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815377U - 冷却塔循环水污泥沉淀分离装置 - Google Patents

冷却塔循环水污泥沉淀分离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815377U
CN219815377U CN202321057033.0U CN202321057033U CN219815377U CN 219815377 U CN219815377 U CN 219815377U CN 202321057033 U CN202321057033 U CN 202321057033U CN 219815377 U CN219815377 U CN 21981537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layer
water collecting
layers
sediment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057033.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永胜
曾亚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Ace Cooling Refriger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Ace Cooling Refriger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Ace Cooling Refriger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Ace Cooling Refriger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057033.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81537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81537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81537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冷却塔循环水污泥沉淀分离装置,属于冷却塔的流体循环设备技术领域。它包括集水盆,包括多块集水层以及布设在集水层之间的沉淀层,所述沉淀层的高度低于集水层的高度,所述沉淀层至少具有一个排水口;阻流坝,围设于排水口的外周,且具有一定的高度;所述沉淀层的两侧各自设置有至少两块集水层,间隔所述沉淀层的集水层水平放置,邻近所述沉淀层的集水层朝向沉淀层以向下的坡度平滑倾斜;其中:所述阻流坝的高度大于邻近所述沉淀层的集水层的最低点高度,小于或等于邻近所述沉淀层的集水层的最高点高度。本实用新型利用冷却塔出水盆敞开式、大平面空间特性,能够沉淀分离大部分污泥,降低系统能耗。

Description

冷却塔循环水污泥沉淀分离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冷却塔的流体循环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冷却塔循环水污泥沉淀分离装置。
背景技术
机械通风开式横流冷却塔,冷却塔风机位于塔体中间顶部,塔体两侧为独立的进水洒水盘和散热填料。冷却循环热水从上部进水到洒水盘,通过洒水盘上扩散喷头喷洒到散热填料上,冷却后水流经冷却塔底部集水盆汇聚后由出水口流出。冷却空气从两侧散热填料进风口横向流入,与流经填料的热水接触产生蒸发换热后,热空气从由冷却塔中间顶部风机抽出。即该类型开式横流冷却塔特性为,冷却水流自上而下,冷却空气两侧横向流入,上部出风;两侧独立进水、进风、蒸发换热,热空气汇聚后由中间顶部轴流风机抽出。
冷却循环热水通过冷却塔进水洒水盘扩散到散热填料上,与大气中的空气蒸发换热后,汇聚到集水盆出水口回流到系统。冷却塔长期运行后,空气中大量的粉尘、离子融入循环水中,与冷却循环水中微生物形成生物淤泥。生物黏泥在冷却系统、换热器、管壁、冷却塔等低处附着。而这些粘泥附着后不只大大影响换热器换热效率,还对系统循环阻力产生较大影响,造成运行能耗上升。
由于冷却塔通常位于冷却系统的最高处,而冷却塔集水盆通常位于冷却塔最低处,冷却塔出水口又位于集水盆的下凹最低点。并且,冷却塔集水盆自身也具有开放式大平面特性,因此如果将冷却循环水中粘泥主要在集水盆上沉积,日常清理运维工作会比在冷却系统换热器、管壁等处便捷,且不影响冷却系统能耗性能。但是,由于冷却塔集水盆、出水口汇流流速较高,导致冷却循环水中粘泥因只能在系统低流量下,部分在冷却塔集水盆上沉积,大部分的粘泥还是进入冷却系统里面,造成日常冷却水处理工作大、成本高,系统能耗影响大的问题。
不仅如此,冷却塔集水盆长时间沉积的部分粘泥,需要清理时必须停止冷却系统循环水运行。如果冷却循环水正常运行过程中清理,大量的粘泥会被集水盆最低处的出水口吸入,再次进入到冷却循环水系统中,进一步给冷却水的日常处理工作带来不利的影响,同时也增加了系统能耗。
实用新型内容
1、要解决的问题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冷却塔循环水污泥沉淀分离装置,利用冷却塔集水盆敞开式、大平面空间特性,营造层流沉淀区,沉淀分离大部分污泥,减少冷却循环水系统水处理工作,降低系统能耗。
2、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冷却塔循环水污泥沉淀分离装置,包括:
集水盆,包括多块集水层以及布设在集水层之间的沉淀层,所述沉淀层的高度低于集水层的高度,所述沉淀层至少具有一个排水口;
阻流坝,围设于排水口的外周,且具有一定的高度;
所述沉淀层的两侧各自设置有至少两块集水层,间隔所述沉淀层的集水层水平放置,邻近所述沉淀层的集水层朝向沉淀层以向下的坡度平滑倾斜;其中
所述阻流坝的高度大于邻近所述沉淀层的集水层的最低点高度,小于或等于邻近所述沉淀层的集水层的最高点高度。
优选的,所述阻流坝的底部与沉淀层紧密贴合,所述阻流坝的顶部呈锯齿状。
优选的,所述排水口一上设置有过滤网。
优选的,所述沉淀层还至少具有一个排污口。
优选的,还包括至少一个集水槽,至少一个集水槽设置于集水盆的底部并一一连通所述排水口,所述集水槽包括:
承载面,竖直连接于沉淀层底部,并设置有一个出水口;
落水面,倾斜连接于沉淀层底部,并使得所述排水口在所述集水槽上的正投影完全落在落水面上;以及
连接所述承载面和所述落水面的安装面,所述安装面上设置有排污口二;
所述承载面、所述落水面、以及所述安装面限定得到所述集水槽。
3、有益效果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通过冷却塔集水盆出水口周围,根据冷却塔设计水流量与集水盆面积,设置高于集水盆一定高度的阻流坝,使得冷却循环水于集水盆最低处汇流至出水口过程中,不会产生直接冲刷水流,而时变成越过阻流坝顶部才进入排水口;而低于阻流坝高度内的集水盆区域形成层流状态,使冷却循环水中散状粘泥于层流区不断沉淀汇聚,最后由阻流坝外设置的排污口自动或人工清理排出;
(2)本实用新型一方面通过使所述阻流坝的底部与沉淀层紧密贴合,不产生渗流状态;另一方面使所述阻流坝的顶部呈锯齿状,均匀切割分化水流;
(3)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易于制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实施例中的一种冷却塔循环水污泥沉淀分离装置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实施例中的一种冷却塔循环水污泥沉淀分离装置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实施例中的阻流坝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实施例中的落水槽结构示意图;
图中:100、集水盆;110、集水层;120、沉淀层;130、排水口;140、排污口一;200、阻流坝;300、集水槽;310、承载面;311、出水口;320、落水面;330、安装面;331、排污口二。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具体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冷却塔循环水污泥沉淀分离装置,其能够使得冷却循环水于集水盆最低处汇流至出水口过程中,不会产生直接冲刷水流,而时变成越过阻流坝顶部才进入出水口区;而低于阻流坝高度内的集水盆区域形成层流状态,使冷却循环水中散状粘泥于层流区不断沉淀汇聚,最后由阻流坝外设置的排污口自动或人工清理排出。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考图1~4,本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冷却塔循环水污泥沉淀分离装置,包括:
集水盆100,包括多块集水层110以及布设在集水层110之间的沉淀层120,所述沉淀层120的高度低于集水层110的高度,所述沉淀层120至少具有一个排水口130;
阻流坝200,围设于排水口130的外周,且具有一定的高度;
所述沉淀层120的两侧各自设置有至少两块集水层110,间隔所述沉淀层120的集水层110水平放置,邻近所述沉淀层120的集水层110朝向沉淀层120以向下的坡度平滑倾斜;所述沉淀层120还至少具有一个排污口;其中
所述阻流坝200的高度大于邻近所述沉淀层120的集水层110的最低点高度,小于或等于邻近所述沉淀层120的集水层110的最高点高度。
需要说明的是,本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集水盆100中,集水层110内填充有散热填料,如碳粉等。集水层110与布设在集水层110之间的沉淀层120之间间隔设置,示例性的,每两块集水层110之间间隔设置一块沉淀层120。二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设置,只要能够保证正常水循环,且换热后的冷却循环水能够在集水盆100上形成层流即可。沉淀层120的高度低于集水层110的高度,示例性的,沉淀层120为设置两块集水层110之间的U型槽,从而使得沉淀层120上的排水口130位于集水盆100的最底端。
阻流坝200,围设于排水口130的外周,且具有一定的高度。其中,所述阻流坝200的高度大于邻近所述沉淀层120的集水层110的最低点高度,小于或等于邻近所述沉淀层120的集水层110的最高点高度,具体可以根据冷却塔设计水流量与集水盆100面积进行设置。设置高于集水盆100一定高度的阻流坝200,使得冷却循环水于集水盆100最低处汇流至出水口过程中,不会产生直接冲刷水流,而时变成越过阻流坝200顶部才进入出水口区;而低于阻流坝200高度内的集水盆100区域形成层流状态,使冷却循环水中散状粘泥于层流区不断沉淀汇聚,最后由阻流坝200外设置的排污口自动或人工清理排出。也就解决了大量的粘泥会被集水盆100最低处的出水口吸入,再次进入到冷却循环水系统中,进一步给冷却水的日常处理工作带来不利的影响,同时也增加了系统能耗的问题。优选的,所述阻流坝200的顶部还可以设置一个筛网。
常规工况下,冷却循环水大部分落在集水层110,由于沉淀层120高度较低,且邻近所述沉淀层120的集水层110具有一定的坡度,冷却循环水会缓慢汇流至沉淀层120。由于冷却循环水中附着有粘泥,在阻流坝200外侧的集水盆100区域冷却循环水形成层流状态,这些散状粘泥于层流区不断沉淀汇聚,并经过排污口一140排出;可以理解的是,由于阻流坝200围设于排水口130的外周,且具有一定的高度,此时层流状态的冷却循环水不会越过阻流坝200,也就不会再次进入到冷却循环水系统中;随着汇聚的水流不断增加,此时若阻流坝200的高度过小,示例性的,若阻流坝200的高度小于邻近所述沉淀层120的集水层110的最低点,此时散状粘泥还未经过层流沉淀,就随着冷却循环水越过阻流坝200,导致大量粘泥再次进入冷却循环水系统;另一方面,若阻流坝200的设计的高度过高,例如,阻流坝200的高度高于邻近所述沉淀层120的集水层110的最高点,也就是阻流坝200的高度高于其两侧集水层110的高度,随着水流不断汇聚,由于无法越过阻流坝200顶部,夹杂着散状粘泥的冷却循环水分布在集水层110上,经过沉淀后,导致整个集水层110的散热性能都受到影响。
本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阻流坝200的高度大于邻近所述沉淀层120的集水层110的最低点高度,小于或等于邻近所述沉淀层120的集水层110的最高点高度。优选的方案中,所述阻流坝200的高度等于邻近所述沉淀层120的集水层110的最高点。显然的是,随着水流不断汇聚,夹杂着散状粘泥的冷却循环水虽然也会分布在集水层110上,但其分布仅仅局限于邻近所述沉淀层120的集水层110,而又由于冷却循环水始终处于层流状态,沉淀在邻近沉淀层120的集水层110上的淤泥也较少,对其散热性能影响也较小。
此外,由于本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阻流坝200,所述阻流坝200的底部与沉淀层120紧密贴合,不产生渗流,所述阻流坝200的顶部呈锯齿状,能够均匀切割分化水流,避免涡流带动淤泥进入到冷却循环水系统中。
为了进一步消除涡流以及过滤淤泥,进行清洗,还可以在所述排水口130一上设置有过滤网,所述过滤网可以为消涡流过滤网。
由前述方案可知,当系统工况中冷却循环水流量过大时,仍然会有少量的粘泥随着冷却循环水通过排水口130排出到冷却循环水系统中。为进一步消除粘泥,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至少一个集水槽300,至少一个集水槽300设置于集水盆100的底部并一一连通所述排水口130,所述集水槽300包括:
承载面310,竖直连接于沉淀层120底部,并设置有一个出水口311;
落水面320,倾斜连接于沉淀层120底部,并使得所述排水口130在所述集水槽300上的正投影完全落在落水面320上;以及
连接所述承载面310和所述落水面320的安装面330,所述安装面330上设置有排污口二331;
所述承载面310、所述落水面320、以及所述安装面330限定得到所述集水槽300。
通过利用集水槽300,对冷却循环水中的污泥进行沉淀、汇聚,并最终通过排污口二331排出,进一步减小了冷却循环水系统能耗。
值得说明的是,本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排水口130在所述集水槽300上的正投影完全落在落水面320上,进而使得冷却循环水经排水口130落入集水槽300后首先落在落水面320上,再在所述集水槽300汇聚、沉淀,最终由所述出水口排出。
若冷却循环水流量较大,冷却循环水经排水口130落入集水槽300后容易产生涡流,此时利用落水面320能够一定程度上消除入流的势能。
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出水口在所述承载面310上的安装位置应当至少距离所述安装面330有一定的距离,以进一步防止涡流的影响。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冷却塔循环水污泥沉淀分离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5)

1.冷却塔循环水污泥沉淀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集水盆,包括多块集水层以及布设在集水层之间的沉淀层,所述沉淀层的高度低于集水层的高度,所述沉淀层至少具有一个排水口;
阻流坝,围设于排水口的外周,且具有一定的高度;
所述沉淀层的两侧各自设置有至少两块集水层,间隔所述沉淀层的集水层水平放置,邻近所述沉淀层的集水层朝向沉淀层以向下的坡度平滑倾斜;其中
所述阻流坝的高度大于邻近所述沉淀层的集水层的最低点高度,小于或等于邻近所述沉淀层的集水层的最高点高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塔循环水污泥沉淀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流坝的底部与沉淀层紧密贴合,所述阻流坝的顶部呈锯齿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塔循环水污泥沉淀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口一上设置有过滤网。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塔循环水污泥沉淀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层还至少具有一个排污口一。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塔循环水污泥沉淀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个集水槽,至少一个集水槽设置于集水盆的底部并一一连通所述排水口,所述集水槽包括:
承载面,竖直连接于沉淀层底部,并设置有一个出水口;
落水面,倾斜连接于沉淀层底部,并使得所述排水口在所述集水槽上的正投影完全落在落水面上;以及
连接所述承载面和所述落水面的安装面,所述安装面上设置有排污口二;
所述承载面、所述落水面、以及所述安装面限定得到所述集水槽。
CN202321057033.0U 2023-05-06 2023-05-06 冷却塔循环水污泥沉淀分离装置 Active CN21981537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057033.0U CN219815377U (zh) 2023-05-06 2023-05-06 冷却塔循环水污泥沉淀分离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057033.0U CN219815377U (zh) 2023-05-06 2023-05-06 冷却塔循环水污泥沉淀分离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815377U true CN219815377U (zh) 2023-10-13

Family

ID=882788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057033.0U Active CN219815377U (zh) 2023-05-06 2023-05-06 冷却塔循环水污泥沉淀分离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81537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258549A (zh) 一种水循环蒸发换热冷却式冷凝器
CN219815377U (zh) 冷却塔循环水污泥沉淀分离装置
CN112325425B (zh) 一种用于室内的空气除异味设备
CN117249697A (zh) 分体式喷淋水幕发生装置的使用方法
CN205138250U (zh) 一种改进的冷却塔
CN213956051U (zh) 一种底部进风型闭式冷却/冷凝设备
CN210980279U (zh) 一种具有雨水收集过滤功能的数据中心空调补水系统
CN112460693A (zh) 一种回收空调冷凝水新风装置
CN220708200U (zh) 一种自洁式冷却塔积水盘结构
CN217888302U (zh) 一种带冷却功能的湿式静电油烟净化设备
CN209894027U (zh) 一种冷却塔防污排污装置及其冷却塔
CN221005441U (zh) 一种冷凝水回收装置
CN205014699U (zh) 一种高效换热型蒸发式冷凝器
CN220779385U (zh) 一种工厂集中和循环用水设备
CN219140973U (zh) 一种工业空调散热器
CN218237765U (zh) 空气净化器
CN220187530U (zh) 一种冷却塔出水平衡装置及其吸水弯头和u形出水接头
CN213455107U (zh) 一种自洁式自动排污的冷却塔集水盘
CN217716016U (zh) 四面进风开式横流冷却塔
CN220656523U (zh) 一种翼片式菱形管沉淀装置
CN213803270U (zh) 一种化学除油器
CN220649215U (zh) 一种空调冷却水塔除杂格栅板
CN217560451U (zh) 冷却塔喷淋水净化系统及制冷设备
CN215572259U (zh) 一种冷却系统回水温度缓冲装置
CN216523211U (zh) 一种具有水循环功能的丝堵式闭式冷却塔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