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877779U - 躺椅及其可折叠支架 - Google Patents

躺椅及其可折叠支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877779U
CN219877779U CN202320244032.0U CN202320244032U CN219877779U CN 219877779 U CN219877779 U CN 219877779U CN 202320244032 U CN202320244032 U CN 202320244032U CN 219877779 U CN219877779 U CN 21987777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ross rod
rod
backrest
backrest support
pin joi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244032.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彭剑锋
夏涛
温向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i Rui Xiamen Leisure Produc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i Rui Xiamen Leisure Produc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i Rui Xiamen Leisure Produc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Yi Rui Xiamen Leisure Product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244032.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87777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87777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87777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hairs For Special Purposes, Such As Reclining Chai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躺椅及其可折叠支架,可以在打开、收折的时候都起到旋转限位功能,对打开角度、收折角度均有限制,避免旋转过度而卡死造成的操作困难或者反向旋转而造成的操作失误。可折叠支架包括对称设置的两组折叠组件,及设在两组折叠组件之间的交叉杆组;折叠组件包括横杆、靠背支撑杆和枢接组件;枢接组件包括同轴且转动连接的两个圆盘,两个圆盘的相对面上设有至少一组滑接配合的滑块和滑槽;横杆前端、靠背支撑杆下端分别固定连接在两个圆盘的周面,两者之间的夹角大小由滑块在滑槽两端的位置进行限制;交叉杆组的上下端分别枢接于同侧的靠背支撑杆和横杆的后端。躺椅包括可折叠支架和躺布;躺布的端部两侧分别连接两根靠背支撑杆。

Description

躺椅及其可折叠支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折叠椅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躺椅及其可折叠支架。
背景技术
躺椅是人们外出到草地、沙滩等场所游玩时常用的户外家具,可为人们提供舒适的半躺环境,以达到休息、防松的效果。
为方便收纳和携带,早期的折叠躺椅由两个的支架枢接而成,但是支架本身体积比较大,又只能对折收纳,仍旧占据了较大的空间,不便外出携带。为此,本申请人在本实用新型的申请日前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一种折叠椅子,其包括两根横杆1'、两根靠背支撑杆2'、交叉杆组3'和一块躺布(图中未示出);横杆1'和靠背支撑杆2'分为两组且左右并排设置,靠背支撑杆2'下端枢接于同组横杆1'的前部;交叉杆组3'的上下端分别枢接于靠背支撑杆2'和横杆1'的后部;躺布连接于两根靠背支撑杆2'之间;此外,横杆1'的两端均设置有防撞块4',防撞块4'的外侧面一体连接有用于限制靠背支撑杆2'旋转角度的挡块5'。通过将两根靠背支撑杆2'相向收合,可以联动交叉杆组3的'上下两端分别收合,再将横杆1'旋转收合,就可以使各杆件均收合成一竖直状态,以大大缩小折叠椅子的整体体积,方便外出携带。
但是,上述折叠椅子在刚打开时会存在一个平角状态,靠背支撑杆2'与横杆1'处于同一平面,造成无法打开(卡死)或难以打开的状态,用户操作比较吃力,体验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躺椅及其可折叠支架,可以在打开、收折的时候都起到旋转限位功能,对打开角度、收折角度均有限制,避免旋转过度而卡死造成的操作困难或者反向旋转而造成的操作失误。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之一是:
一种可折叠支架,包括对称设置的两组折叠组件,以及设置在两组折叠组件之间的交叉杆组;所述折叠组件包括横杆、靠背支撑杆和枢接组件;所述枢接组件包括同轴且转动连接的两个圆盘,两个圆盘的相对面上设置有至少一组滑接配合的滑块和滑槽;所述横杆的前端、靠背支撑杆的下端分别固定连接在两个圆盘的周面,两者之间形成的夹角大小由所述滑块在所述滑槽两端的位置进行限制;所述交叉杆组的上端、下端分别枢接于同侧的靠背支撑杆和横杆的后端。
所述交叉杆组包括交叉设置的前交叉杆和后交叉杆。
所述靠背支撑杆包括靠背杆和支撑杆;所述支撑杆下端与所述圆盘固定连接,其上端与所述靠背杆的中部枢接配合。
优选地,所述交叉杆组的上端枢接于所述靠背杆与所述支撑杆的枢接处。
所述圆盘的周面设置有插槽,所述插槽沿着所述圆盘的径向延伸至所述圆盘的轴心处;所述横杆或所述靠背支撑杆的端部嵌设在所述插槽内,且所述横杆、靠背支撑杆和两个圆盘由同一根枢接轴贯穿而实现转动连接。
所述圆盘的表面同时设置有滑块和滑槽。
所述交叉杆组的上端、下端与所述靠背支撑杆、横杆的枢接处设置有枢接件;所述枢接件包括垂直连接的第一连接耳和第二连接耳;所述交叉杆组的端部与所述第一连接耳枢接配合,所述第二连接耳与所述横杆或所述靠背支撑杆枢接配合。
所述横杆的后端套置有支撑块,所述支撑块与所述枢接组件的外观相同;所述交叉杆组的下端与所述支撑块枢接配合。
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之二是:
一种躺椅,包括所述的一种可折叠支架,以及躺布;所述躺布的端部两侧分别连接两根靠背支撑杆。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①横杆与靠背支撑杆通过枢接组件实现枢接配合,枢接组件则是由两个同轴且转动连接的圆盘组成,圆盘之间的滑块和滑槽形成转动限位结构;当滑块处于滑槽的两端之间时,横杆与靠背支撑杆可相对自由摆动,而当滑块移动至滑槽的端部时,横杆与靠背支撑杆相对摆动至最大或最小角度,从而达到对打开角度、收折角度限制的目的,可以避免因旋转过度而卡死造成的操作困难或者反向旋转而造成的操作失误;
②两组折叠组件通过交叉杆组实现可折叠配合,可以缩小折叠后的体积,减少空间占用,收纳或外出携带都更加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折叠椅子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可折叠支架的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可折叠支架的侧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可折叠支架的俯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可折叠支架部分结构的分解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靠背杆转动一定角度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可折叠支架收折过程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可折叠支架收折状态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可折叠支架横杆与支撑杆夹角最小时的示意图(对应极限打开状态);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可折叠支架横杆与支撑杆夹角最大时的示意图(对应极限收折状态);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躺椅的立体图;
附图标号说明:
1----交叉杆组;11---前交叉杆;12---后交叉杆;
2----横杆;
3----靠背支撑杆;31---靠背杆;32---支撑杆;
4----枢接组件;41---圆盘;42---滑块;43---滑槽;44---插槽;45---枢接轴;
5----枢接件;51---第一连接耳;52---第二连接耳;
6----支撑块;
7----躺布。
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阐述。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要保护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要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惯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相互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实用新型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
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参考图2至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折叠支架,包括对称设置的两组折叠组件,以及设置在两组折叠组件之间的交叉杆组1;
折叠组件包括横杆2、靠背支撑杆3和枢接组件4;枢接组件4包括同轴且转动连接的两个圆盘41,两个圆盘41的相对面上设置有至少一组滑接配合的滑块42和滑槽43,也即至少其一圆盘41上设置滑块42、另一圆盘42上设置滑槽43,滑块42嵌设在滑槽43内并随着两个圆盘41的相对转动在滑槽43的两端之间移动;横杆2的前端、靠背支撑杆3的下端分别固定连接在两个圆盘41的周面,两者之间形成的夹角大小由滑块42在滑槽43两端的位置进行限制;
交叉杆组1的上端、下端分别枢接于同侧的靠背支撑杆3和横杆2的后端。
以下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
上述交叉杆组1包括交叉设置的前交叉杆11和后交叉杆12;前交叉杆11的下端与右侧横杆2的后端枢接配合,其上端与左侧靠背支撑杆3枢接配合;后交叉杆12的下端与左侧横杆2的后端枢接配合,其上端与右侧靠背支撑杆3枢接配合;并且前交叉杆11与后交叉杆12中间交叉的位置枢接配合。
上述靠背支撑杆3包括靠背杆31和支撑杆32;支撑杆32下端与圆盘41固定连接,其上端与靠背杆31的中部枢接配合。参考图6所示,当靠背支撑杆3由靠背杆31和支撑杆32组成时,用户可以通过自身的背部只有控制靠背杆31的旋转角度,以将身体调整到一个舒适的姿势,从而达到舒适的半躺躺姿、缓解疲劳的目的,进一步提高用户体验。
进一步地,上述交叉杆组1的上端枢接于靠背杆31与支撑杆32的枢接处,共用一根转轴,以达到简化安装的目的。当然,交叉杆组1的上端也可枢接于支撑杆32或靠背杆31的其它部位。
上述圆盘41的周面设置有插槽44,插槽44沿着圆盘41的径向延伸至圆盘41的轴心处;横杆2或靠背支撑杆3(也即上述的支撑杆32)的端部嵌设在插槽44内,且横杆2、靠背支撑杆3和两个圆盘41由同一根枢接轴45贯穿而实现转动连接,在保证两个圆盘41对横杆2、靠背支撑杆3的旋转角度限制功能的前提下,还能提高折叠组件枢接处的强度。
上述圆盘41的表面同时设置有滑块42和滑槽43,也即两个圆盘41之间至少设置了两组滑块42和滑槽43,实现两个圆盘41的互相嵌套,强度得到提升,使用寿命更长。
上述交叉杆组1的上端、下端与靠背支撑杆3、横杆2的枢接处设置有枢接件5;枢接件5包括垂直连接的第一连接耳51和第二连接耳52;交叉杆组1的端部与第一连接耳51枢接配合,第二连接耳52与横杆2或靠背支撑杆3枢接配合。通过设置具有第一连接耳51、第二连接耳52的枢接件5,可以使得交叉杆组1与横杆2、靠背支撑杆3之间的枢接配合更加灵活,转动得更加顺畅。
上述横杆2的后端套置有支撑块6,支撑块6与枢接组件4的外观相同,可以配合枢接组件4将横杆2的两端支撑在地面上;同时,交叉杆组1的下端与支撑块6枢接配合,也即支撑块6可以给交叉杆组1提供装配的地方,而不用特地加工横杆2。圆柱外形的支撑块6避免了尖锐的外形,可以保护用户,防止使用时或收折时磕碰、刮伤。
上述各杆件均为中空管件,从而可以减小可折叠支架的整体重量,减轻用户的出行负担,方便外出携带。
在本实用新型中,各枢接配合或枢接连接,指代通过包括但不限于使用螺栓、转轴或铆钉等作为枢接轴,使枢接连接的两杆件相互转动连接。
参考图7和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收折过程为:
将靠背支撑杆3背向横杆2做打开操作(也即图中向右摆动),同时将两根靠背支撑杆3相向靠拢收合;交叉杆组1的上端在靠背支撑杆3的带动下相向靠拢,并联动其下端相向靠拢,最终带动两根横杆2相向靠拢,得到图8状态的一束折叠后的束状体,占用的空间将大大缩小。
参考图9所示,水平方向的虚线代表横杆2的轴线,则与横杆2连接的圆盘41处于固定状态、不转动,也即其上的滑块42位置固定不变,躺椅(也即上述的可折叠支架)被使用时,靠背支撑杆3向靠近横杆2的一侧摆动至两者的夹角最小(图中为35°),与横杆2连接的圆盘41上的滑块42随着与靠背支撑杆3连接的圆盘41上的滑槽43转动而移动至该滑槽43的右端,躺椅处于极限打开状态;
参考图10所示,当躺椅(也即上述的可折叠支架)被收折时,靠背支撑杆3向远离横杆2的一侧摆动至两者的夹角最大(图中为170°),与横杆2连接的圆盘41上的滑块42随着与靠背支撑杆3连接的圆盘41上的滑槽43转动而移动至该滑槽43的左端,躺椅处于极限收折状态,并且犹豫滑块42与滑槽43之间的相互限位作用,夹角的最大值仍旧小于180°,使得横杆2与靠背支撑杆3不会处于平角状态,方便后续的打开使用。
参考图11所示,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躺椅,包括上述的可折叠支架,以及躺布7;躺布7的端部两侧分别连接两根靠背支撑杆3。当躺布7具有一定的长度时,一般将躺布7的前半段平铺的地面上,其后半段的两侧分别连接两根靠背杆3(可以是连接在上述靠背杆31上)。
通过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横杆2与靠背支撑杆3通过枢接组件4实现枢接配合,枢接组件4则是由两个同轴且转动连接的圆盘41组成,圆盘41之间的滑块42和滑槽43形成转动限位结构;当滑块42处于滑槽43的两端之间时,横杆2与靠背支撑杆3可相对自由摆动,而当滑块42移动至滑槽43的端部时,横杆2与靠背支撑杆3相对摆动至最大或最小角度,从而达到对打开角度、收折角度限制的目的,可以避免因旋转过度而卡死造成的操作困难或者反向旋转而造成的操作失误。
此外,两组折叠组件通过交叉杆组1实现可折叠配合,可以缩小折叠后的体积,减少空间占用,收纳或外出携带都更加方便。
上述实施例和图式并非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产品形态和式样,任何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对其所做的适当变化或修饰,皆应视为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畴。

Claims (9)

1.一种可折叠支架,其特征在于:
包括对称设置的两组折叠组件,以及设置在两组折叠组件之间的交叉杆组;
所述折叠组件包括横杆、靠背支撑杆和枢接组件;所述枢接组件包括同轴且转动连接的两个圆盘,两个圆盘的相对面上设置有至少一组滑接配合的滑块和滑槽;所述横杆的前端、靠背支撑杆的下端分别固定连接在两个圆盘的周面,两者之间形成的夹角大小由所述滑块在所述滑槽两端的位置进行限制;
所述交叉杆组的上端、下端分别枢接于同侧的靠背支撑杆和横杆的后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折叠支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交叉杆组包括交叉设置的前交叉杆和后交叉杆。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折叠支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靠背支撑杆包括靠背杆和支撑杆;所述支撑杆下端与所述圆盘固定连接,其上端与所述靠背杆的中部枢接配合。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可折叠支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交叉杆组的上端枢接于所述靠背杆与所述支撑杆的枢接处。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折叠支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圆盘的周面设置有插槽,所述插槽沿着所述圆盘的径向延伸至所述圆盘的轴心处;所述横杆或所述靠背支撑杆的端部嵌设在所述插槽内,且所述横杆、靠背支撑杆和两个圆盘由同一根枢接轴贯穿而实现转动连接。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折叠支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圆盘的表面同时设置有滑块和滑槽。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折叠支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交叉杆组的上端、下端与所述靠背支撑杆、横杆的枢接处设置有枢接件;所述枢接件包括垂直连接的第一连接耳和第二连接耳;所述交叉杆组的端部与所述第一连接耳枢接配合,所述第二连接耳与所述横杆或所述靠背支撑杆枢接配合。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折叠支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横杆的后端套置有支撑块,所述支撑块与所述枢接组件的外观相同;所述交叉杆组的下端与所述支撑块枢接配合。
9.一种躺椅,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所述的一种可折叠支架,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躺布;所述躺布的端部两侧分别连接两根靠背支撑杆。
CN202320244032.0U 2023-02-17 2023-02-17 躺椅及其可折叠支架 Active CN21987777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244032.0U CN219877779U (zh) 2023-02-17 2023-02-17 躺椅及其可折叠支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244032.0U CN219877779U (zh) 2023-02-17 2023-02-17 躺椅及其可折叠支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877779U true CN219877779U (zh) 2023-10-24

Family

ID=884021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244032.0U Active CN219877779U (zh) 2023-02-17 2023-02-17 躺椅及其可折叠支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87777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420889B2 (en) Furniture unit convertible to bed
US20080116724A1 (en) Folding table and seating system
EP2695545B1 (en) Transformable chair equipped with a movable deck
US3450432A (en) Folding chair
CN219877779U (zh) 躺椅及其可折叠支架
CA2235952C (en) A reclinable outdoor chair
CN213550722U (zh) 一种可左右折叠的椅子
CN210611592U (zh) 一种多功能折叠椅
CN210185062U (zh) 椅子及其底座
CN209789237U (zh) 一种婴幼儿秋千摇椅
CN219257388U (zh) 一种折叠推车
CN219125782U (zh) 一种折叠椅子
CN218390355U (zh) 一种折叠式摇椅
CN220546030U (zh) 一种可折叠休闲椅
CN219720180U (zh) 一种360度旋转折叠椅
CN220308741U (zh) 一种靠背折叠结构及具有该结构的折叠椅
CN211154696U (zh) 一种午休椅及午休椅的靠背连接结构
CN219720215U (zh) 一种坐具及其联动装置
CN219680139U (zh) 一种折叠式家具装置
EP0211129A1 (en) A furniture element
CN219720240U (zh) 一种儿童餐椅
CN220076544U (zh) 一种可锁止的折叠座椅及代步车
CN216293525U (zh) 一种摇椅结构
CN220607886U (zh) 沙发调节结构
CN220756968U (zh) 一种聚拢型户外折叠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