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021205U - 电芯和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芯和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021205U
CN220021205U CN202321364479.8U CN202321364479U CN220021205U CN 220021205 U CN220021205 U CN 220021205U CN 202321364479 U CN202321364479 U CN 202321364479U CN 220021205 U CN220021205 U CN 22002120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le
cores
cell
heat dissipation
tab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364479.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英新界
张传能
陈晓娟
谭友斌
尹小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364479.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02120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02120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02120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芯和电子设备,所述电芯包括:第一极耳、第二极耳、和至少两个极芯;其中,所述至少两个极芯中的至少部分所述极芯在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连线方向上的形状为弯曲形状,每个所述极芯相对的两端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极耳和所述第二极耳上,且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极芯合围成一个孔。在应用时,能够针对特定应用场景,调整极芯的弯曲方式和弯曲尺寸,使电芯与应用场景更加匹配,提高空间利用率,满足特殊环境的应用需求;任意相邻两个极芯之间合围成一个孔,不仅增加了电芯与外部接触的面积,从而增加散热面积,而且还能够利用孔通气性好的特性,增加了电芯的散热通道,提高电芯的散热效果,满足散热需求。

Description

电芯和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池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电芯和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技术的快速发展,以锂离子电池为代表的新能源器件凭借其能量密度高、使用寿命长、自放电小、内阻小和环境污染小等优点,在众多新型能源存储与转化器件中脱颖而出,吸引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然而,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目前现有的方形铝壳和圆柱体形的锂离子电池,已无法满足各种场景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中的至少一个而提出了本实用新型。根据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电芯,所述电芯包括:第一极耳、第二极耳、和至少两个极芯;其中,所述至少两个极芯中至少部分所述极芯在所述第一极耳和所述第二极耳的连线方向上的形状为弯曲形状;每个所述极芯相对的两端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极耳和所述第二极耳上,且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极芯合围成一个孔。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极芯的个数为两个。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每个所述极芯的形状为弧形,两个所述极芯的两端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极耳和所述第二极耳上且构成环形的电芯。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每个所述极芯的形状为折线形,两个所述极芯的两端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极耳和所述第二极耳上且构成多边形的电芯。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每个所述极芯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极片和至少一个第二极片,所述第一极片和所述第二极片沿所述孔的径向叠片,且相邻的所述第一极片和所述第二极片通过第一隔膜隔开。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每个所述极芯还包括两个第二隔膜,两个所述第二隔膜分别设置在每个所述极芯中位于外侧的两个极片表面。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每个所述第一极片连接所述第一极耳,每个所述第二极片连接所述第二极耳。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每个所述第一极片和每个所述第二极片均为柔性极片。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每个所述第一极片上与所述第一极耳连接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散热区,所述第一散热区设置有导热涂层;和/或,每个所述第二极片上与所述第二极耳连接的一端设置有第二散热区,所述第二散热区设置有导热涂层。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每个所述第一极片和/或所述第二极片两个表面中的至少一个表面设置有第三散热区,所述第三散热区设置在所述第一极耳和所述第二极耳之间且位于所述第一极片或所述第二极片的边缘,所述第三散热区设置有导热涂层。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每个所述极芯上作为所述孔的孔壁的表面设置有导热涂层;和/或,所述至少两个极芯中位于最外侧的两个极芯的外表面设置有导热涂层。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热涂层的厚度为2.5um~3.5um,所述导热涂层的宽度为4.5mm~5.5mm。
根据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上述任意一种电芯。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芯和电子设备,电芯包括至少两个极芯,且至少两个极芯中的至少部分极芯在两个极耳的连线方向上的形状为弯曲形状,每个极芯相对的两端分别连接在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上之后,任意相邻的两个极芯合围成一个孔。相比现有的方形铝壳和圆柱体形的锂离子电池,本申请由于至少两个极芯中至少部分极芯在两个极耳连线方向上的形状为弯曲形状,在应用时,能够针对特定应用场景,调整极芯的弯曲方式和弯曲尺寸,使电芯与应用场景更加匹配,提高空间利用率,满足特殊环境的应用需求。同时,本申请中任意相邻两个极芯之间合围成一个孔,不仅增加了电芯与外部接触的面积,从而增加散热面积,而且还能够利用孔通气性好的特性,增加了电芯的散热通道,提高电芯的散热效果,满足散热需求。另外,至少两个极芯的两端并联到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上,能够增加电芯的容量,具有一定的可拓展性,同时制作工艺简单,安全高效,价格低廉且环境友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芯的俯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芯的正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芯的侧视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电芯的俯视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电芯的俯视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极芯中第一极片、第一隔膜和第二极片叠片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极芯中极片叠片、及和极耳连接的俯视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极芯11-第一极片121-第一隔膜122-第二隔膜
13-第二极片21-第一极耳22-第二极耳30-孔
41-第一散热区42-第二散热区43-第三散热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得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为明显,下面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示例实施例。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本实用新型的全部实施例,应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这里描述的示例实施例的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情况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是,本实用新型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实用新型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不同形式实施,而不应当解释为局限于这里提出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将使公开彻底和完全,并且将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完全地传递给本领域技术人员。
为了彻底理解本实用新型,将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详细的结构,以便阐释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详细描述如下,然而除了这些详细描述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具有其他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芯,参考图1,该电芯包括:第一极耳21、第二极耳22、和至少两个极芯10;其中,至少两个极芯10中的至少部分极芯10在第一极耳21和第二极耳22的连线方向上的形状为弯曲形状,每个极芯10相对的两端分别连接在第一极耳21和第二极耳22上,且任意相邻的两个极芯10合围成一个孔30。
在上述的方案中,电芯包括至少两个极芯10,且至少两个极芯10中的至少部分极芯10在两个极耳的连线方向上的形状为弯曲形状,每个极芯10相对的两端分别连接在第一极耳21和第二极耳22上之后,任意相邻的两个极芯10合围成一个孔30。相比现有的方形铝壳和圆柱体形的锂离子电池,本申请由于至少两个极芯10中至少部分极芯10在两个极耳连线方向上的形状为弯曲形状,在应用时,能够针对特定应用场景,调整极芯10的弯曲方式和弯曲尺寸,使电芯与应用场景更加匹配,提高空间利用率,满足特殊环境的应用需求。同时,本申请中任意相邻两个极芯10合围成一个孔30,不仅增加了电芯与外部接触的面积,从而增加散热面积,而且还能够利用孔30通气性好的特性,增加了电芯的散热通道,提高电芯的散热效果,满足散热需求。另外,至少两个极芯10的两端并联到一个第一极耳21和第二极耳22上,其中一个极耳为电芯的正极耳,另一个极耳为电芯的负极耳,实现多个极芯10之间的并联,能够增加电芯中并联极芯10的个数,从而能够增加电芯的容量,具有一定的可拓展性,同时制作工艺简单,安全高效,价格低廉且环境友好。下面结合附图对上述各个结构进行详细的解释。
极芯10的个数可以为两个、三个、四个等不少于两个的任意值。例如,极芯10的个数可以为如图1、图5中所示出的两个,也可以为如图4所示出的三个。且至少两个极芯10中的至少部分极芯10在两个极耳连线方向上的形状为弯曲形状。可以使所有极芯10在两个极耳连线方向上的形状都为弯曲形状,例如,参考图1所示出的每个极芯10在两个极耳连线方向上的形状均为弧形,参考图5所示出的每个极芯10在两个极耳连线方向上的形状均为折线形。也可以使部分极芯10在两个极耳连线方向上的形状为弯曲形状,部分极芯10在两个极耳连线方向上的形状为棱柱或圆柱形,例如,参考图4所示出的两个极芯10在两个极耳连线方向上的形状为弧形,一个极芯10的形状为棱柱或圆柱形。
在将至少两个极芯10连接在一起时,参考图1、图4及图5,由于至少两个极芯10中的至少部分极芯10在两个极耳连线方向上的形状为弯曲形状,所以能够将至少两个极芯10的两端分别对接在一起,并在极芯10两端的对接处分别设置一个第一极耳21和第二极耳22,使每个极芯10相对的两端分别连接在第一极耳21和第二极耳22上。且同样由于至少部分的极芯10在两个极耳连线方向上的形状为弯曲形状,从而能够在任意相邻的两个极芯10之间合围成一个孔30。在应用时,能够针对特定应用场景,调整极芯10的弯曲方式和弯曲尺寸,使电芯与应用场景更加匹配,提高空间利用率,满足特殊环境的应用需求。同时,本申请中任意相邻两个极芯10之间合围成一个孔30,不仅增加了电芯与外部接触的面积,从而增加散热面积,而且还能够利用孔30通气性好的特性,增加了电芯的散热通道,提高电芯的散热效果,满足散热需求。另外,至少两个极芯10的两端并联到一个第一极耳21和第二极耳22上,避免了极片过长所引起的内阻过大问题,有希望实现大电流充放电,能够增加电芯的容量,具有一定的可拓展性,同时制作工艺简单,安全高效,价格低廉且环境友好。
可以看出,最后构成的电芯的形状具体与极芯10的个数相关,同时也与极芯10的形状相关。例如,在极芯10的个数为两个时,两个极芯10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使两个极芯10的两端分别对接在第一极耳21和第二极耳22上。
譬如,如图1所示,可以使两个极芯10中的每个极芯10在两个极耳连线方向上的形状均为弧形,两个极芯10的两端分别连接在第一极耳21和第二极耳22上且构成环形的电芯。利用电芯的环形特性,便于将电芯应用于圆形或环形的电子设备中,该环形或圆形的电子设备可以为诸如但不限于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等智能穿戴设备中。
当然,极芯10的个数为两个时,极芯10的形状并不限于均为弧形的方式,除此之外,还可以为其他的方式。例如,参考图5,两个极芯10中的每个极芯10在两个极耳连线方向上的形状可以为折线形,两个极芯10的两端分别连接在第一极耳21和第二极耳22上且构成多边形的电芯。多变形的边数具体与每个极芯10上的折弯线个数相关。
在极芯10的个数为两个时,还可以使其中一个极芯10在两个极耳连线方向上的形状为弧形,另一个极芯10在两个极耳连线方向上的形状为折线形,两个极芯10的两端分别连接在第一极耳21和第二极耳22上,构成非规则形状的电芯。还可以使其中一个极芯10在两个极耳连线方向上的形状为棱柱或圆柱形,另一个极芯10在两个极耳连线方向上的形状为弧形或折线形,使两个极芯10的两端分别连接在第一极耳21和第二极耳22上时,构成另一种非规则形状的电芯。
通过上述描述可以看出,极芯10个数为两个时,每个极芯10的形状可以为任意根据应用的场景进行弯曲形状和尺寸的任意调整。
极芯10的个数在为三个或更多个时,依然可以采有上述的思路,并联得到至少包含两个孔30的电芯。例如,参考图4,极芯10的个数为三个,三个极芯10中的两个极芯10在两个极耳连线方向上的形状为弧形,一个极芯10在两个极耳连线方向上的形状为棱柱或圆柱形,可以将棱柱或圆柱形的极芯10放置在三个极芯10的中间位置,将两个弧形的极芯10分别放置在两侧,将三个极芯10的两端分别连接在第一极耳21和第二极耳22上,形成如图4所示出的一种形状的电芯。此时电芯中孔30的个数为两个。可以看出,电芯中孔30的个数与极芯10的个数相关,电芯中孔30的个数比极芯10的个数少一个。
需要注意的是,电池的外形可以根据应用场景和制备工艺进行调整,同样的,电池中任意两个极芯10之间的孔30的尺寸也可以根据应用场景进行尺寸大小和尺寸形状的调整,通过调整极芯10的弯曲程度,可满足任何弧度装配下的工况需求。例如,在应用于智能手环上时,可以使孔30的形状为圆形,便于嵌入到环形的智能手环中。可以调整极芯10的长度和弯曲形状,调整电芯的孔30的尺寸和形状,便于与智能手环的尺寸匹配。
在设置至少两个极芯10中的每个极芯10时,参考图6和图7,每个极芯10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极片11和至少一个第二极片13,第一极片11和第二极片13沿孔30的径向叠片,且相邻的第一极片11和第二极片13通过第一隔膜121隔开。上述的第一极片11可以为正极片,对应的,第一极耳21为正极耳,第二极片13为负极片,第二极耳22为负极耳。也可以采用相反的方式,第一极片11为负极片,第一极耳21为负极耳,第二极片13为正极片,第二极耳22为正极耳。第一隔膜121用于隔开第一极片11和第二极片13。
每个极片的形状可以为诸如但不现有长条状的片状结构、块状结构等。第一极片11上设置的活性物质可以为磷酸铁锂,第二极片13上设置的活性物质可以为石墨,即每个极芯10为铁锂极芯10,活性物质起到容量贡献的物质。当然,需要注意的是,第一极片11和第二极片13上的活性物质并不限于上述示出的方式,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其他的物质作为极片上的活性物质。
每个第一极片11和每个第二极片13可以均为柔性极片,以适应于不同的应用场景,进行弯曲方向、弯曲程度和弯曲位置的调整,通过调整极片弯曲程度,可满足任何弧度装配下的工况需求。需要解释的是,柔性极片指的是能够在不破坏极片功能的情况下,在预设范围内能够进行变形。
上述第一极片11与第二极片13沿孔30的径向交替叠片,且每个第一极片11和每个第二极片13通过第一隔膜121隔开。需要解释的是,沿孔30的径向是指与孔30的轴向垂直的方向。这里面的孔30可以为规则的圆形,此时的孔30具有明确的径向方向。这里面的孔30还可以为非圆形,此时孔30的径向是指从孔的中心指向孔的边缘的方向即可孔30的径向方向。结合图1、图4和图5所示出的孔30的径向指的是:平行于纸面的方向,对应的孔30的轴向指的是垂直于纸面的方向。第一极片11与第二极片13沿孔30的径向交替叠片时,能够使每个第一极片11和第二极片13均与孔30的轴向相对。应当理解的是,上述仅示出的第一极片11和第二极片13叠片的一种方式,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其他的叠片方式。
在具体叠片时,参考图6和图7,可以先设置第一极片11,第一极片11可以为正极片,也可以为负极片。第一极片11在处理过程中,可以采用软化剂进行软化处理,使第一极片11具有柔韧性,增加极片柔韧性,便于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对初次叠片的第一极片11进行弯曲位置和弯曲方式的调整,使第一极片11与应用场景更加匹配。在叠片第一极片11之后,随后按照第一隔膜121-第二极片13的方式,将其组装成具有一定弧度的极芯10单元。
需要解释的是,每个极芯10中所包含的第一极片11和第二极片13的个数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
参考图7,在更优的实施方式中,每个极芯还可以包括两个第二隔膜,两个第二隔膜分别设置在每个极芯中位于外侧的两个极片表面。如图7所示,在每个极芯10中包括一个第一极片11和两个第二极片13元时,一个第一极片11和两个第二极片13沿孔的径30向层叠,且位于外侧的两个第二极片13的表面设置有第二隔膜122。
在将至少两个极芯10组合形成具有孔30的电芯时,参考图7示出的一个极芯10与第一极耳21和第二极耳22连接的示意图,每个第一极片11可以连接第一极耳21,每个第二极片13可以连接第二极耳22。在应用时,可以每个第一极片11上引出一个极耳作为第一极耳21,每个第二极片13上引出一个极耳作为第二极耳22,在将至少一个第一极片11和至少一个第二极片13采用上述的方式叠片。并将至少两个极芯10的两端分别对接在一起之后,可以采用诸如但不限于焊接、粘接等方式将第一极片11引出的极耳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体积较大的第一极耳21,在该体积较大的第一极耳21的基础上可以形成第一极柱,作为电芯与外部电连接的一个连接点;采用诸如但不限于焊接、粘接等方式将第二极片13引出的极耳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体积较大的第二极耳22,在该体积较大的第二极耳22的基础上可以形成第二极柱,作为电芯与外部电连接的另一个连接点。另外,参考图2~图3,可以使第一极柱和第二极柱稍高于极芯10,从而在将电芯装配到带有盖板的壳体内时,能够使第一极柱和第二极柱外露于壳体,便于与外部电连接。
另外,在更优的实施方式中,可以在每个第一极片11两个表面中的至少一个表面设置导热涂层,和/或,在每个第二极片13两个表面中的至少一个表面设置有导热涂层。需要解释的是,这里面极片的表面指的是极片所有面中体积最大的表面。在设置时,可以在每个极片两个表面中的一个表面设置导热涂层,也可以在每个极片的两个表面均设置导热涂层。导热涂层可以仅涂覆在每个表面的边缘位置,也可以涂覆在每个表面的中间某设定区域处。可以仅在每个第一极片11上设置导热涂层;也可以仅在每个第二极片13上设置导热涂层;也可以既在第一极片11上设置导热涂层,又在第二极片13上设置导热涂层。
示例性的,参考图2,可以在每个第一极片11上与第一极耳21连接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散热区41,可以在第一散热区41设置导热涂层。和/或,可以在每个第二极片13上与第二极耳22连接的一端设置第二散热区42,第二散热区42设置导热涂层。具体设置时,可以仅在第一极耳21位置处设置第一散热区41,并在第一散热区41设置导热涂层;也可以仅在第二极耳22位置处设置第二散热区42,并在第二散热区42设置导热涂层,还可以既在第一极耳21位置处设置第一散热区41,又在第二极耳22位置处设置第二散热区42,并在第一散热区41和第二散热区42均设置导热涂层。
由于在电芯工作时,极耳位置处会产生大量热量,如果不能很好的对电芯极耳处进行散热,会使大量热量在极耳位置处聚集,本实施例通过在每个第一极片11上与第一极耳21连接的一端设置第一散热区41,并在第一散热区41设置导热涂层;和/或,每个第二极片13上与第二极耳22连接的一端设置第二散热区42,并在第二散热区42设置导热涂层,能够提高对第一极耳21和/或第二极耳22位置处的散热效果,降低极耳处热量聚集产生的安全风险。
此外,参考图2,在更优的实施方式中,还可以在每个第一极片11和/或第二极片13两个表面中的至少一个表面设置有第三散热区43,第三散热区43设置在第一极耳21和第二极耳22之间且位于第一极片11或第二极片13的边缘,第三散热区43设置有导热涂层。具体可以仅在第一极片11上设置第三散热区43,也可以仅在第二极片13上述设置第三散热区43,也可以在第一极片11和第二极片13上均设置第三散热区43。
另外,在采用上述方式形成电芯之后,可以在每个极芯10上作为孔30的孔30壁的表面设置有导热涂层;和/或,可以在至少两个极芯10中位于最外侧的两个极芯10的外表面设置有导热涂层。即上述描述的是,在最后构成电芯之后,电芯的所有表面中包含了:每个极芯10上作为孔30的孔30壁的表面、位于最外侧的两个极芯10的外表面、和至少两个极芯10沿孔30的轴向上的两个端面。在电芯表面设置导热涂层时,可以在最后形成电芯所有表面中的至少一个表面设置导热涂层,该表面可以为每个极芯10上作为孔30的孔30壁的表面,也可以为位于最外侧的两个极芯10的外表面,还可以为至少两个极芯10沿孔30的轴向上的两个端面。此时的导热涂层可以仅设置在孔30壁表面的边缘位置,导热涂层液也可以仅设置在位于最外侧的两个极芯10的外表面的边缘位置。
需要解释的是,位于最外侧的两个极芯10的外表面指的是所有极芯10连接在第一极耳21和第二极耳22之间时,位于最外侧的两个极芯10,这两个最外侧的极芯10的外表面也是整个电芯的外表面,结合图1,指的是环形电芯的外环面,通过在电芯的外表面设置导体涂层,能够实现全方位的散热,缓解极芯10内部热量堆积的问题。这里面的孔30可以为规则的轴对称形状,此时的孔30的轴向即为轴对称形状的孔30的轴向。这里面的孔30还可以为非规则的形状,此时的孔30的轴向指的是孔30的延伸方向。如图1、4和图5中沿孔30的轴向指的是垂直于纸面的方向,如图2和图3中沿孔30的轴向指的是上下方向。在每个极芯10上作为孔30的孔30壁的表面设置有导热涂层时,能够使导热涂层构成的导热区与相邻两个极芯10围成的孔30构成多通道散热,以此极大程度上加速了电芯的散热,降低了电芯热失效的风险。
在设置导热涂层时,导热涂层的材料可以为诸如但不限于石墨、石墨烯等容易导热的材料,设置导热涂层的方式可以采用诸如但不限于涂覆的方式,设置导热涂层的区域由于由易散热的材料组成,从而能够作为导热区进行散热。
导热涂层的厚度可以为2.5um~3.5um,具体的,导热涂层的厚度可以为2.5um、2.7um、3.0um、3.2um、3.5um等介于2.5um~3.5um之间的任意值。需要解释的是,导热涂层的厚度指的是垂直于导热涂层设置面的方向。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导热涂层的厚度并不限于上述示出的厚度范围,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其他的厚度范围。导热涂层的宽度可以为4.5mm~5.5mm,具体的,导热涂层的宽度可以为4.5mm、4.8mm、5.0mm、5.2mm、5.5mm等介于4.5mm~5.5mm之间的任意值。如图2所示,D表示的是导热涂层的宽度方向。需要解释的是,导热涂层的宽度方向指的是设置导热涂层区域上垂直于表面边缘的方向。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导热涂层的宽度也并不限于上述示出的宽度范围,其具体与导热涂层的设置位置相关。例如,在每个极片上设置导热涂层时,可以仅在极片边缘的宽度为4.5mm~5.5mm的区域设置导热涂层,从而形成宽度为4.5mm~5.5mm的导热涂层。可以使第一散热区41、第二散热区42和第三散热区43的宽度为4.5mm~5.5mm,从而在第一散热区41和第二散热区42上设置宽度为4.5mm~5.5mm的导热涂层。在最后形成的电芯表面设置导热涂层时,导热涂层的宽度和长度等尺寸具体与位置相关,在不与其他功能干涉的情况下,可以在最后形成的电芯的所有表面设置导热涂层,提高对整个电芯的散热效果。
在上述示出的各种实施方式中,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芯和电子设备,电芯包括至少两个极芯10,且至少两个极芯10中的至少部分极芯10在两个极耳的连线方向上的形状为弯曲形状,以使每个极芯10相对的两端分别连接在第一极耳21和第二极耳22上之后,任意相邻的两个极芯1合围成一个孔30。相比现有的方形铝壳和圆柱体形的锂离子电池,本申请由于至少两个极芯10中至少部分极芯10在两个极耳的连线方向上的形状为弯曲形状,在应用时,能够针对特定应用场景,调整极芯10的弯曲方式和弯曲尺寸,使电芯与应用场景更加匹配,提高空间利用率,满足特殊环境的应用需求。同时,本申请中任意相邻两个极芯10之间合围成一个孔30,不仅增加了电芯与外部接触的面积,从而增加散热面积,而且还能够利用孔30通气性好的特性,增加了电芯的散热通道,提高电芯的散热效果,满足散热需求。另外,至少两个极芯10的两端并联到一个第一极耳21和第二极耳22上,能够增加电芯的容量,具有一定的可拓展性,同时制作工艺简单,安全高效,价格低廉且环境友好。
另外,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参考图1,该电子设备包括上述任意一种电芯。其中的电子设备可以为诸如但不限于智能穿戴设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车载终端等。其中的,智能穿戴设备可以为诸如但不限于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等。在电子设备中使用本申请上述实施例示出的电芯时,至少两个极芯10中的至少部分极芯10在两个极耳的连线方向上的形状为弯曲形状,以使每个极芯10相对的两端分别连接在第一极耳21和第二极耳22上之后,任意相邻的两个极芯10能够合围成一个孔30。相比现有的方形铝壳和圆柱体形的锂离子电池,本申请由于至少两个极芯10中至少部分极芯10的形状为弯曲形状,在应用时,能够针对特定应用场景,调整极芯10的弯曲方式和弯曲尺寸,使电芯与应用场景更加匹配,提高空间利用率,满足特殊环境的应用需求。同时,本申请中任意相邻两个极芯10之间合围成一个孔30,不仅增加了电芯与外部接触的面积,从而增加散热面积,而且还能够利用孔30通气性好的特性,增加了电芯的散热通道,提高电芯的散热效果,满足散热需求。另外,至少两个极芯10的两端并联到一个第一极耳21和第二极耳22上,能够增加电芯的容量,具有一定的可拓展性,同时制作工艺简单,安全高效,价格低廉且环境友好。
本实用新型已经通过上述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例范围内。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附属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范围所界定。

Claims (13)

1.一种电芯,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两个极芯;
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
其中,所述至少两个极芯中至少部分所述极芯在所述第一极耳和所述第二极耳的连线方向上的形状为曲形状;每个所述极芯相对的两端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极耳和所述第二极耳上,且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极芯合围成一个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极芯的个数为两个。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极芯的形状为弧形,两个所述极芯的两端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极耳和所述第二极耳上,且构成环形的电芯。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极芯的形状为折线形,两个所述极芯的两端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极耳和所述第二极耳上,且构成多边形的电芯。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极芯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极片和至少一个第二极片,所述第一极片和所述第二极片沿所述孔的径向叠片,且相邻的所述第一极片和所述第二极片通过第一隔膜隔开。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极芯还包括两个第二隔膜,两个所述第二隔膜分别设置在每个所述极芯中位于外侧的两个极片表面。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第一极片连接所述第一极耳,每个所述第二极片连接所述第二极耳。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第一极片和每个所述第二极片均为柔性极片。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第一极片上与所述第一极耳连接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散热区,所述第一散热区设置有导热涂层;和/或,
每个所述第二极片上与所述第二极耳连接的一端设置有第二散热区,所述第二散热区设置有导热涂层。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第一极片和/或所述第二极片两个表面中的至少一个表面设置有第三散热区,所述第三散热区设置在所述第一极耳和所述第二极耳之间且位于所述第一极片或所述第二极片的边缘,所述第三散热区设置有导热涂层。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极芯上作为所述孔的孔壁的表面设置有导热涂层;和/或,
所述至少两个极芯中位于最外侧的两个极芯的外表面设置有导热涂层。
12.如权利要求9~11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涂层的厚度为2.5um~3.5um,所述导热涂层的宽度为4.5mm~5.5mm。
13.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芯。
CN202321364479.8U 2023-05-31 2023-05-31 电芯和电子设备 Active CN22002120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64479.8U CN220021205U (zh) 2023-05-31 2023-05-31 电芯和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64479.8U CN220021205U (zh) 2023-05-31 2023-05-31 电芯和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021205U true CN220021205U (zh) 2023-11-14

Family

ID=886784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364479.8U Active CN220021205U (zh) 2023-05-31 2023-05-31 电芯和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02120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330630A (zh) 电极组件和电池
CN212571274U (zh) 锂离子电池及电子设备
CN111952514B (zh) 一种电池
CN112864534B (zh) 电芯组件、电芯模组、电池及使用电池的装置
CN102214806A (zh) 电池单元
CN210403887U (zh) 多极耳电芯、锂离子电池及电子产品
CN113851793A (zh) 一种多极耳电芯、电池及电池制作方法
KR20150032971A (ko) 단차가 형성된 젤리-롤형 전극조립체를 포함하는 전지셀
CN111640994A (zh) 一种电池卷芯及使用该卷芯的锂电池的制造方法
CN112768843A (zh) 集流板和电池模组
CN220021205U (zh) 电芯和电子设备
CN218274636U (zh) 一种负极极片、电芯及二次电池
CN218351674U (zh) 一种圆柱电池极耳、圆柱电池极片及圆柱电池
CN114865240A (zh) 电池
CN115064843A (zh) 电池及其用电装置
KR20140109280A (ko) 계단 구조의 전극조립체를 포함하는 전지셀
WO2022061610A1 (zh) 电池及具有所述电池的电子装置
CN113540706A (zh) 电芯以及电池
CN114361661A (zh) 一种方壳电芯及电池模组
CN217788487U (zh) 一种电芯及二次电池
JP2001256942A (ja) 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扁平形状電池
CN211929658U (zh) 一种电池
CN110993872A (zh) 磷酸铁锂圆柱电池
KR100528902B1 (ko) 이차 전지와 그의 제조 방법
CN221080286U (zh) 多极耳电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