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135686U - 一种集成蓄冷储热全新风空调 - Google Patents

一种集成蓄冷储热全新风空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135686U
CN220135686U CN202320878312.7U CN202320878312U CN220135686U CN 220135686 U CN220135686 U CN 220135686U CN 202320878312 U CN202320878312 U CN 202320878312U CN 220135686 U CN220135686 U CN 22013568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cold
heating
refrigerating
bran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878312.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永才
万夏红
吴高峰
刘会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Shenling Environmental System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Shenling Environmental System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Shenling Environmental Systems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Shenling Environmental System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878312.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13568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13568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13568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集成蓄冷储热全新风空调,空调包括制冷制热循环系统、蓄冷储热循环系统控制系统;制冷制热循环系统中包括制冷制热支路、蓄冷储热支路和送风换热支路;制冷制热支路通过蓄冷储热支路来将冷量或热量储存至蓄冷储热循环系统,蓄冷储热循环系统还用于将储蓄的冷量或热量释放。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一方面能够提供空调的蓄冷和储热功能,另一方面将空调的蓄冷储热支路和蓄冷储热循环系统单独设置,使空调能够实现蓄冷/储热和制冷/制热的同时进行。

Description

一种集成蓄冷储热全新风空调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集成蓄冷储热全新风空调。
背景技术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愿景下,在可再生能源消纳、清洁供暖、火电改造、综合能源服务、绿色供冷等多个市场的推动下,各种类型的储热、蓄冷技术的市场空间持续扩容。蓄冷储热是通过一定的技术方式将冷量、热量先储存起来,在需要使用时将被储存的冷量、热量通过系统的循环释放出来再次利用。具备蓄冷储热功能的空调系统,可以充分利用峰谷电价政策的低价电力,大幅降低空调系统运行费用,同时系统也能避开高峰紧缺时段用电,实现电网的移峰填谷,避免高峰时段“拉闸限电”。目前,我国主要的储热方式是使用电锅炉储热,即以电锅炉为热源,利用低谷廉价电力对水加热,并将其储存在蓄热水箱中,在电网高峰时段关闭电锅炉,由储存在蓄热水箱中的热水供热,并没有将储热和蓄冷集成考虑。
在这一基础上,现有的全新风空调一般都是采用压缩机直接蒸发制冷的方式对空气进行降温,因不具备蓄冷功能导致机组的压缩机只能按满配执行而无法考虑蓄冷的节能性,致使空调机组整体运行功耗高而不满足碳达峰碳中和需求。在供热方面,当前市场全新风空调主要依靠电加热或热泵直接供热,没有储热方面的全新风空调机组,也导致空调机组供热运行时功耗高而不满足节能需求;而采用燃煤锅炉提供热水供热的空调机组,整系统运行会造成环境污染。另外,有一部分特殊领域的空调机组设置了蓄冷功能,但采用非直接蓄冷和放冷方式,导致机组在直接制冷送冷风时无法蓄冷或蓄冷时直接制冷送冷风功能丧失,限制了机组的使用范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至少一种缺陷,提供一种集成蓄冷储热全新风空调,用于提供一种集成了蓄冷储热等多模式协调运行,并且能够很好节约能源,降低用电成本的空调。
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集成蓄冷储热全新风空调,
所述空调包括制冷制热循环系统、蓄冷储热循环系统和控制系统;
所述制冷制热循环系统中包括制冷制热支路、蓄冷储热支路和送风换热支路;所述蓄冷储热支路和制冷制热支路连接构成蓄冷储热循环回路,所述送风换热支路和制冷制热支路连接构成制冷制热循环回路;
所述制冷制热循环系统通过蓄冷储热支路对蓄冷储热循环系统进行蓄冷或储热;
所述蓄冷储热循环系统用于将储蓄的冷量或热量释放实现降温或升温功能;
当设置空调进行蓄冷或储热时,制冷剂通过蓄冷储热支路;当设置空调使用储蓄的冷量进行放冷或放热时,蓄冷储热循环系统进行放冷循环或放热循环;当设置空调进行制冷或制热时,制冷剂通过送风换热支路。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蓄冷制热支路和送风换热支路,能够实现蓄冷和制冷的同时进行,并且单独设置一套蓄冷储热循环系统,能够通过该蓄冷储热系统将储备的冷量或热量释放;通过蓄冷储热支路,将日常使用的部分冷量或热量储存起来,或者在环境温度低于或高于蓄冷储热循环系统储蓄温度,且不需要运行空调时将冷量或热量储存,然后通过蓄冷储热循环系统,将储存的冷量或热量在用电高峰期或电价峰谷时使用,一方面,利用环境温度和空调日常的运行来进行蓄能,大大的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另一方面,蓄冷储热循环系统的运行耗电量要低于空调本身的运行的耗电量,通过蓄冷储热循环系统的蓄冷储热和放冷放热,实现了错峰用电,能够在用电量高的时候使用蓄冷储热循环系统储存的冷量或热量来进行换热,避免了较多的大功率电器同时使用导致跳闸的风险,同时能够节约用电,符合“碳中和”的要求,另外,能够避免电价峰谷时的高峰用电,节约了电费。除此以外,本实用新型为蓄冷储热循环系统单独设置一条蓄冷储热支路和蓄冷储热循环系统来进行蓄冷或储热,能够使得空调能够同时实现蓄冷和制冷,提高了空调的工作效率。
进一步的,
所述制冷制热支路包括通过管路依次连接的第一流量调节装置、第一制冷制热切换装置、制冷制热交换装置、第二制冷制热切换装置和第二流量调节装置;
所述制冷制热支路的一端通过第一流量调节装置分别与蓄冷储热支路的一端和送风换热支路的一端连接;所述制冷制热支路的另一端通过第二制冷制热切换装置分别与蓄冷储热支路的另一端和送风换热支路的另一端连接;
所述制冷制热支路通过制冷制热交换装置对流过制冷制热支路的制冷剂进行换热;
所述第一制冷制热切换装置和第二制冷制热切换装置用于改变制冷制热支路中制冷剂的流向实现制冷制热的切换;
所述第一流量调节装置和第二流量调节装置用于调节制冷制热支路中的制冷剂流量,以及调节制冷制热支路流向蓄冷储热支路和送风换热支路的流量。
进一步的,所述蓄冷储热支路包括换热盘管;所述蓄冷储热循环系统包括蓄冷储热罐;所述换热盘管设置在蓄冷储热罐中且与所述制冷制热支路连接;
所述换热盘管通过与蓄冷储热罐中的载冷剂进行热交换对蓄冷储热罐进行蓄冷或储热。
进一步的,所述蓄冷储热循环系统还包括循环泵、可调加热罐和第一换热器;
所述蓄冷储热罐、循环泵、可调加热罐和第一换热器依次通过管路构成循环回路;
当蓄冷储热循环系统执行放冷循环或放热循环时,循环泵将蓄冷储热罐中的载冷剂输送到第一换热器进行热交换。
蓄冷储热支路通过换热盘管,能够很好的将冷量或热量储存到蓄冷储热罐中,蓄冷储热罐同时也作为蓄冷储热循环系统的冷源或热源参与放冷或放热,实现了蓄冷/储热和放冷/放热的单独运行,提高运行效率。
进一步的,所述送风换热支路包括第二换热器和送风风机,所述第二换热器与送风风机通过管路连接且分别与制冷制热支路的两端连接,所述送风风机还为所述第一换热器提供送风动力。送风风机作为送风风力的动力源,同时为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进行换热,提高风机的利用率。
进一步的,所述蓄冷储热罐包括均布器、载冷剂入口、载冷剂出口、液位排气阀;
所述蓄冷储热罐的载冷剂入口和载冷剂出口通过管路与所述循环泵、可调加热管和第一换热器形成蓄冷储热循环系统;
所述均布器与所述载冷剂入口连接,所述均布器设置在蓄冷储热罐内的顶部,使载冷剂通过均布器均匀地分步到所述换热盘管对应的载冷剂液面顶部;
所述液位排气阀用于补充载冷剂和平衡蓄冷储热罐的气压。
均布器设置在蓄冷储热罐的顶部,通过喷淋等方式将经第一换热器热交换后的载冷剂均匀分流到换热盘管顶部载冷剂液面,其材质可以是金属、塑料等,但需满足与载冷剂的兼容性要求,通过这样,使载冷剂能够均匀的与换热盘管进行换热。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制冷制热切换装置包括四通阀和压缩机,所述第二制冷制热切换装置包括第一单向阀、第二单向阀和制冷剂储液罐;
所述第一流量调节装置包括制冷剂调节阀,所述第二流量调节装置包括第一电子膨胀阀和第二电子膨胀阀;
所述制冷制热支路具体为:
第三换热器一侧连接四通阀的A2端,四通阀的A1端连接压缩机的一端,压缩机另一端连接制冷剂调节阀的B1端和四通阀的A3端,四通阀的A4端连接制冷剂调节阀的B1端;所述制冷剂调节阀的B2端连接送风换热支路,所述制冷剂调节阀的B3端连接蓄冷储热支路;
第三换热器的另一侧连接第二电子膨胀阀的一侧和第一单向阀的入口端,第一单向阀的出口端连接制冷剂储液器的入口,第二电子膨胀阀的另一侧连接第一电子膨胀阀的一侧和制冷剂储液器的出口,第一电子膨胀阀的另一侧分别连接第二单向阀的入口端、蓄冷储热支路一侧和送风换热支路一侧。通过四通阀和单向阀来实现制冷制热支路的流向的切换,结构简单,便于实现。
进一步的,所述制冷制热支路还包括气液分离器、干燥过滤器和视液镜;
所述气液分离器设置在所述压缩机和四通阀的A3口之间;
所述制冷剂储液器出口、干燥过滤器、视液镜和第一电子膨胀阀依次通过管路连接。
在压缩机和制冷剂储液器出口处分别设置气液分离器和干燥过滤器,能够将从压缩机流出的制冷液进行气液分离和过滤,并通过视液镜对制冷液的状态进行观测,保证制冷液的正常工作状态。
进一步的,所述蓄冷储热支路和送风换热支路与第一电子膨胀阀之间分别设置有第一电磁阀和第二电磁阀。通过第一电磁阀和第二电磁阀实现制冷制热支路分别对蓄冷储热支路和送风换热支路的导通和关闭,结构简单有效。
进一步的,所述空调还包括新风温度传感器、送风温度传感器和载冷剂温度传感器;
所述新风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和第三换热器的新风入口处;
所述送风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送风风机的送风口处;
所述载冷剂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蓄冷储热罐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蓄冷制热支路和送风换热支路,能够实现蓄冷和制冷的同时进行,并且单独设置一套蓄冷储热循环系统,能够通过该蓄冷储热系统将储备的冷量或热量释放;通过蓄冷储热支路,将日常使用的部分冷量或热量储存起来,或者在环境温度低于或高于蓄冷储热循环系统储蓄温度,且不需要运行空调时将冷量或热量储存,然后通过蓄冷储热循环系统,将储存的冷量或热量在用电高峰期或电价峰谷时使用,一方面,利用环境温度和空调日常的运行来进行蓄能,大大的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另一方面,蓄冷储热循环系统的运行耗电量要低于空调本身的运行的耗电量,通过蓄冷储热循环系统的蓄冷储热和放冷放热,实现了错峰用电,能够在用电量高的时候使用蓄冷储热循环系统储存的冷量或热量来进行换热,避免了较多的大功率电器同时使用导致跳闸的风险,同时能够节约用电,符合“碳中和”的要求,另外,能够避免电价峰谷时的高峰用电,节约了电费。除此以外,本实用新型为蓄冷储热循环系统单独设置一条蓄冷储热支路和蓄冷储热循环系统来进行蓄冷或储热,能够使得空调能够同时实现蓄冷和制冷,提高了空调的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空调的整体系统结构图。
附图标注:控制系统100,送风风机101,新风温度传感器102,送风温度传感器103,载冷剂温度传感器104,蓄冷储热罐105,过滤器106,循环泵107,可调加热罐108,第一换热器109,手动球阀110,液位排气阀111,均布器112,换热盘管113,压缩机201,四通阀202,第三换热器203,轴流风机204,第一单向阀205,制冷剂储液器206,干燥过滤器207,视液镜208,第一电子膨胀阀209,第二电磁阀210,第二换热器211,制冷剂调节阀212,气液分离器213,第一电磁阀220,第二单向阀301,第二电子膨胀阀302。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以下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集成蓄冷储热全新风空调,所述空调包括制冷制热循环系统、蓄冷储热循环系统、温度采集模块和控制系统100;
所述制冷制热循环系统中包括制冷制热支路、蓄冷储热支路和送风换热支路;所述蓄冷储热支路和制冷制热支路连接构成蓄冷储热循环回路,所述送风换热支路和制冷制热支路连接构成制冷制热循环回路;
具体的,所述制冷制热支路包括通过管路连接的第一制冷制热切换装置、第二制冷制热切换装置、制冷制热交换装置、第一流量调节装置和第二流量调节装置;其中第一制冷制热切换装置和第二制冷制热切换装置分别连接在第三换热器203管路两侧,具体的,第一制冷制热切换装置包括四通阀202和压缩机201,第二制冷制热切换装置包括第一单向阀205、第二单向阀301、第一电磁阀220、第二电磁阀210和制冷剂储液器206,通过空调的运行状态来决定四通阀202的连通状态,实现制冷和制热回路的切换,同时通过第一单向阀205和第二单向阀301来限制制冷剂的流向,第一电磁阀220和第二电磁阀210则分别控制蓄冷储热支路和送风换热支路的导通和断开;其中第一流量调节装置包括在管路中的制冷剂调节阀212,第二流量调节装置包括在管路中的第一电子膨胀阀209和第二电子膨胀阀302,制冷剂调节阀212为三通调节阀,其中一个连接口连接制冷制热支路,另外两个口分别连接蓄冷储热支路和送风换热支路,通过制冷调节阀调节从制冷制热支路分别流向蓄冷储热支路和送风换热支路的制冷剂流量,实现制冷和蓄冷效率的调节,达到控制节省电量的效果。第三换热器203上还设置有轴流风机204,通过轴流风机204来实现第三换热器203与外界新风的热交换。
蓄冷储热支路包括换热盘管113,蓄冷储热循环系统包括蓄冷储热罐105,所述换热盘管113设置在蓄冷储热罐105中,所述换热盘管113通过与蓄冷储热罐105中的载冷剂进行热交换对蓄冷储热罐105进行蓄冷或储热,所以蓄冷储热循环系统用于将储蓄的冷量或热量释放实现降温或升温功能;另外,蓄冷储热循环系统还包括循环泵107、可调加热罐108和第一换热器109;其中循环泵107可以设置为变频循环泵107,当蓄冷储热循环系统执行放冷循环或放热循环时,循环泵107将蓄冷储热罐105中的载冷剂输送到第一换热器109与送风新风进行热交换;可调加热罐108在空调不能制热时,对蓄冷储热循环系统中的载冷剂进行加热,使加热后的载冷剂能够进入第一换热器109中与新风进行热交换,实现紧急制热。
送风换热支路包括第二换热器211和送风风机101,送风风机101设置在第二换热器211附近,为第一换热器109和第二换热器211提供送风动力;
温度采集模块包括新风温度传感器102、送风温度传感器103和载冷剂温度传感器104,其中新风温度传感器102设置在第一换热器109和第二换热器211的新风入口处,用于实时检测通过第一换热器109和第二换热器211的新风的温度,另外,新风温度传感器102还设置在第三换热器203的新风入口处,用于实时监测第三换热器203的的新风的温度,不同位置的新风温度传感器102可单一位置安装共享采集数据或分位置独立安装后取均值数据;送风温度传感器103设置在送风风机101的出口处,用于实时检测经过第一换热器109和第二换热器211后的送风温度;载冷剂温度传感器104设置在蓄冷储热罐105上,实时检测蓄冷储热罐105中的制冷剂的温度,值得注意的是,检测的是制冷制热循环回路中的制冷剂的温度,而不是蓄冷储热循环回路中的载冷剂的温度。
控制系统100则连接上述各个具体的设备,如连接温度采集模块中的各个温度传感器,将采集到的温度传输给控制系统;还如连接四通阀202、第一电磁阀220和第二电磁阀210,通过切换四通阀202的连通关系,来实现空调的制冷和制热模式的切换,通过第一电磁阀220和第二电磁阀210的开闭,实现蓄冷储热支路和送风换热支路的导通和断开;还如连接制冷剂调节阀212,实现流向蓄冷储热支路和送风换热支路的流量的调节,以及连接循环泵107和压缩机201,控制调节制冷剂和载冷剂分别在制冷制热支路以及蓄冷储热循环系统的流动。
在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当设置空调进行蓄冷或储热是,制冷剂通过蓄冷储热支路;当设置空调通过储蓄的冷量和热量进行放冷或放热时,蓄冷储热循环系统执行放冷循环或放热循环;当设置空调进行制冷或制热时,制冷剂通过送风换热支路。
在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第三换热器203一侧连接四通阀202的A2端,四通阀202的A1端连接压缩机201的一端,压缩机201另一端连接制冷剂调节阀212的B1端和四通阀202的A3端,四通阀202的A4端连接制冷剂调节阀212的B1端;另外,压缩机201与四通阀202A3端之间还设置有气液分离器213,使气态制冷剂和液体制冷剂尽可能分离,实现气态制冷剂的输出,进而确保压缩机201的安全运行;
第三换热器203的另一侧连接第二电子膨胀阀302的一侧和第一单向阀205的入口端,第一单向阀205的出口端连接制冷剂储液器206的入口,第二电子膨胀阀302的另一侧连接第一电子膨胀阀209的一侧和制冷剂储液器206的出口,第一电子膨胀阀209的另一侧分别连接第二单向阀301的入口端、第一电磁阀220的一端和第二电磁阀210的一端,第二单向阀301的出口端连接制冷剂储液器206的入口;另外,制冷剂储液器206的出口和第一电子膨胀阀209之间还设置有干燥过滤器207和视液镜208,通过干燥过滤器207过滤系统中杂物和吸收系统中残留水份的功能,避免系统器件故障、发生冰堵或运行不稳定情况,视液镜208主要用于观察系统管路中制冷剂工作状况、含水份程度,为系统的长期可靠运作做判断依据;
换热盘管113的一端连接制冷剂调节阀212的B3端,换热盘管113的另一端连接第一电磁阀220的另一端;第二换热器211的一端连接制冷剂调节阀212的B2端,第二换热器211的另一端连接第二电磁阀210的另一端;
蓄冷储热循环系统中第一换热器109的一端通过管路连接蓄冷储热罐105的载冷剂入口,并通过管路连接位于蓄冷储热罐105内的均布器112,均布器112设置在蓄冷储热罐的顶部,通过喷淋等方式将经第一换热器109热交换后的载冷剂均匀分流到换热盘管113顶部载冷剂液面,其材质可以是金属、塑料等,但需满足与载冷剂的兼容性要求,通过这样,使载冷剂能够均匀的与换热盘管113进行换热。蓄冷储热罐的出口、循环泵107、可调加热罐108和第一换热器109的另一端依次通过管路连接;另外,蓄冷储热罐105的出口和循环泵107之间还设置有过滤器106。蓄冷储热罐还包括手动球阀110,手动球阀110用于排空蓄冷储热罐105内的载冷剂溶液。
具体的,当制冷制热循环系统进行制冷工作时,四通阀202的A1端与A2端连通,A4端与A3端连通,制冷制热循环系统中的制冷剂的流向如黑色箭头所示,当制冷制热循环系统进行制热工作是,四通阀202的A1端与A4端连通,A2端与A3端连通,此时制冷剂的流向如白色箭头所示。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定。凡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集成蓄冷储热全新风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调包括制冷制热循环系统、蓄冷储热循环系统和控制系统;
所述制冷制热循环系统中包括制冷制热支路、蓄冷储热支路和送风换热支路;所述蓄冷储热支路和制冷制热支路连接构成蓄冷储热循环回路,所述送风换热支路和制冷制热支路连接构成制冷制热循环回路;
所述制冷制热循环系统通过蓄冷储热支路对蓄冷储热循环系统进行蓄冷或储热;
所述蓄冷储热循环系统用于将储蓄的冷量或热量释放实现降温或升温功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集成蓄冷储热全新风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制热支路包括通过管路依次连接的第一流量调节装置、第一制冷制热切换装置、制冷制热交换装置、第二制冷制热切换装置和第二流量调节装置;
所述制冷制热支路的一端通过第一流量调节装置分别与蓄冷储热支路的一端和送风换热支路的一端连接;所述制冷制热支路的另一端通过第二制冷制热切换模块分别与蓄冷储热支路的另一端和送风换热支路的另一端连接;
所述制冷制热支路通过制冷制热交换装置对流过制冷制热支路的制冷剂进行换热;
所述第一制冷制热切换装置和第二制冷制热切换装置用于改变制冷制热支路中制冷剂的流向实现制冷制热的切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集成蓄冷储热全新风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蓄冷储热支路包括换热盘管;所述蓄冷储热循环系统包括蓄冷储热罐;所述换热盘管设置在蓄冷储热罐中且与所述制冷制热支路连接;
所述换热盘管通过与蓄冷储热罐中的载冷剂进行热交换对蓄冷储热罐进行蓄冷或储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集成蓄冷储热全新风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蓄冷储热循环系统还包括循环泵、可调加热罐和第一换热器;
所述蓄冷储热罐、循环泵、可调加热罐和第一换热器依次通过管路构成循环回路;
当蓄冷储热循环系统执行放冷循环或放热循环时,循环泵将蓄冷储热罐中的载冷剂输送到第一换热器进行热交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集成蓄冷储热全新风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换热支路包括第二换热器和送风风机,所述第二换热器与送风风机通过管路连接且分别与制冷制热支路的两端连接,所述送风风机还为所述第一换热器提供送风动力。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集成蓄冷储热全新风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蓄冷储热罐包括均布器、载冷剂入口、载冷剂出口、液位排气阀;
所述蓄冷储热罐的载冷剂入口和载冷剂出口通过管路与所述循环泵、可调加热管和第一换热器形成蓄冷储热循环系统;
所述均布器与所述载冷剂入口连接,所述均布器设置在蓄冷储热罐内的顶部,使载冷剂通过均布器均匀地分步到所述换热盘管对应的载冷剂液面顶部;
所述液位排气阀用于补充载冷剂和平衡蓄冷储热罐的气压。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集成蓄冷储热全新风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制冷制热切换装置包括四通阀和压缩机,所述第二制冷制热切换装置包括第一单向阀、第二单向阀和制冷剂储液罐;
所述第一流量调节装置包括制冷剂调节阀,所述第二流量调节装置包括第一电子膨胀阀和第二电子膨胀阀;
所述制冷制热支路具体为:
第三换热器一侧连接四通阀的A2端,四通阀的A1端连接压缩机的一端,压缩机另一端连接制冷剂调节阀的B1端和四通阀的A3端,四通阀的A4端连接制冷剂调节阀的B1端;所述制冷剂调节阀的B2端连接送风换热支路,所述制冷剂调节阀的B3端连接蓄冷储热支路;
第三换热器的另一侧连接第二电子膨胀阀的一侧和第一单向阀的入口端,第一单向阀的出口端连接制冷剂储液器的入口,第二电子膨胀阀的另一侧连接第一电子膨胀阀的一侧和制冷剂储液器的出口,第一电子膨胀阀的另一侧分别连接第二单向阀的入口端、蓄冷储热支路一侧和送风换热支路一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集成蓄冷储热全新风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制热支路还包括气液分离器、干燥过滤器和视液镜;
所述气液分离器设置在所述压缩机和四通阀的A3口之间;
所述制冷剂储液器出口、干燥过滤器、视液镜和第一电子膨胀阀依次通过管路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集成蓄冷储热全新风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蓄冷储热支路和送风换热支路与第一电子膨胀阀之间分别设置有第一电磁阀和第二电磁阀。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集成蓄冷储热全新风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还包括新风温度传感器、送风温度传感器和载冷剂温度传感器;
所述新风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和第三换热器的新风入口处;
所述送风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送风风机的送风口处;
所述载冷剂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蓄冷储热罐上。
CN202320878312.7U 2023-04-18 2023-04-18 一种集成蓄冷储热全新风空调 Active CN22013568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878312.7U CN220135686U (zh) 2023-04-18 2023-04-18 一种集成蓄冷储热全新风空调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878312.7U CN220135686U (zh) 2023-04-18 2023-04-18 一种集成蓄冷储热全新风空调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135686U true CN220135686U (zh) 2023-12-05

Family

ID=889635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878312.7U Active CN220135686U (zh) 2023-04-18 2023-04-18 一种集成蓄冷储热全新风空调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13568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64058B (zh) 大型蓄能式空气源热泵热水机组
CN108870598A (zh) 一种分离式热管蓄能空调系统
CN202254480U (zh) 多功能热水空调系统
CN201363859Y (zh) 一种空调机组
CN105674449B (zh) 一种基于节能型太阳能空气源热泵三联供系统
CN205641309U (zh) 一种基于太阳能空气源热泵三联供系统
CN204630141U (zh) 一种相变蓄能复合源热泵装置
CN102072541B (zh) 蓄冷型太阳能喷射-压缩复合制冷机组
CN114413362B (zh) 一种空调与热泵热水器的耦合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8775611B (zh) 综合利用清洁能源及生产余热的冷热联供系统
CN102734981B (zh) 空气源模块式三合一空调热水系统
CN201561507U (zh) 宽温型全新风调温除湿机
CN202470558U (zh) 一种前置式外辅热防融霜装置
CN105241145A (zh) 一种补偿式双源热泵冷热水机组的控制方法
CN202532795U (zh) 一种跨越式外辅热防融霜装置
CN220135686U (zh) 一种集成蓄冷储热全新风空调
CN201935317U (zh) 蓄冷型太阳能喷射-压缩复合制冷机组
CN1381701A (zh) 一种适于大温差、可充分利用能源的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
CN108444152A (zh) 全效能组合式空气源热泵系统
CN211926186U (zh) 一种空调系统
CN202532794U (zh) 一种前置式内辅热防融霜装置
CN205579825U (zh) 一种基于节能型太阳能空气源热泵三联供系统
CN116538597A (zh) 一种集成蓄冷储热多模式全新风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CN203240679U (zh) 一种带蓄水箱的中央空调系统
CN201062899Y (zh) 一种废热回收循环补水依附型热泵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