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780457U - 一种多种控制方式的灯光控制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多种控制方式的灯光控制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780457U
CN219780457U CN202321093532.5U CN202321093532U CN219780457U CN 219780457 U CN219780457 U CN 219780457U CN 202321093532 U CN202321093532 U CN 202321093532U CN 219780457 U CN219780457 U CN 21978045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sistor
terminal
module
controller
volt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093532.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羊红军
谢炎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guan Yaoyougua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ongguan Yaoyougua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guan Yaoyougua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Dongguan Yaoyougua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093532.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78045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78045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78045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20/00Energy efficient lighting technologies, e.g. halogen lamps or gas discharge lamps
    • Y02B20/40Control techniques providing energy savings, e.g. smart controller or presence detection

Landscapes

  • Electronic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多种控制方式的灯光控制器,包括壳体、PCB控制板、按键以及底盖,所述壳体与底盖卡合固定连接,所述PCB控制板固定在壳体与底盖中间,所述按键安装在所述PCB控制板上,且所述按键的上端裸露在壳体的外部;其中,所述PCB控制板上设置有DC‑DC降压模块、MCU主控模块、PWM驱动模块、PWM驱动输出接口模块、WIFI模块、RF2.4G收发模块、复位按键及指示灯模块、过流检测模块以及有线通讯接口模块。本实用新型公布了一种多种控制方式的灯光控制器,将无线控制与有线控制集成在一起,满足用户使用需求,使得灯光控制器使用更加方便。

Description

一种多种控制方式的灯光控制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灯具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种控制方式的灯光控制器。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智能家具的要求越来越高,比如在使用灯具时,不仅希望灯具有漂亮的外观设计,也希望灯具能自动根据不同的场景有不同的亮度或颜色,且在家里有各式各样的灯具之后,将它们精心地搭配在一起,达到最适合的气氛效果是高品质生活的需要。目前灯光的控制主要还是手动形式,逐个控制所有的灯具,这样不仅麻烦而且效率低下,也不符合现代舒适生活的标准。灯光控制器是一个可以便捷地控制灯光、同时还提供场景组合等功能的智能化灯光系统,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而且还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现有技术中的灯光控制器,一般采用的是无线或有线其中的一种,控制方式较为单一,不能无线与有线同时控制,满足不了用户的使用需求。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多种控制方式的灯光控制器,以此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和缺陷,提供一种多种控制方式的灯光控制器,将无线控制与有线控制集成在一起,满足用户使用需求,使得灯光控制器使用更加方便。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多种控制方式的灯光控制器,包括壳体、PCB控制板、按键以及底盖,所述壳体与底盖卡合固定连接,所述PCB控制板固定在壳体与底盖中间,所述按键安装在所述PCB控制板上,且所述按键的上端裸露在壳体的外部;
其中,所述PCB控制板上设置有DC-DC降压模块、MCU主控模块、PWM驱动模块、PWM驱动输出接口模块、WIFI模块、RF2.4G收发模块、复位按键及指示灯模块、过流检测模块以及有线通讯接口模块,所述DC-DC降压模块分别与所述MCU主控模块、WIFI模块、RF2.4G收发模块、复位按键及指示灯模块、过流检测模块以及有线通讯接口模块连接通电,所述MCU主控模块分别与所述PWM驱动模块、WIFI模块、RF2.4G收发模块、复位按键及指示灯模块、过流检测模块以及有线通讯接口模块连接控制,所述PWM驱动模块与所述PWM驱动输出接口模块连接,所述WIFI模块与所述复位按键及指示灯模块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DC-DC降压模块设置有开关稳压器U1以及降压稳压器U2,所述开关稳压器U1选用XL34063,所述降压稳压器U2选用AMS1117-3.3V,所述开关稳压器U1的VCC端子连接有稳压二极管D1,所述稳压二极管D1的输入端连接外部电源,所述稳压二极管D1的输出端还串联有相互并联的电容D1及电解电容E1,所述电容C1及电解电容E1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稳压二极管D1的输出端还连接有电阻R1,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开关稳压器U1的Driver_Coll端子连接,且所述开关稳压器U1的IPK端子与SW_Collector端子连接,所述开关稳压器U1的Input端子与SW_Emitter端子之间连接有相互并联的电阻R2及电阻R3,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有电容C2,所述电容C2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开关稳压器U1的Timing_Cap端子,所述电阻R3串联有电解电容E2,且电阻R2及电阻R3连接有稳压二极管D2,所述稳压二极管D2一端连接电解电容E2,所述稳压二极管D2另一端连接开关稳压器U1的SW_Emitter端子,所述稳压二极管D2及电解电容E2的两端并联有电感L1,所述电感L1输出5V电压,所述降压稳压器U2的VIN端子连接5V电压,所述降压稳压器U2的VOUT端子输出3.3V电压。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MCU主控模块设置有控制器U5、U6,且所述控制器U5、U6均采用CA51F003T3,所述控制器U5、U6的VDD端子均连接5V电压,所述控制器U5、U6的SWIM端子分别连接有烧录口H1、H2,所述烧录口H1、H2的1号引脚连接5V电压,所述烧录口H1、H2的3号引脚接地。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PWM驱动模块设置有PMOS管Q1、Q2,还设置有NMOS管Q3、Q4以及场效应管Q5,所述PMOS管Q1、Q2的漏极同时连接外部电源,所述NMOS管Q3、Q4的源极相互连接,所述PMOS管Q1的源极与所述NMOS管Q4的漏极连接,所述PMOS管Q2的源极与所述NMOS管Q3的漏极连接,所述PMOS管Q1的栅极连接有电阻R18及电阻R19,所述电阻R18的另一端与所述场效应管Q5的D1端子连接,所述电阻R19的另一端与所述PMOS管Q1的栅极连接,所述PMOS管Q2的栅极连接有电阻R20及电阻R21,所述电阻R20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场效应管Q5的D2端子,所述电阻R2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PMOS管Q2的漏极,所述NMOS管Q4的栅极连接有电阻R22及电阻R23,所述电阻R22的另一端与所述场效应管Q5的G2连接,所述电阻R23的另一端连接NMOS管Q4的源极,所述NMOS管Q3的栅极连接有电阻R24及电阻R25,所述电阻R24的另一端与所述场效应管Q5的G1连接,所述电阻R25的另一端连接NMOS管Q3的源极,且所述场效应管Q5的G1、G2端子分别与所述控制器U5的PWM0、PWM1端子连接,所述场效应管Q5的S1、S2端子同时接地。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PWM驱动输出接口模块设置有连接器,所述连接器采用HDR-M-2.54_1x6,且所述连接器的端子对应连接在所述PMOS管Q1与NMOS管Q4之间以及所述PMOS管Q2与NMOS管Q3之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WIFI模块设置有通信板U3以及电阻R6、R7,所述通信板U3采用WBR3,所述通信板U3的VCC端子连接3.3V电压,所述电阻R6的一端连接所述通信板U3的TXD端子,所述电阻R6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控制器U6的AMPA_OUT端子连接,所述电阻R7的一端与所述通信板U3的RXD端子连接,所述电阻R7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控制器U6的AMPA_INN端子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RF2.4G收发模块设置有射频芯片U4、晶振X1以及电阻R8、R9、R10、R11、R12、R13,所述射频芯片U4的MOSI端子连接所述电阻R8的一端,所述电阻R8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控制器U6的SPI_MOSI端子,所述射频芯片U4的MISO端子连接所述电阻R9的一端,所述电阻R9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控制器U6的SPI_SCK端子,所述射频芯片U4的SPI_CLK端子连接所述电阻R10的一端,所述电阻R10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控制器U6的AMPB_INN端子,所述射频芯片U4的SPI_SS端子连接所述电阻R11的一端,所述电阻R1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控制器U6的AMPB_INP端子,所述射频芯片U4的RST_N端子连接所述电阻R12的一端,所述电阻R12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控制器U6的T2EX端子,所述射频芯片U4的PKT端子连接所述电阻R13的一端,所述电阻R13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控制器U6的SPI_MISO端子,且所述射频芯片U4的XTALO及XTALI端子分别与所述晶振X11的1号、3号引脚连接,所述晶振X1的2号、4号引脚接地,所述射频芯片U4的LDO_IN端子连接3.3V电压。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复位按键及指示灯模块设置有按键开关K1、发光二极管D3以及发光二极管D4,所述按键开关K1采用K4-6×6_SMD,所述按键开关K1的2号引脚连接有电阻R14,所述电阻R14的另一端连接3.3V电压,所述按键开关K1的1号引脚与3号引脚之间连接有电容C3,且所述按键开关K1的1号引脚还与所述通信板U3的A_18端子连接,所述通信板U3的A_18端子与所述控制器U5的XOSCH_OUT端子连接,所述按键开关K1的4号引脚接地,所述发光二极管D3采用MHT194CRCGCT,所述发光二极管D3的输入端连接有电阻R17,所述电阻R17的另一端连接3.3V电压,所述发光二极管D3的输出端对应连接所述控制器U6的AMPA_INP及CLK_IN端子,所述发光二极管D4的输入端连接3.3V电压,所述发光二极管D4的输出端串联有电阻R15及电阻R16,所述电阻R15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控制器U5的T2CPO端子,所述电阻R16的另一端连接所述通信板U3的A_11端子。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过流检测模块设置有电阻R4、R5以及电容C4,还设置有电阻R37、38、39、40、26以及电容C14,所述电阻R4与电阻R5串联,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连接5V电压,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容C4并联在所述电阻R5的两端,且所述控制器U5的AMOA_INN端子连接在所述电阻R4与电阻R5之间,所述电阻R37、38、39、40相互并联,所述电阻R26一端连接电阻R37、38、39、40串联,所述电阻R26的另一端连接控制器U5的AMPA_INP端子,所述电容C14并联在电阻R26的两端。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有线通讯接口模块设置有三极管Q6、Q7、Q8、Q9以及接线器H3、H4,所述三极管Q6、Q8选用2N3906晶体管,所述三极管Q7、Q9选用2N3904晶体管,所述三极管Q6的集电极连接5V电压,所述三极管Q6的基极连接有电阻R28及电阻R29,所述电阻R28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7的集电极,所述电阻R29的另一端连接三极管Q6的集电极,所述三极管Q6的发射极连接有电阻R30及电阻R41,所述电阻R30的另一端连接接线器H3的1号引脚,所述电阻R41的另一端接地,所述接线器H3的2号引脚接地,所述接线器H3的3号引脚连接有电阻R31,所述电阻R31的另一端连接5V电压,同时所述接线器H3的3号还与所述控制器U6的SWIM端子连接,所述三极管Q7的基极连接有电阻R27,所述电阻R27的另一端与所述控制器U6的UART2_TX端子连接,所述三极管Q7的发射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8的集电极连接5V电压,所述三极管Q8的基极连接有电阻R33及电阻R34,所述电阻R33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9的集电极,所述电阻R34的另一端连接三极管Q8的集电极,所述三极管Q8的发射极连接有电阻R35及电阻R42,所述电阻R35的另一端连接接线器H4的1号引脚,所述电阻R42的另一端接地,所述接线器H4的2号引脚接地,所述接线器H4的3号引脚连接有电阻R36,所述电阻R36的另一端连接5V电压,同时所述接线器H4的3号还与控制器U5的SWIM端子连接,所述三极管Q9的基极连接有电阻R32,所述电阻R32的另一端与所述控制器U5的UART2_TX端子连接,所述三极管Q9的发射极接地。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在控制器的内部既设置有WIFI模块和RF2.4G模块,来实现无线控制,又设置有PWM驱动模块、PWM驱动输出接口模块、有线通讯接口模块,来实现有线控制,有效地将两种控制方式集成在一起,既可以使用手机APP远程控制,也可以是要本地遥控器的控制,还可以实现本地传感器的控制,控制方式较多,使用更加方便;同时有线通讯接口模块还可以连接其他控制器,更有利于扩充,实现多路分控和集控,且不会像无线设备集控多个控制器,出现掉码等情况,运行更加稳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原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DC-DC降压模块的电路原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MCU主控模块的电路原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PWM驱动模块的电路原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PWM驱动输出接口模块的电路原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WIFI模块的电路原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RF2.4G收发模块的电路原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复位按键及指示灯模块的电路原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过流检测模块的电路原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过有线通讯接口模块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有”、“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过程如下:一种多种控制方式的灯光控制器,包括壳体1、PCB控制板2、按键3以及底盖4,所述壳体1与底盖4卡合固定连接,方便安装;所述PCB控制板2固定在壳体1与底盖4中间,所述按键3安装在所述PCB控制板2上,且所述按键3的上端裸露在壳体1的外部,能够通过按键进行手动控制。
其中,在所述PCB控制板上设置有DC-DC降压模块、MCU主控模块、PWM驱动模块、PWM驱动输出接口模块、WIFI模块、RF2.4G收发模块、复位按键及指示灯模块、过流检测模块以及有线通讯接口模块,所述DC-DC降压模块用于将12-24V电压降到5V和3.3V两种电压,将其分别与所述MCU主控模块、WIFI模块、RF2.4G收发模块、复位按键及指示灯模块、过流检测模块以及有线通讯接口模块连接进行,所述MCU主控模块主要通过接收以及发射信号对其他模块进行控制,所述PWM驱动模块接收MCU主控模块传来的信号进行驱动并从所述PWM驱动输出接口模块输出,所述WIFI模块实现控制器的远程控制,所述RF2.4G收发模块可以和本地无线遥控器进行配对,收发本地的无线信号,提高控制速度,所述复位按键及指示灯模块设置有外部按键,实现控制器外部的手动控制,又设置有指示灯,能够实时显示控制器的工作状态,所述过流检测模块能够检测控制器内部电流,防止内部电路过载烧坏,所述有线通讯接口模块能够连接有线传感器,实现有线信号控制,从而有效地实现了多种灯光控制方式,使用更加方便。
如图3所示,所述DC-DC降压模块中设置有开关稳压器U1,且开关稳压器U1选用XL34063,其只需通过几个电阻、电感、电容即可实现正压或负压输出,因此,在开关稳压器U1的VCC端子连接有稳压二极管D1,稳压二极管D1选用1N5819WS,将稳压二极管D1的输入端与外部电源连接,其具有较强的正向浪涌承受能力,信赖性高,能够有效地防止电路被烧坏;所述稳压二极管D1的输入端连接外部电源,所述稳压二极管D1的输出端还串联有相互并联的电容D1及电解电容E1,所述电容C1及电解电容E1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稳压二极管D1的输出端还连接有电阻R1,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开关稳压器U1的Driver_Coll端子连接,且所述开关稳压器U1的IPK端子与SW_Collector端子连接,所述开关稳压器U1的Input端子与SW_Emitter端子之间连接有相互并联的电阻R2及电阻R3,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有电容C2,所述电容C2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开关稳压器U1的Timing_Cap端子,所述电阻R3串联有电解电容E2,且电阻R2及电阻R3连接有稳压二极管D2,所述稳压二极管D2一端连接电解电容E2,所述稳压二极管D2另一端连接开关稳压器U1的SW_Emitter端子,所述稳压二极管D2及电解电容E2的两端并联有电感L1,所述电感L1输出5V电压,所述降压稳压器U2的VIN端子连接5V电压,所述降压稳压器U2的VOUT端子输出3.3V电压。降压稳压器U2选用AMS1117-3.3V,并将降压稳压器U2的VIN端子连接5V电压,且在降压稳压器U2输入端连接有相互并联的电容C7、C8、C5,其作用将输入单向脉动电压转换为直流电压,降压稳压器U2的VOUT端子输出3.3V电压,在输出同样连接有并联的电容C6、C9、C10、C11,均作为输出滤波电容,用于抑制自激振荡,保证输出电压的稳定性。
如图4所示,所述MCU主控模块设置有控制器U5、U6,一个用于收发WIFI模块和RF2.4G模块的信号,另一个用于检测过载电流,有线信号的收发及输出PWM信号给PWM驱动模块,且控制器U5、U6均采用CA51F003T3,其运行速度快,性能优越,且内置18K Flash程序,可多次进行重复编程,将控制器U5、U6的VDD端子均连接5V电压进行通电,再将控制器U5、U6的SWIM端子分别连接有烧录口H1、H2,将烧录口H1、H2的1号引脚连接5V电压通电,烧录口H1、H2的3号引脚接地,使得控制器可通过烧录口对控制器的程序进行调试,有利于帮助用户检测控制器的工作状态,从而保证控制器保持正常的运行状态,有效地提高了控制器的可靠性和性能。
如图5所示,所述PWM驱动模块设置有PMOS管Q1、Q2,还设置有NMOS管Q3、Q4以及场效应管Q5,将PMOS管Q1、Q2的漏极同时连接外部电源,NMOS管Q3、Q4的源极相互连接,再将PMOS管Q1的源极与NMOS管Q4的漏极连接,PMOS管Q2的源极与NMOS管Q3的漏极连接,形成一个P-N MOS管H桥,桥臂上的4个MOS管相当于四个开关,P型管在栅极为低电平时导通,高电平时关闭;N型管在栅极为高电平时导通,低电平时关闭,场效应管是电压控制型元件,栅极通过的电流几乎为“零”,利用这一特性,将PWM驱动输出接口连接在H桥之间,当PMOS管Q2、NMOS管Q4关闭,PMOS管Q1、NMOS管Q3导通,PWM驱动输出接口的C端输出;当PMOS管Q1、NMOS管Q3关闭,PMOS管Q2、NMOS管Q4导通,PWM驱动输出接口的W端输出;当PMOS管Q1、Q2导通,NMOS管Q3、Q4关闭,PWM驱动输出接口不输出;当PMOS管Q1、Q2关闭,NMOS管Q3、Q4导通,PWM驱动输出接口不输出,再通过PWM驱动输出接口连接外部灯光,从而实现多种控制。
而为了避免烧坏MOS管,在H桥的外部连接有多个电阻,场效应管Q5则用来连接控制器与H桥,从而根据MCU主控模块输出的PWM信号来增大驱动能力,在所述PMOS管Q1的栅极连接有电阻R18及电阻R19,所述电阻R18的另一端与所述场效应管Q5的D1端子连接,所述电阻R19的另一端与所述PMOS管Q1的栅极连接,所述PMOS管Q2的栅极连接有电阻R20及电阻R21,所述电阻R20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场效应管Q5的D2端子,所述电阻R2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PMOS管Q2的漏极,所述NMOS管Q4的栅极连接有电阻R22及电阻R23,所述电阻R22的另一端与所述场效应管Q5的G2连接,所述电阻R23的另一端连接NMOS管Q4的源极,所述NMOS管Q3的栅极连接有电阻R24及电阻R25,所述电阻R24的另一端与所述场效应管Q5的G1连接,所述电阻R25的另一端连接NMOS管Q3的源极,且所述场效应管Q5的G1、G2端子分别与所述控制器U5的PWM0、PWM1端子连接,所述场效应管Q5的S1、S2端子同时接地。通过在H桥电路的根底上增加4个与门和2个非门,4个与门同一个“使能”导通讯号相接,这样,用这一个信号就能控制整个电路的开关。而2个非门经过提供一种方向输入,能够保证任何时分在H桥的同侧腿上都只要一个三极管能导通,更加有效地提高了电路的安全性。
如图6所示,所述PWM驱动输出接口模块设置有连接器,在本实施例中,设置了四个连接器,且四个连接器均采用HDR-M-2.54_1x6,将连接器的C、W端子对应连接在所述PMOS管Q1与NMOS管Q4之间以及所述PMOS管Q2与NMOS管Q3之间,再将其他接口与外部灯光接口连接,从而通过根据PWM信号的传送来有效地控制灯光照明。
如图7所示,所述WIFI模块设置有通信板U3以及电阻R6、R7,所述通信板U3采用WBR3,其是一款低功耗嵌入式WIFI蓝牙模组,内部由一个高集成度的无线射频芯片W701-VA2-CG构成,内置了WIFI网络协议栈和丰富的库函数,用户可以基于函数库开发满足自己需求的嵌入式WIFI产品;将所述通信板U3的VCC端子连接3.3V电压通电,所述电阻R6的一端连接所述通信板U3的TXD端子,所述电阻R6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控制器U6的AMPA_OUT端子连接,所述电阻R7的一端与所述通信板U3的RXD端子连接,所述电阻R7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控制器U6的AMPA_INN端子连接,将WIFI模块与MCU主控模块连接在一起,可在WIFI模块外部连接路由器,利用手机或电脑APP实现远程控制,实用更加方便。
如图8所示,所述RF2.4G收发模块设置有射频芯片U4、晶振X1以及电阻R8、R9、R10、R11、R12、R13,所述射频芯片U4采用LT8920,低成本,高集成度的2.4GHZ的无线收发芯片,可通过2.4G无线收发芯片与本地无线遥控器进行配对,再将所述RF2.4G收发模块与MCU控制模块连接,实现无线控制。将所述射频芯片U4的MOSI端子连接所述电阻R8的一端,所述电阻R8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控制器U6的SPI_MOSI端子,所述射频芯片U4的MISO端子连接所述电阻R9的一端,所述电阻R9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控制器U6的SPI_SCK端子,所述射频芯片U4的SPI_CLK端子连接所述电阻R10的一端,所述电阻R10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控制器U6的AMPB_INN端子,所述射频芯片U4的SPI_SS端子连接所述电阻R11的一端,所述电阻R1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控制器U6的AMPB_INP端子,所述射频芯片U4的RST_N端子连接所述电阻R12的一端,所述电阻R12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控制器U6的T2EX端子,所述射频芯片U4的PKT端子连接所述电阻R13的一端,所述电阻R13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控制器U6的SPI_MISO端子,且所述射频芯片U4的XTALO及XTALI端子分别与所述晶振X11的1号、3号引脚连接,所述晶振X1的2号、4号引脚接地,所述射频芯片U4的LDO_IN端子连接3.3V电压。
如图9所示,所述复位按键及指示灯模块设置有两部分,第一部分用于外部按键复位,设置有按键开关K1,所述按键开关K1采用K4-6×6_SMD轻触开关,将所述按键开关K1的2号引脚连接有电阻R14,所述电阻R14的另一端连接3.3V电压,所述按键开关K1的1号引脚与3号引脚之间连接有电容C3,且所述按键开关K1的1号引脚还与所述通信板U3的A_18端子连接,所述通信板U3的A_18端子与所述控制器U5的XOSCH_OUT端子连接,所述按键开关K1的4号引脚接地,使得外部按键开关与MCU模块连接在一起,实现了控制器的手动控制。
第二部分的指示灯,用于显示控制器当前状态,其中,所述发光二极管D3采用MHT194CRCGCT,其是一种高亮红绿双色光的LED贴片,另外一个发光二极管D4则选用蓝色灯光,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工作状态,再将发光二极管与电源和控制器连接,即所述发光二极管D3的输入端连接有电阻R17,所述电阻R17的另一端连接3.3V电压,所述发光二极管D3的输出端对应连接所述控制器U6的AMPA_INP及CLK_IN端子,所述发光二极管D4的输入端连接3.3V电压,所述发光二极管D4的输出端串联有电阻R15及电阻R16,所述电阻R15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控制器U5的T2CPO端子,所述电阻R16的另一端连接所述通信板U3的A_11端子。
如图10所示,所述过流检测模块设置有电阻R4、R5以及电容C4,还设置有电阻R37、38、39、40、26以及电容C14,所述电阻R4与电阻R5串联,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连接5V电压,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容C4并联在电阻R5的两端,且所述控制器U5的AMOA_INN端子连接在电阻R4与电阻R5之间,所述电阻R37、38、39、40相互并联,所述电阻R26一端连接电阻R37、38、39、40串联,所述电阻R26的另一端连接控制器U5的AMPA_INP端子,所述电容C14并联在电阻R26的两端。利用多个电阻进行连接,能够实时检测控制器通过的电流,当过载或者短路时关闭输出,以保护PWM驱动模块及电源。
如图11所示,所述有线通讯接口模块设置有三极管Q6、Q7、Q8、Q9以及接线器H3、H4,所述三极管Q6、Q8选用2N3906晶体管(SOT-23封装方式),将三极管Q6与三极管Q7连接,三极管Q8与三极管Q9连接,形成两条互补对称电路。所述三极管Q6的集电极连接5V电压,所述三极管Q6的基极连接有电阻R28及电阻R29,所述电阻R28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7的集电极,所述电阻R29的另一端连接三极管Q6的集电极,所述三极管Q6的发射极连接有电阻R30及电阻R41,所述电阻R30的另一端连接接线器H3的1号引脚,所述电阻R41的另一端接地,所述接线器H3的2号引脚接地,所述接线器H3的3号引脚连接有电阻R31,所述电阻R31的另一端连接5V电压,同时所述接线器H3的3号还与所述控制器U6的SWIM端子连接,与控制器U6连接,所述三极管Q7的基极连接有电阻R27,所述电阻R27的另一端与所述控制器U6的UART2_TX端子连接,所述三极管Q7的发射极接地;另外,所述三极管Q8的集电极连接5V电压,所述三极管Q8的基极连接有电阻R33及电阻R34,所述电阻R33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9的集电极,所述电阻R34的另一端连接三极管Q8的集电极,所述三极管Q8的发射极连接有电阻R35及电阻R42,所述电阻R35的另一端连接接线器H4的1号引脚,所述电阻R42的另一端接地,所述接线器H4的2号引脚接地,所述接线器H4的3号引脚连接有电阻R36,所述电阻R36的另一端连接5V电压,同时所述接线器H4的3号还与所述控制器U5的SWIM端子连接,所述三极管Q9的基极连接有电阻R32,所述电阻R32的另一端与所述控制器U5的UART2_TX端子连接,所述三极管Q9的发射极接地,与控制器U5连接。一方面可以通过接线器与其他人体、手扫、触摸灯等有线传感器,来控制灯亮;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有线信号进行分机控制,该模块电路在静态时,两管的电流为零;有输入信号时,两管轮流导通,相互补充,既避免了输出波形的严重失真,又提高了电路的效率。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多种控制方式的灯光控制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PCB控制板、按键以及底盖,所述壳体与底盖卡合固定连接,所述PCB控制板固定在壳体与底盖中间,所述按键安装在所述PCB控制板上,且所述按键的上端裸露在壳体的外部;
其中,所述PCB控制板上设置有DC-DC降压模块、MCU主控模块、PWM驱动模块、PWM驱动输出接口模块、WIFI模块、RF2.4G收发模块、复位按键及指示灯模块、过流检测模块以及有线通讯接口模块,所述DC-DC降压模块分别与所述MCU主控模块、WIFI模块、RF2.4G收发模块、复位按键及指示灯模块、过流检测模块以及有线通讯接口模块连接通电,所述MCU主控模块分别与所述PWM驱动模块、WIFI模块、RF2.4G收发模块、复位按键及指示灯模块、过流检测模块以及有线通讯接口模块连接控制,所述PWM驱动模块与所述PWM驱动输出接口模块连接,所述WIFI模块与所述复位按键及指示灯模块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种控制方式的灯光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DC-DC降压模块设置有开关稳压器U1以及降压稳压器U2,所述开关稳压器U1选用XL34063,所述降压稳压器U2选用AMS1117-3.3V,所述开关稳压器U1的VCC端子连接有稳压二极管D1,所述稳压二极管D1的输入端连接外部电源,所述稳压二极管D1的输出端还串联有相互并联的电容D1及电解电容E1,所述电容C1及电解电容E1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稳压二极管D1的输出端还连接有电阻R1,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开关稳压器U1的Driver_Coll端子连接,且所述开关稳压器U1的IPK端子与SW_Collector端子连接,所述开关稳压器U1的Input端子与SW_Emitter端子之间连接有相互并联的电阻R2及电阻R3,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有电容C2,所述电容C2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开关稳压器U1的Timing_Cap端子,所述电阻R3串联有电解电容E2,且电阻R2及电阻R3连接有稳压二极管D2,所述稳压二极管D2一端连接电解电容E2,所述稳压二极管D2另一端连接开关稳压器U1的SW_Emitter端子,所述稳压二极管D2及电解电容E2的两端并联有电感L1,所述电感L1输出5V电压,所述降压稳压器U2的VIN端子连接5V电压,所述降压稳压器U2的VOUT端子输出3.3V电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多种控制方式的灯光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MCU主控模块设置有控制器U5、U6,且所述控制器U5、U6均采用CA51F003T3,所述控制器U5、U6的VDD端子均连接5V电压,所述控制器U5、U6的SWIM端子分别连接有烧录口H1、H2,所述烧录口H1、H2的1号引脚连接5V电压,所述烧录口H1、H2的3号引脚接地。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多种控制方式的灯光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PWM驱动模块设置有PMOS管Q1、Q2,还设置有NMOS管Q3、Q4以及场效应管Q5,所述PMOS管Q1、Q2的漏极同时连接外部电源,所述NMOS管Q3、Q4的源极相互连接,所述PMOS管Q1的源极与所述NMOS管Q4的漏极连接,所述PMOS管Q2的源极与所述NMOS管Q3的漏极连接,所述PMOS管Q1的栅极连接有电阻R18及电阻R19,所述电阻R18的另一端与所述场效应管Q5的D1端子连接,所述电阻R19的另一端与所述PMOS管Q1的栅极连接,所述PMOS管Q2的栅极连接有电阻R20及电阻R21,所述电阻R20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场效应管Q5的D2端子,所述电阻R2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PMOS管Q2的漏极,所述NMOS管Q4的栅极连接有电阻R22及电阻R23,所述电阻R22的另一端与所述场效应管Q5的G2连接,所述电阻R23的另一端连接NMOS管Q4的源极,所述NMOS管Q3的栅极连接有电阻R24及电阻R25,所述电阻R24的另一端与所述场效应管Q5的G1连接,所述电阻R25的另一端连接NMOS管Q3的源极,且所述场效应管Q5的G1、G2端子分别与所述控制器U5的PWM0、PWM1端子连接,所述场效应管Q5的S1、S2端子同时接地。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多种控制方式的灯光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PWM驱动输出接口模块设置有连接器,所述连接器采用HDR-M-2.54_1x6,且所述连接器的端子对应连接在所述PMOS管Q1与NMOS管Q4之间以及所述PMOS管Q2与NMOS管Q3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多种控制方式的灯光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WIFI模块设置有通信板U3以及电阻R6、R7,所述通信板U3采用WBR3,所述通信板U3的VCC端子连接3.3V电压,所述电阻R6的一端连接所述通信板U3的TXD端子,所述电阻R6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控制器U6的AMPA_OUT端子连接,所述电阻R7的一端与所述通信板U3的RXD端子连接,所述电阻R7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控制器U6的AMPA_INN端子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多种控制方式的灯光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RF2.4G收发模块设置有射频芯片U4、晶振X1以及电阻R8、R9、R10、R11、R12、R13,所述射频芯片U4的MOSI端子连接所述电阻R8的一端,所述电阻R8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控制器U6的SPI_MOSI端子,所述射频芯片U4的MISO端子连接所述电阻R9的一端,所述电阻R9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控制器U6的SPI_SCK端子,所述射频芯片U4的SPI_CLK端子连接所述电阻R10的一端,所述电阻R10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控制器U6的AMPB_INN端子,所述射频芯片U4的SPI_SS端子连接所述电阻R11的一端,所述电阻R1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控制器U6的AMPB_INP端子,所述射频芯片U4的RST_N端子连接所述电阻R12的一端,所述电阻R12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控制器U6的T2EX端子,所述射频芯片U4的PKT端子连接所述电阻R13的一端,所述电阻R13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控制器U6的SPI_MISO端子,且所述射频芯片U4的XTALO及XTALI端子分别与所述晶振X11的1号、3号引脚连接,所述晶振X1的2号、4号引脚接地,所述射频芯片U4的LDO_IN端子连接3.3V电压。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多种控制方式的灯光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按键及指示灯模块设置有按键开关K1、发光二极管D3以及发光二极管D4,所述按键开关K1采用K4-6×6_SMD,所述按键开关K1的2号引脚连接有电阻R14,所述电阻R14的另一端连接3.3V电压,所述按键开关K1的1号引脚与3号引脚之间连接有电容C3,且所述按键开关K1的1号引脚还与所述通信板U3的A_18端子连接,所述通信板U3的A_18端子与所述控制器U5的XOSCH_OUT端子连接,所述按键开关K1的4号引脚接地,所述发光二极管D3采用MHT194CRCGCT,所述发光二极管D3的输入端连接有电阻R17,所述电阻R17的另一端连接3.3V电压,所述发光二极管D3的输出端对应连接所述控制器U6的AMPA_INP及CLK_IN端子,所述发光二极管D4的输入端连接3.3V电压,所述发光二极管D4的输出端串联有电阻R15及电阻R16,所述电阻R15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控制器U5的T2CPO端子,所述电阻R16的另一端连接所述通信板U3的A_11端子。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多种控制方式的灯光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流检测模块设置有电阻R4、R5以及电容C4,还设置有电阻R37、38、39、40、26以及电容C14,所述电阻R4与电阻R5串联,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连接5V电压,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容C4并联在所述电阻R5的两端,且所述控制器U5的AMOA_INN端子连接在所述电阻R4与电阻R5之间,所述电阻R37、38、39、40相互并联,所述电阻R26一端连接电阻R37、38、39、40串联,所述电阻R26的另一端连接控制器U5的AMPA_INP端子,所述电容C14并联在电阻R26的两端。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多种控制方式的灯光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有线通讯接口模块设置有三极管Q6、Q7、Q8、Q9以及接线器H3、H4,所述三极管Q6、Q8选用2N3906晶体管,所述三极管Q7、Q9选用2N3904晶体管,所述三极管Q6的集电极连接5V电压,所述三极管Q6的基极连接有电阻R28及电阻R29,所述电阻R28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7的集电极,所述电阻R29的另一端连接三极管Q6的集电极,所述三极管Q6的发射极连接有电阻R30及电阻R41,所述电阻R30的另一端连接接线器H3的1号引脚,所述电阻R41的另一端接地,所述接线器H3的2号引脚接地,所述接线器H3的3号引脚连接有电阻R31,所述电阻R31的另一端连接5V电压,同时所述接线器H3的3号还与所述控制器U6的SWIM端子连接,所述三极管Q7的基极连接有电阻R27,所述电阻R27的另一端与所述控制器U6的UART2_TX端子连接,所述三极管Q7的发射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8的集电极连接5V电压,所述三极管Q8的基极连接有电阻R33及电阻R34,所述电阻R33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9的集电极,所述电阻R34的另一端连接三极管Q8的集电极,所述三极管Q8的发射极连接有电阻R35及电阻R42,所述电阻R35的另一端连接接线器H4的1号引脚,所述电阻R42的另一端接地,所述接线器H4的2号引脚接地,所述接线器H4的3号引脚连接有电阻R36,所述电阻R36的另一端连接5V电压,同时所述接线器H4的3号还与所述控制器U5的SWIM端子连接,所述三极管Q9的基极连接有电阻R32,所述电阻R32的另一端与所述控制器U5的UART2_TX端子连接,所述三极管Q9的发射极接地。
CN202321093532.5U 2023-05-09 2023-05-09 一种多种控制方式的灯光控制器 Active CN21978045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093532.5U CN219780457U (zh) 2023-05-09 2023-05-09 一种多种控制方式的灯光控制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093532.5U CN219780457U (zh) 2023-05-09 2023-05-09 一种多种控制方式的灯光控制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780457U true CN219780457U (zh) 2023-09-29

Family

ID=881319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093532.5U Active CN219780457U (zh) 2023-05-09 2023-05-09 一种多种控制方式的灯光控制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78045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635745B1 (en) Wireless remote control circuit
US10028353B2 (en) LED lamp string having selectable light emitting mode
CN206620335U (zh) 带遥控信号接收的led的控制器
CN103354685A (zh) 一种led驱动芯片
CN104158031A (zh) 一种基于ZigBee网络的无线插座
CN219780457U (zh) 一种多种控制方式的灯光控制器
CN203608428U (zh) Led驱动电源四合一调光电路
CN102843804A (zh) 触摸控制电路及手电筒
CN217789939U (zh) 灯具控制器
CN215345143U (zh) 一种基于物联网芯片的全彩圣诞灯控制装置
CN205679949U (zh) 基于无线通信的远程监控系统
CN208871572U (zh) 双色光投光灯电路
CN208581379U (zh) 智能灯光控制系统
CN210565263U (zh) 具备照明功能的吊扇控制电路及吊扇
CN210381375U (zh) 一种床头灯控制电路以及床头灯
CN108873723A (zh) 智能家居系统
CN213638304U (zh) 一种基于单片机的控制照明灯装置
CN202035180U (zh) 一种信号灯电路及信号灯
CN102196640B (zh) Led灯及灯串的控制电路
CN109032016A (zh) 无线智能家居安保系统
CN209488885U (zh) 一种高压钠灯的单灯控制器
CN219145676U (zh) 一种led灯带的智能控制电路
CN219351957U (zh) 一种基于单片机的多功能控制板
CN221409184U (zh) 一种圣诞灯串的联控系统及控制电路
CN108684100B (zh) 一种带记忆功能的镜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