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069397U - 一种盖体及水杯 - Google Patents

一种盖体及水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069397U
CN220069397U CN202320939140.XU CN202320939140U CN220069397U CN 220069397 U CN220069397 U CN 220069397U CN 202320939140 U CN202320939140 U CN 202320939140U CN 220069397 U CN220069397 U CN 22006939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outlet
suction nozzle
cup
water
co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939140.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冯庆霖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SUNNY INDUSTRI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SUNNY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SUNNY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SUNNY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939140.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06939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06939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06939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Table Devices Or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盖体,包括吸嘴,所述盖体上开设有第一出水孔,所述吸嘴上开设有吸吮通道,所述吸吮通道沿着所述吸嘴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吸嘴的外侧壁设有封堵部,所述吸嘴的一端与所述盖体铰接,所述吸嘴可绕其铰接端旋转,使所述吸吮通道与所述第一出水孔相互连通;或者,使所述封堵部关闭所述第一出水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吸嘴不需要挤压,藉由封堵部关闭所述第一出水孔,就能切断出水路径,吸嘴无压痕,使用寿命长。

Description

一种盖体及水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盖体及水杯。
背景技术
现有的水杯,通常在盖体上设有吸嘴,用户可以通过吸嘴喝水。不喝水时,通过压板挤压吸嘴以关闭吸嘴的吸吮通道。吸嘴多次挤压后有压痕,降低了吸嘴的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盖体及水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吸嘴有压痕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盖体,所述盖体包括吸嘴,所述盖体上开设有第一出水孔,所述吸嘴上开设有吸吮通道,所述吸吮通道沿着所述吸嘴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吸嘴的外侧壁设有封堵部,所述吸嘴的一端与所述盖体铰接,
所述吸嘴可绕其铰接端旋转,所述吸吮通道与所述第一出水孔位置对应时,所述吸吮通道与所述第一出水孔相互连通;或者,所述封堵部与所述第一出水孔位置对应时,所述封堵部关闭所述第一出水孔。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盖体的有益效果在于:吸嘴可绕其铰接端旋转,吸吮通道与第一出水孔位置对应时,吸吮通道与第一出水孔相互连通,或者,所述封堵部与所述第一出水孔位置对应时,所述封堵部关闭所述第一出水孔。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吸嘴不需要挤压,藉由封堵部关闭所述第一出水孔,就能切断出水路径,吸嘴无压痕,使用寿命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封堵部朝向所述第一出水孔的一侧面为球形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盖体的顶部开设有用于容纳所述吸嘴的容置槽,所述容置槽的底部开设有所述第一出水孔。
进一步地,所述盖体还包括翻盖,所述翻盖的一端与所述吸嘴的中部铰接,所述翻盖的另一端与所述容置槽的侧壁互相扣合或分离。
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水杯,所述水杯包括杯体,以及上述任一项实施例所述的盖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水杯还包括内塞和吸管,所述内塞可拆卸设置在所述杯体的杯口处,所述内塞的外周套设有密封圈,所述内塞上设有第二出水孔,所述第二出水孔与所述第一出水孔位置对应,所述吸管的上端套设在所述第二出水孔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塞上设有对流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塞上还设有饮水口,所述盖体的内顶壁设有用于封堵所述饮水口的闭锁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杯体内设有隔板,所述隔板的下端与所述杯体的内底部相连,所述隔板将所述杯体的内部分成第一腔室、第二腔室,所述吸管设置在所述第一腔室内,所述第二腔室与所述饮水口相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塞设有与所述隔板位置对应的密封胶条。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水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水杯的纵向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水杯的纵向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的水杯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3所示水杯的第二出水孔和对流孔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水杯的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盖体包括吸嘴4,盖体1上开设有第一出水孔100。吸嘴4上开设有吸吮通道40,所述吸吮通道40沿着吸嘴4的长度方向延伸,吸嘴4的一端与盖体1铰接。吸嘴4与盖体1铰接的一端为吸嘴4的铰接端。所述吸嘴4的铰接端的外侧壁设有封堵部41。
吸嘴4可绕其铰接端42旋转,如图3所示,吸吮通道40与第一出水孔100位置对应时,吸吮通道40与第一出水孔100相互连通;或者,如图2所示,所述封堵部41与第一出水孔100位置对应时,所述封堵部41关闭所述第一出水孔100。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杯盖,吸嘴4可绕其铰接端旋转,吸吮通道40与第一出水孔100位置对应时,吸吮通道40与第一出水孔100相互连通,或者,所述封堵部41与所述第一出水孔100位置对应时,所述封堵部41关闭所述第一出水孔10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吸嘴4不需要挤压,藉由封堵部41关闭所述第一出水孔100,就能切断出水路径,吸嘴无压痕,使用寿命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参阅图2,所述封堵部41朝向第一出水孔100的一侧面为球形面。球形面可以很好贴合在第一出水孔100孔口边缘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盖体1的顶部开设有用于容纳所述吸嘴4的容置槽10,所述容置槽10的底部开设有所述第一出水孔100。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盖体1还包括翻盖3。翻盖3的一端与吸嘴4的中部铰接,翻盖3的另一端与容置槽10的侧壁互相扣合或分离。翻盖3的扣合结构可采用现有技术,这里不再赘述。吸嘴4沿水平方向平放在容置槽10内,翻盖3扣合在容置槽10的侧壁上以盖住吸嘴4,翻盖3起防尘作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参阅图6,吸嘴4的铰接端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第一限位柱401,容置槽10的两个相对的侧壁上分别设有限位槽1001,两个所述第一限位柱401分别嵌入对应的限位槽1001,吸嘴4可以绕第一限位柱401旋转。吸嘴4的中部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第二限位柱402,翻盖3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限位孔3002。两个所述第二限位柱402分别嵌入对应的限位孔3002。翻盖3与吸嘴4的中部铰接,如图3所示,在打开翻盖3后,可以使整个吸嘴4露出,方便用户使用。
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水杯,所述水杯包括杯体2以及上述任一项实施例所述的盖体1。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盖体1的一侧边与杯体2通过扭簧可转动连接,盖体1的另一侧边与杯体2扣合或分离。扭簧如何安装,以及盖体与杯体的扣合结构是本领域的公知常识,在此不再赘述。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参阅图2,水杯还包括内塞6和吸管5,内塞6可拆卸设置在杯体2的杯口处。内塞6的外周套设有密封圈701,密封圈701可增加内塞6与杯体2的摩擦阻力,使内塞6稳定地安装在杯体2的杯口处。密封圈701还具有防水作用。内塞6上设有第二出水孔620,第二出水孔620与第一出水孔100位置对应。吸管6的上端套设在第二出水孔620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参阅图3,内塞6上设有对流孔601。使用吸嘴4饮水时,外界空气经由对流孔601进入杯体2内,喝水顺畅。
进一步地,参阅图3至图5,对流孔601的下端设有第一薄片6011,第一薄片6011上设有“一”字形切口。第二出水孔620的上端设有第二薄片6201,第二薄片6201上设有“十”字形切口。自然状态下,“一”字形切口和“十”字形切口处于关闭状态,水杯倾倒时,能够防止杯体2内的饮料流出。用户使用吸嘴4喝水时,“十”字形切口被顶开,杯体2内的饮料经由吸管5、第二出水孔620、“十”字形切口、第一出水口100、吸吮通道40向外流出。外界的空气从盖体1与杯体2之间的缝隙,经由对流孔601、“一”字形切口,进入杯体2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参阅图2和图4,内塞6上还设有饮水口610。盖体1的内顶壁设有用于封堵所述饮水口610的闭锁件11。盖体1打开后,吸嘴4、翻盖3等部件随盖体1移动离开内塞6,露出饮水口610,用户可以使用饮水口610喝水。用户可根据需要,打开翻盖3用吸嘴4喝水,也可以打开盖体1用饮水口610喝水,满足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参阅图2,所述杯体2内设有隔板21,隔板21的下端与杯体2的内底部相连。隔板21将杯体2的内部分成第一腔室201、第二腔室202。吸管5设置在第一腔室201内,第二腔室202与饮水口610相连通。通过隔板21将杯体2的内部分成第一腔室201、第二腔室202,用户可根据其需要,分别在第一腔室201、第二腔室202盛装不同饮料。例如,第一腔室201内装入牛奶,第二腔室202内装入饮用水或橙汁。可选地,隔板21与杯体2是一体件。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内塞6朝向隔板21的一面上设有与所述隔板21位置对应的密封胶条702。将内塞6装入杯体2的杯口处时,密封胶条702紧贴在隔板21的上端面处,从而将第一腔室201、第二腔室202完全地隔开,防止两个腔室内的饮料互相混合,串味。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盖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包括吸嘴,所述盖体上开设有第一出水孔,所述吸嘴上开设有吸吮通道,所述吸吮通道沿着所述吸嘴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吸嘴的外侧壁设有封堵部,所述吸嘴的一端与所述盖体铰接,
所述吸嘴可绕其铰接端旋转,所述吸吮通道与所述第一出水孔位置对应时,所述吸吮通道与所述第一出水孔相互连通;或者,所述封堵部与所述第一出水孔位置对应时,所述封堵部关闭所述第一出水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封堵部朝向所述第一出水孔的一侧面为球形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的顶部开设有用于容纳所述吸嘴的容置槽,所述容置槽的底部开设有所述第一出水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盖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还包括翻盖,所述翻盖的一端与所述吸嘴的中部铰接,所述翻盖的另一端与所述容置槽的侧壁互相扣合或分离。
5.一种水杯,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杯包括杯体,以及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盖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水杯,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杯还包括内塞和吸管,所述内塞可拆卸设置在所述杯体的杯口处,所述内塞的外周套设有密封圈,所述内塞上设有第二出水孔,所述第二出水孔与所述第一出水孔位置对应,所述吸管的上端套设在所述第二出水孔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水杯,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塞上设有对流孔。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水杯,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塞上还设有饮水口,所述盖体的内顶壁设有用于封堵所述饮水口的闭锁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水杯,其特征在于,所述杯体内设有隔板,所述隔板的下端与所述杯体的内底部相连,所述隔板将所述杯体的内部分成第一腔室、第二腔室,所述吸管设置在所述第一腔室内,所述第二腔室与所述饮水口相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水杯,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塞设有与所述隔板位置对应的密封胶条。
CN202320939140.XU 2023-04-23 2023-04-23 一种盖体及水杯 Active CN22006939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939140.XU CN220069397U (zh) 2023-04-23 2023-04-23 一种盖体及水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939140.XU CN220069397U (zh) 2023-04-23 2023-04-23 一种盖体及水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069397U true CN220069397U (zh) 2023-11-24

Family

ID=888268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939140.XU Active CN220069397U (zh) 2023-04-23 2023-04-23 一种盖体及水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06939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RU2631647C2 (ru) Крышка
CN220069397U (zh) 一种盖体及水杯
CN216932655U (zh) 单盖式双饮杯盖及杯
CN216628147U (zh) 一种双饮杯
CN220694952U (zh) 一种两用水杯
CN211748907U (zh) 一种防凝露的冰箱饮水机水嘴
CN220694951U (zh) 一种杯盖及两用水杯
CN216293695U (zh) 多功能磁吸双饮杯盖及杯
CN219680284U (zh) 一种双饮杯盖及水杯
CN220608037U (zh) 一种弹跳翻盖的杯盖
CN219479756U (zh) 一种带拎手的磁吸盖式保温杯
CN216020351U (zh) 一种双饮塑盖真空杯
CN216494704U (zh) 内喷陶瓷咖啡杯
CN217390407U (zh) 一种两用饮料容器
KR20070049913A (ko) 역류방지수단을 갖는 음료용기
CN220608047U (zh) 一种两用杯盖及水杯
CN217907218U (zh) 一种插管式双饮杯
CN220327252U (zh) 一种双饮口水杯
CN216364644U (zh) 杯盖及杯具
CN217390400U (zh) 一种饮吸两用的饮料容器
CN219229561U (zh) 一种双饮杯
CN217243655U (zh) 一种双饮杯盖及水杯
CN221813449U (zh) 一种便携水杯
CN213909593U (zh) 一种双口杯盖及具有该双口杯盖的杯子
CN216438955U (zh) 双饮口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