动式水体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透气膜管(47)包括内支撑层(471)、外支撑层(472)及设置在内支撑层和外支撑层之间的重离子微孔膜层(473);所述的重离子微孔膜层的厚度为10~100微米,气泡孔的孔道直径为0.1~40微米。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式水体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移动组件(2)的数量为四个,分布设置在浮板的四边的中间位置处;所述的移动组件(2)包括与供电系统(5)连接的移动驱动电机(21)与移动驱动电机连接的螺旋桨(22)。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式水体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供电系统(5)包括用于存储电能的蓄电池、与蓄电池连接的太阳发电装置(51)以及与蓄电池连接的控制器;所述的控制器分别与移动组件(2)、气泵(3)、高度调整组件(6)以及锚定组件(7)连接,并控制移动组件(2)、气泵(3)、高度调整组件(6)以及锚定组件(7)工作。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式水体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锚定组件(7)包括固定在浮板上方的锚定电机(71)、与锚定电机动力输出端连接的线盘(72)、设置在浮板下方用于对浮板进行固定的固定锚(73)、设置在线盘与固定锚之间的固定绳(74)。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式水体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浮板(1)的四边的侧面均设有用于两个浮板进行拼接固定的卡扣(11);设置在浮板四边的侧面上的卡扣的位置相同。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式水体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生植物(8)为根系发达且具有良好净化能力的芦苇、石蒜、黄菖蒲、荸荠。
CN202321718033.0U 2023-07-03 2023-07-03 一种移动式水体生态修复系统 Active CN22035177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718033.0U CN220351777U (zh) 2023-07-03 2023-07-03 一种移动式水体生态修复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718033.0U CN220351777U (zh) 2023-07-03 2023-07-03 一种移动式水体生态修复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351777U true CN220351777U (zh) 2024-01-16

Family

ID=894844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718033.0U Active CN220351777U (zh) 2023-07-03 2023-07-03 一种移动式水体生态修复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35177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517499B (zh) 强化河道底泥富氧的可升降式旋转曝气装置
CN204999716U (zh) 一种太阳能曝气装置
CN202415263U (zh) 一种太阳能复合生物浮岛
CN204939097U (zh) 一种用于河流水体原位修复治理的微生物装置
CN107129005B (zh) 一种内光源球串式光催化水质净化箱
CN207016562U (zh) 一种曝气式生态浮床系统
CN102249400B (zh) 一种自然水体原位生态修复装置
CN103771664B (zh) 一种河道生态修复系统
CN104761046B (zh) 一种浮动式强化耦合生物膜反应器河湖水体净化方法
CN103896458B (zh) 一种适用于静水湖泊的雨淋式高效生态浮床
CN206538265U (zh) 一种垂直组合型生态浮床净水装置
CN102050543A (zh) 生态浮岛式池塘净水方法
CN203602397U (zh) 一种纳米曝气设备
CN208135960U (zh) 一种水体生态修复装置
CN114275899A (zh) 一种可装配多功能生物浮岛及其用于水质净化的方法
CN220351777U (zh) 一种移动式水体生态修复系统
CN213950900U (zh) 一种可旋转式清水滤墙
CN111470635A (zh) 一种改善城市景观水体的太阳能曝气浮岛一体机
CN111547859A (zh) 一种新型的水体生态修复装置
CN209778451U (zh) 一种组合式太阳能曝气生物浮床
CN108545838B (zh) 一种锚定式受污染水体原位净化处理方法及装置
CN207998494U (zh) 一种太阳能自控纯氧微纳米曝气设备
CN211141656U (zh) 一种生态浮岛
CN210367170U (zh) 气泡帘式多功能高效污染物消减平台
CN212799833U (zh) 一种用于河漫滩的生态修复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