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025830U - 供氧器材 - Google Patents

供氧器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025830U
CN220025830U CN202321134884.0U CN202321134884U CN220025830U CN 220025830 U CN220025830 U CN 220025830U CN 202321134884 U CN202321134884 U CN 202321134884U CN 220025830 U CN220025830 U CN 22002583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xygen
air inlet
valve
air
mas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134884.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平
程晶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ou Aerospace Hangzhou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ou Aerospace Hangzhou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ou Aerospace Hangzhou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ou Aerospace Hangzhou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134884.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02583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02583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02583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Respiratory Apparatuses And Protective Mean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供氧器材,包括:氧气面罩、第一呼吸阀和气囊袋。气体能够从第一呼吸阀的进气端向出气端单向流通,第一呼吸阀的进气端和出气端分别位于氧气面罩的外侧和内侧。气囊袋的进气口与氧气源连通,气囊袋的出气口与第一呼吸阀的进气端连通。使用者戴好氧气面罩并将气囊袋绑设在身体上进入高压氧舱的舱体中。当使用者吸气时,气囊袋被挤压而气囊袋内的氧气能进入氧气面罩内。当使用者呼气时,第一呼吸阀关闭而气囊袋内的氧气无法进入氧气面罩内。在保证患者吸气时供氧的前提下,避免患者呼气时继续输入氧气。这样高压氧舱的舱体内的氧气仅为患者呼出的气体中含有的氧气,大大降低了高压氧舱的舱体内的氧气浓度,降低了爆炸的风险。

Description

供氧器材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医疗器材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供氧器材。
背景技术
高压氧舱是进行高压氧疗法的专用医疗设备通常由舱体、供排气(氧)系统、空调系统和控制系统等组成。患者躺在舱体内后,向舱体内供氧并加压,增加患者对氧气的吸收能力,用于治疗厌氧菌感染、CO中毒、气栓病、减压病、缺血缺氧性脑病、脑外伤、脑血管疾病等病症。
当前的高压氧舱,无论患者吸气和呼气,氧气始终保持输入。而高压氧舱对舱体内的氧气浓度有要求,当氧浓度超过23%或更高时,有爆炸的风险。
因此,如何保证患者供氧量的前提下,降低舱体内的氧气浓度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供氧器材,其能够保证患者供氧量的前提下,尽量降低舱体内的氧气浓度。本申请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详见下文阐述。
一种供氧器材,其特征在于,包括:
氧气面罩,供使用者佩戴;
第一呼吸阀,气体能够从所述第一呼吸阀的进气端向出气端单向流通,所述第一呼吸阀的进气端位于所述氧气面罩外侧,所述第一呼吸阀的出气端位于所述氧气面罩内侧;
气囊袋,能绑设在使用者身体上,所述气囊袋的进气口与氧气源连通,所述气囊袋的出气口与所述第一呼吸阀的进气端连通。
可选地,还包括:
穿戴设备,供使用者穿戴,所述气囊袋设置在所述穿戴设备上。
可选地,所述穿戴设备为腰带或马甲。
可选地,所述氧气面罩为口罩。
可选地,所述第一呼吸阀包括:
第一连接管,穿过所述氧气面罩;
第一阀体,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管的外端,所述第一阀体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连接管连通的第一进气孔,所述第一阀体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进气孔连通的连接管头,所述连接管头用于与所述气囊袋的出气口连通;
第一阀盖,盖设在所述第一连接管的内端,所述第一阀盖上设置有第一出气孔;
第一软垫,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管内,所述第一软垫接触所述第一进气孔时封闭所述第一进气孔,所述第一软垫离开所述第一进气孔时所述第一进气孔导通。
可选地,所述第一软垫为硅胶片。
可选地,还包括:
第二呼吸阀,气体能够从所述第二呼吸阀的进气端向出气端单向流通,所述第二呼吸阀的进气端位于所述氧气面罩内侧,所述第二呼吸阀的出气端位于所述氧气面罩外侧。
可选地,所述第二呼吸阀包括:
第二连接管,穿过所述氧气面罩;
第二阀体,连接在所述第二连接管的内端,所述第二阀体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连接管连通的第二进气孔;
第二阀盖,盖设在所述第二连接管的外端,所述第二阀盖上设置有第二出气孔;
第二软垫,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管内,所述第二软垫接触所述第二进气孔时封闭所述第二进气孔,所述第二软垫离开所述第二进气孔时所述第二进气孔导通。
可选地,所述第二软垫为硅胶片。
可选地,还包括:
软管,所述软管的第一端连通所述气囊袋的出气口,所述软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呼吸阀的进气端连通。
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供氧器材,使用者戴好氧气面罩并将气囊袋绑设在腹部后进入高压氧舱的舱体中。当使用者使用腹式呼吸法吸气时,第一呼吸阀的出气端和进气端分别形成负压和正压。气囊袋内的氧气穿过第一呼吸阀进入氧气面罩内为使用者供氧。当使用者呼气时,第一呼吸阀的出气端和进气端分别形成正压和负压。气囊袋内的氧气无法进入氧气面罩内。在保证患者吸气时供氧的前提下,避免患者呼气时继续输入氧气而导致氧气流至高压氧舱的舱体内,减少了氧气的供入量。这样高压氧舱的舱体内的氧气仅为患者呼出的气体中含有的氧气,大大降低了高压氧舱的舱体内的氧气浓度,降低了爆炸的风险。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根据一些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供氧器材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一些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氧气面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一些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第一呼吸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一些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第二呼吸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氧气面罩;2、第二呼吸阀;3、第一呼吸阀;4、第二连接管;5、第二阀体;6、第二进气孔;7、第二阀盖;8、第二软垫;9、第一连接管;10、第一阀体;11、连接管头;12、第一阀盖;13、第一软垫;14、气囊袋;15、软管;16、第二出气孔;17、第一进气孔;18、第一出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本申请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或方法的例子。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例进行说明。此外,下面所示的实施例不对权利要求所记载的实用新型内容起任何限定作用。另外,下面实施例所表示的构成的全部内容不限于作为权利要求所记载的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所必需的。
参考图1-4,本具体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供氧器材,包括:氧气面罩1,第一呼吸阀3和气囊袋14。第一呼吸阀3贯穿设置在氧气面罩1上。其中氧气面罩1可以为口罩。第一呼吸阀3为常见用于装在口罩上的呼吸阀。该类呼吸阀具有进气端和出气端,气体能够从进气端向出气端流通,而不能从出气端向进气端流通。
气囊袋14具有进气口和出气口,将气囊袋14的进气口连通氧气源,氧气源可以为氧气罐。
其中第一呼吸阀3反装,即第一呼吸阀3的进气端位于氧气面罩1的外侧,第一呼吸阀3的出气端位于氧气面罩1的内侧。其中氧气面罩1的内侧即为氧气面罩1靠近佩戴者脸部的一侧,氧气面罩1的内侧即为氧气面罩1远离佩戴者脸部的一侧。将第一呼吸阀3的进气端通过软管15与气囊袋14的出气口连通。
将气囊袋14绑设在使用者的腹部或胸部,这样使用者呼吸时腹部或胸部发生起伏而按压气囊袋14。
具体的,在使用高压氧舱输氧时,使用者戴好氧气面罩1并将气囊袋14绑设在腹部后进入高压氧舱的舱体中。当使用者吸气时,第一呼吸阀3的出气端形成负压。且使用者的隆起腹部或胸部隆起而挤压气囊袋14,第一呼吸阀3的进气端形成正压。使得气囊袋14内的氧气向第一呼吸阀3流动而穿过第一呼吸阀3进入氧气面罩1内为使用者供氧。当使用者呼气时,第一呼吸阀3的出气端形成正压。且使用者的腹部或胸部收回而气囊袋14恢复在第一呼吸阀3的进气端形成的正压消失。使得气囊袋14内的氧气无法向第一呼吸阀3流动而进入氧气面罩1内。
这样设置,实现同步呼吸。即在患者吸气时向氧气面罩中供入氧气,在患者呼气时停止向氧气面罩中供入氧气。在保证患者吸气时供氧的前提下,避免患者呼气时继续输入氧气而导致氧气流至高压氧舱的舱体内,减少了氧气的供入量。这样高压氧舱的舱体内的氧气仅为患者呼出的气体中含有的氧气,大大降低了高压氧舱的舱体内的氧气浓度,降低了爆炸的风险。
而且,当气囊袋14绑设在使用者的腹部时,可以通过腹式呼吸的方式辅助供氧,锻炼患者养成腹式呼吸的习惯。同时在腹式呼吸的过程中,气囊袋14刺激带脉穴起到保健按摩的作用。
其中腹式呼吸法是最基础的一种呼吸方法。腹式呼吸是让横膈膜上下移动。由于吸气时横膈膜会下降,把脏器挤到下方,因此肚子会膨胀,而非胸部膨胀。因此,吐气时横膈膜将会比平常上升,因而可以进行深度呼吸,吐出较多易停滞在肺底部的二氧化碳。腹式呼吸能够增加膈肌的活动范围,还可以扩大肺活量,改善心肺功能,减少肺部感染。还可以改善腹部脏器的功能,改善脾胃功能,有利于舒肝利胆,促进胆汁分泌。腹式呼吸还可以通过降腹压而降血压,对高血压病人很有好处。
当使用者呼气时,使用者的腹部或胸部收回而气囊袋14恢复,气囊袋14恢复的同时来自氧气源的氧气补充进入气囊袋14中储存。当使用者吸气时,由于使用者的隆起腹部或胸部隆起而挤压气囊袋14,在第一呼吸阀3的进气端形成正压,使得氧气通过第一呼吸阀3的流量更大。
值得说明的是,在非高压氧舱环境下,采用本供氧器材仍具有降低氧气损耗的功效。具体的,假设吸气时间和呼气时间相同。相对于普通供氧的方式,使用本供氧器材时,减少了呼气时间段的氧气消耗量,节约了50%的氧气。而吸气时正常供氧保障了患者的氧气摄入量。且利用本供氧器材也可以使用于其他气体的供入,如供入空气。
由于高压氧舱的舱体内氧气含量较高,因此用电设备在高压氧舱内使用存在爆炸的风险,而本申请提供的穿戴器材无需用电,避免了这一问题。
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还包括穿戴设备,其中穿戴设备可以为腰带。将气囊袋14设置在腰带内侧或嵌设在腰带内,将腰带绑设在人体上后,呼吸时腹部产生起伏时能够挤压气囊袋14。
穿戴设备还可以为马甲,将气囊袋14设置在马甲内侧或嵌设在马甲内,穿上马甲后,气囊袋14不仅覆盖人体的腹部,还覆盖人体的胸腔部位。在呼吸时不仅腹部产生起伏时能够挤压气囊袋14,胸部产生起伏时也能够挤压气囊袋14。
关于第一呼吸阀3的具体结构,第一呼吸阀3包括:第一连接管9、第一阀体10、连接管头11、第一阀盖12和第一软垫13。在第一阀体10上开设第一进气孔17,将第一连接管9固定连接在第一阀体10上为一体,使得第一进气孔17与第一连接管9连通。连接管头11连接在第一阀体10上远离第一连接管9的一侧,使得连接管头11与第一进气孔17连通,将连接管头11通过软管15与气囊袋14的出气口连通。
在氧气面罩1上预设有第一安装通孔,将第一阀体10置于氧气面罩1的外侧后,将第一连接管9穿过第一安装通孔。在第一阀盖12上开设第一出气孔18。将第一软垫13放入第一连接管9内后,将第一软垫13的中心处固定连接在第一阀体10上,使得第一软垫13除中心处以外的部分盖设在第一进气孔17上而封盖第一进气孔17。将第一阀盖12盖设在第一连接管9穿出氧气面罩1的一端。
其中第一软垫13为硅胶片。如此设置,
当患者吸气时,氧气面罩1内侧产生负压,第一软垫13除中心处以外的部分被吹起而离开第一进气孔17,此时第一进气孔17导通,气体能够通过第一进气孔17进入第一连接管9后从第一出气孔18进入氧气面罩1内侧。
当患者呼气时,氧气面罩1内侧产生正压,第一软垫13除中心处以外的部分被吹向第一阀体10而覆盖封闭第一进气孔17,此时第一进气孔17封闭,气体无法通过第一进气孔17。
其中第一软垫13的直径小于第一连接管9的内径,第一连接管9的外端即为第一连接管9位于氧气面罩1外侧的一端,第一连接管9的内端即为第一连接管9位于氧气面罩1内侧的一端。
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还包括:第二呼吸阀2,第二呼吸阀2为常见用于装在口罩上的呼吸阀。该类呼吸阀具有进气端和出气端,气体能够从进气端向出气端流通,而不能从出气端向进气端流通。
值得说明的是,可以在第二呼吸阀2的出气端设置出气管,将通气管的一端与该出气管连通后,将通气管的另一端伸出高压氧舱的舱体外,可以将人体呼出的废气排出高压氧舱外部。
其中第二呼吸阀2正装,即第二呼吸阀2的进气端位于氧气面罩1的内侧,第二呼吸阀2的出气端位于氧气面罩1外侧。其中氧气面罩1的内侧即为氧气面罩1靠近佩戴者脸部的一侧,氧气面罩1的内侧即为氧气面罩1远离佩戴者脸部的一侧。
当使用者吸气时,氧气面罩1内侧产生负压,此时第二呼吸阀2关闭,防止氧气面罩1外侧的空气通过第二呼吸阀2进入氧气面罩1内侧。当使用者呼气时,氧气面罩1内侧产生正压,此时第二呼吸阀2打开,使用者呼出的气体能通过第二呼吸阀2排出氧气面罩1外侧。
关于第二呼吸阀2的具体结构,第二呼吸阀2包括:第二连接管4、第二阀体5、第二阀盖7和第二软垫8。在第二阀体5上开设第二进气孔6,将第二连接管4固定连接在第二阀体5上为一体,使得第二进气孔6与第二连接管4连通。
在氧气面罩1上预设有第二安装通孔,将第二阀体5置于氧气面罩1的内侧后,将第二连接管4穿过第二安装通孔。在第二阀盖7上开设第二出气孔16,将第二软垫8放入第二连接管4内后,将第二软垫8的中心处固定连接在第二阀体5上,使得第二软垫8除中心处以外的部分盖设在第二进气孔6上而封盖第二进气孔6。将第二阀盖7盖设在第二连接管4穿出氧气面罩1的一端。
其中第二软垫8为硅胶片。如此设置,
当患者呼气时,氧气面罩1内侧产生正压,第二软垫8除中心处以外的部分被吹起而离开第二进气孔6,此时第二进气孔6导通,气体能够通过第二进气孔6进入第二连接管4后从第二出气孔16排出。当患者吸气时,氧气面罩1内侧产生负压,第二软垫8除中心处以外的部分被吹向第二阀体5而覆盖封闭第二进气孔6,此时第二进气孔6封闭,气体无法通过第二进气孔6。
其中第二软垫8的直径小于第二连接管4的内径,第二连接管4的外端即为第二连接管4位于氧气面罩1外侧的一端,第二连接管4的内端即为第二连接管4位于氧气面罩1内侧的一端。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表述的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文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视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各实施例中相同或相似部分可以相互参考,在一些实施例中未详细说明的内容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中相同或相似的内容。本申请提供的多个方案包含本身的基本方案,相互独立,并不互相制约,但是其也可以在不冲突的情况下相互结合,达到多个效果共同实现。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例,但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供氧器材,其特征在于,包括:
氧气面罩(1),供使用者佩戴;
第一呼吸阀(3),气体能够从所述第一呼吸阀(3)的进气端向出气端单向流通,所述第一呼吸阀(3)的进气端位于所述氧气面罩(1)外侧,所述第一呼吸阀(3)的出气端位于所述氧气面罩(1)内侧;
气囊袋(14),能绑设在使用者身体上,所述气囊袋(14)的进气口与氧气源连通,所述气囊袋(14)的出气口与所述第一呼吸阀(3)的进气端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氧器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穿戴设备,供使用者穿戴,所述气囊袋(14)设置在所述穿戴设备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供氧器材,其特征在于,所述穿戴设备为腰带或马甲。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氧器材,其特征在于,所述氧气面罩(1)为口罩。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氧器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呼吸阀(3)包括:
第一连接管(9),穿过所述氧气面罩(1);
第一阀体(10),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管(9)的外端,所述第一阀体(10)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连接管(9)连通的第一进气孔(17),所述第一阀体(10)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进气孔(17)连通的连接管头(11),所述连接管头(11)用于与所述气囊袋(14)的出气口连通;
第一阀盖(12),盖设在所述第一连接管(9)的内端,所述第一阀盖(12)上设置有第一出气孔(18);
第一软垫(13),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管(9)内,所述第一软垫(13)接触所述第一进气孔(17)时封闭所述第一进气孔(17),所述第一软垫(13)离开所述第一进气孔(17)时所述第一进气孔(17)导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供氧器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软垫(13)为硅胶片。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氧器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呼吸阀(2),气体能够从所述第二呼吸阀(2)的进气端向出气端单向流通,所述第二呼吸阀(2)的进气端位于所述氧气面罩(1)内侧,所述第二呼吸阀(2)的出气端位于所述氧气面罩(1)外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供氧器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呼吸阀(2)包括:
第二连接管(4),穿过所述氧气面罩(1);
第二阀体(5),连接在所述第二连接管(4)的内端,所述第二阀体(5)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连接管(4)连通的第二进气孔(6);
第二阀盖(7),盖设在所述第二连接管(4)的外端,所述第二阀盖(7)上设置有第二出气孔(16);
第二软垫(8),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管(4)内,所述第二软垫(8)接触所述第二进气孔(6)时封闭所述第二进气孔(6),所述第二软垫(8)离开所述第二进气孔(6)时所述第二进气孔(6)导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供氧器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软垫(8)为硅胶片。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氧器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软管(15),所述软管(15)的第一端连通所述气囊袋(14)的出气口,所述软管(15)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呼吸阀(3)的进气端连通。
CN202321134884.0U 2023-05-12 2023-05-12 供氧器材 Active CN22002583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134884.0U CN220025830U (zh) 2023-05-12 2023-05-12 供氧器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134884.0U CN220025830U (zh) 2023-05-12 2023-05-12 供氧器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025830U true CN220025830U (zh) 2023-11-17

Family

ID=887385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134884.0U Active CN220025830U (zh) 2023-05-12 2023-05-12 供氧器材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02583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90105225A1 (en) Ambulatory respiratory assist device
JP2002085567A (ja) 酸素濃縮器及びその制御装置並びに記録媒体
US11957837B2 (en) Method to reduce slosh energy absorption and its damaging effects through the reduction of inelastic collisions in an organism
CN106999687A (zh) 机械通风机的创新
KR20070110963A (ko) 원통형 고농도 산소캡슐
CN111773065B (zh) 一种胸廓腹部联合辅助呼吸装置
CN104840351A (zh) 一种可穿戴式同步于呼气相的胸廓外按压式呼吸机
WO2017006186A1 (en) Oxygen rebreath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using the same
KR100822876B1 (ko) 구형 고농도 산소캡슐
RU59415U1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ингаляции
CN220025830U (zh) 供氧器材
CN214807662U (zh) 一种呼吸内科护理用呼吸面罩
CN105748278B (zh) 胸廓辅助呼吸装置
CN210645024U (zh) 一种腹式呼吸训练器
CN207722010U (zh) 一种可调节的俯卧位通气胸腹部气垫
CN213191958U (zh) 一种带气囊和气垫的呼吸面罩
CN213252225U (zh) 一种医疗呼吸科用应急呼吸器
CN217391333U (zh) 一种心脏复苏时代替人工呼吸的面罩型呼吸机
CN209900378U (zh) 一种小儿内科用医疗氧气罩
CN210078538U (zh) 一种医疗急诊室用便携式吸氧面罩
CN109078246A (zh) 一种氧气循环利用吸氧装置
CN208243885U (zh) 一种急诊用呼吸器
CN219783450U (zh) 一种可穿戴呼吸辅助装置
CN216091316U (zh) 一种呼吸辅助装置
CN215653261U (zh) 一种急诊护理用便携式应急呼吸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