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349806U - 车身后部总成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身后部总成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349806U
CN220349806U CN202321784493.3U CN202321784493U CN220349806U CN 220349806 U CN220349806 U CN 220349806U CN 202321784493 U CN202321784493 U CN 202321784493U CN 220349806 U CN220349806 U CN 22034980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ydrogen tank
floor
vehicle body
crossbeam
connecting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784493.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董思元
齐乃富
杨少坤
张恒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784493.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34980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34980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34980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身后部总成和车辆,车身后部总成包括:后地板纵梁;后地板后横梁,所述后地板后横梁连接在左右两侧的所述后地板纵梁之间;氢罐安装横梁,所述氢罐安装横梁连接在左右两侧的所述后地板纵梁之间,所述氢罐安装横梁设置在所述后地板后横梁后侧且与所述后地板后横梁在前后方向上间隔设置,所述氢罐安装横梁与所述后地板后横梁上设有氢罐安装点,左右两侧的所述后地板纵梁、所述后地板后横梁和所述氢罐安装横梁共同构成环形结构,所述环形结构内限定出氢罐安装空间。这样能够提高氢罐安装位置的结构强度,提高氢罐安装的稳定性,同时也能够提升整车后部的结构强度,提升后碰安全性。

Description

车身后部总成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车身后部总成和车辆。
背景技术
氢能车是以氢作为能源的汽车,将氢反应所产生的化学能转换为机械能以推动车辆,其仅产生水蒸气排出,有效减少了传统汽油车造成的空气污染问题,其保有量越来越大。通常将汽车储氢罐作为高压氢气的储存装置,因氢气的特殊性要求,对于氢罐的安全及保护要求也相对较高,氢罐的安装结构强度及安装精度要求也相应提高。但是,目前普遍存在氢罐安装强度不足、安装不稳定的问题,对氢罐安全存在潜在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车身后部总成,能够提高氢罐安装位置的结构强度,提高氢罐安装的稳定性,同时也能够提升整车后部的结构强度,提升后碰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提出了一种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车身后部总成,包括:后地板纵梁;后地板后横梁,所述后地板后横梁连接在左右两侧的所述后地板纵梁之间;氢罐安装横梁,所述氢罐安装横梁连接在左右两侧的所述后地板纵梁之间,所述氢罐安装横梁设置在所述后地板后横梁后侧且与所述后地板后横梁在前后方向上间隔设置,所述氢罐安装横梁与所述后地板后横梁上设有氢罐安装点,左右两侧的所述后地板纵梁、所述后地板后横梁和所述氢罐安装横梁共同构成环形结构,所述环形结构内限定出氢罐安装空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后部总成,通过在车身后部设计氢罐安装结构,使得左右两侧的后地板纵梁、后地板后横梁和氢罐安装横梁共同构成闭合环形结构,以将氢罐安装至氢罐安装空间内,不仅能够提高氢罐安装位置的结构强度,提高氢罐安装的稳定性,同时也能够提升整车后部的结构强度,提升后碰安全性,有效保证氢罐可靠地限制在环形结构内。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大多数情况下氢罐均安装在后地板靠前的位置或者中地板和前地板位置,这需要对后地板靠前的位置或者中地板和前地板位置进行安装设计以及加强防护设计,这样容易造成车身空间不足,减少乘客的活动空间,同时为乘客带来安全隐患。而本实用新型中,将氢罐布置在后地板后横梁的后方,并在车身后围处增设氢罐安装横梁,使得后地板后横梁和氢罐安装横梁之间安装氢罐,这样,不会占用空间车身前部、中部以及后部靠前的位置,为乘客留有足够的活动空间,使得车内空间较大,提高乘坐舒适性,同时方便氢罐的安装以及降低对乘客的安全乘坐风险。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还包括: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连接于所述氢罐安装横梁与所述后地板纵梁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氢罐安装横梁在前后方向上的中部朝上凸起以形成第一空腔结构,所述第一连接板在前后方向上的中部朝上凸起以形成第二空腔结构,所述第一空腔结构与所述第二空腔结构之间对应衔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氢罐安装横梁在左右方向上延伸设置,所述第一连接板相对于所述氢罐安装横梁朝向所述后地板后横梁的方向倾斜设置,以与所述氢罐安装横梁之间呈夹角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还包括: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板分别连接在所述后地板后横梁的左右两侧,且所述第二连接板适于与后副车架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连接板从靠近所述后地板后横梁的一侧至另一侧的方向上呈渐扩状并在从下往上的方向上斜向上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后地板后横梁在前后方向上的中部朝上凸起以形成第三空腔结构,所述第二连接板在前后方向上的中部朝上凸起以形成第四空腔结构,所述第三空腔结构与所述第四空腔结构之间对应衔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还包括:第三连接板,所述第三连接板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所述后地板纵梁之间,所述第三连接板搭接在所述后地板纵梁上且与所述后地板纵梁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还包括:安装支架,所述后地板后横梁和所述氢罐安装横梁上均设置有所述安装支架,以适于安装车载氢罐。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所述的车身后部总成。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后部总成布置在后地板上的安装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后部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氢罐安装横梁和地第一连接板的连接示意图一;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氢罐安装横梁和地第一连接板的连接示意图二;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地板后横梁和第二连接板的连接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地板后横梁的断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
1、后地板纵梁;2、后地板后横梁;3、第三空腔结构;4、氢罐安装横梁;5、第一连接板;6、第二连接板;7、第三连接板;8、安装支架;9、氢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下面参考图1-图6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后部总成。
基于氢气的特殊性要求,对于氢罐的安全及保护要求也相对较高,汽车上的氢罐的安装结构强度及安装精度要求也相应提高。但是,目前普遍存在氢罐安装强度不足、安装不稳定的问题,对氢罐安全存在潜在风险。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车身后部总成,用以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
如图1-图6所示,车身后部总成包括:后地板纵梁1、后地板后横梁2和氢罐安装横梁4。
后地板后横梁2连接在左右两侧的后地板纵梁1之间,氢罐安装横梁4连接在左右两侧的后地板纵梁1之间,氢罐安装横梁4设置在后地板后横梁2后侧,并且与后地板后横梁2在前后方向上间隔设置,氢罐安装横梁4与后地板后横梁2上设有氢罐9安装点,左右两侧的后地板纵梁1、后地板后横梁2和氢罐安装横梁4共同构成环形结构,环形结构内限定出氢罐安装空间。
具体而言,参考图1和图2所示,分设在左右两侧的后地板纵梁1之间连接有后地板后横梁2,以及,氢罐安装横梁4也连接在左右两侧的后地板纵梁1之间,并与后地板后横梁2在前后方向上间隔设置,这样,左右两侧的后地板纵梁1、后地板后横梁2和氢罐安装横梁4共同构成闭合环形结构,以将氢罐9安装至氢罐安装空间内,不仅能够提高氢罐9安装位置的结构强度,提高氢罐9安装的稳定性,同时也能够提升整车后部的结构强度,提升后碰安全性,有效保证氢罐9可靠地限制在环形结构内。
其中,氢罐安装横梁4位于车身后围,换言之,氢罐安装横梁4位于后地板后横梁2的后方,使得氢罐安装横梁4在后碰过程中对氢罐9的后侧起到防护作用,同时增强了白车身扭转刚度以及为侧碰提供传力通道。
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大多数情况下氢罐9均安装在后地板靠前的位置或者中地板和前地板位置,这需要对后地板靠前的位置或者中地板和前地板位置进行安装设计以及加强防护设计,这样容易造成车身空间不足,减少乘客的活动空间,同时为乘客带来安全隐患。而本实用新型中,将氢罐9布置在后地板后横梁2的后方,并在车身后围处增设氢罐安装横梁4,使得后地板后横梁2和氢罐安装横梁4之间安装氢罐9,这样,一方面,不会占用空间车身前部、中部以及后部靠前的位置,为乘客留有足够的活动空间,使得车内空间较大,提高乘坐舒适性,另一方面,方便氢罐9的安装以及降低对乘客的安全乘坐风险。
并且,在氢罐安装横梁4与后地板后横梁2上设有氢罐9安装点,将氢罐9放置在氢罐安装空间内后,分别利用氢罐安装横梁4与后地板后横梁2上的氢罐9安装点与氢罐9进行固定连接,从而实现对氢罐9的安装固定,保证氢罐9不会来回晃动。
由此,通过在车身后部设计氢罐9安装结构,使得左右两侧的后地板纵梁1、后地板后横梁2和氢罐安装横梁4共同构成闭合环形结构,以将氢罐9安装至氢罐安装空间内,不仅能够提高氢罐9安装位置的结构强度,提高氢罐9安装的稳定性,同时也能够提升整车后部的结构强度,提升后碰安全性,有效保证氢罐9可靠地限制在环形结构内。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大多数情况下氢罐9均安装在后地板靠前的位置或者中地板和前地板位置,这需要对后地板靠前的位置或者中地板和前地板位置进行安装设计以及加强防护设计,这样容易造成车身空间不足,减少乘客的活动空间,同时为乘客带来安全隐患。而本实用新型中,将氢罐9布置在后地板后横梁2的后方,并在车身后围处增设氢罐安装横梁4,使得后地板后横梁2和氢罐安装横梁4之间安装氢罐9,这样,不会占用空间车身前部、中部以及后部靠前的位置,为乘客留有足够的活动空间,使得车内空间较大,提高乘坐舒适性,同时方便氢罐9的安装以及降低对乘客的安全乘坐风险。
进一步地,车身后部总成还包括:第一连接板5,第一连接板5连接于氢罐安装横梁4与后地板纵梁1之间。具体而言,参考图2所示,在氢罐安装横梁4的左右两侧连接有第一连接板5,使得第一连接板5连接在氢罐安装横梁4和后地板纵梁1之间,一方面,氢罐安装横梁4与第一连接板5之间进行横向传力,并与后地板纵梁1之间贯通连接,实现力的传递,为侧碰提供传力通道,同时有效增强白车身的扭转刚度;另一方面,由于车身后部需进行造型设计,这样,氢罐安装横梁4无需根据不同的造型进行改动,只需调整第一连接板5的结构即可,灵活性强,有效降低开发成本。
其中,结合图3和图4所示,氢罐安装横梁4在前后方向上的中部朝上凸起以形成第一空腔结构,第一连接板5在前后方向上的中部朝上凸起以形成第二空腔结构,第一空腔结构与第二空腔结构之间对应衔接。如此设置,氢罐安装横梁4在前后方向上的中部朝上凸起,形成了“几”字型结构的第一空腔结构,对应地,第一连接板5在前后方向上的中部朝上凸起,也形成了“几”字型结构的第二空腔结构,这样,第一空腔结构和第二空腔结构连贯连接,一方面,形成了横向方向的传力腔体,从而提高氢罐9后方的防侧碰性能;另一方面,利于氢罐安装横梁4和第一连接板5在前后方向的两侧与地板面板之间稳固连接。
并且,氢罐安装横梁4在左右方向上延伸设置,第一连接板5相对于氢罐安装横梁4朝向后地板后横梁2的方向倾斜设置,以与氢罐安装横梁4之间呈夹角设置。
也就是说,氢罐安装横梁4横向设置,第一连接板5与氢罐安装横梁4之间形成一定夹角,并且第一连接板5是朝向后地板后横梁2一侧的前后方向倾斜至与后地板纵梁1连接,这样,氢罐安装横梁4、第一连接板5与后地板纵梁1之间不会形成尖锐的直角设计,避免车身后部发生碰撞时,直接破坏掉第一连接板5分别与后地板纵梁1、氢罐安装横梁4之间的连接。
此外,车身后部总成还包括:第二连接板6,第二连接板6分别连接在后地板后横梁2的左右两侧,且第二连接板6适于与后副车架相连。
在本实施例中,参考图2所示,在后地板后横梁2的左右两侧连接有第二连接板6,以使第二连接板6与后副车架相连,可以提高后地板后横梁2的结构强度,抵抗正碰及前部其它向后的力量对氢罐9带来的伤害,从而更好地对氢罐9起到有效的防护作用。
其中,第二连接板6从靠近后地板后横梁2的一侧至另一侧的方向上呈渐扩状并在从下往上的方向上斜向上设置。如此设置,在左右方向上,第二连接板6从靠近后地板后横梁2的一侧至另一侧呈渐扩状,可以提高第二连接板6的结构强度,使得第二连接板6能够与远离后地板后横梁2一侧的相关部件可靠连接,从而更好地提高第二连接板6和后地板后横梁2之间的连接可靠性,以及,利于将氢罐9后方受到的侧碰撞力通过后地板后横梁2和第二连接板6传递至车身的两侧进行分散。并且,第二连接板6从靠近后地板后横梁2的一侧至另一侧的方向上,并相对于后地板后横梁2在从下往上的方向上斜向上设置,这样,使得后地板后横梁2、左右两侧的第二连接板6共同构成了“C形”的环状结构,更好地利用传力路径力的传递,从而利于车身受力后力的分散,避免了因应力集中导致的车身开裂和因模态不足引起的车身异响的情况发生。
结合图5和图6所示,后地板后横梁2在前后方向上的中部朝上凸起以形成第三空腔结构3,第二连接板6在前后方向上的中部朝上凸起以形成第四空腔结构,第三空腔结构3与第四空腔结构之间对应衔接。如此设置,后地板后横梁2在前后方向上的中部朝上凸起,形成了“几”字型结构的第三空腔结构3,对应地,第二连接板6在前后方向上的中部朝上凸起,也形成了“几”字型结构的第四空腔结构,这样,第三空腔结构3和第四空腔结构连贯连接,一方面,形成了横向方向的传力腔体,从而提高氢罐9正方的防侧碰性能;另一方面,利于后地板后横梁2和第二连接板6在前后方向的两侧与地板面板之间稳固连接。
此外,车身后部总成还包括:第三连接板7,第三连接板7连接于第二连接板6与后地板纵梁1之间,第三连接板7搭接在后地板纵梁1上,并且与后地板纵梁1相连。
具体而言,在第二连接板6背离后地板后横梁2的一侧连接有第三连接板7,并使第三连接板7与后地板纵梁1固定连接,这样,借助于后地板纵梁1的强度,可以更好地提高第二连接板6与后地板后横梁2的结构强度,从而对氢罐9起到更有效的防护作用,同时,在第二连接板6与后地板后横梁2之间形成的横向传力腔体,可以通过第三连接板7传递至后地板纵梁1,从而抵抗正碰及前部零部件对后部氢罐9的冲击,将力进行有效分散,有效提高了车辆的扭转、弯曲性能。
结合图2所示,车身后部总成还包括:安装支架8,后地板后横梁2和氢罐安装横梁4上均设置有安装支架8,以适于安装车载氢罐9。如此设置,在后地板后横梁2和氢罐安装横梁4上均设置有多个安装支架8,以用于安装固定氢罐9。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在后地板后横梁2和氢罐安装横梁4上均设置有多个安装支架8,后地板后横梁2和氢罐安装横梁4上的安装支架8结构可以设计相同或不同,实现对氢罐9的固定安装即可。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车身后部总成。
因此,通过在车身后部设计氢罐9安装结构,使得左右两侧的后地板纵梁1、后地板后横梁2和氢罐安装横梁4共同构成闭合环形结构,以将氢罐9安装至氢罐安装空间内,不仅能够提高氢罐9安装位置的结构强度,提高氢罐9安装的稳定性,同时也能够提升整车后部的结构强度,提升后碰安全性,有效保证氢罐9可靠地限制在环形结构内。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大多数情况下氢罐9均安装在后地板靠前的位置或者中地板和前地板位置,这需要对后地板靠前的位置或者中地板和前地板位置进行安装设计以及加强防护设计,这样容易造成车身空间不足,减少乘客的活动空间,同时为乘客带来安全隐患。而本实用新型中,将氢罐9布置在后地板后横梁2的后方,并在车身后围处增设氢罐安装横梁4,使得后地板后横梁2和氢罐安装横梁4之间安装氢罐9,这样,不仅不会占用空间车身前部、中部以及后部靠前的位置,为乘客留有足够的活动空间,使得车内空间较大,提高乘坐舒适性,同时方便氢罐9的安装及降低对乘客的安全乘坐风险。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车身后部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
后地板纵梁;
后地板后横梁,所述后地板后横梁连接在左右两侧的所述后地板纵梁之间;
氢罐安装横梁,所述氢罐安装横梁连接在左右两侧的所述后地板纵梁之间,所述氢罐安装横梁设置在所述后地板后横梁后侧且与所述后地板后横梁在前后方向上间隔设置,所述氢罐安装横梁与所述后地板后横梁上设有氢罐安装点,左右两侧的所述后地板纵梁、所述后地板后横梁和所述氢罐安装横梁共同构成环形结构,所述环形结构内限定出氢罐安装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部总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连接于所述氢罐安装横梁与所述后地板纵梁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后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氢罐安装横梁在前后方向上的中部朝上凸起以形成第一空腔结构,所述第一连接板在前后方向上的中部朝上凸起以形成第二空腔结构,所述第一空腔结构与所述第二空腔结构之间对应衔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后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氢罐安装横梁在左右方向上延伸设置,所述第一连接板相对于所述氢罐安装横梁朝向所述后地板后横梁的方向倾斜设置,以与所述氢罐安装横梁之间呈夹角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部总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板分别连接在所述后地板后横梁的左右两侧,且所述第二连接板适于与后副车架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身后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板从靠近所述后地板后横梁的一侧至另一侧的方向上呈渐扩状并在从下往上的方向上斜向上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身后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地板后横梁在前后方向上的中部朝上凸起以形成第三空腔结构,所述第二连接板在前后方向上的中部朝上凸起以形成第四空腔结构,所述第三空腔结构与所述第四空腔结构之间对应衔接。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身后部总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连接板,所述第三连接板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所述后地板纵梁之间,所述第三连接板搭接在所述后地板纵梁上且与所述后地板纵梁相连。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部总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安装支架,所述后地板后横梁和所述氢罐安装横梁上均设置有所述安装支架,以适于安装车载氢罐。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后部总成。
CN202321784493.3U 2023-07-07 2023-07-07 车身后部总成和车辆 Active CN22034980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784493.3U CN220349806U (zh) 2023-07-07 2023-07-07 车身后部总成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784493.3U CN220349806U (zh) 2023-07-07 2023-07-07 车身后部总成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349806U true CN220349806U (zh) 2024-01-16

Family

ID=895046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784493.3U Active CN220349806U (zh) 2023-07-07 2023-07-07 车身后部总成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34980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204496B (zh) 车身结构及车辆
CN109204527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9204513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9204464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9204460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220349806U (zh) 车身后部总成和车辆
CN109204518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213262628U (zh) 车辆的车身组件以及车辆
CN109204495B (zh) 车身结构及车辆
CN109204468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9204538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9204537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9204503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9204525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9204484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9204561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9204514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9204467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9204519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9204556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9204541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9204497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9204487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9204466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9204508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