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071581U - 一种立体结构的微通道反应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立体结构的微通道反应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071581U
CN220071581U CN202321054934.4U CN202321054934U CN220071581U CN 220071581 U CN220071581 U CN 220071581U CN 202321054934 U CN202321054934 U CN 202321054934U CN 220071581 U CN220071581 U CN 22007158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nnel
reaction
heat exchange
reaction medium
fl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054934.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超
曹光
张承贺
马士恒
舒高贵
韩昊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dong Chambroad Equipment Manufacture Install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dong Chambroad Equipment Manufacture Install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dong Chambroad Equipment Manufacture Install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dong Chambroad Equipment Manufacture Install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054934.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07158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07158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07158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And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连续流合成的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立体结构的微通道反应器,其包括通道板以及两个分别设于通道板相对两端面的换热结构,换热结构具有换热通道,以使换热介质在换热通道中流动并对通道板进行加热,通道板相对两端面分别设有第一反应通道和第二反应通道,第一反应通道和第二反应通道连通,通道板的端面上设有与第二反应通道连通的反应介质进液通道和反应介质出液通道,以使反应介质经反应介质进液通道进入第二反应通道中然后进入第一反应通道中再进入第二反应通道中并经反应介质出口流出。本申请一方面增加了换热结构对反应介质的加热效果,另一方面增加了反应介质在通道板中的混合效果,进而增加了反应介质的反应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立体结构的微通道反应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连续流合成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立体结构的微通道反应器。
背景技术
微通道反应器是一种基于微纳米技术的化学反应器,由于其具有高效、精密和可控的特点,被广泛应用在催化反应、化学分析、环境保护、化学合成、生物制药等领域。
在相关技术中,如公告号为CN212819789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微通道反应器,其包括原料入口、产物出口、基板和流体通道,基板包括上基板和下基板,流通通道由上基板和下基板压合而成,流体通道包括预热段通道、混合段通道和反应段通道。使用上述微通道反应器时,将反应介质注入预热段通道中,反应介质沿着预热段通道流动并进入混合段,混合段中的反应介质流入反应段通道中,以完成反应介质的混合反应。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由于反应介质在流体通道中的流动路径有限,并且反应介质在流通通道中容易形成流动死区,继而使得多种反应介质在微通道中的混合效果以及被加热效果较差,进而存在有多种反应介质的反应效果较差的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增加多种反应介质的反应效果,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立体结构的微通道反应器。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立体结构的微通道反应器,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立体结构的微通道反应器,包括通道板以及两个分别设于所述通道板相对两端面的换热结构,所述换热结构具有换热通道,以使换热介质在所述换热通道中流动并对所述通道板进行加热,所述通道板相对两端面分别设有第一反应通道和第二反应通道,所述第一反应通道和所述第二反应通道连通,所述通道板的端面上设有与所述第二反应通道连通的反应介质进液通道和反应介质出液通道,以使反应介质经所述反应介质进液通道进入所述第二反应通道中然后进入所述第一反应通道中再进入第二反应通道中并经所述反应介质出口流出。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微通道反应器时,将多种反应介质经反应介质进液通道注入第二反应通道中,以使多种反应介质在第二反应通道中混合并反应,随着不断有反应介质流入第二反应通道中,继而使得反应介质穿过通道板进入第一反应通道中,并在第一反应通道中进一步混合以及反应,第一反应通道中的反应介质再流至第二反应通道中,最终使得反应介质经反应介质出液通道流出通道板,此过程中换热结构对反应介质进行加热,通过在通道板相对的端面上设置第一反应通道和第二反应通道,可以在端面面积有限的通道板上增加反应介质的流动路径,一方面增加换热结构对反应介质的加热效果,另一方面增加多种反应介质在通道板中的混合反应的效果,进而增加多种反应介质在微通道反应器中的反应效果。
另外,反应介质在本申请中的微通道反应器中流动时,不只是在通道板的两个端面上流动,而且还实现了反应介质在贯穿通道板厚度方向上的流动,即实现了反应介质的在立体方向的流动,从而进一步增加了反应介质在微通道反应器中的混合效果,进而进一步增加反应介质在微通道反应器中的反应效果。
可选的,所述第一反应通道包括多段第一反应通道段,所述第二反应通道包括多段第二反应通道段,多段所述第二反应通道段均与多段所述第一反应通道段交错设置,每段所述第一反应通道段的两端均分别与相邻的两段所述第二反应通道段连通,所述反应介质进液通道和所述反应介质出液通道分别与其中两段所述第二反应通道段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反应介质经反应介质进液通道进入第二反应通道段中,以使反应介质在第二反应通道段中流动并进入第一反应通道段中,反应介质在第一反应通道段中流动并流至第二反应通道段中,并且最终反应介质经出液通道流出,通过设置多段第一反应通道段和第二反应通道段,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增加反应介质在通道板中的流动路径,即增加多种反应介质的混合效果和增加换热结构对反应介质的加热效果,另一方面使得在通道板中流动的反应介质多次在竖直方向上流动,即进一步增加反应介质的流动路径,增加反应介质的被加热的效果和混合效果,进而进一步增加反应介质的反应效果。
可选的,每段所述第一反应通道段均包括两个第一绕流部和用于连通两个所述第一绕流部的第一连接部,以使反应介质先进入其中一个所述第一绕流部再流经所述第一连接部进入另一所述第一绕流部以增加反应介质的流动路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反应介质经第二反应通道段进入第一绕流部中并经第一连接部进入另一第一绕流部中,反应介质在第一绕流部中流动时,一方面第一绕流部可以进一步增加反应介质的流动路径,增加换热结构对反应介质的加热效果和增加反应介质的混合效果,另一方面第一绕流部使得反应介质绕流,以增加反应介质的混合效果,进一步增加反应介质的反应效果。
可选的,每段所述第二反应通道段均包括两个第二绕流部和用于连通两个所述第二绕流部的第二连接部,以使反应介质先进入其中一个所述第二绕流部再流经所述第二连接部进入另一所述第二绕流部以增加反应介质的流动路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绕流部中的反应介质进入第二绕流部中并经第二连接部进入另一第二绕流部中,反应介质在第二绕流部中流动时,一方面第二绕流部可以进一步增加反应介质的流动路径,增加换热结构对反应介质的加热效果和增加反应介质的混合效果,另一方面第一绕流部使得反应介质绕流,以增加反应介质的混合效果,进一步增加反应介质的反应效果。
可选的,所述反应介质进液通道包括初混绕流部以及至少两个进液部,两个所述进液部均与所述初混绕流部连通,所述初混绕流部与所述第二反应通道连通,以使反应介质经所述进液部进入所述初混绕流部并流入所述第二反应通道以增加反应介质的流动路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多种反应介质通入通道板中时,将多种反应介质经至少两个进液部通入初混绕流部中以使多种反应介质在初混绕流部中流动并混合,此时初混绕流部对多种反应介质进行绕流,一方面增加多种反应介质的混合效果,另一方面增加多种反应介质在通道板中的流动路径,即增加换热结构对反应介质的加热效果,进一步增加反应介质的反应效果。
可选的,所述反应介质出液通道包括末混绕流部以及与所述末混绕流部连通的出液部,所述末混绕流部与所述第二反应通道连通,以使反应介质经所述第二反应通道流入所述末混绕流部并流入出液部以增加反应介质的流动路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反应介质流出通道板时,反应介质先进入末混绕流部中并沿着末混绕流部流动并最终经出液部流出,以进一步增加反应介质在通道板中的流动路径,增加换热结构对反应介质的加热效果以及增加反应介质的混合效果。
可选的,每个所述换热结构均包括换热壳,所述换热通道设于所述换热壳,所述换热壳设有分别与所述换热通道两端连通的换热介质进口和换热介质出口,所述换热壳与所述通道板密封配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微通道反应器时,经换热介质进口向换热通道中通入换热介质,换热介质沿着换热通道流动并最终经换热介质出口流出,换热介质在换热通道中流动的过程中对换热壳进行加热,换热壳对通道板进行加热,通道板对第一反应通道以及第二反应通道中的反应介质进行加热,以实现对进入换热通道中反应介质进行加热。
可选的,所述换热结构还包括设于所述换热通道中的绕流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换热介质在换热通道中流动时,绕流块对换热介质进行绕流,继而使得换热介质在换热通道中翻滚,以使换热介质的温度较为均匀,减少外层换热介质的温度较内层换热介质温度低的情况发生,进而增加换热介质对通道板的加热效果。
可选的,所述绕流块沿换热介质在所述换热通道中的流动方向倾斜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绕流块沿换热介质在换热通道中的流动方向倾斜设置,可以增加绕流块对换热介质的绕流效果,进一步使得换热介质的内层和外层温度保持一致,进一步增加换热介质对通道板的加热效果。
可选的,所述换热壳包括换热座和设于所述换热座的盖板,所述换热通道设于所述换热座,所述换热介质进口和所述换热介质出口设于所述盖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换热壳进行生产时,先将绕流块安装至绕流通道中,然后再对盖板进行安装,以使盖板对换热通道进行密封,进而达到便于对换热壳进行生产的效果。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通过设置通道板以及两个分别设于通道板相对两端面上的换热结构,通道板相对的两端面分别设有第一反应通道和第二反应通道,可以增加反应介质在通道板中的流动路径,一方面增加换热结构对反应介质的加热效果,另一方面增加反应介质在通道板中的混合效果,进而增加反应介质的反应效果;
2.通过设置第一反应通道段以及第二反应通道段,第一反应通道段和第二反应通道段连通,可以进一步增加反应介质在通道板中的流动路径,另外还可以进一步增加反应介质在竖直方向上流动的路径,一方面增加换热结构对反应介质的加热效果,另一方面增加反应介质的混合效果,进一步增加反应介质的混合效果;
3.通过设置第一绕流部和第一连接部,一方面可以使得反应介质在沿着第一绕流部流动并绕流,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反应介质在通道板中的流动路径,从而增加反应介质的混合效果和被加热效果,进而增加反应介质的反应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微通道反应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微通道反应器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微通道反应器的另一视角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微通道反应器中通道板的结构示意图,主要示出反应介质通道;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微通道反应器中通道板的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主要示出第二反应通道段;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微通道反应器中换热座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通道板;11、第一反应通道;111、第一反应通道段;1111、第一绕流部;1112、第一连接部;12、第二反应通道;121、第二反应通道段;1211、第二绕流部;1212、第二连接部;13、反应介质进液通道;131、初混绕流部;132、进液部;14、反应介质出液通道;141、末混绕流部;142、出液部;2、换热结构;21、换热壳;211、换热座;2111、换热通道;212、盖板;2121、换热介质进口;2122、换热介质出口;22、绕流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6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立体结构的微通道反应器。
参照图1、图2和图3,一种立体结构的微通道反应器包括通道板1以及两个换热结构2,其中两个换热结构2分别设于通道板1相对的两个端面上,以使换热结构2对通道板1进行加热。通道板1相对的两个端面上分别设有第一反应通道11和第二反应通道12,第一反应通道11和第二反应通道12连通,通道板1的端面上设有反应介质进液通道13和反应介质出液通道14,反应介质进液通道13和反应介质出液通道14均与第二反应通道12连通,以使反应介质经反应介质进液通道13进入第二反应通道12中、再将第二反应通道12进入第一反应通道11中、再流回第二反应通道12中并经反应介质出液通道14流出,进而增加了反应介质在通道板1中的流动路径,一方面增加了换热结构2对反应介质的加热效果,另一方面增加了反应介质的混合效果,进而增加了反应介质的反应效果。
另外,反应介质经第二反应通道12流入第一反应通道11中时,还会在通道板1厚度方向上流动,即进一步使得反应介质的流动方向改变,使得反应介质不但在水平方向上流动,还会在竖直方向上流动,从而进一步增加了反应介质的混合效果,进而进一步增加反应介质的反应效果。
参照图2和图3,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反应通道11包括多段第一反应通道段111,第二反应通道12包括多段第二反应通道段121,多段第一反应通道段111与多段第二反应通道段121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交错设置,每个第一反应通道段111的两端分别与相邻的两个第二反应通道段121连通,反应介质进液通道13和反应介质出液通道14分别与其中两个第二反应通道段121连通,以使反应介质进入通道板1中时,反应介质先将反应介质进液通道13进入第二反应通道段121中,再将第二反应通道段121进入第一反应通道段111中,再将第一反应通道11进入第二反应通道段121中,以此循环,直至反应介质经第二反应通道段121进入反应介质出液通道14中并排出通道板1,此过程中进一步增加了反应介质在通道板1中的流动路径,即增加了换热结构2对反应通道的加热效果和增加了反应介质的混合效果,另外还增加了反应介质在竖直方向上的流动路径,即进一步增加反应介质的混合效果,进而进一步增加反应介质的反应效果。
参照图2和图4,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每个第一反应通道段111均包括两个第一绕流部1111和用于连通两个第一绕流部1111的第一连接部1112,以使反应介质先进入其中一个第一绕流部1111中再经第一连接部1112进入另一个第一绕流部1111中,从而进一步增加反应介质在通道板1中的流动路径,即进一步增加换热结构2对反应介质的加热效果和增加反应介质的混合效果,进而进一步增加反应介质的反应效果。
本申请对第一绕流部1111的形状不做具体限定,第一绕流部1111可以呈回字形,第一绕流部1111还可以为平面螺旋形,只要能够实现增加反应介质的流动路径以及改变反应介质的流动方向,并且此时第一绕流部1111还可以对反应介质进行导向,以减少反应介质在通道板1中形成流动死区的情况发生,进一步增加反应介质的混合效果和增加反应介质的反应效果,第一绕流部1111为其他形状也可以,本申请附图中以第一绕流部1111为平面螺旋形进行展示。
本申请对第一连接部1112的形状不做具体限定,第一连接部1112可以呈直线形,第一连接部1112还可以为S形;当第一连接部1112为S形时,可以改变反应介质的流动方向和进一步增加反应介质的流动路径,即增加反应介质的混合效果;只要能够实现将两个第一绕流部1111连通并增加反应介质的流动路径,第一连接部1112为其他形状也可以,本申请附图中以第一连接部1112呈直线形进行展示。
参照图3和图5,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每个第二反应通道段121均包括两个第二绕流部1211和用于连接两个第二绕流部1211的第二连接部1212,以使反应介质先进入其中一个第二绕流部1211中再经第二连接部1212进入另一个第二绕流部1211中,从而进一步增加反应介质在通道板1中的流动路径,即进一步增加换热结构2对反应介质的加热效果和增加反应介质的混合效果,进而进一步增加反应介质的反应效果。
本申请对第二绕流部1211的形状不做具体限定,第二绕流部1211可以呈回字形,第二绕流部1211还可以为平面螺旋形,此时第二绕流部1211可以对反应介质进行导向,以防反应介质在通道板1中形成流动死区,即进一步增加反应介质的混合效果,进而增加反应介质的混合效果,只要能够实现增加反应介质的流动路径以及改变反应介质的流动方向,第二绕流部1211为其他形状也可以,本申请附图中以第二绕流部1211为平面螺旋形进行展示。
本申请对第二连接部1212的形状不做具体限定,第二连接部1212可以呈直线性,第二连接部1212还可以为S形;当第二连接部1212为S形时,可以改变反应介质的流动方向和进一步增加反应介质的流动路径,即增加反应介质的混合效果;只要能够实现将两个第二绕流部1211连通并增加反应介质的流动路径,第一连接部1112为其他形状也可以,本申请附图中以第二连接部1212呈直线形进行展示。
参照图2和图4,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反应介质进液通道13包括初混绕流部131和进液部132,其中进液部132至少设有两个,两个进液部132均与初混绕流部131连通,初混绕流部131与其中一个第二绕流部1211连通,以使多种反应介质经至少两个进液部132进入初混绕流部131中并进入第二绕流部1211中,多种反应介质在初混绕流部131中混合并反应,即进一步增加反应介质在通道板1中的流动路径,进而进一步增加反应介质的反应效果。
本申请对初混绕流部131的形状不做具体的限定,初混绕流部131可以为回字形,初混绕流部131还可以为平面螺旋形,当初混绕流部131为平面螺旋形时,初混绕流部131可以对反应介质进行导向,以防反应介质在通道板1中形成流动死区的情况发生,进一步增加反应介质的反应效果,只要能够实现与第二绕流部1211连通并增加反应介质的混合效果以及改变反应介质的流动方向,初混绕流部131为其他形状也可以,本申请附图中以初混绕流部131为平面螺旋形进行展示。
本申请对进液部132的形状不做具体的限定,进液部132可以呈直线形,进液部132还可以呈S形,只要能够实现通道板1的外部与初混绕流部131连通,进液部132为其他形状也可以,本申请附图中以进液部132为直行形进行展示。
注意,进液部132的数量可以根据所需箱通道板1中通入的反应介质的种类进行调整,以使每种反应介质经一个进液部132进入初混绕流部131中,达到便于对多种反应介质的比例进行控制的效果。
参照图2和图4,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反应介质出液通道14包括末混绕流部141和出液部142,其中出液部142与末混绕流部141连通,末混绕流部141与其中一个第二绕流部1211连通,以使反应介质进入末混绕流部141中并经出液部142排出通道板1,反应介质流经末混绕流部141时进一步混合并反应,即进一步增加了反应介质的反应效果。
本申请对末混绕流部141的形状不做具体的限定,末混绕流部141可以为回字形,末混绕流部141还可以为平面螺旋形,当末混绕流部141为平面螺旋形时,末混绕流部141可以对反应介质进行导向,以防反应介质在通道板1中形成流动死区的情况发生,进一步增加反应介质的反应效果,只要能够实现与第二绕流部1211连通并增加反应介质的混合效果,末混绕流部141为其他形状也可以,本申请附图中以初混绕流部131为平面螺旋形进行展示。
本申请对出液部142的形状不做具体的限定,出液部142可以呈直线形,出液部142还可以呈S形,只要能够实现通道板1的外部与初混绕流部131连通,进液部132为其他形状也可以,本申请附图中以出液部142为直行形进行展示。
注意,初混绕流部131和末混绕流部141连通的并非同一个第二反应通道段121,从而使得反应介质流经所有的第一反应通道段111和第二反应通道段121再经末混绕流部141和出液部142流出通道板1,即尽可能的保证反应介质的反应效果。
参照图2和图5,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每个换热结构2均包括换热壳21,换热壳21中设有换热通道2111,换热壳21与通道板1密封配合,换热壳21背离通道板1的端面上设有换热介质进口2121和换热介质出口2122,换热介质进口2121和换热介质出口2122分别与换热通道2111的两端连通。对通道板1进行加热时,将换热介质通过换热介质进口2121注入换热通道2111中,以使换热介质经换热通道2111流动并最终经换热介质出口2122流出,换热介质在换热通道2111中流动时对换热壳21进行加热,换热壳21对通道板1进行加热,通道板1对在其内部流动的反应介质进行加热,以实现对反应介质的加热。
本申请对换热壳21与通道板1密封配合的结构不做具体的限定,换热壳21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直接与通道板1固定连接,以实现通道板1与换热壳21的固定连接,换热壳21还可以筒螺栓固定的方式与通道板1实现连接,但是需要在通道板1和换热壳21之间设置密封圈,以实现换热壳21与通道板1的密封配合,只要能够实现对第一反应通道11和第二反应通道12的密封,换热壳21与通道板1通过其他方式密配合也可以。
本申请对换热通道2111的具体形状不做限定,换热通道2111可以为回字形或平面螺旋形,或者换热通道2111为蛇形,只要能够增加换热介质的流动路径,换热通道2111为其他形状也可以,本申请附图中为换热通道2111为蛇形进行展示。
参照图2和图5,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换热结构2还包括多个绕流块22,多个绕流块22均设于换热通道2111中并沿换热介质的流动方向依次间隔设置,以使换热介质在换热通道2111中流动时,绕流块22对换热介质进行绕流,以使换热介质翻滚,使得外层的换热介质和内层的换热介质混合,尽可能的使得换热介质内外层的温度一致,增加对反应介质的加热效果;另外,绕流块22还可以增加换热介质与换热壳21的接触面积,即增加换热介质的传热效果,进一步增加对反应介质的加热效果。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多个绕流块22沿换热介质在换热通道2111中的流动方向倾斜设置(附图中未展示),即绕流块22与换热介质的流动方向呈夹角设置,以进一步增加对换热介质的绕流效果,进一步减少外层换热介质和内层换热介质之间存在温度差的情况发生,进而进一步增加对反应介质的加热效果。
参照图2和图5,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换热壳21包括换热座211和盖板212,换热座211与通道板1密封配合,其中换热通道2111设于换热座211,盖板212设于换热座211背离通道板1的端面上,以使盖板212对换热通道2111进行密封,换热介质进口2121和换热介质出口2122均设在盖板212上,即达到便于对换热结构2进行生产的效果。
在本发明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立体结构的微通道反应器,包括通道板以及两个分别设于所述通道板相对两端面的换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结构具有换热通道,以使换热介质在所述换热通道中流动并对所述通道板进行加热,所述通道板相对两端面分别设有第一反应通道和第二反应通道,所述第一反应通道和所述第二反应通道连通,所述通道板的端面上设有与所述第二反应通道连通的反应介质进液通道和反应介质出液通道,以使反应介质经所述反应介质进液通道进入所述第二反应通道中然后进入所述第一反应通道中再进入第二反应通道中并经所述反应介质出口流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立体结构的微通道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应通道包括多段第一反应通道段,所述第二反应通道包括多段第二反应通道段,多段所述第二反应通道段均与多段所述第一反应通道段交错设置,每段所述第一反应通道段的两端均分别与相邻的两段所述第二反应通道段连通,所述反应介质进液通道和所述反应介质出液通道分别与其中两段所述第二反应通道段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立体结构的微通道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每段所述第一反应通道段均包括两个第一绕流部和用于连通两个所述第一绕流部的第一连接部,以使反应介质先进入其中一个所述第一绕流部再流经所述第一连接部进入另一所述第一绕流部以增加反应介质的流动路径。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立体结构的微通道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每段所述第二反应通道段均包括两个第二绕流部和用于连通两个所述第二绕流部的第二连接部,以使反应介质先进入其中一个所述第二绕流部再流经所述第二连接部进入另一所述第二绕流部以增加反应介质的流动路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立体结构的微通道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介质进液通道包括初混绕流部以及至少两个进液部,两个所述进液部均与所述初混绕流部连通,所述初混绕流部与所述第二反应通道连通,以使反应介质经所述进液部进入所述初混绕流部并流入所述第二反应通道以增加反应介质的流动路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立体结构的微通道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介质出液通道包括末混绕流部以及与所述末混绕流部连通的出液部,所述末混绕流部与所述第二反应通道连通,以使反应介质经所述第二反应通道流入所述末混绕流部并流入出液部以增加反应介质的流动路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立体结构的微通道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换热结构均包括换热壳,所述换热通道设于所述换热壳,所述换热壳设有分别与所述换热通道两端连通的换热介质进口和换热介质出口,所述换热壳与所述通道板密封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立体结构的微通道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结构还包括设于所述换热通道中的绕流块。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立体结构的微通道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绕流块沿换热介质在所述换热通道中的流动方向倾斜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立体结构的微通道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壳包括换热座和设于所述换热座的盖板,所述换热通道设于所述换热座,所述换热介质进口和所述换热介质出口设于所述盖板。
CN202321054934.4U 2023-04-27 2023-04-27 一种立体结构的微通道反应器 Active CN22007158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054934.4U CN220071581U (zh) 2023-04-27 2023-04-27 一种立体结构的微通道反应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054934.4U CN220071581U (zh) 2023-04-27 2023-04-27 一种立体结构的微通道反应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071581U true CN220071581U (zh) 2023-11-24

Family

ID=888185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054934.4U Active CN220071581U (zh) 2023-04-27 2023-04-27 一种立体结构的微通道反应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07158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400152C (zh) 带催化剂的板式结构微型反应器及其应用方法
JP4052587B2 (ja) 2種類のガスを多経路一体式の構造体に流出入させる方法及び装置
US7507387B2 (en) Microreactor
JP2004531379A (ja) 流体間の交換および/または反応のための改良装置
US20190366290A1 (en) Heat exchanger and reactor
US8153070B2 (en) Microreactor
EP1908514B1 (en) Microreactor
CN101549275B (zh) 集成式微流体反应器
WO2017036418A1 (zh) 智能工业化微通道连续反应器
US20170165632A1 (en) Reactor device for reaction fluid
TW201026382A (en) Multiple flow path microrector design
CN107626271B (zh) 一种微通道反应器
CA2557822A1 (en) Microchannel polymerization reactor
CN203540511U (zh) 一种通道流速均布的层叠型微通道反应器
CN104801240A (zh) 一种板式换热反应器
CN106423004B (zh) 一种层状膜分散式微通道换热混合装置及其应用
JP2000037618A (ja) 静力学的ミキサ―装置
CN204952876U (zh) 具有温控功能的化学反应系统
US20040182556A1 (en) High-performance thermal control ducts
CN220071581U (zh) 一种立体结构的微通道反应器
CN215901720U (zh) 一种微反应结构及微通道反应器
CN103418321B (zh) 通道流速均布的层叠型微通道反应器
CN205886835U (zh) 微通道反应装置
CN206382010U (zh) 一种微反应器
CN206152783U (zh) 一种微反应单元及微反应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