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253253U - 一种光伏组件及光伏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光伏组件及光伏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253253U
CN220253253U CN202221913030.8U CN202221913030U CN220253253U CN 220253253 U CN220253253 U CN 220253253U CN 202221913030 U CN202221913030 U CN 202221913030U CN 220253253 U CN220253253 U CN 22025325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s bar
battery
group
photovoltaic module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913030.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丁佳伟
何志富
吕俊
施海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ongi Green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ongi Green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ongi Green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Longi Green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913030.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25325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25325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25325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Landscapes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光伏组件及光伏系统,涉及光伏组件制造技术领域,以简化现有的光伏组件制作工艺。所述光伏组件包括电池矩阵、接线盒以及封装层。电池矩阵封装于封装层内,接线盒设置于封装层的外部。电池矩阵包括呈矩阵排布且依次首尾串联的多组电池串组,每组电池串组均包括多个并联的电池串,多组电池串组中位于串首的一组电池串组的首端连接第一汇流条,多组电池串组中位于串尾的一组电池串组的尾端连接第二汇流条。封装层开设一通孔,第一汇流条和第二汇流条均穿出通孔并分别与接线盒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电连接,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极性相反。

Description

一种光伏组件及光伏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伏组件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伏组件及光伏系统。
背景技术
光伏组件是一种吸收光能,并将其转换为电能的器件,主要包括太阳能电池矩阵以及接线盒。
现有的太阳能电池矩阵设计使得光伏组件必须采用三分体接线盒,由于有三个接线盒,需要在光伏组件的背面封装层上开设三个通孔,便于将电池串组的6根汇流条引出,最终与三个接线盒焊接。且在汇流条引出时,需要对6根汇流条进行人工折弯,并将每两个相邻的汇流条与相应的接线盒对位焊接,制作工艺复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伏组件及光伏系统,用于简化现有的光伏组件制作工艺。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光伏组件,包括电池矩阵、接线盒以及封装层。电池矩阵封装于封装层内,接线盒设置于封装层的外部。
电池矩阵包括呈矩阵排布且依次首尾串联的多组电池串组,每组电池串组均包括多个并联的电池串,多组电池串组中位于串首的一组电池串组的首端连接第一汇流条,多组电池串组中位于串尾的一组电池串组的尾端连接第二汇流条。
封装层开设一通孔,第一汇流条和第二汇流条均穿出通孔并分别与接线盒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电连接,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极性相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光伏组件中,电池矩阵封装于封装层内,接线盒设置于封装层的外部。通过对电池串的连接方式进行设计,使得电池矩阵包括呈矩阵排布且依次首尾串联的多组电池串组,每组电池串组均包括多个并联的电池串,多组电池串组中位于串首的一组电池串组的首端连接第一汇流条,多组电池串组中位于串尾的一组电池串组的尾端连接第二汇流条。基于此,将第一汇流条以及第二汇流条引入到同一个接线盒中,就可以将电池矩阵产生的电能通过接线盒引出。且由于仅需要安装一个接线盒,在引出汇流条时,也只需要在封装层上开设一个通孔,在将第一汇流条和第二汇流条分别折弯后,就能够将第一汇流条以及第二汇流条穿出通孔与接线盒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电连接。
由此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光伏组件减少了接线盒的使用数量、在封装层开设通孔的数量以及需要人工折弯的汇流条数量,简化了光伏组件的制作工艺。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通孔开设于封装层的一侧表面的几何中心位置,接线盒设置于封装层的外部,且覆盖通孔。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接线盒相应的设置在封装层的外部一侧表面的几何中心位置,能够使得第一汇流条以及第二汇流条伸出通孔后直接与接线盒连接,避免第一汇流条以及第二汇流条外露。且设置在几何中心位置能够使得光伏组件的外观更整洁美观。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多组电池串组包括第一电池串组、第二电池串组、第三电池串组以及第四电池串组,第一电池串组的尾端与第二电池串组的首端通过第三汇流条串接,第二电池串组的尾端与第三电池串组的首端通过第四汇流条串接,第三电池串组的尾端与第四电池串组的首端通过第五汇流条串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在电池片总数不变的情况下,将更多的电池片并联后,光伏组件系统端的电压至少小于现有技术中60片串联的电池片产生的电压,在不增加系统端的逆变器的数量的情况下,能够串联更多的光伏组件,进而提高光伏组件系统端的电能转换速率。同时,在制作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组件时,电池矩阵可以仅通过5根汇流条实现4组电池串组的串联以及每组电池串组中多个电池串的并联设计,远小于现有技术中需要的汇流条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需要切割以及焊接汇流条的工序,进一步简化了光伏组件的制作工艺。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四汇流条穿出通孔,且第四汇流条穿出通孔的一端具有第一接线端和第二接线端。第一接线端通过接线盒中的第一旁路二极管与第一汇流条电连接。第二接线端通过接线盒中的第二旁路二极管与第二汇流条电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第一接线端通过接线盒中的第一旁路二极管与第一汇流条电连接,使得第四汇流条的第一接线端不会与第一汇流条连通,第二接线端通过接线盒中的第二旁路二极管与第二汇流条电连接,使得第四汇流条的第二接线端不会与第二汇流条连通。同时,第一旁路二极管81与第一电池串组以及第二电池串组并联,第二旁路二极管与第三电池串组以及第四电池串组并联,当与第一旁路二极管或者第二旁路二极管并联的电池串中出现被遮挡的电池串时,其他串联的有光照的电池串产生的电能,可以通过第一旁路二极管或者第二旁路二极管被接线盒引出,避免被遮挡的电池串消耗其他串联的有光照的电池串产生的电能,继而在遮挡处出现热斑效应,有效避免了光伏组件因为热斑效应而损坏的情况发生。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第一电极为正电极,第二电极为负电极时,第一汇流条与第一旁路二极管的阴极电连接,第四汇流条的第一接线端与第一旁路二极管的阳极电连接,第二汇流条与第二旁路二极管的阳极电连接,第四汇流条的第一接线端与第二旁路二极管的阴极电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当第一电极为正电极时,相应的第一汇流条的电极也为正,基于旁路二极管的电流只能由阳极流向阴极的正向导通特性,以及电流只能有正电极流向负电极的特性,此时将第一旁路二极管反接于第一汇流条与第四汇流条的第一接线端之间,使得第四汇流条的第一接线端与第一汇流条不会被短接也不会被导通,能够避免光伏组件因为热斑效应而造成损坏。此时第二电极为负电极,相应的第二汇流条的电极也为负,将第二旁路二极管反接于第二汇流条与第四汇流条的第二接线端之间,使得第四汇流条的第二接线端与第二汇流条不会被短接也不会被导通,能够避免光伏组件因为热斑效应而造成损坏。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第一电极为负电极,第二电极为正电极时,第一汇流条与第一旁路二极管的阳极电连接,第四汇流条的第一接线端与第一旁路二极管的阴极电连接,第二汇流条与第二旁路二极管的阴极电连接,第四汇流条的第二接线端与第二旁路二极管的阳极电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当第一电极为负电极时,相应的第一汇流条的电极也为负,基于旁路二极管的电流只能由阳极流向阴极的正向导通特性,以及电流只能有正电极流向负电极的特性,此时将第一旁路二极管反接于第一汇流条与第四汇流条的第一接线端之间,使得第四汇流条的第一接线端与第一汇流条不会被短接也不会被导通,能够避免光伏组件因为热斑效应而造成损坏。此时第二电极为正电极,相应的第二汇流条的电极也为正,将第二旁路二极管反接于第二汇流条与第四汇流条的第二接线端之间,使得第四汇流条的第二接线端与第二汇流条不会被短接也不会被导通,能够避免光伏组件因为热斑效应而造成损坏。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每组电池串组中并联的电池串数量相等或者不相等。示例性的,每组电池串组中并联的电池串的数量为2个~5个。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当每组电池串组中并联的电池串数量相等时,每组电池串组并联的电池串为3个,每串电池串包含有10片串联的电池片,4组电池串组依次首尾串联组成电池矩阵,根据电路的基本原理,当两个相等的电源V1和V2串联时,电路两端的电压V=V1+V2,当两个相等的电源并联时,电路两端的电压V=V1=V2,此时,每组电池串组的并联电压均为10片电池片串联的电压,则4组电池串组的串联电压为40片电池片串联的电压,即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光伏组件系统端的电压为40片电池片串联的电压,远远小于现有技术中的60片电池片串联的电压,光伏组件系统端的逆变器可以串接数量更多的光伏组件,有利于提高光伏系统的光电转换效率。当每组电池串组中并联的电池串数量不相等时,每组电池串组中并联的电池串可以为2个、3个、4个或者5个,由此,可以根据光伏组件系统端的逆变器需要串接的光伏组件数量,灵活的设置需要每个光伏组件达到的电压值,使得在光伏系统搭建时能够更适用于当前环境,以使当前环境下光伏系统的光电转换效率达到最优。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封装层包括盖板、背板和胶膜层,电池矩阵位于盖板和背板之间,电池矩阵与盖板之间以及电池矩阵与背板之间均设置胶膜层,通孔开设于背板。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胶膜层填充于电池矩阵与盖板以及电池矩阵与背板之间,在能够将背板以及盖板与电池矩阵粘合的同时,也能对电池矩阵的承压起到缓冲作用。同时,将通孔开设于背板,能够最大程度的避免安装接线盒时对电池矩阵的遮挡,从而不会对电池矩阵的光电转换效率造成不利影响。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光伏系统,包括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光伏组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光伏系统的有益效果与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光伏组件的有益效果相同,此处不做赘述。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光伏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的光伏组件结构的电路原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光伏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光伏组件结构的电路原理图。
附图标记:
11-第一通孔, 12-第二通孔,
13-第三通孔, 21-第一接线盒,
22-第二接线盒, 23-第三接线盒,
3-汇流条, 41-第一汇流条,
42-第二汇流条, 43-第三汇流条,
44-第四汇流条, 45-第五汇流条,
5-通孔, 6-接线盒,
71-第一电池串组, 72-第二电池串组,
73-第三电池串组, 74-第四电池串组,
81-第一旁路二极管, 82-第二旁路二极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一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图1示例出了现有的光伏组件的结构示意图。现有的光伏组件由12串电池串组成,其中的6串电池串通过汇流条3依次首尾串联后与另外6串电池串并联。基于现有的太阳能电池矩阵地设计使得光伏组件必须采用三分体接线盒,需要在光伏组件的背面封装层上开设三个通孔,便于将电池串组的6根汇流条3引出,最终与三个接线盒焊接。
以图1中所示方位为参考,沿从左往右的方向,在第一电池串和第二电池串中间的位置,在光伏组件的背板上开设第一通孔11,从第一通孔11中引出两根汇流条3接入相应的第一接线盒21中。在第三电池串和第四电池串中间的位置,在光伏组件的背板相应的位置开设第二通孔12,从第二通孔12中引出两根汇流条3接入相应的第二接线盒22中。在第五电池串和第六电池串中间的位置,在光伏组件的背板相应的位置开设第三通孔13,从第三通孔13中引出两根汇流条3接入相应的第三接线盒23中。因此,现有技术中的光伏组件在需要将汇流条3引入接线盒中时,需要至少对6根汇流条3进行人工折弯,并分别与3个接线盒对位焊接,制作工艺复杂。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光伏组件,包括电池矩阵、接线盒6以及封装层。电池矩阵封装于封装层内,接线盒6设置于封装层的外部。电池矩阵包括呈矩阵排布且依次首尾串联的多组电池串组,每组电池串组均包括多个并联的电池串,多组电池串组中位于串首的一组电池串组的首端连接第一汇流条41,多组电池串组中位于串尾的一组电池串组的尾端连接第二汇流条42。封装层开设一通孔5,第一汇流条41和第二汇流条42均穿出通孔5并分别与接线盒6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电连接,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极性相反。
通过上述光伏组件的结构可知,电池矩阵封装于封装层内,接线盒6设置于封装层的外部。通过对电池串的连接方式进行设计,使得电池矩阵包括呈矩阵排布且依次首尾串联的多组电池串组,每组电池串组均包括多个并联的电池串,多组电池串组中位于串首的一组电池串组的首端连接第一汇流条41,多组电池串组中位于串尾的一组电池串组的尾端连接第二汇流条42。基于此,将第一汇流条41以及第二汇流条42引入到同一个接线盒6中,就可以将电池矩阵产生的电能通过接线盒6引出。且由于仅需要安装一个接线盒6,在引出汇流条时,也只需要在封装层上开设一个通孔5,在将第一汇流条41和第二汇流条42分别折弯后,就能够将第一汇流条41以及第二汇流条42穿出通孔5与接线盒6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电连接。
由上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组件减少了接线盒6的使用数量、在封装层开设通孔5的数量以及需要人工折弯的汇流条数量,简化了光伏组件的制作工艺。
在上述实施例中,通孔5开设于封装层的一侧表面的几何中心位置,接线盒6设置于封装层的外部,且覆盖通孔5。基于此,接线盒6相应的设置在封装层的外部一侧表面的几何中心位置,能够使得第一汇流条41以及第二汇流条42伸出通孔5后直接与接线盒6连接,避免第一汇流条41以及第二汇流条42外露。且设置在几何中心位置能够使得光伏组件的外观更整洁美观。
现有光伏组件的电路原理图如图2所示。根据现有的光伏组件的电路设计,在一整块光伏组件的电池矩阵中,共有2组电池串组,每组电池串组中有6个串联的电池串,且2组电池串组并联。
在实际中,如图1和图2所示,每个电池串由10个电池片通过互联条串联组成,也就是说现有的光伏组件中,每组电池串由60片串联的电池片组成,之后再将两组电池串并联。根据电路的基本原理,当两个相等的电源V1和V2串联时,电路两端的电压V=V1+V2,当两个相等的电源并联时,电路两端的电压V=V1=V2,也就是说现有的光伏组件中,光伏组件系统端的电压至少等于60片串联的电池片产生的电压,由于电压限制,系统端一个额定电压为1500v的逆变器只能串联的光伏组件数量不能超过28块。
鉴于此,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组件中,多组电池串组包括第一电池串组71、第二电池串组72、第三电池串组73以及第四电池串组74,第一电池串组71的尾端与第二电池串组72的首端通过第三汇流条43串接,第二电池串组72的尾端与第三电池串组73的首端通过第四汇流条44串接,第三电池串组73的尾端与第四电池串组74的首端通过第五汇流条45串接。
具体的,基于电池矩阵中电池片的总数是固定的,在电池矩阵被分为四组串联的电池串组后,意味着被并联的电池串数量是增加的,根据电路的基本原理,在电池片总数不变的情况下,将更多的电池片并联后,光伏组件系统端的电压至少小于现有技术中60片串联的电池片产生的电压,在不增加系统端的逆变器的数量的情况下,能够串联更多的光伏组件,进而提高光伏组件系统端的电能转换速率。
同时,在制作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组件时,电池矩阵可以仅通过5根汇流条实现4组电池串组的串联以及每组电池串组中多个电池串的并联设计,远小于现有技术中需要的汇流条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需要切割以及焊接汇流条的工序,进一步简化了光伏组件的制作工艺。
在实际应用中,当串联的电池串组中有被遮挡的电池串时,该电池串由于无法接收到光照继而产生能量,会被当作负载消耗其他有光照的电池串所产生的能量。被遮挡的电池串此时会由于消耗能量而发热,出现热斑效应,且热斑处的电池片会受到损伤,导致光伏组件的输出功率降低甚至造成组件损坏。
鉴于此,第四汇流条44穿出通孔5,且第四汇流条44穿出通孔5的一端具有第一接线端和第二接线端。第一接线端通过接线盒6中的第一旁路二极管81与第一汇流条41电连接,第一旁路二极管81的导通方向与第一接线端和第一汇流条41之间的电流流向相反。第二接线端通过接线盒6中的第二旁路二极管82与第二汇流条42电连接,第二旁路二极管82的导通方向与第二接线端和第二汇流条42之间的电流流向相反。基于此,当第四汇流条44穿出通孔5与接线盒6电连接时,第四汇流条44穿出通孔5的一端具有第一接线端和第二接线端,第一接线端通过接线盒6中的第一旁路二极管81与第一汇流条41电连接,使得第四汇流条44的第一接线端不会与第一汇流条41连通,第二接线端通过接线盒6中的第二旁路二极管82与第二汇流条42电连接,使得第四汇流条44的第二接线端不会与第二汇流条42连通。同时,第一旁路二极管81与第一电池串组71以及第二电池串组72并联,第二旁路二极管82与第三电池串组73以及第四电池串组74并联,当与第一旁路二极管81或者第二旁路二极管82并联的电池串组中出现被遮挡的电池串时,其他串联的有光照的电池串产生的电能,可以通过第一旁路二极管81或者第二旁路二极管82被接线盒6引出,避免被遮挡的电池串消耗其他串联的有光照的电池串产生的电能,继而在遮挡处出现热斑效应,有效避免了光伏组件因为热斑效应而损坏的情况发生。
示例性的,如图4所示,当第一电极为正电极,第二电极为负电极时,第一汇流条41与第一旁路二极管81的阴极电连接,第四汇流条44的第一接线端与第一旁路二极管81的阳极电连接,第二汇流条42与第二旁路二极管82的阳极电连接,第四汇流条44的第一接线端与第二旁路二极管82的阴极电连接。基于此,当第一电极为正电极时,相应的第一汇流条41的电极也为正,即图示中的PV2+,第四汇流条44的第一接线端的电极为负,即图示中的PV2-。基于旁路二极管的电流只能由阳极流向阴极的正向导通特性,以及电流只能由正电极流向负电极的特性,此时将第一旁路二极管81反接于第一汇流条41与第四汇流条44的第一接线端之间,使得第四汇流条44的第一接线端与第一汇流条41不会被短接也不会被导通,能够避免光伏组件因为热斑效应而造成损坏。此时第二电极为负电极,相应的第二汇流条42的电极也为负,即图示中的PV1-,第四汇流条44的第二接线端的电极为正,即图示中的PV1+,将第二旁路二极管82反接于第二汇流条42与第四汇流条44的第二接线端之间,使得第四汇流条44的第二接线端与第二汇流条42不会被短接也不会被导通,能够避免光伏组件因为热斑效应而造成损坏。
示例性的,当第一电极为负电极,第二电极为正电极时,第一汇流条41与第一旁路二极管81的阳极电连接,第四汇流条44的第一接线端与第一旁路二极管81的阴极电连接,第二汇流条42与第二旁路二极管82的阴极电连接,第四汇流条44的第二接线端与第二旁路二极管82的阳极电连接。基于此,当第一电极为负电极时,相应的第一汇流条41的电极也为负,基于旁路二极管的电流只能由阳极流向阴极的正向导通特性,以及电流只能有正电极流向负电极的特性,此时将第一旁路二极管81反接于第一汇流条41与第四汇流条44的第一接线端之间,使得第四汇流条44的第一接线端与第一汇流条41不会被短接也不会被导通,能够避免光伏组件因为热斑效应而造成损毁。此时第二电极为正电极,相应的第二汇流条42的电极也为正,将第二旁路二极管82反接于第二汇流条42与第四汇流条44的第二接线端之间,使得第四汇流条44的第二接线端与第二汇流条42不会被短接也不会被导通,能够避免光伏组件因为热斑效应而造成损毁。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每组电池串组中并联的电池串数量相等或者不相等。示例性的,每组电池串组中并联的电池串的数量为2个~5个。
基于此,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每组电池串组中的并联电池串数量设置为相等或者不相等,当每组电池串组中并联的电池串数量相等时,如图3所示,每组电池串组并联的电池串为3个,每串电池串包含有10片串联的电池片,在光伏组件的12串电池串中,每3串电池串并联组成一个电池串组,4组电池串组依次首尾串联组成电池矩阵。根据电路的基本原理,当两个相等的电源V1和V2串联时,电路两端的电压V=V1+V2,当两个相等的电源并联时,电路两端的电压V=V1=V2,此时,每组电池串组的并联电压均为10片电池片串联的电压,则4组电池串组的串联电压为40片电池片串联的电压,即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组件系统端的电压为40片电池片串联的电压,远远小于现有技术中的60片电池片串联的电压,光伏组件系统端的逆变器可以串接数量更多的光伏组件,有利于提高光伏系统的光电转换效率。
当每组电池串组中并联的电池串数量不相等时,每组电池串组中并联的电池串可以为2个、3个、4个或者5个,由此,可以根据光伏组件系统端的逆变器需要串接的光伏组件数量,灵活的设置需要每个光伏组件达到的电压值,使得在光伏系统搭建时能够更适用于当前环境,以使当前环境下光伏系统的光电转换效率达到最优。
应注意,即使每组电池串组中并联的电池串数量可以不同,但是基于多组电池串首尾相连后组成电池矩阵,第一电池串组71以及第二电池串组72中电池串的数量之和应等于第三电池串组73以及第四电池串组74中电池串的数量之和。
此外,在实际中,如图3所示,当每组电池串组中并联的电池串的数量相等时,可以将第一汇流条41、第二汇流条42以及第四汇流条44切割为长度一致的汇流条,更便于汇流条的切割以及焊接,有利于简化光伏组件的制作工艺。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封装层包括盖板、背板和胶膜层,电池矩阵位于盖板和背板之间,电池矩阵与盖板之间以及电池矩阵与背板之间均设置胶膜层,通孔5开设于背板。
基于此,胶膜层填充于电池矩阵与盖板以及电池矩阵与背板之间,在能够将背板以及盖板与电池矩阵粘合的同时,也能对电池矩阵的承压起到缓冲作用。同时,将通孔5开设于背板,能够最大程度的避免安装接线盒6时对电池矩阵的遮挡,从而不会对电池矩阵的光电转换效率造成不利影响。
可以理解的是,背板可以为不透光的背板,也可以为透光的背板,例如玻璃,当光伏组件的背板为透光的背板时,光伏组件则为双玻光伏组件,而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组件中减少了接线盒6的数量,也能够相应的减少电池矩阵背面被遮挡的面积,能够使得电池矩阵在接收光能时,达到面积最大化,有利于提高光伏组件的利用效率。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具体特征、机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池矩阵、接线盒以及封装层,所述电池矩阵封装于所述封装层内,所述接线盒设置于所述封装层的外部;其中,
所述电池矩阵包括呈矩阵排布且依次首尾串联的多组电池串组,每组所述电池串组均包括多个并联的电池串,所述多组电池串组中位于串首的一组电池串组的首端连接第一汇流条,所述多组电池串组中位于串尾的一组电池串组的尾端连接第二汇流条;
所述封装层开设一通孔,所述第一汇流条和所述第二汇流条均穿出所述通孔并分别与所述接线盒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的极性相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开设于所述封装层的一侧表面的几何中心位置,所述接线盒设置于所述封装层的外部,且覆盖所述通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多组电池串组包括第一电池串组、第二电池串组、第三电池串组以及第四电池串组,所述第一电池串组的尾端与所述第二电池串组的首端通过第三汇流条串接,所述第二电池串组的尾端与所述第三电池串组的首端通过第四汇流条串接,所述第三电池串组的尾端与所述第四电池串组的首端通过第五汇流条串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汇流条穿出所述通孔,且所述第四汇流条穿出所述通孔的一端具有第一接线端和第二接线端;
所述第一接线端通过所述接线盒中的第一旁路二极管与所述第一汇流条电连接;
所述第二接线端通过所述接线盒中的第二旁路二极管与所述第二汇流条电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电极为正电极,所述第二电极为负电极时,所述第一汇流条与所述第一旁路二极管的阴极电连接,所述第四汇流条的第一接线端与所述第一旁路二极管的阳极电连接,所述第二汇流条与所述第二旁路二极管的阳极电连接,所述第四汇流条的第一接线端与所述第二旁路二极管的阴极电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电极为负电极,所述第二电极为正电极时,所述第一汇流条与所述第一旁路二极管的阳极电连接,所述第四汇流条的第一接线端与所述第一旁路二极管的阴极电连接,所述第二汇流条与所述第二旁路二极管的阴极电连接,所述第四汇流条的第二接线端与所述第二旁路二极管的阳极电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每组所述电池串组中并联的电池串数量相等或者不相等。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每组所述电池串组中并联的电池串的数量为2个~5个。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封装层包括盖板、背板和胶膜层,所述电池矩阵位于所述盖板和所述背板之间,所述电池矩阵与所述盖板之间以及所述电池矩阵与所述背板之间均设置所述胶膜层,所述通孔开设于所述背板。
10.一种光伏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光伏组件。
CN202221913030.8U 2022-07-20 2022-07-20 一种光伏组件及光伏系统 Active CN22025325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913030.8U CN220253253U (zh) 2022-07-20 2022-07-20 一种光伏组件及光伏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913030.8U CN220253253U (zh) 2022-07-20 2022-07-20 一种光伏组件及光伏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253253U true CN220253253U (zh) 2023-12-26

Family

ID=892639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913030.8U Active CN220253253U (zh) 2022-07-20 2022-07-20 一种光伏组件及光伏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25325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932186B2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太陽電池アレイ
CN208422933U (zh) 光伏组件
CN104617169A (zh) 一种光伏组件
CN201655821U (zh) 多接线盒连接的太阳电池组件
CN105305955A (zh) 太阳能电池组件及太阳能发电系统
CN215644532U (zh) 一种光伏组件
KR20230093447A (ko) 태양 전지 모듈
CN220253253U (zh) 一种光伏组件及光伏系统
JP2000114572A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ル
CN215771175U (zh) 光伏组件
CN115347865A (zh) 一种光伏电池组件并联组串专用接线盒
CN211929508U (zh) 一种光伏组件
CN209896083U (zh) 光伏组件电路单元、光伏组件电路及光伏组件
CN205081754U (zh) 太阳能电池组件及太阳能发电系统
CN111755550A (zh) 一种太阳能光伏组件的电路排布方式
CN112290884A (zh) 一种串联式集成化分体式光伏组件接线盒及光伏组件
US20140332064A1 (en) Solar cell module
CN111710741A (zh) 一种光伏发电装置
CN112073005A (zh) 一种串并式集成化分体式光伏组件接线盒及光伏组件
CN213340388U (zh) 光伏组件
CN219040492U (zh) 光伏组件
CN112234111A (zh) 一种内接式串并半片组件
CN212783481U (zh) 太阳能电池组件、太阳能电池发电系统
CN216213494U (zh) 光伏组件
CN217468453U (zh) 一种对称型混合间距的高效晶硅电池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