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253420U - 一种保护模组、电池模组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保护模组、电池模组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253420U
CN220253420U CN202321817166.3U CN202321817166U CN220253420U CN 220253420 U CN220253420 U CN 220253420U CN 202321817166 U CN202321817166 U CN 202321817166U CN 220253420 U CN220253420 U CN 22025342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ircuit
plate body
connecting end
plate
electrode connec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817166.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庆凌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817166.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25342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25342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25342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是关于一种保护模组、电池模组及电子设备,保护模组包括:电路板;正极连接端,位于所述电路板上,用于与电池模组的正极连接;负极连接端,位于所述电路板上,用于与电池模组的负极连接;其中,所述电路板内具有第一线路和第二线路,用于形成第一回路;其中,所述第一线路的一端和所述正极连接端连接,所述第二线路的一端和所述负极连接端连接;所述电路板内具有第三线路和第四线路,用于形成第二回路;其中,所述第三线路的一端与所述正极连接端连接,所述第四线路的一端和所述负极连接端连接。

Description

一种保护模组、电池模组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电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保护模组、电池模组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设备的发展,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电子设备,如手机和平板电脑等,这些电子设备中通常具有电池,电池为电子设备供电,保证电子设备的正常使用。由于电池的电量有限,在电量不足时需要对电池进行充电,以保证电池中具有足够的电能供电子设备使用。
通常情况下,电子设备中具有与电池连接的线路,线路的分别与电池和电子设备中的电源管理器连接。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提供一种保护模组、电池模组及电子设备。
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保护模组,包括:电路板;正极连接端,位于所述电路板上,用于与电池模组的正极连接;负极连接端,位于所述电路板上,用于与电池模组的负极连接;其中,所述电路板内具有第一线路和第二线路,用于形成第一回路;其中,所述第一线路的一端和所述正极连接端连接,所述第二线路的一端和所述负极连接端连接;所述电路板内具有第三线路和第四线路,用于形成第二回路;其中,所述第三线路的一端与所述正极连接端连接,所述第四线路的一端和所述负极连接端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保护模组还包括:第一连接端子,位于所述电路板上;第二连接端子,位于所述电路板上;其中,所述第一线路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线路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端子连接,所述第三线路的另一端和所述第四线路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二连接端子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路板包括:第一板体,所述正极连接端和所述负极连接端位于所述第一板体上;第二板体,与所述第一板体连接;其中,所述第一线路的一部分和所述第二线路的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板体上,所述第一线路的剩余部分和所述第二线路的剩余部分位于所述第二板体上;第三板体,与所述第一板体连接;第四板体,与所述第三板体连接,所述第四板体与所述第一板体平行,并且所述第三板体与所述第一板体之间具有第一间隙;第五板体,与所述第一板体连接,所述第五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板体相对的两边;其中,所述第三线路的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板体上;所述第三线路的剩余部分位于所述第五板体上;所述第四线路的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三板体和所述第四板体上,所述第三线路的剩余部分位于所述第五板体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板体、所述第二板体、所述第三板体、所述第四板体和所述第五板体一体成型。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保护模组还包括:第一支撑板,与所述第一板体、所述第二板体的部分区域和所述第五板体的部分区域贴合;第二支撑板,与所述第四板体贴合。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板体上具有:通孔,用于所述电池模组的极耳与所述正极连接端和所述负极连接端连接;其中,所述通孔与所述正极连接端和所述负极连接端对齐。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保护模组还包括:包覆层,包覆在所述电路板中除去所述正极连接端和所述负极连接端所在区域的表面;或者;所述包覆层,包覆在所述电路板中除去所述正极连接端和所述负极连接端所在区域的表面,并且包覆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包覆层为具有散热性能的材料形成的包覆层。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保护模组还包括:挡板,位于所述通孔处,并且与所述第三板体表面的包覆层连接;其中,所述挡板与所述第一板体表面的包覆层之间具有第二间隙,所述第二间隙与所述第一间隙连通。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挡板和所述包覆层一体成型。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板体中所述正极连接端和所述负极连接端所在的表面上,所述正极连接端的厚度和所述负极连接端的厚度均小于所述第一板体表面的包覆层的厚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正极连接端和所述负极连接端位于所述第一板体的同一个表面上。
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电池模组,包括:电池,具有顶封和极耳,所述极耳位于所述顶封上;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保护模组,包括电路板和挡板,所述顶封位于所述电路板中第一板体和第三板体之间的第一间隙中;所述极耳位于所述挡板和所述第一板体之间的第二间隙内,并且与所述电路板上的正极连接端和负极连接端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电池模组还包括:绝缘体,位于所述正极连接端和负极连接端上,用于覆盖所述正极连接端、所述负极连接端以及所述极耳;其中,所述并且所述绝缘体不超出所述第一板体上的包覆层。
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上述实施例所述的电池模组。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施例中的保护模组包括电路板、正极连接端和负极连接端。正极连接端位于电路板上,用于与电池模组的正极连接;负极连接端位于电路板上,用于与电池模组的负极连接。电路板内具有第一线路和第二线路,用于形成第一回路;其中,第一线路的一端和正极连接端连接,第二线路的一端和负极连接端连接;电路板内具有第三线路和第四线路,用于形成第二回路;其中,第三线路的一端与正极连接端连接,第四线路的一端和负极连接端连接。
在电路板上设置有多条线路,形成与电池的正负极连接的两个回路,其中的两条线路分别与电池的正负极连接,可以在充电时形成第一充电回路。其中的另外两条线路分别与电池的正负极连接,可以在充电时形成第二充电回路。这样就可以在充电时形成两个充电回路,而且不同的充电回路经过的线路不同,从而实现了充电电流的分流,将充电电流通过两个分支流经电池,减少了在充电过程中充电线路的发热量。
另外,通过两个充电分支还可以增加充电电流,减少单个充电分支的充电电流过大的情况,提高充电速度和效率。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保护模组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电路板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电路板的另一种示意图;
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电路板的另一种示意图;
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具有包覆层的保护模组;
图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具有包覆层的电路板的示意图;
图7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保护模组的示意图;
图8a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电池的示意图;
图8b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电池模组的示意图;
图9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电池模组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电池模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公开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公开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参考图1,为一种保护模组的示意图,包括:
电路板1;
正极连接端2,位于电路板1上,用于与电池模组的正极连接;
负极连接端3,位于电路板1上,用于与电池模组的负极连接;
其中,电路板内具有第一线路101和第二线路102,用于形成第一回路;其中,第一线路101的一端和正极连接端2连接,第二线路102的一端和负极连接端3连接;
电路板1内具有第三线路103和第四线路104,用于形成第二回路;其中,第三线路103的一端与正极连接端2连接,第四线路104的一端和负极连接端3连接。
该实施例中的保护模组为电池模组和电子设备中充电管理器的输出端之间的结构。
电路板1可以是印制电路板,也可以是柔性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FPC)。在实际应用中,电路板1为FPC,由于FPC厚度很小,可以减少占用的空间,从而便于为电池留出空间,增大电池的尺寸以增大电池容量;并且FPC可以弯折,还可以提高装配的灵活性。
电路板1中具有第一线路101、第二线路102、第三线路103和第四线路104,第一线路101、第二线路102、第三线路103和第四线路104之间的位置关系可以根据实际的使用需求确定,正极连接端2连接两条线路,负极连接端3连接两条线路即可。
正极连接端2可以是与电路板1中的线路连接的连接端,在电路板1中的位置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确定,如电路板中的中心区域。正极连接端2的材质可以是金属材质,如镍金属形成的连接端,如连接片。正极连接端2的大小和形状并不限定。
负极连接端3可以是与电路板1中的线路连接的连接端,在电路板1中的位置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确定,如电路板中的中心区域。负极连接端3的材质可以是金属材质,如镍金属形成的连接端,如连接片。负极连接端3的大小和形状并不限定。
正极连接端2和负极连接端3的位置可以根据电池模组的极耳的位置确定,从而便于和电池模组的正极和负极连接。
在电路板上设置有多条线路,形成与电池的正负极连接的两个回路,其中的两条线路分别与电池的正负极连接,可以在充电时形成第一充电回路。其中的另外两条线路分别与电池的正负极连接,可以在充电时形成第二充电回路。这样就可以在充电时形成两个充电回路,而且不同的充电回路经过的线路不同,从而实现了充电电流的分流,将充电电流通过两个分支流经电池,减少了在充电过程中充电线路的发热量。
另外,通过两个充电分支还可以增加充电电流,减少单个充电分支的充电电流过大的情况,提高充电速度和效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考图1,保护模组还包括:
第一连接端子4,位于电路板1上;
第二连接端子5,位于电路板1上;
其中,第一线路101的另一端和第二线路102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一连接端子4连接,第三线路103的另一端和第四线路104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二连接端子5连接。
第一连接端子4和第二连接端子5可以是板对板(Board-to-Board,BTB)连接器,通过BTB连接器的插拔实现电路板之间的连接与脱离,使保护模组中的电路板与电子设备中的主板等进行互联,从而对电池进行充电。
在另一实施例中,参考图2,为一种电路板的示意图,参考图3,为电路板的另一种示意图,参考图4,为电路板1的另一种示意图。结合图2、图3和图4,电路板1包括:
第一板体1a、第二板体1b、第三板体1c、第四板体1d和第五板体1e一体成型,五个板体形成电路板1,即五个板体为一个整体,为了便于描述电路板1的形状和结构,将电路板1分为五部分板体。
第一板体1a的形状可以是与电池模组的边缘相匹配的形状,如长方形,第一板体1a的宽度可以与电池模组的顶封凸出于电池本体的距离相同。正极连接端2和负极连接端3位于第一板体1a上。
第二板体1b与第一板体1a连接,第一线路101的一部分和第二线路102的一部分位于第一板体1a上,第一线路101的剩余部分和第二线路102的剩余部分位于第二板体1b上。第一线路101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一线路101的第一部分位于第一板体1a上,第一线路101的第二部分位于第二板体1b上。第二线路102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二线路102的第一部分位于第一板体1a上,第二线路102的第二部分位于第二板体1b上。第二板体1b的形状可以根据需求确定,可以是长方形的板体。
第三板体1c与第一板体1a连接。
第四板体1d与第三板体1c连接,第四板体1d与第一板体1a平行,并且第三板体1c与第一板体1a之间具有第一间隙A。第四板体1d也可以是长方形的板体。
第五板体1e与第一板体1a连接,第五板体1e和第二板体1b分别位于第一板体1a相对的两边。第三板体1c与第一板体1a中第五板体1e所连接的边的相邻边连接。第三线路103的一部分位于第一板体1a上;第三线路103的剩余部分位于第五板体1e上。第四线路104的第一部分位于第一板体1a上,第四线路104的第二部分位于第三板体1c和第四板体1d上,第四线路104的第三部分位于第五板体1e上,第四线路104包括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
第三线路103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三线路101的第一部分位于第一板体1a上,第三线路103的第二部分位于第五板体1e上。第四线路104包括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第四线路104的第一部分位于第一板体1a上,第四线路104的第二部分位于第三板体1c和第四板体1d上,第四线路104的第三部分位于第五板体1e上。
第五板体1e的形状可以是如图2和图3所示的长方形。
如图2、图3和图4所示,第二板体1b分别位于第一板体1a的左边,与第一板体1a的左侧边缘连接。第五板体1e位于第一板体1a的右侧,和第一板体1a的右侧边缘连接。第三板体1c与第一板体1a的上边缘连接,第四板体1d与第三板体1c远离第一板体1a的一边连接,第四板体1d通过第三板体1c与第一板体1a连接。
如图3所示,第一板体1a、第三板体1c和第四板体1d形成弯折的板体,第一板体1a、第三板体1c和第四板体1d的横截面呈U型。第三板体1c与第一板体1a之间具有第一间隙A,第一间隙A可以放置电池模组的顶封,实现电路板1与电池模组的固定。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线路101、第二线路102、第三线路103和第四线路104的所在的位置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确定,至少有一个线路位于第三板体1c和第四板体1d上与其他线路分离即可,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
在另一实施例中,参考图2、图3和图4,保护模组还包括:
第一支撑板6,与第一板体1a、第二板体1b的部分区域和第五板体1e的部分区域贴合;
第二支撑板7,与第四板体1d贴合。
第一支撑板6可以通过固定胶、固定螺钉或者其他固定方式与第一板体1a、第二板体1b的部分区域和第五板体1e的部分区域固定。第二支撑板7与第四板体1d贴合后,可以通过固定胶等固定方式进行固定。
第一支撑板6和第二支撑板7可以是金属板(如钢片、钢板)或者其他硬度大于一定值的支撑板。
示例性的,第一支撑板6位于第一板体1a中与正极连接端2和负极连接端3所在表面相反的一面。
示例性的,正极连接端2和负极连接端3位于第一板体1a的同一个表面上。
通过第一支板撑6和第二支撑板7可以起到支撑电路板1的作用,在电路板1为柔性电路板的情况下,可以对电路板1起到支撑的作用,提高电路板1的稳定性,降低电路板1的柔性,从而便于电路板1与电池模组的固定。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考图3,第三板体1c上具有:
通孔1c1,用于电池模组的极耳与正极连接端2和负极连接端3连接;其中,通孔1c1与正极连接端2和负极连接端3对齐。这样可以便于在电池模组的顶封位于间隙A内的情况下,电池模组的极耳通过通孔1c1与正极连接端2和负极连接端3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考图5,为一种具有包覆层的保护模组的示意图。保护模组还包括:
包覆层8,包覆在电路板1中除去正极连接端2和负极连接端3所在区域的表面。
在第一板体1a表面形成包覆层8后得到1a1,第四板体1d表面形成包覆层8后得到1d1,1a1和1d1之间仍然具有第一间隙A。参考图6,为另一种具有包覆层的电路板的示意图。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考图7,为另一种保护模组的示意图,包覆层8,包覆在电路板中除去正极连接端2和负极连接端3所在区域的表面,并且包覆第一支撑板6和第二支撑板7。
包覆层8为具有散热性能的材料形成的包覆层,如环氧树脂或其他材质的包覆层。包覆层8可以是通过模具注塑形成的包覆层。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考图7,包覆层8,包覆在电路板1中的表面,并且正极连接端2和负极连接端3表面外露于包覆层8,例如,正极连接端2和负极连接端3远离第四板体1c的表面外露于包覆层8。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考图7,为另一种保护模组的示意图,结合图3和图7,保护模组还包括:
挡板9,位于通孔1c1处,并且与第三板体1c表面的包覆层连接;其中,挡板9与第一板体1a表面的包覆层之间具有第二间隙B,第二间隙B与第一间隙A连通。
示例性的,第二间隙B可以是通孔1c1的一部分。
在电池模组的顶封位于第一间隙A内的情况下,电池模组的极耳通过第二间隙B与正极连接端2和负极连接端3连接。
示例性的,第二间隙B可以作为极耳导向槽,在电池模组的顶封插入间隙A的过程中,极耳可以沿第二间隙B移动。
示例性的,挡板9和包覆层8一体成型。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考图7,在第一板体1a中正极连接端2和负极连接端3所在的表面上,正极连接端2的厚度和负极连接端3的厚度均小于第一板体1a表面的包覆层8的厚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考图8a,为一种电池的示意图,包括:
电池M,具有顶封M1和极耳M2,极耳M2位于顶封M1上。
参考图8b,为一种电池模组的示意图,包括:
电池M和保护模组。
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保护模组,包括电路板1和挡板9,顶封M1位于电路板1中第一板体1a和第三板体1c之间的第一间隙A中;极耳M2位于挡板9和第一板体1a之间的第二间隙B内,并且与电路板1上的正极连接端2和负极连接端3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考图9,为另一种电池模组的示意图,电池模组还包括:
绝缘体N,位于正极连接端2和负极连接端3上,用于覆盖正极连接端2、负极连接端3以及极耳M 2;其中,并且绝缘体N不超出第一板体1a上的包覆层。绝缘体N可以绝缘泡棉等,覆盖住正极连接端2、负极连接端3以及极耳M 2,减少正极连接端2、负极连接端3以及极耳M 2与外界导电体的连接,或者液体等杂物进入,减少漏电的情况发生。
在一个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电池模组。
参考图10,为另一种电池模组的示意图。
在另一实施例中,本方案提供一种保护模组,例如FPC结构,其拥有两个BTB连接端和两个电流通道,电流通道1(线路102和线路101形成)上通过镍砖与电芯的极耳焊接。
通道2(线路103和线路104形成)作为分流通道,可以弯折到通道1下方,两个形成通道并联,并且空间上叠放,仅占据较窄的电池空间。同时,双通道的分流设计也可以降低每个通道的电流,从而降低充电过程的发热。
FPC的通道1和通道2背面分别贴附钢片补强,提供强度支撑,便于元器件的贴附。
元器件贴附好后,将保护板安装在特制的模具型腔中,然后将整个元器件区域采用散热树脂注塑封装,形成一个完整保护电路板。
钢片补强上设计有定位孔,便于FPC再内腔模具上的安装。
注塑(环氧树脂等)后的保护板将镍砖位置预留作为和电芯极耳的连接位,利用FPC第二通道弯折到第一通道下方的间隙,注塑模具上预留一个特征缺口。特征缺口设计用来和电芯顶封的配合组装,可以充分利用电芯自身的封印区域,减少PCM对电池尺寸的占用,助力实现更大容量的电芯设计。
在注塑过程中,设计在镍砖位置预留极耳导向槽,组装保护板时可以直接沿导向槽将极耳插入PCM中,伸出部分弯折压紧再镍砖表面,进行焊接。焊接后仅需在镍砖表面贴附防护泡棉绝缘即可。
本方案设计一种适用于快充电池的保护板方案,具备散热能力强、组装工艺简单、保护板宽度小、成本低、安全性高的优势。
本方案设计的电池保护板方案兼顾多种优点:
1、双通道电流回路设计加上散热树脂材料注塑,获得较小的产热和极强的散热能力,能够实现更大电流和更快速度的充电。
2、注塑一体的保护板和直插式的组装涉及,相对常规电池封装方案,可以替换掉大量的固定胶纸,简化工序,而且电池成品的可靠性也能得到显著改善。
3、相对常规方案,取消的硬质电路板,采用软板FPC+钢片补强替代,成本也可以得到显著降低,而且具备生产效率高的优势。
4、匹配电芯顶封的特征缺口设计,可以充分利用电芯本身空间,减少保护电路对电池空间的占用,相当于可以增大电芯尺寸,提高电池容量。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实用新型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5)

1.一种保护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路板;
正极连接端,位于所述电路板上,用于与电池模组的正极连接;
负极连接端,位于所述电路板上,用于与电池模组的负极连接;
其中,所述电路板内具有第一线路和第二线路,用于形成第一回路;其中,所述第一线路的一端和所述正极连接端连接,所述第二线路的一端和所述负极连接端连接;
所述电路板内具有第三线路和第四线路,用于形成第二回路;其中,所述第三线路的一端与所述正极连接端连接,所述第四线路的一端和所述负极连接端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护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模组还包括:
第一连接端子,位于所述电路板上;
第二连接端子,位于所述电路板上;
其中,所述第一线路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线路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端子连接,所述第三线路的另一端和所述第四线路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二连接端子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护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包括:
第一板体,所述正极连接端和所述负极连接端位于所述第一板体上;
第二板体,与所述第一板体连接;其中,所述第一线路的一部分和所述第二线路的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板体上,所述第一线路的剩余部分和所述第二线路的剩余部分位于所述第二板体上;
第三板体,与所述第一板体连接;
第四板体,与所述第三板体连接,所述第四板体与所述第一板体平行,并且所述第三板体与所述第一板体之间具有第一间隙;
第五板体,与所述第一板体连接,所述第五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板体相对的两边;其中,所述第三线路的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板体上;所述第三线路的剩余部分位于所述第五板体上;所述第四线路的第一部分位于第一板体上,所述第四线路的第二部分位于所述第三板体和所述第四板体上,所述第四线路的第三部分位于所述第五板体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保护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体、所述第二板体、所述第三板体、所述第四板体和所述第五板体一体成型。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保护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模组还包括:
第一支撑板,与所述第一板体、所述第二板体的部分区域和所述第五板体的部分区域贴合;
第二支撑板,与所述第四板体贴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保护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板体上具有:
通孔,用于所述电池模组的极耳与所述正极连接端和所述负极连接端连接;其中,所述通孔与所述正极连接端和所述负极连接端对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保护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模组还包括:
包覆层,包覆在所述电路板中除去所述正极连接端和所述负极连接端所在区域的表面;
或者;
所述包覆层,包覆在所述电路板中除去所述正极连接端和所述负极连接端所在区域的表面,并且包覆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保护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覆层为具有散热性能的材料形成的包覆层。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保护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模组还包括:
挡板,位于所述通孔处,并且与所述第三板体表面的包覆层连接;其中,所述挡板与所述第一板体表面的包覆层之间具有第二间隙,所述第二间隙与所述第一间隙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保护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和所述包覆层一体成型。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保护模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板体中所述正极连接端和所述负极连接端所在的表面上,所述正极连接端的厚度和所述负极连接端的厚度均小于所述第一板体表面的包覆层的厚度。
12.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保护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连接端和所述负极连接端位于所述第一板体的同一个表面上。
13.一种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池,具有顶封和极耳,所述极耳位于所述顶封上;
权利要求1至12任一项所述的保护模组,包括电路板和挡板,所述顶封位于所述电路板中第一板体和第三板体之间的第一间隙中;所述极耳位于所述挡板和所述第一板体之间的第二间隙内,并且与所述电路板上的正极连接端和负极连接端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电池模组还包括:
绝缘体,位于所述正极连接端和负极连接端上,用于覆盖所述正极连接端、所述负极连接端以及所述极耳;其中,所述并且所述绝缘体不超出所述第一板体上的包覆层。
15.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电池模组。
CN202321817166.3U 2023-07-11 2023-07-11 一种保护模组、电池模组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22025342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817166.3U CN220253420U (zh) 2023-07-11 2023-07-11 一种保护模组、电池模组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817166.3U CN220253420U (zh) 2023-07-11 2023-07-11 一种保护模组、电池模组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253420U true CN220253420U (zh) 2023-12-26

Family

ID=892701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817166.3U Active CN220253420U (zh) 2023-07-11 2023-07-11 一种保护模组、电池模组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25342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67029B (zh) 连接端子和使用该连接端子的二次电池
CN100477337C (zh) 用于二次电池模块的检测板组件
CN103367684A (zh) 可再充电电池组
CN206629323U (zh) 一种电池保护板、锂电池结构及移动终端
CN102484229B (zh) 电池封装体
CN210006810U (zh) 电池模组
EP3182485A1 (en) Protective main board for battery cell, electronic terminal and method for assembling battery cell of electronic terminal
CN211128408U (zh) 电池保护板
CN112133876A (zh) 电池及终端设备
CN211455731U (zh) 电池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CN107613689A (zh) 连接组件、印刷电路板组件以及终端
CN214542460U (zh) 电池保护板、电池模组及用电设备
CN215220933U (zh) 一种集成化汇流排
CN220253420U (zh) 一种保护模组、电池模组及电子设备
WO2024139209A1 (zh) 一种电池、电池包及用电设备
CN217544856U (zh) 电池和终端设备
CN206628509U (zh) 一种电池保护板、锂电池结构及移动终端
CN221126193U (zh) 电池及具有其的终端设备
CN220066021U (zh) 电池模组及用电设备
CN221283395U (zh) 一种电池保护板及电池
KR20210053531A (ko) 플렉시블 버스바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CN219419332U (zh) 一种双电芯电池及电子设备
CN221043356U (zh) 一种电池保护板、电池组件及电子设备
CN221598227U (zh) 软板组件及电池保护板
CN219979745U (zh) 电池模组及用电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