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191284U - 一种机柜 - Google Patents

一种机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191284U
CN220191284U CN202321087993.1U CN202321087993U CN220191284U CN 220191284 U CN220191284 U CN 220191284U CN 202321087993 U CN202321087993 U CN 202321087993U CN 220191284 U CN220191284 U CN 22019128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interlayer
port
equipment
tempera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087993.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晓丹
刘宝昌
李玉昇
王未
原书瑶
黄启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China Mobile Group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China Mobile Group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China Mobile Group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087993.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19128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19128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19128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室外机柜领域,公开了一种机柜,包括:用于容纳设备的设备舱、用于容纳温控系统的温控舱、第一空气夹层、第二空气夹层;设备舱设置于第一空气夹层和第二空气夹层之间,第一空气夹层和第二空气夹层用于对设备舱进行保温或散热;温控系统用于控制设备舱温度,温控舱上设置有送风口和回风口,温控舱通过送风口和回风口与设备舱连通,送风口用于向设备舱输送冷气流,回风口用于接收设备舱输送的热气流;设备舱与外界、第一空气夹层、第二空气夹层之间,第一空气夹层与外界之间,以及第二空气夹层与外界之间分别设置可开合的风口。通过上述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能够利用自然冷源对设备舱内的设备进行降温,降低温控系统能耗。

Description

一种机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室外机柜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机柜。
背景技术
目前5G建设的飞速发展导致通信站点的需求量激增,室外型站点由于建设成本低、建设周期短、运行成本低,将会成为未来站点建设的发展趋势。然而,随着设备功耗的不断增大,将大量5G设备集中部署在室外机柜会导致机柜内部出现设备局部温度过高、设备宕机等问题,严重影响网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现有的对室外机柜进行散热的方案通常是采用空调制冷,为防止通信设备出现高温问题,传统的温控方式需要不断增加空调的数量和空调的制冷量,使得机柜空调长期处于持续运转、能效低下的状态,最终造成空调能耗明显增大,站点PUE(Power UsageEffectiveness,电源使用效率)居高不下。
在实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方案缺少对自然冷源的有效利用,以在降低站点能耗的同时保证通信设备的安全工作环境温度。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方案中缺少对自然冷源有效利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机柜,克服了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了上述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机柜,所述机柜包括:
用于容纳设备的设备舱、用于容纳温控系统的温控舱、第一空气夹层、第二空气夹层;所述设备舱设置于所述第一空气夹层和所述第二空气夹层之间,所述第一空气夹层和所述第二空气夹层用于对所述设备舱进行保温或散热;
所述温控系统用于控制所述设备舱温度,所述温控舱上设置有送风口和回风口,所述温控舱通过所述送风口和所述回风口与所述设备舱连通,所述送风口用于向所述设备舱输送冷气流,所述回风口用于接收所述设备舱输送的热气流;
所述设备舱与外界、所述第一空气夹层、所述第二空气夹层之间,所述第一空气夹层与外界之间,以及所述第二空气夹层与外界之间分别设置可开合的风口,各个所述风口的开启或关闭控制所述设备舱与外界、所述第一空气夹层、所述第二空气夹层之间,所述第一空气夹层与外界之间,所述第二空气夹层与外界之间的连通或隔绝。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可开合的风口包括:所述第一空气夹层设置有与外界连通的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所述第一空气夹层与所述设备舱的贴合处设置有第三风口,用于连通所述第一空气夹层与所述设备舱;所述第二空气夹层与所述设备舱的贴合处设置有第四风口,用于连通所述第二空气夹层与所述设备舱;所述第二空气夹层设置有与外界连通的第五风口和第六风口。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第一风口和所述第二风口同时开启时,所述第一空气夹层与外界连通,以对所述设备舱与所述第一空气夹层的贴合处进行散热;所述第五风口和所述第六风口同时开启时,所述第二空气夹层与外界的连通,以对所述设备舱与所述第二空气夹层的贴合处进行散热;所述第一风口、所述第三风口、所述第四风口和所述第六风口同时开启时,所述第一空气夹层、设备舱以及所述第二空气夹层与外界连通,以对所述设备舱进行散热。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设备舱设置有与外界连通的第七风口;所述第一风口、所述第三风口和所述第七风口的同时开启时,所述设备舱、所述第一空气夹层与外界连通,以对所述设备舱进行散热。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设备舱内设置有导风隔离结构,用于将所述冷气流和所述热气流进行热隔离,在所述设备舱内形成冷气流通道和热气流通道;所述送风口通过所述冷气流通道向所述设备输送所述冷气流以对所述设备进行散热;所述设备产生的热气流通过所述热气流通道传输至所述回风口。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第一空气夹层中设置有第一风机,用于对所述第一空气夹层的通风换气;所述第二空气夹层中设置有第二风机,用于对所述第二空气夹层的通风换气。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第一风机与所述第二风机均为轴流风机。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各个所述可开合的风口处分别设置有电动风阀,各个所述电动风阀受温控系统控制,分别用于开启或关闭各个所述可开合的风口。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温控系统包括制冷模块、加热模块和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用于控制各个所述可开合的风口、所述第一风机、所述第二风机、所述制冷模块和所述加热模块的开启或关闭。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机柜包括:
冷通道温度监测模块,用于监测冷通道温度;
热通道温度监测模块,用于监测热通道温度;
室外温度监测模块,用于监测室外空气温度;
空气质量监测模块,用于监测室外空气质量。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柜体上方设置有光伏板,所述光伏板与所述第一风机及所述第二风机连接,作为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二风机的备用电源。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设置第一空气夹层和第二空气夹层,根据各个风口的开启或关闭控制所述设备舱与外界、所述第一空气夹层、所述第二空气夹层之间,所述第一空气夹层与外界之间,所述第二空气夹层与外界之间的连通或隔绝,从而能够利用自然冷源对设备舱内的设备进行降温,降低温控系统能耗。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设置光伏板,降低能源消耗的同时,当市电中断或制冷模块故障时,能够对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供电,以对设备舱内的设备进行应急散热。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机柜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机柜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中的附图标号如下:
设备舱10、温控舱20、温控系统200、送风口201、回风口202、冷通道温度监测模块21、热通道温度监测模块22、室外温度监测模块23、空气质量监测模块24、第一空气夹层30、第一风机31、第二空气夹层40、第二风机41、光伏板50、设备60、第一风口71、第二风口72、第三风口73、第四风口74、第五风口75、第六风口76、第七风口77、冷气流通道101、热气流通道10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请参阅图1和图2,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机柜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机柜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图1示出了机柜的左视图,图1中下方为机柜的底部,上方为机柜顶部。图2为机柜的俯视图。该机柜包括:用于容纳设备60的设备舱10、用于容纳温控系统200的温控舱20、第一空气夹层30、第二空气夹层40;所述设备舱10设置于所述第一空气夹层30和所述第二空气夹层40之间,所述第一空气夹层30和所述第二空气夹层40用于对所述设备舱10进行保温或散热。
其中,所述设备60为通信设备。
其中,所述温控系统200用于控制所述设备舱10温度,所述温控舱20上设置有送风口201和回风口202,所述温控舱20通过所述送风口201和所述回风口202与所述设备舱20连通,所述送风口201用于向所述设备舱10输送冷气流,所述回风口202用于接收所述设备舱10返回的热气流。
所述设备舱10与外界、所述第一空气夹层30、所述第二空气夹层40之间,所述第一空气夹层30与外界之间,以及所述第二空气夹层40与外界之间分别设置可开合的风口,通过各个所述风口的开启或关闭,来控制所述设备舱10与外界、所述第一空气夹层30、所述第二空气夹层40之间,所述第一空气夹层30与外界之间,以及所述第二空气夹层40与外界之间的连通或隔绝。
其中,各个所述可开合的风口处分别设置有电动风阀,各个电动风阀分别用于打开或闭合各个所述可开合的风口。
其中,各所述电动风阀受温控系统200控制,用于打开或闭合各个所述可开合的风口。
其中,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可开合的风口可以设置为:所述第一空气夹层30设置有与外界连通的第一风口71和第二风口72;所述第一空气夹层30与所述设备舱10的贴合处设置有第三风口73,用于连通所述第一空气夹层30与所述设备舱10;所述第二空气夹层40与所述设备舱10的贴合处设置有第四风口74,用于连通所述第二空气夹层40与所述设备舱10;所述第二空气夹层40设置有与外界连通的第五风口75和第六风口76。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温控舱20与所述设备舱10的第一侧面贴合,所述第一空气夹层30与所述设备舱10的第二侧面贴合,所述第二空气夹层40与所述设备舱10的第三侧面贴合,所述第三侧面为所述设备舱10与所述第二侧面相对和设备舱10侧面;所述第一空气夹层30面向外侧的一面从上到下设置有第一风口71和第二风口72,所述第一空气夹层30与所述设备舱10的贴合处的下部设置有第三风口73,所述第二空气夹层40与所述设备舱10的贴合处的上部设置有第四风口74,所述第二空气夹层40面向外侧的一面从上到下设置有第五风口75和第六风口76。
其中,所述第一风口71和所述第二风口72同时开启时,所述第一空气夹层30与外界连通,以对所述设备舱10与所述第一空气夹层30的贴合处进行散热;所述第五风口75和所述第六风口76同时开启时,所述第二空气夹层40与外界的连通,以对所述设备舱10与所述第二空气夹层40的贴合处进行散热;所述第一风口71、所述第三风口73、所述第四风口74和所述第六风口76同时开启时,所述第一空气夹层30、设备舱10以及所述第二空气夹层40与外界连通,以对所述设备舱10进行散热。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设备舱10设置有与外界连通的第七风口77;所述第一风口71、所述第三风口73和所述第七风口77的同时开启时,所述设备舱10、所述第一空气夹层30与外界连通,以对所述设备舱10进行散热。其中,所述第七风口77设置于所述设备舱10底部,用于连通设备舱10与外界。
其中,所述设备舱10内设置有导风隔离结构(图中未示出),用于将所述冷气流和所述热气流进行热隔离,在所述设备舱内形成冷气流通道101和热气流通道102;所述送风口201通过所述冷气流通道101向所述设备60输送所述冷气流以对所述设备60进行散热;所述设备60产生的热气流通过所述热气流通道102传输至所述回风口202。
其中,所述导风隔离结构可以为现有的导风隔离结构,本申请不作限制。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风隔离结构具体为:在所述设备舱10内分别构建L型的冷气流通道101和L型的热气流通道102,首尾相接的所述L型的冷气流通道101和L型的热气流通道102将设备60包围。
其中,所述第一空气夹层30中设置有第一风机31,用于对所述第一空气夹层30的通风换气;所述第二空气夹层40中设置有第二风机41,用于对所述第二空气夹层40的通风换气。
其中,所述第一风机31与所述第二风机41均为轴流风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风机31与第二风机41的气流方向为自下而上。
其中,所述温控系统200包括制冷模块、加热模块和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用于控制各个所述可开合的风口、所述第一风机31、所述第二风机41、所述制冷模块和所述加热模块的开启或关闭。具体地,所述控制系统通过控制各个电动风阀的启停来打开或闭合各个所述可开合的风口。
其中,所述制冷模块启动时,通过所述送风口201向设备舱10内输送冷气流,并通过所述回风口202接收设备舱传输的热气流,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制冷模块为空调。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加热模块为电加热模块,所述加热模块开启时,通过电加热为设备舱10制热。
其中,所述机柜包括:冷通道温度监测模块21,用于监测冷通道温度;热通道温度监测模块22,用于监测热通道温度;室外温度监测模块23,用于监测室外空气温度;空气质量监测模块24,用于监测室外空气质量。
其中,所述室外温度监测模块23和空气质量监测模块24设置于机柜外侧,所述冷通道温度监测模块21设置于送风口201处,所述热通道温度监测模块22设置于回风口202处。
其中,所述热通道温度表征设备60出风温度。
其中,所述空气质量监测模块24具体用于实时监测室外污染物浓度,并通过AQI(Air Quality Index,空气质量指数)计算公式自动计算空气质量指数AQI,所述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硫、二氧化氮、PM10、PM2.5、一氧化碳和臭氧。
其中,所述控制系统还用于接收冷通道温度监测模块21、热通道温度监测模块22、室外温度监测模块23、空气质量监测模块24的监测结果,包括冷通道温度、热通道温度、室外空气温度、室外空气质量指数。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控制系统可以由现有室外机柜的控制系统实现,本申请不作限制。
其中,所述控制系统根据冷通道温度监测模块21、热通道温度监测模块22、室外温度监测模块23、空气质量监测模块24的监测结果,控制各所述可开合的风口、所述第一风机31、所述第二风机41、所述制冷模块和所述加热模块的开启或关闭,以满足所述设备舱10内的设备60对于隔热、散热或保温的温控需求。
其中,所述控制系统设置有热通道温度的下限值和上限值、室外空气质量指数AQI上限值;所述热通道温度下限值、热通道温度上限值、室外空气质量指数AQI上限值的大小均可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专家经验和设备60的温控需求进行手动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当控制系统接收到热通道温度监测模块22反馈的热通道温度小于热通道温度下限值时,所述控制系统控制加热模块启动,同时控制所有可开合的风口、第一风机31和第二风机41关闭。
其中,当所有风口、第一风机31和第二风机41关闭时,第一空气夹层30和第二空气夹层40与外界空气隔绝,利用中空的第一空气夹层30和第二空气夹层40的热阻对设备舱10进行保温,减少设备舱10热量损失。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当控制系统接收到热通道监测模块22反馈的热通道温度大于热通道温度上限值,室外温度监测模块23反馈的室外空气温度大于热通道温度上限值时,则所述控制系统控制制冷模块启动,同时控制所有可开合的风口、第一风机31和第二风机41关闭。
其中,所有风口、第一风机31、第二风机41关闭时,第一空气夹层30和第二空气夹层40与外界空气隔绝,利用第一空气夹层30和第二空气夹层40的热阻对设备舱10进行隔热,减少设备舱10冷量损失。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当控制系统接收到热通道监测模块22反馈的热通道温度大于热通道温度上限值,室外温度监测模块23反馈的室外空气温度小于热通道温度上限值,空气质量监测模块24反馈的室外空气质量指数大于室外空气质量指数AQI上限值,且冷通道监测模块21反馈的冷通道温度小于室外空气温度时,则所述控制系统控制第一风口71、第二风口72、第一风机31开启。
其中,所述第一风口71、第二风口72和第一风机31开启时,第一空气夹层30与外界空气连通,第一风机31驱动外界空气从第二风口72流入所述第一空气夹层31,并从第一风口流出,以辅助热气流通道102进行散热,同时避免冷气流通道101损失冷量。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当控制系统接收到热通道监测模块22反馈的热通道温度大于热通道温度上限值,室外温度监测模块23反馈的室外空气温度小于热通道温度上限值,空气质量监测模块24反馈的室外空气质量指数大于室外空气质量指数AQI上限值,且冷通道监测模块21反馈的冷通道温度大于室外空气温度时,所述控制系统控制第一风口71、第二风口72、第五风口75、第六风口76、第一风机31、第二风机41开启。
其中,第一风口71、第二风口72、第一风机31开启时,由所述第一风机31带动外界气流自下而上流动,从所述第二风口72进入所述第一空气夹层30,从所述第一风口71离开所述第一空气夹层30,以辅助热气流通道102进行散热。
其中,开启第五风口75、第六风口76、第二风机41时,由所述第二风机41带动外界气流自下而上流动,从所述第六风口76进入所述第二空气夹层40,从所述第五风口75离开所述第二空气夹层40,以辅助冷气流通道101进行散热。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当控制系统接收到热通道监测模块22反馈的热通道温度大于热通道温度上限值,室外温度监测模块23反馈的室外空气温度小于热通道温度上限值,空气质量监测模块24反馈的室外空气质量指数小于室外空气质量指数AQI上限值,且冷通道监测模块21反馈的冷通道温度大于室外空气温度时,所述控制系统控制第一风口71、第三风口73、第四风口74、第六风口76、第一风机31、第二风机41开启。
其中,第一风口71、第三风口73、第四风口74、第六风口76、第一风机31和第二风机41开启时,外界空气通过所述第六风口76流入第二空气夹层40,在第一风机31和第二风机41的驱动下,外界空气通过第四风口74流入设备舱10,通过第三风口73流出设备舱10,流入第一空气夹层30,最终从第一风口71流出到外界,从而直接对整个设备舱10进行通风散热。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当控制系统接收到热通道监测模块22反馈的热通道温度大于热通道温度上限值,室外温度监测模块23反馈的室外空气温度小于热通道温度上限值,空气质量监测模块24反馈的室外空气质量指数小于室外空气质量指数AQI上限值,且冷通道监测模块21反馈的冷通道温度小于室外空气温度时,所述控制系统控制第一风口71、第三风口73、第七风口77和第一风机31开启。
其中,第一风口71、第三风口73、第七风口77和第一风机31开启时,外界空气通过所述第七风口77流入设备舱10内,在第一风机31的驱动下经过第三风口73,从第一风口71流出,从而实现对所述设备舱10的热气流通道102进行通风散热。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当控制系统接收到热通道监测模块22反馈的热通道温度大于热通道温度下限值,小于热通道温度上限值,室外温度监测模块23反馈的室外空气温度小于热通道温度下限值时,则所述控制系统控制所有风口、第一风机31、第二风机41关闭。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当控制系统接收到热通道监测模块22反馈的热通道温度大于热通道温度下限值,小于热通道温度上限值,室外温度监测模块23反馈的室外空气温度大于热通道温度下限值,空气质量监测模块24反馈的室外空气质量指数大于室外空气质量指数AQI上限值,且冷通道监测模块21反馈的冷通道温度小于室外空气温度时,所述控制系统控制第一风口71、第二风口72和第一风机31开启。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当控制系统接收到热通道监测模块22反馈的热通道温度大于热通道温度下限值,小于热通道温度上限值,室外温度监测模块23反馈的室外空气温度大于热通道温度下限值,空气质量监测模块24反馈的室外空气质量指数大于室外空气质量指数AQI上限值,且冷通道监测模块21反馈的冷通道温度大于室外空气温度时,所述控制系统控制第一风口71、第二风口72、第五风口75、第六风口76、第一风机31、第二风机41开启。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当控制系统接收到热通道监测模块22反馈的热通道温度大于热通道温度下限值,小于热通道温度上限值,室外温度监测模块23反馈的室外空气温度大于热通道温度下限值,空气质量监测模块24反馈的室外空气质量指数小于室外空气质量指数AQI上限值,且冷通道监测模块21反馈的冷通道温度大于室外空气温度时,所述控制系统控制第一风口71、第三风口73、第四风口74、第六风口76、第一风机31、第二风机41开启。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当控制系统接收到热通道监测模块22反馈的热通道温度大于热通道温度下限值,小于热通道温度上限值,室外温度监测模块23反馈的室外空气温度大于热通道温度下限值,空气质量监测模块24反馈的室外空气质量指数小于室外空气质量指数AQI上限值,且冷通道监测模块21反馈的冷通道温度小于室外空气温度时,所述控制系统控制第一风口71、第三风口73、第七风口77、第一风机31开启。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机柜上方设置有光伏板50,所述光伏板50与所述第一风机31及所述第二风机41连接,作为所述第一风机31和所述第二风机41的备用电源。在供电正常时,通过优先采用光伏板50对第一风机31和第二风机41供电,能够有效利用太阳能,降低能源消耗;当市电中断或制冷模块故障时,开启第一风口71、第二风口73、第五风口75、第六风口76、第一风机31、第二风机41,通过光伏板50为第一风机31和第二风机41供电,从而对设备舱10内的设备60进行应急散热。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设置第一空气夹层30和第二空气夹层40,根据各个风口的开启或关闭控制所述设备舱10与外界、所述第一空气夹层30、所述第二空气夹层40之间,所述第一空气夹层30与外界之间,所述第二空气夹层40与外界之间的连通或隔绝,从而能够利用自然冷源对设备舱内的设备60进行降温,降低温控系统能耗。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设置冷气流通道101和热气流通道102,对冷、热通道的温度进行分区控制,以及对冷气流通道101和热气流通道102的分区通风,在满足温控需求时达到最佳节能效果。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设置的控制系统根据冷通道温度监测模块21、热通道温度监测模块22、室外温度监测模块23、空气质量监测模块24的监测结果,控制各所述可开合的风口、所述第一风机31、所述第二风机41、所述制冷模块和所述加热模块的开启或关闭,从而实现根据机柜内外温度、室外空气质量的实时监测,调节各风口、风机的启停,以满足不同室外环境下设备60对于隔热、散热或保温的温控需求,且避免灰尘进入机柜中。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设置光伏板50,降低能源消耗的同时,当市电中断或制冷模块故障时,能够对第一风机31和第二风机41供电,以对设备舱10内的设备60进行应急散热。
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在本实施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技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制。
此外,技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施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技术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也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施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Claims (11)

1.一种机柜,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柜包括:用于容纳设备的设备舱、用于容纳温控系统的温控舱、第一空气夹层、第二空气夹层;所述设备舱设置于所述第一空气夹层和所述第二空气夹层之间,所述第一空气夹层和所述第二空气夹层用于对所述设备舱进行保温或散热;
所述温控系统用于控制所述设备舱温度,所述温控舱上设置有送风口和回风口,所述温控舱通过所述送风口和所述回风口与所述设备舱连通,所述送风口用于向所述设备舱输送冷气流,所述回风口用于接收所述设备舱输送的热气流;
所述设备舱与外界、所述第一空气夹层、所述第二空气夹层之间,所述第一空气夹层与外界之间,以及所述第二空气夹层与外界之间分别设置可开合的风口,各个所述风口的开启或关闭控制所述设备舱与外界、所述第一空气夹层、所述第二空气夹层之间,所述第一空气夹层与外界之间,所述第二空气夹层与外界之间的连通或隔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柜,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开合的风口包括:所述第一空气夹层设置有与外界连通的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所述第一空气夹层与所述设备舱的贴合处设置有第三风口,用于连通所述第一空气夹层与所述设备舱;所述第二空气夹层与所述设备舱的贴合处设置有第四风口,用于连通所述第二空气夹层与所述设备舱;所述第二空气夹层设置有与外界连通的第五风口和第六风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口和所述第二风口同时开启时,所述第一空气夹层与外界连通,以对所述设备舱与所述第一空气夹层的贴合处进行散热;
所述第五风口和所述第六风口同时开启时,所述第二空气夹层与外界的连通,以对所述设备舱与所述第二空气夹层的贴合处进行散热;
所述第一风口、所述第三风口、所述第四风口和所述第六风口同时开启时,所述第一空气夹层、设备舱以及所述第二空气夹层与外界连通,以对所述设备舱进行散热。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柜,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舱设置有与外界连通的第七风口;所述第一风口、所述第三风口和所述第七风口的同时开启时,所述设备舱、所述第一空气夹层与外界连通,以对所述设备舱进行散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柜,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舱内设置有导风隔离结构,用于将所述冷气流和所述热气流进行热隔离,在所述设备舱内形成冷气流通道和热气流通道;所述送风口通过所述冷气流通道向所述设备输送所述冷气流以对所述设备进行散热;所述设备产生的热气流通过所述热气流通道传输至所述回风口。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空气夹层中设置有第一风机,用于对所述第一空气夹层的通风换气;所述第二空气夹层中设置有第二风机,用于对所述第二空气夹层的通风换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机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机与所述第二风机均为轴流风机。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柜,其特征在于,各个所述可开合的风口处分别设置有电动风阀,各个所述电动风阀受温控系统控制,分别用于开启或关闭各个所述可开合的风口。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机柜,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控系统包括制冷模块、加热模块和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用于控制各个所述可开合的风口、所述第一风机、所述第二风机、所述制冷模块和所述加热模块的开启或关闭。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柜,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柜包括:
冷通道温度监测模块,用于监测冷通道温度;
热通道温度监测模块,用于监测热通道温度;
室外温度监测模块,用于监测室外空气温度;
空气质量监测模块,用于监测室外空气质量。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机柜,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柜包括设置于所述机柜上方的光伏板,所述光伏板与所述第一风机及所述第二风机连接,作为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二风机的备用电源。
CN202321087993.1U 2023-05-08 2023-05-08 一种机柜 Active CN22019128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087993.1U CN220191284U (zh) 2023-05-08 2023-05-08 一种机柜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087993.1U CN220191284U (zh) 2023-05-08 2023-05-08 一种机柜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191284U true CN220191284U (zh) 2023-12-15

Family

ID=891049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087993.1U Active CN220191284U (zh) 2023-05-08 2023-05-08 一种机柜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19128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085272B1 (en) Heating-element accommodating-box cool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same
CN106440071B (zh) 机柜空调导向机制
AU2021310843B2 (en)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of energy storage system and heat dissipation method for energy storage system
WO2012034299A1 (zh) 一种冰箱除霜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2573420B (zh) 一种嵌入式机柜空调制冷系统
CN109451701B (zh) 一种全年可利用室外空气的数据中心节能制冷系统
CN101216222A (zh) 冷却箱及其控制方法
CN106879233B (zh) 一种自带应急通风功能的空调机柜
CN112616294A (zh) 机柜
CN102802383A (zh) 一种带空调末端的自循环冷却数据机柜
CN110588439B (zh) 机动车的能源温度调节装置及控制该装置的方法
CN206807963U (zh) 一种数据中心机柜装置
CN104359151A (zh) 一种用于机柜式数据中心的机架式空调
CN220191284U (zh) 一种机柜
CN113840510A (zh) 机柜
CN110418552A (zh) 一种用于多层数据中心机房的冷却系统及冷却方法
CN213955503U (zh) 室内温湿环境调控系统
CN111726964B (zh) 一种双层集装箱制冷系统及其数据中心、控制方法
CN201369376Y (zh) 一种节能电池柜
CN212362223U (zh) 一种空气调节设备
CN204123932U (zh) 背置式电动客车空调
CN208871763U (zh) 一种变电站二次设备预制舱及其智能通风降温除湿系统
CN220065823U (zh) 低能耗的数据中心
RU2474889C1 (ru) Замкнутая система охлаждения тепловыделяющего оборудования
CN206759903U (zh) 一种自带应急通风功能的机柜空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