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858823U - 搬运设备和仓储系统 - Google Patents

搬运设备和仓储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858823U
CN219858823U CN202320137488.7U CN202320137488U CN219858823U CN 219858823 U CN219858823 U CN 219858823U CN 202320137488 U CN202320137488 U CN 202320137488U CN 219858823 U CN219858823 U CN 21985882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veyor line
container
tray assembly
containers
l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137488.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宸钊
刘云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Jizhijia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Jizhiji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Jizhijia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Jizhiji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137488.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85882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85882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85882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Warehouses Or Storage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搬运设备和仓储系统,该搬运设备包括机体、托盘组件和移动组件;所述托盘组件设置于所述机体上,且被构造为承接容器;移动组件,所述移动组件设置在所述机体上,且被配置为带动所述机体在工作面运动与输送线对接,以承接来自于输送线的容器或使容器从所述托盘组件上移动至所述输送线。利用本公开的搬运设备进行分拣工作,不仅无需铺设大型分拣设备,灵活性高,而且搬运设备本身的工作效率高、差错率低,还能有效节约人力,降低工作成本。

Description

搬运设备和仓储系统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仓储物流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搬运设备,以及包括该搬运设备的仓储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电商平台的快速发展,既给仓储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给仓储服务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高效率、低成本、灵活准确地进行分拣一直是这个行业面临的难题。
在传统的分拣过程中,需要人工收取订单、寻找订单对应货物、寻找需要搬运/停靠的地点,随后由人工完成搬运工作。不仅效率低、差错率高,而且劳动强度比较大。而交叉带分拣机等传统自动化搬运设备也有投资大、回报慢、灵活性与扩展性差的问题。
因此,如何提高搬运设备的灵活性和工作效率,就成为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搬运设备和仓储系统
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搬运设备,包括:
机体;
托盘组件,所述托盘组件设置于所述机体上,且被构造为承接容器;
移动组件,所述移动组件设置在所述机体上,且被配置为带动所述机体在工作面运动与输送线对接,以承接来自于输送线的容器或使容器从所述托盘组件上移动至所述输送线。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托盘组件的底面上设置有多个平行排列的辊轮,且各个所述辊轮的延伸方向为水平且与容器在所述托盘组件的移动方向垂直。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辊轮被构造为在与所述容器之间的作用力下转动。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托盘组件还包括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被构造为驱动所述辊轮转动,以将输送线的容器带入所述辊轮上方,或将所述辊轮上方的容器带入输送线。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托盘组件包括传送带和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被配置驱动所述传送带转动,以将输送线的容器带入所述传送带上方,或将所述传送带上方的容器带入输送线。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托盘组件的数量为至少两个,各个所述托盘组件沿高度方向设置于所述机体上。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托盘组件被配置为在所述机体上相对于所述机体升降,以使所述托盘组件的高度与输送线的高度平齐。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被配置为控制移动组件移动至与输送线对接后,与所述输送线发送对接信号,并使所述托盘组件承接来自于输送线的容器,或使容器从所述托盘组件上移动至所述输送线。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探测单元,所述探测单元设置于所述机体上,且被配置为获取所述搬运设备的自身位置;
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探测单元信号连接,且被配置为基于中控服务器发送的搬运指令,控制所述搬运设备移动。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标识获取单元,所述标识获取单元设置于所述机体上,且被配置为获取位于所述托盘组件上的容器的标识;
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标识获取单元信号连接,且被配置为基于所述标识获取单元所获取的容器的标识,在所述托盘组件承接容器后向所述中控服务器发送绑箱指令,或在容器脱离所述托盘组件后,向所述中控服务器发送解绑指令。
根据本公开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仓储系统,包括:
第一输送线,所述第一输送线的末端设置有输出区;
第二输送线,所述第二输送线的末端设置有输入区;
所述搬运设备,所述搬运设备被构造为与所述第一输送线对接后,从所述第一输送线的输出区承接容器,或与第二输送线对接后,使所述容器移动至所述第二输送线的输入区。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
分拣台,所述搬运设备被配置为在承接有容器的情况下,移动至所述分拣台的对应位置,以承接装入至所述容器内的物体。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输送线的末端设置有抱夹机构;所述抱夹机构被构造为将位于所述托盘组件上的容器抱夹至所述输入区。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输送线的末端设置有拉动机构,所述拉动机构包括拉动杆和设置于所述拉动杆末端的吸附机构,所述吸附机构被构造为吸附位于所述托盘组件上的所述容器,所述拉动杆被构造为通过所述吸附机构将所述托盘组件上的容器拉入所述输入区。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输送线和所述第二输送线均设置有多个层叠设置的输送线单元,且每个所述第一输送线的输送线单元的末端均设置有输出区,每个所述第二输送线的输送线单元的末端均设置有输入区。
利用本公开的搬运设备进行分拣工作,不仅无需铺设大型分拣设备,灵活性高,而且搬运设备本身的工作效率高、差错率低,还能有效节约人力,降低工作成本。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容器从第一输送线移动至搬运设备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容器从搬运设备移动至第二输送线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容器从第一输送线移动至又一搬运设备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容器从又一搬运设备移动至第二输送线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仓储系统的逻辑示意图;
图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第二输送线将容器从搬运设备移动至输送线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7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第二输送线将容器从搬运设备移动至输送线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1至图7中各组件名称和附图标记之间的对应关系如下:
1、搬运设备;11、机体;12、托盘组件;121、辊轮;122、传送带;13、移动组件;14、控制单元;15、探测单元;16、标识获取单元;21、第一输送线;211、输出区;22、第二输送线;221、输入区;222、抱夹机构;223、拉动机构;3、容器;4、中控服务器。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公开的范围。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公开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描述。
在本文中,“上”、“下”、“前”、“后”、“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关部分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而非限定这些相关部分的绝对位置。
在本文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彼此的区分,而非表示重要程度及顺序、以及互为存在的前提等。
在本文中,“相等”、“相同”等并非严格的数学和/或几何学意义上的限制,还包含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且制造或使用等允许的误差。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搬运设备,该搬运设备至少包括机体、托盘组件和移动组件,其中,托盘组件和移动组件均设置于机体上,托盘组件被构造为承接容器;移动组件设置在机体上,且被配置为被配置为带动机体在工作面运动,以带动托盘组件与输送线对接,或与输送线分离。
这样,本公开的搬运设备可以在接收到搬运指令后,通过移动组件移动至与输送线对接的位置,并与输送线对接后,使输送线将空容器移动至托盘组件上方,从而使得托盘组件承载空容器;然后本公开的搬运设备可以通过移动组件带动空容器移动至分拣过程的对应位置,并利用空容器承接需要搬运的物体;待分拣过程完成后,本公开的搬运设备即可利用移动组件移动与输送线对接的位置,并与输送线对接后,使输送线将装有物体的容器移动至输送线上,从而结束搬运工作。
可以看出,利用本公开的搬运设备进行分拣工作,不仅无需铺设大型分拣设备,灵活性高,而且搬运设备本身的工作效率高、差错率低,还能有效节约人力,降低工作成本。
为了便于理解,下面参照图1至图7,结合一个实施例详细地说明本公开的搬运设备的具体结构及其工作原理。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还提供了一种仓储系统,为了保持文本简洁,本文在描述搬运设备时一并介绍仓储系统,不再对其单独进行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搬运设备1。其中,该搬运设备1包括机体11、托盘组件12和移动组件13。其中,机体11用于安装搬运设备1所需的各个组件,例如托盘组件12和移动组件13等等。
移动组件13设置在机体11上,且被配置为带动机体11在工作面运动,以带动托盘组件12与输送线对接,或与输送线分离。具体的,移动组件13可以包括设置于地体底面的驱动轮和/或与驱动轮配合在一起的万向轮,驱动轮和万向轮配合在一起带动搬运设备1整体在工作面上进行行走和转向,以方便后续的取放动作。
如图1和图2所示,输送线可以包括第一输送线21和第二输送线22两种,第一输送线21的末端设置有输出区211,第二输送线22的末端设置有输入区221。搬运设备1可以在与第一输送线21对接后,从第一输送线21的输出区211承接容器3,或与第二输送线22对接后,使容器3移动至第二输送线22的输入区221。
托盘组件12设置于机体11上,且被构造为承接容器3,即如图1和图2所示,托盘组件12的上方即为用于放置容器3的区域。其中,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每个托盘组件12的上方可以仅承接一个容器3,而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每个托盘组件12的上方可以承接两个或更多容器3。
具体的,托盘组件12的结构可以有多种。其中,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托盘组件12的底面上设置有多个平行排列的辊轮121,且各个辊轮121的延伸方向为水平且与容器3在托盘组件12的移动方向垂直。这样,各个辊轮121在承接来自于输送线的容器3时,与容器3相接触的上表面会向远离输送线的一侧运动,以图1和图2中的方向为参考,即为逆时针转动,直至容器3完全进入托盘组件12上方;而在容器3离开托盘组件12时,各个辊轮121与容器3相接触的上表面则会向靠近输送线的一侧运动,以图1和图2中的方向为参考,即为顺时针转动,直至容器3完全离开托盘组件12。
通过设置辊轮121,可以有效降低容器3进出托盘组件12时的阻力,从而使得容器3的移动更加灵活,进而可以提高搬运过程的工作效率。
进一步的,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辊轮121被构造为在与容器3之间的作用力下转动;即辊轮121本身无动力,当需要承接容器3时,容器3在输送线的作用下向搬运设备1所在一侧运动时,各个辊轮121会在容器3的作用下,使辊轮121与容器3相接触的上表面会向远离输送线的一侧运动,直至容器3完全进入托盘组件12上方。而在容器3离开托盘组件12时,各个辊轮121也会在容器3的作用下,使辊轮121与容器3相接触的上表面则会向靠近输送线的一侧运动,直至容器3完全离开托盘组件12。上述结构可以使本公开的搬运设备1的结构更加简单,从而有效降低搬运设备1的加工成本。其中,为了避免容器3向托盘内过度移动,可以在托盘组件12上的设置限位装置,通过限位装置使容器3完全进入托盘组件12上方就停止移动。
而在本公开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托盘组件12还包括驱动电机,驱动电机被构造为驱动辊轮121转动,以将输送线的容器3带入辊轮121上方,或将辊轮121上方的容器3带入输送线。当需要承接容器3时,容器3在输送线的作用下向搬运设备1所在一侧运动时,各个辊轮121会在驱动电机的作用下,使辊轮121与容器3相接触的上表面会向远离输送线的一侧运动,从而带动容器3向远离输送线的一侧运动;待容器3完全进入托盘组件12上方后,辊轮121会在驱动电机作用下停止转动。而在需要使容器3离开托盘组件12时,各个辊轮121也会在驱动电机的作用下,使辊轮121与容器3相接触的上表面向靠近输送线的一侧转动,从而推动容器3向输送线所在一侧运动;直至容器3完全离开托盘组件12。上述结构可以提高本公开的搬运设备1的搬运容器3的效率,进而提高整个搬运过程的工作效率。
而在本公开的其他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托盘组件12包括传送带122和驱动电机,驱动电机被配置驱动传送带122转动,以将输送线的容器3带入传送带122上方,或将传送带122上方的容器3带入输送线。该传送带122的搬运容器3的原理与前述带有动力的辊轮121的原理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这样,本公开的搬运设备1可以在接收到搬运指令后,通过移动组件13移动至与输送线对接的位置,并与输送线对接后,使输送线将空容器3移动至托盘组件12上方,从而使得托盘组件12承载空容器3;然后本公开的搬运设备1可以通过移动组件13带动空容器3移动至分拣过程的对应位置,并利用空容器3承接需要搬运的物体;待分拣过程完成后,本公开的搬运设备1即可利用移动组件13移动与输送线对接的位置,并与输送线对接后,使输送线将装有物体的容器3移动至输送线上,从而结束搬运工作。
为了进一步提高本公开的搬运设备1的承载能力,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托盘组件12的数量为至少两个,各个托盘组件12沿高度方向设置于机体11上。适应性的,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输送线可以包括层叠设置的至少两个输送线单元,这样,可以使得上下各层托盘组件12同时与输送线单元对接,从而同时进行容器3的搬运工作,进而可以有效提高本公开的搬运设备1的搬运容器3的效率。
其中,可以理解的是,在托盘组件12固定设置于机体11上的情况下,输送线单元的高度需要与托盘组件12的高度对应,这样才能进行容器3的搬运。
而为了提高本公开的搬运设备1的适用性,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托盘组件12被配置为在机体11上相对于机体11升降,这样,托盘组件12可以适配不同高度的输送线;在搬运设备1设置两个或更多托盘组件12,输送线层叠设置与托盘组件12数量相同的输送线单元的情况下,搬运设备1的各个托盘组件12也可以升降至与各层输送线单元的高度匹配,从而同时进行容器3的搬运工作。可以看出,上述结构有效提高了搬运设备1的适用性,从而使得搬运设备1可以适用于各种高度不同的输送线。
如图5所示,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本公开的搬运设备1还包括控制单元14,控制单元14被配置为控制移动组件13移动至与输送线对接后,与输送线发送对接信号,并使托盘组件12承接来自于输送线的容器3,或使容器3从托盘组件12上移动至输送线。
这样,控制单元14在移动组件13移动至与输送线对接后,通过向输送线发送对接信号,保证本公开的搬运设备1与输送线处于相对接的位置后,再进行下一步的容器搬运工作,避免出现搬运设备1未到位时,容器3被输送线倾倒至地面上的情况发生,从而有效降低搬运过程中的差错率,确保搬运过程能够正常进行。
进一步的,如图5所示,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本公开的搬运设备1还包括探测单元15,探测单元15设置于机体11上,且被配置为获取搬运设备1的自身位置;控制单元14与探测单元15信号连接,且被配置为基于中控服务器4发送的搬运指令,控制搬运设备1移动。探测单元15可以通过探测周围的物体,结合预先存储的地图,获取搬运设备1的自身位置。具体的,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可以分别在机体11的顶部和底部设置探测单元15,从而能够获得搬运设备1周围全方位的物体信息。
这样,本公开的搬运设备1就能利用探测单元15和控制单元14获取自身位置,从而根据自身位置和搬运指令中的目标输送线的位置自行规划行进路线,更加方便;而且本公开的搬运设备1还可以利用探测单元15在行进中检测行进路线上的障碍物,并对障碍物进行规避。
为了反映容器3在输送线和搬运设备1之间移动时的状态改变,如图5所示,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本公开的搬运设备1还包括标识获取单元16,标识获取单元16设置于机体11上,且被配置为获取位于托盘组件12上的容器3的标识;控制单元14与标识获取单元16信号连接,且被配置为基于标识获取单元16所获取的容器3的标识,在托盘组件12承接容器3后向中控服务器4发送绑箱指令,或在容器3脱离托盘组件12后,向中控服务器4发送解绑指令。
具体的,如图1和图2所示,标识获取单元16可以为设置于托盘组件12上方的摄像头,而容器3的标识则为粘贴于容器3上的条码;而在本公开的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射频识别标识等其他方式对容器3进行标识,在此不做详述。
这样,在容器3从输送线进入托盘组件12上方后,标识获取单元16能够获取容器3的标识,控制单元14则可以基于标识获取单元16所获取的容器3的标识,中控服务器4发送绑箱指令,从而使得容器3在中控服务器4内的状态由输送线转移至该搬运设备1上;而在容器3从托盘组件12上方移动至输送线后,控制单元14则可以向中控服务器4发送解绑指令,从而使容器3在中控服务器4内的状态由该搬运设备1转移至输送线上。这样,中控服务器4可以实时监控容器3的所在位置,既可以便于监控搬运过程是否正常进行,也便于出现搬运过程出现差错时的排查。
而如图1和图2所示,本公开还提供了一种仓储系统,包括:
第一输送线21,第一输送线21的末端设置有输出区211;
第二输送线22,第二输送线22的末端设置有输入区221;
搬运设备1,搬运设备1被构造为与第一输送线21对接后,从第一输送线21的输出区211承接容器3,或与第二输送线22对接后,使容器3移动至第二输送线22的输入区221。
即在本公开的仓储系统的工作过程中,搬运设备1在接收到搬运指令后,通过移动组件13移动至与第一输送线21对接的位置,并与第一输送线21对接后,第一输送线21将位于输出区211的空容器3移动至搬运设备1的托盘组件12上方;然后搬运设备1通过移动组件13带动空容器3移动至分拣过程的对应位置,并利用空容器3承接需要搬运的物体;待分拣过程完成后,搬运设备1即可利用移动组件13移动与第二输送线22对接的位置,并与第二输送线22对接后,使第二输送线22将装有物体的容器3移动至第二输送线22的输入区221,第二输送线22则最终将装有物体的容器3移动走,从而结束搬运工作。
可以看出,在本公开的仓储系统的工作过程中,利用本公开的搬运设备1进行分拣工作,不仅无需铺设大型分拣设备,灵活性高,而且搬运设备1本身的工作效率高、差错率低,还能有效节约人力,降低工作成本。
而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本公开的仓储系统还包括分拣台,搬运设备1被配置为在承接有容器3的情况下,移动至分拣台的对应位置,以承接装入至容器3内的物体。即在搬运设备1接收空容器3完成后,可以移动至分拣台,分拣台处的分拣设备或工作人员即可将物体放入至容器3内;待分拣过程完成后,搬运设备1即可带着已经装有物体的容器3移动至与第二输送线22对接的位置,从而进行下一步工作。
如前述,在没有设置驱动电机的情况下,本公开的搬运设备1无法自主将容器3移动至第二输送线22上。因此,如图6所示,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二输送线22的末端设置有抱夹机构222;抱夹机构222被构造为将位于托盘组件12上的容器3抱夹至输入区221。具体的,抱夹机构222可以由两个可以相对移动并共同水平移动的两个抱夹臂组成,这样,在抱夹机构222的工作过程中,两个抱夹臂可以向搬运设备1所在一侧共同水平移动,直至位于容器3的水平两侧,然后相向移动直至将容器3夹紧,然后再向第二输送线22所在一侧移动;直至容器3完全位于第二输送线22后,两个抱夹臂可以相背移动,从而将容器3放置于第二输送线22的输入区221,待第二输送线22将容器3搬运走。
而如图7所示,在本公开的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二输送线22的末端设置有拉动机构223,拉动机构223包括拉动杆和设置于拉动杆末端的吸附机构,吸附机构被构造为吸附位于托盘组件12上的容器3,拉动杆被构造为通过吸附机构将托盘组件12上的容器3拉入输入区221。
其中,吸附机构可以包括吸盘以及与吸盘连通的真空发生器,真空发生器被配置为使吸盘产生吸附力或取消吸盘的吸附力。吸附机构设置在拉动杆上,且吸附机构的吸盘设置在拉动杆的端部。具体地,该拉动杆沿输送线的延伸方向延伸。这样,吸盘吸附于容器3上后,通过使拉动杆向第二输送线22所在一侧移动,即可将托盘组件12上的容器3拉入输入区221。具体的,拉动杆的结构可以为活塞杆、齿轮齿条、滚珠丝杠螺母传动机构等本领域常见的传动机构,在此不再赘述。
如前述,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输送线21和第二输送线22均设置有多个层叠设置的输送线单元,且每个第一输送线21的输送线单元的末端均设置有输出区211,每个第二输送线22的输送线单元的末端均设置有输入区221。从而,可以使搬运设备1的上下各层托盘组件12同时与第一输送线21的各个输送线单元对接,从而同时使空容器3移动至上下各层托盘组件12上;或者使搬运设备1的上下各层托盘组件12同时与第二输送线22的各个输送线单元对接,从而同时进行带有物品的容器3移动至从各层托盘组件12上移动至第二输送线22的各个输送线单元上。可以看出,上述结构可以有效提高本公开的搬运设备1的搬运容器3的效率。
以上已经描述了本公开的各实施例,上述说明是示例性的,并非穷尽性的,并且也不限于所披露的各实施例。在不偏离所说明的各实施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许多修改和变更都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用术语的选择,旨在最好地解释各实施例的原理、实际应用或对市场中的技术改进,或者使本技术领域的其它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本文披露的各实施例。本公开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Claims (15)

1.一种搬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体(11);
托盘组件(12),所述托盘组件(12)设置于所述机体(11)上,且被构造为承接容器(3);
移动组件(13),所述移动组件(13)设置在所述机体(11)上,且被配置为带动所述机体(11)在工作面运动与输送线对接,以承接来自于输送线的容器(3)或使容器(3)从所述托盘组件(12)上移动至所述输送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搬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托盘组件(12)的底面上设置有多个平行排列的辊轮(121),且各个所述辊轮(121)的延伸方向为水平且与容器(3)在所述托盘组件(12)的移动方向垂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搬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辊轮(121)被构造为在与所述容器(3)之间的作用力下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搬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托盘组件(12)还包括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被构造为驱动所述辊轮(121)转动,以将输送线的容器(3)带入所述辊轮(121)上方,或将所述辊轮(121)上方的容器(3)带入输送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搬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托盘组件(12)包括传送带(122)和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被配置驱动所述传送带(122)转动,以将输送线的容器(3)带入所述传送带(122)上方,或将所述传送带(122)上方的容器(3)带入输送线。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搬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托盘组件(12)的数量为至少两个,各个所述托盘组件(12)沿高度方向设置于所述机体(11)上。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搬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托盘组件(12)被配置为在所述机体(11)上相对于所述机体(11)升降,以使所述托盘组件(12)的高度与输送线的高度平齐。
8.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搬运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单元(14),所述控制单元(14)被配置为控制移动组件(13)移动至与输送线对接后,与所述输送线发送对接信号,并使所述托盘组件(12)承接来自于输送线的容器(3),或使容器(3)从所述托盘组件(12)上移动至所述输送线。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搬运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探测单元(15),所述探测单元(15)设置于所述机体(11)上,且被配置为获取所述搬运设备(1)的自身位置;
所述控制单元(14)与所述探测单元(15)信号连接,且被配置为基于中控服务器(4)发送的搬运指令,控制所述搬运设备(1)移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搬运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标识获取单元(16),所述标识获取单元(16)设置于所述机体(11)上,且被配置为获取位于所述托盘组件(12)上的容器(3)的标识;
所述控制单元(14)与所述标识获取单元(16)信号连接,且被配置为基于所述标识获取单元(16)所获取的容器(3)的标识,在所述托盘组件(12)承接容器(3)后向所述中控服务器(4)发送绑箱指令,或在容器(3)脱离所述托盘组件(12)后,向所述中控服务器(4)发送解绑指令。
11.一种仓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输送线(21),所述第一输送线(21)的末端设置有输出区(211);
第二输送线(22),所述第二输送线(22)的末端设置有输入区(221);
权利要求1至10任一项所述的搬运设备(1),所述搬运设备(1)被构造为与所述第一输送线(21)对接后,从所述第一输送线(21)的输出区(211)承接容器(3),或与第二输送线(22)对接后,使所述容器(3)移动至所述第二输送线(22)的输入区(221)。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仓储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分拣台,所述搬运设备(1)被配置为在承接有容器(3)的情况下,移动至所述分拣台的对应位置,以承接装入至所述容器(3)内的物体。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仓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输送线(22)的末端设置有抱夹机构(222);所述抱夹机构(222)被构造为将位于所述托盘组件(12)上的容器(3)抱夹至所述输入区(221)。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仓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输送线(22)的末端设置有拉动机构(223),所述拉动机构(223)包括拉动杆和设置于所述拉动杆末端的吸附机构,所述吸附机构被构造为吸附位于所述托盘组件(12)上的所述容器(3),所述拉动杆被构造为通过所述吸附机构将所述托盘组件(12)上的容器(3)拉入所述输入区(221)。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仓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送线(21)和所述第二输送线(22)均设置有多个层叠设置的输送线单元,且每个所述第一输送线(21)的输送线单元的末端均设置有输出区(211),每个所述第二输送线(22)的输送线单元的末端均设置有输入区(221)。
CN202320137488.7U 2023-01-13 2023-01-13 搬运设备和仓储系统 Active CN21985882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37488.7U CN219858823U (zh) 2023-01-13 2023-01-13 搬运设备和仓储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37488.7U CN219858823U (zh) 2023-01-13 2023-01-13 搬运设备和仓储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858823U true CN219858823U (zh) 2023-10-20

Family

ID=883430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137488.7U Active CN219858823U (zh) 2023-01-13 2023-01-13 搬运设备和仓储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85882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577920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processing objects including mobile matrix carrier systems
US20180079601A1 (en) Platform for baggage cart and baggage handling system and method of using the same
WO2020155944A1 (zh) 一种货物拣选系统及货物拣选方法
CN108190337A (zh) 一种自动导引设备及相应的订单实现方法
CN219858823U (zh) 搬运设备和仓储系统
CN112357435B (zh) 一种货物搬运系统及货物搬运方法
CN115465589A (zh) 搬运机器人、搬运系统、搬运方法及服务器
CN113578759A (zh) 物品拣选系统上包方法、物品拣选上包系统及分拣系统
CN219173283U (zh) 搬运系统及跨层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