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203549U - 一种手榴弹实弹投掷的安全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手榴弹实弹投掷的安全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203549U
CN220203549U CN202321666351.7U CN202321666351U CN220203549U CN 220203549 U CN220203549 U CN 220203549U CN 202321666351 U CN202321666351 U CN 202321666351U CN 220203549 U CN220203549 U CN 22020354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hrowing
grenade
wall
safety structure
blocking 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666351.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伟才
陈常明
纪文宇
余绍
耿正洋
楼健羽
熊德锐
王文强
王一杰
周浩田
吕文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rmy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PLA
Original Assignee
Army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PLA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rmy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PLA filed Critical Army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PLA
Priority to CN202321666351.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20354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20354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20354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iming, Guidance, Guns With A Light Source, Armor, Camouflage, And Targe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手榴弹实弹投掷的安全结构。本安全结构主要包括基座、挡弹墙、半圆形凸面、隐蔽壕、投掷站立台。基座上设有前挡弹墙和投掷站立台,前挡弹墙位于基座的一侧且其中部位置对准投掷站立台,投掷站立台上远离前挡弹墙的一侧设有倒箭头形挡弹墙,倒箭头形挡弹墙包括中间墙和两个侧面墙,投掷站立台的相对两侧设有半圆形凸面,所述半圆形凸面的顶点与投掷站立台的相对两侧边的边沿重合,所述半圆形凸面上设有隐蔽壕。本实用新型为一种破片毁伤小、防护效果好、安全系数高的手榴弹实投场地安全结构。

Description

一种手榴弹实弹投掷的安全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军用设施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手榴弹实弹投掷的安全结构。
背景技术
手榴弹是军队作战时,单兵最常用的杀伤力较大投掷弹药,是近距离杀伤敌人主要手段,它既能杀伤有生目标,又能破坏坦克和装甲车辆。手榴弹由于体积小、质量小,携带、使用方便,曾在历次战争中发挥过重要作用。手榴弹种类繁多、用途广泛,一般可分为4类:杀伤手榴弹、照明手榴弹、化学手榴弹(包括燃烧、发烟、反暴乱、眩晕等种类)和教练手榴弹。手榴弹是军队作战时,单兵最常用的杀伤力较大投掷弹药,是近距离杀伤敌人主要手段,它既能杀伤有生目标,又能破坏坦克和装甲车辆。作为步兵近距离作战的主要装备之一,在现代战争条件下具有重要的使用价值。所以,在现代军队中投弹训练仍是一项重要的训练科目,特别是实战化训练要求“单兵必须进行实弹投掷训练”。
使用实弹进行训练,训练人员由于恐惧、不熟练等问题,投掷过程可能出现手榴弹滑手跌落、投掷撞到防护墙弹回、投掷力度小等导致的手榴弹近处引爆,危及作战训练人员安全;另一方面,在实战应用过程中,受复杂战场环境和敌情影响,己方作战人员投掷的手榴弹可能出现被障碍物、敌人弹回甚至误伤的情况,危及己方作战人员安全。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现行的防护措施有在投掷场地上构筑投掷工事:投掷手在防爆工事矮墙后投掷,利用矮墙进行防护,候投人员在后方掩蔽沟内等候,这种防护只能解决近弹的防护,手榴弹脱手往往不是往前,而是往后或落在身边,这种防护工事不能彻底解决手榴弹脱手伤人的难题;投掷掩体通常还有房屋形状、折线形、八一型、π字形等形式。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在出现意外脱手、掉落过程中,可以在就近的掩体内快速隐蔽,避免伤亡事故;缺点是不符合实战化训练要求,战场上投掷时并没有各类掩体,对官兵实战技能的提高有一定的限制,这些安全掩体都是按照“弹留人走”的思路设计,一旦发生危险,都是受到威胁的人被动地撤离爆炸直接危害区域,而在那种危急情形下又会带来新的威胁。此外,现有的掩体结构在炸药接触手榴弹爆炸时,爆炸使下方混凝土介质被压碎、破裂、飞散而形成可见弹坑;在反面,随着结构厚度的减薄,开始结构无裂缝,继而出现裂缝、震塌,最后爆炸贯穿,对结构中的人员的安全构成了潜在威胁。且现有掩体的防护结构不震塌系数较高,一般在0.3-0.6,抗爆轰性能差,施工难度大。
提供了一种单兵手榴弹实弹投掷掩体,用于部队手榴弹训练场地,由防护框体和护墙板体两部分组成,防护框体由数块防护钢板用数根连接钢管及螺母连结组成一个“口”形防护框体;护墙板体为一“凹”字形框体由数块木板用木条钉子连接形成护墙板,或由数块钢板在左右两边连接的上中下处用连接板以娜丝固紧组成护墙板,在各护墙板的转角连接处的上下方和中间位置用直角连接块以螺栓螺母固紧连接而成。但出现意外时,需要投弹手用脚将手榴弹踢入凹字形深沟中,容易在脚踢手榴弹时发生爆炸或踢歪、踢偏;且即使踢入深坑中,也存在破片飞出的可能,因此不能够完全保护投弹手。
经检索,现有技术已有部分专利对前述问题进行了改进,如2012年10月31日公开的中国专利CN 202509832U,2014年10月22日公开的中国专利CN 203891530U,2016年3月9日公开的中国专利CN205079685U,2017年7月28日公开的中国专利CN 106988595 A,2018年1月19日公开的中国专利CN 206905641 U,2019年2月1日公开的中国专利CN 208456248 U,2019年5月14日公开的中国专利CN 109751934 A,2021年3月12日公开的中国专利CN212692681 U和2021年8月20日公开的中国专利CN 113280704 A。
因此现有的手榴弹避险结构存在发生安全事故的可能,对指挥员和投掷员的生命安全造成巨大的威胁,并且没有贴近实战化训练,没有达到手榴弹实弹投掷训练的目的。那么在手榴弹实弹投掷过程中,针对个别投弹人员的投掷动作不正确、心理素质不过硬、组织实施不得当造成“脱弹”、“掉弹”的现象,为避免投掷时手榴弹意外脱手掉落造成的安全事故,减小较大的安全隐患或人员伤亡事故,提高己方作战人员、训练人员安全,并兼顾作战与训练效果,亟需设计一种破片毁伤小、防护效果好、安全系数高的手榴弹实投场地安全结构。
发明内容
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手榴弹实弹投掷的安全结构,用以解决现有手榴弹投掷场地破片毁伤大、防护效果差、安全技术低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的:
一种手榴弹实弹投掷的安全结构,包括基座、挡弹墙、小沟、半圆形凸面、隐蔽壕、投掷站立台、抽水系统。所述基座用于承载整个手榴弹实投场地的安全结构,基座外为警戒区域或其他区域。所述基座上设有挡弹墙,所述投掷站立台设于基座上,所述半圆形凸面设在投掷站立台两侧,所述隐蔽壕设在半圆形凸面内。
优选地,挡弹墙结构包括前挡弹墙和倒箭头形挡弹墙,前挡弹墙位于基座靠前处的上部,其横截面类似于直角梯形的四边形,在前挡弹墙内侧开设一条小沟,在小沟后侧的居中位置设置倒箭头形挡弹墙。
优选地,倒箭头形挡弹墙包括中间墙和两个侧面,中间墙和侧面墙的夹角约为30°到60°,且中间墙远离箭头的一端为弧形结构,用于限制落于墙角处的手榴弹的破片飞散;弧形结构上部开设有一个方形凹槽,深入挡弹墙内部并形成一定的距离,用于临时放置待投的手榴弹。
优选地,在投掷站立台及倒箭头形挡弹墙的两侧设立两个对称的半圆形凸面,且半圆形凸面的顶点与投掷站立台的边沿重合。用于接受掉落掩体内的手榴弹,并使其迅速向基座边缘滚动,同时凸面也起到一定的加速作用。
优选地,隐蔽壕为倒“L”形的隐蔽壕,长边远离短边的一端设有半圆柱形掩体。隐蔽壕便于投弹人员或安全员在摔倒时滚进或奔跑、卧倒进入,或便于双人同时跳入。
优选地,倒箭头形挡弹墙后部的基座内部及上表面设置有抽水系统。所述抽水系统包括过滤网、排水管、蓄水池、抽水管和抽水装置。每个排水管连接对应半圆形掩体的下部,并通过过滤网阻隔泥沙和落入隐蔽壕内的树叶,防止其进入蓄水池。排水管的另一端接入蓄水池的上部,且形成一定的倾斜角度,以便隐蔽壕内的积水能够顺利地进入蓄水池中。抽水装置设置在蓄水池对应的基座上表面居中位置,抽水装置和蓄水池之间通过抽水管连接,抽水管可使蓄水池中的水被源源不断地抽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安全结构为发生投掷意外提供了双保险,一方面能快速主动规避,另一方面能引导掉落的手榴弹远离爆炸点。
(2)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实现了“弹走人移”,使得投弹人员及安全员可以主动地、从容地就地采取防护措施,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掩体存在的安全隐患,保护了投弹人员及安全员的生命安全,使得实弹投掷训练科目得以安全进行。
(3)本实用新型在部队进行实弹投掷训练时,由于某种原因形成“脱弹”、“掉弹”的险情,失控弹体可能直接落入小沟,或被倒箭头形挡弹墙限制爆炸范围,或通过半圆形凸面滚落至基座边沿,避免失控弹体在原位置爆炸,确保参训人员的人身安全。
(4)本实用新型能够在霜雪融化后、雨后等天气情况下,通过抽水装置使得隐蔽壕及蓄水池内的水抽出,就能开展投掷训练,从而达到“现地、现时、现用”的训练效果。该装置在使用过程中,更满足全天候实战化训练需求。
(5)本实用新型结构使用简便,利于组织多种姿势和复杂背景条件下的实弹投掷训练,真正让组织者和投掷者的关注点放到实弹投掷训练中的“训”上面来,提升实战化训练效益。
(6)本实用新型不仅可以在平原地区使用,也可在山地、丘陵等地带搭建,普适性好、通用性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手榴弹实弹投掷的安全结构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手榴弹实弹投掷的安全结构的上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手榴弹实弹投掷的安全结构的上面透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手榴弹实弹投掷的安全结构构的侧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手榴弹实弹投掷的安全结构的侧面透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手榴弹实弹投掷的安全结构的后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手榴弹实弹投掷的安全结构的后视透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手榴弹实弹投掷的安全结构的正向鸟瞰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手榴弹实弹投掷的安全结构的后向鸟瞰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手榴弹实弹投掷的安全结构的倒箭头形挡弹墙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手榴弹实弹投掷的安全结构的抽水系统示意图;
其中:1、前挡弹墙;2、弧形结构;3、方形凹槽;4、基座;5、小沟;6、投掷站立台;7、隐蔽壕;8、半圆形凸面;9、抽水装置;10、侧面墙;11、倒箭头形挡弹墙;12、中间墙;13、蓄水池;14、抽水管;15、排水管;16、过滤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发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手榴弹实弹投掷的安全结构的立体图,该安全结构主要由基座4、挡弹墙、半圆形凸面8、隐蔽壕7构成。
如图1所示,基座4用于承载整个手榴弹实弹投掷的安全结构,基座4外为警戒区域或其他区域。
如图2至图11所示,基座4上设有前挡弹墙1和投掷站立台6,所述前挡弹墙1位于基座4靠前处的上部,长度约为8m,高度约为1.2m,前挡弹墙的底部宽度不小于0.4m,其横截面为类似于直角梯形的四边形。在前挡弹墙1的后部/内侧基座4上开设一条宽、深均为0.4-0.5m的小沟5。所述投掷站立台6设置在对准前挡弹墙1中部,投掷站立台6的上表面为水平面,宽1.2m,长1.5m。在投掷站立台6上远离前挡弹墙1的一侧设有倒箭头形挡弹墙11,所述倒箭头形挡弹墙11包括中间墙12和两个侧面墙10;并且中间墙12远离箭头的一端为弧形结构2,所述弧形结构2的上部开设有一个方形凹槽3,方形凹槽3深入中间墙12内部并形成一定的距离,用于临时放置待投手榴弹。投掷站立台6及倒箭头形挡弹墙11的两侧为两个对称的半圆形凸面8,且半圆形凸面8的顶点与投掷站立台6的相对两侧边的边沿重合,半圆形凸面8的半径为4m,形似倒扣的半个锅底、光面。在所述凸面上设有隐蔽壕7。
隐蔽壕7为倒“L”形的隐蔽壕7,宽1.2m,深1.4m,倒“L”形的短边长度为2.4m,长边的长度为3m。长边远离短边的一端设有半圆柱形掩体,半圆柱形掩体的直径为1.2m。所述隐蔽壕7的底部铺设有不少于0.3m的细沙。隐蔽壕7便于投弹人员或安全员在摔倒时滚进或奔跑、卧倒进入,或便于双人同时跳入。
倒箭头形挡弹墙11由中间墙12和两个侧面墙10组成,高度均约为1.2m,厚度均不小于0.4m。中间墙12和侧面墙10的夹角约为30°-60°,中间墙12的长度约为1.5m,且中间墙12远离箭头的一端为弧形结构2,用于限制落于墙角处的手榴弹的破片飞散,侧面墙10长度约为0.6m。
倒箭头形挡弹墙11后部的基座4内部及上表面设置有抽水系统。所述抽水系统包括过滤网16、排水管15、蓄水池13、抽水管14和抽水装置9。每个排水管15一端连接对应半圆形掩体的下部,过滤网16设置在排水管与对应半圆柱形掩体的连接处,并通过过滤网16阻隔泥沙和落入隐蔽壕7内的树叶,防止其进入蓄水池13;每个排水管15的另一端接入蓄水池13的上部,且形成一定的倾斜角度,以便隐蔽壕7内的积水能够顺利地进入蓄水池13中。抽水装置9设置在蓄水池13对应的基座4上表面居中位置,抽水装置9和蓄水池13之间通过抽水管14连接,抽水管14可使蓄水池13中的水被源源不断地抽出。
在投弹训练中,投弹人员和安全员在投掷站立台6中央站立(如投弹人员右手投弹则安全员在左,如投弹人员左手投弹则安全员在右),在凹槽3内临时放置待投的手榴弹,尔后取出一枚手榴弹准备,进行撤步、引弹、投掷。正常投出后安全员及投弹人员迅速蹲下,利用前挡弹墙1隐蔽。
如投掷时手榴弹掉落在投掷站立台6或碰撞在前挡弹墙1上,安全员迅速拖带投弹人员向左或向右离开投掷站立台6(安全员在哪一侧则转移至哪一侧;但如果手榴弹掉落在某一侧,则安全员和投弹人员迅速转移至另一侧。),迅速卧倒在倒箭头形挡弹墙11边或跃入隐蔽壕7内。
此时人员所有部位均低于挡弹墙平面且距离手榴弹较远,掉落的手榴弹如落在小沟5或投掷站立台6,则不会对人员造成威胁;如落在半圆形凸面8上,则会顺势沿着凸面滚向基座4的边缘,随后爆炸;即使手榴弹未爆炸,也距离原爆炸点较远。
在霜雪融化后、雨后等天气展开实战化训练可使用抽水装置9对隐蔽壕7及其连通的蓄水池13展开抽水作业,使得场地能够正常组织实弹投掷任务。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技术方案。

Claims (8)

1.一种手榴弹实弹投掷的安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所述基座上设有前挡弹墙和投掷站立台,所述前挡弹墙位于基座的一侧且其中部位置对准投掷站立台,所述投掷站立台上远离前挡弹墙的一侧设有倒箭头形挡弹墙,所述投掷站立台的相对两侧设有半圆形凸面,所述半圆形凸面的顶点与投掷站立台的相对两侧边的边沿重合,所述半圆形凸面上设有隐蔽壕。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手榴弹实弹投掷的安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隐蔽壕呈倒“L”形,且在倒“L”形隐蔽壕的长边端部设有半圆柱形掩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手榴弹实弹投掷的安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全结构还包括抽水系统。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手榴弹实弹投掷的安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抽水系统包括过滤网、排水管、蓄水池、抽水管和抽水装置;每个排水管的一端连接对应半圆柱形掩体的下部,另一端连接蓄水池的上部,且与蓄水池之间形成一定的倾斜角度;所述过滤网设置在排水管与对应半圆柱形掩体的连接处;所述抽水装置设置在蓄水池对应的基座上表面居中位置,且通过抽水管与蓄水池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手榴弹实弹投掷的安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倒箭头形挡弹墙包括中间墙和两个侧面墙,中间墙和侧面墙的夹角约为30°-60°。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手榴弹实弹投掷的安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墙远离箭头的一端为弧形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手榴弹实弹投掷的安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结构的上部开设有一个方形凹槽,所述方形凹槽深入中间墙内部并形成一定的距离。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手榴弹实弹投掷的安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上前挡弹墙靠近投掷站立台的一侧设有小沟。
CN202321666351.7U 2023-06-28 2023-06-28 一种手榴弹实弹投掷的安全结构 Active CN22020354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66351.7U CN220203549U (zh) 2023-06-28 2023-06-28 一种手榴弹实弹投掷的安全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66351.7U CN220203549U (zh) 2023-06-28 2023-06-28 一种手榴弹实弹投掷的安全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203549U true CN220203549U (zh) 2023-12-19

Family

ID=891461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666351.7U Active CN220203549U (zh) 2023-06-28 2023-06-28 一种手榴弹实弹投掷的安全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20354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Rogers 10 Tactics and the face of battle
Sheffield Blitzkrieg and Attrition: Land Operations in Europe 1914-45
CN220203549U (zh) 一种手榴弹实弹投掷的安全结构
Rottman World War II Infantry Anti-Tank Tactics
Kurowski Panzergrenadier Aces: German Mechanized Infantrymen in World War II
Saunders Raiding on the Western Front
Rottman Khe Sanh 1967–68: Marines battle for Vietnam’s vital hilltop base
Vannoy et al. Against the Panzers: United States Infantry versus German Tanks, 1944-1945: A History of Eight Battles Told through Diaries, Unit Histories and Interviews
Wyrall The History of the King's Regiment (Liverpool) 1914-1919
Thuillier The Principles of Land Defense and Their Application to the Conditions of To-day
Baden-Powell War in Practice: Some Tactical and Other Lessons of the Campaign in South Africa, 1899-1902
O’Flaherty et al. Heritage Guide No. 81: VINEGAR HILL, CO. WEXFORD: the last stand of the Wexford rebels of 1798
Inglefield The History of the Twentieth (Light) Division
McNab German Soldier vs Soviet Soldier: Stalingrad 1942–43
Millett The Ground Wars, 1948–1953
Campbell Soviet Soldier vs Finnish Soldier: The Continuation War 1941–44
Cashner US Marine Vs North Korean Soldier: Korea 1950
Edgar Counter Attack Villers-Bretonneux-April 1918
Kurowski Elite Panzer Strike Force: Germany's Panzer Lehr Division in World War II
Mokánszki Combat Training of the Assault Troops of the Austro-Hungarian Monarchy
Woodgerd If You Don’t Like This, You May Resign And Go Home: Commanders’ Considerations In Assaulting A Fortified Position
Bracken Collateral damage and theatre warfare
Weingartner A Nazi War Criminal Reflects On The War In Russia
Stockings The battle of Bardia
Baxter The Fall of Berli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