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972085U - 一种生物滤池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生物滤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972085U
CN219972085U CN202321340701.0U CN202321340701U CN219972085U CN 219972085 U CN219972085 U CN 219972085U CN 202321340701 U CN202321340701 U CN 202321340701U CN 219972085 U CN219972085 U CN 21997208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mber
partition plate
water inlet
filter
biofil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340701.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沈清江
张连忠
林琛雨
孔令帅
段昊楠
孙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Shiyu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Shiyu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Shiyu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Shiyu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340701.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97208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97208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97208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ste Wate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生物滤池,属于废水处理技术领域,一种生物滤池,包括滤池主体,所述滤池主体内侧依次设置有第一腔室、第二腔室和第三腔室,且第二腔室顶部呈开放式结构设置,所述第一腔室与第二腔室和第二腔室与第三腔室之间均设置有分隔墙,且所述分隔墙顶部处开设有溢流孔,所述第一腔室顶部开设有入水口,且入水口边缘处开设有汇流槽,所述第一腔室内侧靠近入水口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分隔板,它可以利用水生植物的根系吸收污泥中污染严重的颗粒,同时利用填料层附着微生物,利用微生物技术可辅助对污水进行处理,不仅提高了污水处理的效率,而且产生的污泥可用于水生植物的生长,省去了污泥清理的繁琐操作。

Description

一种生物滤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废水处理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生物滤池。
背景技术
随着环保要求的提高,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一般污水都需要进行生化处理,处理后的污水达到排放标准后才能进行排放;生物滤池作为生化处理的一部分,位于生化池中的好氧池内,被广泛应用于污水处理领域,传统的生化池的污泥浓度较低,一般在2g/L至4g/L,且污泥活性较差,污泥沉降速度缓慢,沉淀时间较长,水处理效果较差,现有的生物滤池大多数都是设置在生化池入口处横向设置,生物滤池淹没在水面以下,其填料添加方式是将生物滤池整体从生化池内移出水面,倒出填料然后填充新的填料,工作效率低,填料利用率低,现有专利一种生物滤池,专利申请号202220497536.9中通过在池体内设置有隔板I和隔板II,将池体分隔成多个选择池,每个选择池内竖直设置有生物选择器,在隔板I底部设置有水下通道,隔板II顶部设置有溢流通道,使相邻的选择池内形成S形水流,生物滤池吸附效率,使水流中的污泥与填料充分接触,提高填料利用率,提高滤池水处理效果。
但是传统的生物滤池主要是通过池底设置的填料利用生物技术对污水进行处理,这种处理的方式不仅对污水处理的效率低,而且在对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无法被利用需要对其进行清理,操作比较繁琐,所以我们提出了一种生物滤池来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生物滤池,它可以利用水生植物的根系吸收污泥中污染严重的颗粒,同时利用填料层附着微生物,利用微生物技术可辅助对污水进行处理,不仅提高了污水处理的效率,而且产生的污泥可用于水生植物的生长,省去了污泥清理的繁琐操作。
2.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生物滤池,包括滤池主体;
所述滤池主体内侧依次设置有第一腔室、第二腔室和第三腔室,且第二腔室顶部呈开放式结构设置;
所述第一腔室与第二腔室和第二腔室与第三腔室之间均设置有分隔墙,且所述分隔墙顶部处开设有溢流孔;
所述第一腔室顶部开设有入水口,且入水口边缘处开设有汇流槽,所述第一腔室内侧靠近入水口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分隔板,且第一分隔板远离入水口的一侧依次固定连接有第二分隔板和第三分隔板;
所述第二腔室内侧中部安装有栅板,且栅板上表面处自下而上依次铺设有砾石层、细沙层和培植层,所述栅板下方铺设有填料层。
进一步的,所述入水口内侧可拆卸连接有滤罩,且滤罩外壁处开设有滤孔。
进一步的,所述入水口顶口处设置有卡槽,所述滤罩顶部处设置有凸台,且所述凸台与入水口顶口处设置的卡槽构成嵌入式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滤罩顶部边缘与汇流槽对应处开设有导流槽。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分隔板呈角度设置,且第一分隔板的倾斜角度设置在10-15°;
所述第一分隔板的底端延伸至第二分隔板顶端的下方,且第二分隔板与第三分隔板之间上下交错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滤池主体远离第一腔室的一端设置有排水管,且排水管与第三腔室底部导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排水管处安装有截止阀。
3.有益效果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本方案,通过第一腔室对污水中的大型垃圾拦截之后,通过培植层、细沙层和砾石层将污水中的细小杂质拦截并过滤,同时利用培植层种植水生植物,利用水生植物的根系吸收污泥中污染严重的颗粒,同时利用填料层附着微生物,利用微生物技术可辅助对污水进行处理,不仅提高了污水处理的效率,而且产生的污泥可用于水生植物的生长,省去了污泥清理的繁琐操作。
(2)本方案,通过将滤罩置于入水口的内侧,然后利用滤罩的顶端处与入水口顶口处设置的卡槽相卡接,利用滤罩对污水中的大型垃圾进行拦截处理,而经处理之后的污水则通过滤孔流出,可对初段污水进行处理,避免大部分杂质进入到第一腔室中。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入水口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滤罩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滤池主体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腔室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说明:
1、滤池主体;2、第一腔室;3、第二腔室;4、第三腔室;5、入水口;6、汇流槽;7、滤罩;8、滤孔;9、导流槽;10、第一分隔板;11、第二分隔板;12、第三分隔板;13、溢流孔;14、栅板;15、砾石层;16、细沙层;17、培植层;18、填料层;19、排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请参阅图1-6,一种生物滤池,包括滤池主体1;
滤池主体1内侧依次设置有第一腔室2、第二腔室3和第三腔室4,且第二腔室3顶部呈开放式结构设置;
第一腔室2与第二腔室3和第二腔室3与第三腔室4之间均设置有分隔墙,且分隔墙顶部处开设有溢流孔13;
第一腔室2顶部开设有入水口5,且入水口5边缘处开设有汇流槽6,第一腔室2内侧靠近入水口5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分隔板10,且第一分隔板10远离入水口5的一侧依次固定连接有第二分隔板11和第三分隔板12;
第二腔室3内侧中部安装有栅板14,且栅板14上表面处自下而上依次铺设有砾石层15、细沙层16和培植层17,栅板14下方铺设有填料层18;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汇流槽6将污水利用入水口5导入至第一腔室2中,通过第一分隔板10呈角度设置将大型垃圾拦截在第一分隔板10远离第二分隔板11的一侧,而经处理之后的污水通过第二分隔板11与第三分隔板12之间设置间隙流到第三分隔板12远离第一分隔板10的一侧,随着水位的上涨污水通过第一个溢流孔13流入到第二腔室3中;
通过培植层17、细沙层16和砾石层15将污水中的细小杂质拦截并过滤,同时利用培植层17种植水生植物,利用水生植物的根系吸收污泥中污染严重的颗粒,同时利用填料层18附着微生物,利用微生物技术可辅助对污水进行处理,不仅提高了污水处理的效率,而且产生的污泥可用于水生植物的生长,省去了污泥清理的繁琐操作;
经处理之后的污水在第二腔室中上溢,然后通过第二个溢流孔13排入至第三腔室4中,然后将处理好之后的污水排出。
参阅图1、图3、图4,入水口5内侧可拆卸连接有滤罩7,且滤罩7外壁处开设有滤孔8,入水口5顶口处设置有卡槽,滤罩7顶部处设置有凸台,且凸台与入水口5顶口处设置的卡槽构成嵌入式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将滤罩7置于入水口5的内侧,然后利用滤罩7的顶端处与入水口5顶口处设置的卡槽相卡接,利用滤罩7对污水中的大型垃圾进行拦截处理,而经处理之后的污水则通过滤孔8流出,可对初段污水进行处理,避免大部分杂质进入到第一腔室2中。
参阅图1、图4,滤罩7顶部边缘与汇流槽6对应处开设有导流槽9;
需要说明的是,有利于将污水引导至入水口5处。
参阅图6,第一分隔板10呈角度设置,且第一分隔板10的倾斜角度设置在10-15°;
第一分隔板10的底端延伸至第二分隔板11顶端的下方,且第二分隔板11与第三分隔板12之间上下交错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第一分隔板10呈角度设置将大型垃圾拦截在第一分隔板10远离第二分隔板11的一侧,而经处理之后的污水通过第二分隔板11与第三分隔板12之间设置间隙流到第三分隔板12远离第一分隔板10的一侧,随着水位的上涨污水通过第一个溢流孔13流入到第二腔室3中,对大型垃圾具有很好的截留作用。
参阅图2,滤池主体1远离第一腔室2的一端设置有排水管19,且排水管19与第三腔室4底部导通连接,排水管19处安装有截止阀;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打开排水管19处设置的截止阀,可将第三腔室4中收集的处理好的污水排出。
在使用时:通过汇流槽6将污水利用入水口5导入至第一腔室2中,通过第一分隔板10呈角度设置将大型垃圾拦截在第一分隔板10远离第二分隔板11的一侧,而经处理之后的污水通过第二分隔板11与第三分隔板12之间设置间隙流到第三分隔板12远离第一分隔板10的一侧,随着水位的上涨污水通过第一个溢流孔13流入到第二腔室3中;
通过培植层17、细沙层16和砾石层15将污水中的细小杂质拦截并过滤,同时利用培植层17种植水生植物,利用水生植物的根系吸收污泥中污染严重的颗粒,同时利用填料层18附着微生物,利用微生物技术可辅助对污水进行处理,不仅提高了污水处理的效率,而且产生的污泥可用于水生植物的生长,省去了污泥清理的繁琐操作;
经处理之后的污水在第二腔室中上溢,然后通过第二个溢流孔13排入至第三腔室4中,然后将处理好之后的污水排出。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7)

1.一种生物滤池,其特征在于:包括滤池主体(1);
所述滤池主体(1)内侧依次设置有第一腔室(2)、第二腔室(3)和第三腔室(4),且第二腔室(3)顶部呈开放式结构设置;
所述第一腔室(2)与第二腔室(3)和第二腔室(3)与第三腔室(4)之间均设置有分隔墙,且所述分隔墙顶部处开设有溢流孔(13);
所述第一腔室(2)顶部开设有入水口(5),且入水口(5)边缘处开设有汇流槽(6),所述第一腔室(2)内侧靠近入水口(5)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分隔板(10),且第一分隔板(10)远离入水口(5)的一侧依次固定连接有第二分隔板(11)和第三分隔板(12);
所述第二腔室(3)内侧中部安装有栅板(14),且栅板(14)上表面处自下而上依次铺设有砾石层(15)、细沙层(16)和培植层(17),所述栅板(14)下方铺设有填料层(1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物滤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入水口(5)内侧可拆卸连接有滤罩(7),且滤罩(7)外壁处开设有滤孔(8)。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生物滤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入水口(5)顶口处设置有卡槽,所述滤罩(7)顶部处设置有凸台,且所述凸台与入水口(5)顶口处设置的卡槽构成嵌入式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生物滤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滤罩(7)顶部边缘与汇流槽(6)对应处开设有导流槽(9)。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物滤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隔板(10)呈角度设置,且第一分隔板(10)的倾斜角度设置在10-15°;
所述第一分隔板(10)的底端延伸至第二分隔板(11)顶端的下方,且第二分隔板(11)与第三分隔板(12)之间上下交错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物滤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池主体(1)远离第一腔室(2)的一端设置有排水管(19),且排水管(19)与第三腔室(4)底部导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生物滤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管(19)处安装有截止阀。
CN202321340701.0U 2023-05-30 2023-05-30 一种生物滤池 Active CN21997208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40701.0U CN219972085U (zh) 2023-05-30 2023-05-30 一种生物滤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40701.0U CN219972085U (zh) 2023-05-30 2023-05-30 一种生物滤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972085U true CN219972085U (zh) 2023-11-07

Family

ID=885966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340701.0U Active CN219972085U (zh) 2023-05-30 2023-05-30 一种生物滤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97208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510733A (zh) 一种湿地生态净化罐及其工作方法
CN202968255U (zh) 生态景观浮岛
CN219972085U (zh) 一种生物滤池
CN112479386A (zh) 一种污染河道水体微生物净化方法及装置
CN115636523A (zh) 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及处理方法
CN207512045U (zh) 一种农村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CN207451740U (zh) 一种净化水质的农田排水系统
CN208717134U (zh) 一种排流效果可调节的化粪池
CN207986816U (zh) 一种污水处理潜流型植物辅助装置
CN207046991U (zh) 一种环保污水处理装置
CN202181244U (zh) 河湖污水的直接净化装置
CN208265977U (zh) 一种基于生态碳纤维-微生物的煤矿酸性废水处理系统
CN207108762U (zh) 一种面源污染型河、湖(库)岸坡污染拦截净化系统
CN105776547B (zh) 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CN214496067U (zh) 一种水环境生态修复的设备
CN209338320U (zh) 受重金属与有机物污染的地下水生态修复装置
CN218931849U (zh) 一种生态修复用垂直潜流人工湿地系统
CN216106512U (zh) 一种截留净化农业面源污染的生态蓄水池
CN209242864U (zh) 组合水处理设备
CN220788306U (zh) 一种农村生活污水分散式处理装置
CN218620502U (zh) 一种人工湿地单元及人工湿地
CN217535766U (zh) 一种直排式废水处理厌氧塔
CN215365114U (zh) 一种生态滤坝
CN215288442U (zh) 一种卧式厌氧发酵反应器
CN210656595U (zh) 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