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083737U - 一种提温增湿蒸发式换热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提温增湿蒸发式换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083737U
CN220083737U CN202320710470.1U CN202320710470U CN220083737U CN 220083737 U CN220083737 U CN 220083737U CN 202320710470 U CN202320710470 U CN 202320710470U CN 220083737 U CN220083737 U CN 22008373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ube
heat exchange
heat
medium
heat exchang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710470.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明伟
王朝明
王春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dong Kaixiang Heat Transfer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dong Kaixiang Heat Transf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dong Kaixiang Heat Transfer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dong Kaixiang Heat Transf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710470.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08373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08373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08373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提温增湿蒸发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所述外壳上设置有翅片管和风机,所述翅片管的一端设置有高温介质进口,另一端设置有中温介质出口,所述中温介质出口连接有管程,所述管程的外侧套装有换热管壳组件,所述换热管壳组件的一端连通有喷淋水箱,另一端连通有喷淋管。通过先对翅片管内的介质进行风冷,再在管程内进行水冷,二次冷却可以有效提高冷却效率,同时节省循环水量的使用,相较于现有技术可以节省设备体积,节约设备成本和运行成本;介质的热能可以先对进风口进入的空气加热,降低空气原来的含湿量,使经过第二通道的空气可以带走更多的水分,从而加大第二通道的蒸发量,提高循环水的冷却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提温增湿蒸发式换热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冷却技术领域。
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提温增湿蒸发式换热器。
背景技术
蒸发式换热器的性能原理,主要是利用蒸发水分吸取热量并排出,以此达到冷却的目的。现有的蒸发式冷却技术,一般是通过循环水对介质进行冷却,将循环水直接喷淋在管程上,管程的一端用于高温介质的流入,另一端用于低温介质的流出,实现介质的冷却,而升温后的循环水再直接用风冷进行冷却。这种方式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将高温介质冷却为低温仅用循环水需要的量特别大,为满足冷却需求,设备需要做的很大,增加了设备投资和运行成本;被冷却的介质都含有热能,通常做法是想尽快将热量排出,从而造成热能的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传统技术的不足之处,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提温增湿蒸发式换热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措施来达到的:一种提温增湿蒸发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所述外壳上设置有翅片管和风机,所述翅片管的一端设置有高温介质进口,另一端设置有中温介质出口,所述中温介质出口连接有管程,所述管程的外侧套装有换热管壳组件,所述换热管壳组件的一端连通有喷淋水箱,另一端连通有喷淋管。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所述翅片管和风机沿水平并排设置,所述翅片管远离风机的一侧设置有进风口。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所述管程的一端为中温介质进口,另一端为低温介质出口,所述中温介质进口与中温介质出口通过连接管连通。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所述换热管壳组件并排设置有多组,相邻所述换热管壳组件之间依次连通设置。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每个所述换热管壳组件内均设置有至少一组管程,所有换热管壳组件内的管程依次串联。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所述翅片管和风机之间还设置有热交换装置,所述喷淋管设置在热交换装置的上部,喷淋水箱设置在热交换装置的下部。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所述热交换装置内设置有纵向通透的第一通道和横向通透的第二通道,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之间设置有透湿隔层。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所述透湿隔层的两侧均为平面设置。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所述喷淋水箱设置在第一通道的下端开口处,并朝向热交换装置开口设置。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所述热交换装置采用湿帘纸制成。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通过先对翅片管内的介质进行风冷,再在管程内进行水冷,二次冷却可以有效提高冷却效率,同时节省循环水量的使用,相较于现有技术可以节省设备体积,节约设备成本和运行成本;介质的热能可以先对进风口进入的空气加热,降低空气原来的含湿量,使经过第二通道的空气可以带走更多的水分,从而加大第二通道的蒸发量,提高循环水的冷却效果。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提温增湿蒸发式换热器的整体外形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提温增湿蒸发式换热器的整体设备侧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提温增湿蒸发式换热器的空气流动示意图。
附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提温增湿蒸发式换热器的热交换装置结构示意图。
附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提温增湿蒸发式换热器的冷却水循环结构示意图。
附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提温增湿蒸发式换热器的介质循环结构示意图。
附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提温增湿蒸发式换热器的综合工作原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如图1-7所示,一种提温增湿蒸发式换热器,包括外壳1,外壳1上依次并排设置有翅片管2、热交换装置3和风机4,翅片管2远离风机4的一侧设置有进风口。
热交换装置3内设置有纵向通透的第一通道5和横向通透的第二通道6,第一通道5和第二通道6之间设置有透湿隔层7,第一通道5的上端设置有喷淋管13,下端设置有喷淋水箱8,第二通道6的一端朝向翅片管2设置,另一端朝向风机4设置。
喷淋水箱8设置在第一通道5的下端开口处,并朝向热交换装置3开口设置,用于承接从第一通道5流出的循环水。
如图2-3所示,翅片管2设置在进风口到热交换装置3之间,翅片管2的两端开口设置,其中一端的开口为高温介质进口9,另一端的开口为中温介质出口10。
如图2、图5、图6和图7所示,外壳1的下部设置有换热管壳组件11,换热管壳组件11的上端与喷淋水箱8连通,下端通过上水管12与喷淋管13连通,上水管12上设置有喷淋水泵14。
如图6-7所示,换热管壳组件11内设置有管程15,管程15的一端为中温介质进口16,另一端为低温介质出口17,中温介质进口16与中温介质出口10通过连接管18连通。
如图2、图3、图5和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喷淋管13上设置有喷淋头19,水经过喷淋头19喷淋到热交换装置3上,之后沿着第一通道5向下流通,流入到喷淋水箱8内,同时,风机4带动风从进风口流入经翅片管2再经第二通道6再流出,这样实现了水从第一通道5流通,风从第二通道6流通,风和水互不干涉,不会发生漂水现象,整个热交换装置3内的风和水运动都很稳定。同时,本实施例中,热交换装置3采用湿帘纸制成,可以使水在第一通道5内流通,并将整个热交换装置3全部打湿但又不会流入到第二通道6内。透湿隔层7的两侧均为平面设置,透湿隔层7位于相邻的第一通道5和第二通道6之间,将第一通道5和第二通道6分隔开,透湿隔层7的材质也为湿帘纸,工作时第一通道5内的水将透湿隔层7湿透使其处于湿润状态,但透湿隔层7又能保证水不会流入到第二通道6内。这样,风机4工作时,风从进风口流经翅片管2再到第二通道6内,在第二通道6内对整体的热交换装置3进行降温,之后再在风机4的带动下流出,第二通道6侧部的透湿隔层7处于湿润状态,可以在流动的风的作用下提高水分蒸发量,从而提高冷却效果。
翅片管2、热交换装置3和风机4安装在同一水平位置上。需要冷却的介质先从高温介质进口9进入到翅片管2内,经翅片管2的循环再从中温介质出口10流出,翅片管2的一侧为进风口,另一侧为第二通道6,这样,用于给循环水冷却的空气先经过翅片管2的加热再用于循环水冷却,同时还能带走翅片管2内介质的一部分热量,降低空气原来的含湿量,使经过第二通道6的空气可以带走更多的水分,从而加大第二通道6的蒸发量,提高循环水的冷却效果。比如在南方地区的夏季,空气中的温度为A1,含湿量为B1,相对湿度为C1,空气继续吸水至饱和状态100%需要吸收的为100%-C1,也就是,空气在温度为A1的情况下,最多可以带走100%-C1的水份,经翅片管2将空气加热到温度为A2时,含湿量为B2,相对湿度为C2,空气继续吸水至饱和状态100%需要吸收的为100%-C2,也就是,空气在温度为A2的情况下,最多可以带走100%-C2的水份,A2>A1,含湿量B1不变,相应的,相对湿度C2<C1,因此,温度升高后,空气的吸水能力大大提高,从而可以在经过第二通道6时带走更多的水分,从而加大第二通道6的蒸发量,提高循环水的冷却效果。如图7所示,进风口进入的是环境中的空气,经翅片管2加热后为高温低湿的空气,再经第二通道6给循环水降温后为高湿空气。同时,经过翅片管2的空气先与翅片管2内的介质发生热交换,初步给介质降温,这样,高温介质进口9进入的是高温介质,经翅片管2后从中温介质出口10流出的是中温介质。既利用了介质中的热量提高循环水的冷却效果又对介质实现了初步降温。
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换热管壳组件11设置在喷淋水箱8的下部,换热管壳组件11并排设置有多组,本实施例中,最上层的换热管壳组件11与喷淋水箱8连通,相邻换热管壳组件11之间依次连通设置,最下端的换热管壳组件11连通有出水集管20,出水集管20与上水管12接通。
如图5-7所示,本实施例中,管程15为盘管,也可以为其他形式,如S型管等,每个换热管壳组件11内均设置有至少一组管程15,所有换热管壳组件11内的管程15依次串联,中温的介质从中温介质出口10流出,经连接管18再从中温介质进口16流入到管程15内,通过换热管壳组件11内的循环水对管程15内的介质再次降温,低温介质从低温介质出口17流出,同时换热管壳组件11内的循环水温度升高,经上水管12流入喷淋管13喷淋在热交换装置3上完成循环水的冷却。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Claims (10)

1.一种提温增湿蒸发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所述外壳上设置有翅片管和风机,所述翅片管的一端设置有高温介质进口,另一端设置有中温介质出口,所述中温介质出口连接有管程,所述管程的外侧套装有换热管壳组件,所述换热管壳组件的一端连通有喷淋水箱,另一端连通有喷淋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温增湿蒸发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翅片管和风机沿水平并排设置,所述翅片管远离风机的一侧设置有进风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温增湿蒸发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程的一端为中温介质进口,另一端为低温介质出口,所述中温介质进口与中温介质出口通过连接管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温增湿蒸发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壳组件并排设置有多组,相邻所述换热管壳组件之间依次连通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提温增湿蒸发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换热管壳组件内均设置有至少一组管程,所有换热管壳组件内的管程依次串联。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提温增湿蒸发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翅片管和风机之间还设置有热交换装置,所述喷淋管设置在热交换装置的上部,喷淋水箱设置在热交换装置的下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提温增湿蒸发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装置内设置有纵向通透的第一通道和横向通透的第二通道,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之间设置有透湿隔层。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提温增湿蒸发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湿隔层的两侧均为平面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提温增湿蒸发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淋水箱设置在第一通道的下端开口处,并朝向热交换装置开口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提温增湿蒸发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装置采用湿帘纸制成。
CN202320710470.1U 2023-03-30 2023-03-30 一种提温增湿蒸发式换热器 Active CN22008373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710470.1U CN220083737U (zh) 2023-03-30 2023-03-30 一种提温增湿蒸发式换热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710470.1U CN220083737U (zh) 2023-03-30 2023-03-30 一种提温增湿蒸发式换热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083737U true CN220083737U (zh) 2023-11-24

Family

ID=888254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710470.1U Active CN220083737U (zh) 2023-03-30 2023-03-30 一种提温增湿蒸发式换热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08373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712477B (zh) 热泵供热除雾节水型冷却塔
CN104613576A (zh) 多级直接蒸发冷却机组
CN107869812B (zh) 一体式膜法溶液热泵系统
WO2021036031A1 (zh) 一种畜禽中央空调及畜禽房舍
CN203672184U (zh) 一种热泵供热除雾节水型冷却塔
CN104132409B (zh) 采用旋转布水的蒸发冷却冷水机组
CN106765755A (zh) 数据中心用光伏露点间接蒸发冷却空调系统
CN102287880A (zh) 一种带有加湿段的分体式空气-空气换热机组
KR20150093455A (ko) 공기압 손실이 낮은 열교환 튜브를 이용한 공랭식 열교환기 및 밀폐형 냉각탑
CN109827282A (zh) 一种与蒸发冷却结合的热管式新风换气机
CN220083737U (zh) 一种提温增湿蒸发式换热器
CN108050871A (zh) 一种干湿组合型热管式间接空冷法
CN205014522U (zh) 太阳能与除湿转轮复合式间接蒸发冷却热回收新风处理机
US20210254842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dehumidification
CN207350637U (zh) 数据中心用立管间接蒸发冷却与机械制冷联合空调系统
CN116518625A (zh) 一种冷却装置
CN104534591A (zh) 一种热泵式双冷源溶液除湿机组
CN212108832U (zh) 一种板管间接和分离式热管组合的多级蒸发冷却空调机组
CN105042737B (zh) 一种采用翅片管与直接蒸发技术结合的冷气机装置
CN204678572U (zh) 基于蒸发冷却与热管、热泵联合的空调机组
CN104456769B (zh) 一种冷却塔式热力再生溶液除湿机组
CN206377788U (zh) 新型露点蒸发冷却机组
CN106288089A (zh) 热闪干系统
CN208108372U (zh) 结合太阳能烟囱技术的数据中心用蒸发冷却通风空调系统
CN206207620U (zh) 膜法溶液风式制冷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