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327775U - 一种外周动脉插管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外周动脉插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327775U
CN220327775U CN202222763392.XU CN202222763392U CN220327775U CN 220327775 U CN220327775 U CN 220327775U CN 202222763392 U CN202222763392 U CN 202222763392U CN 220327775 U CN220327775 U CN 22032777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eripheral arterial
arterial cannula
wall
tube body
perfu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763392.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吕汝举
李志敏
吕洪敏
刘春志
李光辉
彭凤丽
姜新中
于灵云
戚欢
王文浩
王海潮
于力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dong Weigao Tuowei Medical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dong Weigao Tuowei Medical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dong Weigao Tuowei Medical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dong Weigao Tuowei Medical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763392.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32777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32777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32777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edia Introduction/Drainage Providing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外周动脉插管,包括依次连接并形成贯通的灌注通道的第一管体、第二管体及第三管体,所述第一管体的远侧端部具有第一孔,所述第三管体的近侧端部具有第二孔,所述第一管体用于插入外周动脉血管并通过第一孔提供朝向插入方向的血液灌注;所述第一管体与第二管体的连接部具有预设的折弯角度;在所述外周动脉插管的外壁上,具有自所述第一管体的远侧端部延伸至所述连接部的引导槽,用于提供朝向插入方向的反方向的血液灌注。本申请提供的外周动脉插管,能够有效地避免因疼痛、不适等原因造成血管收缩或痉挛所导致的反向灌注通道堵塞的问题,有效地保证了向末端进行供血的通畅性。

Description

一种外周动脉插管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能够实现双向灌注的外周动脉插管。
背景技术
ECMO(体外膜肺氧合)是一种实现血液体外循环的方法,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为各种心力衰竭患者提供紧急体外循环支持,以及各类心内直视手术中。在进行ECMO操作时,需要将静脉血液引出体外,经过人工心肺旁路氧合后通过插管灌注重新注入股动脉等外周动脉,从而实现了利用体外循环维持人体组织氧合血供。
由于在进行外周动脉插管灌注时,一般需要通过外周动脉血管向近心端输入血液(即按照血液逆行方向进行灌注),同时插管在穿刺部位处将对外周动脉血管予以阻断,因此通常情况下将导致顺行流向下肢等远心端的血液减少,从而造成局部缺血,严重情况下甚至导致局部组织坏死。
为解决上述问题,目前已经有多种能够进行双向灌注的插管,例如,申请号为201280027491.8的专利提供了一种双向灌注插管,通过设置在插管延长管的肘部的第二开孔提供与插入方向相反方向的供血;又如,申请号为202080093579.4的专利提供一种用于体外膜肺氧合的双向动脉插管,在主插管插入血管的部分中增加了能够往复运动的逆向灌注插管,当其位于伸出位置时,能够提供与主插管的插入方向相反方向的供血。
然而,上述现有技术所提供的双向动脉插管,往往需要在插管的血液灌注出口的基础上额外第在插管壁上开辟至少一个开孔,以形成沿插入方向的灌注通道外的沿相反方向的第二通道,上述开孔一般位于穿刺部位附近的血管内,并朝向与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在实际插入及灌注过程中,由于疼痛、不适等原因可能造成患者血管收缩、痉挛等,从而造成血管壁阻塞该额外的开孔。此外,额外地在插管上开孔还有可能造成非预期的血液流向,如插入插管过程中血液从血管流入插管,或撤出插管过程中血液从插管进入血管外组织等。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引导血液流畅地进行双向灌注,并尽可能减少插管在插入与撤出过程中的各种非预期血液流动情况的外周动脉插管。
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外周动脉插管,包括依次连接并形成贯通的灌注通道的第一管体、第二管体及第三管体,所述第一管体的远侧端部具有第一孔,所述第三管体的近侧端部具有第二孔,所述第一管体用于插入外周动脉血管并通过第一孔提供朝向插入方向的血液灌注;所述第一管体与第二管体的连接部具有预设的折弯角度;在所述外周动脉插管的外壁上,具有自所述第一管体的远侧端部延伸至所述连接部的引导槽,用于提供朝向插入方向的反方向的血液灌注。
进一步地,所述引导槽在所述第一管体的远侧端部具有朝向插入方向的第一开口;以及所述引导槽在所述连接部具有朝向所述插入方向的反方向的第二开口。
优选地,所述第二开口位于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第二管体的过渡部位。
优选地,所述引导槽有多条,沿所述第一管体的外壁周向间隔地设置。
优选地,所述引导槽沿所述外周动脉插管的外壁螺旋地延伸。
进一步地,所述外周动脉插管的内壁与外壁之间还具有螺旋地延伸的弹性加强丝。
优选地,所述弹性加强丝在所述第二管体的内壁与外壁之间延伸。
优选地,所述连接部可弹性地形变。
优选地,所述灌注通道的管径沿所述第二管体至第三管体逐渐扩大。
本申请提供的外周动脉插管,通过在管体外壁设置凹陷的引导槽的方式引导血液向插入方向的反方向进行血液灌注,相较于现有的各种在管体上额外地设置贯穿管壁的开孔的方式,能够有效地避免因疼痛、不适等原因造成血管收缩或痉挛时开孔被覆盖或堵塞的问题,有效地保证了向末端进行供血的通畅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申请的一些优选的实施例的外周动脉插管的侧面剖视图;
图2为根据本申请的一些优选的实施例的外周动脉插管的A-A向剖视图;
图3为根据本申请的一些优选的实施例的外周动脉插管的A-A向剖视图;
图4为根据图1的外周动脉插管进行外周动脉灌注的示意图;
图5为根据本申请的一些优选的实施例的外周动脉插管的侧面剖视图;
图6为根据图5的外周动脉插管进行外周动脉灌注的示意图;
图7为根据本申请的一些优选的实施例的外周动脉插管的A-A向剖视图;
图8为根据本申请的一些优选的实施例的外周动脉插管的侧视图。
图中标号
11:第一管体,12:第二管体,13:第三管体,14:第一孔;15:第二孔;16:灌注通道;17:弹性加强丝,20:连接部,30:引导槽,31:第一开口,32:第二开口,40:外周动脉血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优选的实施方式并参照附图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说明。
此外,为了方便理解,放大或者缩小了图纸上的各种构件,但这种做法不是为了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单数形式的词汇也包括复数含义,反之亦然。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术语“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申请实施例的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本申请的描述中,为了区分不同的单元,本说明书上用了第一、第二等词汇,但这些不会受到制造的顺序限制,也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其在本申请的详细说明与权利要求书上,其名称可能会不同。
本说明书中词汇是为了说明本申请的实施例而使用的,但不是试图要限制本申请。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出现术语“设置”、“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图1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外周动脉插管的侧面剖视图,如图1所示,该外周动脉插管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管体11、第二管体12及第三管体13,第一管体11、第二管体12及第三管体13的内部互相贯通,从而形成供血液灌注的灌注通道16。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上述灌注通道16分别在第一管体11及第三管体13的端部形成开孔,具体地,在第一管体11的远侧端部具有第一孔14,在第三管体13的近侧端部具有第二孔15。
在进行体外膜肺氧合操作时,将第三管体13通过接头与ECMO系统连接,并将第一管体11通过穿刺插入外周动脉血管40,使得经过体外膜肺氧合的血液从第二孔15进入,流经灌注通道16后从第一孔14流出,从而为外周动脉血管40提供朝向插入方向(图1中S所指向的方向)的血液灌注。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该外周动脉插管可以使用现有的各种制造医用插管的材料,包括但不限于有机硅、聚氨酯(PU)、聚氯乙烯(PVC)、硅树脂、橡胶等,通过液体浸塑工艺一体地制成。
在另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也可以使用不同的材料分别制造该外周动脉插管的各个部分并通过粘结等方式进行组装。例如,可以使用较硬的材料制造第一管体11,以便于进行插管穿刺操作,同时使用相较第一管体11更软且具有回弹性的材料制造第二管体12,以满足对外周动脉血管40形状的适配以及保证在穿刺时的灵活操作,同时避免管体过于折弯导致血流受阻。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在第一管体11与第二管体12的连接部20具有预设的折弯角度,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该折弯角度被设置为135°±15°,将该连接部20设置为折弯的结构,能够更好地适应具有各种弯曲形态的外周动脉血管40,以使得第一管体11的插入操作更加便捷。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在该外周动脉插管的外壁上,还具有自第一管体11的远侧端部延伸至连接部20的引导槽30,用于提供朝向插入方向的反方向(图1中S’所指向的方向)的血液灌注。其中,该引导槽30在第一管体11的远侧端部具有朝向插入方向的第一开口31,在连接部20具有朝向插入方向的反方向的第二开口32。
图2、图3分别示出了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一管体11沿A-A方向的剖视图,图2与图3的主要区别在于,图2中第一管体11的内壁为适配引导槽30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收缩,使得灌注通道16在第一管体11处的横截面积小于在第二管体12处的横截面积。
图4示出了使用图1所示的外周动脉插管进行外周动脉灌注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该外周动脉插管利用管芯针等工具进行引导穿刺,使得第一管体11从插入部位P插入外周动脉血管40并朝向S方向,一般地,S方向指向心脏方向,在撤出管芯针后,经过外部膜肺氧合的血液通过灌注通道16,从第一孔14流出后向S方向进行血液灌注。同时,由于第一管体11的外壁基本上与外周动脉血管40的内壁贴合,从而使得引导槽30与外周动脉血管40的内壁形成了一条贯通的血液通路,从第一孔14流出的血液在压力的作用下从第一开口31流入,经过该血液通路后从第二开口32流出,从而实现了朝向S’方向的血液灌注。
结合图2至图4可以看出,本申请实施例所采用的在插管的外壁上设置引导槽的技术方案,相较于现有的各种通过在插管的管壁上开孔以进行插入方向的相反方向灌注的技术方案,能够更好地保证反向灌注通道的通畅,其原因在于:现有的在管壁上开孔的方式,由于血管本身的弹性,当进行插管操作时,患者可能由于疼痛、不适等原因造成血管收缩或痉挛,此时,血管内壁将不可避免地贴紧并压迫插管的外壁,从而有可能堵塞住开孔,从而无法实现反向的血液灌注;本实施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由于引导槽30是通过自外壁内陷的方式形成,即使由于血管收缩导致血管内壁贴紧插管外壁,在该引导槽30与贴紧的内壁之间依然会形成供血液流通的通路,从而保证了向插入方向的相反方向进行灌注的流畅。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部20由具有较好的回弹性的材料,如聚氯乙烯,聚氨酯或其他具有相似特性的材料制成,从而使得连接部20可弹性地形变,该可弹性地形变的特性使得在该外周动脉插管进行插入或撤回操作时,第一管体11与第二管体12之间的夹角可以从预设的折弯角度发生一定改变,以便于操作,并在第一管体11进入外周动脉血管40后通过回弹性返回到预设的折弯角度,以保持灌注通道16的通畅。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外周动脉插管的内壁与外壁之间还具有螺旋地延伸的弹性加强丝17,该弹性加强丝17的材料可以是医用不锈钢或钛合金等,通过设置该弹性加强丝17,能够使该外周动脉插管在具有良好的弹性的同时保持较好的强度,避免由于过度折弯导致血流不畅。
进一步地,可以通过对该外周动脉插管的不同部位进行处理使其具有不同的硬度,例如,为了方便将该外周动脉插管置入血管,将第一管体11的硬度范围设置在75-85邵氏硬度;同时在第二管体12的内外壁之间具有弹性加强丝17的情况下,将第二管体12的硬度范围设置在55-65邵氏硬度。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弹性加强丝17在第二管体12的内壁与外壁之间延伸。在另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根据具体的灌注部位情况,也可以进一步地延伸或者缩短弹性加强丝17的延伸长度。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灌注通道16的管径沿第二管体12至第三管体13逐渐扩大,利用变管径的灌注通道16,能够在血液输入端加大灌注流量,并在输出端增加灌注压力,从而保证血液灌注效果。
图5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些优选的实施例提供的外周动脉插管的侧面剖视图,图6为使用该外周动脉插管进行外周动脉灌注的示意图。
该外周动脉插管是对图1所示的外周动脉插管的进一步改进,如图5、图6所示,该外周动脉插管的第二开口32更加靠近第二管体12,即其位于连接部20与第二管体12的过渡部位。将第二开口32设置得更加靠近第二管体12,能够使得第二开口32朝向S’的截面更大,从而进一步增加向S’方向的灌注流量,并且该开口位置基本位于外周动脉血管40的中间,进一步避免了血管壁堵塞向插入方向的反方向进行灌注的通道的可能性。
图7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些优选的实施例的外周动脉插管的A-A向剖视图,如图7所示,在上述实施例中,引导槽30有多条,并沿第一管体11的外壁周向间隔地设置。通过对引导槽30的截面积、深浅及数量多少进行调整,能够调节和分配双向灌注流量,达到双向灌注效果,既能保证主动脉灌注量,又能保证下肢足够血供,避免局部组织缺血或组织坏死。
图8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些优选的实施例的外周动脉插管的侧视图,如图8所示,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引导槽30的结构进行了调整,具体地,在上述实施例中,引导槽30沿外周动脉插管的外壁螺旋地延伸。进一步地,上述螺旋地延伸的引导槽30也可以有多条。
将引导槽设置为螺旋状,在外周动脉血管40的S方向及S’方向存在血压差的情况下,能够使得经过螺旋状引导槽的血液流速加快,有效减少血液的无效流动和血液破坏,同时有效降低插管整体灌注压力,从而进一步提升向S’方向进行血液灌注的效果。
进一步地,在该外周动脉插管的外壁上还设置有标识刻度。例如,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可以以1cm为间隔,自第一管体11至第二管体12等间隔地设置多个标识刻度,以便于观察及确定该外周动脉插管进入动脉血管的深度。
以上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作了详细介绍,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9)

1.一种外周动脉插管,包括依次连接并形成贯通的灌注通道的第一管体、第二管体及第三管体,所述第一管体的远侧端部具有第一孔,所述第三管体的近侧端部具有第二孔,所述第一管体用于插入外周动脉血管并通过第一孔提供朝向插入方向的血液灌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管体与第二管体的连接部具有预设的折弯角度;
在所述外周动脉插管的外壁上,具有自所述第一管体的远侧端部延伸至所述连接部的引导槽,用于提供朝向插入方向的反方向的血液灌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周动脉插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槽在所述第一管体的远侧端部具有朝向插入方向的第一开口;以及
所述引导槽在所述连接部具有朝向所述插入方向的反方向的第二开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外周动脉插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开口位于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第二管体的过渡部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周动脉插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槽有多条,沿所述第一管体的外壁周向间隔地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周动脉插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槽沿所述外周动脉插管的外壁螺旋地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周动脉插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周动脉插管的内壁与外壁之间还具有螺旋地延伸的弹性加强丝。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外周动脉插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加强丝在所述第二管体的内壁与外壁之间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周动脉插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可弹性地形变。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周动脉插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灌注通道的管径沿所述第二管体至第三管体逐渐扩大。
CN202222763392.XU 2022-10-20 2022-10-20 一种外周动脉插管 Active CN22032777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763392.XU CN220327775U (zh) 2022-10-20 2022-10-20 一种外周动脉插管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763392.XU CN220327775U (zh) 2022-10-20 2022-10-20 一种外周动脉插管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327775U true CN220327775U (zh) 2024-01-12

Family

ID=894558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763392.XU Active CN220327775U (zh) 2022-10-20 2022-10-20 一种外周动脉插管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32777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504499B2 (en) Catheter insertion apparatus
US20230001136A1 (en) Bl-DIRECTIONAL PERFUSION CANNULA
US5382238A (en) Catheter stiffeners
US9168355B2 (en) Acute hemodialysis catheter assembly
US8177770B2 (en) Catheter connector system
US9713694B2 (en) Low profile catheter assembly
US5451206A (en) Triple lumen catheter
US9155860B2 (en) Indwelling catheter with anti-clotting features
EP1539272B1 (en) Multi-lumen catheter with integrated connector
US8137316B2 (en) Sheathless insertion stylet system for catheter placement
US20040176739A1 (en) Catheter tunneler and adapter
US8603067B2 (en) High flow catheters
WO2005099805A1 (en) Tunneler device
US20180256847A1 (en) High Flow Catheters
CN220327775U (zh) 一种外周动脉插管
CN115531646A (zh) 一种外周动脉插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