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201650U - 一种处理高硬度废水的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处理高硬度废水的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201650U
CN220201650U CN202323069836.0U CN202323069836U CN220201650U CN 220201650 U CN220201650 U CN 220201650U CN 202323069836 U CN202323069836 U CN 202323069836U CN 220201650 U CN220201650 U CN 22020165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action tank
tank
reaction
sedimentation
slud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3069836.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丹茹
党平
赛世杰
张平
郝利平
李买军
郝春霞
郑阳
余占军
刘慧�
贺蓉
杨洁
王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ner Mongolia Yanqing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nner Mongolia Yanqing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ner Mongolia Yanqing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Inner Mongolia Yanqing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3069836.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20165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20165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20165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eparation Of Suspended Particles By Flocculating Agent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处理高硬度废水的系统,该系统包括第一反应池、第二反应池、第三反应池和沉淀池,其中,第一反应池被配置为用于高硬度废水发生预沉淀反应,第二反应池被配置为用于第一产水发生主沉淀反应,第三反应池被配置为用于第二产水发生絮凝反应,沉淀池与第三反应池相连通,沉淀池包括第一沉淀区和第二沉淀区,第二沉淀区内设置有斜管。本公开所提供的处理高硬度废水的系统,高硬度废水分别在第一反应池中发生预沉淀反应,第二反应池中发生主沉淀反应,第三反应池中发生絮凝反应,分阶段反应提高了反应速率和药剂利用率,沉淀池的分区设置也避免了斜管堵塞和跑泥,提高了沉淀池出水水质。

Description

一种处理高硬度废水的系统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废水处理领域,更准确地说,本公开涉及一种处理高硬度废水的系统。
背景技术
高硬度废水是指废水中硬度含量比较高,必须经除硬后才能进一步处理的工业废水。目前,废水中硬度离子的去除主要是化学软化法和离子交换法,化学软化法主要是通过碳酸钠-氢氧化钠(或石灰)软化法进行硬度的去除。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镁和碳酸钙通过混凝沉淀去除。
由于高硬度废水硬度含量高,因此需要投加大量的软化药剂才能实现硬度的有效去除。而氢氧化钠与镁反应速率较慢,反应时间较长,形成的氢氧化镁颗粒非常细,难以沉淀去除。同时,由于投加了大量药剂,产生的氢氧化镁、碳酸钙污泥量很大。传统的高效沉淀池和机械加速澄清池反应时间均不够长,污泥负荷能力也有限,无法承受太大的污泥负荷。沉淀池经常出现化学反应不完全,跑泥、水质不达标的情况。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处理高硬度废水的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缺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本公开提供一种处理高硬度废水的系统,包括:
第一反应池,高硬度废水从所述第一反应池底部进入第一反应池,所述第一反应池被配置为用于所述高硬度废水发生预沉淀反应;
第二反应池,所述第二反应池上部与所述第一反应池上部相连通,第一产水通过所述第一反应池上部进入所述第二反应池上部,所述第二反应池被配置为用于所述第一产水发生主沉淀反应,其中,所述第一产水为所述第一反应池的产水;
第三反应池,所述第三反应池底部与所述第二反应池底部相连通,第二产水通过所述第二反应池底部进入所述第三反应池底部,所述第三反应池被配置为用于所述第二产水发生絮凝反应,其中,所述第二产水为所述第二反应池的产水;
沉淀池,所述沉淀池与所述第三反应池相连通,其中,所述沉淀池包括第一沉淀区和第二沉淀区,所述第二沉淀区内设置有斜管。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系统还包括:
污泥回流管,所述污泥回流管依次连接所述沉淀池、所述第三反应池和所述第一反应池,污泥经所述污泥回流管从所述沉淀池分别流入所述第一反应池和所述第三反应池,所述污泥回流管上还设置有污泥回流泵,所述污泥回流泵被用于控制污泥的回流。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反应池内腔设置有中心导流筒,在所述中心导流筒中设置有第一搅拌组件,所述第一搅拌组件被配置为使所述中心导流筒内的流体向上流动,以使所述中心导流筒内流体的流速大于所述中心导流筒外流体的流速。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反应池和所述中心导流筒通过中心进水管相连通,所述第二产水通过所述中心进水管进入所述中心导流筒的底部。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沉淀池中设置有集泥坑;所述集泥坑设置在所述沉淀池底部下凹处,且被配置为用于收集污泥。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沉淀池中设置有刮泥装置;所述刮泥装置被配置为用于将所述沉淀池中的污泥刮入所述集泥坑中。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斜管底部与所述沉淀池底部具有运动高度,所述运动高度被用于所述刮泥装置的运动,所述刮泥装置被配置为至少运动到所述斜管下方,将所述斜管沉淀的污泥刮入所述集泥坑中。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斜管上方设置有集水槽,上清液通过斜管上方溢出到所述集水槽中。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反应池、第二反应池中分别设置有第二搅拌组件、第三搅拌组件,所述第二搅拌组件被配置为将沉淀物、第一产水搅拌在一起,以共同流向第二反应池;所述第三搅拌组件被配置为将沉淀物、第二产水搅拌在一起,以共同流向第三反应池。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系统还包括:
过渡区,所述第三反应池被构造为通过所述过渡区与所述沉淀池相连通,第三产水经所述过渡区进入所述沉淀池,其中,所述第三产水为所述第三反应池的产水;
进水堰,所述第一反应池被构造为通过所述进水堰与所述第二反应池相连通,所述第一产水经所述进水堰进入所述第二反应池。
本公开所提供的一种处理高硬度废水的系统,设置有第一、第二和第三反应池,高硬度废水分别在第一反应池中发生预沉淀反应,第二反应池中发生主沉淀反应,第三反应池中发生絮凝反应,分阶段反应提高了反应速率和药剂利用率,沉淀池的分区设置也避免了斜管堵塞和跑泥,提高了沉淀池出水水质。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处理高硬度废水的系统结构图;
图2是本公开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处理高硬度废水的系统结构图。
附图标记
1-第一反应池;2-第二反应池;3-第三反应池;4-沉淀池;5-污泥回流管;6-污泥回流泵;7-中心导流筒;8-第一搅拌组件;9-中心进水管;10-集泥坑;11-刮泥装置;12-集水槽;13-过渡区;14-进水堰;15-第二搅拌组件;16-第三搅拌组件;17-第一沉淀区;18-第二沉淀区。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公开的范围。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公开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描述。
在本文中,“上”、“下”、“前”、“后”、“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关部分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而非限定这些相关部分的绝对位置。
在本文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彼此的区分,而非表示重要程度及顺序、以及互为存在的前提等。
在本文中,“相等”、“相同”等并非严格的数学和/或几何学意义上的限制,还包含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且制造或使用等允许的误差。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处理高硬度废水的系统,包括第一反应池、第二反应池、第三反应池和沉淀池,其中,第一反应池被配置为用于所述高硬度废水发生预沉淀反应,第二反应池被配置为用于第一产水发生主沉淀反应,第三反应池被配置为用于第二产水发生絮凝反应,其中,沉淀池与第三反应池相连通,其中,沉淀池包括第一沉淀区和第二沉淀区,第二沉淀区内设置有斜管。
这样,由于高硬度废水分别在第一反应池中发生预沉淀反应,第二反应池中发生主沉淀反应,第三反应池中发生絮凝反应,分阶段反应提高了反应速率和药剂利用率,沉淀池的分区设置也避免了斜管堵塞和跑泥,提高了沉淀池出水水质。
为了便于理解,下面参照图1至图2,结合一个实施例详细地说明本公开的处理高硬度废水的系统的具体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如图1所示,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处理高硬度废水的系统,包括第一反应池1、第二反应池2、第三反应池3和沉淀池4。高硬度废水从第一反应池1底部进入第一反应池1,第一反应池1被配置为用于高硬度废水发生预沉淀反应,第二反应池2上部与第一反应池1上部相连通,第一产水通过第一反应池1上部进入第二反应池2上部,第二反应池2被配置为用于第一产水发生主沉淀反应,其中,第一产水为第一反应池1的产水,第三反应池3底部与第二反应池2底部相连通,第二产水通过第二反应池2底部进入第三反应池3底部,第三反应池3被配置为用于第二产水发生絮凝反应,其中,第二产水为第二反应池2的产水,沉淀池4与第三反应池3相连通,其中,沉淀池4包括第一沉淀区17和第二沉淀区18,第二沉淀区18内设置有斜管。第一沉淀区17中未设置斜管,第一沉淀区17为普通沉淀区,第二沉淀区18内设置有斜管,第二沉淀区18为斜管沉淀区。第三产水以及沉淀等混合物先在沉淀池4的前半段区域进行普通沉淀,可以实现大颗粒沉淀的快速去除,之后再在沉淀池4的后1/3-1/2段进行斜管沉淀,可以实现小絮体的精密去除,沉淀池4的分区设置既避免了斜管堵塞和跑泥,也提高了沉淀池4的出水水质。本实施例中的预沉淀反应为高硬度废水与氢氧化钠和碳酸钠之间的沉淀反应,主沉淀反应包括第一产水与氢氧化钠和碳酸钠之间的沉淀反应、絮凝反应和混凝反应,本实施例中的预沉淀反应、主沉淀反应和絮凝反应均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高硬度废水处理领域所熟知的反应,在此不做赘述。
由于高硬度废水是通过第一反应池1的底部进水,第一反应池1的上部出水,第二反应池2的上部进水,第二反应池2的底部出水,因此进水出水路径为折流的形式,可以防止反应池中存在死水的现象,保证了每个反应池中的废水都可与药剂进行充分反应。
如图2所示,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处理高硬度废水的系统还包括:污泥回流管5,污泥回流管5依次连接沉淀池4、第三反应池3和第一反应池1,污泥经污泥回流管5从沉淀池4分别流入第一反应池1和第三反应池3,污泥回流管5上还设置有污泥回流泵6,污泥回流泵6被用于控制污泥的回流。
具体地,污泥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钙和氢氧化镁沉淀,污泥从污泥回流管5中流入第一反应池1,污泥可以作为第一反应池1的晶种,有助于小分子的沉淀进一步结晶,无需过多投加药剂,可以提高药剂的利用率,节约成本和资源。污泥经污泥回流管5从沉淀池4流入第三反应池3,可以与第三反应池3中的絮凝剂和混凝剂进行协同作用,实现高效混凝,产出更大的絮体,便于沉降。
如图2所示,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三反应池3内腔设置有中心导流筒7,在中心导流筒7中设置有第一搅拌组件8,第一搅拌组件8被配置为使中心导流筒7内的流体向上流动,以使中心导流筒7内流体的流速大于中心导流筒7外流体的流速。第二反应池2和中心导流筒7通过中心进水管9相连通,第二产水通过中心进水管9进入中心导流筒7。
具体地,第二反应池2中的第二产水通过中心进水管9进入第三反应池3内的中心导流筒7中,中心导流筒7的上下两端为开口喇叭状结构,中间部分为圆柱筒状结构,其中,中心导流筒7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本实施方式中第三反应池3内设置有两个中心导流筒7,第二反应池2中的第二产水通过中心进水管9分别进入两个中心导流筒7中。在中心导流筒7中还设置有第一搅拌组件8,第一搅拌组件8可以使得中心导流筒7内的流体向上做螺旋运动,并且提高流体的流速,使得中心导流筒7内流体的流速大于中心导流筒7外流体的流速。第二产水在进入第三反应池3后,由于中心导流筒7内外流速的不一致,使得沉淀物颗粒碰撞的概率增加,极大地提高了絮凝的效率。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在沉淀池4中设置有集泥坑10、刮泥装置11和集水槽12,且沉淀池4的斜管设置在沉淀池4的后1/3-1/2段。集泥坑10设置在沉淀池4底部下凹处,集泥坑10被配置为用于收集污泥。刮泥装置11被配置为用于将沉淀池4中的污泥刮入集泥坑10中。斜管底部与沉淀池4底部具有运动高度,运动高度被用于刮泥装置11的运动,刮泥装置11被配置为至少运动到斜管下方,将斜管沉淀的污泥刮入集泥坑10中。集水槽12设置在斜管上方,上清液通过斜管上方溢出到集水槽12中。
基于此,第三反应池3中的第三产水进入沉淀池4中,先在沉淀池4的前半段区域进行普通沉淀,之后再在沉淀池4的后1/3-1/2段进行斜管沉淀,沉淀处理之后,沉淀池4底部覆盖有污泥,刮泥装置11将沉淀池4中的污泥刮入集泥坑10中。在斜管底部设置一定的高度,用于给刮泥装置11充分的运动空间,使得刮泥装置11可以将斜管下方沉淀的污泥刮入集泥坑10中进行收集,沉淀之后的上清液则通过在斜管上方的集水槽12进行收集。
如图2所示,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反应池、第二反应池中分别设置有第二搅拌组件15、第三搅拌组件16,第二搅拌组件15被配置为将沉淀物、第一产水搅拌在一起,以共同流向第二反应池;第三搅拌组件16被配置为将沉淀物、第二产水搅拌在一起,以共同流向第三反应池。第二搅拌组件15和第三搅拌组件16的设置,可以使得第一反应池1和第二反应池2中的沉淀不会在池底进行堆积,确保后续反应过程的顺利进行。
如图2所示,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处理高硬度废水的系统还包括过渡区13和进水堰14,第三反应池3被构造为通过过渡区13与沉淀池4相连通,第三产水经过渡区13进入沉淀池4,其中,第三产水为第三反应池3的产水,第一反应池1被构造为通过进水堰14与第二反应池2相连通,第一产水经进水堰14进入第二反应池2。
具体地,第一反应池1中的第一产水先通过进水堰14进行稳流,之后经进水堰14进入到第二反应池2,第三反应池3中的第三产水直接从第三反应池3中流入过渡区13,经过渡区13稳流之后,通过过渡区13与沉淀池4之间的穿孔花墙进入沉淀池4。本实施方式中,进水堰14和穿孔花墙均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高硬度废水处理领域所熟知的结构,在此不做赘述。
本公开所提供的一种处理高硬度废水的系统,设置有第一、第二和第三反应池,高硬度废水分别在第一反应池中发生预沉淀反应,第二反应池中发生主沉淀反应,第三反应池中发生絮凝反应,分阶段反应提高了反应速率和药剂利用率,沉淀池的分区设置也避免了斜管堵塞和跑泥,提高了沉淀池出水水质。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前述的各方法实施例,为了简便描述,故将其都表述为一系列的动作组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悉,本公开并不受所描述的动作顺序的限制,因为依据本公开,某些步骤可以采用其它顺序或者同时进行。其次,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应该知悉,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实施例均属于优选实施例,所涉及的动作和模块并不一定都是本公开所必须的。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它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以上公开的本公开优选实施例只是用于帮助阐述本公开。可选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发明仅为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显然,根据本公开的内容,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公开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公开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能很好地理解和利用本公开。本公开仅受权利要求书及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处理高硬度废水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反应池(1),高硬度废水从所述第一反应池(1)底部进入第一反应池(1),所述第一反应池(1)被配置为用于所述高硬度废水发生预沉淀反应;
第二反应池(2),所述第二反应池(2)上部与所述第一反应池(1)上部相连通,第一产水通过所述第一反应池(1)上部进入所述第二反应池(2)上部,所述第二反应池(2)被配置为用于所述第一产水发生主沉淀反应,其中,所述第一产水为所述第一反应池(1)的产水;
第三反应池(3),所述第三反应池(3)底部与所述第二反应池(2)底部相连通,第二产水通过所述第二反应池(2)底部进入所述第三反应池(3)底部,所述第三反应池(3)被配置为用于所述第二产水发生絮凝反应,其中,所述第二产水为所述第二反应池(2)的产水;
沉淀池(4),所述沉淀池(4)与所述第三反应池(3)相连通,其中,所述沉淀池(4)包括第一沉淀区(17)和第二沉淀区(18),所述第二沉淀区(18)内设置有斜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污泥回流管(5),所述污泥回流管(5)依次连接所述沉淀池(4)、所述第三反应池(3)和所述第一反应池(1),污泥经所述污泥回流管(5)从所述沉淀池(4)分别流入所述第一反应池(1)和所述第三反应池(3),所述污泥回流管(5)上还设置有污泥回流泵(6),所述污泥回流泵(6)被用于控制污泥的回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反应池(3)内腔设置有中心导流筒(7),在所述中心导流筒(7)中设置有第一搅拌组件(8),所述第一搅拌组件(8)被配置为使所述中心导流筒(7)内的流体向上流动,以使所述中心导流筒(7)内流体的流速大于所述中心导流筒(7)外流体的流速。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反应池(2)和所述中心导流筒(7)通过中心进水管(9)相连通,所述第二产水通过所述中心进水管(9)进入所述中心导流筒(7)的底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沉淀池(4)中设置有集泥坑(10);所述集泥坑(10)设置在所述沉淀池(4)底部下凹处,且被配置为用于收集污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沉淀池(4)中设置有刮泥装置(11);所述刮泥装置(11)被配置为用于将所述沉淀池(4)中的污泥刮入所述集泥坑(10)中。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斜管底部与所述沉淀池(4)底部具有运动高度,所述运动高度被用于所述刮泥装置(11)的运动,所述刮泥装置(11)被配置为至少运动到所述斜管下方,将所述斜管沉淀的污泥刮入所述集泥坑(10)中。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斜管上方设置有集水槽(12),上清液通过斜管上方溢出到所述集水槽(12)中。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反应池、第二反应池中分别设置有第二搅拌组件(15)、第三搅拌组件(16),所述第二搅拌组件(15)被配置为将沉淀物、第一产水搅拌在一起,以共同流向第二反应池;所述第三搅拌组件(16)被配置为将沉淀物、第二产水搅拌在一起,以共同流向第三反应池。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过渡区(13),所述第三反应池(3)被构造为通过所述过渡区(13)与所述沉淀池(4)相连通,第三产水经所述过渡区(13)进入所述沉淀池(4),其中,所述第三产水为所述第三反应池(3)的产水;
进水堰(14),所述第一反应池(1)被构造为通过所述进水堰(14)与所述第二反应池(2)相连通,所述第一产水经所述进水堰(14)进入所述第二反应池(2)。
CN202323069836.0U 2023-11-14 2023-11-14 一种处理高硬度废水的系统 Active CN22020165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3069836.0U CN220201650U (zh) 2023-11-14 2023-11-14 一种处理高硬度废水的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3069836.0U CN220201650U (zh) 2023-11-14 2023-11-14 一种处理高硬度废水的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201650U true CN220201650U (zh) 2023-12-19

Family

ID=891510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3069836.0U Active CN220201650U (zh) 2023-11-14 2023-11-14 一种处理高硬度废水的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20165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34826B (zh) 一种高酸度高砷高镉废水硫化回收处理方法
CN105174580A (zh) 脱硫废水零排放处理系统及工艺
CN116621387B (zh) 一种浓缩液全量化处理系统及方法
CN102627364A (zh) 一种回用处理反渗透浓水的工艺流程
CN112321020A (zh) 一种循环水排污水高效预处理系统及方法
CN210945141U (zh) 一种井下多效高密度澄清设备
CN102939268A (zh) 具有简化的污泥回流的加重絮凝和沉淀水处理系统及其工艺
CN103332806A (zh) 一种自动水处理系统
KR100921688B1 (ko) 철강산업의 산세액 처리방법
CN216604162U (zh) 一种中水站石灰软化密度沉淀池
CN205473060U (zh) 一体化多功能废水处理装置
CN220201650U (zh) 一种处理高硬度废水的系统
CN105502746A (zh) 火电厂循环冷却水慢速脱碳-纳滤联合软化处理系统及方法
CN208916969U (zh) 预沉浓浆返回石膏二级脱水系统
CN107902829A (zh) 冷轧含油及乳化液废水回用工艺及其装置
CN108689538A (zh) 脱硫废水的处理装置及其处理方法
CN101850193A (zh) 用于普通斜管沉淀池的泥渣回流混凝沉淀工艺
CN207121501U (zh) 一种适用于高镁硬废水的除硬装置
CN110590041A (zh) 一种处理脱硫废水的方法
CN217369706U (zh) 垃圾焚烧飞灰处理系统
CN104003553A (zh) 用于铅蓄电池废水的除铅设备
CN204897590U (zh) 一种脱硫废水零排放处理系统
CN103641259B (zh) 一种脱硫废水处理装置
CN209456210U (zh) 一种用于锅炉补给水处理自用水合理回用系统
CN110436658A (zh) 一种排污水处理回用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