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812387U - 加热装置 - Google Patents

加热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812387U
CN219812387U CN202223274051.2U CN202223274051U CN219812387U CN 219812387 U CN219812387 U CN 219812387U CN 202223274051 U CN202223274051 U CN 202223274051U CN 219812387 U CN219812387 U CN 21981238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vity
heating
heat
heating device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274051.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成
郭佳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Woer Heat Shrinkable Materi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Woer Heat Shrinkable Mate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Woer Heat Shrinkable Mate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Woer Heat Shrinkable Materi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274051.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81238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81238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81238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1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agriculture
    • Y02A40/25Greenhouse technology, e.g. cooling systems therefor

Landscapes

  • Resistance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缩伞裙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加热装置。加热装置包括壳体和加热机构,壳体具有相邻的第一腔、第二腔及至少一个连通第一腔和第二腔的通孔,通孔用于限位热缩伞裙使伞裙段位于第一腔内且热缩段位于第二腔内。加热机构设于第二腔内,以用于对热缩段加热。采用分隔为第一腔和第二腔的壳体可以将热缩伞裙的热缩段和伞裙段分层设置,且只在第二腔内设置加热机构,以在第二腔内单独对热缩段加热,提升伞裙段扩张性能的稳定,避免伞裙段产生形变,有效解决现有的电加热装置无差别加热无法应用于热缩伞裙的技术问题,同时第一腔的设置能减少第二腔内的温度流失,省去油浴加热产生油烟污染、油渍污染导致需要清洗油污的步骤,降低成本。

Description

加热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缩伞裙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多地方用电需求急速增加,因此有必要加强电路的绝缘保护,热缩伞裙管作为绝缘保护常用产品,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但热缩伞裙与一般的热缩管不同,由于其伞裙结构的原因,在扩张时需要对下半部分的直筒部分进行加热再扩张,扩张过程中,扩张模具会作用至热缩伞裙的整体,为了保持其上半部分良好的绝缘和保护作用,上半部分是不能进行加热的,否则会在下半部分的扩张过程中因模具挤压产生变形,破坏上半部分的伞裙强度、无法支持线缆之间的安全爬电距离。
相关技术中,对物料的加热方式一般是油浴和电加热两种方式;针对热缩伞裙,采用油浴仅能将热缩伞裙的直筒部分浸泡于加热油中进行加热,在后续扩张工序冷却时会混入水分,降低介质油的分解温度,从而产生油烟,污染环境,且热缩伞裙表面附着的油需要用水清洗,成本较高;而现有的电加热装置只能对物料整体进行无差别加热,若针对热缩伞裙进行加热达不到维持热缩伞裙的上半部分具有稳定的保护作用的效果,亟待设计出一款适用于热缩伞裙的加热设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加热装置,旨在解决现有的电加热装置无差别加热无法应用于热缩伞裙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加热装置,用于热缩伞裙扩张前的预热,所述热缩伞裙包括热缩段和伞裙段,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加热装置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具有间隔的第一腔和第二腔,所述壳体还开设有至少一个通孔,至少一个所述通孔连通所述第一腔和所述第二腔,所述通孔用于限位所述热缩伞裙,使得所述伞裙段位于所述第一腔内,且所述热缩段位于所述第二腔内;和
加热机构,所述加热机构设于所述第二腔内,所述加热机构用于对所述热缩段加热。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加热装置还包括有防粘圈,所述防粘圈设于所述通孔处,并包裹所述通孔的边缘。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
主体壳,所述主体壳设有容槽;
中隔件,所述中隔件设于所述容槽内,并将所述容槽分隔为所述第二腔和保温槽,所述中隔件开设连通所述第二腔和所述保温槽的所述通孔;及
盖板,所述盖板盖设于所述保温槽的槽口,并与所述主体壳和所述中隔件围合形成所述第一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通孔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通孔间隔且阵列排布。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壳体还包括多个隔板,每一所述隔板设于相邻两个所述通孔之间,以将所述第一腔分隔为多个子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多个所述盖板,一所述盖板用于盖合一所述子腔;
且/或,所述中隔件与所述隔板为一体成型结构;或,所述隔板与所述盖板为一体成型结构;
且/或,所述子腔的内壁设有限位件,所述盖板设于所述限位件背向所述中隔件的一侧,并与所述限位件可拆卸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加热机构包括相互间隔的多个加热组件,多个加热组件分别沿第一方向和/或第二方向设置,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呈夹角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一所述加热组件包括:
两个固定管,两个所述固定管分别设于所述壳体正对的两侧;和
加热管,所述加热管设于所述第二腔内,所述加热管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固定管可拆卸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壳体背向所述第一腔的一侧设有连通所述第二腔的第一穿孔;
所述加热装置还包括热扩散组件,所述热扩散组件的一端设有扩散件,所述热扩散组件穿设于所述第一穿孔中,使所述扩散件伸入所述第二腔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壳体背向所述第一腔的一侧设有连通所述第二腔的第二穿孔;
所述加热装置还包括测温件,所述测温件穿设于所述第二穿孔,且一端伸入所述第二腔内。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采用分隔有不同腔体的壳体将热缩伞裙的热缩段和伞裙段分层设置,避免无差别加热导致其伞裙段扩张变形的技术问题。加热装置包括壳体和加热机构,壳体具有相邻的第一腔和第二腔,壳体还开设有至少一个通孔,至少一个通孔连通第一腔和第二腔,通孔用于限位热缩伞裙,使得伞裙段位于第一腔内且热缩段位于第二腔内。加热机构设于第二腔内,以用于对热缩段进行电加热。采用分隔为第一腔和第二腔的壳体可以将热缩伞裙的热缩段和伞裙段分层设置,且只在第二腔内设置加热机构,以在第二腔内单独对热缩段进行加热,提升伞裙段扩张性能的稳定,避免伞裙段产生形变,有效解决现有的电加热装置无差别加热无法应用于热缩伞裙的技术问题,同时第一腔的设置还能减少第二腔内的温度流失,省去油浴加热产生油烟污染、油渍污染导致需要清洗油污的步骤,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加热装置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加热装置一实施例的另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加热装置一实施例的内部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加热装置又一实施例的整机竖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加热装置再一实施例的热扩散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随着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多地方用电需求急速增加,因此有必要加强电路的绝缘保护,热缩伞裙200作为绝缘保护常用产品,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热缩伞裙200与一般的热缩管不同,由于其伞裙结构的原因,在扩张时需要对下半部分的直筒部分进行加热再扩张,扩张过程中,扩张模具会作用至热缩伞裙200的整体,为了保持其上半部分良好的绝缘和保护作用,上半部分是不能进行加热的,否则会在下半部分的扩张过程中因模具挤压产生变形,破坏上半部分的伞裙强度、无法支持线缆之间的安全爬电距离。相关技术中,加热装置仅能对热缩伞裙200整体进行无差别加热,导致目前针对热缩伞裙200进行加热的烤箱达不到维持热缩伞裙200的上半部分具有稳定的保护作用的效果,亟待设计出一款适用于热缩伞裙200的加热设备。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加热装置100,用于热缩伞裙200扩张前的预热。热缩伞裙200包括热缩段21和伞裙段22,热缩段21即为待扩张的下半段,且通常为直筒状,上半段为伞裙段22,且通常为扩口状。适用于热缩伞裙200扩张的加热温度区间可满足邻近150°左右,使得加热后热缩伞裙200的具有良好的扩张性能。
参照图1至5,图1为本实用新型加热装置100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加热装置100一实施例的另一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加热装置100一实施例的内部局部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加热装置100又一实施例的整机竖向剖视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加热装置100再一实施例的热扩散组件50的结构示意图。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加热装置100包括壳体10和设于壳体10的加热机构30;如图1和图4所示,壳体10具有间隔的第一腔10A和第二腔10B,壳体10还开设有至少一个通孔10C,至少一个通孔10C连通第一腔10A和第二腔10B,通孔10C用于限位热缩伞裙200,使得伞裙段22位于第一腔10A内,且热缩段21位于第二腔10B内。加热机构30设于第二腔10B内,加热机构30用于对热缩段21加热。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采用分隔有不同腔体的壳体10将热缩伞裙200的热缩段21和伞裙段22分层设置,避免无差别加热导致其伞裙段22扩张变形的技术问题。加热装置100包括壳体10和加热机构30,壳体10具有相邻的第一腔10A和第二腔10B,壳体10还开设有至少一个通孔10C,至少一个通孔10C连通第一腔10A和第二腔10B,通孔10C用于限位热缩伞裙200,使得伞裙段22位于第一腔10A内且热缩段21位于第二腔10B内。加热机构30设于第二腔10B内,以用于对热缩段21进行电加热。第一腔10A与第二腔10B分隔设置且只在第二腔10B内设置加热机构30,使得该加热装置100可以在第二腔10B内单独对热缩段21进行加热,提升伞裙段22扩张性能的稳定,避免伞裙段22产生形变,有效解决现有的热缩伞裙200无差别加热导致其伞裙段22扩张变形的技术问题。同时,第一腔10A的设置还能减少第二腔10B内的温度流失,省去油浴加热产生油烟污染、油渍污染导致需要清洗油污的步骤,降低成本。
进一步地,第二腔10B为用于对热缩段21加热的腔体,第二腔10B内的温度可达140°~200°之间,加热机构30的加热功率是可调的,使得第二腔10B内的温度随持续加热的过程中为波动态,波动过程中可经过150°、160°、170°、180°、190°等点值,也能达到145°、155°、165°、175°、185°、195°等点值。
进一步地,第一腔10A为用于对伞裙段22隔热的腔体,第一腔10A内的温度最高可达100°,优选在60°~100°之间,使得第二腔10B内的温度随持续加热的过程中为波动态,波动过程中可经过150°、160°、170°、180°、190°等点值,也能达到145°、155°、165°、175°、185°、195°等点值。
结合参照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壳体10包括主体壳11、中隔件12及盖板13,主体壳11设有容槽11A;中隔件12设于容槽11A内,并将容槽11A分隔为第二腔10B和保温槽,中隔件12开设连通第二腔10B和保温槽的通孔10C;盖板13盖设于保温槽的槽口,并与主体壳11和中隔件12围合形成第一腔10A。
本实施例中,壳体10分上、下两层不同腔体设置。其中,壳体10包括主体壳11、中隔件12及盖板13,主体壳11包括外壳111、内壳112以及支撑板113,中隔件12、盖板13及内壳112形成有第一腔10A和第二腔10B。其中,内壳112凹设形成容槽11A,中隔件12设于容槽11A内部,以将容槽11A分隔为第二腔10B和保温槽;盖板13盖设于保温槽的槽口,即盖板13盖设于原容槽11A的槽口处,配合内壳112和中隔间12A形成第一腔10A。加热机构30设于第二腔10B内用于对热缩伞裙200位于第二腔10B内的热缩段21进行加热,中隔件12为隔热板,以将第一腔10A和第二腔10B分隔,使得两个腔内温度不同,同时第一腔10A的设置,将第二腔10B与外界空气隔开,减少第二腔10B内的温度流失,提升热缩段21的加热效率。
进一步地,外壳111和内壳112的边缘连接,支撑板113设于内壳112位于第二腔10B的底部,用于支撑外壳111和内壳112之间形成有填充层,填充层填充有用于隔热和保温的保温材料以形成保温层90,其中第二腔10B的顶部为第一腔10A,底部和周侧为保温层90,能减少第二腔10B处的温度流失,保温效果更好。
可以理解的是,中隔件12与内壳112可设置为一体成型结构,也可设置为可拆卸连接的。中隔间12A与内壳112可拆卸连接的连接方式可以是设槽进行卡接、螺钉固定或者弹性抵接等,在此对二者的连接方式不做唯一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通孔10C设置有多个,多个通孔10C间隔且阵列排布。
本实施例中,通孔10C的个数可随加热需要进行设置,通孔10C可设置为一个,也可设置为多个。
可以理解的是,多个通孔10C的设置中,其中通孔10C的形状可以是圆形,也可以是三角形、多边形等。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壳体10还包括多个隔板14,每一隔板14设于相邻两个通孔10C之间,以将第一腔10A分隔为多个子腔12B。
本实施例中,中隔件12将内壳112内部的空间分隔为第一腔10A和第二腔10B,在第一腔10A内,可以设置多个隔板14将第一腔10A内的空间分隔为多个子腔12B。其中,中隔件12沿水平方向设置,多个隔板14分别沿竖直方向设置,且均与中隔件12连接,中隔件12和多个隔板14围合呈网格状的多个子腔12B,每一个子腔12B内开设一个通孔10C,一个通孔10C对应放置一个热缩伞裙200,网格状的多个子腔12B可精准定位需要加热或加热完成需要收取的热缩伞裙200。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壳体10包括多个盖板13,一盖板13用于盖合一子腔12B。
本实施例中,中隔件12配合多个隔板14将第一腔10A内的空间分隔为多个子腔12B,壳体10可包括有一个盖板13或者多个盖板13,当设置为一个盖板13时,盖板13同时盖合多个子腔12B;当壳体10包括多个盖板13时,每一个子腔12B通过一个盖板13去盖合,便于针对性地对待操作的热缩伞裙200进行定位,同时多个盖体的设置可以使每一个子腔12B的腔口能单独打开,减少热量流失。
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一腔10A的子腔12B个数较少时,示例性地如设置四个或者六个子腔12B的,可以设置一块盖板13同时该和多个子腔12B;当第一腔10A的子腔12B个数较多时,示例性地如设置十六个或者二十个子腔12B的,可以单独设置对应数量的盖板13进行分别盖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加热装置100还包括有防粘圈40,防粘圈40设于通孔10C处,并包裹通孔10C的边缘。
本实施例中,热缩伞裙200的加热温度较高时,热缩段21的材料呈易融和易粘连的状态,在每一个通孔10C处设置有防粘圈40,以将中隔间12A开设通孔10C处的通孔10C的边缘进行防护,使得热缩伞裙200的外周壁不会直接接触通孔10C边缘,以达到保护热缩伞裙200的外周壁的完整性的效果。
进一步地,防粘圈40可以为铁氟龙防粘圈40,铁氟龙防粘圈40具有中心环形孔,中心环形孔的内径略大于热缩段21的直径,使得热缩伞裙200的热缩段21能完全处于第二腔10B内且能被完全加热至扩张温度,提升扩张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中隔件12与隔板14为一体成型结构;或,隔板14与盖板13为一体成型结构。
本实施例中,中隔件12与隔板14为一体成型结构,隔板14朝向第一腔10A内部延伸设置,在第一腔10A分隔为多个子腔12B的时候,中隔件12与隔板14一体设置能作为整体与内壳112装配或拆卸,减少安装步骤。
在另一实施例中,隔板14与盖板13为一体成型结构,当壳体10设置有一个盖板13时,多个隔板14分别设于盖板13上,并朝向第一腔10A内部延伸设置,盖板13可与隔板14同时被拿取,便于操作。当壳体10设置有多个盖板13时,至少两个隔板14与盖板13连接,多个隔板14和盖板13阵列排布配合中隔间12A形成多个子腔12B,在打开子腔12B的时候可拆离两个隔板14的侧边位置的空间约束,便于拿取和放置热缩伞裙200。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子腔12B的内壁设有限位件15,盖板13设于限位件15背向中隔件12的一侧,并与限位件15可拆卸连接。
本实施例中,限位件15设于子腔12B内,限位件15可以设置为环形,环形的外环侧与子腔12B的内壁连接,内环侧的直径或者宽度小于盖板13的直径或宽度;限位件15也可设置为多个片状限位片,多个片状的限位片分别设于每一子腔12B内相邻两个隔板14的连接处,便于对盖板13的盖合进行支撑,同时提升盖板13盖合于腔口处的密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加热机构30包括相互间隔的多个加热组件31,多个加热组件31分别沿第一方向和/或第二方向设置,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呈夹角设置。
本实施例中,多个加热组件31可分层设置,每一层的加热组件31沿同一方向设置,示例性地,多个加热组件31可分两层设置,每一层设置有五个加热组件31。两层的加热组件31具有高度差,便于装配和互相避让,两层加热组件31分别沿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延伸设置,能全方位、快速地加热第二腔10B内的空气,确保第二腔10B内的空气温度符合加热需求。
进一步地,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呈夹角设置,两个方向均平行于中隔件12所在的平面,可避让热缩段21的设置。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可相互垂直设置,也可相互呈锐角夹角,使得两层加热组件31的设置在俯视视角呈菱形、平行四边形或其他多边形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一加热组件31包括两个固定管311和加热管312,两个固定管311分别设于壳体10正对的两侧;加热管312设于第二腔10B内,加热管312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固定管311可拆卸连接。
本实施例中,主体壳11包括内壳112、外壳111以及设于二者之间的保温层90,两个固定管311分别贯穿内壳112、外壳111以及保温层90设置,固定管311位于第二腔10B内的部分与加热管312连接,位于腔外的部分用于与外部热源连接,加热管312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固定管311可拆卸连接,便于更换加热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壳体10背向第一腔10A的一侧设有连通第二腔10B的第一穿孔10D;加热装置100还包括热扩散组件50,热扩散组件50的一端设有扩散件53,热扩散组件50穿设于第一穿孔10D中,使扩散件53伸入第二腔10B内。
本实施例中,热扩散组件50包括安装座51和驱动件52以及连接于驱动件52另一端的扩散件53,固定套管511穿设于第一穿孔10D,固定套管511中空形成连通第二腔10B的管孔,驱动件52包括驱动主体523和驱动轴521,驱动轴521通过管孔伸入第二腔10B,以使驱动轴521远离驱动件52主体的一端连接位于第二腔10B内的扩散件53。
结合参照图5所示,安装座51包括有固定套管511、安装盘513以及紧固件514,安装盘513设于第二腔10B的底部并位于外壳111上用于连接固定套管511邻近外壳111的一端,以提升套管设于第一穿孔10D内的稳定性。盘根套512设于安装盘513背向外壳111的一侧,用于加强驱动轴521与安装盘513处的连接强度和连接稳定性。
驱动主体523设有锁紧部522,安装座51的紧固件514用于将安装盘513与驱动主体523的锁紧部522进行连接固定,使得位于外壳111外侧的驱动件52装配稳定性提升,降低驱动轴521的连接压力,驱动件52驱动其驱动轴521转动并带动扩散件53的转动,以将第二腔10B内的空气混合均匀,提升第二腔10B内的均温性和热扩散的可靠性,提升加热效率。
进一步地,扩散件53设置为风机,驱动件52设置电机,进一步地可设置为步进电机或伺服电机,其电机的驱动力可调,避免风机转速过快,导致第二腔10B内的空气流速过快降低加热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壳体10背向第一腔10A的一侧设有连通第二腔10B的第二穿孔10E;加热装置100还包括测温件70,测温件70穿设于第二穿孔10E,且一端伸入第二腔10B内。
本实施例中,测温件70具有主体、测温端以及连接端,主体穿设于第二穿孔10E内,测温端设于主体伸入第二腔10B内的一端,以对第二腔10B内的空气温度进行测量,便于控温;连接端设于主体位于外壳111外的一端,用于与线体连接进行数据传输。测温件70为热电偶,热电偶的测温端与加热管312间隔设置,因扩散件53能将第二腔10B内的空气混合均匀,则只需要设置一个热电偶就能实时监测第二腔10B的空气温度。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加热装置100还包括有设于第一腔10A内的测温元件,用于检测第一腔10A内的温度,若第一腔10A内温度高于100°,可通过降低加热组件31的加热功率或打开盖体进行散热的方式快速降低第一腔10A内的气体温度,确保伞裙段22的结构强度。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加热装置100还包括总控组件,测温件70、加热管312以及热扩散组件50的驱动件52均与总控组件电性连接,并通过总控组件控制加热过程。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加热装置,用于热缩伞裙扩张前的预热,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缩伞裙包括热缩段和伞裙段,所述加热装置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具有间隔的第一腔和第二腔,所述壳体还开设有至少一个通孔,至少一个所述通孔连通所述第一腔和所述第二腔,所述通孔用于限位所述热缩伞裙,使得所述伞裙段位于所述第一腔内,且所述热缩段位于所述第二腔内;和
加热机构,所述加热机构设于所述第二腔内,所述加热机构用于对所述热缩段加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装置还包括有防粘圈,所述防粘圈设于所述通孔处,并包裹所述通孔的边缘。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
主体壳,所述主体壳设有容槽;
中隔件,所述中隔件设于所述容槽内,并将所述容槽分隔为所述第二腔和保温槽,所述中隔件开设连通所述第二腔和所述保温槽的所述通孔;及
盖板,所述盖板盖设于所述保温槽的槽口,并与所述主体壳和所述中隔件围合形成所述第一腔。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通孔间隔且阵列排布。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还包括多个隔板,每一所述隔板设于相邻两个所述通孔之间,以将所述第一腔分隔为多个子腔。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多个所述盖板,一所述盖板用于盖合一所述子腔;
且/或,所述中隔件与所述隔板为一体成型结构;或,所述隔板与所述盖板为一体成型结构;
且/或,所述子腔的内壁设有限位件,所述盖板设于所述限位件背向所述中隔件的一侧,并与所述限位件可拆卸连接。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机构包括相互间隔的多个加热组件,多个加热组件分别沿第一方向和/或第二方向设置,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呈夹角设置。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一所述加热组件包括:
两个固定管,两个所述固定管分别设于所述壳体正对的两侧;和
加热管,所述加热管设于所述第二腔内,所述加热管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固定管可拆卸连接。
9.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背向所述第一腔的一侧设有连通所述第二腔的第一穿孔;
所述加热装置还包括热扩散组件,所述热扩散组件的一端设有扩散件,所述热扩散组件穿设于所述第一穿孔中,使所述扩散件伸入所述第二腔内。
10.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背向所述第一腔的一侧设有连通所述第二腔的第二穿孔;
所述加热装置还包括测温件,所述测温件穿设于所述第二穿孔,且一端伸入所述第二腔内。
CN202223274051.2U 2022-12-07 2022-12-07 加热装置 Active CN21981238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74051.2U CN219812387U (zh) 2022-12-07 2022-12-07 加热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74051.2U CN219812387U (zh) 2022-12-07 2022-12-07 加热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812387U true CN219812387U (zh) 2023-10-10

Family

ID=882156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274051.2U Active CN219812387U (zh) 2022-12-07 2022-12-07 加热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81238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546351B (zh) 第一子底板
JP6256397B2 (ja) 電池パック
US20220192341A1 (en) Electric hair dryer
RU2731024C2 (ru) Изолирован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хранения
CN111412715A (zh) 真空绝热体及冰箱
JP5311915B2 (ja) 車両用電源装置の組電池
CN219812387U (zh) 加热装置
CN210401114U (zh) 一种冷热冲击试验箱
CN110617616A (zh) 燃烧器定位支架、燃烧器框架、燃烧器组件和燃气热水器
JP2002203527A (ja) 集合電池のエンドプレート
US20140090811A1 (en) Heat exchanger
KR20240005078A (ko) 열 교환기 하우징을 갖는 배터리 모듈 및 배터리 시스템(battery module and battery system with heat exchanger housing)
KR20150011635A (ko) 차량용 공조장치
CN220324552U (zh) 一种电池包及储能装置
JPH09120835A (ja) ナトリウム硫黄電池の集合電池
KR20210029573A (ko) 차량용 냉각수 히터
CN110881869A (zh) 一种蒸烤箱
CN115692932A (zh) 重卡动力电池包
CN211582688U (zh) 煲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7987350U (zh) 一种烤箱
CN215777397U (zh) 加热腔体、发热舱和炒菜机
CN219494418U (zh) 燃气热水装置、多孔介质燃烧器及其保温壳体组件
CN221484002U (zh) 一种烘箱单元
CN220442520U (zh) 一种出风网及配置有出风网的烹饪器具
CN217388414U (zh) 电机壳体及电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