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307626U - 回路热管散热元件、装置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回路热管散热元件、装置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307626U
CN220307626U CN202321214888.XU CN202321214888U CN220307626U CN 220307626 U CN220307626 U CN 220307626U CN 202321214888 U CN202321214888 U CN 202321214888U CN 220307626 U CN220307626 U CN 22030762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vaporation
liquid storage
heat pipe
cavity
liqu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214888.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魏世磊
张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Yingweik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Yingweik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Yingweik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Yingweik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214888.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30762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30762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30762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回路热管散热元件、装置及电子设备,元件包括:储液腔,被配置为收容液态工质,且能与冷凝器的冷凝通道连通;蒸发腔,至少一个储液腔与多个蒸发腔之间均通过气液分离墙衔接,每个蒸发腔还能与所述冷凝通道连通;当蒸发腔内的液态工质吸收来源于热源的热量汽化成气体后,气体能够流入所述冷凝通道进行冷凝。本实用新型中多个蒸发腔可共用同一储液腔的工质,从而可根据多个热源发热时间及发热量的不同实现自动的配比使用,可满足多热源的散热,且提高了散热效果;因此,本实用新型能够改善现有回路热管散热装置针对多热源产品散热效果不好的问题。

Description

回路热管散热元件、装置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散热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回路热管散热元件,还涉及一种包括上述回路热管散热元件的回路热管散热装置及包括上述回路热管散热装置的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的回路热管散热装置一般由一个蒸发腔,一个储液腔还有一个冷凝腔和环形管路组成。工作原理为当热源工作时,热源产生的热量传递至蒸发腔,液体介质在蒸发腔内吸收热量发生相变蒸发,产生的蒸气经过环形管路进入冷凝腔,蒸气冷却凝聚成为液体,液体沿着环形管路回流到储液腔,储液腔的液体再回流到蒸发腔,如此完成液-气-液的完整换热循环。
在实现本实用新型的过程中,实用新型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
目前的回路热管散热装置主要是针对单热源进行散热,在面对多热源相靠近的产品时,即使设置一个较大的蒸发腔,也会因为局部受热不均匀,导致影响热源处散热,散热效果不好。
综上所述,如何有效地解决现有回路热管散热装置针对多热源产品散热效果不好的问题,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急需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回路热管散热元件,该回路热管散热元件可以改善现有回路热管散热装置针对多热源产品散热效果不好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回路热管散热元件的回路热管散热装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回路热管散热装置的电子设备。
为了达到上述第一个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回路热管散热元件,包括:
储液腔,所述储液腔被配置为收容液态工质,且所述储液腔能够用于与冷凝器的冷凝通道连通,以从所述冷凝通道中导入所述液态工质;
蒸发腔,至少一个所述储液腔与多个所述蒸发腔之间均通过气液分离墙衔接,以从所述储液腔中导入所述液态工质,且所述蒸发腔还能够用于与所述冷凝通道连通;
其中:当所述蒸发腔内的所述液态工质吸收来源于热源的热量汽化成气体后,所述气体能够流入所述冷凝通道进行冷凝。
在上述回路热管散热元件中,在使用时,应用于多个热源距离合适的产品时,此时使储液腔周围的多个蒸发腔分别与对应的热源导热接触,而储液腔位于多个蒸发腔之间,即位于多个热源之间,以同时为多个蒸发腔供给液态工质。蒸发腔吸收热源的热量,蒸发腔内部的液体吸热发生蒸发,蒸发产生的气体进入到冷凝通道中,冷却形成液体,然后流回至储液腔中,实现循环。在该回路热管散热元件中,可以将多个蒸发腔围绕储液腔设置,以使得多个蒸发腔可以共用同一个储液腔中的液态工质,这使得可以根据多个热源发热时间及发热量的不同,进行自动的更优的配比使用,如其中一个热源散发热量过多,那么对应于这个热源的蒸发腔就可以从储液腔中导入更多的液体,从而可以满足多热源的散热,且提高了散热效果。综上所述,该回路热管散热元件能够改善现有回路热管散热装置针对多热源产品散热效果不好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蒸发腔内具有与所述气液分离墙一体烧结成型的毛细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毛细结构低于所述气液分离墙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包括槽型件和覆盖在所述槽型件槽口的盖件,所述槽型件的槽腔通过至少一个烧结成型的气液分离墙分隔成所述蒸发腔和所述储液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蒸发腔和所述储液腔内均设置有立柱,以连接至所述盖件。
为了达到上述第二个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回路热管散热装置,包括冷凝器和如上述任一种回路热管散热元件,所述冷凝器设有冷凝通道;
其中:
所述冷凝通道包括相连通的第一冷凝通道和第二冷凝通道,所述第一冷凝通道与所述回路热管散热元件的储液腔连通,所述第二冷凝通道与所述回路热管散热元件的蒸发腔连通,且至少两个所述蒸发腔分别与不同的所述第二冷凝通道连通。由于上述的回路热管散热元件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因此具有该回路热管散热元件的回路热管散热装置也应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回路热管散热元件的气液分离墙的延伸方向上,所述储液腔的宽度小于所述蒸发腔的宽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所述蒸发腔围绕所述储液腔设置;或者
多个所述蒸发腔和多个所述储液腔相间设置,位于中部的所述蒸发腔与两侧的储液腔均通过气液分离墙衔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位于中部的蒸发腔连通的所述第二冷凝通道,在冷凝路径的中部进行分流,以分别导流至两侧的所述储液腔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所述蒸发腔中至少一个为第一蒸发腔,另一个为分布面积小于所述第一蒸发腔的第二蒸发腔,所述第一蒸发腔连通的所述冷凝通道冷却路径短于所述第二蒸发腔连通的所述冷凝通道冷却路径。
为了达到上述第三个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多个热源,该电子设备还包括上述任一种回路热管散热装置,所述回路热管散热装置的各个所述蒸发腔分别贴靠在各个所述热源处,所述回路热管散热装置的储液腔位于相邻所述热源之间。由于上述的回路热管散热装置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因此具有该回路热管散热装置的电子设备也应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盖件开启状态下的回路热管散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多储液腔的回路热管散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储液腔三面设置蒸发腔的回路热管散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如下:
蒸发腔1、储液腔2、冷凝器3、冷凝通道4、气液分离墙5、槽型件6、盖件7。
具体实施方式
随着电子散热行业的蓬勃发展,电子产品的迭代更新,芯片的功率和热流密度不断增加,单支热管的解热功率难以提升,意味着必须增加更多的热管来解热,导致散热器重量增加,成本提升,布局困难;系统内部布局也越发复杂,芯片和风扇的距离增加,导致热管远距离传热,传热效率变差。针对传统热管模组的问题,回路热管具有极高的传热性能、优良的等温性、远距离传热的优势,在这些散热场景得到了很好的利用,适用于高功率、芯片布局与风扇距离远的场景。随着电子行业的发展,一台主机内部有多个热源,针对多热源散热的回路热管必然成为趋势。
但目前的回路热管散热装置一般由一个蒸发腔,一个储液腔还有一个冷凝腔和环形管路组成。工作原理为当热源工作时,热源产生的热量传递至蒸发腔,液体介质在蒸发腔内吸收热量发生相变蒸发,产生的蒸气经过环形管路进入冷凝腔,蒸气冷却凝聚成为液体,液体沿着环形管路回流到储液腔,储液腔的液体再回流到蒸发腔,如此完成液-气-液的完整换热循环。
经过实用新型人长期实践发现,目前的回路热管散热装置主要是针对单热源进行散热,在面对多热源相靠近的产品时,即使设置一个较大的蒸发腔,也会因为局部受热不均匀,导致影响热源处散热,散热效果不好。而对应设置多个回路热管散热装置,又会增加成本。
综上所述,如何有效地解决多热源产品散热效果不好的问题,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急需解决的问题。
为改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回路热管散热元件、装置及电子设备。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描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回路热管散热装置,可以改善现有回路热管散热装置针对多热源产品散热效果不好的问题。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图3,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盖件开启状态下的回路热管散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多储液腔的回路热管散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储液腔三面设置蒸发腔的回路热管散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回路热管散热装置,以用于各种对应需要的散热设备。具体的,该回路热管散热装置包括冷凝器3和回路热管散热元件,回路热管散热元件包括蒸发腔1、储液腔2,即回路热管散热装置主要包括蒸发腔1、储液腔2和冷凝器3。
本实施例提供的回路热管散热装置中,冷凝器3设有冷凝通道4,回路热管散热元件包括蒸发腔1和储液腔2,即回路热管散热元件分别设有蒸发腔1和储液腔2,冷凝通道4分别与储液腔2和蒸发腔1连通。具体的,冷凝通道4包括相连通的第一冷凝通道和第二冷凝通道,第一冷凝通道与储液腔2连通,第二冷凝通道与蒸发腔1连通。
其中储液腔2衔接有多个蒸发腔1,即回路热管散热元件设有多个蒸发腔1,且储液腔2分别与各个蒸发腔1之间通过气液分离墙5衔接。即多个蒸发腔1均能够从储液腔2中导入液体(即液态工质),液体进入到蒸发腔1中,吸热蒸发,产生气体,气体从蒸发腔1的气体出口流出,然后进入到冷凝器3的冷凝通道4中,在冷凝器3中散热,冷凝转化(即冷凝液化)为液体,然后回流到储液腔2中,以形成循环。可以理解的是,参见附图1-3,这里的多个蒸发腔1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蒸发腔1,即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回路热管散热装置至少设有两个蒸发腔1。
其中气液分离墙5位于蒸发腔1和储液腔2之间,以进行气、液分离,从而使得液体能够从储液腔2进入到蒸发腔1中,而气体不会从蒸发腔1流入到储液腔2中,从而使得储液腔2中不易形成气液混合,进而不易影响液体回流能力。其中气液分离墙5主要结构一般是毛细结构,横堵在蒸发腔1和储液腔2之间的通道中,毛细结构,因为毛细吸力,可以使液体流动。
其中储液腔2指的是能够储放(收容)液体,即能够从冷凝器3的冷凝通道4导入液体,进行收集储放,也即储液腔2被配置为收容液态工质。而其中的蒸发腔1一般是分层结构,受热侧(或者说吸热侧)具有一层毛细结构,蒸发腔1的毛细结构通过气液分离墙5的毛细结构,从储液腔2中导入液体。而蒸发腔1的另一侧为空腔,以方便蒸发的气体流动,进而集中的从出气口流出,以进入到冷凝器3的冷凝通道4中。可以理解的是,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蒸发腔1可以是全部填充毛细结构,也可以部分空腔、部分具有毛细结构,也可以是不具有毛细结构的空腔。
该各个蒸发腔1的出气口分别连通相应冷凝器3的相应第二冷凝通道的入口,以实现各个蒸发腔1通过冷凝器3的第二冷凝通道进行散热,即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回路热管散热装置具有多个第二冷凝通道,以分别对应不同的蒸发腔1的出气口。具体的,冷凝器3设有第一冷凝通道和第二冷凝通道,至少两个蒸发腔1分别通过不同的第二冷凝通道4进行散热,可以是通过同一个冷凝器3的不同第二冷凝通道进行散热,也可以是通过不同的冷凝器3散热,进而通过不同冷凝通道4的第二冷凝通道进行散热,具体的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对应选择。
而冷凝通道4的第一冷凝通道出口与储液腔2连通。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因为是回路设置,对于从某个储液腔2获得液态工质(即液态的相变工质)的蒸发腔1来说,连通该蒸发腔1的冷凝通道4的第二冷凝通道,至少与该储液腔2直接或间接连通,进而完成循环。一般来说,对于仅仅设置有单个储液腔2的回路热管散热装置来说,那么各个第一冷凝通道的出口均连通至开该储液腔2。而若设置有多个储液腔2时,那么就需要使从某个储液腔2获取液态工质的蒸发腔1,通过对应的第一冷凝通道,将冷凝后呈液态的物质继续导回至该储液腔2中。
需要说明的是,其中储液腔2衔接在多个蒸发腔1之间,以使得多个蒸发腔1可以共用一个储液腔2的液体,那么该储液腔2的大小和形状可以不作过多的限定,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对应设置。不同的蒸发腔1需要对应不同的热源,或对应于一个热源的不同部分,因此不同的蒸发腔1之间的位置关系一般受到热源安装位置限定,因此储液腔2对应不同蒸发腔1的气液分离墙5之间的距离会被安装对象限定,若两个热源距离非常远,那么需要的储液腔2就会比较大,若储液腔2过大或无法控制体积,那么此方案将是不适的。而对于多个比较近的热源来说,如电子设备上的GPU(图形处理器)与CPU(图形处理器)两个热源,具有稳定的位置关系,那么此时储液腔2大小可能也是较合适的状态;又如多个存储模块,之间一般也具有稳定的位置关系,且距离一般都较近。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回路热管散热元件,包括:
储液腔2,储液腔2被配置为收容液态工质,且储液腔2能够用于与冷凝器3的冷凝通道4连通,以从冷凝通道4中导入液态工质;
蒸发腔1,至少一个储液腔2与多个蒸发腔1之间均通过气液分离墙5衔接,以从储液腔2中导入液态工质,且蒸发腔1还能够用于与冷凝通道4连通;
其中:当蒸发腔1内的液态工质吸收来源于热源的热量汽化成气体后,气体能够流入冷凝通道4进行冷凝;
进一步的,冷凝通道4包括相连通的第一冷凝通道和第二冷凝通道,第一冷凝通道可用于与储液腔2连通,第二冷凝通道可用于与蒸发腔1连通,且至少两个蒸发腔1分别可与不同的第二冷凝通道连通;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冷凝通道和第二冷凝通道中至少一个能够用于散热,且一般是第二冷凝通道能够进行散热,而对第一冷凝通道而言,一般不要求其能够进行散热。
如此设置,蒸发腔1可以从储液腔2中导入液态工质,当热源的热量传递至蒸发腔1,蒸发腔1内的液态工质吸收热量后,会发生相变蒸发,液态工质蒸发产生气体,即液态工质吸收热量后汽化成气体,产生的气体进入冷凝通道4中,气体会放热,然后冷凝液化成液体,液体又经冷凝通道4回流到储液腔2中,即可实现换热循环。
在上述回路热管散热元件中,在使用时,应用于多个热源距离合适的产品时,此时使储液腔2周围的多个蒸发腔1分别与对应的热源导热接触,而储液腔2位于多个蒸发腔1之间,即位于多个热源之间,以同时为多个蒸发腔1供给液态工质。蒸发腔吸收热源的热量,蒸发腔内部的液体吸热发生蒸发,蒸发产生的气体进入到冷凝通道4中,冷却形成液体,然后流回至储液腔2中,实现循环。在该回路热管散热元件中,可以将多个蒸发腔1围绕储液腔2设置,以使得多个蒸发腔1可以共用同一个储液腔2中的液态工质,这使得可以根据多个热源发热时间及发热量的不同,进行自动的更优的配比使用,如其中一个热源散发热量过多,那么对应于这个热源的蒸发腔1就可以从储液腔2中导入更多的液体,以满足散热需求,从而可以满足多热源的散热,且提高了散热效果。同时因为不同的蒸发腔1连接不同的第二冷凝通道,所以可以有效地避免受热量不同的蒸发腔1,彼此压力相互影响,进而避免出现区分散热,散热效果更好。综上所述,该回路热管散热元件能够有效改善现有回路热管散热装置针对多热源产品散热效果不好的问题。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回路热管散热装置,包括冷凝器3和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回路热管散热元件,冷凝器3设有冷凝通道4;
其中:
冷凝通道4包括相连通的第一冷凝通道和第二冷凝通道,第一冷凝通道与回路热管散热元件的储液腔2连通,第二冷凝通道与回路热管散热元件的蒸发腔1连通,且至少两个蒸发腔1分别与不同的第二冷凝通道连通。由于上述的回路热管散热元件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因此具有该回路热管散热元件的回路热管散热装置也应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使蒸发腔1内的毛细结构与气液分离墙5一体烧结成型,其中气液分离墙5一般也是毛细结构,进而方便制造。而其中的蒸发腔1内的毛细结构低于气液分离墙5设置,以使得蒸发腔1非受热侧具有足够的空腔,以方便容纳蒸发产生的气体。需要说明的是,蒸发腔1的受热侧可以平铺满毛细结构,也可以是局部平铺上述毛细结构。具体的,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其蒸发腔1和储液腔2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如其中蒸发腔1和储液腔2分别位于两个独立壳体的壳腔中,而在两个独立壳体之间设置有通道,以用于容纳气液分离墙5,其中通道可以是管道,通道横截面可以是方形、圆形、异形等形状。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方便设置上述结构,此处还包括槽型件6和覆盖在槽型件6槽口的盖件7,而其中槽型件6的槽腔通过至少一个烧结成型的气液分离墙5分隔成蒸发腔1和储液腔2。具体布置方式可以如下:可以使槽型件6通过一个气液分离墙5分离成一左一右布置的蒸发腔1和储液腔2;可以使槽型件6通过两个左右并列设置的两个气液分离墙5,分离成左侧蒸发腔1,中部储液腔2和右侧蒸发腔1;也可以是槽型件6的槽腔可以呈L型、十字型、T字型等,那可以使储液腔2居中设置,而在储液腔2的对应各侧面均设置有气液分离墙5,以使得端部位置形成蒸发腔1。
需要说明的是,其中盖件7覆盖在槽型件6的槽口处,可以使盖件7为板件,覆盖在槽口处,或嵌入至槽口内。其中盖件7还可以内凹设置,且内凹形成的腔体也被气液分离墙5对应分离成蒸发腔1和储液腔2。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使用时,蒸发腔1和储液腔2因为在不同温度阶段内部气压可能差距很大,有的一些应用状态下,可能大于外部气压,而有的一些应用状态下,可能小于外部气压。具体的,可以使其中的蒸发腔1和储液腔2内均设置有立柱,以连接至盖件7,在槽腔内进行支撑。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上述,至少两个所述蒸发腔1分别通过冷凝器3的冷凝通道4的不同第二冷凝通道散热,即至少两个蒸发腔1分别通过同一冷凝器3的不同第二冷凝通道散热,和/或至少两个蒸发腔1对应的冷凝通道4的第二冷凝通道分别对应不同的冷凝器3。其中一种实施例中,可以使其中两个蒸发腔1连通于同一个冷凝器3的不同第二冷凝通道,同时存在其中两个蒸发腔1连通于不同的冷凝器3。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在所述回路热管散热元件的气液分离墙5的延伸方向上,储液腔2的宽度小于蒸发腔1的宽度,以使得储液腔2可以更为狭长设置,以能够适应更多热源间距更大的模块。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使多个蒸发腔1围绕储液腔2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使多个蒸发腔1和多个储液腔2相间设置,此时可以使位于中部的所述蒸发腔1与两侧的储液腔2均通过气液分离墙5衔接。此时可以使各个储液腔2的两侧均具有蒸发腔1,而位于中部的蒸发腔1,两侧均衔接有储液腔2,而位于外部的蒸发腔1,仅一侧具有储液腔2。当然也可以是各个蒸发腔1的两侧均具有储液腔2,此时位于边缘的储液腔2,仅一侧连接有蒸发腔1。
如附图2所示,设置了三个蒸发腔1以及两个储液腔2相间设置,当然可以是设置有四个、五个、六个或者更多的蒸发腔1,而对应的储液腔2数量可以比蒸发腔1多一个、少一个或相等,并相间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其中位于中部的蒸发腔1,与两侧的储液腔2均通过气液分离墙5连通。而关于中部的蒸发腔1形成的气体:一种实施例中,可以先分流以分别流入不同的冷凝通道4中,然后由不同的第一冷凝通道分别导入至两侧的储液腔2中;又一种实施例中,可以先经过第二冷凝通道,液化成液体之后,再分流至两侧的储液腔2中;又一种实施例中,可以使位于中部的蒸发腔1连通的第二冷凝通道,在冷凝路径的中部进行分流,即先经过一段第二冷凝通道,进行初步降温之后,此时允许存在液化,但至少没有完全液化,然后进行分流,以分别流入不同的第一冷凝通道中,以分别流向两侧的储液腔2,具体的,如附图2所示,连通中部的蒸发腔1的第二冷凝通道,从冷凝器3的散热主体一侧穿入之后,在另一侧穿出,然后进行分离,以分别流向两个不同的第一冷凝通道中,两个第一冷凝通道再次穿过冷凝器3的散热主体,然后分别连通至该中部蒸发腔1两侧的储液腔2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附图1所示,仅设置有两个蒸发腔1,两个蒸发腔1的中部具有储液腔2,在一侧设置有冷凝器3,两个蒸发腔1分别连通一个第二冷凝通道,两个第二冷凝通道往复穿过冷凝器3主体之后,在靠近储液腔2处进行汇流后流入储液腔2。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两个第二冷凝通道也可以不进行汇流,而采取分别导流至同一个储液腔2的方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存在多个蒸发腔1时,会存在部分蒸发腔1的分布面积,要比另一些蒸发腔1的分布面积要小,以适应于面积更小的热源。具体地,可以使其中多个蒸发腔1中至少一个为第一蒸发腔,另一个为分布面积小于第一蒸发腔的第二蒸发腔,第一蒸发腔连通的第二冷凝通道冷却路径短于第二蒸发腔连通的第二冷凝通道冷却路径。
如附图3所示,在储液腔2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一个面积较大的第一蒸发腔,而在储液腔2的下方设置有一个面积较小的第二蒸发腔,其中第二蒸发腔1连通的第二冷凝通道,从冷凝器3主体远离储液腔2的一侧穿入冷凝器3主体中,然后从靠近储液腔2的一侧穿出,以连通储液腔2。而其中的第一蒸发腔1连通的第二冷凝通道,从冷凝器3主体靠近储液腔2的一侧穿入冷凝器3主体中,而在远离储液腔2的侧穿出之后,再次穿入到冷凝器3主体中,然后在靠近储液腔2的一侧穿出冷凝器3主体,由此可见连通第一蒸发腔1的冷凝通道4的冷却路径要短于第二蒸发腔1的冷凝通道4的冷却路径。
基于上述实施例中提供的回路热管散热元件及包含上述实施例中提供的回路热管散热元件的回路热管散热装置,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多个热源,该电子设备还包括上述实施例中任意一种回路热管散热装置,回路热管散热装置的各个蒸发腔分别贴靠在各个所述热源处,所述回路热管散热装置的储液腔位于相邻所述热源之间。由于该电子设备采用了上述实施例中的回路热管散热装置,所以该电子设备的有益效果请参考上述实施例。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1)

1.一种回路热管散热元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储液腔(2),所述储液腔(2)被配置为收容液态工质,且所述储液腔(2)能够用于与冷凝器的冷凝通道连通,以从所述冷凝通道中导入所述液态工质;
蒸发腔(1),至少一个所述储液腔(2)与多个所述蒸发腔(1)之间均通过气液分离墙(5)衔接,以从所述储液腔(2)中导入所述液态工质,且所述蒸发腔(1)还能够用于与所述冷凝通道连通;
其中:当所述蒸发腔(1)内的所述液态工质吸收来源于热源的热量汽化成气体后,所述气体能够流入所述冷凝通道进行冷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路热管散热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腔(1)内具有与所述气液分离墙(5)一体烧结成型的毛细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回路热管散热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毛细结构低于所述气液分离墙(5)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回路热管散热元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槽型件(6)和覆盖在所述槽型件(6)槽口的盖件(7),所述槽型件(6)的槽腔通过至少一个烧结成型的气液分离墙(5)分隔成所述蒸发腔(1)和所述储液腔(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回路热管散热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腔(1)和所述储液腔(2)内均设置有立柱。
6.一种回路热管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冷凝器(3)和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回路热管散热元件,所述冷凝器(3)设有冷凝通道(4);
其中:
所述冷凝通道(4)包括相连通的第一冷凝通道和第二冷凝通道,所述第一冷凝通道与所述回路热管散热元件的储液腔(2)连通,所述第二冷凝通道与所述回路热管散热元件的蒸发腔(1)连通,且至少两个所述蒸发腔(1)分别与不同的所述第二冷凝通道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回路热管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回路热管散热元件的气液分离墙(5)的延伸方向上,所述储液腔(2)的宽度小于所述蒸发腔(1)的宽度。
8.根据权利要求6-7任一项所述的回路热管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蒸发腔(1)围绕所述储液腔(2)设置;或者
多个所述蒸发腔(1)和多个所述储液腔(2)相间设置,位于中部的所述蒸发腔(1)与两侧的储液腔(2)均通过气液分离墙(5)衔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回路热管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位于中部的蒸发腔(1)连通的所述第二冷凝通道,在冷凝路径的中部进行分流,以分别导流至两侧的所述储液腔(2)中。
10.根据权利要求6-7任一项所述的回路热管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蒸发腔(1)中至少一个为第一蒸发腔,另一个为分布面积小于所述第一蒸发腔的第二蒸发腔,所述第一蒸发腔连通的所述冷凝通道(4)冷却路径短于所述第二蒸发腔连通的所述冷凝通道(4)冷却路径。
11.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多个热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权利要求6-10任一项所述的回路热管散热装置,所述回路热管散热装置的各个蒸发腔(1)分别贴靠在各个所述热源处,所述回路热管散热装置的储液腔(2)位于相邻所述热源之间。
CN202321214888.XU 2023-05-18 2023-05-18 回路热管散热元件、装置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22030762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214888.XU CN220307626U (zh) 2023-05-18 2023-05-18 回路热管散热元件、装置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214888.XU CN220307626U (zh) 2023-05-18 2023-05-18 回路热管散热元件、装置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307626U true CN220307626U (zh) 2024-01-05

Family

ID=893467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214888.XU Active CN220307626U (zh) 2023-05-18 2023-05-18 回路热管散热元件、装置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30762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035621B2 (en) Electronics cooling with multi-phase heat exchange and heat spreader
TWI317006B (zh)
US10264706B2 (en) Phase change evaporator with heat-dissipating fins and phase change cooling device using the same
US20020157813A1 (en) Flat evaporator
US20190078846A1 (en) Parallel-connected condenser and cooling device using the same
US10962299B2 (en) Evaporator structure with improved layout of cooling fluid channels
CN100580362C (zh) 改良型热导管散热系统
CN214676229U (zh) 热虹吸散热器
CN219889932U (zh) 散热装置和冰箱
CN220307626U (zh) 回路热管散热元件、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09392283A (zh) 相变化蒸发器及相变化散热装置
CN110953914B (zh) 蒸发器结构
TWM554979U (zh) 相變化蒸發器及相變化散熱裝置
KR20070115312A (ko) 냉각장치용 히트파이프 모듈
CN116507095A (zh) 回路热管散热元件、装置及电子设备
CN216873651U (zh) 散热翅片和热虹吸散热器
CN115857644A (zh) 一种服务器用冷板式散热装置
CN115900405A (zh) 一种不对称叶脉型翅片微通道冷凝器及多蒸发器环路热管
CN215647897U (zh) 热虹吸散热器
US11280556B2 (en) Fast heat-sinking, current stabilization and pressure boosting device for condenser
US20210084794A1 (en) Pcm-based heat sink structure
CN110678038A (zh) 一种散热装置及空调变频模块结构
CN111366018A (zh) 半导体制冷用散热组件及半导体制冷设备
CN220356125U (zh) 一种冷却塔系统
CN214676231U (zh) 热虹吸散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