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135765U - 空调系统 - Google Patents

空调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135765U
CN220135765U CN202320954121.4U CN202320954121U CN220135765U CN 220135765 U CN220135765 U CN 220135765U CN 202320954121 U CN202320954121 U CN 202320954121U CN 220135765 U CN220135765 U CN 22013576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mperature
heat exchange
heat
heat exchanger
air conditio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954121.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宏坤
史俊茹
钟建法
张丽红
胡远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Dunan Electro Mechan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Dunan Electro Mechan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Dunan Electro Mechan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Dunan Electro Mechan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954121.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13576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13576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13576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空调系统,涉及空调技术领域。该空调系统包括第一回路和第二回路;第一回路包括互相连通的第一压缩机、第一换热器、第一节流元件以及第二换热器,第一回路具有回热支路,回热支路并联于第一压缩机和第一换热器之间;第一节流元件的冷媒出口至第二换热器的冷媒进口之间的管路具有换热段,回热支路连接有控制阀,控制阀打开时,回热支路能够对换热段加热;第二回路连接于第一换热器,第二回路通过第一换热器与第一回路换热。通过回热支路的设置,使得部分从第一压缩机流出的高温冷媒能够流入回热支路,以对换热段的冷媒进行加热,防止第二换热器表面结霜,且所消耗的能量较少。

Description

空调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在严寒地区,常使用复叠式空调系统进行制热。在复叠式空调系统制热的过程中,由于环境严寒,低温级蒸发器的表面容易结有霜层,影响低温级蒸发器内冷媒的换热效率。在相关技术中,常将低温级压缩机中部分高温高压的冷媒通入低温级蒸发器中,以对低温级蒸发器进行除霜,这样增加了低温级压缩机的功耗,并且流入冷凝器的制冷剂流量减少,降低高温级循环的制热量。或者,在低温级蒸发器的翅片上设置不冻液箱,以防止翅片表面温度过低,可以有效防止结霜,但是该方法需要额外设置加热箱对不冻液加热,增加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空调系统,有利于防止低温级蒸发器的表面结霜。
一种空调系统,包括第一回路和第二回路;所述第一回路包括互相连通的第一压缩机、第一换热器、第一节流元件以及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一回路具有回热支路,所述回热支路并联于所述第一压缩机和所述第一换热器之间;所述第一节流元件的冷媒出口至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冷媒进口之间的管路具有换热段,所述回热支路连接有控制阀,所述控制阀打开时,所述回热支路能够对所述换热段加热;所述第二回路连接于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二回路通过所述第一换热器与所述第一回路换热。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回路中,第一压缩机、第一换热器、第一节流元件和第二换热器互相配合形成循环。第一压缩机中流出的高温高压的冷媒能够于第一换热器中对第二回路提供热量。换热后的冷媒经第一节流元件节流降压后变为低温低压的冷媒。通过回热支路的设置,使得部分从第一压缩机流出的高温冷媒能够流入回热支路,以对将流入第二换热器中的低温低压的冷媒,即换热段的冷媒进行加热,以使第二换热器的温度升高,进而防止第二换热器表面结霜。由于只有部分高温冷媒流入回热支路,故所消耗的能量较少。同时,通过控制阀来控制回热支路上冷媒的通断,以使回热支路在易结霜的环境下能对换热段的冷媒进行回热,而在不易结霜的环境下关闭,进一步减少能量消耗,并确保第一回路和第二回路的循环正常运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空调系统包括回热器,所述回热器连接于所述第一回路中;所述回热器具有第一换热通道和第二换热通道,所述第一换热通道与所述第二换热通道不连通;所述第二换热通道穿设于所述第一换热通道内,或者,所述第二换热通道与所述第一换热通道间隔设置或贴设;所述第一换热通道和所述第二换热通道其中一者限定出所述换热段,另一者限定为所述回热支路的部分。
可以理解的是,回热器的设置为回热支路和换热段的换热提供了密闭空间,降低热损,以确保换热的效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外界环境温度T1;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湿度传感器,所述湿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外界环境湿度;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安装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表面,用于检测所述第二换热器的表面温度T2;所述控制阀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和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分别检测到的温度信号、所述湿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湿度信号而调整开闭。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各自检测到的信号,来综合判断第二换热器表面结霜的难易程度,进而调整控制阀的开闭,以实现精准抑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界环境具有露点温度T3和临界结霜温度n,所述露点温度T3由所述外界环境温度T1和所述外界环境湿度共同带入焓湿图拟合函数得出,所述临界结霜温度n由所述外界环境湿度得出;当T2<T3,且,T1-n=k,k∈(0,1)时,所述控制阀被配置为打开状态。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将第二换热器的表面温度与露点温度进行比较,并结合外界环境温度是否趋近于临界结霜温度,来判断第二换热器表面的结霜难易程度,凭此来选择控制阀打开与否,以实现进一步精准抑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换热器具有迎风侧,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安装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迎风侧。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温度传感器迎风侧的表面温度较低,更易结霜,故如此设置能够更为贴近地反映出第二换热器表面的温度,以确保及时抑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的数量为至少两个;所述第二换热器包括换热管和翅片,所述换热管穿设于所述翅片;至少一个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安装于所述换热管,至少一个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安装于所述翅片;其中,所述第二换热器的表面温度T2为所述换热管表面温度与所述翅片表面温度的平均值。
可以理解的是,翅片和换热管温度表面具有一定的温差,故这样设置能够使第二换热器表面的温度更具有代表性,以确保抑霜的效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第三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室内温度,所述室内温度为T4;所述控制阀开启第一时间t1后,当T4满足T4-f=m,且m∈(0,1)时,所述控制阀被配置为关闭状态,其中,f为当地供暖室内设计温度。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检测室内温度来调整控制阀,在室内温度降至当地供暖室内设计温度时,及时关闭控制阀,以确保第二换热器中足量低温的冷媒能够吸热蒸发,以便回到压缩机中,并继续流入第一换热器,以确保对第二回路所提供的热量足量,使第二回路对室内的供热正常进行。第一时间的设置,以确保回热支路对换热段的回热更加充分,促进充分抑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阀关闭第二时间t2后,所述空调系统被配置再次获取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和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分别检测到的温度信号、所述湿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湿度信号,并对所述控制阀的开闭进行循环调节;其中,8min≤t1≤15min,0min<t2≤10min。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时间的设置能够使空调系统工具温度信号和湿度信号及时调节,以及时防止第二换热器霜层的重新凝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空调系统(100)还包括控制器,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三温度传感器和所述湿度传感器均与所述控制器连接;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获取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温度传感器的温度信号、所述湿度传感器的湿度信号。
可以理解的是,控制器便于将接收到的温度信号和湿度信号转化为电信号以对控制阀的开闭进行调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管组和第二换热管组,所述第一换热管组和所述第二换热管组间隔布置;所述第一换热管组与所述第一回路连通,所述第二换热管组与所述第二回路连通。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换热器的设置便于第一回路中高温的冷媒对第二回路的低温冷媒提供热量,换热管组的设置能够促进二者换热充分。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传统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传统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空调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空调系统的结霜分布图。
附图标记:100、空调系统;10、第一回路;20、第二回路;11、第一压缩机;12、第一换热器;13、第一节流元件;14、第二换热器;15、回热器;16、气液分离器;21、第二压缩机;22、第三换热器;23、第二节流元件;101、回热支路;102、换热段;1011、控制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申请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下”可以是第一特征直接和第二特征接触,或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间接地通过中间媒介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除非另有定义,本申请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申请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参阅图1及图2,本申请提供一种空调系统100,包括第一回路10和第二回路20;第一回路10包括互相连通的第一压缩机11、第一换热器12、第一节流元件13以及第二换热器14,第二回路20连接于第一换热器12,以通过第一换热器12与第一回路10进行换热。
如此,第一回路10能够通过第一换热器12为第二回路20提供热量。具体的,为便于区分,定义第一回路10中流通有冷媒,第二回路20中流通有制冷剂,冷媒的流动方向和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分别对应图1中相应回路的箭头方向。在第一回路10中,第一压缩机11能够输出高温高压的冷媒,高温高压的冷媒流入第一换热器12中,以对第二回路20中的制冷剂提供热量,换热后变为中温高压的冷媒,接着,经第一节流元件13节流降压后,变为低温低压的冷媒,低温低压的冷媒流入第二换热器14中能够吸收外界环境的热量,蒸发为气态冷媒,被吸入至第一压缩机11中,以便继续进行循环。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一回路10还包括气液分离器16,第二换热器14和第一压缩机11之间连接该气液分离器16,以确保进入至第一压缩机11中的冷媒均为气态,防止液击。
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第一回路10具有回热支路101,回热支路101并联于第一压缩机11和第一换热器12之间;第一节流元件13的冷媒出口至第二换热器14的冷媒进口之间的管路具有换热段102,回热支路101上连接有控制阀1011,控制阀1011打开时,回热支路101用于对换热段102进行加热。
如此,控制阀1011打开,从第一压缩机11流出的高温冷媒中的部分能够进入回热支路101中,以与换热段102中低温低压的冷媒进行换热,提高进入第二换热器14中的冷媒温度,进而使得第二换热器14表面温度升高,不易结成霜层。由于仅用部分高温高压的冷媒对换热段102进行加热,便可实现抑霜的效果,消耗的能量较少。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调节控制阀1011的开闭能够选择高温的冷媒在回热支路101中的通断,以在易结霜的条件下,打开控制阀1011,抑制结霜;而在不易结霜或者无需对换热段102换热的条件下,关闭控制阀1011,使高温冷媒无需流入回热支路101,而全部流入第一换热器12中进行换热,能够进一步降低抑霜所消耗的能量,并增加第二换热器14中吸热蒸发的冷媒的量,以确保第一回路10和第二回路20的正常运转。
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空调系统100包括回热器15,回热器15连接于第一回路10中;回热器15具有第一换热通道和第二换热通道;第二换热通道穿设于第一换热通道内,第一换热通道与第二换热通道不连通,第一换热通道和第二换热通道其中一者限定出换热段102,另一者限定为回热支路101的部分。也就是说,换热段102和回热支路101中的其中一者的管路直接作为第二换热通道,另一者则将冷媒通入回热器15中的第一换热通道内。示例性的,换热段102所在管路直接作为回热器15的第二换热通道,回热支路101则与回热器15的第一换热通道连通,回热支路101中的高温冷媒流入第一换热通道中,高温冷媒能够直接包裹住第二换热通道(即换热段102的外管壁),高温冷媒直接将热量传递至换热段102的管壁,再由管壁传递至第一换热通道内的低温冷媒,进而实现换热,具有良好的换热效果。
在另一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空调系统100包括回热器15,回热器15连接于第一回路10中;回热器15具有第一换热通道和第二换热通道,第二换热通道与第一换热通道间隔设置或贴设,第二换热通道与第一换热通道不连通,且第二换热通道内介质能够与第一换热通道内介质进行热交换;第一换热通道和第二换热通道其中一者限定出换热段102,另一者限定为回热支路101的部分。也就是说,回热支路101的部分管路直接与换热段102的管路通过热传递和热辐射的作用实现换热,亦可实现回热支路101对换热段102的加热。
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二回路20用于为室内供热,第二回路20包括互相连通的第二压缩机21、第三换热器22、第二节流元件23及第一换热器12。如此,第二压缩机21中输出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流入第三换热器22中,与室内空气进行换热,以对外释放热量,为室内供热,换热后进而变成中温高压的制冷剂,第二节流元件23对中温高压的制冷剂起到节流降压的作用,使得中温高压的制冷剂变为低温低压的制冷剂,低温低压的制冷剂流入第一换热器12中,吸收第一回路10中高温冷媒的热量,蒸发为气态制冷剂被吸入第二压缩机21,继续进行制热循环。
其中,关于第一回路10与第二回路20进行换热的具体设置,在一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一换热器12包括第一换热管组和第二换热管组,第一换热管组与第二换热管组不连通,第一换热管组和第二换热管组间隔布置;第一换热管组与第一回路10连通,第二换热管组与第二回路20连通。其中,第一换热管组和第二换热管组各自均包括多条换热回路,每条换热回路则包括多个换热管,以延长冷媒的流通路径,使第一回路10中的高温冷媒与第二回路20中的低温冷媒充分换热。
在其他实施例中,亦可以是第一换热管组中的换热管和第二换热管组中的换热管互相穿插、交错布置,以提升换热效果;示例性的,第一换热管组中相邻两个换热管之间穿插有一个第二换热管组中的换热管,且不同换热管组互不连通。
需要说明的是,在回热支路101对换热段102加热的过程中,换热段102中的低温冷媒温度升高,冷媒进入到第二换热器14中后,冷媒与外界温差较小,影响冷媒吸热蒸发的过程,经气液分离器16后使得回到第一压缩机11的气态冷媒的量减少,进一步使流入第一换热器12中对第二回路20供热的冷媒的量减少,第二回路20中低温的制冷剂不能吸收到足够的热量,影响第二回路20中制冷剂在第一换热器12中的蒸发,使回到第二压缩机21中的气态制冷剂的量少,最终导致第三换热器22对外供热的效果不佳。考虑空调系统的能效,故无需使回热支路101一直持续对换热段102加热,应在防止第二换热器14表面结霜的同时,确保第二回路20的制热效果,维持室内温度稳定,保证室内舒适度。同时,减少压缩机功耗,降低高温冷媒能量损失。
因此,需根据实际情况调节控制阀1011的开闭,使回热支路101只在需要抑霜时对换热段102进行加热,以减少能量消耗。
首先对控制阀1011何时打开的进行阐述。
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空调系统100还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一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外界环境温度T1;空调系统100还包括湿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外界环境湿度;空调系统100还包括第二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安装于第二换热器14的表面,用于获取第二换热器14的表面温度T2,如翅片表面温度或换热管表面温度;控制阀1011被配置为响应于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温度传感器分别检测到的温度信号、湿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湿度信号而调整开闭。如此,通过第一温度传感器所检测到的外界环境温度来判断外界环境温度是否偏低,通过湿度传感器所检测到的外界环境湿度来判断其是否偏高,并结合第二温度传感器所检测到的第二换热器14的表面温度,来判断第二换热器14的表面是否易结霜,以此来调整控制阀1011的开闭,以使回热支路101在易结霜时才对换热段102加热。
通过第一温度传感器检测获取当前外界环境温度T1、通过湿度传感器检测获取当前外界环境湿度(即相对湿度),根据焓湿图拟合函数(未图示)得出当前对应的外界环境露点温度T3,由于不同地区,露点温度不同,临界结露曲线是变化的(不同工况也会变化),直接通过焓湿图来确定露点温度更准确、更方便。获取露点温度T3后,结合图2,对比第二换热器14的表面温度T2与露点温度T3,在图2中,外界环境具有临界结霜线,其中检测到的当前外界环境湿度对应于临界结霜线中的外界环境温度为临界结霜温度n,当T2<T3,且,T1-n=k,k∈(0,1)时,控制阀1011(在具体的实施例中,控制阀1011可以为电磁阀)被配置为打开状态。当T2<T3,则表明第二换热器14表面的温度T2低于当前外界环境温度和外界湿度所对应的露点温度T3,在当前环境湿度情况下,环境空气容易在第二换热器14表面(如翅片或换热管壁)上结露;同时,T1-n=k,k∈(0,1)表明外界环境温度趋近于临界结霜温度。综合以上两点可得出第二换热器14表面容易结霜,故此时打开控制阀1011能够有效的防止霜层形成,保证系统高效制热。其中,将检测到的外界环境温度和外界环境湿度带入焓湿图拟合函数中,通过查找、计算可得出对应的露点温度。除此,外界环境湿度对应的临界结霜温度n会根据地区不同或空调系统运行工况不同而产生变化,具体数值可根据不同区域、不同工况进行确认。
在一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二换热器14具有迎风侧,第二温度传感器可以安装于第二换热器14的迎风侧。由于迎风侧主要为第二换热器14最先与外界环境温度的气流进行换热的表面,气流与迎风侧所在表面的温差最大,位于迎风侧的第二换热器14的表面温度较低,且迎风侧与气流接触面积最大,故最易结成霜层,将第二温度传感器置于第二换热器14的迎风侧能够检测到第二换热器14的最低温度,以确保能够及时有效的接收到第二换热器14处于易结霜状态的信号,然后调节控制阀1011的状态,精准抑霜。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第二温度传感器的数量可以为至少两个;第二换热器14包括换热管和翅片,换热管穿设于翅片;至少一个第二温度传感器安装于换热管,至少一个第二温度传感器安装于翅片;其中,第二换热器14的表面温度T2可以为换热管表面温度与翅片表面温度的平均值。在换热过程中,换热管中流通有冷媒,冷媒热量通过换热管管壁能够传到至翅片;也就是说,换热管与冷媒直接接触,翅片则通过热传导获得冷媒的温度。这便导致换热管与翅片表面存有一定的温差,故第二换热器14的表面温度T2取换热管表面温度和翅片表面温度的平均值,能够更为准确地反映出第二换热器14表面的温度T2,以使对控制阀1011的调节更为精确,实现精准抑霜。
接着,对控制阀1011何时关闭的进行说明。
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空调系统100还包括第三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室内温度,室内温度为T4;控制阀1011被配置为响应于第三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信号而调整控制阀1011的开闭。通过对室内温度的实时检测,来判断室内温度是否能够满足供热需求,进而来判断抑霜过程对第二回路20制热效果的影响程度。当室内温度较低时,则表明回热支路101对换热段102加热过度,影响第二换热器14里面的冷媒蒸发,从而降低第二回路20的制热效果,故此时应停止抑霜的流程,进而关闭控制阀1011,来确保第二回路20能够正常进行制热,以时室内温度满足需求。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控制阀1011开启第一时间t1后,当室内温度T4满足T4-f=m,且m∈(0,1)时,控制阀1011被配置为关闭状态,8min≤t1≤15min,其中,f为当地供暖室内设计温度,不同于用户设定的制热温度,在当地供暖室内设计温度之上供暖能够使人感觉舒适,低于当地供暖室内设计温度则不能满足对舒适度的需求。如此,第一时间的设置可以使回热支路101对换热段102进行充分的换热,以确保第二换热器14的温度较高,不易结霜。在进行有效抑霜后,再去判断室内温度是否低于预设的温度。当T4-f=m,且m∈(0,1),表明室内温度趋近于当地供暖室内设计温度,此时回热支路101对换热段102加热过度,若持续保持控制阀1011打开,室内温度继续降低,则会使人体感到不适。故当室内温度趋近于当地供暖室内设计温度时,需关闭控制阀1011,停止对换热段102的过度加热,使第一回路10正常运行,以促进第二回路20对室内进行充分供热。除此,第一时间的设置亦能够及时检测第二回路20是否正常制热,具有及时性。在一具体的实施例中,t1=8min、10min或者15min。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空调系统100还包括控制器,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第三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均与控制器连接,并将各自检测到的信号传递至控制器中,在控制器中计算运行,并转化为电信号传递给控制阀1011,以对控制阀1011的开闭进行调节。
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控制阀1011关闭第二时间t2后,控制器被配置为再次获取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温度传感器温度信号、湿度传感器的湿度信号,对控制阀1011开闭的调节过程进行循环,其中,0min<t2≤10min。如此,在关闭控制阀1011后,为了继续防止第二换热器14结霜,故每隔第二时间重新开始对第二换热器14的表面是否易结霜进行检测,并在需要时调整控制阀1011的打开,以及时避免第二换热器14表面重新结霜。在一具体的实施例中,t2取5min、8min或者10min。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回路(10),包括互相连通的第一压缩机(11)、第一换热器(12)、第一节流元件(13)以及第二换热器(14),所述第一回路(10)具有回热支路(101),所述回热支路(101)并联于所述第一压缩机(11)和所述第一换热器(12)之间;所述第一节流元件(13)的冷媒出口至所述第二换热器(14)的冷媒进口之间的管路具有换热段(102),所述回热支路(101)连接有控制阀(1011),所述控制阀(1011)打开时,所述回热支路(101)能够对所述换热段(102)加热;
第二回路(20),连接于所述第一换热器(12),所述第二回路(20)通过所述第一换热器(12)与所述第一回路(10)换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系统(100)包括回热器(15),所述回热器(15)连接于所述第一回路(10)中;
所述回热器(15)具有第一换热通道和第二换热通道,所述第一换热通道与所述第二换热通道不连通;
所述第二换热通道穿设于所述第一换热通道内,或者,所述第二换热通道与所述第一换热通道间隔设置或贴设;
所述第一换热通道和所述第二换热通道其中一者限定出所述换热段(102),另一者限定为所述回热支路(101)的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系统(100)还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外界环境温度T1;
所述空调系统(100)还包括湿度传感器,所述湿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外界环境湿度;
所述空调系统(100)还包括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安装于所述第二换热器(14)的表面,用于检测所述第二换热器(14)的表面温度T2;
所述控制阀(1011)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和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分别检测到的温度信号、所述湿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湿度信号而调整开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界环境具有露点温度T3和临界结霜温度n,所述露点温度T3由所述外界环境温度T1和所述外界环境湿度共同带入焓湿图拟合函数得出,所述临界结霜温度n由所述外界环境湿度得出;
当T2<T3,且,T1-n=k,k∈(0,1)时,所述控制阀(1011)被配置为打开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器(14)具有迎风侧,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安装于所述第二换热器(14)的迎风侧。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的数量为至少两个;所述第二换热器(14)包括换热管和翅片,所述换热管穿设于所述翅片;
至少一个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安装于所述换热管,至少一个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安装于所述翅片;
其中,所述第二换热器(14)的表面温度T2为所述换热管表面温度与所述翅片表面温度的平均值。
7.根据权利要求4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系统(100)还包括第三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室内温度,所述室内温度为T4;
所述控制阀(1011)开启第一时间t1后,当T4满足T4-f=m,且m∈(0,1)时,所述控制阀(1011)被配置为关闭状态,其中,f为当地供暖室内设计温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阀(1011)关闭第二时间t2后,所述空调系统(100)被配置再次获取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和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分别检测到的温度信号、所述湿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湿度信号,对所述控制阀(1011)的开闭进行循环调节;
其中,8min≤t1≤15min,0min<t2≤10min。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系统(100)还包括控制器,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三温度传感器和所述湿度传感器均与所述控制器连接;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获取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温度传感器的温度信号、所述湿度传感器的湿度信号。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器(12)包括第一换热管组和第二换热管组,所述第一换热管组和所述第二换热管组间隔布置;所述第一换热管组与所述第一回路(10)连通,所述第二换热管组与所述第二回路(20)连通。
CN202320954121.4U 2023-04-20 2023-04-20 空调系统 Active CN22013576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954121.4U CN220135765U (zh) 2023-04-20 2023-04-20 空调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954121.4U CN220135765U (zh) 2023-04-20 2023-04-20 空调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135765U true CN220135765U (zh) 2023-12-05

Family

ID=889600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954121.4U Active CN220135765U (zh) 2023-04-20 2023-04-20 空调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13576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210264B (zh) 热泵式制热装置
US9217574B2 (en) Hot water supply apparatus associated with heat pump
CN109556210B (zh) 一种低温型三联供热泵系统的控制方法
CN114322106B (zh) 一种空调系统
CN110925940B (zh) 一种双级压缩补气空调系统的补气控制方法
CN110762787B (zh) 一种多联机中央空调系统的除霜控制方法
CN112856613A (zh) 一种多联机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5627472A (zh) 立体式冷暖浴冰柜一体化智能控制系统
CN110579036A (zh) 一种多联机冷热水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20135765U (zh) 空调系统
CN211567595U (zh) 一种电动汽车热泵空调的化霜控制装置
CN112013471B (zh)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12013472A (zh)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214275936U (zh) 一种多联机空调
CN114608140B (zh) 一种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及装置、空调器、计算机存储介质
CN209944563U (zh) 空调器
CN209944564U (zh) 空调器
CN113007867A (zh) 一种多联机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
CN112665052A (zh) 一种多联机空调系统
US20040159117A1 (en) Combined regeneration heating and cooling system
CN109764516A (zh) 一种能源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和存储介质
CN214746562U (zh) 空调机组及空调器
CN214371046U (zh) 一种多联机空调系统
CN109595720A (zh) 一种多联机毛细管辐射系统
CN214536575U (zh) 一种多联机空调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