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193198U - 矫治装置 - Google Patents

矫治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193198U
CN220193198U CN202321382887.6U CN202321382887U CN220193198U CN 220193198 U CN220193198 U CN 220193198U CN 202321382887 U CN202321382887 U CN 202321382887U CN 220193198 U CN220193198 U CN 22019319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ppliance
shell
interface
correction
tee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382887.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俊生
王猛
郑轶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xi Ea Medical Instruments Technolog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xi Ea Medical Instruments Technolog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xi Ea Medical Instruments Technologies Ltd filed Critical Wuxi Ea Medical Instruments Technologies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382887.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19319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19319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19319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ntal Tools And Instruments Or Auxiliary Dent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矫治装置。所述矫治装置包括:N个壳状矫治器,分别对应N个逐次的矫治步,N≥2,每个壳状矫治器用于把目标施治牙从对应矫治步的初始布局重新定位到该对应矫治步的目标布局;每个壳状矫治器设置有接口件;以及,施力件,其可拆卸地固定安装于N个壳状矫治器的接口件的配接部,并用于经由壳状矫治器向目标牙齿施加矫治力;其中,N个壳状矫治器的接口件及/或其配接部相对于该接口件所在牙齿或邻近牙齿的位置或角度,随矫治顺序而变化。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降低因为矫治进展而变更施力件的频次,在保证矫治效果、缩短矫治时间的同时,达到节约就医时间、降低就医频次、降低矫治产品成本的效果。

Description

矫治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牙齿矫治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矫治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隐形矫治器由于其佩戴舒适、可摘戴,并且美观,被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隐形矫治技术可通过隐形矫治器与牙齿上的附件相互作用,对牙齿施加作用力来实现正畸目的。
在正畸治疗中,在隐形矫治器上可以设置不同类型的施力件,以提升矫治效果、降低矫治周期,例如,CN216257495U就提出了一种具有压低辅弓的隐形矫治器。
但是,在矫治过程中,随着施治牙的移动,施力件所产生的矫治力越来越小,必须定期地依靠医生对施力件进行变更,例如通过弯折来变更弓丝形式的施力件的弯曲形状,或者通过更换新施力件等,增加了复诊频次,占用患者和医生较多的时间,也会增加矫治产品的成本和造价。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随矫治进行中施治牙的移动而导致的施力件矫治力不足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矫治装置,及一种矫治装置的设计方法和设计系统,以及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一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矫治装置。所述矫治装置包括:
N个壳状矫治器,分别对应N个逐次的矫治步,N≥2,每个壳状矫治器用于把目标施治牙从对应矫治步的初始布局重新定位到该对应矫治步的目标布局;每个壳状矫治器设置有接口件;以及,
施力件,其可拆卸地固定安装于N个壳状矫治器的接口件的配接部,并用于经由壳状矫治器向目标牙齿施加矫治力;
其中,N个壳状矫治器的接口件及/或其配接部相对于该接口件所在牙齿或邻近牙齿的位置或角度,随矫治顺序而变化。
作为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N个壳状矫治器的接口件及/或其配接部相对于该接口件所在牙齿或邻近牙齿的位置或角度,随矫治顺序向补强所述施力件的矫治力的方向变化。
作为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N>2,N个壳状矫治器的接口件及/或其配接部相对于该接口件所在牙齿或邻近牙齿的位置或角度,随矫治顺序逐一变化或者阶段变化。
作为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在至少两个壳状矫治器上,接口件及/或其配接部相对于该接口件所在牙齿或邻近牙齿的位置或角度,随矫治顺序而变化,以使所述施力件无人为变更地适配于所述的至少两个壳状矫治器。
作为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N个壳状矫治器的接口件及/或其配接部相对于该接口件所在牙齿或邻近牙齿的位置,随矫治顺序在所述目标施治牙的移动的相同方向或相反方向上变化。
作为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相邻的两个壳状矫治器的接口件及/或其配接部相对于该接口件所在牙齿或邻近牙齿的相对位置,在所述目标施治牙的移动的相同方向或相反方向上的变化量,不小于该两个壳状矫治器中的在先一个所对应的矫治步所具有的目标施治牙的移动设计量。
作为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目标施治牙为前牙,所述施力件设置为用于压低目标施治牙的弓丝。
作为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弓丝设置为压低辅弓或摇椅弓。
作为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每个壳状矫治器的前牙区设置有与所述施力件的中部相配接的限位件,每个壳状矫治器的两侧后牙区设置有与所述施力件的端部相配接的固定件。
作为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限位件设为所述接口件,并且,N个壳状矫治器的该接口件及/或其配接部相对于该接口件所在牙齿或邻近牙齿的位置,随矫治顺序趋近牙切端移动;
以及/或者,所述固定件设为所述接口件,并且,N个壳状矫治器的该接口件及/或其配接部相对于该接口件所在牙齿或邻近牙齿的位置,随矫治顺序趋近牙龈移动,或者,N个壳状矫治器的该接口件及/或其配接部相对于该接口件所在牙齿或邻近牙齿的角度,随矫治顺序朝向近中牙龈转动。
作为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目标施治牙为磨牙,所述施力件设置为用于远移或近移目标施治牙的弓丝。
作为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弓丝设置为唇挡或口外弓。
作为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每个壳状矫治器的目标施治牙设置所述接口件;
N个壳状矫治器的所述接口件及/或其配接部相对于该接口件所在牙齿的位置,随矫治顺序向所述目标施治牙的移动的相反方向移动。
作为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每个壳状矫治器的目标施治牙的颊侧设置所述接口件,且每个壳状矫治器的两侧后牙区均设置所述接口件。
作为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施力件设置为一体弯折成型的钢材或记忆合金的弓丝,或者,设置为包含弹性件的连杆组件。
作为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施力件在自身弹性复位力的作用下经由壳状矫治器向目标牙齿施加矫治力。
作为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接口件为管形结构且其配接部为安装孔,所述施力件插接配合于所述安装孔内;
或者,所述接口件为槽形结构且所述配接部为卡槽,所述施力件卡接于所述卡槽内;
或者,所述接口件为凸起且所述配接部为卡柱,所述施力件挂扣于所述卡柱上。
作为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接口件与壳状矫治器一体成型;或者与壳状矫治器分体成型,并且粘接、焊接、铆接或者卡扣固定在壳状矫治器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包括:通过变化该接口件及/或配接部与该接口件所在牙齿或邻近牙齿的相对位置或角度,使得施力件呈现不同的安装状态,进而便于根据矫治进展施力件弓丝的矫治力,降低因为矫治进展而变更施力件(例如将弓丝弯制成新的弯曲形状,或者完全替换成另一个新施力件)的频次,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就医时间成本高、产品成本高的问题,在保证矫治效果、缩短矫治时间的同时,达到节约就医时间、降低就医频次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矫治装置的弓丝和对应第1矫治步的壳状矫治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矫治装置的弓丝和对应第M矫治步的壳状矫治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矫治装置的弓丝和对应第1矫治步的壳状矫治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矫治装置的弓丝和对应第M矫治步的壳状矫治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矫治装置的弓丝和对应第1矫治步的壳状矫治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的矫治装置的弓丝和对应第1矫治步的壳状矫治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的矫治装置的弓丝和对应第M矫治步的壳状矫治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矫治装置的设计方法的步骤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矫治装置的设计系统的模块示意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这些实施例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矫治装置,其用于对目标施治牙进行矫治。参图1至图7,所述矫治装置包括N个壳状矫治器10和弓丝20,N≥2且为自然数。
其中,壳状矫治器10具体可以是聚合物材质通过热压膜成型工艺形成的透明构件,又可以称之为隐形矫治器,其具有多个牙齿容纳腔。在壳状矫治器10佩戴于牙列100上时,壳状矫治器10包覆在牙列100外部并且透过壳状矫治器10可以看见牙列100,牙列100中的牙齿分别容纳于相应的所述牙齿容纳腔内。
壳状矫治器10划分有前牙区和两侧的后牙区。壳状矫治器10的前牙区即对应于牙列100中的前牙区;壳状矫治器10的后牙区即对应于牙列100中的后牙区,而可以理解的,壳状矫治器10的两侧的后牙区分为左侧后牙区和右侧后牙区。当然,壳状矫治器10也可以基于矫治需要而只具有前牙区而无后牙区,或者只有后牙区而无前牙区。
此处,术语“前牙区”和“后牙区”根据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出版的《口腔医学导论》第2版第36-38页中对于牙齿的分类进行定义,前牙区包括切牙、侧切牙和尖牙,以FDI标记法显示为1-3的牙齿,后牙区包括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第二磨牙以及第三磨牙,以FDI标记法显示为4-8的牙齿。
利用所述矫治装置针对目标施治牙的矫治中,将目标施治牙从初始布局重新定位到目标布局,该整个矫治分成N个逐次的矫治步,每一个矫治步将目标施治牙从该矫治步的初始布局重新定位到该矫治步的目标布局。基本上,在N个矫治步中,在后一个矫治步的初始布局即在先一个矫治步的目标布局。
在所述矫治装置中,N个壳状矫治器10分别对应于N个逐次的矫治步。每一个壳状矫治器10用于实现把目标施治牙从对应矫治步的初始布局重新定位到该对应矫治步的目标布局。
进一步地,如背景技术所提,壳状矫治器上设置施力件以旨在通过施力件提供额外的矫治力的技术已有披露。然而,一种现有技术中,对于一系列壳状矫治器逐一配置各自的施力件,矫治产品的总体成本昂贵;而另一种现有技术中,对于一根施力件可以从前一壳状矫治器上拆下并用于下一壳状矫治器上,但是由于随着施治牙的移动而导致施力件的矫治力变小,必须依靠医生对施力件进行变更,例如通过弯折来变更弓丝形式的施力件的弯曲形状,或者通过更换新施力件等,增加了复诊频次,占用患者和医生较多的时间,也会增加矫治产品的成本和造价。
而本申请中,N个壳状矫治器10分别具有接口件12,施力件20可以拆卸地固定安装在N个壳状矫治器10的接口件12的配接部;并且,N个壳状矫治器10的接口件12及/或其配接部相对于该接口件12所在牙齿或邻近牙齿的位置或角度,随矫治顺序而变化。
本申请中,接口件12及/或其配接部相对于该接口件12所在牙齿或邻近牙齿的位置或角度发生变化,至少包含以下几种实施情况:其一,接口件12及其配接部,与该接口件所在牙齿或该接口件所邻近牙齿的相对位置或角度发生变化;另一,变化实施中,接口件12与该接口件所在牙齿或该接口件所邻近牙齿的相对位置或角度不变,而接口件12的配接部在接口件12上的位置或角度变化;当然,也可以接口件12与该接口件所在牙齿或该接口件所邻近牙齿的相对位置或角度发生变化,而接口件12的配接部与该接口件所在牙齿或该接口件所邻近牙齿的相对位置或角度不变。
如此,通过调整该接口件12及/或配接部与该接口件12所在牙齿或该接口件所邻近牙齿的相对位置或角度,使得施力件20呈现不同的安装状态,进而便于根据矫治进展补强施力件的矫治力,降低因为矫治进展而人为变更施力件(例如将弓丝形式的施力件弯制成新的弯曲形状,或者完全替换成另一个新施力件)的频次,甚至于无需变更施力件就可以完成N个矫治步,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就医时间成本高、矫治产品成本高的问题,在保证矫治效果、缩短矫治时间的同时,达到节约就医时间、降低就医频次、提升施力件使用寿命的效果。另外,还可以避免现有技术因医生凭经验弯折弓丝形式的施力件而导致矫治力不稳定的问题,使得矫治力控制地更合理、更稳定,患者矫治过程中体感更舒适。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中,无论是施力件通过弯折而弯曲形状发生变化(例如弓丝形式的施力件)、又或者通过调节而改变长度(例如后文所提到的采用包含弹性件的连杆组件这一类型的施力件),还是施力件在被淘汰而替换成了一个新的施力件,在本申请中,都被定性为施力件发生了人为变更,属于“非同一施力件”/“施力件不同”的范畴。
进一步地,在至少两个壳状矫治器10上,接口件及/或其配接部相对于该接口件所在牙齿或邻近牙齿的位置或角度,随矫治顺序而变化,以使所述施力件无人为变更地适配于所述的至少两个壳状矫治器。也即,在该所述的至少两个壳状矫治器上,通过随矫治进展来调整接口件及/或其配接部相对于该接口件所在牙齿或邻近牙齿的位置或角度,使得同一施力件不需要人为变更,即可适配所述的至少两个壳状矫治器,并能够保证矫治力,将因治疗中目标施治牙的移动而导致的施力件的矫治力衰减进行一部分或全部抵消。
具体而言,N个壳状矫治器10的接口件12的配接部与该接口件12所在牙齿或该接口件所邻近牙齿的相对位置或角度,随矫治顺序而向补强施力件20的矫治力的方向变化。所述的向补强施力件20的矫治力的方向变化,例如是:对应于第M个壳状矫治器10,N≥M≥2,其接口件12及/或其配接部与该接口件12所在牙齿或该接口件所邻近牙齿的相对位置或角度,若相较于第M-1个壳状矫治器10发生了变化,并且,相较于未发生变化的情况,同一施力件20安装之后所提供的矫治力更大,即发生了所述的向补强施力件20的矫治力的方向变化。
进一步地,N>2时,N个壳状矫治器10的接口件12及/或其配接部相对于该接口件12所在牙齿或邻近牙齿的位置或角度,随矫治顺序逐一变化。也即,每个壳状矫治器10都相较于其先一个壳状矫治器10,调整其接口件12及/或其配接部与该接口件12所在牙齿或该接口件12所邻近牙齿的相对位置。当然,在变化实施方式中,N>2时,N个壳状矫治器10的接口件12及/或其配接部相对于该接口件12所在牙齿或邻近牙齿的位置或角度,随矫治顺序而阶段变化,如此,N个壳状矫治器10依照矫治顺序而划分为若干组,同一组中的壳状矫治器10的接口件12及/或其配接部相对于该接口件12所在牙齿或邻近牙齿的位置或角度相同(不变化),不同组中的壳状矫治器10的接口件12及/或其配接部相对于该接口件12所在牙齿或邻近牙齿的位置或角度不同。
其中,作为一种可选方案,可以随矫治顺序变化N个壳状矫治器10的接口件12及/或其配接部相对于该接口件12所在牙齿或邻近牙齿的位置,当然也可以随矫治顺序变化N个壳状矫治器10的接口件12及/或其配接部相对于该接口件12所在牙齿或邻近牙齿的角度。
一实施方式中,N个壳状矫治器10的接口件12及/或其配接部相对于该接口件12所在牙齿或邻近牙齿的位置,随矫治顺序在所述目标施治牙的移动的相同方向或相反方向上变化。
而作为优选地,相邻的两个壳状矫治器10中,第M个壳状矫治器10的接口件12及/或其配接部相对于该接口件12所在牙齿或邻近牙齿的位置AM,相较于在第M-1个壳状矫治器的目标施治牙上的接口件及/或其配接部与目标施治牙的相对位置AM-1,在所述目标施治牙的移动的相同方向或相反方向上移动距离(或者称变化量)T,不小于第M-1个矫治步所具有的目标施治牙的移动设计量T0M-1。所述移动设计量T0M-1即该第M-1个矫治步的目标布局相较于该第M-1个矫治步的初始布局的目标施治牙的移动量。如此,除了保证矫治效果之外,还可以避免现有技术因医生凭经验弯折施力件而导致矫治力不稳定的问题,使得矫治力控制地更合理、更稳定,患者矫治过程中体感更舒适。
进一步地,施力件20可以设置为一体弯折成型的弓丝,材质可以选用钢材或者记忆合金。本申请的技术方案,相较于现有技术,尤其是对于采用难以二次弯折的记忆合金丝作为施力件的系列矫治产品更具有极大优势,具体地,在采用难以二次弯折的记忆合金丝作为施力件的现有技术中,当矫治过程中施力件的矫治力不足时,则需要淘汰掉在先矫治步所用的施力件而替换成新的施力件,造成产品的成本增加;而本申请中,通过调整接口件12及/或其配接部与该接口件12所在牙齿或接口件12所邻近牙齿的角度,而可以使得以记忆合金丝所构成的施力件20尽可能的应用在更多的矫治步中并能保证这些矫治步的矫治效果,甚至整个治疗过程只需要同一施力件20即可,在保证矫治效果、缩短矫治时间的同时大大降低了产品成本。
当然,施力件20的材料不限于此,例如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施力件还可以设置为包含弹性件的连杆组件,可以在自身弹性复位力(例如所述弹性件的形变恢复力)的作用下经由壳状矫治器10向目标牙齿施加矫治力。
进一步地,接口件12的具体结构具有多种实施方式,例如: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接口件12为管形结构且其配接部为安装孔,施力件20插接配合于所述安装孔内;在再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接口件12为槽形结构且所述配接部为卡槽,施力件20卡接于所述卡槽内;在另一种可选实施方式中,接口件12为凸起且所述配接部为卡柱,施力件20挂扣于所述卡柱上。
接口件12具体可以与壳状矫治器10一体成型;或者也可以与壳状矫治器10分体成型,并且接口件12的底面通过粘接、焊接、铆接或者卡扣固定在壳状矫治器10上。
再者,接口件1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设置在壳状矫治器10的单颗牙齿的牙冠上,如此,N个壳状矫治器10的接口件12及/或其配接部相对于该接口件12所在牙齿或邻近牙齿的位置或角度,随矫治顺序而变化;而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接口件12可以设置在壳状矫治器10的邻牙间隙上,所述邻牙间隙处也就是两颗相邻牙齿的间隙处,如此,N个壳状矫治器10的接口件12及/或其配接部相对于该接口件12所邻近牙齿的位置或角度,随矫治顺序而变化。
接下来,本实施方式还提供了所述矫治装置的设计方法,参图8,所述设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所述设计方法包括步骤S100:获取牙列的三维数字模型,形成与N个壳状矫治器对应的逐次的N个矫治步。
在该步骤S100中的所述牙列,比如上颌牙列或下颌牙列。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牙列可以是一个完整的牙列,也可以是部分牙列。
再者,一实施方式中,该步骤S100中的所述的牙列的三维数字模型,可以是指进行任何矫治之前的牙列的三维数字模型(例如,该三维数字模型对应于完全未进行任何矫治之前的牙列),也可以是在经过一部分矫正之后的三维数字模型。
另外,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的牙列的三维数字模型,可以通过层析X射线扫描(CAT扫描)、数字化断层X线扫描(CT)、锥束CT扫描(CBCT)、核磁共振造像(MRI)、口内光学扫描等手段获取;而一变化实施方式中,该也可以先用常规手段制作患者牙列的铸件,比如石膏铸件,再利用扫描设备,比如激光扫描设备、CT扫描设备,扫描该铸件,进而获取到所述的牙列的三维数字模型。
当然,在本领域中其它已知技术,若适用于牙列的三维数字模型的获取,同样可以应用于本申请所披露的步骤S100。
基于所获取到的牙列的三维数字模型,形成逐次的N个矫治步,每一个矫治步将目标施治牙从该矫治步的初始布局重新定位到该矫治步的目标布局,N≥2。基本上,在N个矫治步中,在后一个矫治步的初始布局即在先一个矫治步的目标布局。
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在获取到牙列的三维数字模型后,可以将其进行分割,使得该三维数字模型中各牙齿之间相互独立,从而能够单独移动每颗牙齿;进一步地,可人工操作经分割的牙列的三维数字模型,将各牙齿移动到期望的位置,又或者利用计算机,自动将各牙齿移动到期望的位置,以获得期望布局下的牙列的三维数字模型;并且,基于牙列的三维数字模型和期望布局下的牙列的三维数字模型,进行插值计算,产生N个逐次的中间布局,即N个逐次的矫治步的目标布局。当然,在一变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获取到牙列的三维数字模型后,可以将其进行分割,使得该三维数字模型中各牙齿之间相互独立,从而能够单独移动每颗牙齿;进一步地,可人工操作经分割的牙列的三维数字模型,直接获得N个逐次的矫治步的目标布局。当然,该处所介绍的两种N个矫治步的目标布局的获得方式,仅为本申请可行的具体示例,在本领域已公开的其它可行技术,同样可以应用于该步骤S100中。
在该步骤100中,N个壳状矫治器10分别对应于N个逐次的矫治步。每一个壳状矫治器10用于实现把目标施治牙从对应矫治步的初始布局重新定位到该对应矫治步的目标布局。
所述设计方法包括步骤S200:在N个壳状矫治器上设计接口件及/或其配接部相对于该接口件所在牙齿或邻近牙齿的位置或角度。
在该步骤S200中,接口件12的配接部可供施力件20可拆卸地安装,而在N个壳状矫治器上均具有接口件12,由此使得同一施力件20可以随着矫治进展而拆卸地适配在N个壳状矫治器10上;同时,在该步骤200中,将N个壳状矫治器10的接口件12及/或其配接部相对于该接口件12所在牙齿或邻近牙齿的位置或角度设计成:随矫治顺序而变化。
如此,通过调整该接口件12及/或配接部与该接口件12所在牙齿或该接口件所邻近牙齿的相对位置或角度,使得施力件20呈现不同的安装状态,进而便于根据矫治进展补强施力件的矫治力,降低因为矫治进展而变更施力件(例如将弓丝形式的施力件弯制成新的弯曲形状,或者完全替换成另一个新施力件)的频次,甚至于无需变更施力件就可以完成N个矫治步,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就医时间成本高、矫治产品成本高的问题,在保证矫治效果、缩短矫治时间的同时,达到节约就医时间、降低就医频次、提升施力件使用寿命的效果。另外,还可以避免现有技术因医生凭经验弯折弓丝形式的施力件而导致矫治力不稳定的问题,使得矫治力控制地更合理、更稳定,患者矫治过程中体感更舒适。
具体而言,N个壳状矫治器10的接口件12的配接部与该接口件12所在牙齿或该接口件所邻近牙齿的相对位置或角度,随矫治顺序而向补强施力件20的矫治力的方向变化。所述的向补强施力件20的矫治力的方向变化,例如是:对应于第M个壳状矫治器10,N≥M≥2,其接口件12及/或其配接部与该接口件12所在牙齿或该接口件所邻近牙齿的相对位置或角度,若相较于第M-1个壳状矫治器10发生了变化,并且,相较于未发生变化的情况,同一施力件20安装之后所提供的矫治力更大,即发生了所述的向补强施力件20的矫治力的方向变化。
一实施方式中,N个壳状矫治器10的接口件12及/或其配接部相对于该接口件12所在牙齿或邻近牙齿的位置,随矫治顺序在所述目标施治牙的移动的相同方向或相反方向上变化。
而作为优选地,相邻的两个壳状矫治器10中,第M个壳状矫治器10的接口件12及/或其配接部相对于该接口件12所在牙齿或邻近牙齿的位置AM,相较于在第M-1个壳状矫治器的目标施治牙上的接口件及/或其配接部与目标施治牙的相对位置AM-1,在所述目标施治牙的移动的相同方向或相反方向上移动距离(或者称变化量)T,不小于第M-1个矫治步所具有的目标施治牙的移动设计量T0M-1。所述移动设计量T0M-1即该第M-1个矫治步的目标布局相较于该第M-1个矫治步的初始布局的目标施治牙的移动量。如此,除了保证矫治效果之外,还可以避免现有技术因医生凭经验弯折施力件而导致矫治力不稳定的问题,使得矫治力控制地更合理、更稳定,患者矫治过程中体感更舒适。
在此,该步骤S200中,优选地实施方式中,基于N个壳状矫治器的三维数字模型来设计接口件12及/或其配接部相对于该接口件12所在牙齿或邻近牙齿的位置或角度。如此,可以直接在壳状矫治器的三维数字模型中完成所述位置或角度的设计,进而使得后续在壳体矫治器的实体件加工成型之后、基于所得的设计结果安装接口件12,甚至使得在壳体矫治器的实体件加工成型时一体成型出满足所得设计结果的接口件12。当然,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先基于N个壳状矫治器的三维数字模型来加工成型出壳体矫治器的实体件,再基于该实体件来设计接口件12及/或其配接部相对于该接口件12所在牙齿或邻近牙齿的位置或角度。这些实施方式都未脱离本申请的技艺宗旨和技术构思。
其中,壳状矫治器的三维数字模型的形成方法可以是:基于对应矫治步的牙列的三维数字模型,去除牙龈部分后仅保留牙冠三维数字模型;生成包裹所述牙冠三维数字模型的内表面三维数字模型;基于内表面三维数字模型沿法向外扩预定距离(例如,设定的壳状矫治器的厚度),得到外表面三维数字模型;接着,联合内表面三维数字模型和外表面三维数字模型,产生壳状矫治器的三维数字模型。在一实施方式中,壳状矫治器的三维数字模型可以是STL模型。当然,本领域已公开的其它相关技术同样适用。
另外,基于壳状矫治器的三维数字模型而进一步加工成型出壳状矫治器的实体件的过程,例如是:基于壳状矫治器的三维数字模型,产生3D打印数字文件;利用3D打印数字文件控制3D打印设备制作壳状矫治器。这些步骤在本技术领域已经予以披露,不再赘述。又或者,本领域已公开的其它可行技术,例如热压膜成型工艺,也同样适用。
接下来,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前文所述的矫治装置的设计方法中的步骤。
接下来,参图9,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矫治装置的设计系统800。
该设计系统800包括存储器81和处理器82,存储器81存储有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处理器82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前文所述的矫治装置的设计方法中的步骤。
这里,结合前文所述的矫治装置的设计方法以及所述矫治装置中的说明,处理器82包括如下单元:
获取单元821,用于获取牙列的三维数字模型;
拟合单元822,用于形成与N个壳状矫治器对应的逐次的N个矫治步,N≥2;
计算单元823,用于在N个壳状矫治器10上设计接口件及/或其配接部相对于该接口件所在牙齿或邻近牙齿的位置或角度。
当然,处理器82的各个单元还可用于执行前文所述的矫治装置的设计方法中的其他步骤,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对本申请的矫治装置、矫治装置的设计方法和设计系统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主要实施方式进行了整体介绍,接下来下面结合针对具体矫治案例的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1
参图1和图2,本实施例中,所述矫治装置可以用于目标前牙的压低矫治。也即,在本实施例中,以目标前牙作为前文整体介绍中所述的目标施治牙,对应于目标前牙的压低,施力件20设置为向目标前牙提供压低力(即矫治力)的弓丝(为便于理解,本实施例中也结合标号以弓丝20进行说明)。
具体地,所述矫治装置包括N个壳状矫治器10和弓丝20,N≥2且为自然数。
在图中,弓丝20具体设置为压低辅弓,当然,在变化实施例中,弓丝20也可以实施为摇椅弓。
每个壳状矫治器10的两侧后牙区均固定设置有与弓丝20的两端部可拆卸地相配接的固定件12,每个壳状矫治器10的前牙区设置有与弓丝20的中部可拆卸地相配接的限位件13。
具体地,固定件12为管形结构且其具有设为安装孔的配接部,弓丝20的两端部插接配合于所述安装孔内;又或者,固定件12为槽形结构且设为具有卡槽的配接部,弓丝20的两端部卡接于所述卡槽内;又或者,固定件12为凸起且具有设为卡柱的配接部,弓丝20的两端部挂扣于所述卡柱上。限位件13具体可以设置为在壳状矫治器10前牙区的凸起,该凸起具有设置为切端侧凹槽的配接部以便于钩挂弓丝20。其中,所述切端侧凹槽为形成在所述凸起的朝向前牙区切端一侧的凹槽。
在本实施例中,固定件12设为前文整体介绍中所提的接口件12。弓丝20可以拆卸地固定安装在N个壳状矫治器10的固定件12的所述配接部;并且,N个壳状矫治器10的固定件12及/或其配接部与该固定件12所在牙齿或邻近牙齿的相对位置,随矫治顺序而发生变化,具体地,随矫治顺序而向补强弓丝20的矫治力的方向变化。
在至少两个壳状矫治器10上,固定件12及/或其配接部与该固定件12所在牙齿或邻近牙齿的相对位置,随矫治顺序而变化,以使弓丝20无人为变更地适配于所述的至少两个壳状矫治器。也即,在该所述的至少两个壳状矫治器上,通过随矫治进展来调整固定件12及/或其配接部与该固定件12所在牙齿或邻近牙齿的相对位置,使得同一弓丝20不需要人为变更(例如将弓丝20弯制成新的弯曲形状,或者完全替换成另一个新弓丝),即可适配所述的至少两个壳状矫治器,并能够保证矫治力,将因治疗中目标前牙的压低而导致的弓丝20的压低力衰减进行一部分或全部抵消。
其中,本实施例中,N个壳状矫治器10的固定件12结构相同,具体指的是所述配接部在固定件12上的设置位置相同,故而,在如图所示,N个壳状矫治器10的固定件12与该固定件12所在牙齿或邻近牙齿的相对位置变化,如此,相应的,N个壳状矫治器10的固定件12的配接部与该固定件12所在牙齿或邻近牙齿的相对位置也同样相应的变化。
再者,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固定件12具体可以位于壳状矫治器10的后牙区中的一颗牙齿的牙冠上,该牙齿可以是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第二磨牙、第三磨牙的任意一个,故此,在本实施接下来的介绍中,以固定件12(及其配接部)与该固定件12所在牙齿的相对位置予以介绍,而可以理解的,在本实施例变化为固定件12具体可以位于壳状矫治器10的后牙区中的邻牙间隙时,所述的“固定件12(及其配接部)与该固定件12所在牙齿的相对位置”可以对应变化为“固定件12(及其配接部)与该固定件12所邻近牙齿的相对位置”。
接下来,N个壳状矫治器10的固定件12(及其配接部)与该固定件12所在牙齿的相对位置,随矫治顺序在目标前牙的移动方向上发生变化,具体为随矫治顺序趋近牙龈移动。例如图1中示例了本实施例的第1个壳状矫治器10和弓丝20的配合,图2中示例了本实施例的第M个壳状矫治器10和弓丝20的配合,N≥M≥2,比较两个图可见,第M个壳状矫治器10的固定件12(及其配接部)相较于其所在牙齿相对靠近牙龈,而第1个壳状矫治器10的固定件12及其配接部相较于其所在牙齿相对靠近咬合面。如此,随着矫治顺序,第M个壳状矫治器10的目标前牙的高度相较于第1个壳状矫治器10而言被压低,通过将在后的壳状矫治器10上的固定件12(及其配接部)随矫治顺序在目标前牙的移动的相同方向上发生变化,例如趋近牙龈移动,可以抵销因目标前牙的压低而造成的矫治力消减,无需变更弓丝20即可保证弓丝20依然提供足够的压低力,在保证矫治效果、缩短矫治时间的同时,达到节约就医时间、降低就医频次的效果。
进一步地,N个壳状矫治器10的固定件12(及其配接部)相对于该接口件12所在牙齿的位置,随矫治顺序逐一变化。也即,每个壳状矫治器10都相较于其先一个壳状矫治器10,调整其固定件12(及其配接部)与该接口件12所在牙齿的相对位置。当然,在变化实施方式中,N个壳状矫治器10的固定件12(及其配接部)相对于该接口件12所在牙齿的位置,也可以随矫治顺序而阶段变化,如此,N个壳状矫治器10依照矫治顺序而划分为若干组,同一组中的壳状矫治器10的固定件12(及其配接部)相对于该接口件12所在牙齿的位置相同(不变化),不同组中的壳状矫治器10的固定件12(及其配接部)相对于该接口件12所在牙齿的位置不同。
更为详细的,本实施例中,第M个壳状矫治器10的固定件12(及其配接部)与该固定件12所在牙齿的相对位置AM,相较于在第M-1个壳状矫治器的固定件12(及其配接部)与该固定件12所在牙齿的相对位置AM-1,在目标前牙的移动的相同方向上的移动距离(或者称变化量)T,不小于第M-1个矫治步所具有的目标施治牙的移动设计量T0M-1。所述移动设计量T0M-1即该第M-1个矫治步的目标布局相较于该第M-1个矫治步的初始布局的目标前牙的压低量。如此,除了保证矫治效果之外,还可以避免现有技术因医生凭经验弯折弓丝而导致矫治力不稳定的问题,使得矫治力控制地更合理、更稳定,患者矫治过程中体感更舒适。
进一步地,弓丝20可以设置为一体弯折成型的钢丝,或者也可以设置为一体成型的记忆合金丝。本申请的技术方案,相较于现有技术,尤其是对于采用难以二次弯折的记忆合金丝作为弓丝的系列矫治产品更具有极大优势,具体地,在采用难以二次弯折的记忆合金丝作为弓丝的现有技术中,当矫治过程中弓丝的压低力不足时,则需要淘汰掉在先矫治步所用的弓丝而替换成一根新的弓丝,造成产品的成本增加;而本申请中,通过调整固定件12及其配接部与该固定件12所在牙齿的相对位置,而可以使得以记忆合金丝所构成的弓丝20尽可能的应用在更多的矫治步中并能保证这些矫治步的矫治效果,甚至整个治疗过程只需要一根弓丝20即可,在保证矫治效果、缩短矫治时间的同时大大降低了产品成本。
其中,弓丝20由于在固定件12和限位件13的安装而发生弯曲,其在自身弹性复位力的作用下经由限位件13向壳状矫治器10施力,所施加的力又由壳状矫治器10传递至目标前牙,从而实现向目标前牙施加矫治力,该矫治力指向牙龈以压低目标前牙。
另外,弓丝20两端设置有弯曲部,在弓丝20固定安装于固定件12的配接部时,该弯曲部位于固定件12的近中一侧,并可以与固定件12相抵,以避免弓丝20在配接部中窜动(例如向远中滑动)。
进一步地,每个壳状矫治器10的两侧后牙区对称或者不对称地固定设置有固定件12,也即,每个壳状矫治器10的左侧后牙区设置有固定件12,右侧后牙区也设置有固定件12。
固定件12具体可以与壳状矫治器10一体成型;或者也可以与壳状矫治器10分体成型,并且固定件12的底面通过粘接、焊接、铆接或者卡扣固定在壳状矫治器10上。
进一步地,限位件13,优选可以设置在前牙区的唇侧,其具体可以位于壳状矫治器10的前牙区的切牙、中切牙、尖牙的任意一个上或者位于相邻两个牙齿之间的间隙处。当然,在每个壳状矫治器10上设置两个或者更多个限位件13时,可以在壳状矫治器10的前牙区的切牙、中切牙、尖牙、相邻两个牙齿之间的间隙等任意两个或多个位置设置限位件13。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N个壳状矫治器10上的限位件13的位置不变,其切端侧凹槽至所在牙齿或邻近牙齿的切端的距离相同。
再者,限位件13具体可以与壳状矫治器10一体成型;或者也可以与壳状矫治器10分体成型,并且限位件13通过粘接、焊接、铆接或者卡扣固定在壳状矫治器10上。
进一步地,壳状矫治器10可以一体设置,也可以分段设置。当壳状矫治器10分段设置时,其大致包括设置有限位件13的压低段和设置有固定件12的支抗段。例如,壳状矫治器10可以分成三段:前牙区段、左侧后牙区段和右侧后牙区段;当然,分段方式不限于此。
进一步地,每个壳状矫治器10的两侧后牙区分别设置有一个、两个或者更多个固位附件容纳槽,所述附件容纳槽分布于壳状矫治器10的舌侧、唇颊侧的任一侧或两侧,并且优选地在壳状矫治器10的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上均设置有所述附件容纳槽。所述附件容纳槽具体可以是贯通壳状矫治器10的开窗结构,也可以是自壳状矫治器10的所述牙齿容纳腔向外凸出的鼓泡结构。通过设置所述附件容纳槽,在所述壳状矫治器10佩戴于牙列100上时,可以在牙列100的对应位置安装固定固位附件,例如通过胶粘的方式将所述固位附件固定安装在牙列100的牙齿表面,所述固位附件恰好可以容纳于所述附件容纳槽中,由此所述固位附件对壳状矫治器10进行固位。
本实施例的所述矫治装置的设计方法,结合前面整体介绍中所述的,所述设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00:所述设计方法包括步骤S100:获取牙列的三维数字模型,形成与N个壳状矫治器10对应的逐次的N个矫治步。
在该步骤S100中,基于本实施例所针对的目标前牙的压低,N个矫治步的每一个矫治步将目标前牙从该矫治步的初始布局重新定位(具体为压低)到该矫治步的目标布局,N≥2。基本上,在N个矫治步中,在后一个矫治步的初始布局即在先一个矫治步的目标布局。相应的,每一个壳状矫治器10用于实现把目标前牙从对应矫治步的初始布局重新定位(具体为压低)到该对应矫治步的目标布局。
步骤S200:在N个壳状矫治器10上设计固定件12及/或其配接部相对于该固定件12所在牙齿或邻近牙齿的位置或角度。
基于前面本实施例1的介绍,该步骤S200中,将N个壳状矫治器10的固定件12(及其配接部)相对于该固定件12所在牙齿的位置设计成:随矫治顺序而变化。
如此,通过调整该固定件12(及其配接部)与该固定件12所在牙齿的相对位置,使得弓丝20呈现不同的安装状态,进而便于根据矫治进展补强弓丝的矫治力,降低因为矫治进展而变更弓丝(例如将弓丝弯制成新的弯曲形状,或者完全替换成另一个新弓丝)的频次,甚至于无需变更弓丝就可以完成N个矫治步,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就医时间成本高、矫治产品成本高的问题,在保证矫治效果、缩短矫治时间的同时,达到节约就医时间、降低就医频次、提升弓丝使用寿命的效果。另外,还可以避免现有技术因医生凭经验弯折弓丝而导致矫治力不稳定的问题,使得矫治力控制地更合理、更稳定,患者矫治过程中体感更舒适。
具体而言,N个壳状矫治器10的固定件12(及其配接部)与该固定件12所在牙齿的相对位置,随矫治顺序而向补强弓丝20的矫治力的方向变化,在本实施例中,随矫治顺序在目标前牙的移动的相同方向上发生变化,例如趋近牙龈移动。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的步骤S200包括:
在第1个壳状矫治器10的后牙区设计固定件12及/或其配接部与所在牙齿或邻近牙齿的相对位置A1
在第M个壳状矫治器的后牙区设计固定件12及/或其配接部与所在牙齿或邻近牙齿的相对位置AM,以使得该相对位置AM,相较于在第M-1个壳状矫治器的后牙区的固定件12及/或其配接部与所在牙齿或邻近牙齿的相对位置AM-1,趋近牙龈移动距离T>0,2≤M≤N。
优选地,所述的距离T不小于第M-1个矫治步所具有的目标施治牙的移动设计量T0M-1。如此,除了保证矫治效果之外,还可以避免现有技术因医生凭经验弯折弓丝而导致矫治力不稳定的问题,使得矫治力控制地更合理、更稳定,患者矫治过程中体感更舒适。
另外,本实施例中,所述设计方法还包括步骤S300:在N个壳状矫治器10前牙区上设计限位件13及/或其所述切端侧凹槽相对于该限位件12所在牙齿或邻近牙齿的位置,在目标前牙的移动的相同方向或相反方向上相同。也即,N个壳状矫治器10上的限位件13的位置基本相同,其切端侧凹槽至所在牙齿或邻近牙齿的切端的距离相同。
接下来,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本实施例的矫治装置的设计方法中的步骤。
接下来,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矫治装置的设计系统,如前面整体介绍中所述的。结合图9,该设计系统800包括存储器81和处理器82,存储器81存储有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处理器82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前文所述的矫治装置的设计方法中的步骤。其它具体不再赘述。
实施例2
参图3和图4,本实施例中,所述矫治装置可以用于目标前牙的压低矫治。也即,在本实施例中,以目标前牙作为前文整体介绍中所述的目标施治牙,对应于目标前牙的压低,施力件20设置为向目标前牙提供压低力(即矫治力)的弓丝(为便于理解,本实施例中也结合标号以弓丝20进行说明)。
具体地,所述矫治装置包括N个壳状矫治器10和弓丝20,N≥2且为自然数。
在图中,弓丝20具体设置为压低辅弓,当然,在变化实施例中,弓丝20也可以实施为摇椅弓。
每个壳状矫治器10的两侧后牙区均固定设置有与弓丝20的两端部可拆卸地相配接的固定件12,每个壳状矫治器10的前牙区设置有与弓丝20的中部可拆卸地相配接的限位件13。
具体地,固定件12为管形结构且其具有设为安装孔的配接部,弓丝20的两端部插接配合于所述安装孔内;又或者,固定件12为槽形结构且设为具有卡槽的配接部,弓丝20的两端部卡接于所述卡槽内;又或者,固定件12为凸起且具有设为卡柱的配接部,弓丝20的两端部挂扣于所述卡柱上。限位件13具体可以设置为在壳状矫治器10前牙区的凸起,该凸起具有切端侧凹槽以便于钩挂弓丝20。其中,所述切端侧凹槽为形成在所述凸起的朝向前牙区切端一侧的凹槽。
在本实施例中,固定件12设为前文整体介绍中所提的接口件12。弓丝20可以拆卸地固定安装在N个壳状矫治器10的固定件12的所述配接部;N个壳状矫治器10的接口件12及/或配接部与该接口件12所在牙齿或邻近牙齿的角度,随矫治顺序而发生变化,具体地,随矫治顺序而向补强弓丝20的矫治力的方向变化。
其中,本实施例中,N个壳状矫治器10的固定件12结构相同,具体指的是所述配接部在固定件12上的设置位置相同,故而,在如图所示,N个壳状矫治器10的固定件12与该固定件12所在牙齿或邻近牙齿的角度变化,如此,相应的,N个壳状矫治器10的固定件12的配接部与该固定件12所在牙齿或邻近牙齿的角度也同样相应的变化。
在至少两个壳状矫治器10上,固定件12及/或其配接部与该固定件12所在牙齿或邻近牙齿的角度,随矫治顺序而变化,以使弓丝20无人为变更地适配于所述的至少两个壳状矫治器。也即,在该所述的至少两个壳状矫治器上,通过随矫治进展来调整固定件12及/或其配接部与该固定件12所在牙齿或邻近牙齿的角度,使得同一弓丝20不需要人为变更(例如将弓丝20弯制成新的弯曲形状,或者完全替换成另一个新弓丝),即可适配所述的至少两个壳状矫治器,并能够保证矫治力,将因治疗中目标前牙的压低而导致的弓丝20的压低力衰减进行一部分或全部抵消。
再者,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固定件12具体可以位于壳状矫治器10的后牙区中的一颗牙齿的牙冠上,该牙齿可以是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第二磨牙、第三磨牙的任意一个,故此,在本实施接下来的介绍中,以固定件12(及其配接部)与该固定件12所在牙齿的相对位置予以介绍,而可以理解的,在本实施例变化为固定件12具体可以位于壳状矫治器10的后牙区中的邻牙间隙时,所述的“固定件12(及其配接部)与该固定件12所在牙齿的角度”可以对应变化为“固定件12(及其配接部)与该固定件12所邻近牙齿的角度”。
接下来,N个壳状矫治器10的固定件12(及其配接部)与该固定件12所在牙齿的角度,随矫治顺序朝向近中牙龈转动。例如图3中示例了本实施例的第1个壳状矫治器10和弓丝20的配合,图4中示例了本实施例的第M个壳状矫治器10和弓丝20的配合,N≥M≥2,比较两个图可见,第M个壳状矫治器10的固定件12(及其配接部)相较于其所在牙齿朝向牙龈,而第1个壳状矫治器10的固定件12(及其配接部)相较于其所在牙齿相对朝向咬合面。如此,随着矫治顺序,第M个壳状矫治器10的目标前牙的高度相较于第1个壳状矫治器10而言被压低,通过将在后的壳状矫治器10上的固定件12(及其配接部)随矫治顺序朝向近中牙龈转动,从而改变弓丝20的安装角度,抵销因目标前牙的压低而造成的矫治力消减,无需变更弓丝20即可保证弓丝20提供足够的压低力,在保证矫治效果、缩短矫治时间的同时,达到节约就医时间、降低就医频次的效果。
其中,固定件12(及其配接部)相较于其所在牙齿或邻近牙齿的角度,可以由固定件12的配接部的中轴线S1相对于最终矫治目标颌平面S的角度予以定义。所述的最终矫治目标颌平面S,指的是在第N个矫治步的目标布局中牙列100的颌平面S(即,最终牙列100的双侧中切牙近中邻接点至双侧第一磨牙的近中颊尖顶所构成的假象平面)。当然,固定件12及其配接部相较于其所在牙齿的角度,定义方式不限于上述,例如也可以由固定件12的配接部的中轴线S1相对于固定件12所在牙齿的咬合面上的三个基准点予以定义。
进一步地,N>2时,N个壳状矫治器10的固定件12(及其配接部)相对于该接口件12所在牙齿的角度,随矫治顺序逐一变化。也即,每个壳状矫治器10都相较于其先一个壳状矫治器10,调整其固定件12(及其配接部)与该接口件12所在牙齿的角度。当然,在变化实施方式中,N>2时,N个壳状矫治器10的固定件12(及其配接部)相对于该接口件12所在牙齿的角度,也可以随矫治顺序而阶段变化,如此,N个壳状矫治器10依照矫治顺序而划分为若干组,同一组中的壳状矫治器10的固定件12(及其配接部)相对于该接口件12所在牙齿的角度相同(不变化),不同组中的壳状矫治器10的固定件12(及其配接部)相对于该接口件12所在牙齿的角度不同。
优选地,将固定件12的配接部的中心点、近中端点、远中端点中的任一个作为参考点,N个壳状矫治器10的固定件12的配接部与该固定件12所在牙齿的角度,随矫治顺序以所述参考点为定点圆心进行转动变化。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参图3,第1个壳状矫治器10的固定件12(及其配接部)与该固定件12所在牙齿的角度为初始角,参图4,例如M=N,第N个壳状矫治器10的固定件12(及其配接部)与该固定件12所在牙齿的角度为最终角,N个壳状矫治器10的固定件12(及其配接部)与该固定件12所在牙齿的角度,随矫治顺序由所述初始角,沿朝向近中牙龈的方向,经过零个、一个或两个以上过渡角以一恒定角度差△A逐渐转动变化为所述最终角。
所述初始角例如可以是呈偏向对颌倾斜30°,所述最终角例如可以是呈偏向牙龈倾斜30°。
进一步地,弓丝20可以设置为一体弯折成型的钢丝,或者也可以设置为一体成型的记忆合金丝。本申请的技术方案,相较于现有技术,尤其是对于采用难以二次弯折的记忆合金丝作为弓丝的系列矫治产品更具有极大优势,具体地,在采用难以二次弯折的记忆合金丝作为弓丝的现有技术中,当矫治过程中弓丝的压低力不足时,则需要淘汰掉在先矫治步所用的弓丝而替换成一根新的弓丝,造成产品的成本增加;而本申请中,通过调整固定件12(及其配接部)与该固定件12所在牙齿的角度,而可以使得以记忆合金丝所构成的弓丝20尽可能的应用在更多的矫治步中并能保证这些矫治步的矫治效果,甚至整个治疗过程只需要一根弓丝20即可,在保证矫治效果、缩短矫治时间的同时大大降低了产品成本。
其中,弓丝20由于在固定件12和限位件13的安装而发生弯曲,其在自身弹性复位力的作用下经由限位件13向壳状矫治器10施力,所施加的力又由壳状矫治器10传递至目标前牙,从而实现向目标前牙施加矫治力,该矫治力指向牙龈以压低目标前牙。
另外,弓丝20两端设置有弯曲部,在弓丝20固定安装于固定件12的配接部时,该弯曲部位于固定件12的近中一侧,并可以与固定件12相抵,以避免弓丝20在配接部中窜动(例如向远中滑动)。
进一步地,每个壳状矫治器10的两侧后牙区对称或者不对称地固定设置有固定件12,也即,每个壳状矫治器10的左侧后牙区设置有固定件12,右侧后牙区也设置有固定件12。
固定件12具体可以与壳状矫治器10一体成型;或者也可以与壳状矫治器10分体成型,并且固定件12的底面通过粘接、焊接、铆接或者卡扣固定在壳状矫治器10上。
进一步地,限位件13,优选可以设置在目标前牙的唇侧,其具体可以位于壳状矫治器10的前牙区的切牙、中切牙、尖牙的任意一个上或者位于相邻两个牙齿之间的间隙处。当然,在每个壳状矫治器10上设置两个或者更多个限位件13时,可以在壳状矫治器10的前牙区的切牙、中切牙、尖牙、邻牙间隙等任意两个或多个位置设置限位件13。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N个壳状矫治器10上的限位件13的位置不变,其切端侧凹槽至所在牙齿或邻近牙齿的切端的距离相同。
再者,限位件13具体可以与壳状矫治器10一体成型;或者也可以与壳状矫治器10分体成型,并且限位件13通过粘接、焊接、铆接或者卡扣固定在壳状矫治器10上。
进一步地,壳状矫治器10可以一体设置,也可以分段设置。当壳状矫治器10分段设置时,其大致包括设置有限位件13的压低段和设置有固定件12的支抗段。例如,壳状矫治器10可以分成三段:前牙区段、左侧后牙区段和右侧后牙区段;当然,分段方式不限于此。
进一步地,每个壳状矫治器10的两侧后牙区分别设置有一个、两个或者更多个固位附件容纳槽,所述附件容纳槽分布于壳状矫治器10的舌侧、唇颊侧的任一侧或两侧,并且优选地在壳状矫治器10的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上均设置有所述附件容纳槽。所述附件容纳槽具体可以是贯通壳状矫治器10的开窗结构,也可以是自壳状矫治器10的所述牙齿容纳腔向外凸出的鼓泡结构。通过设置所述附件容纳槽,在所述壳状矫治器10佩戴于牙列100上时,可以在牙列100的对应位置安装固定固位附件,例如通过胶粘的方式将所述固位附件固定安装在牙列100的牙齿表面,所述固位附件恰好可以容纳于所述附件容纳槽中,由此所述固位附件对壳状矫治器10进行固位。
本实施例的所述矫治装置的设计方法,结合前面整体介绍中所述的,所述设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00:所述设计方法包括步骤S100:获取牙列的三维数字模型,形成与N个壳状矫治器10对应的逐次的N个矫治步。
在该步骤S100中,基于本实施例所针对的目标前牙的压低,N个矫治步的每一个矫治步将目标前牙从该矫治步的初始布局重新定位(具体为压低)到该矫治步的目标布局,N≥2。基本上,在N个矫治步中,在后一个矫治步的初始布局即在先一个矫治步的目标布局。相应的,每一个壳状矫治器10用于实现把目标前牙从对应矫治步的初始布局重新定位(具体为压低)到该对应矫治步的目标布局。
步骤S200:在N个壳状矫治器10上设计固定件12及/或其配接部相对于该固定件12所在牙齿或邻近牙齿的位置或角度。
基于前面本实施例2的介绍,该步骤S200中,将N个壳状矫治器10的固定件12(及其配接部)相对于该固定件12所在牙齿的角度设计成:随矫治顺序而变化。
具体而言,N个壳状矫治器10的固定件12(及其配接部)与该固定件12所在牙齿的角度,随矫治顺序而向补强弓丝20的矫治力的方向变化,在本实施例中,随矫治顺序朝向近中牙龈转动。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的步骤S200包括:
在第1个壳状矫治器10的后牙区设计固定件12及/或其配接部与所在牙齿或邻近牙齿的角度B1
在第M个壳状矫治器的后牙区设计固定件12及/或其配接部与所在牙齿或邻近牙齿的角度BM,以使得该角度BM,相较于在第M-1个壳状矫治器的后牙区的固定件12及/或其配接部与所在牙齿或邻近牙齿的角度BM-1,朝向近中牙龈转动角度Q>0,2≤M≤N。
另外,本实施例中,所述设计方法还包括步骤S300:在N个壳状矫治器10前牙区上设计限位件13及/或其所述切端侧凹槽相对于该限位件13所在牙齿或邻近牙齿的位置,在目标前牙的移动的相同方向或相反方向上相同。也即,N个壳状矫治器10上的限位件13的位置基本相同,其切端侧凹槽至所在牙齿或邻近牙齿的切端的距离相同。
接下来,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本实施例的矫治装置的设计方法中的步骤。
接下来,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矫治装置的设计系统,如前面整体介绍中所述的。结合图9,该设计系统800包括存储器81和处理器82,存储器81存储有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处理器82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前文所述的矫治装置的设计方法中的步骤。其它具体不再赘述。
实施例3
参图5,本实施例同样提供了一种矫治装置、该矫治装置的设计方法以及设计系统,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1的区别主要区别在于:前述实施例1以其固定件设为前文整体介绍中所提的接口件12,而本实施例中以限位件12设为前文整体介绍中所提的接口件12。
下面仅就以该主要区别为依托的相关技术内容进行介绍,其它未在下文中提到的部分(包括壳状矫治器10自身结构、弓丝20的结构、固定件13的安装方式和与壳状矫治器10的成型关系、限位件12的安装方式和与壳状矫治器10的成型关系、矫治方法中的步骤S100等)与实施例1中相同,以免赘述。
具体地,限位件13具体可以设置为在壳状矫治器10前牙区的凸起,该凸起具有切端侧凹槽以便于钩挂弓丝20。其中,所述切端侧凹槽为形成在所述凸起的朝向前牙区切端一侧的凹槽。
在本实施例中,限位件12设为前文整体介绍中所提的接口件12。弓丝20可以拆卸地安装在N个壳状矫治器10的限位件12的所述配接部;并且,N个壳状矫治器10的限位件12及/或其配接部与该限位件12所在牙齿或邻近牙齿的相对位置,随矫治顺序而发生变化,具体地,随矫治顺序而向补强弓丝20的矫治力的方向变化。
在至少两个壳状矫治器10上,限位件12及/或其配接部与该限位件12所在牙齿或邻近牙齿的相对位置,随矫治顺序而变化,以使弓丝20无人为变更地适配于所述的至少两个壳状矫治器。如此,使得同一弓丝20不需要人为变更(例如将弓丝20弯制成新的弯曲形状,或者完全替换成另一个新弓丝),即可适配所述的至少两个壳状矫治器,并能够保证矫治力,将因治疗中目标前牙的压低而导致的弓丝20的压低力衰减进行一部分或全部抵消。
其中,本实施例中,N个壳状矫治器10的限位件12结构相同,具体指的是所述配接部在限位件12上的结构、位置等相同,故而,在如图所示,N个壳状矫治器10的限位件12与该限位件12所在牙齿或邻近牙齿的相对位置变化,如此,相应的,N个壳状矫治器10的限位件12的配接部与该限位件12所在牙齿或邻近牙齿的相对位置也同样相应的变化。
再者,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限位件12具体可以位于壳状矫治器10的前牙区中的一颗牙齿的牙冠上,该牙齿可以是切牙、中切牙、尖牙的任意一个,故此,在本实施接下来的介绍中,以限位件12(及其配接部)与该限位件12所在牙齿的相对位置予以介绍,而可以理解的,在本实施例变化为限位件12具体可以位于壳状矫治器10的前牙区中的邻牙间隙时,所述的“限位件12(及其配接部)与该限位件12所在牙齿的相对位置”可以对应变化为“限位件12(及其配接部)与该限位件12所邻近牙齿的相对位置”。
接下来,N个壳状矫治器10的限位件12(及其配接部)与该限位件12所在牙齿的相对位置,随矫治顺序在目标前牙的移动方向上发生变化,具体为随矫治顺序趋近牙切端移动。如此,随着矫治顺序,可以抵销因目标前牙的压低而造成的矫治力消减,无需变更弓丝20即可保证弓丝20依然提供足够的压低力,在保证矫治效果、缩短矫治时间的同时,达到节约就医时间、降低就医频次的效果。
进一步地,N>2时,N个壳状矫治器10的限位件12(及其配接部)相对于该接口件12所在牙齿的位置,随矫治顺序逐一变化。当然,在变化实施方式中,N个壳状矫治器10的限位件12(及其配接部)相对于该接口件12所在牙齿的位置,也可以随矫治顺序而阶段变化。
更为详细的,本实施例中,第M个壳状矫治器10的限位件12(及其配接部)与该限位件12所在牙齿的相对位置AM,相较于在第M-1个壳状矫治器的限位件12(及其配接部)与该限位件12所在牙齿的相对位置AM-1,在目标前牙的移动的相反方向上的移动距离(或者称变化量)T,不小于第M-1个矫治步所具有的目标施治牙的移动设计量T0M-1。如此,除了保证矫治效果之外,还可以避免现有技术因医生凭经验弯折弓丝而导致矫治力不稳定的问题,使得矫治力控制地更合理、更稳定,患者矫治过程中体感更舒适。
在此,顺便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作为对前文实施例1和该实施例3的一种变化实施例,若对于一些矫治装置,当如实施例3所提的将N个壳状矫治器10的限位件(及其配接部)与该限位件所在牙齿或邻近牙齿的位置,随矫治顺序而趋近牙切端移动,并且,同时如实施例1所提的将N个壳状矫治器10的固定件(及其配接部)与该限位件所在牙齿或邻近牙齿的位置,随矫治顺序而趋近牙龈移动,这种情况下:第M个壳状矫治器10的限位件12(及其配接部)与该限位件12所在牙齿的相对位置AM,相较于在第M-1个壳状矫治器的限位件12(及其配接部)与该限位件12所在牙齿的相对位置AM-1,在目标前牙的移动的相反方向上的移动距离(或者称变化量)T;第M个壳状矫治器10的固定件(及其配接部)与该固定件所在牙齿的相对位置BM,相较于在第M-1个壳状矫治器的固定件(及其配接部)与该固定件所在牙齿的相对位置BM-1,在目标前牙的移动的相同方向上的移动距离(或者称变化量)T’;距离T和距离T’均>0,且二者之和不小于第M-1个矫治步所具有的目标施治牙的移动设计量T0M-1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限位件12优选可以设置在前牙区的唇侧。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N个壳状矫治器10上的固定件12的位置不变,其配接部至所在牙齿或邻近牙齿的咬合面的距离相同。
本实施例的所述矫治装置的设计方法,结合前面整体介绍中所述的,所述设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00:所述设计方法包括步骤S100:获取牙列的三维数字模型,形成与N个壳状矫治器10对应的逐次的N个矫治步。
步骤S200:在N个壳状矫治器10上设计限位件12及/或其配接部相对于该限位件12所在牙齿或邻近牙齿的位置。
基于前面本实施例3的介绍,该步骤S200中,将N个壳状矫治器10的限位件12(及其配接部)相对于该限位件12所在牙齿的位置设计成:随矫治顺序而变化。
具体而言,N个壳状矫治器10的限位件12(及其配接部)与该限位件12所在牙齿的相对位置,随矫治顺序而向补强弓丝20的矫治力的方向变化,在本实施例中,随矫治顺序在目标前牙的移动的相反方向上发生变化,例如趋近牙切端移动。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的步骤S200包括:
在第1个壳状矫治器10的前牙区设计限位件12及/或其配接部与所在牙齿或邻近牙齿的相对位置A1
在第M个壳状矫治器的前牙区设计限位件12及/或其配接部与所在牙齿或邻近牙齿的相对位置AM,以使得该相对位置AM,相较于在第M-1个壳状矫治器的前牙区的限位件12及/或其配接部与所在牙齿或邻近牙齿的相对位置AM-1,趋近牙龈移动距离T>0,2≤M≤N。
优选地,所述的距离T不小于第M-1个矫治步所具有的目标施治牙的移动设计量T0M-1。如此,除了保证矫治效果之外,还可以避免现有技术因医生凭经验弯折弓丝而导致矫治力不稳定的问题,使得矫治力控制地更合理、更稳定,患者矫治过程中体感更舒适。
另外,本实施例中,所述设计方法还包括步骤S300:在N个壳状矫治器10后牙区上设计固定件13及/或其配接件相对于该固定件13所在牙齿或邻近牙齿的位置或角度。
在本实施例中,N个壳状矫治器10后牙区上设计固定件13及/或其配接件相对于该固定件13所在牙齿或邻近牙齿的位置或角度相同。
在此,如前面所述,顺便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作为对前文实施例1和该实施例3的一种变化实施例,若对于一些矫治装置的设计设计方法,所述步骤S300也可以实施为:N个壳状矫治器10后牙区上设计固定件13及/或其配接件相对于该固定件13所在牙齿或邻近牙齿的位置或角度,随矫治顺序而变化。具体例如包括:在第1个壳状矫治器的后牙区设计固定件13及/或其配接部与所在牙齿或邻近牙齿的相对位置A1或角度B1;在第M个壳状矫治器的前牙区设计固定件13及/或其配接部与所在牙齿或邻近牙齿的相对位置AM或角度BM,以使得该相对位置AM或角度BM,相较于在第M-1个壳状矫治器的后牙区的固定件13及/或其配接部与所在牙齿或邻近牙齿的相对位置AM-1或角度BM-1,趋近牙龈移动距离T’>0或朝向近中牙龈转动角度Q’>0,2≤M≤N。其中,距离T和距离T’之和不小于第M-1个矫治步所具有的目标施治牙的移动设计量T0M-1
接下来,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本实施例的矫治装置的设计方法中的步骤。
接下来,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矫治装置的设计系统,如前面整体介绍中所述的。结合图9,该设计系统800包括存储器81和处理器82,存储器81存储有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处理器82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前文所述的矫治装置的设计方法中的步骤。其它具体不再赘述。
实施例4
参图6和图7,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矫治装置,包括N个壳状矫治器10和施力件20,N≥2且为自然数。所述矫治装置可以用于对目标磨牙进行远移矫治。也即,在本实施例中,以目标磨牙作为目标施治牙,对应于目标磨牙的远移,施力件20设置为向目标磨牙提供远移推力(即矫治力)。
在图中,施力件20具体设置为唇挡,当然,在变化实施例中,施力件20也可以实施为口外弓。
如前文所述,N个壳状矫治器10分别具有接口件12,施力件20可以拆卸地固定安装在N个壳状矫治器10的接口件12上;并且,N个壳状矫治器10的接口件12及/或配接部与该接口件12所在牙齿的相对位置或角度,随矫治顺序而发生变化。具体地,N个壳状矫治器10的接口件12及/或配接部与该接口件12所在牙齿的相对位置或角度,随矫治顺序而向补强施力件20的矫治力的方向变化。
在至少两个壳状矫治器10上,接口件12及/或其配接部与该接口件12所在牙齿或邻近牙齿的相对位置,随矫治顺序而变化,以使弓丝20无人为变更地适配于所述的至少两个壳状矫治器。如此,使得同一弓丝20不需要人为变更(例如将弓丝20弯制,或者完全替换成另一个新弓丝,比如长度更大的弓丝20),即可适配所述的至少两个壳状矫治器,并能够保证矫治力,将因治疗中目标磨牙的远移而导致的弓丝20的矫治力衰减进行一部分或全部抵消。
在本实施例中,N个壳状矫治器10的目标磨牙的颊侧设置接口件12,且接口件12在壳状矫治器10的两侧后牙区对称分布或非对称的分布。
N个壳状矫治器10的接口件12与该接口件12所在牙齿(即目标磨牙)的相对位置,随矫治顺序在目标磨牙的移动方向上发生变化,具体为随矫治顺序向近中移动(也即向前移动)。例如图6中示例了本实施例的第1个壳状矫治器10和施力件20的配合,图7中示例了本实施例的第M个壳状矫治器10和施力件20的配合,N≥M≥2,比较两个图可见,第M个壳状矫治器10的接口件12相较于其所在牙齿相对靠近近中一侧,而第1个壳状矫治器10的接口件12相较于其所在牙齿相对靠近远中一侧。如此,随着矫治顺序,第M个壳状矫治器10的目标磨牙相较于第1个壳状矫治器10而言被远移,通过将在后的壳状矫治器10上的接口件12随矫治顺序在目标磨牙的移动方向上发生变化,例如近中移动,可以抵销因目标磨牙的远移而造成的矫治力消减,无需变更施力件20(例如不需要增强施力件20长度,该长度指的是施力件20配接在接口件12中的部分至施力件20中部前端的距离)即可保证施力件20提供足够的远移力,在保证矫治效果、缩短矫治时间的同时,达到节约就医时间、降低就医频次的效果。
进一步地,施力件20可以设置为一体弯折成型的钢丝,或者也可以设置为一体成型的记忆合金丝。本申请的技术方案,相较于现有技术,尤其是对于采用难以二次弯折的记忆合金丝作为施力件的系列矫治产品更具有极大优势,具体地,在采用难以二次弯折的记忆合金丝作为施力件的现有技术中,当矫治过程中施力件的远移力不足时,则需要淘汰掉在先矫治步所用的施力件而替换成一根新的施力件,造成产品的成本增加;而本申请中,通过调整接口件12及其配接部与该接口件12所在牙齿的相对位置,而可以使得以记忆合金丝所构成的施力件20尽可能的应用在更多的矫治步中并能保证这些矫治步的矫治效果,甚至整个治疗过程只需要一根施力件20即可,在保证矫治效果、缩短矫治时间的同时大大降低了产品成本。
另外,施力件20两端设置有弯曲部,在施力件20固定安装于接口件12的配接部时,该弯曲部位于接口件12的近中一侧,并可以与接口件12相抵,以避免施力件20在配接部中窜动(例如向远中滑动)。如此,在本实施例中,随着矫治顺序,通过将N个壳状矫治器10的接口件12随目标磨牙的远移而进行近中移动,无需对施力件20的所述弯曲部进行频繁弯制,省时,且保证治疗效果。
再者,本实施例中,N个壳状矫治器10的接口件12的配接部与该接口件12所在牙齿的相对位置随矫治顺序可以不变。当然,本申请不限于此。
进一步地,在一实施例中,任意相邻两个壳状矫治器10的接口件12与该接口件12所在牙齿的相对位置,随矫治顺序而发生变化。也即,每个壳状矫治器10都相较于其先一个壳状矫治器10,调整其接口件12与该接口件12所在牙齿的相对位置。当然,在变化实施例中,也可以存在相邻两个壳状矫治器10的接口件12与该接口件12所在牙齿的相对位置相同。
再者,第M个壳状矫治器10的接口件12(及其配接部)与该接口件12所在牙齿的相对位置AM,相较于在第M-1个壳状矫治器的接口件12(及其配接部)与该接口件12所在牙齿的相对位置AM-1,在目标磨牙的移动的相反方向上的移动距离(或者称变化量)T,不小于第M-1个矫治步所具有的目标施治牙的移动设计量T0M-1。所述移动设计量T0M-1即该第M-1个矫治步的目标布局相较于该第M-1个矫治步的初始布局的目标磨牙的远移量。如此,除了保证矫治效果之外,还可以避免现有技术因医生凭经验弯折施力件而导致矫治力不稳定的问题,使得矫治力控制地更合理、更稳定,患者矫治过程中体感更舒适。
在一实施例中,接口件12可以设置为管形结构,接口件12设置有配接部以用于配接相适配的施力件;其中,所述配接部为孔,具体可以设置为盲孔或者通孔,施力件20的两端插接在所述孔内。而在变化实施例中,接口件12也可以设置为槽形结构,比如现有技术中已知的自锁托槽,或者是含橡皮圈和托槽的组件;而可以理解的,在设置为槽形结构时,接口件12的配接部可以是形成在所述槽形结构上的卡槽,施力件20的两端卡持在所述卡槽内。又或者,接口件12为凸起且具有设为卡柱的配接部,施力件20挂扣于所述卡柱上。
接口件12具体可以与壳状矫治器10一体成型;或者也可以与壳状矫治器10分体成型,并且接口件12的底面通过粘接、焊接、铆接或者卡扣固定在壳状矫治器10上。
进一步地,每个壳状矫治器10的两侧后牙区分别设置有一个、两个或者更多个固位附件容纳槽,所述附件容纳槽分布于壳状矫治器10的舌侧、唇颊侧的任一侧或两侧,并且优选地在壳状矫治器10的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上均设置有所述附件容纳槽。所述附件容纳槽具体可以是贯通壳状矫治器10的开窗结构,也可以是自壳状矫治器10的所述牙齿容纳腔向外凸出的鼓泡结构。通过设置所述附件容纳槽,在所述壳状矫治器10佩戴于牙列100上时,可以在牙列100的对应位置安装固定固位附件,例如通过胶粘的方式将所述固位附件固定安装在牙列100的牙齿表面,所述固位附件恰好可以容纳于所述附件容纳槽中,由此所述固位附件对壳状矫治器10进行固位。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N个壳状矫治器10的接口件12与该接口件12所在牙齿(即目标磨牙)的相对位置,随矫治顺序在目标磨牙的移动方向上发生变化,以此实现补强施力件20的矫治力。当然,在变化实施例中,尤其是施力件20实施为口外弓时,也可以是N个壳状矫治器10的接口件12与该接口件12所在牙齿(即目标磨牙)的角度,随矫治顺序而发生变化,以此实现补强施力件20的矫治力。
本实施例的所述矫治装置的设计方法,结合前面整体介绍中所述的,所述设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00:所述设计方法包括步骤S100:获取牙列的三维数字模型,形成与N个壳状矫治器10对应的逐次的N个矫治步。
在该步骤S100中,基于本实施例所针对的目标前牙的压低,N个矫治步的每一个矫治步将目标前牙从该矫治步的初始布局重新定位(本实施例中具体为远移)到该矫治步的目标布局,N≥2。基本上,在N个矫治步中,在后一个矫治步的初始布局即在先一个矫治步的目标布局。相应的,每一个壳状矫治器10用于实现把目标前牙从对应矫治步的初始布局重新定位本实施例中具体为远移)到该对应矫治步的目标布局。
步骤S200:在N个壳状矫治器10上设计接口件12及/或其配接部相对于该接口件12所在牙齿或邻近牙齿的位置或角度。
基于前面本实施例4的介绍,该步骤S200中,将N个壳状矫治器10的接口件12(及其配接部)相对于该接口件12所在牙齿的位置设计成:随矫治顺序而变化。
如此,通过调整该接口件12(及其配接部)与该接口件12所在牙齿的相对位置,使得弓丝20呈现不同的安装状态,进而便于根据矫治进展补强弓丝的矫治力,降低因为矫治进展而变更弓丝的频次,甚至于无需变更弓丝就可以完成N个矫治步,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就医时间成本高、矫治产品成本高的问题,在保证矫治效果、缩短矫治时间的同时,达到节约就医时间、降低就医频次、提升弓丝使用寿命的效果。
具体而言,N个壳状矫治器10的接口件12(及其配接部)与该接口件12所在牙齿的相对位置,随矫治顺序而向补强弓丝20的矫治力的方向变化,在本实施例中,随矫治顺序在目标前牙的移动的相反方向上发生变化,例如朝向近中移动。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的步骤S200包括:
在第1个壳状矫治器10的目标施治牙上设计接口件12及/或其配接部与所在牙齿或邻近牙齿的相对位置A1
在第M个壳状矫治器的目标施治牙上设计接口件12及/或其配接部与所在牙齿或邻近牙齿的相对位置AM,以使得该相对位置AM,相较于在第M-1个壳状矫治器的后牙区的接口件12及/或其配接部与所在牙齿或邻近牙齿的相对位置AM-1,在所述目标施治牙移动的相反方向上移动距离T>0,2≤M≤N。
优选地,所述的距离T不小于第M-1个矫治步所具有的目标施治牙的移动设计量T0M-1。如此,除了保证矫治效果之外,还可以避免现有技术因医生凭经验弯折弓丝而导致矫治力不稳定的问题,使得矫治力控制地更合理、更稳定,患者矫治过程中体感更舒适。
接下来,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本实施例的矫治装置的设计方法中的步骤。
接下来,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矫治装置的设计系统,如前面整体介绍中所述的。结合图9,该设计系统800包括存储器81和处理器82,存储器81存储有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处理器82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前文所述的矫治装置的设计方法中的步骤。其它具体不再赘述。
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例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例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上文所列出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8)

1.一种矫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N个壳状矫治器,分别对应N个逐次的矫治步,N≥2,每个壳状矫治器用于把目标施治牙从对应矫治步的初始布局重新定位到该对应矫治步的目标布局;每个壳状矫治器设置有接口件;以及,
施力件,其可拆卸地固定安装于N个壳状矫治器的接口件的配接部,并用于经由壳状矫治器向目标牙齿施加矫治力;
其中,N个壳状矫治器的接口件及/或其配接部相对于该接口件所在牙齿或邻近牙齿的位置或角度,随矫治顺序而变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矫治装置,其特征在于,N个壳状矫治器的接口件及/或其配接部相对于该接口件所在牙齿或邻近牙齿的位置或角度,随矫治顺序向补强所述施力件的矫治力的方向变化。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矫治装置,其特征在于,N>2,N个壳状矫治器的接口件及/或其配接部相对于该接口件所在牙齿或邻近牙齿的位置或角度,随矫治顺序逐一变化或者阶段变化。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矫治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至少两个壳状矫治器上,接口件及/或其配接部相对于该接口件所在牙齿或邻近牙齿的位置或角度,随矫治顺序而变化,以使所述施力件无人为变更地适配于所述的至少两个壳状矫治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矫治装置,其特征在于,N个壳状矫治器的接口件及/或其配接部相对于该接口件所在牙齿或邻近牙齿的位置,随矫治顺序在所述目标施治牙的移动的相同方向或相反方向上变化。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矫治装置,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个壳状矫治器的接口件及/或其配接部相对于该接口件所在牙齿或邻近牙齿的位置,在所述目标施治牙的移动的相同方向或相反方向上的变化量,不小于该两个壳状矫治器中的在先一个所对应的矫治步所具有的目标施治牙的移动设计量。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矫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施治牙为前牙,所述施力件设置为用于压低目标施治牙的弓丝。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矫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弓丝设置为压低辅弓或摇椅弓。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矫治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壳状矫治器的前牙区设置有与所述施力件的中部相配接的限位件,每个壳状矫治器的两侧后牙区设置有与所述施力件的端部相配接的固定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矫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设为所述接口件,并且,N个壳状矫治器的该接口件及/或其配接部相对于该接口件所在牙齿或邻近牙齿的位置,随矫治顺序趋近牙切端移动;
以及/或者,所述固定件设为所述接口件,并且,N个壳状矫治器的该接口件及/或其配接部相对于该接口件所在牙齿或邻近牙齿的位置,随矫治顺序趋近牙龈移动,或者,N个壳状矫治器的该接口件及/或其配接部相对于该接口件所在牙齿或邻近牙齿的角度,随矫治顺序朝向近中牙龈转动。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矫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施治牙为磨牙,所述施力件设置为用于远移或近移目标施治牙的弓丝。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矫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弓丝设置为唇挡或口外弓。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矫治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壳状矫治器的目标施治牙设置所述接口件;
N个壳状矫治器的所述接口件及/或其配接部相对于该接口件所在牙齿的位置,随矫治顺序向所述目标施治牙的移动的相反方向移动。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矫治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壳状矫治器的目标施治牙的颊侧设置所述接口件,且每个壳状矫治器的两侧后牙区均设置所述接口件。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矫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施力件设置为一体弯折成型的钢材或记忆合金的弓丝,或者,设置为包含弹性件的连杆组件。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矫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施力件在自身弹性复位力的作用下经由壳状矫治器向目标牙齿施加矫治力。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矫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口件为管形结构且其配接部为安装孔,所述施力件插接配合于所述安装孔内;
或者,所述接口件为槽形结构且所述配接部为卡槽,所述施力件卡接于所述卡槽内;
或者,所述接口件为凸起且所述配接部为卡柱,所述施力件挂扣于所述卡柱上。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矫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口件与壳状矫治器一体成型;或者与壳状矫治器分体成型,并且粘接、焊接、铆接或者卡扣固定在壳状矫治器上。
CN202321382887.6U 2023-06-01 2023-06-01 矫治装置 Active CN22019319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82887.6U CN220193198U (zh) 2023-06-01 2023-06-01 矫治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82887.6U CN220193198U (zh) 2023-06-01 2023-06-01 矫治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193198U true CN220193198U (zh) 2023-12-19

Family

ID=891396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382887.6U Active CN220193198U (zh) 2023-06-01 2023-06-01 矫治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19319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588490B (zh) 壳状牙齿矫治器、牙科矫治系统的设计方法及制作方法
KR101200379B1 (ko) 돌출입 교정와이어 및 이를 갖는 돌출입 교정시스템
Nanda Correction of deep overbite in adults
EP3586791B1 (en) Removable orthodontic device
JP6656280B2 (ja) 咀嚼式歯列矯正装置
JP2018511383A (ja) アーチ部材を含む歯科矯正装具
US20130266906A1 (en) Orthodontic systems
CN111281578B (zh) 牙齿矫治器的设计方法及制备方法、牙齿矫治系统
CN110013332B (zh) 一种猫形辅弓隐形矫治器
CN110584805B (zh) 一种颌位性凹面畸形矫治系统及其设计方法
CN104023667A (zh) 畸齿矫正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112451128A (zh) 一种用于隐形矫治磨牙远移患者的u型腭杆及矫正方法
JPH01160546A (ja) 筋肉拡大バンパ
CN220193198U (zh) 矫治装置
CN217938416U (zh) 一种壳状牙科器械及牙齿矫治系统
Echarri Lingual orthodontics: patient selection and diagnostic considerations
Farret Orthodontic biomechanics with intermaxillary elastics
Verma et al. Fixed functional appliance-A Bird’s Eyeview
JP3240833U (ja) 歯列矯正器具、歯科器具、歯列矯正セット及び歯列矯正システム
Thompson Combination anchorage technique: an update of current mechanics
KR102487282B1 (ko) 전방 치아교정 기구 및 이를 갖는 치아 교정장치
CN114052950B (zh) 壳状牙齿矫治器的设计方法及制备方法
CN112075999B (zh) 一种辅助隐形矫治近中移动磨牙的装置及矫治方法
CN220089660U (zh) 压低前牙的矫治装置
CN210095952U (zh) 一种猫形辅弓隐形矫治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