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108173U - 一种头戴耳机的降噪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头戴耳机的降噪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108173U
CN220108173U CN202321553346.5U CN202321553346U CN220108173U CN 220108173 U CN220108173 U CN 220108173U CN 202321553346 U CN202321553346 U CN 202321553346U CN 220108173 U CN220108173 U CN 22010817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xedly connected
sound insulation
earmuff
headset
headpho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553346.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emai Acoustic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emai Acoustic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emai Acoustic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Lemai Acoustic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553346.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10817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10817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10817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eadphones And Earpho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头戴耳机的降噪结构,包括头戴条和耳机,所述耳机固定连接在头戴条底部的两侧,所述耳机的内侧活动套设有隔音耳罩,所述耳机的正面与背面均固定连接有固定安装筒,所述固定安装筒的内部固定连接有驱动机构,所述隔音耳罩的外侧开设有安装环槽,所述安装环槽的内部活动连接有固定环。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隔音耳罩,使隔音耳罩能够通过驱动机构向内侧移动,使隔音耳罩能够与耳部更加贴合,解决了在使用的过程中头戴式耳机的耳罩是不能够进行调节的,在佩戴耳机时耳机上的耳罩与耳朵的空隙较大,从而使得外界噪音通过空隙传递到佩戴者的耳朵里,使得佩戴者容易受到外界噪音干扰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头戴耳机的降噪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耳机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头戴耳机的降噪结构。
背景技术
头戴式耳机,顾名思义是戴在头上,并非插入耳道内,区别于入耳式耳塞的一类耳机,它是由两部分组成,信号发射器和带有信号接收和放大装置的耳机,通常是动圈式的,发射器与信号源相连,也可以在发射器前接入前级或耳机放大器来改善音质和调整音色。
例如申请号CN201920358646.5本实用新型涉及耳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头戴耳机,包括头戴条和设置在头戴条两端的耳机模组,所述耳机模组上可拆卸连接有麦克风杆;所述耳机模组的外侧面上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形状与所述麦克风杆一端的外形相适配,所述麦克风杆的一端与所述凹槽可拆卸连接,另一端沿凹槽延伸至耳机模组外部。在耳机模组的外侧面上设置有与麦克风杆一端外形相适配的凹槽,麦克风杆的一端与凹槽可拆卸连接,当用户佩戴时,只要将麦克风杆的内侧面贴合至耳机模组的外侧面,移动麦克风杆,使其一端进入与其外形相适配的凹槽,并与凹槽连接,即可实现麦克风杆的安装,佩戴着耳机时操作也非常方便。
基于上述专利的检索,以及结合现有技术中的设备发现,上述设备在应用时虽然可以解决头戴式耳机,顾名思义是戴在头上,并非插入耳道内,区别于入耳式耳塞的一类耳机,它是由两部分组成,信号发射器和带有信号接收和放大装置的耳机,通常是动圈式的,发射器与信号源相连,也可以在发射器前接入前级或耳机放大器来改善音质和调整音色的问题,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头戴式耳机的耳罩是不能够进行调节的,在佩戴耳机时耳机上的耳罩与耳朵的空隙较大,从而使得外界噪音通过空隙传递到佩戴者的耳朵里,使得佩戴者容易受到外界噪音的干扰。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头戴耳机的降噪结构,具备了减少空隙降噪的优点,解决了在使用的过程中头戴式耳机的耳罩是不能够进行调节的,在佩戴耳机时耳机上的耳罩与耳朵的空隙较大,从而使得外界噪音通过空隙传递到佩戴者的耳朵里,使得佩戴者容易受到外界噪音干扰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头戴耳机的降噪结构,包括头戴条和耳机,所述耳机固定连接在头戴条底部的两侧,所述耳机的内侧活动套设有隔音耳罩,所述耳机的正面与背面均固定连接有固定安装筒,所述固定安装筒的内部固定连接有驱动机构,所述隔音耳罩的外侧开设有安装环槽,所述安装环槽的内部活动连接有固定环,所述固定环外侧的前侧与后侧均固定连接有活动组件。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螺杆,所述螺杆的表面螺纹连接有螺套。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所述活动组件包括固定柱,所述固定柱的外侧固定连接有活动球,所述活动球的表面活动连接有活动套,所述活动套的外侧与螺套的内侧固定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所述固定环内侧的顶部与底部均固定连接有弹簧,所述弹簧的内侧与安装环槽的内壁固定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所述隔音耳罩的内侧开设有透气孔,所述透气孔开设有若干个且呈环形等距离分布。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所述透气孔的内部填充有隔音柱,所述固定环外侧的顶部与底部均固定连接有填充环,所述隔音柱与填充环的材质均为吸音海绵。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隔音耳罩,使隔音耳罩能够通过驱动机构向内侧移动,使隔音耳罩能够与耳部更加贴合,解决了在使用的过程中头戴式耳机的耳罩是不能够进行调节的,在佩戴耳机时耳机上的耳罩与耳朵的空隙较大,从而使得外界噪音通过空隙传递到佩戴者的耳朵里,使得佩戴者容易受到外界噪音干扰的问题,具备了减少空隙降噪的优点。
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驱动机构,使电机启动后能够带动螺杆进行旋转,使螺杆旋转后能够带动螺套向内侧移动,使螺套向内侧移动后能够通过活动套内部活动球带动固定柱向内侧移动,使固定柱能够通过固定环带动隔音耳罩向内侧移动与耳部贴合,再通过设置活动组件,使固定柱通过活动套内部的活动球使固定环进行倾斜,从而使隔音耳罩进行倾斜,使隔音耳罩与使用者耳部更加贴合。
3、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弹簧,使弹簧能够通过弹力使隔音耳罩内侧的顶部与底部更好的贴合使用者的耳部,进一步的减小隔音而隔音耳罩与耳部的活动空隙,再通过设置透气孔,使透气孔的使用能够增加隔音耳罩的透气性,增加隔音耳罩佩戴时的舒适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固定安装立体爆炸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隔音耳罩立体爆炸示意图。
图中:1、头戴条;2、耳机;3、隔音耳罩;4、固定安装筒;5、驱动机构;51、电机;52、螺杆;53、螺套;6、安装环槽;7、固定环;8、活动组件;81、固定柱;82、活动球;83、活动套;9、弹簧;10、透气孔;11、隔音柱;12、填充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头戴耳机的降噪结构,包括头戴条1和耳机2,耳机2固定连接在头戴条1底部的两侧,耳机2的内侧活动套83设有隔音耳罩3,耳机2的正面与背面均固定连接有固定安装筒4,固定安装筒4的内部固定连接有驱动机构5,隔音耳罩3的外侧开设有安装环槽6,安装环槽6的内部活动连接有固定环7,固定环7外侧的前侧与后侧均固定连接有活动组件8。
参考图2,驱动机构5包括电机51,电机51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螺杆52,螺杆52的表面螺纹连接有螺套53。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通过设置驱动机构5,使电机51启动后能够带动螺杆52进行旋转,使螺杆52旋转后能够带动螺套53向内侧移动,使螺套53向内侧移动后能够通过活动套83内部活动球82带动固定柱81向内侧移动,使固定柱81能够通过固定环7带动隔音耳罩3向内侧移动与耳部贴合。
参考图2,活动组件8包括固定柱81,固定柱81的外侧固定连接有活动球82,活动球82的表面活动连接有活动套83,活动套83的外侧与螺套53的内侧固定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通过设置活动组件8,使固定柱81通过活动套83内部的活动球82使固定环7进行倾斜,从而使隔音耳罩3进行倾斜,使隔音耳罩3与使用者耳部更加贴合。
参考图3,固定环7内侧的顶部与底部均固定连接有弹簧9,弹簧9的内侧与安装环槽6的内壁固定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通过设置弹簧9,使弹簧9能够通过弹力使隔音耳罩3内侧的顶部与底部更好的贴合使用者的耳部,进一步的减小隔音而隔音耳罩3与耳部的活动空隙。
参考图3,隔音耳罩3的内侧开设有透气孔10,透气孔10开设有若干个且呈环形等距离分布。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通过设置透气孔10,使透气孔10的使用能够增加隔音耳罩3的透气性,增加隔音耳罩3佩戴时的舒适性。
参考图3,透气孔10的内部填充有隔音柱11,固定环7外侧的顶部与底部均固定连接有填充环12,隔音柱11与填充环12的材质均为吸音海绵。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通过设置隔音柱11和填充环12,使隔音柱11的使用能够避免外界噪音通过透气孔10进入隔音耳罩3的内部,同时填充环12能够对安装环槽6的内部进行填充,增加隔音耳罩3的隔音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在使用时启动固定安装筒4内部的电机51,使电机51启动后能够带动螺杆52进行旋转,使螺杆52旋转后能够带动螺套53向内侧移动,使螺套53向内侧移动后能够带动活动套83向内侧移动,使活动套83向内侧用后能够通过活动球82带动固定柱81向内侧移动,使固定柱81能够通过固定环7带动隔音耳罩3向内侧移动,同时隔音耳罩3向内侧移动的同时能够通过活动套83上的活动球82和固定柱81进行倾斜,使隔音耳罩3与使用者的耳朵更加贴合,从而减少噪音进入使用者的耳朵,达到减少空隙降噪的效果。
综上所述:该一种头戴耳机的降噪结构,通过设置隔音耳罩3,使隔音耳罩3能够通过驱动机构5向内侧移动,使隔音耳罩3能够与耳部更加贴合,解决了在使用的过程中头戴式耳机的耳罩是不能够进行调节的,在佩戴耳机时耳机上的耳罩与耳朵的空隙较大,从而使得外界噪音通过空隙传递到佩戴者的耳朵里,使得佩戴者容易受到外界噪音干扰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6)

1.一种头戴耳机的降噪结构,包括头戴条(1)和耳机(2),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2)固定连接在头戴条(1)底部的两侧,所述耳机(2)的内侧活动套(83)设有隔音耳罩(3),所述耳机(2)的正面与背面均固定连接有固定安装筒(4),所述固定安装筒(4)的内部固定连接有驱动机构(5),所述隔音耳罩(3)的外侧开设有安装环槽(6),所述安装环槽(6)的内部活动连接有固定环(7),所述固定环(7)外侧的前侧与后侧均固定连接有活动组件(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头戴耳机的降噪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5)包括电机(51),所述电机(51)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螺杆(52),所述螺杆(52)的表面螺纹连接有螺套(5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头戴耳机的降噪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组件(8)包括固定柱(81),所述固定柱(81)的外侧固定连接有活动球(82),所述活动球(82)的表面活动连接有活动套(83),所述活动套(83)的外侧与螺套(53)的内侧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头戴耳机的降噪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环(7)内侧的顶部与底部均固定连接有弹簧(9),所述弹簧(9)的内侧与安装环槽(6)的内壁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头戴耳机的降噪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音耳罩(3)的内侧开设有透气孔(10),所述透气孔(10)开设有若干个且呈环形等距离分布。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头戴耳机的降噪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气孔(10)的内部填充有隔音柱(11),所述固定环(7)外侧的顶部与底部均固定连接有填充环(12),所述隔音柱(11)与填充环(12)的材质均为吸音海绵。
CN202321553346.5U 2023-06-19 2023-06-19 一种头戴耳机的降噪结构 Active CN22010817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553346.5U CN220108173U (zh) 2023-06-19 2023-06-19 一种头戴耳机的降噪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553346.5U CN220108173U (zh) 2023-06-19 2023-06-19 一种头戴耳机的降噪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108173U true CN220108173U (zh) 2023-11-28

Family

ID=888484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553346.5U Active CN220108173U (zh) 2023-06-19 2023-06-19 一种头戴耳机的降噪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10817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796668B1 (en) Earpiece
EP0688143B1 (en) Supra aural active noise reduction headphones
US7310427B2 (en) Recreational bone conduction audio device, system
JP3038243B2 (ja) 音響透過性イヤホン
KR100921524B1 (ko) 골전도 헤드폰
CN112423182B (zh) 一种改进的骨传导耳机
CN220108173U (zh) 一种头戴耳机的降噪结构
CN112243179A (zh) 一种防汗防油的头戴式耳机
CN201388294Y (zh) 头戴式多声道音响装置
CN216960158U (zh) 一种带有主动降噪结构的头戴耳机
CN214507344U (zh) 一种具有高效降噪功能的头戴式耳机
US11700478B2 (en) Headphone and multi-stage noise-cancellation earphone assembly
CN216451522U (zh) 一种头戴式耳机的腔体调节结构
CN214205842U (zh) 一种入耳式骨传导助听器
CN210839993U (zh) 一种带眼镜的骨传导耳机
CN209046850U (zh) 一种耳机腔体可调的头戴耳机装置
CN112492456A (zh) 一种拥有立体4d音效场景的耳机
CN220755015U (zh) 一种可更换耳罩的头戴式耳机
CN217693680U (zh) 一种多功能骨传导耳机
CN220545130U (zh) 一种无线通讯降噪耳机
CN216086973U (zh) 一种用于头戴耳机的耳罩调节装置
CN219644089U (zh) 一种降噪音智能耳机
CN220191031U (zh) 一种头戴式耳机
CN219372567U (zh) 一种头戴式耳机
CN213846969U (zh) 一种高保真耳机喇叭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