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876666U - 热交换系统及核磁共振设备 - Google Patents

热交换系统及核磁共振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876666U
CN219876666U CN202320887013.XU CN202320887013U CN219876666U CN 219876666 U CN219876666 U CN 219876666U CN 202320887013 U CN202320887013 U CN 202320887013U CN 219876666 U CN219876666 U CN 21987666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liquid
pipeline
cooling medium
communica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887013.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超
陈锡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eusoft Medical Systems Co Ltd
Shanghai Neusoft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eusoft Medical Systems Co Ltd
Shanghai Neusoft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eusoft Medical Systems Co Ltd, Shanghai Neusoft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Neusoft Medical System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887013.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87666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87666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87666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核磁共振技术领域,公开一种热交换系统,包括用于提供冷却介质的冷却介质循环机构、用于与第一类部件热交换的第一换热支路、旁通管路和控制阀。本申请通过在热交换系统中设置控制阀和旁通管路,控制阀可以控制冷却介质流经所述旁路管路,绕过第一换热支路而避免与第一类部件进行热交换,可选择性的实现对第一类部件进行持续散热,从而降低了第一类部件或与第一类部件配合部件产生凝露的风险,提高了第一类部件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本申请还公开一种核磁共振设备。

Description

热交换系统及核磁共振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核磁共振技术领域,例如涉及一种热交换系统及核磁共振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在医疗核磁共振设备工作时,其各部件内部的电子设备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这些热量如不及时带走,部件就会由于过温而失效。因此,核磁共振设备需采用热交换系统,利用冷却介质带走各部件内部产生的热量,以确保核磁共振设备稳定的工作。随着核磁共振设备的电子设备的集成度越来越高,对冷却电子设备的热交换系统的可靠性要求也越高。
在实现本公开实施例的过程中,发现相关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
当前用于核磁共振设备的部件冷却的热交换系统大多采用水冷的方式,这就要求提供冷却的冷却介质的水温不能太高,否则影响换热效果。然而,如果水温较低,一旦环境温度过高、湿度较大时,部件内部通有较低温度冷却介质的电子设备热交换板表面可能会产生大量的凝露,一旦凝露汇积形成积水,滴落到电子设备上,便会导致电子设备失效,进而影响核磁共振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申请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申请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所述概括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而是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热交换系统及核磁共振设备,降低了核磁共振设备的电子设备的凝露风险,提高了核磁共振设备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热交换系统,包括:
用于提供冷却介质的冷却介质循环机构和用于与第一类部件热交换的第一换热支路,所述冷却介质循环机构包括供液总管和回液总管,所述第一换热支路包括第一进液管路和第一出液管路,所述第一进液管路与所述供液总管连通,所述第一出液管路与所述回液总管连通,还包括:控制阀和旁通管路,
所述旁通管路连通所述第一进液管路和所述第一出液管路,所述控制阀用于控制所述冷却介质流经所述旁通管路,而避免与第一类部件进行热交换。
可选地,所述控制阀,包括:
三通阀,所述三通阀的第一阀口与所述第一出液管路连通,所述三通阀的第二阀口与所述旁通管路连通,所述三通阀的第二阀口与所述回液总管连通;或者,所述三通阀的第一阀口与所述第一进液管路连通,所述三通阀的第二阀口与所述旁通管路连通,所述三通阀的第二阀口与所述回液总管连通。
可选地,所述控制阀,包括:
第一开关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出液管路或所述第一进液管路上;
第二开关部,设置于所述旁通管路上。
可选地,所述第一换热支路,还包括:
多个进液支管路,与所述第一进液管路连通;
多个回液支管路,与所述第一出液管路连通;
每个所述进液支管路和每个所述回液支管路对应构成一个换热管路组,每换热管路组对应多个所述第一类部件中的至少一个。
可选地,所述热交换系统,还包括:
截止阀,设置于所述第一进液支管路,用于对冷却介质的流量进行调节。
可选地,所述冷却介质循环机构,还包括:
热交换器,所述热交换器的进液口与所述回液总管连通;
储液罐,所述储液罐的进液与所述热交换器的出液口连通,所述储液罐的出液口通过循环水泵与所述供液总管连通。
可选地,所述热交换系统,还包括:
节流孔板,设置于所述旁通管路,用于提供旁通管路的背压。
可选地,所述热交换系统,还包括:
第二换热支路,用于对第二类部件进行热交换,包括第二进液管路和第二出液管路,所述第二进液管路与所述供液总管连通,所述第二出液管路与所述回液总管连通。
可选地,所述热交换系统,还包括:
监测单元,所述第一换热支路还包括与所述第一进液管路和所述第一出液管路连通的热交换板,所述热交换板用于与所述第一类部件进行热交换,监测单元用于获取所述热交换板的表面是否形成凝露的监测信息,所述控制阀还配置为根据所述监测信息,自动关闭或打开所述旁通管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核磁共振设备,包括第一类部件和如本申请所述的热交换系统,所述第一类部件包括梯度线圈部件、梯度功放部件和射频功放部件中的至少一种。
可选地,所述第二类部件包括氦压缩机。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热交换系统及核磁共振设备,可以实现以下技术效果:
本申请通过在热交换系统中设置控制阀和旁通管路,控制阀可以控制冷却介质流经所述旁通管路,绕过第一换热支路而避免与所述第一类部件进行热交换,从而可选择性的实现对第一类部件进行持续散热,可选择性的实现对第一类部件进行持续散热,从而降低了第一类部件或与第一类部件配合的部件(例如热交换板)产生凝露的风险,提高了第一类部件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以上的总体描述和下文中的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不用于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和附图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示为类似的元件,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并且其中: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热交换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热交换系统的具体应用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冷却介质循环机构,200:第一换热支路,300:第二换热支路,101:截止阀,102:三通阀,103:节流孔板,104:热交换器,105:冷水机,106:储水箱,107:循环水泵,108:过滤器,201:第一进液支管路,202:第一回液支管路,203:第二进液支管路,204:第二回液支管路204,205:第三进液支管路,206:第三回液支管路,207:第四进液支管路,208:第四出液支管路,209:回液总管,210:冷却介质进口管路,211:冷却介质出口管路,212:送水管路,213:供液总管,214:冷却介质管,215:旁通管路,216:第一进液管路,217:第一出液管路,301:制冷剂出口管路,302:制冷剂进口管路,303:第二进液管路,304:第二出液管路,401:第一开关部,402:第二开关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特点与技术内容,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公开实施例。在以下的技术描述中,为方便解释起见,通过多个细节以提供对所披露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在没有这些细节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仍然可以实施。在其它情况下,为简化附图,熟知的结构和装置可以简化展示。
本公开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公开实施例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本公开实施例中,术语“上”、“下”、“内”、“中”、“外”、“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公开实施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术语“设置”、“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除非另有说明,术语“多个”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
本公开实施例中,字符“/”表示前后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例如,A/B表示:A或B。
术语“和/或”是一种描述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表示:A或B,或,A和B这三种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结合图1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热交换系统,包括冷却介质循环机构100、第一换热支路200、旁通管路215和控制阀。其中,冷却介质循环机构100,用于提供冷却介质,包括供液总管213和回液总管209。第一换热支路200,用于对第一类部件进行热交换,包括第一进液管路216和第一出液管路217,第一进液管路216与供液总管213连通,第一出液管路217与回液总管209连通。旁通管路215连通第一进液管路216和第一出液管路217,控制阀用于控制冷却介质流经旁通管路215,而避免与第一类部件进行热交换。
可选地,控制阀可以是三通阀。三通阀的第一阀口与第一出液管路217连通,三通阀的第二阀口与旁通管路215连通,三通阀的第二阀口与回液总管209连通;或者,三通阀的第一阀口与第一进液管路216连通,三通阀的第二阀口与旁通管路215连通,三通阀的第二阀口与回液总管209连通。
可选地,控制阀包括设置于第一出液管路217或第一进液管路216的第一开关部和设置于旁通管路215上的第二开关部。
采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热交换系统,控制阀可以控制冷却介质流经所述旁通管路,绕过第一换热支路而避免与所述第一类部件进行热交换,从而可选择性的实现对第一类部件进行持续散热,可选择性的实现对第一类部件进行持续散热,从而降低了第一类部件或与第一类部件配合的部件(例如热交换板)产生凝露的风险,提高了第一类部件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可选地,第一换热支路200还包括与第一进液管路216连通的多个进液支管路和与第一出液管路217连通的多个回液支管路,同时,进液支管路和回液支管路一一对应并构成一个换热管路组,每个换热管路组对应多个类部件中的至少一个。
这样,本申请的热交换系统能够同时对多个第一类部件进行换热,并通过控制阀控制冷却介质流经旁通管路,而避免与对多个第一类部件进行热交换。
可选地,第一换热管路与第一类部件进行热交换的方式包括:第一换热管路包括与第一进液管路216和第一出液管路217连通的热交换板,第一类部件设置在热交换板上。热交换板的形式和数量根据第一类部件的结构、数量和散热需求配置。可以理解的是,一个热交换板可以对应一个换热管路组。
可选地,本申请的冷却介质循环机构100还包括热交换器、储液罐和循环水泵,热交换器的进液口与回液总管209连通,热交换器的出液口与储液罐的进液口连通,储液罐的出液口通过循环水泵与供液总管213连通。
可选地,本申请的热交换系统还包括设置于第一进液支路上的截止阀,用于对冷却介质的流量进行调节。
可选地,本申请的热交换系统还包括设置于旁通管路215上的节流孔板,用于提供旁通管路215的背压。
可选地,本申请的热交换系统还包括用于对第二类部件进行热交换的第二换热支路300,所述第二换热支路包括第二进液管路303和第二出液管路304,所述第二进液管路303与供液总管213连通,第二出液管路304与回液总管209连通。
这样,本申请的热交换系统可以对第二类部件进行持续热交换,保证第二类部件不收第一类部件的影响,提高了第二类部件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热交换系统应用于核磁共振设备,核磁共振设备包括第一类部件和如本申请所述的热交换系统,本申请的热交换系统通过水泵将冷却介质送至需要冷却的第一类部件和第二类部件进行热交换。其中,第一类部件包括核磁共振设备的梯度线圈部件、梯度功放部件和射频功放部件中的至少一种,均为可以不需要进行持续冷却的部件。第二类部件包括核磁共振设备的氦压缩机等必须进行持续冷却的部件。
目前,在相关技术中,核磁共振设备使用的一体式热交换系统主要采用的是比较简单的“一送一回”的形式。通过在部件的电子设备之间加装精密空调,控制核磁共振设备的温度和湿度,以确保不会产生凝露。
然而,一方面,如果精密空调失效,遇到恶劣工作环境,核磁共振设备的部件(至少包括热交换板)表面可能产生大量的冷凝水。大量的冷凝水可能造成其内部的电子设备失效,严重影响核磁共振设备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另一方面,精密空调失效,面临可能的凝露风险,热交换系统必须停止给梯度线圈部件、梯度功放部件和射频功放部件提供冷却介质,即热交换系统必须整体停机。这样,在热交换系统停机状态下,就会导致无法持续给核磁共振设备的氦压缩机提供冷却介质,而核磁共振设备要求氦压缩机必须持续工作。因此,在精密空调失效后,遇到恶劣工作环境时,采用现有的热交换系统还会导致氦压缩机工作瘫痪。
对此,结合图1所示,本申请的第一进液管路216的一端通过冷却介质管214与供液总管213连通,另一端与核磁共振设备的冷却介质进水接口连通,以将冷却介质分配至梯度线圈部件、梯度功放部件和/或射频功放部件。第一出液管路217的一端与核磁共振设备的冷却介质出水接口连通,以接收从梯度线圈部件、梯度功放部件和/或射频功放部件换热后的冷却介质,另一端通过控制阀与回液总管209连通。
同时,第二进液管路303的一端通过冷却介质管与供液总管213连通,另一端与核磁共振设备的冷却介质进水接口连通,以将冷却介质分配至氦压缩机。第二出液管路304的一端与核磁共振设备的冷却介质出水接口连通,以接收从氦压缩机换热后的冷却介质,另一端与回液总管209连通。
可选地,本申请的热交换系统,还包括截止阀、流量-温度传感器和节流孔板。其中,截止阀设置于第一进液管路和第二进液管路上,用于对管路冷却介质实现调节和截止功能。流量-温度传感器设置于第一出液管路和第二出液管路上,用于监测各支路冷却介质的流量和温度。节流孔板设置于旁通管路,用于提供旁通管路的背压。
本申请的热交换系统可以通过控制阀来控制第一出液管路与回液总管是否连通,并在恶劣工作环境下,使第一出液管路与回液总管截断,旁通管路与回液总管连通。一路冷却介质经由旁通管路绕过第一换热支路,从供液总管直接与第二出液管路的另一路冷却介质汇流后回流至回液总管,从而改善了相关技术中一体式热交换系统的“一送一回”形式。
这样,一方面,能够有效解决电子设备间精密空调失效后,核磁共振系统电子设备可能存在的凝露风险,提高了核磁共振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式热交换系统的稳定运行,给氦压缩机提供持续的冷却介质,使氦压缩机能够稳定的运行,进而提高了氦压缩机的可靠性。
在本申请的一个应用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热交换系统,包括冷却介质循环机构100、第一换热支路200和旁通管路215。其中,旁通管路215的输入端与冷却介质循环机构100的输出端连通,旁通管路215的输出端通过三通阀102分别与冷却介质循环机构100的输入端和第一换热支路200的输出端连通。
三通阀102可以是电动控制也可以是手动控制,用于实现管路冷却介质的截止、导流。在核磁共振设备的工作环境恶劣(温度过高且湿度较大)的情况下,三通阀102动作以使旁通管路215与冷却介质循环机构100的输入端连通。使得一路冷却介质绕过第一换热支路,经由冷却介质循环机构100的输出端和旁通管路215,直接流入冷却介质循环机构100的输入端。
其中,热交换系统还包括供液总管213和冷却介质管214,供液总管213的输入端与冷却介质循环机构100的输出端连通,供液总管213的输出端与旁通管路215的输入端和冷却介质管214的输入端连通。冷却介质管214的输出端与第一换热支路200的输入端连通。
本申请热交换系统通过在冷却介质循环机构100的输入端和第一换热支路200的输出端之间,加装一个电动的三通阀102,并从三通阀102处引出一条旁通管路215连接到供液总管213上。进一步的,热交换系统还包括监测单元,第一换热支路还包括与第一进液管路和第一出液管路连通的热交换板,热交换板用于与第一类部件进行热交换,监测单元用于获取热交换板的表面是否形成凝露的监测信息,控制阀还配置为根据监测信息,自动关闭或打开旁通管路。监测单元可以是摄像头。当第一换热支路包括多个第一进液支管路和多个第一出液支管路时,热交换板也包括多个,热交换板、第一进液支管路和第一出液支管路一一对应设置。热交换板可以为平面板,也可以为曲面板,根据与其热交换的第一类部件的形状和构造配置。
当核磁共振设备监测到环境恶劣(温度过高、且湿度较大)时,调节电动的三通阀102动作,打开旁通管路215,使得一路冷却介质经由旁通管路绕过第一换热支路。从而避免对核磁共振设备的部件进行散热,能够有效解决电子设备间精密空调失效后,电子设备产生凝露的风险,提高了核磁共振设备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可选地,冷却介质循环机构100包括热交换器104、冷水机105、储水箱106、循环水泵107和过滤器108。其中,热交换器104用于实现冷却介质与制冷剂的热交换,可以是板式热交换器,也可以是管壳式热交换器。冷水机105用于实现制冷剂的循环,为冷却介质提供持续的冷量。储水箱106用于储存冷却介质,并起到缓冲作用,确保储水箱106流出的冷却介质温度稳定。储水箱106设计有液位计WL1、液位计WL2,用于检测储水箱106内的冷却介质液位。当液位低于液位计WL1液位时,提示进行补水,机组不停机。当液位低于液位计WL2液位时,提示必须进行补水,机组停机。循环水泵107用于给管路冷却介质增压,实现管路冷却介质的循环。过滤器108用于对冷却介质中的杂质进行过滤,防止管路堵塞、结垢。
具体而言,热交换器104的热媒进口通过冷却介质进口管路210与三通阀102,并通过冷却介质进口管路210与氦压缩机热交换管路的输出端连通。热交换器104的热媒出口与冷却介质出口管路211的输入端连通。热交换器104的冷媒进口通过制冷剂进口管路302,与冷水机105的输出端连通,热交换器104的冷媒出口通过制冷剂出口管路301,与冷水机105的输入端连通。
储水箱106的进口与冷却介质出口管路211的输出端连通,储水箱106的出口通过送水管路212与循环水泵107的输入端连通。循环水泵107的输出端与过滤器108的输入端连通,过滤器108的输出端与供液总管213的输入端连通。冷却介质与各部件热交换带走的热量,经热交换器104与冷水机105管路内的制冷剂(R22或R407C)热交换后,由冷水机105带走。
可选地,第一换热支路200包括第一进液支管路201、第二进液支管路203、第三进液支管路205、第一回液支管路202、第二回液支管路204和第三回液支管路206。其中,第一进液支管路201的输入端与冷却介质管214的输出端连通,第一进液支管路201的输出端通过核磁共振设备的进水接口,延伸至梯度线圈部件。第二进液支管路203的输入端与冷却介质管214的输出端连通,第二进液支管路203的输出端通过核磁共振设备的进水接口,延伸至梯度功放部件。第三进液支管路205的输入端与冷却介质管214的输出端连通,第三进液支管路205的输出端通过核磁共振设备的进水接口,延伸至射频功放部件。
第一回液支管路202的输入端通过核磁共振设备的出水接口,延伸至梯度线圈部件,第一回液支管路202的输出端与回液总管209的输入端连通。第二回液支管路204的输入端通过核磁共振设备的出水接口,延伸至梯度功放部件。第二回液支管路204的输出端与回液总管209的输入端连通,第三回液支管路206的输入端通过核磁共振设备的出水接口,延伸至射频功放部件。第三回液支管路206的输出端与回液总管209的输入端连通,回液总管209的输出端与三通阀102连通。
可选地,第二换热支路300包括第四进液支管路207和第四出液支管路208。其中,第四进液支管路207的输入端与冷却介质管214的输出端连通,第四进液支管路207的输出端通过核磁共振设备的进水接口延伸至氦压缩机。第四出液支管路208的输入端通过核磁共振设备的出水接口延伸至氦压缩机,第四出液支管路208的输出端与冷却介质循环机构100的输入端连通。
可选地,在第一进液支管路201、第二进液支管路203和第三进液支管路205上均分别设置有截止阀101,用于对管路冷却介质实现调节、截止功能。在第一回液支管路202、第二回液支管路204和第三回液支管路206上均设置有流量-温度传感器109。在第四进液支管路207上设置有截止阀101,在第四出液支管路208上设置有流量-温度传感器109。
可选地,在旁通管路215上设置有节流孔板103,用于提供旁通管路215的背压,从而确保进入氦压缩机内部的流量稳定并且满足使用需求。
在本申请的热交换系统处于正常工作环境时,三通阀102关闭旁通管路215,打开回液总管209和冷却介质进口管路210。储水箱106中的冷却介质流经送水管路212,然后被循环水泵107泵出。经过过滤器108过滤后,送至供液总管213。然后经冷却介质管214,将冷却介质分配到各个需要冷却的部件(例如梯度线圈、梯度功放、射频功放、氦压缩机等)中进行热交换,通过调节各进口管路的截止阀101确保通往各部件的冷却介质流量满足使用需求。
其中,与第一类部件(例如梯度线圈、梯度功放、射频功放等)热交换完成后的冷却介质,流经各换热支路上的流量-温度传感器109后,汇聚至回液总管209。再经过三通阀102后,与第四出液管路208中的冷却介质汇聚至冷却介质进口管路210中。然后经过热交换器104进行冷却降温,经过冷却介质出口管路211最终返回至储水箱106,完成冷却介质循环。
当核磁共振设备检测到环境恶劣(温度过高、且湿度较大)时,电动三通阀102进行动作,打开旁通管路215、冷却介质进口管路210,关闭回液总管209。
此时,储水箱106中的冷却介质流经送水管路212,然后被循环水泵107泵出,经过过滤器108过滤后,送至供液总管213。一部分冷却介质直接经过旁通管路215,流经截流孔板103后,经过三通阀102流入冷却介质进口管路210中。即此时,不再有冷却介质分配到第一类部件(例如梯度线圈、梯度功放、射频功放等)中进行热交换。
另一部分冷却介质则经冷却介质管214进入到第二类部件(例如氦压缩机)中进行热交换,然后流经流量-温度传感器109,再由第四出液管路208流入冷却介质进口管路210中。与经过旁通管路215的冷却介质汇聚。汇聚后的冷却介质经过热交换器104进行冷却降温,经过冷却介质出口管路211最终返回至储水箱106,完成冷却介质循环。
以上描述和附图充分地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它们。其他实施例可以包括结构的以及其他的改变。实施例仅代表可能的变化。除非明确要求,否则单独的部件和功能是可选的,并且操作的顺序可以变化。一些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可以被包括在或替换其他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0)

1.一种热交换系统,包括用于提供冷却介质的冷却介质循环机构和用于与第一类部件热交换的第一换热支路,所述冷却介质循环机构包括供液总管和回液总管,所述第一换热支路包括第一进液管路和第一出液管路,所述第一进液管路与所述供液总管连通,所述第一出液管路与所述回液总管连通,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阀和旁通管路,
所述旁通管路连通所述第一进液管路和所述第一出液管路,所述控制阀用于控制所述冷却介质流经所述旁通管路,而避免与所述第一类部件进行热交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阀,包括:
三通阀,所述三通阀的第一阀口与所述第一出液管路连通,所述三通阀的第二阀口与所述旁通管路连通,所述三通阀的第二阀口与所述回液总管连通;或者,所述三通阀的第一阀口与所述第一进液管路连通,所述三通阀的第二阀口与所述旁通管路连通,所述三通阀的第二阀口与所述回液总管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阀,包括:
第一开关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出液管路或所述第一进液管路;
第二开关部,设置于所述旁通管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支路,还包括:
多个进液支管路,与所述第一进液管路连通;
多个回液支管路,与所述第一出液管路连通;
每个所述进液支管路和每个所述回液支管路对应构成一个换热管路组,每换热管路组对应多个所述第一类部件中的至少一个。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介质循环机构,还包括:
热交换器,所述热交换器的进液口与所述回液总管连通;
储液罐,所述储液罐的进液与所述热交换器的出液口连通,所述储液罐的出液口通过循环水泵与所述供液总管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节流孔板,设置于所述旁通管路,用于提供旁通管路的背压。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换热支路,用于对第二类部件进行热交换,包括第二进液管路和第二出液管路,所述第二进液管路与所述供液总管连通,所述第二出液管路与所述回液总管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监测单元,所述第一换热支路还包括与所述第一进液管路和所述第一出液管路连通的热交换板,所述热交换板用于与所述第一类部件进行热交换,监测单元用于获取所述热交换板的表面是否形成凝露的监测信息,所述控制阀还配置为根据所述监测信息,自动关闭或打开所述旁通管路。
9.一种核磁共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类部件和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系统,所述第一类部件包括梯度线圈部件、梯度功放部件和射频功放部件中的至少一种。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核磁共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类部件包括氦压缩机。
CN202320887013.XU 2023-04-19 2023-04-19 热交换系统及核磁共振设备 Active CN21987666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887013.XU CN219876666U (zh) 2023-04-19 2023-04-19 热交换系统及核磁共振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887013.XU CN219876666U (zh) 2023-04-19 2023-04-19 热交换系统及核磁共振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876666U true CN219876666U (zh) 2023-10-20

Family

ID=883486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887013.XU Active CN219876666U (zh) 2023-04-19 2023-04-19 热交换系统及核磁共振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87666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860252B (zh) 换热系统及换热控制方法
CN102944079B (zh) 一种利用冷凝热和风冷以自适应制冷量的液冷源系统
US11240937B2 (en) Modular chiller for data centers
CN111342326A (zh) 一种恒温装置
CN110319620A (zh) 机床冷却机组及机床冷却机组的控制方法
WO2020100206A1 (ja) マルチ‐チラー
CN114206058A (zh) 一种控温系统、通讯设备及温度控制方法
CN109253515A (zh) 一种冷冻水恒温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215121663U (zh) 一种工作稳定可靠的大型服务器液冷系统
CN219876666U (zh) 热交换系统及核磁共振设备
CN202915592U (zh) 一种利用冷凝热和风冷以自适应制冷量的液冷源系统
CN208886990U (zh) 一种冷冻水恒温装置
CN102944085B (zh) 一种利用冷凝热以自适应制冷量的液冷源系统
CN203785306U (zh) 一种二氧化碳激光器专用冷水机
CN113340011B (zh) 用于制冷及热泵循环系统的换热器快速切换机构及方法
CN109028410A (zh) 一种热管空调装置
CN211605638U (zh) 一种恒温装置
CN219163114U (zh) 超导磁共振设备用水冷系统
CN112833576A (zh) 半导体温度控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17687487B (zh) 一种自配置冷热源液冷装置
CN111864994A (zh) 换热系统及电机
CN219577640U (zh) 液冷换热装置
CN209604278U (zh) 一种回液除气收液冷却机组
CN218525415U (zh) 一种冷却系统及磁共振成像装置
CN217160292U (zh) 一种能同时调节供液压力、流量及供液温度的液冷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