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221142U - 一种适用型发射架 - Google Patents

一种适用型发射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221142U
CN220221142U CN202321678154.7U CN202321678154U CN220221142U CN 220221142 U CN220221142 U CN 220221142U CN 202321678154 U CN202321678154 U CN 202321678154U CN 220221142 U CN220221142 U CN 22022114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frame
main
truss
conn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678154.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付元
肖宇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nan Gaozhi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nan Gaozh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nan Gaozhi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nan Gaozh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678154.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22114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22114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22114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50/00Aeronautics or air transport
    • Y02T50/40Weight reduction

Landscapes

  • Bridges Or Land Bridg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适用型发射架,包括:用于连接飞行器的主连接架(1),用于支承所述主连接架(1)的主支撑架(2),用于对所述主连接架(1)辅助支撑的辅助支撑架(3),底部支承(4);所述主连接架(1)与所述主支撑架(2)转动连接,且所述主连接架(1)的转动角度在0°~90°之间;所述辅助支撑架(3)和所述主支撑架(2)并排且具有间隔的支撑在所述底部支承(4)上,且所述主支撑架(2)处于所述辅助支撑架(3)的前侧;所述主连接架(1)呈矩形体桁架结构,在其内侧或外侧可拆卸的连接有用于连接所述飞行器的导向装置(5)。

Description

一种适用型发射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航空航天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适用型发射架。
背景技术
发射架常用于飞行器的发射任务,由于每个型号的飞行器直径、长度不一;已有的发射架只适用于某一型号的飞行器发射,对于直径、长度、接口比较固定。目前,依据各种型号飞行器的发射需求,每种型号飞行器的外形,发射形式的区别,并没有通用的发射架,导致针对每种型号的飞行器需要开发相应的发射架,不仅使得发射飞行器的成本增加,还进一步导致时间成本的大幅增加。例如,中国专利CN114878138A公开了一种滑翔鱼雷模型的空中飞行实验发射装置,其包括发射机构、翻转机构、支撑结构,所述发射机构通过翻转机构铰接于支撑结构上,通过调节翻转机构的固定角度实现发射机构的发射角度调整;所述发射机构包括动力组件、推动弹组合体和平尾导轨,实验雷体设置于推动弹前端;所述动力组件驱动推动弹组合体沿设定轨迹做直线运动,从而推动实验雷体沿平尾导轨做加速运动,直至飞出平尾导轨。本实用新型利用推动弹的助推,为高空滑翔鱼雷能够利提供动力,炮管的前端导轨为其提供加速行程,在导轨上完成助推过程获得足够的速度。并通过平尾导轨机构设计调节雷体的发射姿态;通过翻转机构为雷体发射提供不同的初始俯仰角工况。由此可见,由于这种专用发射装置的结构是针对滑翔鱼雷模型所设计的,进而导致其难以应用到其他的飞行器发射中去,若需要发射其他类型的飞行器是必须要重新设计并制造相应的发射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型发射架。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适用型发射架,包括:用于连接飞行器的主连接架,用于支承所述主连接架的主支撑架,用于对所述主连接架辅助支撑的辅助支撑架,底部支承;
所述主连接架与所述主支撑架转动连接,且所述主连接架的转动角度在0°~90°之间;
所述辅助支撑架和所述主支撑架并排且具有间隔的支撑在所述底部支承上,且所述主支撑架处于所述辅助支撑架的前侧;
所述主连接架呈矩形体桁架结构,在其内侧或外侧可拆卸的连接有用于连接所述飞行器的导向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主连接架包括:桁架主体,与所述桁架主体相连接的桁架连接座,与所述桁架连接座相连接的第一转动连接座;
所述桁架连接座与所述桁架主体的宽度相一致的设置,所述桁架连接座的长度小于或等于所述桁架主体的长度;
所述桁架连接座与所述桁架主体的一侧相连接;
所述第一转动连接座与所述桁架连接座远离所述桁架主体的一侧相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桁架主体包括:前端矩形框、后端矩形框、连接梁、第一加强梁和预留接口件;
所述前端矩形框与所述后端矩形框为一致的;
所述连接梁相对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前端矩形框和所述后端矩形框相连接;
沿所述桁架主体的周向,所述第一加强梁在相邻的所述连接梁之间分别设置;
沿所述桁架主体的长度方向,所述预留接口件间隔的设置有多个;
所述桁架连接座包括:桁架连接部、第二加强梁和第一定位结构;
所述桁架连接部平行且间隔的设置有两个;
所述第二加强梁用于连接两个所述桁架连接部;
所述第一定位结构与所述桁架连接部一一对应的设置,且所述第一定位结构在所述桁架连接部后端的一侧设置;
所述第一转动连接座包括:第一连接板,在所述第一连接板下侧设置的第一转动支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桁架连接部包括:连接主梁,与所述连接主梁相连接的连接支撑梁,在所述连接主梁和所述连接支撑梁之间设置的支撑件;
所述连接支撑梁包括:第一连接支撑、第二连接支撑和第三连接支撑;
所述第一连接支撑的长度小于所述连接主梁的长度,且所述第一连接支撑与所述连接主梁相平行的设置;
所述第二连接支撑相对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连接主梁的前端和所述第一连接支撑的前端相连接,所述第三连接支撑相对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连接主梁的后端和所述第一连接支撑的后端相连接;
沿所述连接主梁的长度方向,所述支撑件间隔的设置有多个。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主支撑架包括:支撑主体、转动支座、第二转动连接座、辅助支脚和转动驱动;
所述辅助支脚与所述转动支座具有间隔的位于所述转动支座的前侧;
所述支撑主体包括:支撑主框架,在所述支撑主框架上下两端分别设置的框架支撑板,用于连接并支承所述框架支撑板的板体支承柱;
所述支撑主框架包括:上端矩形框、下端矩形框和支承连接结构;
所述上端矩形框和所述下端矩形框相互平行的设置,所述支承连接结构的上下两端分别与所述上端矩形框和所述下端矩形框固定连接;
所述转动支座为框架结构;
所述第二转动连接座设置于所述转动支座的上端,其包括:第二连接板,在所述第二连接板上侧设置的第二转动支承,连接转轴;
所述第二转动支承和所述第一转动支承通过所述连接转轴连接;其中,所述连接转轴与所述第一转动支承固定连接,所述连接转轴与所述第二转动支承转动连接;
所述转动驱动与所述连接转轴传动连接;
所述转动驱动包括:蜗杆,与所述蜗杆传动连接的蜗轮;
所述蜗轮的蜗轮转轴与所述连接转轴传动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支承连接结构包括:支承部分和加强梁部分;
在所述支撑主框架中,沿所述上端矩形框的周向,每个所述上端矩形框的拐角位置分别对应设置所述支承部分;
所述支承部分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支承柱;
所述加强梁部分沿所述上端矩形框的周向,分别与所述支承柱依次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转动支座包括:底座,支承在所述底座上的竖直支承结构,用于连接所述底座并对所述第二转动连接座抵靠限位的倾斜支承;
所述底座呈矩形框架结构;
沿所述底座的长度方向,所述底座的短边梁间隔的设置有多个;
所述竖直支承结构包括:多个竖直支承部;
所述竖直支承部包括:座体支承横梁和座体支承竖梁;
所述座体支承横梁与所述底座的长边梁相平行的设置,所述座体支承竖梁与所述短边梁一一对应的设置;
沿所述底座的宽度方向,所述竖直支承部间隔的设置有多个;
沿所述底座的宽度方向,所述倾斜支承在所述竖直支承结构的前侧设置;
所述倾斜支承一端与所述底座的长边梁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座体支承横梁相连接;
沿所述竖直支承结构的竖直方向,所述倾斜支承与所述座体支承横梁相连接的一端的超出所述座体支承横梁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辅助支撑架包括:辅助支撑支架,在所述辅助支撑支架一侧设置的第二定位结构;
所述第二定位结构与所述第一定位结构可拆卸的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底部支承包括:底部支承主体和用于对所述底部支承主体加强固定的加强固定件;
所述加强固定件可拆卸的压靠在所述底部支承主体上,其中,所述加强固定件位于所述主支撑架和所述辅助支撑架之间,或者,所述加强固定件可拆卸的在所述底部支承主体的前后两端分别设置;
所述底部支承主体包括:底部主体框,连接在所述底部主体框上的底部支撑板;
若所述加强固定件可拆卸的压靠在所述底部支承主体上,则所述加强固定件包括:压靠部分和地面固定部分;
所述压靠部分和地面固定部分均采用矩形框架结构;其中,所述地面固定部分在所述压靠部分的相对两端设置;
所述地面固定部分在所述压靠部分的同侧设置,并且所述地面固定部分的端部与所述压靠部分的端部呈叠放设置,以及,两个所述地面固定部分的端部之间的间隔大于或等于所述底部支承主体的宽度;
若所述加强固定件可拆卸的在所述底部支承主体的前后两端分别设置,则所述加强固定件包括:固定连接部和杆状固定部;
所述杆状固定部设置有两个,其中,两个所述杆状固定部一端与所述固定连接部相连接,另一端向相互远离的方向倾斜延伸。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若所述主连接架的转动角度为90°,则所述主连接架的后端与所述底部支承相抵靠的设置;
所述导向装置为线性导轨装置或发射筒。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方案,本实用新型可根据不同的发射形式,对发射架预留的接口进行调整。满足不同的发射要求。可用于多种型号飞行器的发射任务,可以调整不同发射角度、发射形式,避免重新设计并大幅节约成本。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方案,本实用新型可实现筒体内径不大于420mm,或非折叠舵片舵展长度不大于650mm的飞行器的发射,适用性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方案,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强度高,最大起飞重量可达2.4T,极大的满足了各类型无人飞行器的发射。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表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适用型发射架的结构图;
图2是示意性表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适用型发射架的俯视图;
图3是示意性表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适用型发射架在竖直状态下的发射角度图;
图4是示意性表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适用型发射架在竖直状态下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在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描述时,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所表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是基于相关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其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上述术语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地描述,实施方式不能在此一一赘述,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不因此限定于以下实施方式。
结合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适用型发射架,包括:用于连接飞行器的主连接架1,用于支承主连接架1的主支撑架2,用于对主连接架1辅助支撑的辅助支撑架3,底部支承4。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连接架1是用于承载并发射飞行器的主要结构,其倾斜角度决定了飞行器的发射角度,进而,主连接架1与主支撑架2转动连接,通过转动连接的方式可以灵活的调整主连接架1的转动角度在0°~90°之间变化,其中,当主连接架1的转动角度调整至0°时,主连接架1处于水平状态,此时飞行器可实现水平发射,当主连接架1的转动角度调整至90°时,主连接架1处于竖直状态,此时飞行器可实现竖直发射,当主连接架1的转动角度在0°~90°之间的其余位置时,实现飞行器的倾斜发射。
在本实施方式中,沿底部支承4的长度方向,辅助支撑架3和主支撑架2并排且具有间隔的支撑在底部支承4上。且主支撑架2处于辅助支撑架3的前侧;其中,沿底部支承4的宽度方向,辅助支撑架3间隔的设置有两个,且两个辅助支撑架3之间的间隔距离与主连接架1的宽度相一致。通过设置的辅助支撑架3可实现对主连接架1倾斜角度的控制,具体的,可通过所设置的相应结构的配合连接以实现角度定位。
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连接架1呈矩形体桁架结构,在其内侧或外侧可拆卸的连接有用于连接飞行器的导向装置5。通过上述设置,使得本实用新型的发射架可以针对不同的飞行器变换导向装置5的安装位置,从而本实用新型针对不同飞行器均具有优良的适用性。
结合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主连接架1包括:桁架主体11,与桁架主体11相连接的桁架连接座12,与桁架连接座12相连接的第一转动连接座13。在本实施方式中,桁架连接座12与桁架主体11的宽度相一致的设置,桁架连接座12的长度小于或等于桁架主体11的长度;桁架连接座12与桁架主体11的下侧相连接;第一转动连接座13与桁架连接座12远离桁架主体11的一侧相连接。
结合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桁架主体11包括:前端矩形框111、后端矩形框112、连接梁113、第一加强梁114和预留接口件115。在本实施方式中,桁架主体11可采用方钢焊接而成,其中,前端矩形框111与后端矩形框112为一致的;连接梁113相对的两端分别与前端矩形框111和后端矩形框112相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梁113用于连接前端矩形框111与后端矩形框112的拐角位置,以实现矩形结构的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沿桁架主体11的周向,第一加强梁114在相邻的连接梁113之间分别设置;其中,在桁架主体11的上下两侧,第一加强梁114与端部相平行的设置,且沿桁架主体11的长度方向,第一加强梁114等间隔的设置有多个。而在桁架主体11的左右两侧,第一加强梁114则是倾斜设置的,例如,在桁架主体11的左右两侧,第一加强梁114呈“八”字型设置。通过上述设置,第一加强梁114的排列方式在桁架主体11不同侧面设置为不同的,即可方便导向装置5的灵活安装,有可进一步保证桁架主体11的结构强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沿桁架主体11的长度方向,预留接口件115间隔的设置有多个;其中,预留接口件115包括:接口件横杆和接口件竖杆;其接口件横杆设置在桁架主体11和桁架连接座12之间,以用于连接桁架主体11和桁架连接座12。在本实施方式中,接口件横杆与桁架主体11的长度方向相垂直的方式设置,且接口件横杆的两端要超出桁架主体11设置,进而,接口件竖杆可垂直的连接在接口件横杆的两端,并且实现接口件竖杆与连接梁113的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接口件竖杆的长度与桁架主体11竖直方向的高度相匹配,从而能够实现与上下位置的连接梁113均实现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接口件竖杆上设置有多个连接孔位,从而可方便的实现与其与结构的安装,或者在桁架主体11处于90°发射位置时,与辅助支撑架3实现连接,保证发射角度的稳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桁架连接座12包括:桁架连接部121、第二加强梁122和第一定位结构123。其中,桁架连接部121平行且间隔的设置有两个,且两个桁架连接部121的间隔与桁架主体11的宽度相一致。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加强梁122用于连接两个桁架连接部121。沿桁架主体11的长度方向,第二加强梁122相互平行且间隔的设置有多个,其中,第二加强梁122与桁架主体11的长度方向相垂直的设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定位结构123与桁架连接部121一一对应的设置,且第一定位结构123在桁架连接部121后端的一侧设置。其中,第一定位结构123整体呈平板状,其在第一定位结构123上阵列设置有多个连接孔,以实现与辅助支撑架3的选择性连接,实现对主连接架1俯仰角度的固定,对保证发射角度的稳定准确有益。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转动连接座13包括:第一连接板131,在第一连接板131下侧设置的第一转动支承132。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转动支承132间隔的设置有多个,例如,第一转动支承132设置有两个。
结合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桁架连接部121包括:连接主梁1211,与连接主梁1211相连接的连接支撑梁1212,在连接主梁1211和连接支撑梁1212之间设置的支撑件1213。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主梁1211、连接支撑梁1212和支撑件1213均采用方钢制成。其中,连接支撑梁1212包括:第一连接支撑1212a、第二连接支撑1212b和第三连接支撑1212c。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支撑1212a的长度小于连接主梁1211的长度,且第一连接支撑1212a与连接主梁1211相平行的设置;由于第一连接支撑1212a的长度较短,进而,第二连接支撑1212b相对的两端分别与连接主梁1211的前端和第一连接支撑1212a的前端相连接时,第二连接支撑1212b呈倾斜状态,第三连接支撑1212c相对的两端分别与连接主梁1211的后端和第一连接支撑1212a的后端相连接时,第三连接支撑1212c呈倾斜状态。通过上述设置,将第二连接支撑1212b和第三连接支撑1212c分别设置为倾斜的,有效的保证了连接支撑梁1212对连接主梁1211端部的支撑稳定性,不仅结构简单且稳定性高。
在本实施方式中,沿连接主梁1211的长度方向,支撑件1213间隔的设置有多个。通过上述设置,有效保证了桁架连接部121整体的结构刚度,对提高其连接稳定性有益。
在本实施方式中,桁架连接座12中的两个桁架连接部121通过第二加强梁122相互连接,具体的,沿连接主梁1211的长度方向第二加强梁122间隔的设置多个,沿连接支撑梁1212的长度方向第二加强梁122同样间隔的设置多个,从而实现了对两个桁架连接部121各个位置的固定连接。
结合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主支撑架2包括:支撑主体21、转动支座22、第二转动连接座23、辅助支脚24和转动驱动25。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撑主体21包括:支撑主框架211,在支撑主框架211上下两端分别设置的框架支撑板212,用于连接并支承框架支撑板212的板体支承柱213;其中,支撑主框架211和板体支承柱213均采用方钢制成。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撑主框架211整体呈矩形框架,其包括:上端矩形框2111、下端矩形框2112和支承连接结构2113;其中,上端矩形框2111和下端矩形框2112的结构尺寸是一致的,且上端矩形框2111和下端矩形框2112相互平行的设置,而支承连接结构2113的上下两端分别与上端矩形框2111和下端矩形框2112固定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动支座22为框架结构,其直接安装在支撑主体21上端的框架支撑板212上,同样的,辅助支脚24与转动支座22相对的安装。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转动连接座23设置于转动支座22的上端,其包括:第二连接板231,在第二连接板231上侧设置的第二转动支承232,连接转轴233。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转动支承232通过所设置的连接转轴233实现与第一转动支承132的连接,其中,连接转轴233与第一转动支承132固定连接,连接转轴233与第二转动支承232转动连接。
结合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支承连接结构2113包括:支承部分2113a和加强梁部分2113b;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支撑主框架211中,沿上端矩形框2111的周向,每个上端矩形框2111的拐角位置分别对应设置支承部分2113a;其中,支承部分2113a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支承柱2113a1;具体的,每个支承部分2113a中包含三个支承柱2113a1,其中,第一个支承柱2113a1与上端矩形框2111的拐角正对位置相连接,其与两个支承柱2113a1分别在第一个支承柱2113a1的两侧等间隔的设置,由于上端矩形框2111拐角位置的方向变化,使得三个支承柱2113a1也呈直角分布。由于上端矩形框2111和下端矩形框2112的形状尺寸是一致的,进而支承连接结构2113与下端矩形框2112的连接方式与前述方式相一致,在此不再赘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加强梁部分2113b沿上端矩形框2111的周向,分别与支承柱2113a1依次连接,构成连续的环形结构。沿支承柱2113a1的长度方向,加强梁部分2113b可设置为一个,也可以间隔的设置为多个。
结合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转动支座22包括:底座221,支承在底座221上的竖直支承结构222,用于连接底座221并对第二转动连接座23抵靠限位的倾斜支承223。其中,底座221、竖直支承结构222和倾斜支承223均采用方钢制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底座221呈矩形框架结构;其中,沿底座221的长度方向,底座221的短边梁间隔的设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竖直支承结构222包括:多个竖直支承部222a;其中,竖直支承部222a包括:座体支承横梁2221,用于连接座体支承横梁2221和底座221中短边梁的座体支承竖梁2222;其中,座体支承横梁2221与底座221的长边梁相平行的设置,座体支承竖梁2222与短边梁一一对应的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沿底座221的宽度方向,竖直支承结构222在底座221上是偏置设置的,且竖直支承部222a间隔的设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沿底座221的宽度方向,倾斜支承223在竖直支承结构222的前侧设置;其中,倾斜支承223一端与底座221的长边梁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座体支承横梁2221相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沿竖直支承结构222的竖直方向,倾斜支承223与座体支承横梁2221相连接的一端的超出座体支承横梁2221设置。通过上述设置,通过倾斜支承223可实现对第二转动连接座23的限位,对保证第二转动连接座23位置的稳定可靠有益。
在本实施方式中,辅助支脚24与转动支座22具有间隔的位于转动支座22的前侧;其中,辅助支脚24的高度根据主连接架1处于水平位置(即旋转角度在0°)情况下进行相应设置,以用于实现对主连接架1的支撑。在本实施方式中,辅助支脚24是直接与第一转动连接座13中的第一连接板131相抵靠,以实现其支撑作用。相应的,在设计第一连接板131的尺寸时,需要将其与辅助支脚24的抵靠位置进行预先设置。
结合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转动驱动25与连接转轴233传动连接;其中,转动驱动25包括:蜗杆,与蜗杆传动连接的蜗轮。在本实施方式中,蜗杆的一端可设置转动手轮,以方便对蜗杆的转动调节。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动驱动25在连接转轴233的一侧设置,进而,蜗轮的蜗轮转轴可延伸设置,以通过端部设置锥形齿轮的方式实现与连接转轴233的传动连接。其中,连接转轴233需要预先在相应的位置设置相啮合的锥形齿轮以实现蜗轮转动时跟随转动。
通过上述设置,通过转动蜗杆以驱动蜗轮转动,进而在蜗轮轴的带动作用下使得连接转轴233转动,从而实现对主连接架1倾斜角度的控制。此外,通过所设置的蜗轮蜗杆传动结构,其具有自锁作用,有利于主连接架1的倾斜角度调整到位后的姿态保持,避免了主连接架1的掉落,具有优良的使用安全性和可靠性。
结合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辅助支撑架3包括:辅助支撑支架31,在辅助支撑支架31一侧设置的第二定位结构32。在本实施方式中,辅助支撑支架31采用方钢制成,且辅助支撑支架31靠近主连接架1的一侧构成用于安装第二定位结构32的安装位,通过连接件即可将第二定位结构32固定在辅助支撑支架31上。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定位结构32整体呈板状结构,在其上设置有贯穿其本体的多个连接孔,通过连接件依次穿过第二定位结构32和第一定位结构123对应位置的孔位即可实现第二定位结构32与第一定位结构123可拆卸的连接。当需要调整主连接架1的倾斜角度时,将连接件拆下并重新对准新的孔位安装即可。
结合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底部支承4包括:底部支承主体41和用于对底部支承主体41加强固定的加强固定件43。在本实施方式中,加强固定件43可拆卸的压靠在底部支承主体41上,其中,加强固定件43位于主支撑架2和辅助支撑架3之间,或者,加强固定件43可拆卸的在底部支承主体41的前后两端分别设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底部支承主体41包括:底部主体框411,连接在底部主体框411上的底部支撑板412;若加强固定件43可拆卸的压靠在底部支承主体41上,则加强固定件43包括:压靠部分431和地面固定部分432;其中,压靠部分431和地面固定部分432均采用矩形框架结构;其中,地面固定部分432在压靠部分431的相对两端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地面固定部分432在压靠部分431的同侧设置,并且地面固定部分432的端部与压靠部分431的端部呈叠放设置,以及,两个地面固定部分432的端部之间的间隔大于或等于底部支承主体41的宽度;在本实施方式中,若加强固定件43可拆卸的压靠在底部支承主体41上时,压靠部分431通过螺纹连接件与底部支撑板412相连接,地面固定部分432则通过连接件与底面固定连接。通过采用压靠式的加强固定件43时,主连接架1的倾斜角度小于90°,即不处于垂直发射状态,进而,在此状态下,通过采用压靠式的加强固定件43,且设置在主支撑架2和辅助支撑架3之间的方式可以更好的保证整个发射架的安装稳定,有效避免了其在飞行器发射过程中的振动。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若加强固定件43可拆卸的在底部支承主体41的前后两端分别设置,则加强固定件43包括:固定连接部和杆状固定部;在本实施方式中,杆状固定部设置有两个,其中,两个杆状固定部一端与固定连接部相连接,另一端向相互远离的方向倾斜延伸。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保证底部支承4的安装稳定,还可通过在底部主体框411设置用于定位连接的连接耳,进一步通过连接件将连接耳与地面连接的方式加强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的安装稳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方便本实用新型的搬运,可在底部支撑板412的周围设置多个吊耳,以方便其搬运过程中的吊装。
结合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若主连接架1的转动角度为90°,则主连接架1的后端与底部支承4相抵靠的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主连接架1的端部与底部支承4相抵靠,进而加强固定件43选用与底部支承主体41的前后两端分别设置的方式,以保证主连接架1角度的准确。
结合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导向装置5为线性导轨装置或发射筒。其中,导向装置5的使用形式可根据需要进行设置,并且其安装位置也可根据需要进行选择。
上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方案的例子,对于其中未详尽描述的设备和结构,应当理解为采取本领域已有的通用设备及通用方法来予以实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案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适用型发射架,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连接飞行器的主连接架(1),用于支承所述主连接架(1)的主支撑架(2),用于对所述主连接架(1)辅助支撑的辅助支撑架(3),底部支承(4);
所述主连接架(1)与所述主支撑架(2)转动连接,且所述主连接架(1)的转动角度在0°~90°之间;
所述辅助支撑架(3)和所述主支撑架(2)并排且具有间隔的支撑在所述底部支承(4)上,且所述主支撑架(2)处于所述辅助支撑架(3)的前侧;
所述主连接架(1)呈矩形体桁架结构,在其内侧或外侧可拆卸的连接有用于连接所述飞行器的导向装置(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型发射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连接架(1)包括:桁架主体(11),与所述桁架主体(11)相连接的桁架连接座(12),与所述桁架连接座(12)相连接的第一转动连接座(13);
所述桁架连接座(12)与所述桁架主体(11)的宽度相一致的设置,所述桁架连接座(12)的长度小于或等于所述桁架主体(11)的长度;
所述桁架连接座(12)与所述桁架主体(11)的一侧相连接;
所述第一转动连接座(13)与所述桁架连接座(12)远离所述桁架主体(11)的一侧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适用型发射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桁架主体(11)包括:前端矩形框(111)、后端矩形框(112)、连接梁(113)、第一加强梁(114)和预留接口件(115);
所述前端矩形框(111)与所述后端矩形框(112)为一致的;
所述连接梁(113)相对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前端矩形框(111)和所述后端矩形框(112)相连接;
沿所述桁架主体(11)的周向,所述第一加强梁(114)在相邻的所述连接梁(113)之间分别设置;
沿所述桁架主体(11)的长度方向,所述预留接口件(115)间隔的设置有多个;
所述桁架连接座(12)包括:桁架连接部(121)、第二加强梁(122)和第一定位结构(123);
所述桁架连接部(121)平行且间隔的设置有两个;
所述第二加强梁(122)用于连接两个所述桁架连接部(121);
所述第一定位结构(123)与所述桁架连接部(121)一一对应的设置,且所述第一定位结构(123)在所述桁架连接部(121)后端的一侧设置;
所述第一转动连接座(13)包括:第一连接板(131),在所述第一连接板(131)下侧设置的第一转动支承(13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适用型发射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桁架连接部(121)包括:连接主梁(1211),与所述连接主梁(1211)相连接的连接支撑梁(1212),在所述连接主梁(1211)和所述连接支撑梁(1212)之间设置的支撑件(1213);
所述连接支撑梁(1212)包括:第一连接支撑(1212a)、第二连接支撑(1212b)和第三连接支撑(1212c);
所述第一连接支撑(1212a)的长度小于所述连接主梁(1211)的长度,且所述第一连接支撑(1212a)与所述连接主梁(1211)相平行的设置;
所述第二连接支撑(1212b)相对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连接主梁(1211)的前端和所述第一连接支撑(1212a)的前端相连接,所述第三连接支撑(1212c)相对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连接主梁(1211)的后端和所述第一连接支撑(1212a)的后端相连接;
沿所述连接主梁(1211)的长度方向,所述支撑件(1213)间隔的设置有多个。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适用型发射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支撑架(2)包括:支撑主体(21)、转动支座(22)、第二转动连接座(23)、辅助支脚(24)和转动驱动(25);
所述辅助支脚(24)与所述转动支座(22)具有间隔的位于所述转动支座(22)的前侧;
所述支撑主体(21)包括:支撑主框架(211),在所述支撑主框架(211)上下两端分别设置的框架支撑板(212),用于连接并支承所述框架支撑板(212)的板体支承柱(213);
所述支撑主框架(211)包括:上端矩形框(2111)、下端矩形框(2112)和支承连接结构(2113);
所述上端矩形框(2111)和所述下端矩形框(2112)相互平行的设置,所述支承连接结构(2113)的上下两端分别与所述上端矩形框(2111)和所述下端矩形框(2112)固定连接;
所述转动支座(22)为框架结构;
所述第二转动连接座(23)设置于所述转动支座(22)的上端,其包括:第二连接板(231),在所述第二连接板(231)上侧设置的第二转动支承(232),连接转轴(233);
所述第二转动支承(232)和所述第一转动支承(132)通过所述连接转轴(233)连接;其中,所述连接转轴(233)与所述第一转动支承(132)固定连接,所述连接转轴(233)与所述第二转动支承(232)转动连接;
所述转动驱动(25)与所述连接转轴(233)传动连接;
所述转动驱动(25)包括:蜗杆,与所述蜗杆传动连接的蜗轮;
所述蜗轮的蜗轮转轴与所述连接转轴(233)传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适用型发射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连接结构(2113)包括:支承部分(2113a)和加强梁部分(2113b);
在所述支撑主框架(211)中,沿所述上端矩形框(2111)的周向,每个所述上端矩形框(2111)的拐角位置分别对应设置所述支承部分(2113a);
所述支承部分(2113a)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支承柱(2113a1);
所述加强梁部分(2113b)沿所述上端矩形框(2111)的周向,分别与所述支承柱(2113a1)依次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适用型发射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支座(22)包括:底座(221),支承在所述底座(221)上的竖直支承结构(222),用于连接所述底座(221)并对所述第二转动连接座(23)抵靠限位的倾斜支承(223);
所述底座(221)呈矩形框架结构;
沿所述底座(221)的长度方向,所述底座(221)的短边梁间隔的设置有多个;
所述竖直支承结构(222)包括:多个竖直支承部(222a);
所述竖直支承部(222a)包括:座体支承横梁(2221)和座体支承竖梁(2222);
所述座体支承横梁(2221)与所述底座(221)的长边梁相平行的设置,所述座体支承竖梁(2222)与所述短边梁一一对应的设置;
沿所述底座(221)的宽度方向,所述竖直支承部(222a)间隔的设置有多个;
沿所述底座(221)的宽度方向,所述倾斜支承(223)在所述竖直支承结构(222)的前侧设置;
所述倾斜支承(223)一端与所述底座(221)的长边梁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座体支承横梁(2221)相连接;
沿所述竖直支承结构(222)的竖直方向,所述倾斜支承(223)与所述座体支承横梁(2221)相连接的一端的超出所述座体支承横梁(2221)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适用型发射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支撑架(3)包括:辅助支撑支架(31),在所述辅助支撑支架(31)一侧设置的第二定位结构(32);
所述第二定位结构(32)与所述第一定位结构(123)可拆卸的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适用型发射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支承(4)包括:底部支承主体(41)和用于对所述底部支承主体(41)加强固定的加强固定件(43);
所述加强固定件(43)可拆卸的压靠在所述底部支承主体(41)上,其中,所述加强固定件(43)位于所述主支撑架(2)和所述辅助支撑架(3)之间,或者,所述加强固定件(43)可拆卸的在所述底部支承主体(41)的前后两端分别设置;
所述底部支承主体(41)包括:底部主体框(411),连接在所述底部主体框(411)上的底部支撑板(412);
若所述加强固定件(43)可拆卸的压靠在所述底部支承主体(41)上,则所述加强固定件(43)包括:压靠部分(431)和地面固定部分(432);
所述压靠部分(431)和地面固定部分(432)均采用矩形框架结构;其中,所述地面固定部分(432)在所述压靠部分(431)的相对两端设置;
所述地面固定部分(432)在所述压靠部分(431)的同侧设置,并且所述地面固定部分(432)的端部与所述压靠部分(431)的端部呈叠放设置,以及,两个所述地面固定部分(432)的端部之间的间隔大于或等于所述底部支承主体(41)的宽度;
若所述加强固定件(43)可拆卸的在所述底部支承主体(41)的前后两端分别设置,则所述加强固定件(43)包括:固定连接部和杆状固定部;
所述杆状固定部设置有两个,其中,两个所述杆状固定部一端与所述固定连接部相连接,另一端向相互远离的方向倾斜延伸。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适用型发射架,其特征在于,若所述主连接架(1)的转动角度为90°,则所述主连接架(1)的后端与所述底部支承(4)相抵靠的设置;
所述导向装置(5)为线性导轨装置或发射筒。
CN202321678154.7U 2023-06-29 2023-06-29 一种适用型发射架 Active CN22022114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78154.7U CN220221142U (zh) 2023-06-29 2023-06-29 一种适用型发射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78154.7U CN220221142U (zh) 2023-06-29 2023-06-29 一种适用型发射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221142U true CN220221142U (zh) 2023-12-22

Family

ID=891813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678154.7U Active CN220221142U (zh) 2023-06-29 2023-06-29 一种适用型发射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22114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995052B (zh) 多轴无人机
CN107972894B (zh) 一种可重复使用运载器落地缓冲装置
CN100548804C (zh) 把引擎支杆固定到机翼的系统
CN110053435B (zh) 一种可折叠水陆空三栖四旋翼飞行器
CN113086177A (zh) 旋翼机
CN101977812A (zh) 旋翼飞行器
CN106697294A (zh) 一种直升机舱门机枪安装支架
CN113459853B (zh) 一种船用无线充电系统
CN220221142U (zh) 一种适用型发射架
US9120561B2 (en) Load carrier for aircraft
RU2477247C1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подъема и удержания установщика с ракетой-носителем на пусковом столе в вертикальном положении
CN210338278U (zh) 无人机
CN215413374U (zh) 多自由度自动稳定装置
CN215413400U (zh) 一种多自由度武器平台自动稳定装置
CN115655010A (zh) 一种单车集成的近程防空导弹武器系统
CN107438748B (zh) 炮塔及搭载该炮塔的遥控机器人
CN215514163U (zh) 一种具有测量装置的无人机
CN214084826U (zh) 一种无人机零长发射机构及系统
CN209988113U (zh) 无人机
CN209988114U (zh) 无人机
CN115258727A (zh) 一种装甲车辆铁路运输回转系统
CN113879519A (zh) 一种勘测无人机
CN113091517A (zh) 一种抗干扰隐蔽式无人机反制设备
CN103803081B (zh) 垂直起降旋翼式无人飞行器
CN205843479U (zh) 炮塔及搭载该炮塔的遥控机器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