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914869U - 后向冲击标定设备及假人标定系统 - Google Patents
后向冲击标定设备及假人标定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914869U CN219914869U CN202320847526.8U CN202320847526U CN219914869U CN 219914869 U CN219914869 U CN 219914869U CN 202320847526 U CN202320847526 U CN 202320847526U CN 219914869 U CN219914869 U CN 21991486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eat
- model
- impact
- assembly
- dumm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4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8
- 230000003116 impac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0000001133 acceler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7
- 210000001015 abdomen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5
- 239000006096 absorb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5
- 230000003139 buffer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06378 damage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4
- 208000027418 Wounds and injury Diseas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3
- 208000014674 injury Diseas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4088 si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0725 suspen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9863 impact tes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187 abdomin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1217 buttock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4705 lumbosacral region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后向冲击标定设备及假人标定系统,用于车辆碰撞试验,后向冲击标定设备包括试验台、座椅模型总成、冲击装置及第一检测组件。试验台上设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滑轨;座椅模型总成沿第一方向可滑动地设于滑轨,座椅模型总成上适于放置假人;冲击装置的冲击摆锤位于座椅模型总成的沿第一方向的一侧,且冲击摆锤位于座椅模型总成的背侧,冲击摆锤适于沿第一方向撞击座椅模型总成;第一检测组件用于检测座椅模型总成受到冲击摆锤撞击所产生的第一特定响应参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向冲击标定设备,可以保证车辆后向冲击碰撞试验结果的可靠性,进而可以更准确地评价车辆乘员在车辆后向冲击碰撞试验中的伤害值。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安全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后向冲击标定设备及假人标定系统。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往往会采用假人用于评价车辆乘员在碰撞试验中受到的伤害,为了验证假人的生物仿真度,需采用标定设备对假人进行标定。相关技术中假人的标定方式较多,但未涉及对假人进行后向冲击(撞击车辆的靠近车辆乘员的后背的一侧)标定,从而无法保证车辆后向冲击碰撞试验结果的可靠性,进而无法较为准确地评价车辆乘员在车辆后向冲击试验中的伤害值。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后向冲击标定设备,采用冲击摆锤撞击放置假人的座椅模型总成的背侧,使用第一检测组件检测座椅模型总成受到冲击摆锤撞击所产生的第一特定响应参数,可以实现对假人的后向冲击标定,利用该后向冲击标定设备可以测试后向冲击时假人的生物仿真度是否合格,合格的假人可以用于车辆后向冲击(撞击车辆的靠近假人的后背的一侧)碰撞试验中,从而可以保证车辆后向冲击碰撞试验结果的可靠性,进而可以更准确地评价车辆乘员在车辆后向冲击碰撞试验中的伤害值。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后向冲击标定设备的假人标定系统。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后向冲击标定设备,用于车辆碰撞试验,所述后向冲击标定设备包括:试验台,所述试验台上设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滑轨;座椅模型总成,所述座椅模型总成沿第一方向可滑动地设于所述滑轨,所述座椅模型总成上适于放置假人;冲击装置,所述冲击装置包括冲击摆锤,所述冲击摆锤位于所述座椅模型总成的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一侧,且所述冲击摆锤位于所述座椅模型总成的背侧,所述冲击摆锤适于沿所述第一方向撞击所述座椅模型总成;第一检测组件,所述第一检测组件用于检测所述座椅模型总成受到所述冲击摆锤撞击所产生的第一特定响应参数。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向冲击标定设备,采用冲击摆锤撞击放置假人的座椅模型总成的背侧,使用第一检测组件检测座椅模型总成受到冲击摆锤撞击所产生的第一特定响应参数,可以实现对假人的后向冲击标定,利用该后向冲击标定设备可以测试后向冲击时假人的生物仿真度是否合格,合格的假人可以用于车辆后向冲击(撞击车辆的靠近假人的后背的一侧)碰撞试验中,从而可以保证车辆后向冲击碰撞试验结果的可靠性,进而可以更准确地评价车辆乘员在车辆后向冲击碰撞试验中的伤害值。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特定响应参数包括座椅模型总成的加速度、所述假人的头部加速度以及所述假人的颈部受力。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检测组件还用于检测所述冲击摆锤的速度以及所述冲击摆锤撞击所述座椅模型总成的加速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座椅模型总成包括座椅模型和第一缓冲吸能器,所述第一缓冲吸能器设于所述座椅模型的背侧,所述冲击摆锤适于撞击所述第一缓冲吸能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座椅模型包括座椅靠背总成和座椅坐垫总成,所述座椅靠背总成包括座椅靠背和靠背支撑,所述座椅靠背连接在所述靠背支撑的背侧以支撑所述座椅靠背,所述第一缓冲吸能器设于所述靠背支撑,所述座椅坐垫总成包括座椅坐垫和坐垫支撑,所述坐垫支撑连接在所述座椅坐垫的背侧以支撑所述座椅坐垫,所述座椅靠背与所述座椅坐垫相连,所述座椅靠背和所述座椅坐垫中的至少一个角度可调。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座椅靠背与所述座椅坐垫之间通过连接组件连接,所述连接组件具有锁紧状态和解锁状态;其中,在所述锁紧状态,所述连接组件连接固定所述座椅靠背与所述座椅坐垫;在所述解锁状态,所述座椅靠背与所述座椅坐垫中的至少一个可转动,以使所述座椅靠背和所述座椅坐垫中的至少一个角度可调。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连接组件包括连接块和第一锁紧件,所述座椅靠背与所述连接块可转动连接且所述座椅靠背与所述连接块通过所述第一锁紧件连接固定,所述座椅坐垫与所述连接块可转动连接且所述座椅坐垫与所述连接块通过所述第一锁紧件连接固定;其中,在所述锁紧状态,所述第一锁紧件连接固定所述座椅靠背与所述连接块以及所述座椅坐垫与所述连接块;在所述解锁状态,所述座椅靠背以及所述座椅坐垫均相对所述连接块可转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座椅模型总成包括座椅底座,所述座椅模型设于所述座椅底座,所述连接块沿所述第一方向可滑动地设于所述座椅底座;其中,在所述锁紧状态,所述连接块通过第二锁紧件连接固定于所述座椅底座;在所述解锁状态,所述连接块相对所述座椅底座沿所述第一方向可滑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座椅靠背上形成有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孔沿所述座椅靠背的高度方向延伸,所述靠背支撑上形成有第二连接孔,所述座椅靠背相对所述靠背支撑可运动以调节所述第二连接孔与所述第一连接孔的相对位置,第三锁紧件适于穿设于所述第二连接孔以及所述第一连接孔,以将所述座椅靠背连接固定于所述靠背支撑。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座椅模型总成包括座椅底座,所述座椅模型设于所述座椅底座,所述靠背支撑的底面设有第一滑块,所述靠背支撑通过所述第一滑块沿所述第一方向可滑动地设于所述座椅底座,所述靠背支撑适于通过第四锁紧件连接固定于所述座椅底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座椅模型总成包括座椅底座,所述座椅模型设于所述座椅底座,所述坐垫支撑包括支撑架和第二滑块,所述支撑架的上端与所述座椅坐垫可转动连接,所述支撑架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滑块可转动连接,所述坐垫支撑通过所述第二滑块沿所述第一方向可滑动地设于所述座椅底座,所述第二滑块适于通过第五锁紧件连接固定于所述座椅底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后向冲击标定设备还包括第二缓冲吸能器,所述第二缓冲吸能器设于所述试验台且位于所述座椅模型总成的远离所述冲击摆锤的一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假人标定系统,用于车辆碰撞试验,所述假人标定系统包括:头部标定设备,所述头部标定设备包括悬挂架、刚性平台以及第二检测组件,头部模型适于通过释放结构悬挂于所述悬挂架,在所述释放结构释放所述头部模型时,所述头部模型自由落体至所述刚性平台,所述第二检测组件用于检测所述头部模型自由落体至所述刚性平台所产生的第二特定响应参数;颈部标定设备,所述颈部标定设备包括设备支架、摆臂、第三缓冲吸能器以及第三检测组件,所述摆臂的一端与所述设备支架可摆动连接,头颈部模型适于设于所述摆臂的另一端,所述摆臂适于从设定高度运动至与所述第三缓冲吸能器撞击,所述第三检测组件用于检测所述摆臂从设定高度运动至与所述第三缓冲吸能器撞击时所述头颈部模型所产生的第三特定响应参数;腹部标定设备,所述腹部标定设备包括支撑台、加压组件以及第四检测组件,腹部模型适于安装于所述支撑台,所述加压组件设于所述腹部模型的上方以用于对所述腹部模型施加向下的压力,所述第四检测组件用于检测所述腹部模型的压缩量;后向冲击标定设备,所述后向冲击标定设备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后向冲击标定设备。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假人标定系统,采用头部标定设备、颈部标定设备、腹部标定设备以及后向冲击标定设备分别对假人的头部模型、头颈部模型、腹部模型以及假人进行标定,可以进一步地提高假人的生物仿真性,从而可以保证车辆后向冲击碰撞试验结果的可靠性,进而可以更准确地评价车辆乘员在车辆后向冲击碰撞试验中的伤害值。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后向冲击标定设备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座椅模型总成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座椅模型总成的另一角度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座椅模型总成的主视图;
图5是图1中座椅模型总成的俯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假人标定系统中的头部标定设备标定头部模型时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假人标定系统中的腹部标定设备标定腹部模型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假人标定系统中的颈部标定设备(腰椎标定设备)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图8中颈部标定设备标定头颈部模型的局部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图8中腰椎标定设备标定腰臀部模型的局部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后向冲击标定设备;
11、滑轨;12、第二缓冲吸能器;13、假人;
20、座椅模型总成;2、座椅模型;21、座椅靠背总成;211、座椅靠背;212、靠背支撑;213、第一滑块;214、第一连接孔;22、座椅坐垫总成;221、座椅坐垫;222、坐垫支撑;223、支撑架;224、第二滑块;23、座椅底座;231、滑槽;24、第一缓冲吸能器;
30、冲击装置;3、冲击摆锤;
40、连接组件;4、连接块;
50、头部标定设备;51、悬挂架;52、刚性平台;53、头部模型;54、释放结构;541、悬挂绳;
60、颈部标定设备;61、设备支架;62、摆臂;63、头颈部模型;631、模拟头部模型;632、颈部模型;64、角度传感器;
70、腹部标定设备;71、支撑台;72、加压组件;721、刚性平板;722、附加质量块;73、腹部模型;
80、腰椎标定设备;81、腰椎部模型;811、腰椎模型;812、臀部模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图1-图10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后向冲击标定设备100。
参照图1-图5,后向冲击标定设备100用于车辆碰撞试验,在车辆后向冲击碰撞试验中,会采用假人13用于评价车辆乘员在车辆后向冲击碰撞试验中受到的伤害,为了验证假人13的生物仿真度,采用后向冲击标定设备100对假人13进行标定。若假人13的标定合格,可以判断假人13的生物仿真度满足试验要求,可用于车辆碰撞试验。其中,车辆发生后向冲击碰撞,后向冲击是指撞击车辆的靠近车辆乘员的后背的一侧;在试验中,后向冲击是指撞击座椅模型总成20的靠近假人13的后背的一侧。
后向冲击标定设备100包括试验台、座椅模型总成20、冲击装置30以及第一检测组件。试验台上设有沿第一方向(例如参照附图中的e1方向)延伸的滑轨11,座椅模型总成20可以设于滑轨11上,座椅模型总成20可以在滑轨11上沿第一方向滑动。座椅模型总成20上适于放置假人13,假人13可以随着座椅模型总成20在滑轨11上沿第一方向滑动。冲击装置30包括冲击摆锤3,冲击摆锤3位于座椅模型总成20的沿第一方向的一侧,且冲击摆锤3位于座椅模型总成20的背侧,冲击摆锤3适于沿第一方向撞击座椅模型总成20,以使得座椅模型总成20可以在滑轨11上沿第一方向滑动。对假人13进行后向冲击标定设备100进行标定时,将假人13放置于座椅模型总成20上,可以将冲击摆锤3从高处释放,冲击摆锤3可以沿第一方向撞击座椅模型总成20的背侧。
第一检测组件用于检测座椅模型总成20受到冲击摆锤3撞击所产生的第一特定响应参数,第一特定响应参数可以用于判断座椅模型总成20上的假人13是否合格。若第一特定响应参数满足预期的要求,则假人13标定合格;若第一特定响应参数不满足预期的要求,可能是因为后向冲击标定设备100的设备误差或者是试验环境的湿度、湿度影响了假人13的后向冲击标定的第一特定响应参数,可以间隔一定时间后,再重新对座椅模型总成20上的假人13进行标定,若第一特定响应参数还不满足预期的要求,则假人13标定不合格。合格的假人13可以用于车辆后向冲击碰撞试验中,从而可以保证车辆后向冲击碰撞试验结果的可靠性,进而可以更准确地评价车辆乘员在车辆后向冲击碰撞试验中的伤害值。例如,第一特定响应参数可以包括座椅模型总成20的加速度、假人13的头部加速度以及假人13的颈部受力。
例如,后向冲击标定设备100标定的假人13可以为儿童假人13,儿童假人13乘坐车辆时需乘坐安全座椅,儿童假人13的安全座椅可以采用后向安装的方式,即儿童假人13的面部朝向车辆的尾部。标定合格后的儿童假人13可以用于车辆正面碰撞试验中,儿童假人13可以用于评价儿童乘坐后向安装的安全座椅在车辆正面碰撞试验中受到的伤害。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向冲击标定设备100,采用冲击摆锤3撞击放置假人13的座椅模型总成20的背侧,使用第一检测组件检测座椅模型总成20受到冲击摆锤3撞击所产生的第一特定响应参数,可以实现对假人13的后向冲击标定,利用该后向冲击标定设备100可以测试后向冲击时假人13的生物仿真度是否合格,合格的假人13可以用于车辆后向冲击(撞击车辆的靠近假人13的后背的一侧)碰撞试验中,从而可以保证车辆后向冲击碰撞试验结果的可靠性,进而可以更准确地评价车辆乘员在车辆后向冲击碰撞试验中的伤害值。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1,第一特定响应参数包括座椅模型总成20的加速度、假人13的头部加速度以及假人13的颈部受力,通过检测座椅模型总成20的加速度、假人13的头部加速度以及假人13的颈部受力可以判断假人13标定是否合格。若座椅模型总成20的加速度、假人13的头部加速度以及假人13的颈部受力的数据满足预期的要求,则假人13的后向冲击标定合格;若座椅模型总成20的加速度、假人13的头部加速度以及假人13的颈部受力的数据不满足预期的要求,则假人13的后向冲击标定不合格。
例如,可以先对未放置假人13的后向冲击标定设备100进行标定,第一特定响应参数可以包括座椅模型总成20的加速度,若座椅模型总成20的加速度的数据满足预期的要求,则后向冲击标定设备100的后向冲击标定合格;可以将假人13放置于座椅模型总成20上,对假人13的后向冲击进行标定,第一特定响应参数可以包括座椅模型总成20的加速度、假人13的头部加速度以及假人13的颈部受力,若座椅模型总成20的加速度、假人13的头部加速度以及假人13的颈部受力的数据满足预期的要求,则假人13的后向冲击标定合格。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1,第一检测组件还用于检测冲击摆锤3的速度以及冲击摆锤3撞击座椅模型总成20的加速度,通过设置第一检测组件,可以便于采集冲击摆锤3的速度以及加速度,以判断冲击摆锤3的速度以及加速度是否满足预期的要求。若冲击摆锤3的速度以及冲击摆锤3撞击座椅模型总成20的加速度满足预期的要求,则后向冲击标定设备100的后向冲击标定合格;若冲击摆锤3的速度以及冲击摆锤3撞击座椅模型总成20的加速度不满足预期的要求,则假人13的后向冲击标定不合格。
例如,第一检测组件可以包括速度传感器和加速度传感器,在冲击摆锤3的靠近座椅模型总成20的一侧设有加速度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可以采集冲击摆锤3撞击座椅模型总成20时的加速度;还可以通过冲击摆锤3的质量与冲击摆锤3的加速度可以计算出冲击摆锤3的撞击力。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1-图5,座椅模型总成20包括座椅模型2和第一缓冲吸能器24,第一缓冲吸能器24设于座椅模型2的背侧,冲击摆锤3适于撞击第一缓冲吸能器24,第一缓冲吸能器24可以用于缓冲座椅模型2受到的冲击摆锤3的撞击力,可以用于保护座椅模型2;第一缓冲吸能器24可以避免冲击摆锤3直接撞击座椅模型2,导致座椅模型2发生形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参照图1-图5,座椅模型2包括座椅靠背总成21和座椅坐垫总成22,例如座椅靠背总成21与座椅坐垫总成22可以通过连接组件40相连。座椅靠背总成21包括座椅靠背211和靠背支撑212,座椅靠背211连接在靠背支撑212的背侧,靠背支撑212可以支撑座椅靠背211,第一缓冲吸能器24设于靠背支撑212。座椅坐垫总成22包括座椅坐垫221和坐垫支撑222,坐垫支撑222连接在座椅坐垫221的背侧,坐垫支撑222可以支撑座椅坐垫221,座椅靠背211与座椅坐垫221相连,例如座椅靠背211与座椅坐垫221可以通过连接组件40相连。座椅靠背211和座椅坐垫221中的至少一个角度可调,可以是座椅靠背211和座椅坐垫221之间的角度可调,可以调节座椅靠背211与水平线之间的夹角;也可以是座椅坐垫221和座椅靠背211之间的角度可调,可以调节座椅坐垫221与水平线之间的夹角;还可以是座椅靠背211与座椅坐垫221的角度均可调。座椅靠背211和座椅坐垫221中的至少一个角度可调,可以调节座椅靠背211和座椅坐垫221之间的角度,以及可以调节座椅靠背211与水平线之间的夹角,还可以调节座椅坐垫221与水平线之间的夹角,便于适用不同身材体格的假人13,可以提高假人13的生物仿真度的可靠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参照图1-图5,座椅靠背211与座椅坐垫221之间通过连接组件40连接,连接组件40具有锁紧状态和解锁状态。其中,在锁紧状态,连接组件40连接固定座椅靠背211与座椅坐垫221,座椅靠背211与座椅坐垫221之间的角度不可调节。在解锁状态,座椅靠背211与座椅坐垫221中的至少一个可转动,以使座椅靠背211和座椅坐垫221中的至少一个角度可调,可以调节座椅靠背211和座椅坐垫221之间的角度;可以是座椅靠背211可转动,以使座椅靠背211和座椅坐垫221之间的角度可调;也可以是座椅坐垫221可转动,以使座椅靠背211和座椅坐垫221之间的角度可调;还可以是座椅靠背211与座椅坐垫221均可转动,以使座椅靠背211和座椅坐垫221之间的角度均可调。
当连接组件40处于锁紧状态时,需要调节座椅靠背211与座椅坐垫221之间的角度时,可以将连接组件40由锁紧状态调整至解锁状态,以可以调节座椅靠背211与座椅坐垫221之间的角度;当座椅靠背211与座椅坐垫221之间的角度调节结束后,可以将连接组件40由解锁状态调整至锁紧状态,使得座椅靠背211与座椅坐垫221之间的角度固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参照图1-图5,连接组件40包括连接块4和第一锁紧件,座椅靠背211与连接块4可转动连接且座椅靠背211与连接块4通过第一锁紧件连接固定,座椅坐垫221与连接块4可转动连接且座椅坐垫221与连接块4通过第一锁紧件连接固定,通过设置第一锁紧件可以固定座椅靠背211与座椅坐垫221之间的角度。例如第一锁紧件可以为螺钉。
其中,在锁紧状态,第一锁紧件连接固定座椅靠背211与连接块4以及座椅坐垫221与连接块4,座椅靠背211以及座椅坐垫221均相对连接块4不可转动,座椅靠背211与座椅坐垫221之间的角度相固定。在解锁状态,座椅靠背211以及座椅坐垫221均相对连接块4可转动,座椅靠背211与座椅坐垫221之间的角度可调。采用第一锁紧件连接固定座椅靠背211与连接块4以及座椅坐垫221与连接块4,可以方便调节座椅靠背211与座椅坐垫221之间的角度,且还可以方便固定座椅靠背211与连接块4以及座椅坐垫221与连接块4。
在锁紧状态,需要调节座椅靠背211与座椅坐垫221之间的角度时,可以调整第一锁紧件,将连接组件40由锁紧状态调整至解锁状态,可以转动座椅靠背211以及座椅坐垫221,以可以调节座椅靠背211与座椅坐垫221之间的角度;当座椅靠背211与座椅坐垫221之间的角度调节结束后,可以调整第一锁紧件,将连接组件40由解锁状态调整至锁紧状态,使得座椅靠背211与座椅坐垫221之间的角度固定。
例如,在座椅靠背211上可以形成第三连接孔,在连接块4上可以形成第四连接孔,在座椅坐垫221上可以形成第五连接孔,可以采用第一锁紧件穿设于第三连接孔、第四连接孔以及第五连接孔,以将座椅靠背211、座椅坐垫221以及连接块4相连。第一锁紧件可以为螺钉,在锁紧状态时,需要调节座椅靠背211与座椅坐垫221之间的角度时,可以拧松第一锁紧件,以将座椅靠背211与座椅坐垫221调整至解锁状态,可以转动座椅靠背211以及座椅坐垫221,以可以调节座椅靠背211与座椅坐垫221之间的角度;当座椅靠背211与座椅坐垫221之间的角度调整结束后,可以拧紧第一锁紧件,以将座椅靠背211与座椅坐垫221调整至锁紧状态,使得座椅靠背211与座椅坐垫221之间的角度固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参照图1-图5,座椅模型总成20包括座椅底座23,座椅模型2设于座椅底座23,连接块4设于座椅底座23,连接块4可以在座椅底座23上沿第一方向滑动。其中,在锁紧状态,连接块4通过第二锁紧件连接固定于座椅底座23,连接块4不可在座椅底座23上滑动。在解锁状态,连接块4相对座椅底座23沿第一方向可滑动,可以调节连接块4相对座椅底座23的位置。在锁紧状态,需要调节连接块4的位置时,可以调整第二锁紧件,将连接块4从锁紧状态调整至解锁状态,连接块4相对座椅底座23沿第一方向可滑动;当调节连接块4的位置结束后,可以调整第二锁紧件,将连接块4由解锁状态调整至锁紧状态,第二锁紧件可以将连接块4固定至座椅底座23上。
例如,在座椅底座23上形成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滑槽231,在滑槽231的靠近连接块4的一侧设置有滑槽231的顶壁,顶壁上形成有避让开口;在连接块4上可以形成第六连接孔,第二锁紧件可以包括滑动底座、连接柱以及螺帽,连接柱上形成有外螺纹,螺帽形成有内螺纹,螺帽可以与连接柱螺纹配合。滑动底座沿第一方向可滑动地容纳于滑槽231,连接柱通过避让开口向上延伸穿设于第六连接孔,采用螺帽与连接柱螺纹配合,以将连接块4连接固定于座椅底座23上。需要调节连接块4相对座椅底座23的位置时,可以拧松螺帽,将连接块4由锁止状态调整至解锁状态,在解锁状态时,滑动底座的上表面与滑槽231的顶壁不抵接,滑动底座可以沿滑槽231滑动,即连接块4相对座椅底座23沿第一方向可滑动;连接块4相对座椅底座23的位置调节结束后,可以拧紧螺帽,使得滑动底座的上表面与滑槽231的顶壁抵接,可以将连接块4连接固定于座椅底座23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参照图1-图5,座椅靠背211上形成有第一连接孔214,第一连接孔214沿座椅靠背211的高度方向延伸,靠背支撑212上形成有第二连接孔,座椅靠背211相对靠背支撑212可运动以调节第二连接孔与第一连接孔214的相对位置,第三锁紧件适于穿设于第二连接孔以及第一连接孔214,以将座椅靠背211连接固定于靠背支撑212,以使得座椅靠背211与靠背支撑212之间的角度相固定。当需要调节座椅靠背211与靠背支撑212之间的角度时,可以调整第三锁紧件,使得座椅靠背211与靠背支撑212不固定,座椅靠背211相对靠背支撑212可运动,可以调节座椅靠背211与靠背支撑212之间的角度,当座椅靠背211与靠背支撑212之间的角度调节结束后,可以调整第三锁紧件,以使座椅靠背211固定至靠背支撑212上。例如第三锁紧件可以为螺钉。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参照图1-图5,座椅模型总成20包括座椅底座23,座椅模型2设于座椅底座23,靠背支撑212的底面设有第一滑块213,靠背支撑212通过第一滑块213沿第一方向可滑动地设于座椅底座23,靠背支撑212适于通过第四锁紧件连接固定于座椅底座23。通过调整第四锁紧件可以将第一滑块213固定至座椅底座23上,进而可以将靠背支撑212固定至座椅底座23,靠背支撑212不可在座椅底座23上沿第一方向滑动。当需要调节靠背支撑212相对座椅底座23的位置时,通过调整第四锁紧件可以将第一滑块213与座椅底座23不固定,使得靠背支撑212可以在座椅底座23上沿第一方向滑动。例如第四锁紧件可以为螺钉。
例如,第四锁紧件连接固定第一滑块213与座椅底座23的方式与第二锁紧件连接固定连接块4与座椅底座23的方式相同。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参照图1-图5,座椅模型总成20包括座椅底座23,座椅模型2设于座椅底座23,坐垫支撑222包括支撑架223和第二滑块224,支撑架223的上端与座椅坐垫221可转动连接,支撑架223的下端与第二滑块224可转动连接,坐垫支撑222通过第二滑块224沿第一方向可滑动地设于座椅底座23,第二滑块224适于通过第五锁紧件连接固定于座椅底座23。通过调整第五锁紧件可以将第二滑块224固定至座椅底座23上,进而可以将坐垫支撑222固定至座椅底座23,坐垫支撑222不可在座椅底座23上沿第一方向滑动。当需要调节支撑架223相对座椅底座23的位置时,通过调整第五锁紧件可以将第二滑块224与座椅底座23不固定,使得坐垫支撑222可以在座椅底座23上沿第一方向滑动。例如第五锁紧件可以为螺钉。
例如,第五锁紧件连接固定第二滑块224与坐垫支撑222的方式与第二锁紧件连接固定连接块4与座椅底座23的方式相同。
例如,当需要调节座椅靠背211与座椅坐垫221之间的角度时,可以调整第一锁紧件,使得座椅靠背211以及座椅坐垫221均相对连接块4可转动;可以调整第三锁紧件,使得座椅靠背211相对靠背支撑212可运动;可以调整第四锁紧件,使得靠背支撑212可以在座椅底座23上沿第一方向滑动;可以调整第五锁紧件,使得坐垫支撑222可以在座椅底座23上沿第一方向滑动,最终可以完成座椅靠背211与座椅坐垫221之间的角度调节。
再例如,当需要调节座椅模型总成20相对座椅底座23的位置时,可以调整第二锁紧件、第四锁紧件以及第五锁紧件,使得座椅模型总成20可以在座椅底座23上沿第一方向滑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1,后向冲击标定设备100还包括第二缓冲吸能器12,第二缓冲吸能器12设于滑轨11且位于座椅模型总成20的远离冲击摆锤3的一侧,防止座椅模型总成20从滑轨11上滑落。冲击摆锤3沿第一方向撞击座椅模型总成20的背侧,座椅模型总成20可以在滑轨11上沿第一方向滑动,在座椅模型总成20的远离冲击摆锤3的一侧设置第二缓冲吸能器12,第二缓冲吸能器12可以阻止座椅模型总成20在滑轨11上沿第一方向滑动,可以防止座椅模型总成20从滑轨11上滑落
参照图6-图10,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假人13标定系统,用于车辆碰撞试验,假人13标定系统包括头部标定设备50、颈部标定设备60、腹部标定设备70以及后向冲击标定设备100。头部标定设备50包括悬挂架51、刚性平台52以及第二检测组件,头部模型53适于通过释放结构54悬挂于悬挂架51,例如释放结构54可以包括电磁铁和悬挂绳541,悬挂绳541可以悬挂头部模型53,悬挂绳541上可以设置一块电磁铁,在悬挂架51上可以设置一块电磁铁,对电磁铁通电,可以使得两块电磁铁相吸,进而使得头部模型53可以悬挂于悬挂架51上。当需要释放头部模型53时,可以对电磁铁断电,电磁铁断电后,两块电磁铁可以分离,头部模型53可以从悬挂架51上脱落。在释放结构54释放头部模型53时,头部模型53自由落体至刚性平台52,第二检测组件用于检测头部模型53自由落体至刚性平台52所产生的第二特定响应参数。若第二特定响应参数的数据满足预期的要求后,则头部模型53的头部标定合格;若第二特定响应参数的数据不满足预期的要求,可以间隔一段时间后,再重新对头部模型53进行头部标定,若第二特定响应参数的数据还不满足预期的要求,则头部模型53的头部标定不合格。
例如,第二特定响应参数可以包括头部模型53撞击至刚性平台52的加速度,第二检测组件可以为加速度传感器,第二检测组件可以设于头部模型53上。
颈部标定设备60包括设备支架61、摆臂62、第三缓冲吸能器以及第三检测组件,摆臂62的一端与设备支架61可摆动连接,头颈部模型63适于设于摆臂62的另一端,摆臂62适于从设定高度运动至与第三缓冲吸能器撞击,例如,第三缓冲吸能器可以设于设备支架61上,第三缓冲吸能器可以避免摆臂62直接撞击设备支架61,导致设备支架61发生形变。
第三检测组件用于检测摆臂62从设定高度运动至与第三缓冲吸能器撞击时头颈部模型63所产生的第三特定响应参数。若第三特定响应参数的数据满足预期的要求后,则头颈部模型63的颈部标定合格;若第三特定响应参数的数据不满足预期的目标,可以间隔一段时间后,再重新对头颈部模型63进行颈部标定,若第三特定响应参数的数据还不满足预期的要求,则头颈部模型63的颈部标定不合格。例如,头颈部模型63可以包括模拟头部模型631和颈部模型632,模拟头部模型631可以连接于颈部模型632。
例如,第三特定响应参数可以包括头颈部模型63的颈部的弯曲角度以及颈部模型632受到的撞击力、摆臂62撞击第三缓冲吸能器时的加速度。在摆臂62与头颈部模型63的头部可以设置一对角度传感器64,角度传感器64用于检测颈部的弯曲角度。
例如,假人13标定系统还可以包括腰椎标定设备80,腰椎标定设备80与颈部标定设备60相同。腰臀部模型81适于设于摆臂62的另一端,摆臂62适于从设定高度运动至与第三缓冲吸能器撞击,第三检测组件用于检测摆臂62从设定高度运动至与第三缓冲吸能器撞击时腰臀部模型81所产生的第五特定响应参数。第五特定响应参数可以包括腰臀部模型81的腰椎的弯曲角度以及颈部模型632受到的撞击力、摆臂62撞击第三缓冲吸能器时的加速度。腰臀部模型81可以包括腰椎模型811和臀部模型812,腰椎模型811可以连接于臀部模型812。
腹部标定设备70包括支撑台71、加压组件72以及第四检测组件,腹部模型73适于安装于支撑台71,加压组件72设于腹部模型73的上方以用于对腹部模型73施加向下的压力,第四检测组件用于检测腹部模型73的压缩量,若腹部模型73的压缩量满足预期的要求,则腹部模型73的腹部标定合格;若腹部模型73的压缩量不满足预期的要求,可以间隔一段时间后,再重新对头腹部模型73进行腹部标定,若腹部模型73的压缩量还不满足预期的要求,则腹部模型73的腹部标定不合格。例如第四检测组件可以为测距仪。例如,加压组件72可以包括刚性平板721和附加质量块722,可以根据不同的腹部标定的方法,可以选择不同重量的附加质量块722。
后向冲击标定设备100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后向冲击标定设备100。
验证后向冲击假人13的生物仿真度,可以先将假人13的头部模型53、头颈部模型63、腹部模型73、腰臀部模型81从假人13上拆下,对假人13的头部模型53、头颈部模型63、腹部模型73、腰臀部模型81分别进行标定,还对假人13进行后向冲击标定。对假人13的各个部位以及假人13的整体均进行标定,可以提高假人13的生物仿真性,从而可以保证车辆后向冲击碰撞试验结果的可靠性,进而可以更准确地评价车辆乘员在车辆后向冲击试验中的伤害值。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假人13标定系统,采用头部标定设备50、颈部标定设备60、腹部标定设备70以及后向冲击标定设备100分别对假人13的头部模型53、头颈部模型63、腹部模型73以及假人13进行标定,可以进一步地提高假人13的生物仿真性,从而可以保证车辆后向冲击碰撞试验结果的可靠性,进而可以更准确地评价车辆乘员在车辆后向冲击碰撞试验中的伤害值。
后向冲击标定设备100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后向冲击标定设备100,标定方法包括:
对座椅模型总成20上未放置假人13情况进行标定;
确定未放置假人13情况的标定合格;
对座椅模型总成20上放置假人13情况进行标定;
判断放置假人13情况的标定是否合格。
对座椅模型总成20上未放置假人13情况进行标定,检测冲击摆锤3的速度、加速度以及座椅模型总成20的加速度,若冲击摆锤3的速度、加速度以及座椅模型总成20的加速度的数据满足预期的要求,则座椅模型总成20上未放置假人13情况标定合格。
将假人13放置于标定合格的座椅模型总成20上,通过检测座椅模型总成20的加速度、假人13的头部加速度以及假人13的颈部受力,以判断假人13的标定是否合格。若座椅模型总成20的加速度、假人13的头部加速度以及假人13的颈部受力的数据满足预期的要求,则假人13的后向冲击标定合格;若座椅模型总成20的加速度、假人13的头部加速度以及假人13的颈部受力的数据不满足预期的要求,则假人13的后向冲击标定不合格。先对未放置假人13的后向冲击标定设备100进行标定,可以保证后向冲击标定设备100的可靠性;再将假人13放置于标定合格的后向冲击标定设备100上,可以进一步地提高假人13的生物仿真度;从而可以保证车辆后向冲击碰撞试验结果的可靠性,进而可以更准确地评价车辆乘员在车辆后向冲击碰撞试验中的伤害值。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向冲击标定设备100的标定方法,先对未放置假人13的后向冲击标定设备100进行标定,可以保证后向冲击标定设备100的可靠性;再将假人13放置于标定合格的后向冲击标定设备100上,可以进一步地提高假人13的生物仿真度;从而可以保证车辆后向冲击碰撞试验结果的可靠性,进而可以更准确地评价车辆乘员在车辆后向冲击碰撞试验中的伤害值。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3)
1.一种后向冲击标定设备,其特征在于,用于车辆碰撞试验,所述后向冲击标定设备包括:
试验台,所述试验台上设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滑轨;
座椅模型总成,所述座椅模型总成沿第一方向可滑动地设于所述滑轨,所述座椅模型总成上适于放置假人;
冲击装置,所述冲击装置包括冲击摆锤,所述冲击摆锤位于所述座椅模型总成的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一侧,且所述冲击摆锤位于所述座椅模型总成的背侧,所述冲击摆锤适于沿所述第一方向撞击所述座椅模型总成;
第一检测组件,所述第一检测组件用于检测所述座椅模型总成受到所述冲击摆锤撞击所产生的第一特定响应参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向冲击标定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特定响应参数包括所述座椅模型总成的加速度、所述假人的头部加速度以及所述假人的颈部受力。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向冲击标定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检测组件还用于检测所述冲击摆锤的速度以及所述冲击摆锤撞击所述座椅模型总成的加速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向冲击标定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模型总成包括座椅模型和第一缓冲吸能器,所述第一缓冲吸能器设于所述座椅模型的背侧,所述冲击摆锤适于撞击所述第一缓冲吸能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向冲击标定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模型包括座椅靠背总成和座椅坐垫总成,所述座椅靠背总成包括座椅靠背和靠背支撑,所述座椅靠背连接在所述靠背支撑的背侧以支撑所述座椅靠背,所述第一缓冲吸能器设于所述靠背支撑,所述座椅坐垫总成包括座椅坐垫和坐垫支撑,所述坐垫支撑连接在所述座椅坐垫的背侧以支撑所述座椅坐垫,所述座椅靠背与所述座椅坐垫相连,所述座椅靠背和所述座椅坐垫中的至少一个角度可调。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后向冲击标定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靠背与所述座椅坐垫之间通过连接组件连接,所述连接组件具有锁紧状态和解锁状态;
其中,在所述锁紧状态,所述连接组件连接固定所述座椅靠背与所述座椅坐垫;在所述解锁状态,所述座椅靠背与所述座椅坐垫中的至少一个可转动,以使所述座椅靠背和所述座椅坐垫中的至少一个角度可调。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后向冲击标定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组件包括连接块和第一锁紧件,所述座椅靠背与所述连接块可转动连接且所述座椅靠背与所述连接块通过所述第一锁紧件连接固定,所述座椅坐垫与所述连接块可转动连接且所述座椅坐垫与所述连接块通过所述第一锁紧件连接固定;
其中,在所述锁紧状态,所述第一锁紧件连接固定所述座椅靠背与所述连接块以及所述座椅坐垫与所述连接块;在所述解锁状态,所述座椅靠背以及所述座椅坐垫均相对所述连接块可转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后向冲击标定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模型总成包括座椅底座,所述座椅模型设于所述座椅底座,所述连接块沿所述第一方向可滑动地设于所述座椅底座;
其中,在所述锁紧状态,所述连接块通过第二锁紧件连接固定于所述座椅底座;在所述解锁状态,所述连接块相对所述座椅底座沿所述第一方向可滑动。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后向冲击标定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靠背上形成有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孔沿所述座椅靠背的高度方向延伸,所述靠背支撑上形成有第二连接孔,所述座椅靠背相对所述靠背支撑可运动以调节所述第二连接孔与所述第一连接孔的相对位置,第三锁紧件适于穿设于所述第二连接孔以及所述第一连接孔,以将所述座椅靠背连接固定于所述靠背支撑。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后向冲击标定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模型总成包括座椅底座,所述座椅模型设于所述座椅底座,所述靠背支撑的底面设有第一滑块,所述靠背支撑通过所述第一滑块沿所述第一方向可滑动地设于所述座椅底座,所述靠背支撑适于通过第四锁紧件连接固定于所述座椅底座。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后向冲击标定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模型总成包括座椅底座,所述座椅模型设于所述座椅底座,所述坐垫支撑包括支撑架和第二滑块,所述支撑架的上端与所述座椅坐垫可转动连接,所述支撑架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滑块可转动连接,所述坐垫支撑通过所述第二滑块沿所述第一方向可滑动地设于所述座椅底座,所述第二滑块适于通过第五锁紧件连接固定于所述座椅底座。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后向冲击标定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缓冲吸能器,所述第二缓冲吸能器设于所述试验台且位于所述座椅模型总成的远离所述冲击摆锤的一侧。
13.一种假人标定系统,其特征在于,用于车辆碰撞试验,所述假人标定系统包括:
头部标定设备,所述头部标定设备包括悬挂架、刚性平台以及第二检测组件,头部模型适于通过释放结构悬挂于所述悬挂架,在所述释放结构释放所述头部模型时,所述头部模型自由落体至所述刚性平台,所述第二检测组件用于检测所述头部模型自由落体至所述刚性平台所产生的第二特定响应参数;
颈部标定设备,所述颈部标定设备包括设备支架、摆臂、第三缓冲吸能器以及第三检测组件,所述摆臂的一端与所述设备支架可摆动连接,头颈部模型适于设于所述摆臂的另一端,所述摆臂适于从设定高度运动至与所述第三缓冲吸能器撞击,所述第三检测组件用于检测所述摆臂从设定高度运动至与所述第三缓冲吸能器撞击时所述头颈部模型所产生的第三特定响应参数;
腹部标定设备,所述腹部标定设备包括支撑台、加压组件以及第四检测组件,腹部模型适于安装于所述支撑台,所述加压组件设于所述腹部模型的上方以用于对所述腹部模型施加向下的压力,所述第四检测组件用于检测所述腹部模型的压缩量;
后向冲击标定设备,所述后向冲击标定设备为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后向冲击标定设备。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847526.8U CN219914869U (zh) | 2023-04-14 | 2023-04-14 | 后向冲击标定设备及假人标定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847526.8U CN219914869U (zh) | 2023-04-14 | 2023-04-14 | 后向冲击标定设备及假人标定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914869U true CN219914869U (zh) | 2023-10-27 |
Family
ID=884342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0847526.8U Active CN219914869U (zh) | 2023-04-14 | 2023-04-14 | 后向冲击标定设备及假人标定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914869U (zh) |
-
2023
- 2023-04-14 CN CN202320847526.8U patent/CN219914869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043707B (zh) | 可集中控制的假人标定试验系统 | |
JP5174454B2 (ja) | 車両用乗客識別装置及び方法 | |
JPH07215246A (ja) | 車両の側面衝突を模擬する方法及び装置 | |
CN107817111B (zh) | 安全气囊测试装置 | |
CN111409860B (zh) | 一种适用于航空座椅组件的抗冲击试验平台及系统 | |
CN115358124A (zh) | 民机典型机身框段坠撞响应及乘员伤害的分析评估方法 | |
CN219914869U (zh) | 后向冲击标定设备及假人标定系统 | |
CN109632344B (zh) | 前盖锁台架耐久性试验装置及方法 | |
US20110226037A1 (en) | Vehicle occupant support testing methodology - assessment of both the car and the restraint | |
KR200430499Y1 (ko) | 안전모용 낙하식 충격시험기 | |
Moorhouse et al. | Evaluation of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biofidelity of current rear impact ATDs to response targets developed from moderate-speed rear impacts of PMHS | |
Gowdy et al. | A lumbar spine modification to the hybrid iii atd for aircraft seat tests | |
CN116380493A (zh) | 假人标定系统、后向冲击标定设备及其标定方法 | |
Rouhana et al. | Assessing submarining and abdominal injury risk in the Hybrid III family of dummies: part II—development of the small female frangible abdomen | |
CN209198092U (zh) | 一种假人脚部冲击试验装置 | |
Uriot et al. | Investigations on the belt-to-pelvis interaction in case of submarining | |
KR101241605B1 (ko) | 브레이크 페달 충돌 성능 테스트용 지그 | |
CN117054110A (zh) | 一种用于碰撞假人膝部的标定系统及标定方法 | |
CN115541261B (zh) | 碰撞假人胸部压缩量与安全带载荷关系的测量方法和系统 | |
CN105181286B (zh) | 假人髋关节标定试验装置 | |
CN112649151A (zh) | 一种假人质心测量装置及测量方法 | |
CN213580007U (zh) | 一种平衡车用落锤冲击试验装置 | |
Cappon et al. | Evaluation of dummy behaviour during low severity rear impact | |
CN109211579A (zh) | 柔性腿碰撞试验方法及碰撞用夹具 | |
Carlson et al. | Q3s 3 year old side impact dummy development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