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273333U - 充电激活电路及电池系统 - Google Patents

充电激活电路及电池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273333U
CN220273333U CN202320389169.5U CN202320389169U CN220273333U CN 220273333 U CN220273333 U CN 220273333U CN 202320389169 U CN202320389169 U CN 202320389169U CN 220273333 U CN220273333 U CN 22027333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oltage
switching tube
voltage dividing
pull
dividing el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389169.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谢立标
王友伟
晋文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Pow Tech New Pow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Pow Tech New Pow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Pow Tech New Pow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Pow Tech New Pow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389169.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27333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27333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27333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充电激活电路及电池系统,充电激活电路包括第一分压元件、第一开关模块和第二开关模块,第一开关模块包括第一开关管和第一上下拉元件,第二开关模块包括第二开关管和第二上下拉元件。第一分压元件的第一端用于接地,第二端用于连接电池管理装置的唤醒信号输入端。第一开关管的第一端连接第一分压元件的第二端,第二端连接第一上下拉元件的第一端且用于连接充放电同口的电池系统的正极充电端,第三端连接第一上下拉元件的第二端。第二开关管的第一端连接第一开关管的第三端,第二端连接第二上下拉元件的第一端且用于连接电池系统的负极充电端,第三端连接第二上下拉元件的第二端且用于接地。采用本申请的方案可以降低成本。

Description

充电激活电路及电池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池管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充电激活电路及电池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锂电池技术的不断成熟,目前锂电池已经成为多数设备的供电来源。为了延长锂电池的使用寿命,以及以锂电池为中心开拓其他电池功能,锂电池一般会与电池管理装置(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简称BMS)共同组成电池系统,从而可通过电池管理装置管理电池的充放电过程并控制电池系统中其他电池辅助电路的功能。
由于电池管理装置同样需要从锂电池处取电,因此在电池系统中增设电池管理装置会增加电池系统的整体功耗。为了降低电池系统在待机时的待机功耗,使得电池系统可以运行更长的时间,在锂电池处于不使用状态时,电源管理装置可以从工作模式切换至休眠模式,以降低电池系统的总体待机功耗。当电池系统开始充电时,电源管理装置可以从休眠模式切换到工作模式,从而可智能化管理及维护锂电池。
为了在充电时及时唤醒电源管理装置,电池系统中可设有充电激活电路。该充电激活电路用于判断电池系统是否接入充电器,以及在电池系统接入充电器时唤醒电源管理装置。然而,现有的充电激活电路结构复杂,且需要配合隔离电路来使用,存在成本高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旨在至少能解决上述的技术缺陷之一,特别是现有技术中成本高的技术缺陷。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充电激活电路,所述充电激活电路包括:
第一分压元件,所述第一分压元件的第一端用于接地,所述第一分压元件的第二端用于连接电池管理装置的唤醒信号输入端;
第一开关模块,所述第一开关模块包括第一开关管和第一上下拉元件;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分压元件的第二端,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上下拉元件的第一端,且用于连接充放电同口的电池系统的正极充电端;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三端连接所述第一上下拉元件的第二端;
第二开关模块,所述第二开关模块包括第二开关管和第二上下拉元件;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三端,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上下拉元件的第一端,且用于连接所述电池系统的负极充电端;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三端连接所述第二上下拉元件的第二端,且用于接地;
其中,若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二端与第三端之间的电压差绝对值大于或等于预设阈值,则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一端与第二端导通,否则,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一端与第二端断开;
若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二端与第三端之间的电压差绝对值大于或等于预设阈值,则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一端与第二端导通,否则,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一端与第二端断开。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充电激活电路还包括:
分压滤波模块,所述分压滤波模块连接在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分压元件的第二端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分压滤波模块包括:
第二分压元件,所述第二分压元件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一端;
第一电容,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分压元件的第一端,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分压元件的第二端;
第三分压元件,所述第三分压元件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分压元件的第二端;
第四分压元件,所述第四分压元件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分压元件的第二端,所述第四分压元件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分压元件的第二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分压滤波模块还包括:
第一二极管,所述第一二极管连接在所述第四分压元件与所述第一分压元件之间,且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四分压元件的第二端,且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一分压元件的第二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充电激活电路还包括:
第五分压元件,所述第五分压元件连接在所述第一分压元件的第二端与所述唤醒信号输入端之间,且所述第五分压元件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分压元件的第二端,所述第五分压元件的第二端用于连接所述唤醒信号输入端;
第一稳压管,所述第一稳压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五分压元件的第一端,所述第一稳压管的正极用于接地;
第二稳压管,所述第二稳压管的负极用于连接所述第五分压元件的第二端,所述第二稳压管的正极用于接地。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充电激活电路还包括:
第二电容,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五分压元件的第一端,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二端用于接地。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开关模块还包括:
第三稳压管,所述第三稳压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上下拉元件的第二端,所述第三稳压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一上下拉元件的第一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开关模块还包括:
第二二极管,所述第二二极管连接在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三端之间,且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三端,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一端;
第三二极管,所述第三二极管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三端与地之间,且所述第三二极管的正极用于接地,所述第三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三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开关模块还包括:
第四稳压管,所述第四稳压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二上下拉元件的第二端,所述第四稳压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二上下拉元件的第一端。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池系统,所述电池系统包括:
电池组,所述电池组的正极输入输出端用于作为所述电池系统的正极充电端和正极放电端,所述电池组的负极输入输出端用于接地;
充放电控制装置,所述充放电控制装置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池组的负极输入输出端,所述充放电控制装置的第二端用于作为所述电池系统的负极充电端和负极放电端;
电池管理装置,所述电池管理装置的第一控制端和第二控制端均连接所述充放电控制装置的受控端;
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充电激活电路,所述充电激活电路分别连接所述电池管理装置的唤醒信号输入端、所述电池系统的正极充电端和所述电池系统的负极充电端。
在本申请的充电激活电路及电池系统中,当电池管理装置处于休眠模式,且充电器未接入到电池系统时,电池系统的负极充电端管脚悬空。因此,在第二上下拉元件的作用下,第二开关管的第二端与第三端之间的电压差绝对值接近于0,第二开关管的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断开连接。在此情况下,第一开关管的第三端电压经由第一上下拉元件被上拉到高电压,第一开关管的第二端与第三端之间的电压差绝对值也接近于0,第一开关管断开。充电激活电路通过第一分压元件向电池管理装置的唤醒信号输入端输出低电平,以使电池管理装置维持在休眠状态。
当充电器接入到电池系统时,第二开关管的第二端与第三端之间的电压差绝对值大于或等于预设阈值,使得第二开关管导通。在第二开关管导通的情况下,第一开关管第二端与第三端之间的电压差绝对值也大于或等于预设阈值,第一开关管导通,使得正极充电端、第一开关管、第一分压元件和地形成回路,充电激活电路可以向唤醒信号输入端输出高电平,以唤醒电池管理装置。
本申请通过第一分压元件、第一开关模块和第二开关模块即可实现能应用在充放电同口电池系统中的充电激活电路,电路结构简单,也无需搭配隔离电路,具备成本低的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充电激活电路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为一个实施例中充电激活电路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为一个实施例中充电激活电路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4为一个实施例中充电激活电路的结构示意图之四;
图5为一个实施例中充电激活电路的结构示意图之五;
图6为一个实施例中电池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一个实施例中,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充电激活电路10,该电路可以应用在充放电同口的电池系统中,用于在检测到电池系统接入充电器时,唤醒电池系统中的电池管理装置,使得电池管理装置可以从休眠状态切换到工作状态,并进行电池管理。其中,充放电同口是指电池系统使用同一接口进行充电和放电,换言之,正极充电端C+与正极放电端P+复用,负极充电端C-与负极放电端复用。
具体而言,当电池管理装置处于休眠状态时,电池管理装置会断开电池组与外部设备的连接,使得外部设备无法通过正极放电端P+和负极放电端P-来取电,以维护用电安全。因此,在电池管理装置处于休眠状态的情况下,若充电器未接入电路,则电池系统的正极充电端C+和负极充电端C-的其中一个处于悬空状态,另一个与电池组的输入输出端相连,电压固定。为便于描述,本文的实施例以负极充电端C-悬空,正极充电端C+电压固定作为示例进行描述。可以理解的是,除本文所描述的情况外,在未连接充电器时,电池系统也可以是负极充电端C-电压固定,正极充电端C+悬空,电路的具体工作原理可相互参照,本文不再赘述。
在一个实施例中,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充电激活电路10。如图1所示,该充电激活电路10可以包括第一分压元件R1、第一开关模块120和第二开关模块130,其中,第一开关模块120包括第一开关管Q1和第一上下拉元件R2,第二开关模块130包括第二开关管Q2和第二上下拉元件R3。
第一分压元件R1是指具备分压功能的电子元器件,可以但不限于是电阻,本文以电阻为例进行说明。第一开关管Q1和第二开关管Q2是指能够选择性导通或断开连接的电子元器件,例如可以是三极管或者MOSFET(Metal-Oxide-Semiconductor Field-EffectTransistor,金氧半场效晶体管)。为便于说明,本文以第一开关管Q1为P型MOSFET,第二开关管Q2为三极管NPN为例进行描述。第一上下拉元件R2和第二上下拉元件R3是指能够将电压上拉或者下拉的电子元器件,可以但不限于是单个电阻或由多个电阻组成的电阻单元,本文以单个电阻为例进行说明。
第一分压元件R1的第一端可用于接地,第二端可用于连接电池管理装置的唤醒信号输入端WKUP,第一分压元件R1的第二端还可连接第一开关管Q1的第一端。第一开关管Q1的第二端连接第一上下拉元件R2的第一端,且用于连接充放电同口的电池系统的正极充电端C+。第一开关管Q1的第三端分别连接第一上下拉元件R2的第二端和第二开关管Q2的第一端。第二开关管Q2的第二端连接第二上下拉元件R3的第一端,且用于连接电池系统的负极充电端C-。第二开关管Q2的第三端连接第二上下拉元件R3的第二端,且用于接地。
当充电器未接入至电池系统时,负极充电端C-悬空,正极充电端C+电压固定为V+。在第二上下拉元件R3的作用下,第二开关管Q2的第二端电压为参考地电平,第二开关管Q2的第二端与第三端之间的电压差绝对值接近于0,因此,第二开关管Q2的第一端与第二开关管Q2的第二端断开连接。当第二开关管Q2断开时,第一开关管Q1的第三端电压经由第一上下拉元件R2被拉高至V+,因此,第一开关管Q1的第二端与第三端之间的电压差绝对值接近于0,第一开关管Q1的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断开连接。在此情况下,充电激活电路10经由第一分压元件R1向电池管理装置的唤醒信号输入端WKUP输出参考地电平。由于电池管理装置的唤醒信号输入端WKUP为高电平有效,因此,当唤醒信号输入端WKUP的电压为参考地电平时,电池管理装置将继续保持休眠模式。
当充电器接入至电池系统时,负极充电端C-的电压固定为V-,V-小于参考地电平。正极充电端C+的电压固定为V+,V+大于参考地电平。由于第二开关管Q2的第二端用于连接负极充电端C-,因此第二开关管Q2的第二端电压为V-,第二开关管Q2的第二端与第三端之间的电压差绝对值大于或等于预设阈值,第二开关管Q2的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导通连接。在第二开关管Q2导通的情况下,第一开关管Q1的第三端电压小于V+,使得第一开关管Q1的第二端和第三端之间的电压差绝对值大于或等于预设阈值,第一开关管Q1的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导通连接。当第一开关管Q1导通时,正极充电端C+、第一开关管Q1、第一分压元件R1和地组成回路,第一分压元件R1上的压降不为0,因此,充电激活电路10可向电池管理装置的唤醒信号输入端WKUP施加高电平,从而令电池管理装置从休眠模式切换为工作模式,并进行电池管理。
本申请通过第一分压元件R1、第一开关模块120和第二开关模块130即可实现能应用在充放电同口电池系统中的充电激活电路10,电路结构简单,也无需搭配隔离电路,具备成本低的优点。
在一个实施例中,本申请的充电激活电路10还可包括分压滤波模块140,该分压滤波模块140连接在第一开关管Q1的第一端和第一分压元件R1的第二端之间,也即,第一开关管Q1、分压滤波模块140和第一分压元件R1依次串联。本文中,分压滤波模块140是指具备分压和滤波功能的电路模块,可以理解,分压滤波模块140的具体电路结构可以依据实际情况确定。本申请通过在第一开关管Q1和第一分压元件R1之间设置分压滤波模块140,从而可以避免当第一开关管Q1导通时由于第一分压元件R1上压降过大而导致电池管理装置发生器件损毁,从而可提高充电激活电路10的运行可靠性和安全性。
在一个示例中,如图2所示,分压滤波模块140可以包括第二分压元件R4、第三分压元件R5、第四分压元件R6和第一电容C1。其中,各个分压元件的器件说明可参照第一分压元件R1的器件说明,本文在此不再赘述。
第二分压元件R4的第一端分别连接第一开关管Q1的第一端和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第二分压元件R4的第二端分别连接第一电容C1的第二端和第三分压元件R5的第一端。第三分压元件R5的第二端连接第四分压元件R6的第一端,第四分压元件R6的第二端连接第一分压元件R1的第二端。
当第一开关管Q1的第一端与第二端断开连接时,充电激活电路10经由第一分压元件R1向电池管理装置输出参考地电平。当第一开关管Q1的第一端与第二端导通连接时,正极充电端C+、第一开关管Q1、并联后的第二分压元件R4和第一电容C1、第三分压元件R5、第四分压元件R6、第一分压元件R1和地构成回路,使得第一分压元件R1的第二端电压大于参考地电平且小于V+,充电激活电路10向电池管理装置输出高电平,以唤醒电池管理装置。其中,第一电容C1可用于吸收接入充电器时产生的电压尖峰,避免电子元器件发生损毁,以提高电路的可靠性与安全性。
当第一开关管Q1的持续导通时长大于第一电容C1的充电所需时长时,第一电容C1的电容电压维持稳定,第一电容C1所在支路可视为断路。在此情况下,在由正极充电端C+、第一开关管Q1、分压滤波模块140、第一分压元件R1和地组成的回路中,回路总电流下降,从而可降低充电激活电路10的整体功耗。
本实施例中,通过分压元件和电容组成分压滤波模块140,电路结构简单,从而可进一步降低成本。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分压滤波模块140还可包括第一二极管D1,该第一二极管D1连接在第四分压元件R6和第一分压元件R1之间,也即第四分压元件R6、第一二极管D1和第一分压元件R1依次串联。同时,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第四分压元件R6的第二端,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第一分压元件R1的第二端。本申请通过在第四分压元件R6和第一分压元件R1之间设置第一二极管D1,从而可防止由充电器反接导致的电子元器件损毁,从而可进一步提高充电激活电路10运行时的安全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充电激活电路10还可包括第五分压元件R7、第一稳压管Z1和第二稳压管Z2。第五分压元件R7的器件说明可参阅第一分压元件R1的器件说明,再次不再赘述。第一稳压管Z1和第二稳压管Z2是指具备稳压功能的器件,例如可以是稳压二极管。
第五分压元件R7可以连接在第一分压元件R1的第二端与唤醒信号输入端WKUP之间,换言之,第一分压元件R1的第二端可以通过第五分压元件R7连接电池管理装置的唤醒信号输入端WKUP。第五分压元件R7的第一端是指其与第一分压元件R1的第二端相连接的一端,第五分压元件R7的第二端是指其与唤醒信号输入端WKUP相连接的一端。
第五分压元件R7的第一端可以连接第一稳压管Z1的负极,第五分压元件R7的第二端可以连接第二稳压管Z2的负极。第一稳压管Z1的正极和第二稳压管Z2的正极均可接地。第一稳压管Z1和第二稳压管Z2可用于稳压,以防止充电激活电路10在检测到充电器接入电路时向电池管理装置输出过高的电压,从而可避免后端电路及集成电路发生损毁。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充电激活电路10还可包括第二电容C2,该第二电容C2可以与第一稳压管Z1并联,也即第二电容C2的第一端可以连接第五分压元件R7的第一端,第二电容C2的第二端可用于接地。具体而言,第二电容C2可用于吸收接入充电器时产生的电压尖峰,从而可避免电子元器件发生损毁,以提高电路的可靠性与安全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除第一开关管Q1和第一上下拉元件R2外,第一开关模块120还可包括第三稳压管Z3。该第三稳压管Z3的器件说明可参阅第一稳压管Z1的器件说明,本文在此不再赘述。
第三稳压管Z3可以与第一上下拉元件R2并联,且第三稳压管Z3的正极连接的第一开关管Q1的第三端,第三稳压管Z3的负极连接第一开关管Q1的第二端。如此,通过在第一开关管Q1的第二端与第三端之间设置第三稳压管Z3,从而可避免因第一开关管Q1的第二端与第三端之间电压差过大导致的开关管击穿,进而避免后续电路的运行安全。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第二开关模块130还可包括第二二极管D2和第三二极管D3。其中,第二二极管D2可以连接在第二开关管Q2的第一端与第一开关管Q1的第三端之间,且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可以连接第一开关管Q1的第三端,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可以连接第二开关管Q2的第一端。第三二极管D3可以连接在第二开关管Q2的第三端与地之间,且第三二极管D3的正极可用于接地,第三二极管D3的负极可连接第二开关管Q2的第三端。如此,可防止由充电器反接导致的电子元器件损毁,从而可进一步提高充电激活电路10运行时的安全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第二开关模块130还可包括第四稳压管Z4,该第四稳压管Z4可以与第二上下拉元件R3并联,且第四稳压管Z4的正极可连接第二开关管Q2的第二端,第四稳压管Z4的负极可连接第二开关管Q2的第三端。如此,通过在第二开关管Q2的第二端与第三端之间设置第四稳压管Z4,从而可避免因第二开关管Q2的第二端与第三端之间电压差过大导致的开关管击穿,进而避免后续电路的运行安全。
在一个实施例中,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电池系统。如图6所示,该电池系统包括电池组、充放电控制装置、电池管理装置和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充电激活电路10。其中,电池组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电池,各个电池的容量、类型等均可根据实际需求来选择,本文对此不作具体限制,例如可以采用多个锂电池串联来实现电池组。充放电控制装置是指用于控制电池系统充放电状态的装置。电池管理装置即上文所述的BMS。
具体而言,电池组具备正极输入输出端和负极输入输出端。放电时,正极输入输出端可以提供高电平,负极输入输出端可以提供低电平。充电时,电池组的正极输入输出端可以与充电器的正极相连接,电池组的负极输入输出端可以与充电器的负极相连接。
电池组的正极输入输出端可以作为电池系统的正极充电端C+与正极放电端P+,电池组的负极输入输出端可用于接地且连接充放电控制装置的第一端。充放电控制装置的第二端可以作为电池系统的负极充电端C-与负极放电端P-,充放电控制装置的受控端可分别连接电池管理装置的第一控制端和第二控制端。电池管理装置的唤醒信号输入端WKUP可连接充电激活电路10中的第一分压元件R1,充电激活电路10中的第一开关管Q1可连接电池系统的正极充电端C+,第二开关管Q2可连接电池系统的负极充电端C-。充电激活电路10与电池管理装置、正极充电端C+、负极充电端C-之间的具体连接关系可参阅上述实施例的说明。
本申请通过第一分压元件R1、第一开关模块120和第二开关模块130即可实现能应用在充放电同口电池系统中的充电激活电路10,电路结构简单,也无需搭配隔离电路,具备成本低的优点。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充放电控制装置可以包括第三开关管Q3和第四开关管Q4。第三开关管Q3和第四开关管Q4的器件说明均可参阅第一开关管Q1Q1的器件说明,在此不再赘述。为便于描述,本文以第三开关管Q3和第四开关管Q4均为MOSFET为例来说明。
第三开关管Q3的第一端连接电池组的负极输入输出端,第三开关管Q3的第二端连接第四开关管Q4第一端,第三开关管Q3的受控端连接电池管理装置的第一控制端。第四开关管Q4的第二端可作为电池系统的负极充电端C-和负极放电端P-,第四开关管Q4的受控端可连接电池管理装置的第二控制端。
本实施例中,通过采用第三开关管Q3和第四开关管Q4来实现充放电控制装置,从而可进一步简化电路结构,并降低成本。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电池系统还可包括电压转换装置,该电压转换装置的输入端连接电池组的正极输入输出端,电压转换装置的输出端连接电池管理装置的供电端。如此,电池管理装置可以从电池组处取能,无需增设额外的电源设备,进而可减小电池系统的体积与成本。
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本文中,“一”、“一个”、“所述”、“该”和“其”也可以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指出另外的方式。多个是指至少两个的情况,如2个、3个、5个或8个等。“和/或”包括相关所列项目的任何及所有组合。本文涉及的“连接”,如果被连接的电路、模块、单元等相互之间具有电信号或数据的传递,则应理解为“电连接”、“通信连接”等。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组合,且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申请。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申请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充电激活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激活电路包括:
第一分压元件,所述第一分压元件的第一端用于接地,所述第一分压元件的第二端用于连接电池管理装置的唤醒信号输入端;
第一开关模块,所述第一开关模块包括第一开关管和第一上下拉元件;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分压元件的第二端,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上下拉元件的第一端,且用于连接充放电同口的电池系统的正极充电端;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三端连接所述第一上下拉元件的第二端;
第二开关模块,所述第二开关模块包括第二开关管和第二上下拉元件;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三端,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上下拉元件的第一端,且用于连接所述电池系统的负极充电端;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三端连接所述第二上下拉元件的第二端,且用于接地;
其中,若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二端与第三端之间的电压差绝对值大于或等于预设阈值,则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一端与第二端导通,否则,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一端与第二端断开;
若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二端与第三端之间的电压差绝对值大于或等于预设阈值,则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一端与第二端导通,否则,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一端与第二端断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激活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激活电路还包括:
分压滤波模块,所述分压滤波模块连接在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分压元件的第二端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激活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压滤波模块包括:
第二分压元件,所述第二分压元件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一端;
第一电容,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分压元件的第一端,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分压元件的第二端;
第三分压元件,所述第三分压元件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分压元件的第二端;
第四分压元件,所述第四分压元件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分压元件的第二端,所述第四分压元件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分压元件的第二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电激活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压滤波模块还包括:
第一二极管,所述第一二极管连接在所述第四分压元件与所述第一分压元件之间,且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四分压元件的第二端,且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一分压元件的第二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激活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激活电路还包括:
第五分压元件,所述第五分压元件连接在所述第一分压元件的第二端与所述唤醒信号输入端之间,且所述第五分压元件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分压元件的第二端,所述第五分压元件的第二端用于连接所述唤醒信号输入端;
第一稳压管,所述第一稳压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五分压元件的第一端,所述第一稳压管的正极用于接地;
第二稳压管,所述第二稳压管的负极用于连接所述第五分压元件的第二端,所述第二稳压管的正极用于接地。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充电激活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激活电路还包括:
第二电容,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五分压元件的第一端,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二端用于接地。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充电激活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模块还包括:
第三稳压管,所述第三稳压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上下拉元件的第二端,所述第三稳压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一上下拉元件的第一端。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充电激活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开关模块还包括:
第二二极管,所述第二二极管连接在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三端之间,且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三端,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一端;
第三二极管,所述第三二极管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三端与地之间,且所述第三二极管的正极用于接地,所述第三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三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充电激活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开关模块还包括:
第四稳压管,所述第四稳压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二上下拉元件的第二端,所述第四稳压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二上下拉元件的第一端。
10.一种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系统包括:
电池组,所述电池组的正极输入输出端用于作为所述电池系统的正极充电端和正极放电端,所述电池组的负极输入输出端用于接地;
充放电控制装置,所述充放电控制装置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池组的负极输入输出端,所述充放电控制装置的第二端用于作为所述电池系统的负极充电端和负极放电端;
电池管理装置,所述电池管理装置的第一控制端和第二控制端均连接所述充放电控制装置的受控端;
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充电激活电路,所述充电激活电路分别连接所述电池管理装置的唤醒信号输入端、所述电池系统的正极充电端和所述电池系统的负极充电端。
CN202320389169.5U 2023-03-03 2023-03-03 充电激活电路及电池系统 Active CN22027333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389169.5U CN220273333U (zh) 2023-03-03 2023-03-03 充电激活电路及电池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389169.5U CN220273333U (zh) 2023-03-03 2023-03-03 充电激活电路及电池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273333U true CN220273333U (zh) 2023-12-29

Family

ID=893057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389169.5U Active CN220273333U (zh) 2023-03-03 2023-03-03 充电激活电路及电池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27333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270282B2 (en) Solar charger comprising a charging unit for charging a power battery to a high voltage, a photo-sensitive unit for detecting light intensity, a switch unit for regulating connection between the charging unit and the power battery, and a control unit for regulating the charging of the power battery based on a saturation level and the light intensity
US10324514B2 (en) MCU wake-up device and method in sleep mode
WO2006136100A1 (en) Power supplying device and power supplying method
CN220273333U (zh) 充电激活电路及电池系统
CN108146276B (zh) 电池自动切换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13676166B (zh) 一种电池低压自动切断电路及其工作方法
CN109888871A (zh) 一种多电池均衡供电装置、供电方法、电子车锁及车辆
CN212875464U (zh) 云台摄像机控制系统
CN209805473U (zh) 一种供电的控制电路及充电器
CN211981525U (zh) 一种超级电容充放电模块和电力终端
CN219779802U (zh) 充电激活电路及电池系统
CN213484578U (zh) 掉电保护装置
US8362747B2 (en) Method of powering a mobile device
JP2003079058A (ja) 電池パック
CN101154825A (zh) 具有远端控制电路的供电系统与供电系统操作方法
CN200983509Y (zh) 一种零空耗蓄电池充放电管理电路
CN219960208U (zh) 保护电路及车辆
WO2023056650A1 (zh) 充放电保护装置和启动电源设备
CN216290254U (zh) 备用电源电路和电子设备
CN220692984U (zh) 唤醒电路及车辆
CN220732395U (zh) 一种储能电源装置
CN216720949U (zh) 充放电保护装置和启动电源设备
CN218335382U (zh) 一种开关电路、bms系统及电子设备
CN213185542U (zh) 一种移动电源的保护电路及移动电源
CN220114492U (zh) 一种电池管理系统的唤醒电路及电池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