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810111U - 制冷设备 - Google Patents

制冷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810111U
CN219810111U CN202320644265.XU CN202320644265U CN219810111U CN 219810111 U CN219810111 U CN 219810111U CN 202320644265 U CN202320644265 U CN 202320644265U CN 219810111 U CN219810111 U CN 21981011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outlet
door
air
duct
ventilation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644265.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志恒
卞伟
李刚
车可桢
杨宝斌
刘明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Wine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Co ltd
Qingdao Haier Special Refrigerator Co Ltd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Wine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Co ltd
Qingdao Haier Special Refrigerator Co Ltd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Wine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Co ltd, Qingdao Haier Special Refrigerator Co Ltd,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Wine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644265.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81011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81011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81011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vice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公开一种制冷设备包括箱体、门体组件、通风管和风门。箱体设置用于散热的散热风道;门体组件设置于箱体的开口处,包括设置有出风风道的门框和安装于门框的门板,出风风道设置有朝向门板的出风口;通风管包括与散热风道连通的第一端和与出风风道连通的第二端;风门设置于出风风道,可用于控制出风风道的通风量。其中,通风管可将散热风道的热量传送至出风风道,再通过出风口吹送至门板。这样,当门板起雾或产生凝露时,通风管可将冷凝器和压缩机产生的热量输送至出风风道,再通过出风口吹送至门板以对门板进行除雾或除凝露,以降低制冷设备除雾或除凝露时的能耗。

Description

制冷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例如涉及一种制冷设备。
背景技术
例如冰箱或冰柜展示柜等家用制冷设备已经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其通过空气热胀冷缩的特性可保证箱体内温度低于外门的环境温度,以低温保持箱体内存放的物品。当上述制冷设备的门体采用玻璃等材质时,由于门体内部的温度低于门体外部的温度,会导致门体内侧面起雾的情况。同时,若门体外部的环境温度和湿度过高还会导致门体外侧面产生凝露,降低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目前带有玻璃门的制冷设备一般会设置有多层玻璃并在多层玻璃之间设置加热层对玻璃进行加热,以除去玻璃门上的雾气。
在实现本公开实施例的过程中,发现相关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
现有的在多层玻璃门之间设置加热层的制冷设备,需要对加热层单独提供能源,这提高了制冷设备整体的能耗。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申请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所述概括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而是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制冷设备包括箱体和设置于箱体开口处的门体组件,可将压缩机和冷凝器产生的热气吹送至门板,以对门板进行除雾或除凝露,相较于现有的可除雾制冷设备更加节能。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制冷设备,包括箱体、门体组件、通风管和风门。箱体设置有用于散热的散热风道;门体组件设置于箱体的开口处,包括设置有出风风道的门框和安装于门框的门板,出风风道设置有朝向门板的出风口;通风管包括与散热风道连通的第一端和与出风风道连通的第二端;风门设置于出风风道,可用于控制出风风道的通风量。其中,通风管可将散热风道的热量传送至出风风道,再通过出风口吹送至门板。
在一些实施例中,门体组件还包括铰链轴。铰链轴第一端与铰链板转动连接,第二端与门框固定连接;铰链轴上设置有导通腔,通风管的第二端转动连接至铰链轴且与导通腔连通,以便于与设置于门框的出风风道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通风管的第二端和铰链轴的连接处设置有密封结构;和/或,通风管的第一端和散热风道的连接处设置有密封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制冷设备还包括铰链板。铰链板包括与箱体连接的第一端和与铰链轴连接的第二端;所述铰链板的第二端设置有转孔,铰链轴的第一端转动设置于转孔的下半段。其中,铰链板上设置有贯通结构,以使通风管的第二端能够延伸至转孔内实现与铰链轴的第一端的转动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贯通结构包括设置于铰链板第二端的避让口,避让口与转孔的上半段连通,以使通风管的第二端穿过避让口与铰链轴转动连接;或者,贯通结构包括开设于铰链板本体的贯通通道,贯通通道由铰链板第一端延伸至铰链板第二端,且与转孔的上半段连通,以使通风管的第二端穿过贯通通道延伸至转孔内实现与铰链轴转动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箱体包括:壳体和内胆。内胆设置于壳体内,壳体和内胆之间设置有安装槽,用于安装通风管。
在一些实施例中,通风管为可伸缩结构;和/或,出风风道上均匀布设有多个出风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制冷设备还包括导风部。导风部包括与通风管连通的第一端口和与散热风道连通的第二端口,且第二端口的尺寸大于第一端口的尺寸。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制冷设备还包括风机。风机设置于门体组件,包括与通风管连通的回风端和与出风风道连通的出风端;风机能够受控地开启或关闭。
在一些实施例中,门框设置有安装腔、第一连接腔和第二连接腔,安装腔用于安装风机,第一连接腔用于连通出风风道和风机出风端,第二连接腔用于连通通风管和风机回风端。其中,风门设置于第一连接腔和出风风道的连接处。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制冷设备,可以实现以下技术效果: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制冷设备,包括箱体、门体组件、通风管和风门。箱体设置有用于散热的散热风道;门体组件设置于箱体的开口处,包括设置有出风风道的门框和安装于门框的门板,出风风道设置有朝向门板的出风口;通风管包括与散热风道连通的第一端和与出风风道连通的第二端;风门设置于出风风道,可用于控制出风风道的通风量。其中,通风管可将散热风道的热量传送至出风风道,再通过出风口吹送至门板。这样,当门板起雾或产生凝露时,通风管可将冷凝器和压缩机产生的热量输送至出风风道,再通过出风口吹送至门板以对门板进行除雾或除凝露,以降低制冷设备除雾或除凝露时的能耗。
以上的总体描述和下文中的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不用于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和附图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示为类似的元件,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并且其中: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制冷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制冷设备的剖面图;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制冷设备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制冷设备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制冷设备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门体组件的剖面图;
图7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门体组件的剖面图;
图8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门体组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门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门体组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制冷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制冷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用于制冷设备门体除凝露的方法的示意图;
图1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用于制冷设备门体除凝露的方法的示意图;
图1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用于制冷设备门体除凝露的方法的示意图;
图1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用于制冷设备门体除凝露的方法的示意图;
图17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用于制冷设备门体除凝露的方法的示意图;
图18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用于制冷设备门体除凝露的方法的示意图;
图19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用于制冷设备门体除凝露的方法的示意图;
图20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用于制冷设备门体除凝露的方法的示意图;
图2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用于制冷设备门体除凝露的方法的示意图;
图2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用于制冷设备的控制装置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箱体;101:内胆;20:门体组件;21:门框;211:右边框;212:下边框;213:左边框;22:门板;30:出风风道;301:内出风风道;302:外出风风道;311:内出风口;312:外出风口;40:风机;401:第一连接腔;402:第二连接腔;50:风门;501:第一风门;502:第二风门;60:通风管;701:第一传感器;702:第二传感器;703:第三传感器;704:第四传感器;801:处理器;802:存储器;803:总线:804:通信接口;901:散热风扇;902:散热风道;903:导风部;94:铰链板;941:贯通结构;95:铰链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特点与技术内容,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公开实施例。在以下的技术描述中,为方便解释起见,通过多个细节以提供对所披露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在没有这些细节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仍然可以实施。在其它情况下,为简化附图,熟知的结构和装置可以简化展示。
本公开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公开实施例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本公开实施例中,术语“上”、“下”、“内”、“中”、“外”、“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公开实施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术语“设置”、“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除非另有说明,术语“多个”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
本公开实施例中,字符“/”表示前后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例如,A/B表示:A或B。
术语“和/或”是一种描述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表示:A或B,或,A和B这三种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冰柜等制冷设备一般包括压缩机、蒸发器、冷凝器和冷媒循环回路等结构。压缩机可将低温、低压的冷媒吸入并将冷媒压缩成高温、高压的过热冷媒后排入冷凝器中。过热气体通过冷凝器散热后成为常温、高压的饱和蒸汽,并进一步冷却为饱和液体。冷凝后的冷媒经过干燥过滤器除去水分和杂质后流入毛细管,通过毛细管进行节流降压以使制冷机变为常温、低压的气体。随后冷媒流入蒸发器内汽化并吸收热量,实现对冰柜内部降温的效果。对于压缩机和冷凝器会释放出大量的热量,目前的冰柜会通过散热装置散发热量以防止冰柜温度过高,但这样会产生热量的浪费,不利于节能环保。
同时,由于冰柜箱体内和箱体外的温差较大,因此当冰柜门体使用透明玻璃等材质时很容易在门体表面产生雾气或凝露。目前具有除雾功能的冰柜会在门体内设置加热元件以对门体除雾或除凝露,但这样会增加冰柜整体的能耗。
本申请提供的制冷设备可将压缩机和冷凝器散发的热量通过通风管传送至出风风道,再通过出风口吹送至门板以对门板除雾或除凝露,可以有效利用压缩机和冷凝器产生的热量,更加节能环保。
如图1至图12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制冷设备包括箱体10、门体组件20、通风管60和风门50。箱体10设置用于散热的散热风道902;门体组件20设置于箱体10的开口处,包括设置有出风风道30的门框21和安装于门框21的门板22,出风风道30设置有朝向门板22的出风口;通风管60包括与散热风道902连通的第一端口和与出风风道30连通的第二端口;风门50设置于出风风道30,可用于控制出风风道30的通风量。其中,通风管60可将散热风道902的热量传送至出风风道30,再通过出风口吹送至门板22。
具体地,散热风扇901包括与散热风道902连通的出风端和与箱体10外部连通的回风端,散热风扇901可将压缩机和冷凝器产生的热量吹送至散热风道902,如图2所示。通风管60与散热风道902连通,以使散热风扇901可将箱体10内的热量通过散热风道902吹送至通风管60内。当风门50开启时可疏通出风风道30,散热风扇901将箱体10内的热量通过通风管60吹送至出风风道30,再通过出风口吹送至门板22以对门板22进行除霜或除凝露。当风门50关闭时可封堵出风风道30,散热风扇901则无法将热量通过通风管60吹送至出风风道30。
在一些实际应用中,通风管60设置于散热风道902的上方。箱体10设置有用于安装散热风扇901的散热舱,散热风道902设置于散热舱的上方,散热风道902的第一端与散热风道出风端连通,第二端与通风管60连通,且第二端位于第一端的上方。可以理解的是,散热风扇901吹送至散热风道902的为热风,因此将通风管60设置于散热风道902的上方有利于散热风机901将热风通过散热风道902吹送至通风管60内。
如图6和图7所示,可选地,出风风道30包括内出风风道301和/或外出风风道302,且内出风风道301和/或外出风风道302分别与风机40出风端连通。风门50包括设置于内出风风道301的第一风门501和设置于外出风风道302的第二风门502。第一风门501可用于控制内出风风道301的通风量,第二风门502可用于控制外出风风道302的通风量。其中,内出风风道301设置有可向门板22内侧面吹风的内出风口311,外出风风道302设置有可向门板22外侧面吹风的外出风口312。
具体地,当门板22内侧面起雾时,第一风门501开启,散热风道902将热量通过通风管60传送至内出风风道301,再通过内出风口311向门板22内侧面吹风以对门板22内侧面除雾;当门板22外侧面产生凝露时,第二风门502开启,散热风道902将热量通过通风管60传送至外出风风道302,再通过外出风口312向门板22外侧面吹风以对门板22外侧面除凝露。
在上述实施例中,内出风风道301和外出风风道302可沿门框21多个边框设置,以在多个方向向门板22的内侧面和外侧面吹风。
在一些实际应用中,内出风风道301沿门框21的右边框211设置,内出风口311设置于内出风风道301朝向门板22内侧面的一侧,可通过内出风风道301和内出风口311从门板22的右侧向门板22内侧面吹风,以对门板22内侧面除雾。类似地,外出风风道302沿门框21的右边框211设置,外出风口312设置于外出风风道302朝向门板22外侧面的一侧,可通过外出风风道302和外出风口312从门板22的右侧向门板22外侧面吹风,以对门板22内侧面除雾。
在另一些实际应用中,内出风风道301沿门框21的右边框211和下边框212设置,内出风口311设置于内出风风道301朝向门板22内侧面的一侧,可通过内出风风道301和内出风口311同时从门板22的右侧和下侧向门板22内侧面吹风。类似地,外出风风道302沿门框21的右边框211和下边框212设置,外出风口312设置于外出风风道302朝向门板22外侧面的一侧,可通过外出风风道302和外出风口312同时从门板22的右侧和下侧向门板22外侧面吹风。
在另一些实际应用中,内出风风道301沿门框21的右边框211和左边框213设置,内出风口311设置于内出风风道301朝向门板22内侧面的一侧,可通过内出风风道301和内出风口311同时从门板22的右侧和左侧向门板22内侧面吹风。类似地,外出风风道302沿门框21的右边框211和左边框213设置,外出风口312设置于外出风风道302朝向门板22外侧面的一侧,可通过外出风风道302和外出风口312同时从门板22的右侧和左侧向门板22外侧面吹风。
可选地,上述制冷设备还包括控制组件。控制组件与风门50电连接,可用于控制风门50的开启或关闭。
可以理解的是,控制组件包括具备逻辑能力运算的芯片及与该芯片对应的电路,该控制组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信号输入端,和,一个或多个信号输出端。
具体地,上述制冷设备还包括控制开关。控制开关与控制组件的信号输入端电连接,风门50与控制组件的信号输出端电连接。当门板22发生起雾或产生凝露时,用户可通过控制开关控制风门50开启以对门板22除雾或除凝露。
如图8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门体组件20还包括铰链轴95,第一端与铰链板94转动连接,第二端与门框21固定连接;铰链轴95上设置有导通腔,通风管60的第二端转动连接至铰链轴95且与导通腔连通,以便于与设置于门框21的出风风道30连通。
具体地,铰链轴95设置于门体组件20的枢转侧,铰链轴95的内部设置有导通腔,导通腔的第一端与通风管60转动连接且与通风管60连通,第二端与出风风道30连通。通风管60可通过导通腔将热空气吹送至出风风道30。
在一些实施例中,通风管60和铰链轴95的连接处设置有密封结构;通风管60和散热风道902的连接处设置有密封结构。
具体地,在通风管60和铰链轴95的连接处设置密封结构,可使通风管60内的热空气完全通过铰链轴95吹送至出风风道30内,较少热量散失以提高除雾或除霜效率。类似地,在通风管60和散热风道902的连接处设置密封结构可避免热空气在从散热风道902吹送至通风管60时产生泄漏。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制冷设备还包括铰链板94。铰链板94包括与箱体10连接的第一端和与铰链轴95连接的第二端;所述铰链板94的第二端设置有转孔,铰链轴95的第一端转动设置于转孔的下半段。其中,铰链板94上设置有贯通结构941,以使通风管的第二端能够延伸至转孔内实现与铰链轴95的第一端的转动连接。
具体地,铰链板94的第一端与箱体10的枢转侧固定连接,第二端与铰链轴95转动连接,门体组件20通过铰链轴95和铰链板94与箱体10转动连接以绕箱体10枢转侧转动。铰链板94第二端的贯通结构941的尺寸大于或等于通风管60的尺寸,以使通风管60可穿过贯通结构941与铰链轴95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贯通结构941包括设置于铰链板94第二端的避让口,避让口与转孔的上半段连通,以使通风管60的第二端穿过避让口与铰链轴95转动连接;或者,贯通结构941包括开设于铰链板94本体的贯通通道,贯通通道由铰链板94第一端延伸至铰链板94第二端,且与转孔的上半段连通,以使通风管60的第二端穿过贯通通道延伸至转孔内实现与铰链轴95转动连接。
如图4所示,在一些实际应用中,铰链板94第二端的侧壁设置有避让口,避让口与转孔的上半段连通,通风管60穿过避让口与铰链轴95连接。如此设置,铰链板94的结构更简单,简化了制造工艺。
如图5所示,在另一些实际应用中,铰链板94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均设置有避让口,铰链板94设置有连通两端避让口的贯通通道,通风管60通过铰链板94第一端的避让口伸入铰链板94的贯通通道中,再穿过铰链板94第二端的避让口与铰链轴95连接。如此设置,可以提高铰链板94的连接强度和美观程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箱体10包括壳体和内胆101。壳体;内胆101设置于壳体内,壳体和内胆101之间设置有安装槽,可用于安装通风管60。
具体地,通风管60设置于壳体和内胆101之间,以在避免影响内胆101内部温度的情况下提高整体的美观程度。通风管60可卡接于安装槽,以避免在箱体10内发生位移。
在一些实际应用中,安装槽设置于壳体顶面朝向内胆101的一侧,通风管60安装于安装槽中。
在另一些实际应用中,安装槽设置于壳体顶面和背面朝向内胆101的一侧,通风管60安装于安装槽中。其中,壳体背面是指与箱体10开口相对设置的一面。
如图9和图10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通风管60为可伸缩结构,和/或,出风风道30上均匀布设有多个出风口。
具体地,将通风管60设置为可伸缩结构可避免对门体组件20的运动产生干涉,同时还可将提高通风管60泛用性。内出风风道301上均匀布设有多个内出风口311,外出风风道302上均匀布设有多个外出风口312,以增加门板22除雾和除凝露的面积和效率。
在一些实际应用中,第二连接腔402的第一端与风机40回风端连通,第二端设置于门体组件20的顶面,通风管60与第二连接腔402的第二端连通以形成回风流道。此时,将通风管60设置为可伸缩结构可避免当门体组件20转动时,通风管60对其运动产生干涉。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制冷设备还包括导风部903。导风部903包括与通风管60连通的第一端口和与散热风道902连通的第二端口,且第二端口的尺寸大于第一端口的尺寸。
具体地,导风部903设置于散热风道902与通风管60之间,用于连通散热风道903和通风管902。导风部903的截面为梯形,且第二端口的尺寸大于第一端口的尺寸。如此设置,可以使散热风道902与通风管60的连接处为斜面,当散热风道902内的热空气流向通风管60时可起到导向作用,进而提高通风管60内的风流量。
如图6和图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制冷设备还包括风机40。风机40设置于门体组件20,包括与通风管60连通的回风端和与出风风道30连通的出风端。
具体地,风机40设置于门框21,其回风端与通风管60连通,出风端与出风风道30连通。当风机40开启时,可通过通风管60从散热风道902内抽取热空气,再通过出风风道30吹送至门板22,以对门板22除雾或除凝露。
可以理解的是,制冷设备的压缩机或冷凝器产生的热量受其功率影响,当其产生的热量较低时散热风扇901可能会降低转速以降低能耗,但这可能会影响通风管60内的空气流速。因此在门体组件20设置风机40,以抽取散热风度的热空气并吹送至门板22,可以保证通风管60和出风风道30中空气流速的稳定性,进而保证制冷设备的除霜或除凝露的效果。
在一些实际应用中,铰链轴95导通腔的第一端与通风管60连通,第二端与风机40回风端连通,通风管60通过导通腔将热空气吹送至风机40回风端以形成完整的回风流路。
在另一些实际应用中,通风管60的第二端插设于门体组件20,且直接与风机40回风端连通以将热空气吹送至风机40回风端形成完整的回风流路。
可选地,风机40与控制组件的信号输出端电连接,当门板22起雾或产生凝露时用户可通过控制开关控制风机40启动,以对门板22除雾或除凝露。
在一些实际应用中,门板22内侧面起雾且门板22外侧面产生凝露,控制组件可控制风机40、第一风门501和第二风门502同时开启,风机40的出风端分别通过内出风风道301和外出风风道302对门板22的内侧面和外侧面吹风以同时除雾和除凝露。
在另一些实际应用中,门板22内侧面起雾但门板22外侧面没有凝露,控制组件可控制风机40和第一风门501开启并控制第二风门502关闭,风机40可通过内出风风道301对门板22的内侧面吹风以对门板22除雾。类似地,门板22内侧面没有起雾但门板22外侧面有凝露,控制组件可控制风机40和第二风门502开启并控制第一风门501关闭,风机40可通过外出风风道302对门板22的外侧面吹风以对门板22除凝露。如此设置,不仅可以降低制冷设备的能耗,还可以提高除雾或除凝露的效率。
在另一些实际应用中,控制组件可控制第一风门501和/或第二风门502开启并控制风机40关闭,使空气在内出风风道301和/或外出风风道302自然流通以减小门板22内外的温差,进而防止门板22起雾或产生凝露。
如图6和图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门框21设置有安装腔、第一连接腔401和第二连接腔402,安装腔可用于安装风机40,第一连接腔401可用于连通出风风道30和风机40出风端,第二连接腔402可用于连通通风管60和风机40回风端。其中,风门50设置于第一连接腔401和风机40出风风道30的连接处。
具体地,当同时设置有内出风风道301和外出风风道302时,第一风门501设置于内出风风道301与第一连接腔401的连接处,第二风门502设置于外出风风道302与第一连接腔401的连接处。第一连接腔401与内出风风道301和外出风风道302连接处的的截面积大于内出风风道301和外出风风道302的截面积之和,以使风机40可通过第一连接腔401同时向内吹风风道和外吹风风道吹风。
可选地,上述制冷设备还包括加热元件。加热元件设置于出风风道30,可用于加热出风风道30内的空气。
具体地,加热元件为电加热元件。在出风风道30内设置加热元件以对出风风道30内的空气加热,进而提高对门板22除雾或除凝露的效果。
可选地,控制组件与加热元件电连接以控制加热元件的功率,进而控制加热元件散发的热量。当门板22起雾或结凝露的情况严重时可增加加热元件散发的热量,以提高除雾或除凝露的效果;当门板22起雾或结凝露的情况不严重时可减少加热元件散发的热量或关闭加热元件,以降低制冷设备的能耗。
在一些实施例中,门板22设置有多层板体,且相邻的板体之间为真空结构。
具体地,门板22设置有多层板体,且将板体之间设置为真空结构可降低门板22内外的温差,以减少门板22起雾或结凝露的情况。当门板22设置有多层时,内出风风道301对最内侧的门板22的内侧面吹风,外出风风道302对最外侧的门板22的外侧面吹风。
在一些实施例中,通风管60与散热风道902的连接处设置有滤网。
具体地,在通风管60与散热风道902的连接处可拆卸的设置有滤网,用于过滤空气中的灰尘和杂质以防止风机40或出风风道30内落灰。
在一些实施例中,制冷设备还包括第一传感器701,设置于箱体10和/或门体组件20,可用于检测门体组件20的状态。第一传感器701与控制组件的信号输入端电连接,并可向控制组件传送门体组件20的状态检测信号,控制组件用于根据门体组件20的状态控制向内出风风道301送风。这里,门体组件20的状态包括开启状态、关闭状态和开启角度状态。
可选地,控制组件用于在门体组件20的状态为开启状态的情况下控制向内出风风道301送风。
可选地,控制组件用于在门体组件20的状态为开启角度大于第一阈值的情况下控制向内出风风道301送风。其中,第一阈值大于或等于5°,且,小于或等于45°。
本公开实施例中,控制向内出风风道301送风,包括控制第一风门501开启,或者,控制第一风门501开启和控制风机开启。控制向外出风风道送风,包括控制第二风门501开启,或者,控制第二风门501开启和控制风机开启。
在一些实际应用中,第一传感器701包括对应设置于箱体10的磁敏传感器和设置于门体的磁体,且磁敏传感器与控制组件的信号输入端电连接。磁敏传感器可用于检测磁体的磁场强度,当磁敏传感器检测到磁场强度小于预设磁场强度时判定门体组件20处于开启状态,并向控制组件传送检测信号,控制组件接收到检测信号后可控制第一风门501开启;类似地,当磁敏传感器检测到磁场强度大于或等于预设磁场强度时判定门体组件20处于关闭状态,并向控制组件传送检测信号,控制组件接收到检测信号后可控制第一风门501关闭。
在另一些实际应用中,第一传感器701为设置于箱体10的距离传感器,可用于检测门体组件20和箱体10的距离。当第一传感器701检测到门体组件20与箱体10的距离大于预设距离时判定门体组件20处于开启状态,并向控制组件传送检测信号,控制组件接收到检测信号后可控制和第一风门501开启;当第一传感器701检测到门体组件20与箱体10的距离小于或等于预设距离时判定门体组件20处于关闭状态,并向控制组件传送检测信号,控制组件接收到检测信号后可控制和第一风门501关闭。其中,第一传感器701可以是超声波距离传感器也可以是激光距离传感器。
在一些实施例中,制冷设备还包括第二传感器702和第三传感器703,第二传感器702设置于箱体10内,可用于检测箱体10的箱内温度;第三传感器703设置于箱体10或门体组件20,可用于检测环境温度和环境湿度;第二传感器702和第三传感器703分别与控制组件的信号输入端电连接,可将箱体10的箱内温度和环境温湿度实时转换成电信号并传送至控制组件,控制组件用于根据箱体10内温度、环境温度和环境湿度控制向内出风风道和/或外出风风道送风。
可选地,控制组件还用于在控制向内出风风道301和/或外出风风道302送风的情况下,控制内出风风道301和/或外出风风道302的送风风量。
具体地,控制组件通过控制第一风门501和/或第二风门502的开度,实现控制内出风风道和/或外出风风道的送风风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制冷设备还包括第四传感器704,第四传感器704设置于箱体10位于门体组件20的一侧,可用于检测门板22除雾程度。第四传感器704与控制组件电连接,可用于检测门板22的透光率进而判断门板22的起雾情况。当第一风门501和/或第二风门502处于开启状态时,第四传感器704检测到门板22透光率大于或等于预设透光率并将检测信号传送至控制组件,控制组件接收到检测信号后可控制第一风门501和/或第二风门502关闭。
在一些实际应用中,第四传感器704包括摄像头、具备逻辑能力运算的视觉芯片及与该芯片对应的电路,芯片与控制组件的信号输入端电连接以向控制组件传送检测信号。摄像头可周期性的对门板22进行拍照,并将照片传送至芯片,芯片接收到照片可计算出门板22的透光率并判断其起雾量后将检测结果传送至控制组件,当起雾量小于或等于预设起雾量时控制组件可控制第一风门501和/或第二风门502关闭。
在另一些实际应用中,第四传感器704包括对应设置于门板22两侧的光发射器和光接收器,光接收器与控制组件的信号输入端电连接。光发射器可周期性的向光接收器发出激光,光接收器可通过接收到的光发射器发出的激光强度并将检测信号传送至控制组件,当激光强度小于或等于预设强度时,控制组件判定门板22没有起雾并控制第一风门501和/或第二风门502关闭。
在一些实施例中,制冷设备还包括第五传感器,第五传感器设置于箱体10或门体组件20,用于检测用户的位置状态。第五传感器与控制组件电连接,用于检测用户的位置状态进而判断用户与箱体10的距离。在风机处于开启状态的情况下,第五传感器检测到用户与箱体10的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一距离阈值并将检测信号传送至控制组件,控制组件接收到检测信号后控制风机40关闭。
如图13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制冷设备门体除雾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S101,控制组件控制第二传感器702和第三传感器703周期性检测箱内温度和环境温度。
S102,在每次执行完步骤S101的情况下,控制组件判断是否箱内温度满足第一条件且环境温度满足第二条件。如果是,则执行步骤S103;否则,返回执行S101。
S103,控制组件控制风机40开启以向内出风风道和/或外出风风道送风。
其中,检测箱内温度和环境温度的周期可根据需要进行设置,可以为1S、2S等。
具体地,控制组件根据箱内温度和环境温度控制风机40开启。风机40通过出风风道向门板22内侧面和/或外侧面吹风,以对门板22除雾。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箱内温度满足第一条件包括:箱内温度小于第一温度阈值。其中,第一温度阈值大于或等于10℃,且,小于或等于20℃。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环境温度满足第二条件包括:环境温度大于第二温度阈值。其中,第二温度阈值大于或等于10℃,且,小于或等于20℃。
如图14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另一种用于制冷设备门体除雾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S201,控制组件控制第二传感器702和第三传感器703周期性检测箱内温度和环境温度。
S202,在每次执行完步骤S201的情况下,控制组件判断是否箱内温度满足第一条件且环境温度满足第二条件。如果是,则执行步骤S203;否则,返回执行S201。
S203,控制组件控制第一传感器701检测门体组件20的状态。
S204,在每次执行完步骤S203的情况下,控制组件判断是否门体组件20的状态满足预设门体条件。如果是,则执行步骤S205;否则,返回执行S203。
S205,控制组件开启风机。
其中,检测箱内温度和环境温度的周期可根据需要进行设置,可以为1S、2S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预设门体条件,包括:门体组件处于开启状态;或,门体组件与箱体的夹角大于第一阈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阈值大于或等于5°且小于或等于45°。
具体地,若控制组件接收到门体组件20的状态满足预设门体条件的检测信号则控制风机40开启。如此设置,在门体组件20开启的情况下风机40才会开启,可避免内循环风道向箱体10内的物品吹风。
如图15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另一种用于制冷设备门体除雾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S301,控制组件控制第二传感器702和第三传感器703周期性检测箱内温度和环境温度。
S302,在每次执行完步骤S302的情况下,控制组件判断是否箱内温度满足第一条件且环境温度满足第二条件。如果是,则执行步骤S303;否则,返回执行S301。
S303,控制组件控制风机40开启。
S304,控制组件根据箱内温度和环境温度控制第一风门501开度。
其中,检测箱内温度和环境温度和的周期可根据需要进行设置,可以为1S、2S等。
可选地,控制组件通过箱内温度和环境温度控制第一风门501开启或关闭,且在控制第一风门501开启的情况下,能够控制第一风门501的开度。例如,若箱内温度大于或等于2℃且小于5℃,环境温度小于或等于17℃,则第一风门501的通风量为80%;若箱内温度大于或等于5℃且小于10℃,环境温度大于17℃且小于或等于23℃,则第一风门501的通风量为50%。表1为箱内温度和环境温度与第一风门501通风量的对应关系(表中B代表箱内温度,AT代表环境温度)。
表1
可选地,控制组件通过箱内温度以及门体组件20与箱体10之间的角度控制第一风门501的开启或关闭,且在控制第一风门501开启的情况下,能够控制第一风门501的开度。例如,门体组件20与箱体10的角度小于或等于10°时,第一风门501的通风量为0%;若箱内温度大于或等于5℃且小于10℃,门体组件20与箱体10的角度大于10°且小于或等于30°,则第一风门501的通风量为40%。表2为箱内温度和门体组件20角度与第一风门501通风量的对应关系(表中B代表箱内温度,A代表门体组件20和箱体10的角度)。
表2
在上述实施例中,风门的通风量为0%是指风门完全关闭,风门的通风量为100%是指风门完全开启。
如图16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制冷设备门体除雾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S401,控制组件控制第二传感器702和第三传感器703周期性检测箱内温度和环境温度。
S402,在每次执行完步骤S401的情况下,控制组件判断是否箱内温度满足第一条件且环境温度满足第二条件。如果是,则执行步骤S403;否则,返回执行S401。
S403,控制组件控制风机40开启。
S404,控制组件控制第四传感器704周期性获取门板22的透光率。
S405,在每次执行完步骤S404的情况下,控制组件判断是否门板22透光率大于或等于第二阈值。如果是,则执行步骤S406;否则,返回执行S404。
S406,控制组件控制风机40关闭。
其中,检测箱内温度、环境温度和门板22透光率的周期可根据需要进行设置,可以为1S、2S等。
具体地,若第四传感器704检测到门板22的透光率大于或等于第二阈值则判断门板22除雾完成并将检测信号传送至控制组件,控制组件接收到检测信号后控制风机40关闭,以避免产生能源浪费。
如图17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制冷设备门体除凝露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S501,控制组件控制第三传感器703周期性检测环境湿度。
S502,在每次执行完步骤S501的情况下,控制组件判断是否环境湿度满足第一湿度阈值。如果是,则执行步骤S503;否则,返回执行S501。
S503,控制组件控制风机40开启。
其中,检测环境湿度的周期可根据需要进行设置,可以为1S、2S等。
具体地,控制组件可根据环境湿度控制风机40开启。风机40可通过出风风道向门板22内侧面和/或外侧面吹风,以对门板22除凝露。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环境湿度满足第一湿度阈值包括:环境湿度大于第一湿度阈值。其中,第一湿度阈值大于或等于40%,且小于或等于60%。
如图18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另一种用于制冷设备门体除凝露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S601,控制组件控制第三传感器703周期性检测环境湿度。
S602,在每次执行完步骤S601的情况下,控制组件判断是否环境湿度满足第一湿度阈值。如果是,则执行步骤S603;否则,返回执行S601。
S603,控制组件控制第一传感器701获取门体组件20的状态。
S604,在每次执行完步骤S603的情况下,控制组件判断是否门体组件20处于关闭状态。如果是,则执行步骤S605;否则,返回执行S603。
S605,控制组件开启风机40。
其中,检测环境湿度的周期可根据需要进行设置,可以为1S、2S等。
具体地,在控制组件接收到门体组件20关闭的检测信号的情况下控制风机40开启。如此设置,可在用户开启门体组件20的过程中,避免出风风道向用户吹风。
如图19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另一种用于制冷设备门体除凝露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S701,控制组件控制第三传感器703周期性检测环境湿度。
S702,在每次执行完步骤S701的情况下,控制组件判断是否环境湿度满足第一湿度阈值。如果是,则执行步骤S703;否则,返回执行S701。
S703,控制组件控制风机40开启。
S704,控制组件控制第三传感器703周期性检测环境温度。
S705,控制组件根据环境温度和环境湿度控制第二风门502的开度。
其中,检测环境湿度和环境温度的周期可根据需要进行设置,可以为1S、2S等。
可选地,控制组件通过环境温度和环境湿度控制第二风门502的开启,且在控制第二风门502开启的情况下,能够控制第二风门502的开度。例如,在环境温度小于或等于17℃,环境湿度小于或等于50%的情况下,第二风门502的通风量为0%;在环境温度大于17℃且小于或等于23℃的情况下,环境湿度大于50%且小于或等于60%的情况下,第二风门502的通风量为30%。表3为环境温度和环境湿度与第二风门502通风量的对应关系(表中AT代表环境温度,RH代表环境湿度)。
表3
在上述实施例中,风门的通风量为0%是指风门完全关闭,风门的通风量为100%是指风门完全开启。
如图20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另一种用于制冷设备门体除凝露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S801,控制组件控制第三传感器703周期性检测环境湿度。
S802,在每次执行完步骤S801的情况下,控制组件判断是否环境湿度满足第一湿度阈值。如果是,则执行步骤S803;否则,返回执行S801。
S803,控制组件控制风机40开启。
S804,控制组件控制第五传感器检测用户位置状态。
S805,在每次执行完步骤S804的情况下,控制组件判断是否用户与箱体10的距离小于或等于与第一距离阈值。如果是,则执行步骤S806;否则,返回执行S804。
S806,控制组件控制风机40关闭。
其中,检测环境湿度的周期可根据需要进行设置,可以为1S、2S等。
具体地,控制组件通过用户与箱体10的距离控制风机的开启或关闭,以避免当用户靠近箱体10时,出风风道对用户吹风。
如图21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制冷设备门体除凝露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S901,控制组件控制第三传感器703周期性检测箱环境湿度。
S902,在每次执行完步骤S901的情况下,控制组件判断是否环境湿度满足第一湿度阈值。如果是,则执行步骤S903;否则,返回执行S901。
S903,控制组件控制风机40开启。
S904,控制组件控制第四传感器704周期性获取门板22的透光率。
S905,在每次执行完步骤S904的情况下,控制组件判断是否门板22透光率大于或等于第三阈值。如果是,则执行步骤S906;否则,返回执行S904。
S906,控制组件控制风机40关闭。
其中,检测环境湿度和门板22的透光率的周期可根据需要进行设置,可以为1S、2S等。
具体地,在第四传感器704检测到门板22的透光率大于或等于第三阈值的情况下判断门板22除凝露完成并将检测信号传送至控制组件,控制组件接收到检测信号后控制风机40关闭,以避免产生能源浪费。
如图22所示,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用于制冷设备的控制装置,包括处理器801和存储有程序指令的存储器802,处理器801被配置为在运行程序指令时,执行上述的用于制冷设备门体除凝露的方法。可选地,该装置还可以包括通信接口804(CommunicationInterface)和总线803。其中,处理器801、通信接口804、存储器802可以通过总线803完成相互间的通信。通信接口804可以用于信息传输。处理器801可以调用存储器802中的逻辑指令,以执行上述实施例的用于制冷设备门体除凝露的方法。
此外,上述的存储器802中的逻辑指令可以通过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
存储器802作为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用于存储软件程序、计算机可执行程序,如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方法对应的程序指令/模块。处理器801通过运行存储在存储器802中的程序指令/模块,从而执行功能应用以及数据处理,即实现上述实施例中用于制冷设备门体除凝露的方法。
存储器802可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操作系统、至少一个功能所需的应用程序;存储数据区可存储根据终端设备的使用所创建的数据等。此外,存储器802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802,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802。
本公开实施例的制冷设备还包括上述控制装置,以实现对制冷设备的控制。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用于制冷设备的控制装置包括获取模块和控制模块。获取模块被配置为获取箱内温度、环境温度、环境湿度、门体组件20与箱体10的夹角和门板22的透光率;控制装置被配置为根据箱内温度、环境温度、环境湿度、门体组件20与箱体10的夹角和门板22的透光率,控制风机40的运行以及第一风门501和第二风门502的开度。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存储有指令程序,程序指令在运行时,执行上述的用于制冷设备门体除凝露的方法。
上述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也可以是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一个或多个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公开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可以是非暂态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802(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802(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多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也可以是暂态存储介质。
以上描述和附图充分地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它们。其他实施例可以包括结构的以及其他的改变。实施例仅代表可能的变化。除非明确要求,否则单独的部件和功能是可选的,并且操作的顺序可以变化。一些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可以被包括在或替换其他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0)

1.一种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箱体,设置有用于散热的散热风道;
门体组件,设置于箱体的开口处,包括设置有出风风道的门框和安装于门框的门板,出风风道设置有朝向门板的出风口;
通风管,包括与散热风道连通的第一端和与出风风道连通的第二端;和,
风门,设置于出风风道,可用于控制出风风道的通风量;
其中,通风管可将散热风道的热量传送至出风风道,再通过出风口吹送至门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门体组件还包括:
铰链轴,第一端与铰链板转动连接,第二端与门框固定连接;铰链轴上设置有导通腔,通风管的第二端转动连接至铰链轴且与导通腔连通,以便于与设置于门框的出风风道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
通风管的第二端和铰链轴的连接处设置有密封结构;和/或,
通风管的第一端和散热风道的连接处设置有密封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铰链板,包括与箱体连接的第一端和与铰链轴连接的第二端;所述铰链板的第二端设置有转孔,铰链轴的第一端转动设置于转孔的下半段;
其中,铰链板上设置有贯通结构,以使通风管的第二端能够延伸至转孔内实现与铰链轴的第一端的转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
贯通结构包括设置于铰链板第二端的避让口,避让口与转孔的上半段连通,以使通风管的第二端穿过避让口与铰链轴转动连接;
或者,贯通结构包括开设于铰链板本体的贯通通道,贯通通道由铰链板第一端延伸至铰链板第二端,且与转孔的上半段连通,以使通风管的第二端穿过贯通通道延伸至转孔内实现与铰链轴转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箱体包括:
壳体;和,
内胆,设置于壳体内,壳体和内胆之间设置有安装槽,用于安装通风管。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
通风管为可伸缩结构;和/或,
出风风道上均匀布设有多个出风口。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导风部,包括与通风管连通的第一端口和与散热风道连通的第二端口,且,第二端口的尺寸大于第一端口的尺寸。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风机,设置于门体组件,包括与通风管连通的回风端和与出风风道连通的出风端;风机能够受控地开启或关闭。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
门框设置有安装腔、第一连接腔和第二连接腔,安装腔用于安装风机,第一连接腔用于连通出风风道和风机出风端,第二连接腔用于连通通风管和风机回风端;
其中,风门设置于第一连接腔和出风风道的连接处。
CN202320644265.XU 2023-03-28 2023-03-28 制冷设备 Active CN21981011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644265.XU CN219810111U (zh) 2023-03-28 2023-03-28 制冷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644265.XU CN219810111U (zh) 2023-03-28 2023-03-28 制冷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810111U true CN219810111U (zh) 2023-10-10

Family

ID=882131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644265.XU Active CN219810111U (zh) 2023-03-28 2023-03-28 制冷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81011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196826B (zh) 风冷冰箱及其除湿方法
JP2017040432A (ja) 冷蔵庫
KR102171872B1 (ko) 일체형 공기조화기
CN108613453A (zh) 一种用于冰箱的制冷模块及其控制方法
CN209197246U (zh) 风冷冰箱
CN106969576A (zh) 制冷设备
CN113669986A (zh) 降低风冷冰箱化霜速率的方法
CN108332478A (zh) 冰箱
CN108131729A (zh) 空调器
CN105135792A (zh) 一种内融霜冷风机
CN105605640B (zh) 制冷油烟机及具有其的集成电器
CN219810111U (zh) 制冷设备
CN206459406U (zh) 一种卧式无霜冷柜
CN207471712U (zh) 一种桌面便携空调
CN208108593U (zh) 一种用于冰箱的制冷模块
CN105972918A (zh) 一种兼具储藏及室内降温功能的制冷设备
CN209910047U (zh) 一种温湿度调节装置
CN205119619U (zh) 一种内融霜冷风机
CN107421008A (zh) 空调器
KR101567575B1 (ko) 전력저장시스템 항온항습장치 및 그 제어방법
CN208282475U (zh) 一种风冷多门冷柜
CN107726452B (zh) 空调器
CN107702209B (zh) 室内机
CN206459405U (zh) 一种卧式无霜冷柜
CN219889896U (zh) 冰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