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173940U - 一种蕨类植物育苗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蕨类植物育苗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173940U
CN220173940U CN202320976319.2U CN202320976319U CN220173940U CN 220173940 U CN220173940 U CN 220173940U CN 202320976319 U CN202320976319 U CN 202320976319U CN 220173940 U CN220173940 U CN 22017394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edling raising
box
hose
batching box
seed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976319.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廷轩
严颖
张云红
詹娟
叶代桦
黄化刚
余海英
张锡洲
王永东
郑子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320976319.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17394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17394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17394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1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agriculture
    • Y02A40/25Greenhouse technology, e.g. cooling systems therefor

Landscapes

  • Cultivation Receptacles Or Flower-Pots, Or Pots For Seedlin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蕨类植物育苗装置,包括配料箱a、配料箱b和育苗箱,育苗箱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通风装置、育苗装置a、育苗装置b和组培箱,配料箱a的出料端通过软管a与育苗装置a连通,育苗装置a的底部开设有若干通孔,配料箱b的出料端通过软管b与育苗装置b连通。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配料箱a将孢子和无菌水混合均匀后经软管a流入育苗装置a,配料箱b将原叶体团切碎并与无菌水混合均匀后经软管b流入育苗装置b,从而取代了人工撒播,当撒播完成后,配料箱a和配料箱b作为水箱使用,从而保证水分条件,诱导孢子体苗形成,而在育苗装置a的底部开设通孔可以及时将多余水分排出,避免水分溢出。

Description

一种蕨类植物育苗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植物育苗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蕨类植物育苗装置。
背景技术
蕨类植物是进化水平最高的孢子植物,多喜阴暗潮湿的环境,孢子落地繁殖。然而自然条件下孢子萌发后形成的原叶体很难完成受精过程,导致野外的孢子体形成率极低,限制了蕨类植物大面积推广应用。
蕨类植物的人工繁育手段包括无性繁殖、有性繁殖、组织培养及不完全组培等。当前已有的蕨类育苗装置多只针对有性繁殖,现在的有性繁殖一般是通过人工将孢子撒播于适宜的基质,并提供充足的水分条件保证其受精。目前国内外设计发明的一些蕨类植物育苗装置,如CN208657489U、CN210202676U,仅针对育苗过程水分、光照问题,没有实现从播种到后期管理一体化流程,而组织培养是孢子在无菌条件下萌发形成原叶体,增殖后诱导原叶体团大量形成孢子体苗,该过程同样需要充足的水分条件,当前最常用的是组培架+组培瓶的模式,该模式无法保证充足水分环境。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蕨类植物育苗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蕨类植物育苗装置,包括配料箱a、配料箱b和育苗箱,育苗箱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通风装置、育苗装置a、育苗装置b和组培箱,配料箱a的出料端通过软管a与育苗装置a连通,育苗装置a的底部开设有若干通孔,配料箱b的出料端通过软管b与育苗装置b连通。
优选的,通风装置包括电机、转轴a、排风扇和时间模块,电机安装在育苗箱的顶部,电机的动力输出端与转轴a连接,转轴a的端部与排风扇连接,排风扇位于育苗装置a的上方,时间模块和电机均与外部PLC控制器电连接。
优选的,育苗装置a包括管道a和育苗盆a,管道a的两端均设置有滚轮a,且育苗箱的两侧壁上开设有滑槽a,滚轮a滚动安装在滑槽a内,管道a的下表面设置有若干喷头,配料箱a的出料端通过软管a与管道a连通,喷头的下方横向设置有育苗盆a,且育苗盆a的底部开设有若干通孔。
优选的,配料箱a上设置有入料管a和注水管a,配料箱a上安装有电机b,电机b的动力输出端与转轴b连接,转轴b位于配料箱a内部,转轴b上等间距安装有搅拌杆,配料箱a的下端设置有出料口,出料口内安装有软管a,软管a上设置有增压泵,且出料口处设置有过滤网。
优选的,搅拌杆呈圆形。
优选的,育苗装置b包括管道b和育苗盆b,管道b的两端均设置有滚轮b,且育苗箱的两侧壁上开设有滑槽b,滚轮b滚动安装在滑槽b内,管道b的下表面设置有若干喷头b,配料箱b的出料端通过软管b与管道b连通,喷头b的下方横向设置有育苗盆b,育苗盆b位于组培箱的上方。
优选的,配料箱b上设置有入料管b和注水管b,配料箱b上安装有电机c,电机c的动力输出端与转轴c连接,转轴c位于配料箱b内部,转轴c上等间距安装有刀片,配料箱b的下端设置有出料口,出料口内安装有软管b,软管b上设置有增压泵,且出料口处设置有过滤网。
优选的,组培箱的上端设置有顶盖,组培箱内部水平设置有隔板a,隔板a的上方为培养室,隔板a的下表面与组培箱的底部之间竖直安装有隔板b,隔板b的一侧为废液室,隔板b的另一侧为营养液存储室,培养室与废液室之间通过软管c连通,且软管c上设置有阀门,营养液存储室内设置有软管d,软管d与蠕动泵的入料口连通,蠕动泵的出料口与软管e连通,且软管e的出口处设置有雾化器,雾化器位于培养室内。
优选的,育苗箱的内侧壁上设置有若干LED灯,LED灯与PLC控制器电连接。
优选的,育苗箱的前端设置有箱门,箱门上设置有观察窗和温湿度计,温湿度计用于检测育苗箱内的温湿度。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本实用新型通过配料箱a将孢子和无菌水混合均匀后经软管a流入育苗装置a,配料箱b将原叶体团切碎并与无菌水混合均匀后经软管b流入育苗装置b,从而取代了人工撒播,当撒播完成后,配料箱a和配料箱b作为水箱使用,从而保证水分条件,诱导孢子体苗形成,而在育苗装置a的底部开设通孔可以及时将多余水分排出,避免水分溢出。
附图说明
图1为育苗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组培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配料箱a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配料箱b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育苗装置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配料箱a,2-育苗箱,3-电机,4-转轴a,5-通风装置,6-时间模块,7-配料箱b,8-排风扇,9-软管a,10-管道a,11-滑槽a,12-滚轮a,13-喷头,14-软管b,15-育苗装置a,16-育苗盆a,17-滚轮b,18-滑槽b,19-管道b,20-喷头b,21-育苗盆,22-育苗装置b,23-组培箱,24-软管c,25-阀门,26-蠕动泵,27-软管d,28-软管e,29-LED灯,30-箱门,31-温湿度计,32-观察窗,33-营养液存储室,34-隔板b,35-废液室,36-培养室,37-隔板a,38-顶盖,39-雾化器,40-电机b,41-入料管a,42-注水管a,43-搅拌杆,44-转轴b,45-入料管b,46-电机c,47-注水管b,48-刀片,49-转轴c。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惯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一种蕨类植物育苗装置,包括配料箱a1、配料箱b7和育苗箱2,育苗箱2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通风装置5、育苗装置a15、育苗装置b22和组培箱23,配料箱a1的出料端通过软管a9与育苗装置a15连通,育苗装置a15的底部开设有若干通孔,配料箱b7的出料端通过软管b14与育苗装置b22连通。通过配料箱a1将孢子和无菌水混合均匀后经软管a9流入育苗装置a15,配料箱b7将原叶体团切碎并与无菌水混合均匀后经软管b14流入育苗装置b22,从而取代了人工撒播,当撒播完成后,配料箱a1和配料箱b7作为水箱使用,从而保证水分条件,诱导孢子体苗形成,而在育苗装置a15的底部开设通孔可以及时将多余水分排出,避免水分溢出。
进一步的,通风装置5包括电机3、转轴a4、排风扇8和时间模块6,电机3安装在育苗箱2的顶部,电机3的动力输出端与转轴a4连接,转轴a4的端部与排风扇8连接,排风扇8位于育苗装置a15的上方,时间模块6和电机3均与外部PLC控制器电连接。具体地说,时间模块6按一定周期向所述PLC控制器发送信号,PLC控制器接收到信号后,PLC控制器随即控制电机3启动,电机3带动转轴a4转动,从而带动排风扇8转动,实现对育苗箱2定时换气通风,也就是说,育苗箱2上开设有对应的换气孔(图中未画出)进行换气通风。在本实施例中,时间模块6和PLC控制器均为现有设备,这里并未对其进行改进,就不再进行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育苗装置a15包括管道a10和育苗盆a16,管道a10的两端均设置有滚轮a12,且育苗箱2的两侧壁上开设有滑槽a11,滚轮a12滚动安装在滑槽a11内,管道a10的下表面设置有若干喷头13,配料箱a1的出料端通过软管a9与管道a10连通,喷头13的下方横向设置有育苗盆a16,且育苗盆a16的底部开设有若干通孔。进一步的,如图3所示,配料箱a1上设置有入料管a41和注水管a42,配料箱a1上安装有电机b40,电机b40的动力输出端与转轴b44连接,转轴b44位于配料箱a1内部,转轴b44上等间距安装有搅拌杆43,优选的,搅拌杆43呈圆形。配料箱a1的下端设置有出料口,出料口内安装有软管a9,软管a9上设置有增压泵,且出料口处设置有过滤网。具体地说,将呈粉末状的蕨类植物孢子经入料管a41添加到配料箱a1内,无菌水经注水管a42添加到配料箱a1内,启动电机b40,电机b40带动转轴b44转动,从而带动搅拌杆43转动,由于蕨类植物孢子呈粉末状,因而搅拌杆43呈圆形,避免对蕨类植物孢子造成伤害,搅拌均匀后,经过滤网(图中未画出)过滤后进入软管a9内,通过增压泵(图中未画出)进行增压,软管a9内的混合液进入管道a10内,最后通过喷头13喷撒在育苗盆a16上,在喷撒过程中,工作人员推动管道a10两端的滚轮a12在滑槽a11内滚动,从而使管道a10进行前后移动,保证对育苗盆a16进行全覆盖播种,当撒播完成后,配料箱a1作为水箱使用,也就是说,无菌水经注水管a42添加到配料箱a1内,经过滤网过滤后进入软管a9内,通过增压泵进行增压,软管a9内的无菌水进入管道a10内,最后通过喷头13喷撒在育苗盆a16上,从而对其进行浇水,保证水分条件,诱导原叶体形成,在育苗盆a16的底部开设有通孔,可以使多余水分溢到育苗装置b22,防止水分溢出。
在本实施例中,育苗装置b22包括管道b19和育苗盆b21,管道b19的两端均设置有滚轮b17,且育苗箱2的两侧壁上开设有滑槽b18,滚轮b17滚动安装在滑槽b18内,管道b19的下表面设置有若干喷头b20,配料箱b7的出料端通过软管b14与管道b19连通,喷头b20的下方横向设置有育苗盆b21,育苗盆b21位于组培箱23的上方。进一步的,如图4所示,配料箱b7上设置有入料管b45和注水管b47,配料箱b7上安装有电机c46,电机c46的动力输出端与转轴c49连接,转轴c49位于配料箱b7内部,转轴c49上等间距安装有刀片48,配料箱b7的下端设置有出料口,出料口内安装有软管b14,软管b14上设置有增压泵,且出料口处设置有过滤网。具体地说,将蕨类植物原叶体团经入料管b45添加到配料箱b7内,无菌水经注水管b47添加到配料箱b7内,启动电机c46,电机c46带动转轴c49转动,从而带动刀片48转动,刀片48在转动过程中,对将原叶体团切碎并与无菌水混合均匀,搅拌均匀后,经过滤网(图中未画出)过滤后进入软管b14内,通过增压泵(图中未画出)进行增压,软管b14内的混合液进入管道b19内,最后通过喷头b20喷撒在育苗盆b21上,在喷撒过程中,工作人员推动管道b19两端的滚轮b17在滑槽b18内滚动,从而使管道b19进行前后移动,保证对育苗盆b21进行全覆盖播种,当撒播完成后,配料箱b7作为水箱使用,也就是说,无菌水经注水管b47添加到配料箱b7内,经过滤网过滤后进入软管b14内,通过增压泵进行增压,软管b14内的无菌水进入管道b19内,最后通过喷头b20喷撒在育苗盆b21上,从而对其进行浇水,保证水分条件,诱导孢子体苗形成。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组培箱23的上端设置有顶盖38,组培箱23内部水平设置有隔板a37,隔板a37的上方为培养室36,隔板a37的下表面与组培箱23的底部之间竖直安装有隔板b34,隔板b34的一侧为废液室35,隔板b34的另一侧为营养液存储室33,培养室36与废液室35之间通过软管c24连通,且软管c24上设置有阀门25,营养液存储室33内设置有软管d27,软管d27与蠕动泵26的入料口连通,蠕动泵26的出料口与软管e28连通,且软管e28的出口处设置有雾化器39,雾化器39位于培养室36内。具体地说,将原叶体团放置在培养室36内,通过蠕动泵26将营养液存储室33内的营养液经软管e28抽入培养室36内,雾化器39可以将营养液雾化,使原叶体团表面形成水膜,从而诱导受精,每经过一到两个月需要对培养室36内的营养液进行更换,此时打开阀门25,将培养室36内的营养液导入废液室35内,再打开蠕动泵26,通过蠕动泵26将营养液存储室33内的营养液抽入培养室36内,从而对培养室36内的营养液进行更换,节省了人力。在本实施例中,顶盖38是放置在组培箱23上的,可随时拿掉或盖上,比如当需要将原叶体团放置在培养室36内,就手持顶盖38上的把手,将顶盖38拿掉。其中雾化器39和蠕动泵26为现有设备,可通过市购获得。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育苗箱2的内侧壁上设置有若干LED灯29,LED灯29与PLC控制器电连接。进一步的,育苗箱2的前端设置有箱门30,箱门30上设置有观察窗32和温湿度计31,温湿度计31用于检测育苗箱2内的温湿度。具体地说,时间模块6按一定周期向所述PLC控制器发送信号,PLC控制器接收到信号后,PLC控制器随即控制LED灯29亮灭,从而保证亮度,通过在箱门30上设置有观察窗32可以便于工作人员查看育苗箱2内的生长情况,温湿度计31用于量化环境,便于调控,其中温湿度计31为现有设备,可通过市购获得。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蕨类植物育苗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配料箱a(1)、配料箱b(7)和育苗箱(2),所述育苗箱(2)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通风装置(5)、育苗装置a(15)、育苗装置b(22)和组培箱(23),所述配料箱a(1)的出料端通过软管a(9)与所述育苗装置a(15)连通,所述育苗装置a(15)的底部开设有若干通孔,所述配料箱b(7)的出料端通过软管b(14)与所述育苗装置b(22)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蕨类植物育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装置(5)包括电机(3)、转轴a(4)、排风扇(8)和时间模块(6),所述电机(3)安装在所述育苗箱(2)的顶部,所述电机(3)的动力输出端与所述转轴a(4)连接,所述转轴a(4)的端部与所述排风扇(8)连接,所述排风扇(8)位于所述育苗装置a(15)的上方,所述时间模块(6)和所述电机(3)均与外部PLC控制器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蕨类植物育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育苗装置a(15)包括管道a(10)和育苗盆a(16),所述管道a(10)的两端均设置有滚轮a(12),且所述育苗箱(2)的两侧壁上开设有滑槽a(11),所述滚轮a(12)滚动安装在所述滑槽a(11)内,所述管道a(10)的下表面设置有若干喷头(13),所述配料箱a(1)的出料端通过所述软管a(9)与所述管道a(10)连通,所述喷头(13)的下方横向设置有所述育苗盆a(16),且所述育苗盆a(16)的底部开设有若干通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蕨类植物育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配料箱a(1)上设置有入料管a(41)和注水管a(42),所述配料箱a(1)上安装有电机b(40),所述电机b(40)的动力输出端与转轴b(44)连接,所述转轴b(44)位于所述配料箱a(1)内部,所述转轴b(44)上等间距安装有搅拌杆(43),所述配料箱a(1)的下端设置有出料口,所述出料口内安装有所述软管a(9),所述软管a(9)上设置有增压泵,且所述出料口处设置有过滤网。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蕨类植物育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杆(43)呈圆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蕨类植物育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育苗装置b(22)包括管道b(19)和育苗盆b(21),所述管道b(19)的两端均设置有滚轮b(17),且所述育苗箱(2)的两侧壁上开设有滑槽b(18),所述滚轮b(17)滚动安装在所述滑槽b(18)内,所述管道b(19)的下表面设置有若干喷头b(20),所述配料箱b(7)的出料端通过所述软管b(14)与所述管道b(19)连通,所述喷头b(20)的下方横向设置有所述育苗盆b(21),所述育苗盆b(21)位于所述组培箱(23)的上方。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蕨类植物育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配料箱b(7)上设置有入料管b(45)和注水管b(47),所述配料箱b(7)上安装有电机c(46),所述电机c(46)的动力输出端与转轴c(49)连接,所述转轴c(49)位于所述配料箱b(7)内部,所述转轴c(49)上等间距安装有刀片(48),所述配料箱b(7)的下端设置有出料口,所述出料口内安装有所述软管b(14),所述软管b(14)上设置有增压泵,且所述出料口处设置有过滤网。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蕨类植物育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培箱(23)的上端设置有顶盖(38),所述组培箱(23)内部水平设置有隔板a(37),所述隔板a(37)的上方为培养室(36),所述隔板a(37)的下表面与所述组培箱(23)的底部之间竖直安装有隔板b(34),所述隔板b(34)的一侧为废液室(35),所述隔板b(34)的另一侧为营养液存储室(33),所述培养室(36)与所述废液室(35)之间通过软管c(24)连通,且所述软管c(24)上设置有阀门(25),所述营养液存储室(33)内设置有软管d(27),所述软管d(27)与蠕动泵(26)的入料口连通,所述蠕动泵(26)的出料口与软管e(28)连通,且所述软管e(28)的出口处设置有雾化器(39),所述雾化器(39)位于所述培养室(36)内。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蕨类植物育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育苗箱(2)的内侧壁上设置有若干LED灯(29),所述LED灯(29)与所述PLC控制器电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蕨类植物育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育苗箱(2)的前端设置有箱门(30),所述箱门(30)上设置有观察窗(32)和温湿度计(31),所述温湿度计(31)用于检测所述育苗箱(2)内的温湿度。
CN202320976319.2U 2023-04-26 2023-04-26 一种蕨类植物育苗装置 Active CN22017394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976319.2U CN220173940U (zh) 2023-04-26 2023-04-26 一种蕨类植物育苗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976319.2U CN220173940U (zh) 2023-04-26 2023-04-26 一种蕨类植物育苗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173940U true CN220173940U (zh) 2023-12-15

Family

ID=891071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976319.2U Active CN220173940U (zh) 2023-04-26 2023-04-26 一种蕨类植物育苗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17394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3755901U (zh) 一种农业种植用种苗培育装置
CN213368972U (zh) 一种西红柿种植育苗设备
CN110777070A (zh) 一种在线微生物自动培养系统及其管理方法
CN210054043U (zh) 智能人工气候箱
CN109076922B (zh) 一种柿子大苗栽培基质、基质的制备方法及基质制备装置
CN220173940U (zh) 一种蕨类植物育苗装置
CN216775630U (zh) 一种农业蔬菜种子培育设备
CN108651244B (zh) 对不同种类植物进行反馈和调控的养护装置及调控方法
CN115517119A (zh) 一种卡拉红心脐橙种植用育苗自动浇灌装置及其系统
CN215454280U (zh) 一种园林绿化用的幼苗供液培养设备
CN212324938U (zh) 一种农业菌类种植培养装置
CN211210426U (zh) 一种植物种子培育装置
CN212279084U (zh) 一种农业生产用秧苗培育装置
CN210470593U (zh) 一种粪便利用循环灌溉种植装置
CN213280603U (zh) 一种农业种子成活率测试用的试验箱
CN218941867U (zh) 一种柑橘幼苗培育观察箱
CN210247983U (zh) 一种水产养殖用水生物成品保存装置
CN215602193U (zh) 一种优质高产有机蔬菜选育培养装置
CN213463152U (zh) 一种中药种植育苗装置
CN217011985U (zh) 一种辣椒种植育苗装置
CN220088208U (zh) 一种水培用植物培养装置
CN217608568U (zh) 一种林业园林绿化用育苗装置
CN219722711U (zh) 一种苗木种植用水肥混合制备装置
CN208627057U (zh) 一种育苗基质混合装置
CN218184422U (zh) 一种基于林业管理的育苗移栽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