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209964U - 直插式防雷单元及电源系统 - Google Patents

直插式防雷单元及电源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209964U
CN220209964U CN202321133070.5U CN202321133070U CN220209964U CN 220209964 U CN220209964 U CN 220209964U CN 202321133070 U CN202321133070 U CN 202321133070U CN 220209964 U CN220209964 U CN 22020996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ning protection
protection unit
power supply
direct
ph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133070.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杭程光
杨柳均
王雯婷
徐建平
季明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ertiv 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Vertiv 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ertiv 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Vertiv Te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133070.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20996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20996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20996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mergency Protection Circuit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直插式防雷单元及电源系统,其中所述直插式防雷单元,包括:壳体;防雷电路,安装在所述壳体的内部;N相接口、信号输出端口和交流输入接口,并列开设在所述壳体的尾部,与所述防雷电路连接在一起。所述电源系统,包括所述的直插式防雷单元和电源模块,所述直插式防雷单元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电源模块上。安装时,所述直插式防雷单元通过与电源模块内部预留的接口对插,实现电流的传输及直插式防雷单元的限位、安装,无需其余紧固件连接,极大地降低了直插式防雷单元的安装及维护难度。

Description

直插式防雷单元及电源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测试工装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直插式防雷单元及电源系统。
背景技术
防雷单元也称避雷器或电涌保护器(Surge Protection Devices,简称SPD)。由于暖湿空气的剧烈运动,天空中的云层带电,带异性电荷的雷云间会发生云间放电,天空中雷云会对大地放电,以达到中和云层中电荷的目的。带电雷云放电这一极普通的自然现象即为雷电。雷电及其强干扰对电源等设备造成影响,甚至烧坏设备,易引起火灾,造成安全隐患。
随着通信电源系统功率密度需求不断增加,随之诞生的高密插框也在不断的升级与发展。作为电源系统的关键设备,与之相匹配的防雷单元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常见的交流防雷安装形式,需采用单独的安装底座进行转接,且内部均采用电缆的形式进行连接,极大地影响了防雷单元的安装性及可维护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目前交流防雷安装复杂、可维护性差的问题,而提供了一种直插式防雷单元及电源系统。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直插式防雷单元,包括:
壳体;
防雷电路,安装在所述壳体的内部;
N相接口、信号输出端口和交流输入接口,并列开设在所述壳体的尾部,与所述防雷电路连接在一起。
进一步地,还包括用于将所述直插式防雷单元可拆卸安装在电源模块上的第一限位件。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限位件为凸起或凹槽。
进一步地,所述N相接口、信号输出端口和交流输入接口的开设方向为由所述壳体的尾部向前侧面延伸。
进一步地,所述N相接口和/或交流输入接口采用片式连接器。
进一步地,所述N相接口、信号输出端口和交流输入接口依次排布。
进一步地,所述交流输入接口包括PE相、L3相、L2相和L1相,所述PE相、L3相、L2相和L1相依次排布。
一种电源系统,包括上述的直插式防雷单元和电源模块,所述直插式防雷单元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电源模块上。
进一步地,所述电源模块还包括第二限位,所述第一限位为凸起,所述第二限位件为凹槽;或所述第一限位件为凹槽,所述第二限位为凸起,所述凸起可卡入所述凹槽内。进一步地,所述直插式防雷单元的N相接口、交流输入接口与所述电源模块的交流N排、交流汇流板插拔连接;所述信号输出端口与信号采集板对插连接;所述第一限位件与所述第二限位件相互配合,实现直插式防雷单元相对电源模块在X轴、Y轴、Z轴三个方向的限位。
进一步地,还包括交流N排、信号采集板、交流汇流板,所述交流N排、信号采集板、交流汇流板分别与所述N相接口、信号输出端口、交流输入接口可拆卸地连接在一起。
有益效果:
安装时,所述直插式防雷单元通过与电源模块内部预留的接口对插,实现电流的传输及直插式防雷单元的限位、安装,无需其余紧固件连接,极大地降低了直插式防雷单元的安装及维护难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直插式防雷单元在一个实施例中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电源系统在一个实施例中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直插式防雷单元在一个实施例中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包括:
10—直插式防雷单元 100—壳体 210—N相接口
220—信号输出端口 230—交流输入接口 231—PE相
232—L3相 233—L2相 234—L1相
300—指示灯 400—把手 500—第一限位件
20—电源模块 610—第二限位件 710—交流N排
720—信号采集板 730—交流汇流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请参照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该直插式防雷单元10包括:壳体100;防雷电路,安装在所述壳体100的内部;N相接口210、信号输出端口220和交流输入接口230,并列开设在所述壳体100的尾部,与所述防雷电路连接在一起。如图2所示,所述直插式防雷单元10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电源模块20上,两者组装成具有防雷功能的电源系统。防雷电路、所述电源模块20可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常规技术方案,在此不做赘述。
本实用新型综合考虑防雷单元的应用、安装、维护的需求,设计了一种直插式防雷单元10,可以在提高防雷单元维护性的情况下,极大地降低防雷单元的安装复杂程度。以下对上述各个组成部分分别作进一步详细介绍。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直插式防雷单元10包括壳体100、防雷电路、N相接口210、信号输出端口220和交流输入接口230。
其中,壳体100整体大致呈长方体盒状,其内部空腔用于安装防雷电路。壳体100上设有N相接口210、信号输出端口220、交流输入接口230、指示灯300、把手400、第一限位件500等部件。
如图1和图2所示,N相接口210、信号输出端口220和交流输入接口230开设在所述壳体100的尾部。具体地,所述N相接口210、信号输出端口220和交流输入接口230从上至下依次并列排布;当然可以理解的是,所述N相接口210、信号输出端口220和交流输入接口230也可以按照其它顺序排布,只要三者相互平行地设置在所述壳体100的同一个侧面即可。所述N相接口210、信号输出端口220和交流输入接口230的开设方向为由所述壳体100的尾部向前侧面延伸,既延伸的方向与所述直插式防雷单元10的插拔方向一致。所述N相接口210和交流输入接口230采用片式连接器,可直接与电源模块20插拔连接,实现交流电流的传输;信号输出端口220与电源模块20对插连接,实现交流防雷信号的传递。安装时,所述直插式防雷单元10通过与电源系统内部预留的接口对插,实现电流的传输及直插式防雷单元10的限位、安装,无需其余紧固件连接,极大地降低了直插式防雷单元10的安装及维护难度。
具体地,如图2所示,电源系统包括直插式防雷单元10、电源模块20、交流N排710、信号采集板720、交流汇流板730。所述N相接口210和交流输入接口230直接与交流N排710、交流汇流板730插拔连接,实现交流电流的传输;信号输出端口220与信号采集板720对插连接,实现交流防雷信号的传递。
如图3所示,所述交流输入接口230包括PE相231、L3相232、L2相233和L1相234,所述PE相231、L3相232、L2相233和L1相234依次并列排布。当然可以理解的是,所述PE相231、L3相232、L2相233和L1相234的排布顺序也可以发生调换。所述PE相231、L3相232、L2相233和L1相234分别与交流汇流板730上设置的PE相、L3相、L2相、L1相接口连接。
为了进一步实现快速插拔安装,所述壳体100的底侧面还设有第一限位件500。第一限位件500的安装位置不局限于所述壳体100的底侧面,只要是与插拔方向相平行的面均可。所述第一限位件500与所述电源模块20的第二限位件610相匹配,可实现直插式防雷单元10插拔方向上的限位。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件500为凸起,所述第二限位件610为凹槽,凸起可卡入所述凹槽内。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件500为凹槽,所述第二限位件610为凸起。
直插式防雷单元10整体通过N相接口210、信号输出端口220、交流输入接口230、第一限位件500相互配合,与电源模块20进行插拔连接,实现直插式防雷单元10相对电源模块20在X轴、Y轴、Z轴三个方向的限位。
壳体100的前侧面安装有指示灯300,各接口可以根据指示灯300的颜色确定工作状态。所述壳体100的前侧面固定安装有把手400,方便插拔直插式防雷单元10。该直插式防雷单元10可通过更改端口尺寸、位置、形式,适配于不同类型的电源模块20。
以上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可以作出许多变化,只要这些变化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8)

1.一种直插式防雷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100);
防雷电路,安装在所述壳体(100)的内部;
N相接口(210)、信号输出端口(220)和交流输入接口(230),并列开设在所述壳体(100)的尾部,与所述防雷电路连接在一起;所述N相接口(210)、信号输出端口(220)和交流输入接口(230)的开设方向为由所述壳体(100)的尾部向前侧面延伸;所述N相接口(210)和/或交流输入接口(230)采用片式连接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插式防雷单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将所述直插式防雷单元可拆卸安装在电源模块(20)上的第一限位件(50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直插式防雷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件(500)为凸起或凹槽。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插式防雷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N相接口(210)、信号输出端口(220)和交流输入接口(230)依次排布。
5.一种电源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2-4任意一项所述的直插式防雷单元(10)和电源模块(20),所述直插式防雷单元(10)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电源模块(20)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模块(20)还包括第二限位件(610),所述第一限位件(500)为凸起,所述第二限位件(610)为凹槽;或所述第一限位件(500)为凹槽,所述第二限位件(610)为凸起,所述凸起可卡入所述凹槽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插式防雷单元(10)的N相接口(210)、交流输入接口(230)与所述电源模块(20)的交流N排(710)、交流汇流板(730)插拔连接;所述信号输出端口(220)与信号采集板(720)对插连接;所述第一限位件(500)与所述第二限位件(610)相互配合,实现直插式防雷单元(10)相对电源模块(20)在X轴、Y轴、Z轴三个方向的限位。
8.根据权利要求5、6或7所述的电源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交流N排(710)、信号采集板(720)、交流汇流板(730),所述交流N排(710)、信号采集板(720)、交流汇流板(730)分别与所述N相接口(210)、信号输出端口(220)、交流输入接口(230)可拆卸地连接在一起。
CN202321133070.5U 2023-05-10 2023-05-10 直插式防雷单元及电源系统 Active CN22020996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133070.5U CN220209964U (zh) 2023-05-10 2023-05-10 直插式防雷单元及电源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133070.5U CN220209964U (zh) 2023-05-10 2023-05-10 直插式防雷单元及电源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209964U true CN220209964U (zh) 2023-12-19

Family

ID=891531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133070.5U Active CN220209964U (zh) 2023-05-10 2023-05-10 直插式防雷单元及电源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20996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352551U (zh) 小间距高速正交连接器
CN107134974A (zh) 一种可插拔式光伏智能接线盒
CN107360693B (zh) 一种通信设备及用于该通信设备的单板
CN103424588A (zh) 电能表接线端套件
CN203433022U (zh) 电能表接线端套件
CN220209964U (zh) 直插式防雷单元及电源系统
CN201766294U (zh) 电力电源配电模块及电力电源配电系统
CN114204319A (zh) 一种带有分线功能的电缆连接器
CN203747159U (zh) 电连接器
CN216489261U (zh) 一种配电箱及配电装置
CN104734031A (zh) 低压配电系统专用配电柜
CN215643917U (zh) 基于can通信的隔爆电磁铁模组及其控制系统
CN107634583A (zh) 一种储能控制模块
CN104640400B (zh) 一种i/o集成板卡无线快速插拔装置
CN208094733U (zh) 一种多光口汇聚型can光纤调制解调器
WO2019240353A1 (ko) 서지 방지 기능을 가진 커넥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회로기판
CN206712139U (zh) 一种多连接器盲插装置
CN216487904U (zh) 断路器连接结构
CN214380944U (zh) 一种Modbus数据采集器的动态扩容热拔插连接结构
CN214100036U (zh) 一种线束连接器
CN219659068U (zh) 一种物联网断路器的控制器结构
CN215526555U (zh) 一种嵌入式系统用的机箱系统
CN213122055U (zh) 一种国网三相电能表用的端子座
CN219554110U (zh) 一种直插式背板单元
CN214755503U (zh) 配电综合保护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