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208725U - 避雷器漏电流互感器屏蔽装置 - Google Patents

避雷器漏电流互感器屏蔽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208725U
CN220208725U CN202321505512.4U CN202321505512U CN220208725U CN 220208725 U CN220208725 U CN 220208725U CN 202321505512 U CN202321505512 U CN 202321505512U CN 220208725 U CN220208725 U CN 22020872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ielding ring
shielding
ring
leakage current
current transform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505512.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叶延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Sensor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Sensor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Sensor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Sensor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505512.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20872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20872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20872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Transformers For Measuring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避雷器漏电流屏蔽设备,该屏蔽设备包括:分别呈圆管状的第一屏蔽环和第二屏蔽环,且第一屏蔽环的直径大于第二屏蔽环的直径;分别呈圆环状的第三屏蔽环和第四屏蔽环;第一屏蔽环的第一端与第三屏蔽环的外周密封连接、第二屏蔽环的第一端与第三屏蔽环的内周密封连接,并在第一屏蔽环、第二屏蔽环及第三屏蔽环之间形成用于容纳避雷器漏电流互感器的容置腔;第一屏蔽环的第二端与第四屏蔽环的外周密封连接,第四屏蔽环的内周与第二屏蔽环之间具有间隙,并由间隙构成供漏电流信号检测的通道;本实用新型低频干扰磁场的信号聚集在间隙而无法达到互感器的磁芯,从而达到屏蔽低频磁场的目的。

Description

避雷器漏电流互感器屏蔽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避雷器漏电流监测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避雷器漏电流互感器屏蔽装置。
背景技术
交流避雷器带电测试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中国电力行业标准规定交流避雷器带电测试应在每年雷雨季节来临前开展,并用其来代替避雷器停电试验。目前,交流避雷器带电测试主要以阻性电流、谐波电流、全电流和参考电压等参量为主。而优质的避雷器的阻性电流仅为几十微安,极易收到空间磁场的干扰。基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避雷器漏电流互感器屏蔽装置,以便于屏蔽避雷器外部低频干扰磁场来确保阻性电流参量数值的精确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如何屏蔽避雷器外部的低频干扰磁场,针对上述的问题,提供一种避雷器漏电流互感器屏蔽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屏蔽装置包括:
分别呈圆管状的第一屏蔽环和第二屏蔽环,且所述第一屏蔽环的直径大于第二屏蔽环的直径;
分别呈圆环状的第三屏蔽环和第四屏蔽环,且所述第三屏蔽环和第四屏蔽环的外径与所述第一屏蔽环的直径相适配;
所述第一屏蔽环与第二屏蔽环同心设置,且所述第一屏蔽环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屏蔽环的外周密封连接、所述第二屏蔽环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屏蔽环的内周密封连接,并在第一屏蔽环、第二屏蔽环及第三屏蔽环之间形成用于容纳所述避雷器漏电流互感器的容置腔;
所述第一屏蔽环的第二端与第四屏蔽环的外周密封连接,所述第四屏蔽环的内周与所述第二屏蔽环之间具有间隙,并由所述间隙构成供漏电流信号检测的通道。
在其中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屏蔽环的轴向长度大于第二屏蔽环的轴向长度,且所述第三屏蔽环和第四屏蔽环的内径与所述第二屏蔽环的直径相适配,所述间隙位于所述第二屏蔽环的第二端的端面与所述第四屏蔽环的内周之间。
在其中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屏蔽环的轴向长度与第二屏蔽环的轴向长度的差值为2mm。
在其中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屏蔽环的轴向长度为17mm,且所述第二屏蔽环的轴向长度为15mm。
在其中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屏蔽环的半径为25mm,且所述第二屏蔽环的半径为10mm。
在其中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屏蔽环、第二屏蔽环、第三屏蔽环和第四屏蔽环均由磁导率大于8000的坡莫合金片构成。
在其中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屏蔽环、第二屏蔽环、第三屏蔽环和第四屏蔽环的厚度为0.45-0.55mm。
在其中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屏蔽环和第二屏蔽环分别由矩形片弯折而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第一屏蔽环、第二屏蔽环、第三屏蔽环及第四屏蔽环在漏电流互感器的外部建立一个低阻抗的磁路通道,并由第四屏蔽环的内周与第二屏蔽环之间的间隙构成漏电流信号检测通道,在保证漏电检测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小外部电磁干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避雷器漏电流互感器屏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图1中避雷器漏电流互感器屏蔽装置的剖面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避雷器漏电流互感器屏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屏蔽罩;10-第一屏蔽环;11-第二屏蔽环;12-第三屏蔽环;13-第四屏蔽环;14-容置腔;15-间隙;16-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高压输电系统由于雷击、操作故障或者其他原因而产生各种波形的过电压,为了对换流站内设备提供保护以达到提高系统可靠性同时降低设备成本的目的,需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加装电压保护装置。目前,换流站内的主要保护设备为氧化锌避雷器。
避雷器性能的优劣直接决定电气设备能否安全运行。由于过电压作用而产生劣化或者密封不严引起内部受潮等原因将导致避雷器性能下降,一方面无法对站内设备提供保护,另一方面可能引起避雷器击穿甚至爆炸,导致换流站发生站内短路接地影响系统的安全运行。因此,必须对运行中的避雷器采用严格有效的检测手段,包括停电预试和带电测试。其中,由于停电预设周期长,无法及时发现避雷器内部缺陷,所以带电测试避雷器阻性电流是判断避雷器是否正常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交流避雷器带电测试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中国电力行业标准规定交流避雷器带电测试应在每年雷雨季节来临前开展,并用其来代替避雷器停电试验。目前,交流避雷器带电测试主要以阻性电流、谐波电流、全电流和参考电压等参量为主。而优质的避雷器的漏电流中的阻性电流仅为几十微安,且其极易受到空间磁场的干扰。基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避雷器漏电流互感器屏蔽装置,以便于屏蔽避雷器外部低频干扰磁场来确保阻性电流参量数值的精确度。
参考图1和图2,本申请提供一种避雷器漏电流互感器屏蔽装置,漏电流互感器可容置在该屏蔽装置内,并通过该屏蔽装置在开展带电测试时屏蔽外部的低频干扰磁场来确保阻性电流参量数值的精确度,从而可通过避雷器的漏电流(参考前述,漏电流包括阻性电流)反映避雷器的工作状态。需要说明的是,屏蔽装置的加装位置可以选择在避雷器低压端距离法兰2-3个伞裙处。
屏蔽装置包括第一屏蔽环10、第二屏蔽环11、第三屏蔽环12和第四屏蔽环13。上述第一屏蔽环10、第二屏蔽环11、第三屏蔽环12和第四屏蔽环13可由具有较高的弱磁场导磁率的材料加工而成。
上述第一屏蔽环10和第二屏蔽环11分别呈圆管状,具体地,第一屏蔽环10的直径大于第二屏蔽环11的直径;或者,第一屏蔽环10的直径小于第二屏蔽环11的直径。在本具体实施例中,第一屏蔽环10的直径大于第二屏蔽环11的直径,以便于将屏蔽设备加装在避雷器的电流互感器上(具体为,将第二屏蔽环11套设在电流互感器的低压端),且在第一屏蔽环10与第二屏蔽环11之间形成容置腔14(也就是,第一屏蔽环10的内壁与第二屏蔽环11的外壁之间,详细参考下述)。
第三屏蔽环12和第四屏蔽环13分别呈圆环状,显而易见地,第三屏蔽环12与第四屏蔽环13的形状也均为薄片状。需要说明的是,第三屏蔽环12与第四屏蔽环13的大小、形状均相同,以便于通过第三屏蔽环12与第四屏蔽环13使前文所述容置腔14相对封闭。为了通过第三屏蔽环12与第四屏蔽环13封闭前文所述容置腔14,所以第三屏蔽环12和第四屏蔽环13的外径与第一屏蔽环10的直径相适配,且第三屏蔽环12和第四屏蔽环13的内径与第二屏蔽环11的直径相适配。
具体地,第一屏蔽环10与第二屏蔽环11同心设置,且第一屏蔽环10的第一端与第三屏蔽环12的外周密封连接、第二屏蔽环11的第一端与第三屏蔽环12的内周密封连接。具体地,第一屏蔽环10的第一端与第三屏蔽环12的外周可以采用锡焊焊接以使其完全密封,第二屏蔽环11的第一端与第三屏蔽环12的内周也可以采用锡焊焊接以使其完全密封,在实际应用中,各个屏蔽环之间也可采用导电胶粘接或类似方式密封连接。
显而易见地,第一屏蔽环10也与第三屏蔽环12、第四屏蔽环13的内圆同心设置,与之对应的,第二屏蔽环11也与第三屏蔽环12、第四屏蔽环13的外圆同心设置。并在第一屏蔽环10、第二屏蔽环11及第三屏蔽环12之间形成用于容纳避雷器漏电流互感器(用于测量避雷器的漏电流中的阻性电流)的容置腔14。
不仅如此,第一屏蔽环10的第二端与第四屏蔽环13的外周密封连接(同上,第一屏蔽环10的第二端与第四屏蔽环13的外周还可以采用锡焊焊接)并形成屏蔽罩1,由于第一屏蔽环10、第二屏蔽环11、第三屏蔽环12与第四屏蔽环13均由具有较高的弱磁场导磁率的材料制成,这样,低频干扰信号从外部进入漏电流互感器时,这些低频干扰信号会聚集在屏蔽罩1上,也就无法到达容置腔14内的互感器的磁芯,从而达到屏蔽低频干扰磁场的效果。并且,在第四屏蔽环13的内周与第二屏蔽环11的第二端之间具有间隙14,并由间隙14构成供漏电流信号检测的通道16,从而可在最大限度减小外部电磁干扰的同时实现漏电检测。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为了使第四屏蔽环13的内周与第二屏蔽环11的第二端之间具有间隙15,第一屏蔽环10的轴向长度(即第一屏蔽环10的宽度)大于第二屏蔽环11的轴向长度(即第二屏蔽环11的宽度)。由于第四屏蔽环13的外周与第一屏蔽环10的第二端密封连接,使得第二屏蔽环11的第二端无法连接到第四屏蔽环13的内周,从而在第二屏蔽环11的第二端的端面与第四屏蔽环13的内周之间形成间隙15。
需要说明的是,参考图3,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屏蔽环10的轴向长度与第二屏蔽环11的轴向长度还可以相等,参考前述,为了建立漏电流信号检测通道,第四屏蔽环13的外圆周的半径与第三屏蔽环12的外圆周的半径相等,且第四屏蔽环13的内圆周的半径小于第二屏蔽环11的半径,从而当第四屏蔽环13的外圆周与第一屏蔽环10的第二端密封连接时,在第四屏蔽环13的内圆周与第二屏蔽环11的外璧面之间形成间隙。显而易见地,前文所述方案能够达到的屏蔽效果均不如图1、图2对应的实施例。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优选地,间隙14的尺寸为2mm,相应地,第一屏蔽环10的轴向长度与第二屏蔽环11的轴向长度的差值为2mm,这样,可在保证测试通道有效的同时,最大程度地避免干扰信号。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优选地,第一屏蔽环10的轴向长度为17mm,且第二屏蔽环11的轴向长度为15mm;相应地,第一屏蔽环10的半径为25mm,且第二屏蔽环11的半径为10mm,从而使得屏蔽装置可更好地与漏电流互感器的尺寸相适配。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上述第一屏蔽环10、第二屏蔽环11、第三屏蔽环12和第四屏蔽环13均由磁导率大于8000的坡莫合金片构成,可在保证结构强度和耐腐蚀性的同时,减轻整个结构的重量。当然,在实际应用中,第一屏蔽环10、第二屏蔽环11、第三屏蔽环12和第四屏蔽环13也可由硅钢材料制成,但由于硅钢材质的硬度较大,导致加工不便。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优选地,第一屏蔽环10、第二屏蔽环11、第三屏蔽环12和第四屏蔽环13的厚度为0.45-0.55mm,可在实现较好的电磁屏蔽效果的同时,保证结构强度。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一屏蔽环10和第二屏蔽环11分别可以由矩形片弯折而成,从而简化屏蔽装置的制造。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8)

1.一种避雷器漏电流互感器屏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屏蔽装置包括:
分别呈圆管状的第一屏蔽环和第二屏蔽环,且所述第一屏蔽环的直径大于第二屏蔽环的直径;
分别呈圆环状的第三屏蔽环和第四屏蔽环,且所述第三屏蔽环和第四屏蔽环的外径与所述第一屏蔽环的直径相适配,所属第三屏蔽环的内径与所述第二屏蔽环的直径相适配;
所述第一屏蔽环与第二屏蔽环同心设置,且所述第一屏蔽环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屏蔽环的外周密封连接、所述第二屏蔽环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屏蔽环的内周密封连接,并在第一屏蔽环、第二屏蔽环及第三屏蔽环之间形成用于容纳所述避雷器漏电流互感器的容置腔;
所述第一屏蔽环的第二端与第四屏蔽环的外周密封连接,所述第四屏蔽环的内周与所述第二屏蔽环之间具有间隙,并由所述间隙构成供漏电流信号检测的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避雷器漏电流互感器屏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屏蔽环的轴向长度大于第二屏蔽环的轴向长度,且所述第三屏蔽环和第四屏蔽环的内径与所述第二屏蔽环的直径相适配,所述间隙位于所述第二屏蔽环的第二端的端面与所述第四屏蔽环的内周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避雷器漏电流互感器屏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屏蔽环的轴向长度与第二屏蔽环的轴向长度的差值为2mm。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避雷器漏电流互感器屏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屏蔽环的轴向长度为17mm,且所述第二屏蔽环的轴向长度为15mm。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避雷器漏电流互感器屏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屏蔽环的半径为25mm,且所述第二屏蔽环的半径为10mm。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避雷器漏电流互感器屏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屏蔽环、第二屏蔽环、第三屏蔽环和第四屏蔽环均由磁导率大于8000的坡莫合金片构成。
7.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避雷器漏电流互感器屏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屏蔽环、第二屏蔽环、第三屏蔽环和第四屏蔽环的厚度为0.45-0.55m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避雷器漏电流互感器屏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屏蔽环和第二屏蔽环分别由矩形片弯折而成。
CN202321505512.4U 2023-06-13 2023-06-13 避雷器漏电流互感器屏蔽装置 Active CN22020872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505512.4U CN220208725U (zh) 2023-06-13 2023-06-13 避雷器漏电流互感器屏蔽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505512.4U CN220208725U (zh) 2023-06-13 2023-06-13 避雷器漏电流互感器屏蔽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208725U true CN220208725U (zh) 2023-12-19

Family

ID=891556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505512.4U Active CN220208725U (zh) 2023-06-13 2023-06-13 避雷器漏电流互感器屏蔽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20872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742376U (zh) 套管末屏电流及电压监测装置
WO2019194754A1 (en) Link box with built-in insulator type voltage divider and inductive partial discharge sensor
CN209764997U (zh) 一种电缆本体绝缘局部放电的暂态接地电压耦合装置
CN103023303A (zh) 供电力监测系统使用的变流器组件及其组装方法
CN220208725U (zh) 避雷器漏电流互感器屏蔽装置
JPWO2014174915A1 (ja) 静止誘導電器
CN109448942B (zh) 一种带电压监测接口的避雷器
KR100477505B1 (ko) 절연보호커버가 부착된 부분방전검출 안테나
CN103412195B (zh) 一种用于检测雷电环境的电力集抄系统及方法
CN211043557U (zh) 用于特高频局部放电传感器的信号耦合天线及传感器
CN210037953U (zh) 一种架空输电线路瞬态过电压非接触式在线监测装置
CN210443810U (zh) 大视角高压开关柜红外测温窗
CN208860919U (zh) 一种双极植入式电缆接头局放传感器
CN115032512A (zh) 一种gis盆式绝缘子在线检测传感器
CN115032566A (zh) 一种检测避雷器电流的设备
CN104614645A (zh) Gis及其一体化接地型特高频局放传感器的优化方法
CN114640070A (zh) 封闭式组合套管
CN214750511U (zh) 一种全光纤电流互感器及全光纤电流互感器单元
CN210015187U (zh) 一种应用于gis局部放电检测的电容式tev传感器
CN209590090U (zh) 一种耐高压引线结构
CN203287479U (zh) Xlpe电力电缆局部放电传感系统
CN108919076B (zh) 一种双极植入式电缆接头局放传感器
CN208335900U (zh) 一种新型肘型避雷器
CN202473587U (zh) 穿心式电流互感器
CN204347195U (zh) 一体化接地型特高频局放传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