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841576U - 高温地热蒸汽蓄热供暖系统 - Google Patents

高温地热蒸汽蓄热供暖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841576U
CN219841576U CN202321089418.5U CN202321089418U CN219841576U CN 219841576 U CN219841576 U CN 219841576U CN 202321089418 U CN202321089418 U CN 202321089418U CN 219841576 U CN219841576 U CN 21984157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eam heat
storage tank
heat storage
heating system
convey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089418.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瑞军
邵德廷
汪浩
李笑天
程国绪
刘向群
李斌
王洪亮
郑若思
宋现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bei Green Energy Geothermal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bei Green Energy Geothermal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bei Green Energy Geothermal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bei Green Energy Geothermal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089418.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84157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84157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84157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高温地热蒸汽蓄热供暖系统,包括输送泵、换热器以及蒸汽蓄热罐。输送泵能够将高温地井内的高温介质进行压力输送。换热器具有热媒通道和冷媒通道,热媒通道的一端通过连接管路与输送泵的出口连通,另一端能够与回灌井连通,冷媒通道能够与用户的采暖设备进行连通。连接管路上设有两个连接端口。蒸汽蓄热罐具有进口和出口,蒸汽蓄热罐的井口和蒸汽蓄热罐的出口分别与两个连接端口相连通,蒸汽蓄热罐能够在白天对输送泵传递而来的高温介质进行存储,并在夜晚与输送泵共同向换热器输送高温介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高温地热蒸汽蓄热供暖系统能够有效的避免热量的损失,同时能够增加的供暖能力,实用性强。

Description

高温地热蒸汽蓄热供暖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地热能利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温地热蒸汽蓄热供暖系统。
背景技术
地热资源的开发可取代燃煤锅炉用于城乡供热,地热水供热比其他能源供热具有节省矿物燃料和不造成城市大气污染的特殊优点,作为一种可供选择的新能源。关于地热资源的供暖利用,通常是高温地井内采集到的高温介质(汽水混合物)直接传递至用户的采暖设备,再通过供暖设备且冷却后导入回灌井。
现有技术中,供暖工作涉及到白天和夜晚,受昼夜温差的影响较大,高温介质传递给供暖设备时,用户夜晚所需要的供热量要大于白天的供热量,因此高温介质通过供暖设备后,白天所产生的回灌水温度要大于夜晚产生的会灌水温度,此时势必会造成能量的损失,实用性较差。另外涉及到夜晚的温度较低时,即使将输送泵的扬程设置到最大,高温介质所能够提供的热量可能依然无法保证用户的热量需求,供暖能力较差,实用性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高温地热蒸汽蓄热供暖系统,旨在能够解决现有的供暖系统实用性差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高温地热蒸汽蓄热供暖系统,包括输送泵、换热器以及蒸汽蓄热罐;所述输送泵用于将高温地井内的高温介质进行压力输送;所述换热器具有热媒通道和冷媒通道,所述热媒通道的一端通过连接管路与输送泵的出口连通,另一端用于与回灌井连通,所述冷媒通道用于与用户的采暖设备进行连通;所述连接管路上设有两个连接端口;所述蒸汽蓄热罐具有进口和出口,所述蒸汽蓄热罐的井口和所述蒸汽蓄热罐的出口分别与两个所述连接端口相连通,所述蒸汽蓄热罐用于在白天对所述输送泵传递而来的高温介质进行存储,并在夜晚与所述输送泵共同向所述换热器输送高温介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连接管路上设有第一阀门,所述第一阀门位于两个所述连接端口之间。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换热器为板式换热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蒸汽蓄热罐包括罐体、输送管、换热管、输出管以及压力泵;所述罐体具有储存腔;所述输送管的一端为所述蒸汽蓄热罐进口,所述输送管的另一端伸入至所述储存腔中;所述换热管位于所述储存腔中,所述换热管的一端与所述输送管的另一端连通;所述输出管的一端与所述储存腔连通,所述输出管的另一端为所述蒸汽蓄热罐出口;所述压力泵设置在所述输出管上。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换热管呈蛇形设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罐体的顶部设有排气阀。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输送管和输出管上均设有第二开闭阀门。
本实现方式中,在换热器与输送泵之间设置了蒸汽蓄热罐,能够在白天对连接管路中的部分高温介质进行收集并储存,且在夜晚与输送泵共同进行供热工作,能够有效的降低白天与黑夜的回灌水温度差,避免能量的损失,同时夜晚供暖的过程中,在输送泵的基础上额外增加了供暖保障,使整体的供暖能力增加,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高温地热蒸汽蓄热供暖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高温地热蒸汽蓄热供暖系统的蒸汽蓄热罐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高温地热蒸汽蓄热供暖系统的蒸汽蓄热罐俯视结构示意图(剖视);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高温地热蒸汽蓄热供暖系统的排气阀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输送泵;20、换热器;30、蒸汽蓄热罐;31、罐体;32、输送管;33、输出管;34、压力泵;35、排气阀;351、圆筒;352、固定环;353、锁紧盖;354、封堵球;355、压力传感器;356、弹簧;36、第二阀门;37、换热管;40、连接管路;41、第一阀门;50、用于的采暖设备;60、回灌井。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一并参阅图1,现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高温地热蒸汽蓄热供暖系统进行说明。所述高温地热蒸汽蓄热供暖系统,包括输送泵10、换热器20以及蒸汽蓄热罐30。输送泵10能够将高温地井内的高温介质进行压力输送。换热器20具有热媒通道和冷媒通道,热媒通道的一端通过连接管路40与输送泵10的出口连通,另一端能够与回灌井60连通,冷媒通道能够与用户的采暖设备进行连通。连接管路40上设有两个连接端口。蒸汽蓄热罐30具有进口和出口,蒸汽蓄热罐30的井口和蒸汽蓄热罐30的出口分别与两个连接端口相连通,蒸汽蓄热罐30能够在白天对输送泵10传递而来的高温介质进行存储,并在夜晚与输送泵10共同向换热器20输送高温介质。
本实施例提供的高温地热蒸汽蓄热供暖系统,与现有技术相比,在换热器20与输送泵10之间设置了蒸汽蓄热罐30,能够在白天对连接管路40中的部分高温介质进行收集并储存,且在夜晚与输送泵10共同进行供热工作,能够有效的降低白天与黑夜的回灌水温度差,避免能量的损失,同时夜晚供暖的过程中,在输送泵10的基础上额外增加了供暖保障,使整体的供暖能力增加,实用性强。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连接管路40可以采用如图1所示结构。参见图1,连接管路40上设有第一阀门41,第一阀门41位于两个连接端口之间。第一阀门41能够在白天对连接管路40的开合度进行调节,进而能够保证连接管路40内的高温直接能够直接进入至蒸汽蓄热罐30中,便于对传递至换热器20中的高温介质量进行控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换热器20可以采用如图1所示结构。参见图1,换热器20为板式换热器20。板式换热器20是液—液、液—汽进行热交换的理想设备,它具有换热效率高、热损失小、结构紧凑轻巧、占地面积小、应用广泛、使用寿命长等特点,在此能够保证热交换效果,同时能够适应高温介质。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蒸汽蓄热罐30可以采用如图2至图3所示结构。参见图2至图3,蒸汽蓄热罐30包括罐体31、输送管32、换热管37、输出管33以及压力泵34。罐体31具有储存腔。输送管32的一端为蒸汽蓄热罐30进口,输送管32的另一端伸入至储存腔中。换热管37位于储存腔中,换热管37的一端与输送管32的另一端连通。输出管33的一端与储存腔连通,输出管33的另一端为蒸汽蓄热罐30出口。压力泵34设置在输出管33上。
罐体31能够保证对高温介质进行存储,而输送管32能够将连接管路40中的高温介质导入至罐体31中,并通过换热管37,因为高温介质为汽液混合物,而汽体在进入罐体31内部后,会向上漂浮,此时与罐体31内部的液体热交换效果较差,另外罐体31上通常会设置排气阀35,导致汽体携带热量的损失,而换热管37能够为高温介质提供充足的行程,以保证高温介质能够与罐体31内部的液体进行充分的热交换。该种结构能够保证对多余的高温介质进行收集的同时,还能够防止热量的损失。压力泵34可在夜晚与输送泵10同时工作,增加供暖能力。
另外,罐体31就有保温功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换热管37可以采用如图3所示结构。参见图3,换热管37呈蛇形设置,该种结构能够保证增大进入罐体31内高温介质的行程,进而保证高温介质与罐体31内部的液体进行充分的热交换。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蒸汽蓄热罐30可以采用如图2所示结构。参见图2,在罐体31的顶部设有出气阀。
因为高温介质为气液混合物,所以进入储存腔内部的高温介质除了水外还有蒸汽,因此罐体31内部的压强需要及时平衡,以防止储存腔内的压力过大。
排气阀35可包括圆筒351、固定环352、锁紧盖353、封堵球354、弹簧356以及压力传感器355。圆筒351固设在罐体31上,圆筒351具有与储存腔连通的管腔。固定环352固设在管腔中,且与管腔同轴设置,固定环352上具有圆孔。锁紧盖353位于罐体31的外侧,且与圆筒351螺纹连接,锁紧盖353上设有与管腔连通的气孔。封堵球354位于固定环352与锁紧盖353之间。弹簧356位于固定环352与锁紧盖353之间,且一端与锁紧盖353抵接,另一端与封堵球354抵接,能够弹动封堵球354,使封堵球354具有保持对圆孔进行封堵的趋势。压力传感器355设置在弹簧356与锁紧盖353之间,以监测弹簧356的弹力。
该种结构能够根据储存腔内的排气压力对封堵球354的开启压力进行调节,以保证储存腔内的压力恒定,保护罐体31的同时,防止热量的损失。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蒸汽蓄热罐30可以采用如图2所示结构。参见图2,输送管32和输出管33上均设有第二阀门36,第二阀门36可保证蒸汽蓄热罐30白天蓄热,夜晚工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高温地热蒸汽蓄热供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输送泵、换热器以及蒸汽蓄热罐;所述输送泵用于将高温地井内的高温介质进行压力输送;所述换热器具有热媒通道和冷媒通道,所述热媒通道的一端通过连接管路与输送泵的出口连通,另一端用于与回灌井连通,所述冷媒通道用于与用户的采暖设备进行连通;所述连接管路上设有两个连接端口;所述蒸汽蓄热罐具有进口和出口,所述蒸汽蓄热罐的井口和所述蒸汽蓄热罐的出口分别与两个所述连接端口相连通,所述蒸汽蓄热罐用于在白天对所述输送泵传递而来的高温介质进行存储,并在夜晚与所述输送泵共同向所述换热器输送高温介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温地热蒸汽蓄热供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路上设有第一阀门,所述第一阀门位于两个所述连接端口之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温地热蒸汽蓄热供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为板式换热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温地热蒸汽蓄热供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蓄热罐包括罐体、输送管、换热管、输出管以及压力泵;所述罐体具有储存腔;所述输送管的一端为所述蒸汽蓄热罐进口,所述输送管的另一端伸入至所述储存腔中;所述换热管位于所述储存腔中,所述换热管的一端与所述输送管的另一端连通;所述输出管的一端与所述储存腔连通,所述输出管的另一端为所述蒸汽蓄热罐出口;所述压力泵设置在所述输出管上。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高温地热蒸汽蓄热供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呈蛇形设置。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高温地热蒸汽蓄热供暖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罐体的顶部设有排气阀。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高温地热蒸汽蓄热供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管和输出管上均设有第二开闭阀门。
CN202321089418.5U 2023-05-08 2023-05-08 高温地热蒸汽蓄热供暖系统 Active CN21984157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089418.5U CN219841576U (zh) 2023-05-08 2023-05-08 高温地热蒸汽蓄热供暖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089418.5U CN219841576U (zh) 2023-05-08 2023-05-08 高温地热蒸汽蓄热供暖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841576U true CN219841576U (zh) 2023-10-17

Family

ID=883025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089418.5U Active CN219841576U (zh) 2023-05-08 2023-05-08 高温地热蒸汽蓄热供暖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84157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968784B2 (en) Flexible coal-fired power generation system and operation method thereof
CN108224535B (zh) 一种火电厂热电联产与压缩空气储能互补集成系统
CN102032612A (zh) 利用直接空冷机组余热供热的热电联产节能装置及方法
CN111306787A (zh) 一种半开式高温热泵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CN102022770A (zh) 利用直接空冷机组余热供热的热电联产节能装置及方法
CN213454414U (zh) 一种自然冷却式控温机
CN216408920U (zh) 一种双热源热工混合压缩热泵蒸汽系统
CN219841576U (zh) 高温地热蒸汽蓄热供暖系统
CN200940826Y (zh) 可实现低疏冷段端差的卧式加热器
CN201836967U (zh) 利用直接空冷机组余热供热的热电联产节能装置
CN102410747B (zh) 多级增压节能换热器
CN207280002U (zh) 空气源热泵压缩机排气保护装置
CN213207819U (zh) 一种用于热电联产梯级供热的余能回收系统
CN218495396U (zh) 一种热电冷联产机组水汽循环系统
CN207513691U (zh) 一种太阳能与压缩空气耦合储能的chp集成装置
CN201836969U (zh) 利用直接空冷机组余热供热的热电联产节能装置
CN210602291U (zh) 一种承压一体式太阳能热水器
CN201396954Y (zh) 模块化承压式太阳能集热装置
CN220728973U (zh) 乏汽余热回收系统和空气冷凝系统
CN211695989U (zh) 一种锅炉加热节能系统
CN204388643U (zh) 凝汽式电站凝汽器汽室抽真空系统
CN219367991U (zh) 一种热管余热回收装置
CN219530811U (zh) 一种储能供热装置
CN214891952U (zh) 一种热储能系统装置
CN211855006U (zh) 一种相变式换热器的余热利用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