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845774U - 一种趴睡护颈枕 - Google Patents
一种趴睡护颈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845774U CN219845774U CN202320837373.9U CN202320837373U CN219845774U CN 219845774 U CN219845774 U CN 219845774U CN 202320837373 U CN202320837373 U CN 202320837373U CN 219845774 U CN219845774 U CN 21984577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illow
- extension
- arc
- pillow core
- core bod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10000003141 lower extremity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978 adap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139 buffer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Bedding Ite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趴睡护颈枕,包括枕芯本体,所述枕芯本体长度方向的两端均设有沿所述枕芯本体宽度方向设置的弧形槽,所述枕芯本体厚度方向设有沿所述弧形槽分隔的呈上下分布的上枕芯和下枕芯,所述上枕芯的中部设有沿枕芯本体宽度方向分布的U型槽,所述U型槽靠近人体颈部的一端设有朝向人体颈部延伸的垫块,所述下枕芯对应相邻于所述垫块的两侧分别设有延伸部一和延伸部二,所述上枕芯远离人体颈部的一侧对应所述弧形凹槽的两侧分别设有延伸部三和延伸部四,使用时可以将枕头平放在桌面上,所述垫块的一侧朝向人体,夹设在人体和桌面边缘之间,符合人体趴睡时的姿态,使得使用人员在午睡时姿势更舒适,适用的人群更多。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床上用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为一种趴睡护颈枕。
背景技术
枕头属于床上用品的一种,除了用于晚上睡觉,在办公室午睡的人群对枕头也有一定的需求,枕芯作为枕头最重要的一部分,一般用于睡眠,随着枕头的作用被逐步开发,枕芯的形状及功能也跟着做出了相应的改变,用于晚上睡觉的枕头和午睡用枕结构差异较大,一般不适用于午睡。
在申请号为CN202121311585.0的专利申请文件中,公开了一种应用于午睡枕的枕芯,所述枕芯本体的两端均设有从正面倾斜延伸至背面的弧槽,通过双臂穿过弧槽抱住枕芯,手臂放置在呈弧形凹陷的放置区,头部的下颌体抵在支撑部,放置在支撑部上两个圆弧形凸起之间,用于承受来自头部的重力,但在实际应用时,使用人员趴在办公桌上时,胸部和桌子边缘位置的会因为枕头的厚度太厚导致趴睡的位置太过于边缘,并且该枕头在搂睡时需要竖起,不同身高的人员的头部和桌子之间的距离不同,搂睡高度不适用的枕头会增加午睡人员睡觉的疲劳度。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背景技术中存在的技术缺陷,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趴睡护颈枕,解决了上述技术问题以及满足了实际需求,具体的技术方案如下所示:
一种趴睡护颈枕,包括枕芯本体,所述枕芯本体长度方向的两端均设有沿所述枕芯本体宽度方向设置的弧形槽,所述枕芯本体厚度方向设有沿所述弧形槽分隔的呈上下分布的上枕芯和下枕芯,所述上枕芯的中部设有沿枕芯本体宽度方向分布的U型槽,所述U型槽靠近人体颈部的一端设有朝向人体颈部延伸的垫块,所述下枕芯对应相邻于所述垫块的两侧分别设有延伸部一和延伸部二,所述上枕芯远离人体颈部的一侧对应所述弧形槽的侧边分别设有延伸部三和延伸部四,所述延伸部一、延伸部二、延伸部三和延伸部四的边缘处均呈圆弧形凸出。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上枕芯和下枕芯为一体式连接,所述枕芯本体的中部设有贯穿所述上枕芯和上枕芯的通孔。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枕芯本体长度方向的两端的弧形槽呈钳形,沿所述垫块朝向所述枕芯本体后端中部延伸设置,所述延伸部三和延伸部一呈上下分布形成弧形槽一,所述延伸部四和延伸部二呈上下分布形成弧形槽二。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枕芯本体端部的所述弧形槽一沿枕芯本体的前部至后部方向呈倾斜向下设置,所述弧形槽一靠近所述枕芯本体前部的一端设置在所述延伸部一上方,所述弧形槽一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延伸部三的下方。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枕芯本体端部的所述弧形槽二沿枕芯本体的前部至后部方向呈倾斜向下设置,所述弧形槽二靠近所述枕芯本体前部的一端设置在所述延伸部二上方,所述弧形槽二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延伸部四的下方。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垫块上沿的一侧朝向所述延伸部三的方向设有和所述延伸部三连接的弧形边一,所述垫块上沿的另一侧朝向所述延伸部四的方向设有和所述延伸部四连接的弧形边二。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垫块下沿和所述延伸部一之间设有朝向所述枕芯本体内延伸的弧形槽三,所述垫块下沿和所述延伸部二之间设有朝向所述枕芯本体内延伸的弧形槽四。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有益效果在于:
所述枕芯本体的两端设有弧形槽一和弧形槽二,所述弧形槽一和所述弧形槽二均沿枕芯本体的前部至后部方向呈倾斜向下设置,在使用时可以将枕头平放在桌面上,所述垫块的一侧朝向人体,夹设在人体和桌面边缘之间,双臂分别呈钳形环绕在所述弧形槽一和弧形槽二中,头部放置在所述U型槽上,所述延伸部一和所述延伸部二夹设在使用者两侧的肩膀和桌面边缘之间,使得使用人员在午睡时姿势更舒适,趴睡姿势更安全,适用的人群更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底部结构示意图。
其中:枕芯本体1、通孔101、弧形槽2、弧形槽一201、弧形槽二202、弧形槽三203、弧形槽四204、U型槽3、垫块4、上枕芯5、延伸部三501、延伸部四502、下枕芯6、延伸部一601、延伸部二602、弧形边一7、弧形边二8。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相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局限于如下的实施例中,并且本实用新型涉及本技术领域的相关必要部件,应当视为本技术领域内的公知技术,是本技术领域所属的技术人员所能知道并掌握的。
如图1所示,一种趴睡护颈枕,包括枕芯本体1,所述枕芯本体1长度方向的两端均设有沿所述枕芯本体1宽度方向设置的弧形槽2,所述枕芯本体1厚度方向设有沿所述弧形槽2分隔的呈上下分布的上枕芯5和下枕芯6,所述上枕芯5的中部设有沿枕芯本体1宽度方向分布的U型槽3,所述U型槽3靠近人体颈部的一端设有朝向人体颈部延伸的垫块4,所述下枕芯6对应相邻于所述垫块4的两侧分别设有延伸部一601和延伸部二602,所述上枕芯5远离人体颈部的一侧对应所述弧形槽2的侧边分别设有延伸部三501和延伸部四502,所述延伸部一601、延伸部二602、延伸部三501和延伸部四502的边缘处均呈圆弧形凸出。
本实用新型在结构上,所述枕芯本体1的两端分别设有弧形槽一201和弧形槽二202,所述弧形槽一201和所述弧形槽二202分别方便使用者在使用时呈环形抱住枕头,所述枕芯本体1的中部设有用于放置头部的U型槽3,在环抱时,使用者呈趴坐的姿势搂抱着枕头趴在桌子上,头部可以放置在U型槽3中,当采用环抱姿势抱持枕头的两端时,所述垫块4夹设在人体胸部和桌体边缘之间,所述延伸部一601和延伸部二602夹设在桌面边缘和使用者的腋下之间,可以在人体和坚硬的桌面边缘之间起到缓冲效果,增强使用时的舒适性,当采用不环抱直接趴在枕头上睡觉时,所述垫块4夹设在人体胸部和桌体边缘之间,所述延伸部一601和延伸部二602夹设在桌面边缘和使用者的腋肩膀之间,可以在人体和坚硬的桌面边缘之间起到缓冲效果,在不同的姿势下均可以起到有效的缓冲效果。
如图2所示,进一步的,在上述方案中,所述上枕芯5和下枕芯6为一体式连接,所述枕芯本体1的中部设有贯穿所述上枕芯5和上枕芯5的通孔101,所述通孔101设置在所述U型槽3中,在趴睡时可以将下巴定位放置在通孔101中,起到定位的效果。
如图1所示,进一步的,在上述方案中,所述枕芯本体1长度方向的两端的弧形槽2呈钳形,沿所述垫块4朝向所述枕芯本体1后端中部延伸设置,便于使用者在趴坐时可以双臂呈环形搂住枕头,所述延伸部三501和延伸部一601呈上下分布形成弧形槽一201,所述延伸部四502和延伸部二602呈上下分布形成弧形槽二202。
如图1所示,进一步的,在上述方案中,所述枕芯本体1端部的所述弧形槽一201沿枕芯本体1的前部至后部方向呈倾斜向下设置,所述弧形槽一201靠近所述枕芯本体1前部的一端设置在所述延伸部一601上方,所述弧形槽一201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延伸部三501的下方,需要说明的是,在人体趴坐时,手臂靠近肩膀的一端高于手肘的一端,故所述弧形槽一201靠近人体的一端呈高于另一端,更符合人体趴睡时的姿态。
如图3所示,进一步的,在上述方案中,所述枕芯本体1端部的所述弧形槽二202沿枕芯本体1的前部至后部方向呈倾斜向下设置,所述弧形槽二202靠近所述枕芯本体1前部的一端设置在所述延伸部二602上方,所述弧形槽二202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延伸部四502的下方,需要说明的是,在人体趴坐时,手臂靠近肩膀的一端高于手肘的一端,故所述弧形槽二202靠近人体的一端呈高于另一端,更符合人体趴睡时的姿态。
进一步的,在上述方案中,所述垫块4上沿的一侧朝向所述延伸部三501的方向设有和所述延伸部三501连接的弧形边一7,所述垫块4上沿的另一侧朝向所述延伸部四502的方向设有和所述延伸部四502连接的弧形边二8,在使用者趴坐时,所述弧形边一7和弧形边二8可以较契合的贴合在人体的肩膀前的两侧,提高人体趴坐时的舒适性。
进一步的,在上述方案中,所述垫块4下沿和所述延伸部一601之间设有朝向所述枕芯本体1内延伸的弧形槽三203,所述垫块4下沿和所述延伸部二602之间设有朝向所述枕芯本体1内延伸的弧形槽四204,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的所述枕芯本体1也可应用于晚上睡觉,在应用于床上晚睡时,使用者的头部放置在U型槽3中,所述垫块4垫设在人的颈部和床垫之间,在平躺时,人体两侧的肩部可以放置在所述弧形槽三203和所述弧形槽四204中,适用场景更广泛。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7)
1.一种趴睡护颈枕,其特征在于,包括枕芯本体(1),所述枕芯本体(1)长度方向的两端均设有沿所述枕芯本体(1)宽度方向设置的弧形槽(2),所述枕芯本体(1)厚度方向设有沿所述弧形槽(2)分隔的呈上下分布的上枕芯(5)和下枕芯(6),所述上枕芯(5)的中部设有沿枕芯本体(1)宽度方向分布的U型槽(3),所述U型槽(3)靠近人体颈部的一端设有朝向人体颈部延伸的垫块(4),所述下枕芯(6)对应相邻于所述垫块(4)的两侧分别设有延伸部一(601)和延伸部二(602),所述上枕芯(5)远离人体颈部的一侧对应所述弧形槽(2)的侧边分别设有延伸部三(501)和延伸部四(502),所述延伸部一(601)、延伸部二(602)、延伸部三(501)和延伸部四(502)的边缘处均呈圆弧形凸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趴睡护颈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枕芯(5)和下枕芯(6)为一体式连接,所述枕芯本体(1)的中部设有贯穿所述上枕芯(5)和上枕芯(5)的通孔(10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趴睡护颈枕,其特征在于,所述枕芯本体(1)长度方向的两端的弧形槽(2)呈钳形,沿所述垫块(4)朝向所述枕芯本体(1)后端中部延伸设置,所述延伸部三(501)和延伸部一(601)呈上下分布形成弧形槽一(201),所述延伸部四(502)和延伸部二(602)呈上下分布形成弧形槽二(20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趴睡护颈枕,其特征在于,所述枕芯本体(1)端部的所述弧形槽一(201)沿枕芯本体(1)的前部至后部方向呈倾斜向下设置,所述弧形槽一(201)靠近所述枕芯本体(1)前部的一端设置在所述延伸部一(601)上方,所述弧形槽一(201)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延伸部三(501)的下方。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趴睡护颈枕,其特征在于,所述枕芯本体(1)端部的所述弧形槽二(202)沿枕芯本体(1)的前部至后部方向呈倾斜向下设置,所述弧形槽二(202)靠近所述枕芯本体(1)前部的一端设置在所述延伸部二(602)上方,所述弧形槽二(202)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延伸部四(502)的下方。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趴睡护颈枕,其特征在于,所述垫块(4)上沿的一侧朝向所述延伸部三(501)的方向设有和所述延伸部三(501)连接的弧形边一(7),所述垫块(4)上沿的另一侧朝向所述延伸部四(502)的方向设有和所述延伸部四(502)连接的弧形边二(8)。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趴睡护颈枕,其特征在于,所述垫块(4)下沿和所述延伸部一(601)之间设有朝向所述枕芯本体(1)内延伸的弧形槽三(203),所述垫块(4)下沿和所述延伸部二(602)之间设有朝向所述枕芯本体(1)内延伸的弧形槽四(204)。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837373.9U CN219845774U (zh) | 2023-04-15 | 2023-04-15 | 一种趴睡护颈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837373.9U CN219845774U (zh) | 2023-04-15 | 2023-04-15 | 一种趴睡护颈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845774U true CN219845774U (zh) | 2023-10-20 |
Family
ID=883257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0837373.9U Active CN219845774U (zh) | 2023-04-15 | 2023-04-15 | 一种趴睡护颈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845774U (zh) |
-
2023
- 2023-04-15 CN CN202320837373.9U patent/CN219845774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9845774U (zh) | 一种趴睡护颈枕 | |
CN214317536U (zh) | 一种塑形美臀椅 | |
CN205963638U (zh) | 一种午睡枕 | |
CN211632666U (zh) | 一种趴枕 | |
ES2013492A6 (es) | Almohada, particularmente adecuada para evitar yno reducir los ronquidos. | |
CN214258643U (zh) | 一种新型上班族午休神器 | |
CN203646845U (zh) | 一种坐姿休息枕 | |
CN107772957B (zh) | 一种午睡枕 | |
CN213605419U (zh) | 一种组合式靠枕 | |
CN215650341U (zh) | 一种多睡姿护理枕头 | |
CN220384805U (zh) | 一种防压疮的枕头垫体 | |
CN220256201U (zh) | 枕头 | |
CN217547622U (zh) | 一种可调午睡枕 | |
CN201029633Y (zh) | 多功能座椅 | |
CN219460701U (zh) | 便于办公人员休息的办公座椅 | |
CN220832557U (zh) | 枕头 | |
CN215583619U (zh) | 一种组合多功能枕 | |
CN210989472U (zh) | 一种午睡枕 | |
CN212233959U (zh) | 一种新型模块式枕头 | |
CN218588742U (zh) | 一种多功能枕头 | |
CN221671290U (zh) | 睡枕 | |
CN216166431U (zh) | 一种趴睡枕 | |
CN220778028U (zh) | 一种弹性透气防落枕 | |
CN219020748U (zh) | 一种分体式伸缩枕 | |
CN107836939A (zh) | 一种用于桌面午睡的头部支撑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