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021667U - 电连接器以及控制器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以及控制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021667U
CN220021667U CN202321705012.5U CN202321705012U CN220021667U CN 220021667 U CN220021667 U CN 220021667U CN 202321705012 U CN202321705012 U CN 202321705012U CN 220021667 U CN220021667 U CN 22002166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elding
connector
plate
electrical connector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705012.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谭薛刚
翟申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Yunzhong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Yunzhong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Yunzhong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Yunzhong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705012.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02166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02166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02166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以及控制器,属于汽车零部件领域,包括连接器端子以及与连接器端子焊接固定的导电端子,连接器端子与导电端子均设有彼此面对的焊接面,连接器端子的焊接面与导电端子的焊接面二者至少其中之一凸设有用于与另一焊接面通过电阻焊的方式焊接的凸起结构,凸起结构上形成接触面,接触面与另一焊接面抵触进行电阻焊,通过在连接器端子以及导电端子的至少其中之一设置用于电阻焊的凸起结构,凸起结构上形成接触面,减小了连接器端子与导电端子的接触面积,增大了电阻焊时的接触电阻,进而增大了焊接处的电流密度,焊接产生的热量使凸起结构更容易熔融从而增加了二者结合的结合力,增加了焊接强度,防止二者之间松动。

Description

电连接器以及控制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领域,尤其涉及电连接器以及控制器。
背景技术
电连接器广泛应用于ABS系统(Antilock Brake System,防抱死制动系统)、ESC系统(Electronic Stability Controller,车身电子稳定性控制系统)中。
电连接器包括连接器端子及导电端子,连接器端子的套筒设置于上述系统的壳体中以与配合的插头端子连接,连接器端子的基部与导电端子焊接固定在一起,导电端子用于插入电路板中以与电路板电性连接。
然而,现有技术中的电连接器连接器端子与导电端子在通过电阻焊的方式焊接时,连接器端子与导电端子为面与面接触,接触面积大,电阻焊时的接触电阻小,从而使焊接强度差,连接器端子与导电端子之间容易松动甚至会分开。
专利CN102834215B中公开了一种电阻焊结构,其中揭露了在金属板形成的坯料1的一个面形成凹部2,并且在该凹部2的底面或背面形成突出部3,在该凹部2中与突出部3对应的位置进一步形成有凹陷4,通过减小接触面积,提高接触电阻,增强焊接强度。但专利CN102834215B中的电阻焊结构,整体结构复杂,加工步骤繁琐,成本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能够提高接触电阻,增强焊接强度的同时,电连接器结构简单、加工方便。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控制器,控制器的电连接器的接触电阻高,增强焊接强度的同时,控制器结构简单、加工方便。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电连接器,包括连接器端子以及与所述连接器端子焊接固定的导电端子,所述连接器端子与所述导电端子均设有彼此面对的焊接面,所述连接器端子的焊接面与所述导电端子的所述焊接面二者至少其中之一凸设有用于与另一所述焊接面通过电阻焊的方式焊接的凸起结构,所述凸起结构为条形块状凸起或环状凸起,所述凸起结构上形成接触面,所述接触面与另一所述焊接面抵触进行电阻焊。
进一步地,所述接触面为平面。
进一步地,所述条形块状凸起为椭圆形凸起。
进一步地,所述环状凸起的中部形成凹槽。
进一步地,所述凸起结构数量为多条且相互间隔平行。
进一步地,所述凸起结构的背面设置凹陷部,所述凹陷部的形状以及位置与所述凸起结构对应。
进一步地,所述凸起结构以及所述凹陷部通过冲压的方式一次成型于所述连接器端子和/或导电端子。
进一步地,所述凸起结构设置于所述导电端子,所述连接器端子包括基部以及套设于所述基部的套筒,所述基部部分从所述套筒延伸而出形成焊接面,所述接触面与所述焊接面平行并相互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导电端子包括固定板以及从所述固定板延伸而出的过渡板,所述过渡板与所述固定板被相对弯折以形成夹角,所述凸起结构从所述固定板连续延伸至所述过渡板,位于所述固定板的部分所述凸起结构与所述焊接面进行焊接。
进一步地,所述过渡板包括第一板体以及第二板体,所述第一板体由所述固定板弯折形成,所述第二板体由所述第一板体弯折形成,所述第二板体与所述第一板体形成夹角。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二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控制器,包括壳体以及集成在所述壳体上的上述任意一种电连接器。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通过在连接器端子以及导电端子的至少其中之一设置用于电阻焊的凸起结构,凸起结构上形成接触面,减小了连接器端子与导电端子的接触面积,增大了电阻焊时的接触电阻,进而增大了焊接处的电流密度,焊接产生的热量使凸起结构更容易熔融从而增加了二者结合的结合力,增加了焊接强度,防止二者之间松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为图1的电连接器的一分解图;
图3为图1的电连接器另一分解图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的电连接器的连接器端子的分解图;
图5为图4的连接器端子的立体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7为图6的电连接器分解图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0、导电端子;11、固定板;12、过渡板;121、第一板体;122、第二板体;13、插接板;130、主体;1301、通槽;131、插脚;132、弹片;14、凹陷部;15、凸起结构;150、接触面;20、连接器端子;21、基部;210、延伸板;2101、焊接面;211、对接部;212、收容空间;213、插口;22、套筒;220、平板部;221、连接部;222、弹性舌片;2220、接触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另一中间组件,通过中间组件固定。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另一中间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另一中间组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第一实施例
如图1至图3所示,在第一实施例中,本申请电连接器包括导电端子10以及与导电端子10焊接固定的连接器端子20。
导电端子10包括固定板11、过渡板12以及插接板13。
固定板11、过渡板12以及插接板13由一整个板体弯折形成。过渡板12位于固定板11以及插接板13之间,过渡板12使固定板11与插接板13形成不同角度,便于插接板13与不同位置的电路板插接形成电性连接,减小电路板的位置限制,增大控制器的设计自由度,便于控制器的小型化。
具体的,过渡板12包括第一板体121以及第二板体122。第一板体121从固定板11末端延伸而出并与固定板11形成夹角。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板体121与固定板11垂直。第二板体122从第一板体121远离固定板11的端部延伸而出。第二板体122与第一板体121形成夹角。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板体122与第一板体121垂直,第二板体122与固定板11平行。
插接板13包括主体130以及多个插脚131。主体130从第二板体122远离第一板体121的端部延伸而出。主体130与第二板体122形成夹角。在本实施例中,主体130与固定板11垂直。多个插脚131形成于主体130端部,多个插脚131用于与电路板插接形成电性连接。主体130上设有通槽1301,弹片132位于通槽1301中,弹片132用于插接板13的定位。
凸起结构15设置于导电端子10、连接器端子20中的至少一个上,凸起结构15用于减少导电端子10与连接器端子20的接触面积,增大电阻焊时的接触电阻,进而增大了焊接处的电流密度,焊接产生的热量使凸起结构15更容易熔融从而增加了导电端子10与连接器端子20结合的结合力,增加了焊接强度,防止导电端子10与连接器端子20之间松动。
在本实施例中,凸起结构15设置于导电端子10上。凸起结构15从固定板11延伸至过渡板12的第一板体121上,增强了导电端子10在固定板11与过渡板12之间的弯折处的机械强度。凸起结构15于本实施例中为环状凸起,即凸起结构15呈环形,环形中间形成凹槽。凸起结构15在固定板11上形成接触面150,接触面150为平面并且与连接器端子20的焊接面2101平行。
导电端子10上与凸起结构15位置对应的反面形成凹陷部14,凹陷部14的形状以及位置与凸起结构15对应,在本实施例中,凹陷部14呈环形。凸起结构15以及凹陷部14可以通过冲压的方式一次成型于连接器端子20和/或导电端子10,由于凸起结构15采用冲压形成,因此在导电端子10背面对应位置处形成凹陷部14,这种设计使凸起结构15能够冲压形成,加工方便,成本低。
请继续参阅图4以及图5,连接器端子20包括基部21及套设于基部21的套筒22,基部21具有延伸出套筒22的延伸板210。延伸板210上形成焊接面2101,焊接面2101为平面。
在本实施方式中,基部21包括固定在套筒22内的对接部211,对接部211呈框口形状设置并具有供插头端子(图未示)插入的收容空间212,收容空间212贯通对接部211的相对两端以形成相对设置的两插213。在本实施方式中,对接部211上下相对的两侧壁的其中之一者向后延伸形成平板状的所述延伸板210。
在本实施方式中,套筒22呈框口形状设置且围设于基部21的对接部211外周,套筒22包括上下相对设置的两平板部220及相对设置的两连接部221,连接部221连接两平板部220。平板部220与基部21连接,具体地,平板部220的边缘设有向内弯折并插设于基部21内的弹性舌片222,弹性舌片222设有多个接触部2220。对接部211插接于连接部221内直至末端与弹性舌片222插接抵触。
在本实施方式中,两平板部220上均设有弹性舌片222,弹性舌片222自对应平板部220的端部边缘向内弯折并且延伸而插设于收容空间212内。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舌片222位于两个平板部220之间,且位于收容空间212内分别靠近对接部211的侧壁位置。弹性舌片222的多个接触部2220分别与对接部211的侧壁和插头端子(图未示)弹性接触以实现电性连接。本实施例的弹性舌片222的结构属于现有技术,为省略篇幅,这里不再赘述。
第二实施例
请继续参阅图6以及图7,在第二实施例中,本申请电连接器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大致相同,不同点在于:凸起结构15呈条形块状,更具体地为椭圆形凸起,从固定板11延伸至过渡板12的第一板体121上。对应的,导电端子10背面形成凹陷部14,凹陷部14呈椭圆形。当然,于其它实施例中,凸起结构15的数量可以为多条且相互间隔平行,在电阻焊时,多条凸起结构15熔融时不会融合在一起,进而使得连接器端子20与导电端子10通过多个凸起结构15实现多处结合,从而增加结合的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通过在连接器端子20以及导电端子10的至少其中之一设置用于电阻焊的凸起结构15,凸起结构15上形成接触面150,减小了连接器端子20与导电端子10的接触面积,增大了电阻焊时的接触电阻,进而增大了焊接处的电流密度,焊接产生的热量使凸起结构15更容易熔融从而增加了二者结合的结合力,增加了焊接强度,防止二者之间松动。凸起结构15从固定板11延伸至过渡板12,由此增强了导电端子10在固定板11与过渡板12之间的弯折处的机械强度。连接器端子20以及导电端子10的至少其中之一设置凹陷部14,凹陷部14的形状以及位置与凸起结构15对应,凸起结构15以及凹陷部14由连接器端子20以及导电端子10的至少其中之一冲压形成,结构简单,加工方便,成本低。
本实用新型还涉及控制器,控制器包括壳体以及集成在壳体上的上述电连接器。
可以理解,本实施例的电连接器还可应用于汽车天线领域,导电端子10用于安装至天线板上,连接器端子20与导电端子10焊接在一起以用于汽车天线信号的传输。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演变,都是依据本实用新型实质技术对以上实施例做的等同修饰与演变,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1)

1.电连接器,包括连接器端子以及与所述连接器端子焊接固定的导电端子,所述连接器端子与所述导电端子均设有彼此面对的焊接面,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端子的焊接面与所述导电端子的所述焊接面二者至少其中之一凸设有用于与另一所述焊接面通过电阻焊的方式焊接的凸起结构,所述凸起结构为条形块状凸起或环状凸起,所述凸起结构上形成接触面,所述接触面与另一所述焊接面抵触进行电阻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面为平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条形块状凸起为椭圆形凸起。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环状凸起的中部形成凹槽。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结构数量为多条且相互间隔平行。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结构的背面设置凹陷部,所述凹陷部的形状以及位置与所述凸起结构对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结构以及所述凹陷部通过冲压的方式一次成型于所述连接器端子和/或导电端子。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结构设置于所述导电端子,所述连接器端子包括基部以及套设于所述基部的套筒,所述基部部分从所述套筒延伸而出形成焊接面,所述接触面与所述焊接面平行并相互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包括固定板以及从所述固定板延伸而出的过渡板,所述过渡板与所述固定板被相对弯折以形成夹角,所述凸起结构从所述固定板连续延伸至所述过渡板,位于所述固定板的部分所述凸起结构与所述焊接面进行焊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板包括第一板体以及第二板体,所述第一板体由所述固定板弯折形成,所述第二板体由所述第一板体弯折形成,所述第二板体与所述第一板体形成夹角。
11.控制器,包括壳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集成在所述壳体上的如权利要求1-10任意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
CN202321705012.5U 2023-06-30 2023-06-30 电连接器以及控制器 Active CN22002166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705012.5U CN220021667U (zh) 2023-06-30 2023-06-30 电连接器以及控制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705012.5U CN220021667U (zh) 2023-06-30 2023-06-30 电连接器以及控制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021667U true CN220021667U (zh) 2023-11-14

Family

ID=886951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705012.5U Active CN220021667U (zh) 2023-06-30 2023-06-30 电连接器以及控制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02166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592462B2 (ja) 基板接続用コネクタ
JPH11273806A (ja) 電気コネクタ
JP3287514B2 (ja) コネクタ
CN109149277B (zh) 能使接地端子与接地片共同形成接地组件的信号连接器
CN109103697B (zh) 插座连接器及电连接器总成
JP2009516901A (ja) 電子カードコネクタ
JP5315912B2 (ja) 多連装電気コネクタ
US6132224A (en) Connector assembly for printed circuit
CN220021667U (zh) 电连接器以及控制器
EP4092845A1 (en) Joint connector
US10096922B2 (en) Rearview mirror assembly with biased electrical connection
US6416360B1 (en) Input/output connector having firmly assembled insulative housing and shell
CN110148854B (zh) 一种电连接端子及其应用的公母互配电连接器
JPH11144789A (ja) 端子構造
US20080124949A1 (en) Contact terminal for electrical connector
JP6344576B2 (ja) Usbコネクタ
CN212412241U (zh) 电连接器组合
CN215377756U (zh) 连接端子组件及壳体总成
CN220253514U (zh) 复合浮动式板对板连接器
CN213845569U (zh) 插座连接器
CN220138705U (zh) 汽车端子组件
CN211238583U (zh) 电连接器
EP4207498A1 (en) Press-fit connector and wireless charging coil module
CN217589514U (zh) 电源连接器
CN216161972U (zh) 电连接器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