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083204U - 一种空调单元及机柜温控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空调单元及机柜温控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083204U
CN220083204U CN202222178061.XU CN202222178061U CN220083204U CN 220083204 U CN220083204 U CN 220083204U CN 202222178061 U CN202222178061 U CN 202222178061U CN 220083204 U CN220083204 U CN 22008320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evaporation
cavity
condensation
evaporation s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178061.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董骏鹏
江文兵
程竑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Haiwu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Haiwu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Haiwu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Haiwu Technology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08320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08320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Room Units, And Self-Contained Unit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调单元及机柜温控系统,空调本体内形成有蒸发侧腔体和冷凝侧腔体,蒸发侧腔体开设有蒸发侧回风口和蒸发侧送风口,冷凝侧腔体开设有冷凝侧回风口和冷凝侧出风口;将蒸发侧腔体和冷凝侧腔体均开设在空调本体内,使空调单元单独具备对机柜温控系统中的机柜单元的制冷能力,由于空调单元一体成型,使得空调单元便于搬运,且无需考虑吸热制冷换热装置与放热换热装置之间的管路连接,并且冷凝侧腔体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落入蒸发侧腔体中,相当于冷凝侧腔体设置在蒸发侧腔体的上方或下方,令空调单元占地面积小,使空调单元能够方便地通过载具移动;因此,空调单元具有较高的可搬运性,提高了空调单元的布置灵活性。

Description

一种空调单元及机柜温控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柜温控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调单元及机柜温控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通信行业各项业务飞速发展,随着业务量和网络规模的快速扩张,物联网、大数据、大容量的提倡,以及4G移动网络及5G移动网络的普及,各大运营商需要建设大量的带有制冷功能的机柜以存放各类通信单元。
现有技术中的机柜温控系统多采用分体式结构,即机柜温控系统包括用于为通信单元提供冷风的室内单元、用于利用室外冷源对室内单元的制冷剂进行冷却的室外单元和用于存放通信单元的设备存放单元,当前的机柜温控系统存在以下缺陷:
一方面,设备存放单元与室内单元之间的连接关系是出厂前便加工好的,例如将室内单元嵌合固定在设备存放单元的柜门上。该种结构下的室内单元灵活性低,室内单元与设备存放单元之间关系为一一对应的关系,如果需要调节室内单元的位置,则需要同时搬动设备存放单元,因此,非必要的搬运重量过多,同时,室内单元的位置变化后,室外单元与室内单元之间受到管长限制,室外单元也需要对应地搬动,导致机柜温控系统不便搬运,灵活性低。另一方面,室外单元的进风口与出风口之间经常出现窜流的现象,导致机柜温控系统的换热效果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单元及机柜温控系统,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机柜温控系统灵活性低且换热效果差的问题。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空调单元,包括空调本体;所述空调本体内形成有蒸发侧腔体和冷凝侧腔体;所述蒸发侧腔体内设置有吸热制冷换热装置,所述冷凝侧腔体内设置有放热换热装置,所述放热换热装置与所述吸热制冷换热装置之间通过制冷剂连通;
所述蒸发侧腔体的腔壁开设有蒸发侧回风口和蒸发侧送风口;所述冷凝侧腔体的腔壁开设有冷凝侧回风口和冷凝侧出风口;
所述冷凝侧腔体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落入所述蒸发侧腔体中,且所述冷凝侧出风口的高度大于所述冷凝侧回风口的高度。
可选地,所述蒸发侧腔体包括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腔壁和第二腔壁,所述第一腔壁和所述第二腔壁上均开设有至少一组所述蒸发侧回风口与所述蒸发侧送风口,所述吸热制冷换热装置设置于所述蒸发侧回风口与所述蒸发侧送风口之间。
可选地,所述冷凝侧腔体的包括沿第二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三腔壁和第四腔壁;
所述第三腔壁或所述第四腔壁上开设有至少一组冷凝侧回风口和冷凝侧出风口;或者,所述第三腔壁和所述第四腔壁上均开设有至少一组冷凝侧回风口和冷凝侧出风口;
所述放热换热装置设置于所述冷凝侧回风口和所述冷凝侧出风口之间。
可选地,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垂直。
可选地,所述冷凝侧回风口为三角形结构,且位于所述放热换热装置所在平面的下方,且所述放热换热装置的倾斜方向与所述冷凝侧回风口的斜边延伸方向平行。
可选地,于所述放热换热装置与所述冷凝侧出风口之间,所述冷凝侧腔体还安装有冷凝风机,所述冷凝风机的出风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平行;
于所述吸热制冷换热装置与所述蒸发侧送风口之间,所述蒸发侧腔体还安装有蒸发风机,所述蒸发风机的出风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平行。
可选地,所述蒸发侧回风口及蒸发侧送风口的开口处设置有密封装置,所述密封装置用于封堵所述蒸发侧回风口及所述蒸发侧送风口。
可选地,所述密封装置包括挡板,所述挡板上凸设有耳片,所述耳片开设有销孔;
所述蒸发侧腔体内滑动连接有滑销,当所述挡板封堵所述蒸发侧回风口或所述蒸发侧送风口时,所述滑销穿过所述销孔。
一种机柜温控系统,包括机柜单元和如上所述的空调单元。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单元及机柜温控系统,一方面,将蒸发侧腔体和冷凝侧腔体均开设在空调本体内,使空调单元单独具备对机柜温控系统中的机柜单元的制冷能力,由于空调单元一体成型,使得空调单元便于搬运,且吸热制冷换热装置与放热换热装置之间位置相对固定,无需考虑吸热制冷换热装置与放热换热装置之间的管路连接,同时冷凝侧腔体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落入蒸发侧腔体中,相当于冷凝侧腔体设置在蒸发侧腔体的上方或下方,令空调单元占地面积小,使空调单元能够方便地通过载具移动,因此,空调单元具有较高的可搬运性;另一方面,通过令冷凝侧出风口的高度大于冷凝侧回风口的高度,经冷凝侧出风口排出的热风由于温度高,较热的气流会有向上运动的趋势,进而避免冷凝侧回风口与冷凝侧出风口发生窜流,提高了空调单元的气流组织的循环能力,进一步提高空调单元的换热效果;综上,本空调单元具备布置灵活性更高且换热效果更优的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本说明书附图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机柜温控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机柜温控系统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机柜温控系统的第一状态的布局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机柜温控系统的第二状态的布局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机柜温控系统的第三状态的布局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单元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单元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机柜温控系统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在A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挡板安装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密封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示说明:1、空调本体;11、蒸发侧腔体;12、冷凝侧腔体;13、蒸发侧回风口;14、蒸发侧送风口;15、冷凝侧回风口;16、冷凝侧出风口;17、第一顶部连接部;18、第一底部连接部;
21、吸热制冷换热装置;22、放热换热装置;23、蒸发风机;24、冷凝风机;
3、机柜单元;31、设备安装位;32、冷通道;33、热通道;34、第二顶部连接部;35、第二底部连接部;41、密封圈;42、排水槽;51、挡板;52、耳片;53、销孔;54、滑销;6、连接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得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目的、特征、优点能够更加的明显和易懂,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下面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需要说明的是,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设置的组件。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请参考图1至图11,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机柜温控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机柜温控系统的正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机柜温控系统的第一状态的布局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机柜温控系统的第二状态的布局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机柜温控系统的第三状态的布局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单元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单元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机柜温控系统的安装结构示意图,图9为图8在A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挡板安装示意图,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密封圈的结构示意图。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单元,应用于机柜温控系统上,能够为机柜单元3提供制冷功能,并且通过对空调单元进行改进,使其便于搬运,具有灵活性高的优点。
如图6和图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单元包括空调本体1;空调本体1内形成有蒸发侧腔体11和冷凝侧腔体12;蒸发侧腔体11内设置有吸热制冷换热装置21,冷凝侧腔体12内设置有放热换热装置22,放热换热装置22与吸热制冷换热装置21之间通过制冷剂管路连通。其中,吸热制冷换热装置21通过其内部流动的制冷剂对热风进行冷却得到冷风,升温后的制冷剂流动至放热换热装置22中,放热换热装置22通过室外冷源对其升温后的制冷剂进行冷却,制冷剂冷却后流动至吸热制冷换热装置21。
蒸发侧腔体11的腔壁开设有蒸发侧回风口13和蒸发侧送风口14;冷凝侧腔体12的腔壁开设有冷凝侧回风口15和冷凝侧出风口16。
冷凝侧腔体12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落入蒸发侧腔体11中。其中,竖直方向为与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垂直的方向,本实施例中,冷凝侧腔体12设置在蒸发侧腔体11的上方。
具体地,将蒸发侧腔体11和冷凝侧腔体12均开设在空调本体1内,使空调单元单独具备对机柜温控系统中的机柜单元3的制冷能力,由于空调单元一体成型,使得空调单元便于搬运,且由于吸热制冷换热装置21与放热换热装置22之间位置不变,无需考虑吸热制冷换热装置21与放热换热装置22之间的管路连接,并且冷凝侧腔体12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落入蒸发侧腔体11中,相当于冷凝侧腔体12设置在蒸发侧腔体11的上方或下方,令空调单元占地面积小,使空调单元能够方便地通过载具移动;因此,空调单元具有较高的可搬运性,提高了空调单元的布置灵活性。
另外地,空调本体1沿第一方向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机柜单元安装位,蒸发侧腔体11靠近机柜单元安装位的腔壁沿第一方向开设有蒸发侧回风口13和蒸发侧送风口14。第一方向即图6中的标示方向,也为机柜单元3的排列方向,即设置多个机柜单元3时,机柜单元3沿第一方向分布。
具体地,在通信设备数量较少时,空调本体1仅有一侧的机柜单元安装位安装有机柜单元3,此时,空调本体1一对一地对机柜单元3内的通信设备进行冷却;在后期通信设备数量增加,即需要扩容时,在空调本体1的另一机柜单元安装位上增设一机柜单元3,此时,空调本体1一对二地对机柜单元3内的通信设备进行冷却,在原有的空调本体1的基础上,仅增加机柜单元3便能满足通信设备数量增长的需求,且不用增加空调单元,简化了机柜温控系统的扩容步骤,使得机柜温控系统扩容的灵活性提高。另外,蒸发侧和冷凝侧均集成在空调单元中,提高了空调单元的一体度,使得空调单元便于运输,且空调单元的布置位置可以与机柜单元3进行左右侧的任意组合,灵活性得到进一步提高。
进一步地,冷凝侧腔体12的高度大于蒸发侧腔体11的高度,且冷凝侧出风口16的高度大于冷凝侧回风口15的高度。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空调单元采用至上而下分布冷凝侧腔体12及蒸发侧腔体11的布局,此时可沿第一方向在蒸发侧腔体11的左右中的一侧或左右两侧布置机柜单元3,留出冷凝侧回风口15和冷凝侧出风口16于第二方向上与柜外的空气进行换热,冷凝侧和蒸发侧互不干扰,换热效率高,且空调本体1整体占地面积小,便于选址和搬运。同时,冷凝侧出风口16的高度大于冷凝侧回风口15的高度,经冷凝侧出风口16排出的热风由于温度高,较热的气流会有向上运动的趋势,进而避免冷凝侧回风口15与冷凝侧出风口16发生窜流,提高了空调单元的气流组织的循环能力,进一步提高换热效果。
进一步地,蒸发侧腔体11包括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腔壁和第二腔壁,第一腔壁和第二腔壁上均开设有至少一组蒸发侧回风口13与蒸发侧送风口14,吸热制冷换热装置21设置于蒸发侧回风口13与蒸发侧送风口14之间。且开设于同一腔壁上的蒸发侧回风口13和蒸发侧送风口14对称设置。
其中,机柜单元安装位设置于蒸发侧回风口13至蒸发侧送风口14的气流通道之间,蒸发侧回风口13与机柜单元3的设备安装位31之间形成有热通道33,蒸发侧送风口14与机柜单元3的设备安装位31之间形成有冷通道32;由于蒸发侧回风口13和蒸发侧送风口14对称设置,使得热通道33与冷通道32也互为对称,令空调单元的气流循环更加均衡,进一步提高换热效率。
具体地,在前期通信设备投入较少的情况下,如图2至图4所示,可仅于空调本体1的一侧安装一个机柜单元3,另一侧的蒸发侧回风口13和蒸发侧送风口14闭合,相当于在空调本体1的一侧形成如下气流循环:蒸发侧送风口13、冷通道32、设备安装位31、热通道33及蒸发侧回风口14,此时气流单向循环;随着通信设备数量的增加,如图1和图5所示,在空调本体1的两侧各设置一个机柜单元3,此时,两侧的蒸发侧回风口13和蒸发侧送风口14均开启,相当于形成双气流循环,两侧的气流循环对称设置,气流循环仍然为:蒸发侧送风口13、冷通道32、设备安装位31、热通道33及蒸发侧回风口14,由单个空调本体1为两侧的冷通道32提供冷风,相较于现有技术中扩容后的机柜温控系统,气流的流动距离更长且流动性更强,从而保证了各个通信设备的均匀散热,避免出现局部过热的情况,消除了安全隐患。
需要理解的是,如图1所示,机柜单元3的一侧可以设置两个以上的机柜单元3,相邻的两个机柜单元3的冷通道32相互连通,相邻的两个机柜单元3的热通道33相互连通。
进一步地,冷凝侧腔体12的包括沿第二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三腔壁和第四腔壁。
第三腔壁或第四腔壁上开设有至少一组冷凝侧回风口15和冷凝侧出风口16;或者,第三腔壁和第四腔壁上均开设有至少一组冷凝侧回风口15和冷凝侧出风口16。放热换热装置22设置于冷凝侧回风口15和冷凝侧出风口16之间。
具体地,如图6所示,冷凝侧回风口15和冷凝侧出风口16均沿第二方向贯穿冷凝侧腔体12,即在第三腔壁和第四腔壁上均开设有一组冷凝侧回风口15和冷凝侧出风口16;第二方向(前后方向)与第一方向(左右方向)垂直。本实施例的空调单元于空调本体1的前后两侧开设有贯穿冷凝侧腔体12的冷凝侧回风口15和冷凝侧出风口16以对制冷剂进行冷却,于空调本体1的左右两侧开设有贯穿蒸发侧腔体11的蒸发侧回风口13和蒸发侧送风口14,且机柜单元3均设置在空调本体1的左侧或右侧;冷凝侧的进出风与蒸发侧的进出风,在空间中的纵向和横向均相互错开,确保两股气流不会相接触,进而保证了空调单元的换热效率,并且该结构的紧凑度高,蒸发侧风口和冷凝侧风口均集中在一空调本体1上,集中的进出风结构形成紧凑的气流循环结构,减少了气流运输过程中的能量损耗。
需要理解的是,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也可以平行设置;例如,蒸发侧回风口13和蒸发侧送风口14沿第一方向(前后方向)开设,冷凝侧回风口15和冷凝侧出风口16沿第二方向(前后方向)开设;此时,需满足条件机柜单元3不高于蒸发侧腔体11的高度;因此,冷凝侧的进出方风向与蒸发侧的进出风向一致,机柜单元3沿第二方向(前后方向)分布在空调本体1的前后两侧,由于机柜单元3不高于蒸发侧腔体11的高度,因此机柜单元不会影响冷凝侧腔体12的进出风,满足特殊情况下的机柜温控系统布局。
在另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令冷凝侧出风口16、蒸发侧回风口13和蒸发侧送风口14沿第二方向(前后方向)开设,冷凝侧回风口15沿第一方向(左右方向)开设;此时,需满足条件机柜单元3不高于空调本体1的高度,即不遮挡冷凝侧出风口16,则机柜单元3分布在空调本体1的前后两侧时,不会影响冷凝侧腔体12的进出风,同样满足特殊情况下的机柜温控系统布局。
进一步地,冷凝侧回风口15为三角形结构,且位于放热换热装置22所在平面的下方,且放热换热装置22的倾斜方向与冷凝侧回风口15的斜边延伸方向平行。
示例性的,如图6所示,冷凝侧三角回风口为直角三角形状,同时放热换热装置22的倾斜方向与冷凝侧三角回风口的斜边延伸方向平行;另外,吸热制冷换热装置21也倾斜设置于蒸发侧腔体11内;通过上述改进,能够进一步提高室内风与吸热制冷换热装置21的接触面积,提高室外风与放热换热装置22的接触面积,进一步提高换热效率。
进一步地,于放热换热装置22与冷凝侧出风口16之间,冷凝侧腔体12还安装有冷凝风机24,冷凝风机24的出风方向与第二方向平行。
于吸热制冷换热装置21与蒸发侧送风口14之间,蒸发侧腔体11还安装有蒸发风机23,蒸发风机23的出风方向与第一方向平行。
其中,冷凝风机24和蒸发风机23均采用离心风机,风量高,满足柜内的换热气流高效循环。需要理解的是,蒸发风机23和冷凝风机24均起到改变方向的作用,示例性的,室内热风通过蒸发侧回风口13进入蒸发侧腔体11后,经吸热制冷换热装置21,再通过蒸发风机23的转向和增大风量,最后从蒸发侧送风口14排出,其中,热风进入蒸发侧腔体11后沿第二方向流动,蒸发风机23还起修正降温的室内冷风的风向的作用,使室内冷风最终沿第一方向流出蒸发侧腔体11保证气流的循环性和高效性;同理地,冷凝风机24还起修正升温后室外热风的作用,使室外热风最终沿第二方向流出冷凝侧腔体12;在空调本体1有限的空间内,延长风在蒸发侧腔体11及冷凝侧腔体12的流动长度,从而尽可能地提高室内风与吸热制冷换热装置21的换热效果,提高室外风与放热换热装置22的换热效果。
进一步地,冷凝侧腔体12设置于蒸发侧腔体11的顶部。
放热换热装置22包括热管冷凝器,热管冷凝器与吸热制冷换热装置21连通。
放热换热装置22还包括压缩制冷冷凝器,吸热制冷换热装置21的出口端与压缩制冷冷凝器的入口端之间还连通有压缩机。
其中,吸热制冷换热装置21的制冷剂受热转为气相时,向上流动至热管冷凝器,气相制冷剂在热管冷凝器中冷凝为液相,随后在重力作用下流动至吸热制冷换热装置21,节能低效;当自然冷源不足时,还可以通过压缩机将经过吸热制冷换热装置21的气相制冷剂输向压缩制冷冷凝器实现换热;需要补充的是,吸热制冷换热装置21可以选用铜管翅片式蒸发器、微通道式蒸发器等用于对室内风降温的装置;放热换热装置22还可以选用水冷冷凝器、风冷冷凝器等利用室外冷源对制冷剂降温的装置。
进一步地,如图8至图10所示,蒸发侧回风口13及蒸发侧送风口14的开口处设置有密封装置。
当蒸发侧回风口13及蒸发侧送风口14的一侧未设置有机柜单元3时,密封装置封堵蒸发侧回风口13及蒸发侧送风口14。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密封装置包括挡板51,挡板51上凸设有耳片52,耳片52开设有销孔53。
蒸发侧腔体11内滑动连接有滑销54,当挡板51封堵蒸发侧回风口13或蒸发侧送风口14时,滑销54穿过销孔53。需要补充的是,可以在滑销54的一端连接一拉绳,便于工作人员解除滑销54对挡板51的锁定,且滑销54的一端上形成有导向斜面,在滑销54的另一端套设有一压簧,压簧的一端与蒸发侧腔体11抵接,压簧的另一端与滑销54的另一端抵接。
当挡板51设置在蒸发侧回风口13或蒸发侧送风口14上,工作人员可以从外部将挡板51按压向蒸发侧回风口13或蒸发侧送风口14上,耳片52挤压滑销54的导向斜面,使压簧压缩,直至销孔53与滑销54的位置重合时,耳片52不再挤压滑销54,使滑销54在压簧的作用下滑入销孔53中,利用滑销54实现挡板51与蒸发侧腔体11之间的位置关系锁定,使得工作人员只能从蒸发侧腔体11的内侧拉动拉绳才能解除滑销54对挡板51的锁定,相当于滑销54限制了挡板51与蒸发侧腔体11之间的位置关系,从而无关人员无法从空调本体1外侧对密封装置进行拆卸,提高了空调单元的防盗性、稳定性和安全性。
在另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密封装置包括设置于蒸发侧回风口13及蒸发侧送风口14的开口处的风阀,风阀连接有驱动装置,驱动装置用于驱动风阀开合。其中,驱动装置可以选用电机或气缸,通过驱动装置的旋转端带动风阀开合,其具体的结构也不作限制,例如风阀可以采用百叶窗的形式,通过电机的旋转端驱动百叶扇的开合;还可以采用在气缸的伸缩端上固定连接一阀体,当蒸发侧回风口13及蒸发侧送风口14的一侧未设置有机柜单元3时,气缸的伸缩端伸出,将阀体伸出至蒸发侧回风口13及蒸发侧送风口14,从而实现封堵的效果。
进一步地,如图7和图11所示,蒸发侧回风口13及蒸发侧送风口14远离蒸发侧腔体11的一端的开口处安装有密封圈41,密封圈41远离蒸发侧腔体11的一面上开设有排水槽42。其中,密封圈41分别设置在蒸发侧回风口13及蒸发侧送风口14的风口四周,起到防水防尘的效果,并且通过密封圈41上开设的排水槽42实现防水排水的效果,提高了空调单元的防水防尘性能。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单元,灵活性高,扩展性强,同时还具有气流循环能力强、散热效果好、密封性强、安全性高、稳定性高等优点。
实施例二
如图1至图5、图8和图9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机柜温控系统,包括如实施例一中的空调单元,空调本体1的至少一个机柜单元安装位上安装有机柜单元3。实施例一中叙述了关于空调单元的具体结构及技术效果,本实施例中的机柜温控系统引用了该结构,同样具有其技术效果。
需要补充的是,空调本体1与机柜单元3可拆卸地连接;空调本体1包括第一顶部连接部17和第一底部连接部18;机柜单元3包括第二顶部连接部34和第二底部连接部35。
第一顶部连接部17和第二顶部连接部34之间可拆卸地连接有一连接板6,连接板6的一端与第一顶部连接部17通过螺栓和/或螺钉连接,连接板6的另一端与第二顶部连接部34通过螺栓和/或螺钉连接;第一底部连接部18与第二底部连接部35通过螺栓连接。需要补充的是,空调本体1对应第一底部连接部18的位置形成有第一安装槽,机柜单元3对应第二底部连接部35的位置形成有第二安装槽,第一安装槽的槽壁开设有第一安装孔,第二安装槽的槽壁开设有第二安装孔。
示例性的,当需要在安装机柜单元3时,先将连接板6的两端分别通过螺栓和/或螺钉与第一顶部连接部17和第二顶部连接部34固定连接,其中,连接板6形成有容置槽,在安装机柜单元3时,该容置槽包裹第一顶部连接部17和第二顶部连接部34,使雨水无法从容置槽的槽壁逆流而上,进而避免雨水流入空调本体1与机柜单元3之间,因此连接板6还起到防止水、尘等杂质从空调本体1与机柜单元3之间的缝隙进入机柜温控系统内部的作用;然后,再通过螺栓依次穿过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并通过螺母拧紧该螺栓,实现空调本体1与机柜单元3的固定连接,同时可以在第一安装槽和第二安装槽上安装密封板(可以通过卡扣的形式固定安装,还可以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在密封板上凸设的第一连接部与在安装槽的槽壁上凸设的第二连接部,在空调单元1或机柜单元3内进行拧紧螺钉的操作以完成密封板的安装),从而从机柜温控系统的外侧看不到该螺栓,并使螺栓不能从外面拧出,保证外观面上无可拆的螺钉。需要补充的是,沿柜体的高度方向上,还可以在空调本体1与机柜单元3分别设置额外的L型连接片,两个L型连接片通过螺栓连接,且完成两个L型连接件的组装后,可以在外侧设置不锈钢美观罩(可以通过卡扣的形式固定安装,也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实现防盗防拆。
还需要理解的是,上述的说明的结构为空调本体1与机柜单元3之间的连接方式,该结构还可以应用在相邻的两个机柜单元3的安装上,也可以应用在相邻的两个空调本体1的安装上。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的机柜温控系统灵活性高,扩展性强,同时还具有气流循环能力强、散热效果好、密封性强、安全性高、稳定性高等优点。
以上所述,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8)

1.一种空调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空调本体(1);所述空调本体(1)内形成有蒸发侧腔体(11)和冷凝侧腔体(12);所述蒸发侧腔体(11)内设置有吸热制冷换热装置(21),所述冷凝侧腔体(12)内设置有放热换热装置(22),所述放热换热装置(22)与所述吸热制冷换热装置(21)之间通过制冷剂管路连通;
所述蒸发侧腔体(11)的腔壁开设有蒸发侧回风口(13)和蒸发侧送风口(14);所述冷凝侧腔体(12)的腔壁开设有冷凝侧回风口(15)和冷凝侧出风口(16);其中,于所述放热换热装置(22)与所述冷凝侧出风口(16)之间,所述冷凝侧腔体(12)还安装有冷凝风机(24);
所述冷凝侧腔体(12)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落入所述蒸发侧腔体(11)中,且所述冷凝侧出风口(16)的高度大于所述冷凝侧回风口(15)的高度;
所述冷凝侧腔体(12)包括沿第二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三腔壁和第四腔壁;
所述第三腔壁或所述第四腔壁上开设有至少一组冷凝侧回风口(15)和冷凝侧出风口(16);或者,所述第三腔壁和所述第四腔壁上均开设有至少一组冷凝侧回风口(15)和冷凝侧出风口(16);
所述放热换热装置(22)设置于所述冷凝侧回风口(15)和所述冷凝侧出风口(16)之间;所述冷凝侧回风口(15)位于所述放热换热装置(22)所在平面的下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侧腔体(11)包括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腔壁和第二腔壁,所述第一腔壁和所述第二腔壁上均开设有至少一组所述蒸发侧回风口(13)与所述蒸发侧送风口(14),所述吸热制冷换热装置(21)设置于所述蒸发侧回风口(13)与所述蒸发侧送风口(14)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垂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侧回风口(15)为三角形结构,且所述放热换热装置(22)的倾斜方向与所述冷凝侧回风口(15)的斜边延伸方向平行。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风机(24)的出风方向与第二方向平行;
于所述吸热制冷换热装置(21)与所述蒸发侧送风口(14)之间,所述蒸发侧腔体(11)还安装有蒸发风机(23),所述蒸发风机(23)的出风方向与第一方向平行。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侧回风口(13)及蒸发侧送风口(14)的开口处设置有密封装置,所述密封装置用于封堵所述蒸发侧回风口(13)及所述蒸发侧送风口(14)。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装置包括挡板(51),所述挡板(51)上凸设有耳片(52),所述耳片(52)开设有销孔(53);
所述蒸发侧腔体(11)内滑动连接有滑销(54),当所述挡板(51)封堵所述蒸发侧回风口(13)或所述蒸发侧送风口(14)时,所述滑销(54)穿过所述销孔(53)。
8.一种机柜温控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柜单元(3)和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单元。
CN202222178061.XU 2021-09-02 2022-08-18 一种空调单元及机柜温控系统 Active CN220083204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111107 2021-09-02
CN2021221111071 2021-09-02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083204U true CN220083204U (zh) 2023-11-24

Family

ID=888160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178061.XU Active CN220083204U (zh) 2021-09-02 2022-08-18 一种空调单元及机柜温控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08320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573559B (zh) 一种机柜温控系统
CN101193526A (zh) 大功率电子器件散热方法和使用该方法的散热装置
CN107477770A (zh)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06546045A (zh) 变频器冷却装置、空调机组及控制方法
WO2013181815A1 (zh) 节能机柜空调器
EP3214380B1 (en) Air conditioner
CN220083204U (zh) 一种空调单元及机柜温控系统
CN100450335C (zh) 一种制冷装置功率器件的散热冷却方法
CN203518143U (zh) 空调器
CN215570861U (zh) 空调装置以及空调室外机
CN115550750A (zh) 一种通信基站一体式高维散热系统
CN215819001U (zh) 一种可扩容机柜温控系统
CN207146712U (zh) 空调器
CN215260182U (zh) 空调室外机
CN215216483U (zh) 空调室外机
CN219976616U (zh) 一种空调器
CN218379665U (zh) 空调装置
CN216058077U (zh) 一种基于多联柜通信基站热管理改造系统
CN219607223U (zh) 空调装置
CN215808907U (zh) 一种分段式空调
CN216437843U (zh) 一种机柜空调及机柜
CN220904610U (zh) 车辆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CN221122325U (zh) 一种制冷吸油烟机
CN219800099U (zh) 集成式制冷装置
CN216814401U (zh) 空调室外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