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894790U - 鞋子 - Google Patents

鞋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894790U
CN219894790U CN202320438909.XU CN202320438909U CN219894790U CN 219894790 U CN219894790 U CN 219894790U CN 202320438909 U CN202320438909 U CN 202320438909U CN 219894790 U CN219894790 U CN 21989479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el
vamp
strap
shoe
connecting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438909.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炜
曹江华
林伟宏
滕浩
吴双福
李玉霜
廖新香
黄鸿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ta Chin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nta Chin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ta China Co Ltd filed Critical Anta China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438909.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89479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89479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89479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Footwear And Its Accessory,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鞋子,包括:鞋面,所述鞋面具有鞋面连接部;设置于所述鞋面的后跟部位的后跟部件,所述后跟部件具有后跟连接部;设置于所述鞋面底部的鞋底,所述鞋底具有底面连接部;绑带,所述绑带能够与所述鞋面连接部、所述后跟连接部及所述底面连接部连接且形成包裹脚部的包围结构。通过绑带与鞋面连接部、后跟连接部及底面连接部连接而形成的包裹脚部的包围结构,其中,由于绑带连接鞋面连接部、后跟连接部及底面连接部,使得包围结构至少包裹脚部的足底、脚面及足跟,形成对脚部的整体包裹,并且,不会对脚部的足踝产生限制,在影响运动时的灵活性的基础上,提高了鞋子对脚部的包裹性。

Description

鞋子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鞋子。
背景技术
鞋子的包裹性对用户穿着的舒适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球鞋为例,由于球类运动属于高强度间歇性运动,时常需要不断的启动冲刺、急停、起跳、迅速的左右移动等动作,为了避免球鞋与脚部相对错位而扭伤,对球鞋的包裹性要求相对较高。
目前,大部分的球类运动员都有佩戴护踝绑带或贴扎胶带的额外护具,以便于提高鞋子对人体的包裹性。但是,额外增加对足踝的包裹,不可避免地影响运动时的灵活性。
因此,如何提高包裹性,是本技术领域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鞋子,以提高包裹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鞋子,包括:
鞋面,所述鞋面具有鞋面连接部;
设置于所述鞋面的后跟部位的后跟部件,所述后跟部件具有后跟连接部;
设置于所述鞋面底部的鞋底,所述鞋底具有底面连接部;
绑带,所述绑带能够与所述鞋面连接部、所述后跟连接部及所述底面连接部连接且形成包裹脚部的包围结构。
可选地,上述鞋子中,所述绑带具有与所述鞋子的外侧面连接的第一绑带部及与所述鞋子的内侧面连接的第二绑带部;
所述第一绑带部及所述第二绑带部交叉捆绑。
可选地,上述鞋子中,所述鞋面连接部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鞋面连接部中包括至少一个外侧鞋面连接部及至少一个内侧鞋面连接部;
所述外侧鞋面连接部设置于所述鞋子的外侧面且与所述第一绑带部连接;
所述内侧鞋面连接部设置于所述鞋子的内侧面且与所述第二绑带部连接。
可选地,上述鞋子中,所述鞋面连接部为鞋面穿孔扣;
所述第一绑带部的一端由所述外侧鞋面连接部穿出,所述第一绑带部未穿出所述鞋面的第一绑带连接部与所述鞋子的内部连接;
所述第二绑带部的一端由所述内侧鞋面连接部穿出,所述第二绑带部未穿出所述鞋面的第二绑带连接部与所述鞋子的内部连接。
可选地,上述鞋子中,所述后跟连接部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后跟连接部中包括至少一个外侧后跟连接部及至少一个内侧后跟连接部;
所述外侧后跟连接部设置于所述鞋子的外侧面,所述内侧后跟连接部设置于所述鞋子的内侧面;
所述第一绑带部具有连接于所述外侧鞋面连接部与所述内侧后跟连接部之间的第一脚背捆绑部;
所述第二绑带部具有连接于所述内侧鞋面连接部与所述外侧后跟连接部的第二脚背捆绑部。
可选地,上述鞋子中,所述后跟连接部为环扣,所述环扣具有供所述绑带穿过的通孔。
可选地,上述鞋子中,所述底面连接部为贯穿所述鞋底内侧面及其外侧面的通孔;
所述第一绑带部还具有连接于所述内侧后跟连接部与所述底面连接部之间的第一侧面捆绑部;
所述第二绑带部还具有连接于所述外侧后跟连接部与所述底面连接部之间的第二侧面捆绑部。
可选地,上述鞋子中,所述第一绑带部还具有穿过所述底面连接部的第一连接部;
所述第二绑带部还具有穿过所述底面连接部的第二连接部;
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绑带部连接。
可选地,上述鞋子中,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绑带部连接于所述鞋面上方。
可选地,上述鞋子中,所述绑带的数量为一个,所述绑带的一端与所述鞋面或所述鞋底固定。
可选地,上述鞋子中,所述绑带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鞋面或所述鞋底;
和/或,所述后跟部件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鞋面。
从上述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鞋子,通过绑带与鞋面连接部、后跟连接部及底面连接部连接而形成的包裹脚部的包围结构,其中,由于绑带连接鞋面连接部、后跟连接部及底面连接部,使得包围结构至少包裹脚部的足底、脚面及足跟,形成对脚部的整体包裹,并且,不会对脚部的足踝产生限制,在影响运动时的灵活性的基础上,提高了鞋子对脚部的包裹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鞋子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鞋子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鞋子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鞋子的右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鞋子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鞋子第一状态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鞋子第一状态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鞋子第一状态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鞋子第一状态的右视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鞋子第一状态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鞋子第二状态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鞋子第二状态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鞋子第二状态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鞋子第二状态的右视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鞋子第二状态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鞋子第三状态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鞋子第三状态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鞋子第三状态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鞋子第三状态的右视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鞋子第三状态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的后跟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鞋子未系带的结构示意图;
图2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鞋子系带的结构示意图;
图2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鞋子未系带的结构示意图;
图2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鞋子系带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鞋子,以提高包裹性。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图2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鞋子,包括鞋面1、绑带2、设置于鞋面1的后跟部位的后跟部件3及设置于鞋面1底部的鞋底。鞋面1具有鞋面连接部11;后跟部件3具有后跟连接部31;鞋底4具有底面连接部41;绑带2能够与鞋面连接部11、后跟连接部31及底面连接部41连接且形成包裹脚部的包围结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鞋子,通过绑带2与鞋面连接部11、后跟连接部31及底面连接部41连接而形成的包裹脚部的包围结构,其中,由于绑带2连接鞋面连接部11、后跟连接部31及底面连接部41,使得包围结构至少包裹脚部的足底、脚面及足跟,形成对脚部的整体包裹,并且,不会对脚部的足踝产生限制,在影响运动时的灵活性的基础上,提高了鞋子对脚部的包裹性。
其中,附图中以穿着于左脚的鞋子为例。
进一步地,为了方便绑带2的捆绑操作,鞋面连接部11、后跟连接部31及底面连接部41均为能够供绑带2穿过的通孔结构。
本实施例中,绑带2具有与鞋子的外侧面连接的第一绑带部2-1及与鞋子的内侧面连接的第二绑带部2-2;第一绑带部2-1及第二绑带部2-2交叉捆绑。通过第一绑带部2-1及第二绑带部2-2的交叉捆绑,在进一步提高鞋子对脚部的包裹性的基础上,也方便了用户对称捆绑绑带2。
当然,也可以将绑带2设置为一个;或者,绑带2的数量为三个以上。
进一步地,鞋面连接部11的数量为多个,多个鞋面连接部11中包括至少一个外侧鞋面连接部11-1及至少一个内侧鞋面连接部11-2;外侧鞋面连接部11-1设置于鞋子的外侧面且与第一绑带部2-1连接;内侧鞋面连接部11-2设置于鞋子的内侧面且与第二绑带部2-2连接。通过上述设置,使得第一绑带部2-1与第二绑带部2-2分别设置于鞋子的内侧及外侧。
需要说明的是,鞋子的内侧面为一双鞋子中相对设置的面;鞋子的外侧面为一双鞋子中相背设置的面。
进一步地,鞋面连接部11为鞋面穿孔扣;第一绑带部2-1的一端由外侧鞋面连接部11-1穿出,第一绑带部2-1未穿出鞋面1的第一绑带连接部2-1-4与鞋子的内部连接;第二绑带部2-2的一端由内侧鞋面连接部11-2穿出,第二绑带部2-2未穿出鞋面1的第二绑带连接部2-2-4与鞋子的内部连接。
具体地,鞋面穿孔扣(鞋面连接部11)镶嵌车缝在鞋面上。
第一绑带连接部2-1-4与第二绑带连接部2-2-4可以分别与鞋子的鞋垫或鞋面1与鞋底4的连接处连接,甚至可以与鞋子的鞋底4连接。当然,第一绑带连接部2-1-4与第二绑带连接部2-2-4也可以连接,使得绑带2为一根整体的带状结构。
当然,也可以将鞋面连接部11设置为其他结构,如,直接与绑带2连接的实体结构,在此不再一一累述且均在保护范围之内。
更进一步地,后跟连接部31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后跟连接部31中包括至少一个外侧后跟连接部31-1及至少一个内侧后跟连接部31-2;外侧后跟连接部31-1设置于鞋子的外侧面,内侧后跟连接部31-2设置于鞋子的内侧面;第一绑带部2-1具有连接于外侧鞋面连接部11-1与内侧后跟连接部31-2之间的第一脚背捆绑部2-1-3;第二绑带部2-2具有连接于内侧鞋面连接部11-2与外侧后跟连接部31-1的第二脚背捆绑部2-2-3。
通过上述设置,使得第一脚背捆绑部2-1-3连接于鞋子的内侧面与鞋子的外侧面,并且束缚脚部的脚背;并且,使得第二脚背捆绑部2-2-3连接于鞋子的内侧面与鞋子的外侧面,并且束缚脚部的脚背。
当然,也可以设置为单侧连接。如,第一脚背捆绑部2-1-3连接于鞋子的外侧面的两个位置,使得第一脚背捆绑部2-1-3束缚脚部的外侧;第二脚背捆绑部2-2-3连接于鞋子的内侧面的两个位置,使得第二脚背捆绑部2-2-3束缚脚部的内侧。
本实施例中,后跟连接部31为环扣,环扣具有供绑带2穿过的通孔。通过上述设置,方便了后跟部件3的设置。也可以在后跟部件3上直接开孔或设置其他连接件,以便于形成后跟连接部31并与绑带2连接。
更进一步地,底面连接部41为贯穿鞋底4内侧面及其外侧面的通孔;第一绑带部2-1还具有连接于内侧后跟连接部31-2与底面连接部41之间的第一侧面捆绑部2-1-2;第二绑带部2-2还具有连接于外侧后跟连接部31-1与底面连接部41之间的第二侧面捆绑部2-2-2。
其中,底面连接部41可以由鞋底4及鞋垫围成,使得绑带2穿入底面连接部41(通孔)的部分直接与鞋垫接触。当然,也可以直接在鞋底4的实体部分设置通孔。
需要说明的是,鞋底4的内侧面为一双鞋子的鞋底4相对设置的面;鞋底4的外侧面为一双鞋子的鞋底4相背设置的面。
进一步地,第一绑带部2-1还具有穿过底面连接部41的第一连接部2-1-1;第二绑带部2-2还具有穿过底面连接部41的第二连接部2-2-1;第一连接部2-1-1与第二绑带部2-2连接。
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2-1-1与第二绑带部2-2通过魔术扣相互粘合。当然,也可以采用系带、按扣或卡扣等部件连接。
更进一步地,第一连接部2-1-1与第二绑带部2-2连接于鞋面1上方。通过上述设置,进一步对脚面进行束缚,也进一步提高了包裹性。
其中,当第一连接部2-1-1与第二绑带部2-2连接后,绑带2对脚部与鞋垫(鞋底)、鞋面及鞋跟起到了束缚作用,确保了鞋子对脚部的贴合包裹效果。
如图22及图23所示,在第二种实施例中,绑带2的数量为一个,且,绑带2的一端与鞋面1或鞋底4固定。通过一个绑带2连接鞋面连接部11、后跟连接部31及底面连接部41,同样能够形成脚部的包围结构。
如图24及图25所示,在第三种实施例中,绑带2可拆卸地设置于鞋面1及鞋底4。具体地,鞋面连接部11具有通孔,绑带2穿过鞋面连接部11的通孔,再穿过后跟连接部31及底面连接部41的通孔,实现绑带2与鞋面连接部11、后跟连接部31及底面连接部41的连接,在不需要绑带2时,可以将绑带2拆卸下来。当然,在鞋面连接部11、后跟连接部31及底面连接部41为其他结构中(如挂钩或按扣等),也可以实现绑带2可拆卸地设置于鞋面1及鞋底。
进一步地,后跟部件3可拆卸地设置于鞋面1。本实施例中,鞋面1的后跟部位设置有连接件5,后跟部件3能够穿过连接件5实现后跟部件3相对于鞋面1的安装。当然,也可以将后跟部件3与连接件5分离。
本实施例中,绑带2优选为松紧带与热塑型树脂薄膜结合后制作的复合材料。绑带2复合材料之一的薄膜可以做成透明、半透明。该薄膜结合松紧带后,可显示出特性是其在缓慢受力时有一定的延展性,快速受力时延展受挫,被固定不会延展或者需要更大的力也只能缓慢延展的特性。其中,绑带2的宽度尺寸优选为25-35mm。具体宽度尺寸根据鞋子的类型及外观设计的不同,存在5-15mm的尺寸差。本实施例中,第一绑带部2-1及第二绑带部2-2的长度不同,第一绑带部2-1的长度为45mm-60mm;第二绑带部2-2的长度为50mm-60mm。具体长度尺寸根据鞋子的类型及外观设计的不同,存在20mm的尺寸差。
具体地,绑带2为以松紧带为底基,单面或正反两面熔断(热压附着)一层热塑型树脂薄膜材料的复合材料。其中,该膜材料的厚度优选为0.25-0.70mm左右,其为一种背面带有胶层的薄膜材料,可做透明,半透明或者实色。
鞋面连接部11优选为椭圆形部件,其材质优选为射出级的TPU(Thermoplasticpolyurethanes,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橡胶),TPU为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橡胶。其中,鞋面连接部11的穿孔内径优选为27-34mm,镶嵌车缝在鞋面上。
如图21所示,后跟部件3为T字型造型或其他横向造型的能够用于连接绑带2且对绑带2的方向进行转向的部件。后跟部件3的材质可用TPU/革料/网布/TPR(Thermo-Plastic-Rubber material,热塑性橡胶材料)/橡胶/PP膜等材料运用射出注塑/热压熔断/高频/针车车逢等工艺制作该造型功能的分片。其中,后跟连接部31(环扣)优选为内径宽度为27-37mm的环扣,用于绑带2缠绕脚部及鞋子时穿过环扣后进行变向,再从鞋底4的底面连接部41穿出,向鞋子的鞋面1上缠绕。
鞋面连接部11和/或后跟部件3还可以为利用革料/网布/TPR/橡胶/TPU膜等材料运用射出注塑/热压熔断/高频/针车车逢等工艺制作该造型功能的分片。
进一步地,底面连接部41为镶嵌在鞋子的大底中部的结构配件。优选地,底面连接部41为中空向外两头喇叭型结构的TPU。优选地,底面连接部41的内孔(通孔)中间最窄处的宽度为50-55mm,内外两侧喇叭口的宽度为60-70mm,空层厚度(高度)为9-11mm,以便第一绑带部2-1及第二绑带部2-2能够在内孔中叠加后穿出。
底面连接部41的材料也可以使用TPU/尼龙/PEBAX(Poly Ether Block Amide聚醚嵌段酰胺,即嵌段聚醚酰胺树脂产品)/TPR等材料来制作。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鞋子,其特征在于,包括:
鞋面(1),所述鞋面(1)具有鞋面连接部(11);
设置于所述鞋面(1)的后跟部位的后跟部件(3),所述后跟部件(3)具有后跟连接部(31);
设置于所述鞋面(1)底部的鞋底(4),所述鞋底(4)具有底面连接部(41);
绑带(2),所述绑带(2)能够与所述鞋面连接部(11)、所述后跟连接部(31)及所述底面连接部(41)连接且形成包裹脚部的包围结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绑带(2)具有与所述鞋子的外侧面连接的第一绑带部(2-1)及与所述鞋子的内侧面连接的第二绑带部(2-2);
所述第一绑带部(2-1)及所述第二绑带部(2-2)交叉捆绑。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鞋子,其特征在于,所述鞋面连接部(11)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鞋面连接部(11)中包括至少一个外侧鞋面连接部(11-1)及至少一个内侧鞋面连接部(11-2);
所述外侧鞋面连接部(11-1)设置于所述鞋子的外侧面且与所述第一绑带部(2-1)连接;
所述内侧鞋面连接部(11-2)设置于所述鞋子的内侧面且与所述第二绑带部(2-2)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鞋子,其特征在于,所述鞋面连接部(11)为鞋面穿孔扣;
所述第一绑带部(2-1)的一端由所述外侧鞋面连接部(11-1)穿出,所述第一绑带部(2-1)未穿出所述鞋面(1)的第一绑带连接部(2-1-4)与所述鞋子的内部连接;
所述第二绑带部(2-2)的一端由所述内侧鞋面连接部(11-2)穿出,所述第二绑带部(2-2)未穿出所述鞋面(1)的第二绑带连接部(2-2-4)与所述鞋子的内部连接。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鞋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跟连接部(31)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后跟连接部(31)中包括至少一个外侧后跟连接部(31-1)及至少一个内侧后跟连接部(31-2);
所述外侧后跟连接部(31-1)设置于所述鞋子的外侧面,所述内侧后跟连接部(31-2)设置于所述鞋子的内侧面;
所述第一绑带部(2-1)具有连接于所述外侧鞋面连接部(11-1)与所述内侧后跟连接部(31-2)之间的第一脚背捆绑部(2-1-3);
所述第二绑带部(2-2)具有连接于所述内侧鞋面连接部(11-2)与所述外侧后跟连接部(31-1)的第二脚背捆绑部(2-2-3)。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鞋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跟连接部(31)为环扣,所述环扣具有供所述绑带(2)穿过的通孔。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鞋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面连接部(41)为贯穿所述鞋底(4)内侧面及其外侧面的通孔;
所述第一绑带部(2-1)还具有连接于所述内侧后跟连接部(31-2)与所述底面连接部(41)之间的第一侧面捆绑部(2-1-2);
所述第二绑带部(2-2)还具有连接于所述外侧后跟连接部(31-1)与所述底面连接部(41)之间的第二侧面捆绑部(2-2-2)。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鞋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绑带部(2-1)还具有穿过所述底面连接部(41)的第一连接部(2-1-1);
所述第二绑带部(2-2)还具有穿过所述底面连接部(41)的第二连接部(2-2-1);
所述第一连接部(2-1-1)与所述第二绑带部(2-2)连接。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绑带(2)的数量为一个,所述绑带(2)的一端与所述鞋面(1)或所述鞋底(4)固定。
10.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鞋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绑带(2)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鞋面(1)及所述鞋底(4);
和/或,所述后跟部件(3)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鞋面(1)。
CN202320438909.XU 2023-03-09 2023-03-09 鞋子 Active CN21989479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438909.XU CN219894790U (zh) 2023-03-09 2023-03-09 鞋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438909.XU CN219894790U (zh) 2023-03-09 2023-03-09 鞋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894790U true CN219894790U (zh) 2023-10-27

Family

ID=884407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438909.XU Active CN219894790U (zh) 2023-03-09 2023-03-09 鞋子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89479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203024B (zh) 用于鞋类物品和其它鞋类接纳装置的带系统
CN105263351B (zh) 用于鞋类物品的具有罩面的编织鞋面及其制造方法
CN105307529B (zh) 具有张拉结构的鞋具
US7444768B2 (en) Footwear and other systems including a flexible mesh or braided closure system
CN116829019A (zh) 具有支撑结构的鞋类物品
CN105495845B (zh) 分离型脚稳定器系统
US11864627B2 (en) Footwear with embroidery transition between materials
US20140373288A1 (en) Article of footwear having an upper with a matrix layer
CN206744693U (zh) 鞋底结构
JP2002306204A (ja) 陸上競技用シューズ
US10321738B2 (en) Footwear with embroidery transition between materials
CN219894790U (zh) 鞋子
CN116268693A (zh) 鞋子
EP3884799A1 (en) Footwear having covered midsole and methods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205947239U (zh) 溜冰鞋及其内套
CN215899016U (zh) 防崴脚的户外运动鞋
CN211154044U (zh) 一种可转换高低帮的作训鞋
CN214016256U (zh) 一种新型防滑运动鞋
CN214283594U (zh) 一种具有保护脚踝结构的鞋
CN205947240U (zh) 足部包裹部件
CN215455776U (zh) 一种具有包覆性的运动鞋
CN219330835U (zh) 一种包裹性佳的休闲鞋
CN214509740U (zh) 一种户外休闲鞋
CN221012152U (zh) 一种跑鞋
CN220800196U (zh) 一种利用松紧带来实现调节的鞋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