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764223U - 一种呼吸机湿化罐 - Google Patents

一种呼吸机湿化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764223U
CN219764223U CN202321049095.7U CN202321049095U CN219764223U CN 219764223 U CN219764223 U CN 219764223U CN 202321049095 U CN202321049095 U CN 202321049095U CN 219764223 U CN219764223 U CN 21976422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cavity
drainage port
humidification tank
tank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049095.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淑玲
郭金朋
刘金艳
乔云娟
王娇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engde Central Hospital
Original Assignee
Chengde Central Hospit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engde Central Hospital filed Critical Chengde Central Hospital
Priority to CN202321049095.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76422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76422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76422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湿化器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呼吸机湿化罐,包括湿化罐本体,湿化罐本体的顶部设置有补水管,补水管的底端竖直贯穿湿化罐本体后与湿化罐本体的内部连通,补水管的内部设置有过渡腔,过渡腔内设置有浮体。本实用新型通过对湿化罐本体上的补水管的结构进行改进,并配合增设的浮体,能够实现在湿化罐本体持续工作时让湿化罐本体内部的无菌水的量始终维持在一定范围内,无需人工实时进行看护,与此同时,当停止向湿化罐本体补充无菌水且湿化罐本体继续持续工作的过程中能够实现自动密封补水管,从而尽可能的避免湿化罐本体内部经加湿的气体由补水管溢出后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Description

一种呼吸机湿化罐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湿化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呼吸机湿化罐。
背景技术
湿化罐是一种在临床上配合呼吸机一起使用的医疗仪器,通常连接在呼吸机与气体输送管道之间,在使用时,需要向湿化罐内注入一定量的无菌水,当呼吸机输送的气体到达湿化罐内部时,湿化罐内部的无菌水将受热蒸发形成水蒸气并与呼吸机输送过来的气体混合,进而达到对呼吸机输送的气体进行加湿的作用。通常情况下,湿化罐内部的无菌水的量需要维持在一定范围内才能确保湿化罐能够持续可靠的运行,因此,在湿化罐持续运行过程中往往需要不断的向湿化罐内补充新的无菌水。
临床上,向湿化罐内部补充无菌水的方式大致有三种,其一是通过分离呼吸机与相应的气体输送管道来实现从气体输送管道补充无菌水,但此种方式会急剧降低湿化罐内部的气压,从而导致患者的呼吸状态发生较大的改变,进而影响治疗效果;其二是通过注射器抽取无菌水后通过湿化罐的加水口进行加水,但此种方式由于需要多次操作才能完成加水,以至于操作较为繁琐,且在反复加水的过程中也可能影响湿化罐内部的气压,同样会影响治疗效果;其三则是通过将输液器的输水管插入至湿化罐的加水口以实现持续性补水,尽管此种方式能够有效避免湿化罐内部气压变化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但通常情况下需要人工进行实时看护,以确保湿化罐内部的无菌水的量维持在较佳的范围内,以至于增加了额外的人工看护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呼吸机湿化罐,以至少克服现有采用输液器向湿化罐内部补充无菌水时存在的需要人工实时看护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呼吸机湿化罐,包括湿化罐本体,所述湿化罐本体的顶部有设置补水管,所述补水管的底端竖直贯穿湿化罐本体后与湿化罐本体的内部连通,所述补水管的内部设置有过渡腔;
沿所述补水管的轴向,所述过渡腔具有相对的第一引流口和第二引流口,所述第一引流口和第二引流口的内径均小于过渡腔的内径;
所述过渡腔内设置有浮体,沿所述补水管的轴向,所述浮体将过渡腔分隔为上腔室和下腔室,所述第一引流口与上腔室连通,所述第二引流口与下腔室连通,所述浮体上设置有用于导通上腔室和下腔室的通道;
所述浮体还具有相对的第一密封部和第二密封部,所述第一密封部位于上腔室内且与第一引流口对位,所述第二密封部位于下腔室内且与第二引流口对位,所述第一密封部的直径大于第一引流口的内径,所述第二密封部的直径大于第二引流口的直径。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浮体包括浮板、第一连接杆、第一密封球、第二连接杆以及第二密封球;
所述浮板水平设置于过渡腔内部以将过渡腔分隔为上腔室和下腔室,所述浮板上开设有引流孔,所述上腔室和下腔室通过引流孔导通;
所述第一密封球作为第一密封部,所述第一密封球通过第一连接杆与浮板连接,所述第二密封球作为第二密封部,所述第二密封球通过第二连接杆与浮板相连。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浮板呈中空结构,所述第一密封球和第二密封球的外壁均套设有橡胶套。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引流孔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引流孔沿浮板的周向呈环形阵列分布,所述浮板的周向侧壁与过渡腔的内壁滑动贴合。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补水管沿其轴向包括依次导通的第一竖直段、扩径段、第二竖直段、缩径段以及第三竖直段,所述第一竖直段与扩径段的导通处作为第一引流口,所述缩径段与第三竖直段的导通处作为第二引流口;
所述扩径段的内径沿补水管的轴向依次增大,所述缩径段的内径沿补水管的轴向依次减小,所述扩径段、第二竖直段以及缩径段三者的内部共同作为过渡腔,所述浮体设置于第二竖直段内部。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扩径段的最小内径与第一竖直段的内径相等,所述缩径段的最小内径与第三竖直段的内径相等,所述扩径段和缩径段的最大内径均与第二竖直段的内径相等。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还包括储水容器以及导流管,所述储水容器具有储水腔且设置于湿化罐本体的上方,所述导流管的一端与储水腔连通,所述导流管的另一端与补水管连通。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储水容器上设置有与储水腔连通的加水口,所述加水口处设置有密封盖。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储水容器采用透明材料制成。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导流管与补水管的连通处设置有密封圈。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优点和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呼吸机湿化罐通过对湿化罐本体上的补水管的结构进行改进,并配合增设的浮体,能够实现在湿化罐本体持续工作时让湿化罐本体内部的无菌水的量始终维持在一定范围内,无需人工实时进行看护,降低了人工实时看护所需的成本,与此同时,当停止向湿化罐本体补充无菌水且湿化罐本体继续持续工作的过程中能够实现自动密封补水管,从而尽可能的避免湿化罐本体内部经加湿的气体由补水管溢出后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进一步提高了该呼吸机湿化罐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呼吸机湿化罐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湿化罐本体的内部结构剖视图;
图3为图2中的补水管和浮体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补水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浮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第二引流口处于密封状态时湿化罐本体的主剖视图;
图7为第一引流口和第二引流口均处于导通状态时湿化罐本体的主剖视图;
图8为第一引流口处于密封状态时湿化罐本体的主剖视图。
图标:1-湿化罐本体,2-储水容器,2a-加水口,2b-密封盖,3-导流管,4-补水管,4a-过渡腔,4a1-上腔室,4a2-下腔室,4b-第一引流口,4c-第二引流口,41-第一竖直段,42-扩径段,43-第二竖直段,44-缩径段,45-第三竖直段,5-浮体,5a-通道,5b-第一密封部,5c-第二密封部,51-浮板,51a-引流孔,52-第一连接杆,53-第一密封球,54-第二连接杆,55-第二密封球。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至图8,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呼吸机湿化罐,以至少克服现有采用输液器向湿化罐内部补充无菌水时存在的需要人工实时看护的技术问题。具体地,该呼吸机湿化罐包括湿化罐本体1、储水容器2以及导流管3。
在本实施例中,湿化罐本体1可以是现有呼吸机常用的湿化罐,其内部具有用于储存无菌水的湿化腔,对于湿化罐本体1的具体结构在此不做过多赘述。此时,为了便于后续向湿化罐本体1的内部补充无菌水,结合图1和图2所示的内容,湿化罐本体1的顶部设置有补水管4,且补水管4的底端竖直贯穿湿化罐本体1后与湿化罐本体1的内部连通,也就是说,在后续补充无菌水时,无菌水可以通过补水管4补充至湿化罐本体1的内部。
在实际实施时,如图1所示,具有储水腔且用于临时储存无菌水的储水容器2可以设置在湿化罐本体1的上方,该储水容器2可以但不局限于为装有无菌水的输液瓶,或经过消毒杀菌的密封容器,只要能够满足于盛装无菌水即可,此时,储水容器2与湿化罐本体1之间通过导流管3连通,具体来说,导流管3的一端与储水容器2的储水腔连通,导流管3的另一端与补水管4连通,以便于储水容器2内临时储存的无菌水依次流经导流管3和补水管4后进入湿化罐本体1的内部。可以理解的是,为了提高导流管3与补水管4之间的密封性能,可以在导流管3与补水管4的连通处设置密封圈(图中未示出),以避免补充无菌水时无菌水从补水管4与导流管3之间的间隙溢出。
在此基础上,为了解决在向湿化罐本体1的内部补充无菌水时需要人工实时看护的技术问题,本实施例对补水管4的结构做了改进,以实现在储水容器2内部存在无菌水的情况下让湿化罐本体1内部的无菌水的量始终维持在一定的范围内。
具体地,结合图3所示的内容,本实施例中的补水管4的内部具有过渡腔4a,且沿补水管4的轴向,过渡腔4a具有相对的第一引流口4b和第二引流口4c,且第一引流口4b的内径和第二引流口4c的内径均小于过渡腔4a的内径,可以理解的是,为了便于后续对第一引流口4b和第二引流口4c进行密封,沿第一引流口4b至第二引流口4c,本实施中的过渡腔4a为内径先增大后减小的异形腔室。
为了构造出这样的过渡腔4a,本实施例示出了其中一种补水管4的结构,具体地,如图3和图4所示,补水管4沿其轴向包括依次导通的第一竖直段41、扩径段42、第二竖直段43、缩径段44以及第三竖直段45,其中,第一竖直段41与扩径段42的导通处作为第一引流口4b,缩径段44与第三竖直段45的导通处作为第二引流口4c。
与此同时,扩径段42的内径沿补水管4的轴向依次增大,缩径段44的内径沿补水管4的轴向依次减小,此时,扩径段42、第二竖直段43以及缩径段44三者的内部共同作为过渡腔4a,作为优选的,扩径段42的最小内径与第一竖直段41的内径相等,缩径段44的最小内径与第三竖直段45的内径相等,扩径段42的最大内径和缩径段44的最大内径均与第二竖直段43的内径相等。
在此基础上,结合图2和图3所示的内容,本实施例在过渡腔4a内设置有用于单独密封第一引流口4b和第二引流口4c的浮体5,且沿补水管4的轴向,浮体5将过渡腔4a分隔为上腔室4a1和下腔室4a2,第一引流口4b与上腔室4a1连通,第二引流口4c与下腔室4a2连通,浮体5上设置有用于导通上腔室4a1和下腔室4a2的通道5a。
同时,浮体5还具有相对的第一密封部5b和第二密封部5c,第一密封部5b位于上腔室4a1内且与第一引流口4b对位,第二密封部5c位于下腔室4a2内且与第二引流口4c对位,第一密封部5b的直径大于第一引流口4b的内径,以使得当第一密封部5b与第一引流口4b接触时能够密封第一引流口4b,第二密封部5c的直径大于第二引流口4c的直径,以使得当第二密封部5c与第二引流口4c接触时能够密封第二引流口4c。
基于上述设置,假设在初次向湿化罐本体1内部添加无菌水时,在补水管4的过渡腔4a内没有无菌水的情况下,浮体5在自身重力作用下位于过渡腔4a的最下方,此时,如图6所示,浮体5上的第二密封部5c密封住第二引流口4c,浮体5上的第一密封部5b则未密封第一引流口4b。
当需要向湿化罐本体1内部补充无菌水时,将导流管3分别与补水管4和储水容器2连通,此时,储水容器2内的无菌水将流经导流管3并通过第一引流口4b进入补水管4的过渡腔4a,进入过渡腔4a的无菌水将流经浮体5上的通道5a从上腔室4a1流入下腔室4a2,由于第二引流口4c被第二密封部5c密封住,因此下腔室4a2内的无菌水将逐渐增多。随着下腔室4a2内的无菌水不断增多,浮体5将受到一个向上的浮力,当浮体5所受的浮力大于浮体5自身的重力时,浮体5开始向上运动,此时,如图7所示,浮体5上的第二密封部5c与第二引流口4c脱离接触,进而使得第二密封部5c与第二引流口4c之间形成供无菌水流通的间隙,此时下腔室4a2内的无菌水将开始流入湿化罐本体1内部,在此后的一段时间内,基于不断的有无菌水通过第一引流口4b进入过渡腔4a,且不断的有无菌水从第二引流口4c进入湿化罐本体1内部,因此过渡腔4a内的浮体5将暂时处于一个平衡状态,浮体5的位置暂时不会改变。
在此基础上,随着时间的推移,湿化罐本体1内部的无菌水也会越来越多,当湿化罐本体1内部的无菌水的液位到达浮体5所在位置处时,随着无菌水继续从第一引流口4b进入过渡腔4a,下腔室4a2内的无菌水的液位会再次上升,此时,如图8所示,浮体5将再次向上运动,直至浮体5上的第一密封部5b到达第一引流口4b处并密封第一引流口4b后,不再有无菌水通过第一引流口4b进入过渡腔4a,也就实现了向湿化罐本体1内部添加一定量的无菌水的目的。
在后续湿化罐本体1持续工作时,随着湿化罐本体1内部的无菌水逐渐减小,下腔室4a2内的无菌水的液位会下降,此时,浮体5将向下运动,以使得第一密封部5b与第一引流口4b脱离接触,从而使得无菌水能够再次通过第一引流口4b进入过渡腔4a,也就是说,在此种状态下,只要位于湿化罐本体1上方的储水容器2内部还储存有无菌水,就能实现自动向湿化罐本体1内部添加无菌水,也就实现了在湿化罐本体1持续工作时让湿化罐本体1内部的无菌水的量维持在一定范围内的目的,无需人工实时进行看护。
另一方面,当储水容器2内临时储存的无菌水全部补充至湿化罐本体1内部后,若没有及时向储水容器2添加新的无菌水,随着湿化罐本体1的继续运行,湿化罐本体1内部以及过渡腔4a内部的无菌水都将持续减少,当过渡腔4a内部的无菌水施加给浮体5的浮力小于浮体5自身的重力时,浮体5将向下运动至第二密封部5c与第二引流口4c再次接触,此时第二密封部5c将再次密封住第二引流口4c,也就是图6所示的状态,如此一来,在不向储水容器2添加新的无菌水的情况下,第二引流口4c始终处于密封状态,此时湿化罐本体1内部经加湿后的气体也就无法通过补水管4向上溢出。
也就是说,本实施例提供的呼吸机湿化罐除了能够实现在湿化罐本体1持续工作时让湿化罐本体1内部的无菌水的量始终维持在一定范围内之外,还能实现当储水容器2内部的无菌水补充完且湿化罐本体1仍然持续工作的过程中自动密封补水管4,从而尽可能的避免湿化罐本体1内部经加湿后的气体由补水管4向外溢出后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构造出上述能够单独密封第一引流口4b和第二引流口4c的浮体5,本实施例示出一种结构较为简单的浮体5,具体地,结合图3和图5所示的内容,浮体5包括浮板51、第一连接杆52、第一密封球53、第二连接杆54以及第二密封球55,其中,浮板51水平设置在过渡腔4a内部以将过渡腔4a分隔为上腔室4a1和下腔室4a2。
具体来说,如图3所示,该浮板51位于补水管4的第二竖直段43内,同时,为了减小浮板51的重量并增大后续无菌水作用在浮板51上的浮力,可以采用中空轻质板材作为浮板51,同时,为了减小浮板51在浮力作用下运动时与过渡腔4a内壁之间的摩擦力,浮板51的周向侧壁与过渡腔4a的内壁(即第二竖直段43的内壁)滑动贴合;此时,浮体5上用于导通上腔室4a1和下腔室4a2的通道5a为开设在浮板51上的引流孔51a,也就是说,上腔室4a1和下腔室4a2通过引流孔51a导通,且为了使得从上腔室4a1进入下腔室4a2的无菌水更加均匀,引流孔51a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引流孔51a沿浮板51的周向呈环形阵列分布。
与此同时,上述的第一密封球53作为浮体5的第一密封部5b,且第一密封球53通过第一连接杆52与浮板51连接,第二密封球55作为浮体5的第二密封部5c,第二密封球55通过第二连接杆54与浮板51相连,当浮板51在过渡腔4a内的无菌水施加的浮力的作用下运动时,浮板51能够同步带动第一密封球53和第二密封球55运动,进而通过第一密封球53密封第一引流口4b,或让第二密封球55解除对第二引流口4c的密封。
可以理解的是,为了提高第一密封球53密封第一引流口4b或第二密封球55密封第二引流口4c时的密封效果,第一密封球53和第二密封球55的外壁均可以套设橡胶套(图中未示出)。
另一方面,考虑到若采用常规的装有无菌水的输液瓶作为储水容器2,在添加新的无菌水时往往需要更换整个输液瓶,以至于过程较为繁琐,为此本实施例优选的采用已经经过消毒杀菌且能够盛装一定量无菌水的筒状密封容器作为储水容器2,在实际使用时,该储水容器2可直接悬挂在湿化罐本体1的上方。
此时,为了便于当储水容器2内部的无菌水用完后添加新的无菌水,如图1所示,储水容器2上设置有与储水腔连通的加水口2a,加水口2a处设置有密封盖2b,也就是说,当储水容器2内部的无菌水全部补充至湿化罐本体1内部后,可直接打开密封盖2b并添加新的无菌水。
与此同时,为了便于观察储水容器2内部的无菌水,可以采用由透明材料(例如医用PVE材料)制成的容器作为储水容器2。当然,在实际实施时也可以在储水容器2内部增设液位传感器来实时检测储水容器2内部的无菌水的量,并设置与液位传感器通信连接的报警器来实现当储水容器2内部的无菌水较少时及时发出警报,以提醒相关人员及时向储水容器2添加无菌水。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呼吸机湿化罐,包括湿化罐本体,所述湿化罐本体的顶部设置有补水管,所述补水管的底端竖直贯穿湿化罐本体后与湿化罐本体的内部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补水管的内部设置有过渡腔;
沿所述补水管的轴向,所述过渡腔具有相对的第一引流口和第二引流口,所述第一引流口和第二引流口的内径均小于过渡腔的内径;
所述过渡腔内设置有浮体,沿所述补水管的轴向,所述浮体将过渡腔分隔为上腔室和下腔室,所述第一引流口与上腔室连通,所述第二引流口与下腔室连通,所述浮体上设置有用于导通上腔室和下腔室的通道;
所述浮体还具有相对的第一密封部和第二密封部,所述第一密封部位于上腔室内且与第一引流口对位,所述第二密封部位于下腔室内且与第二引流口对位,所述第一密封部的直径大于第一引流口的内径,所述第二密封部的直径大于第二引流口的直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呼吸机湿化罐,其特征在于,所述浮体包括浮板、第一连接杆、第一密封球、第二连接杆以及第二密封球;
所述浮板水平设置于过渡腔内部以将过渡腔分隔为上腔室和下腔室,所述浮板上开设有引流孔,所述上腔室和下腔室通过引流孔导通;
所述第一密封球作为第一密封部,所述第一密封球通过第一连接杆与浮板连接,所述第二密封球作为第二密封部,所述第二密封球通过第二连接杆与浮板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呼吸机湿化罐,其特征在于,所述浮板呈中空结构,所述第一密封球和第二密封球的外壁均套设有橡胶套。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呼吸机湿化罐,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孔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引流孔沿浮板的周向呈环形阵列分布,所述浮板的周向侧壁与过渡腔的内壁滑动贴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呼吸机湿化罐,其特征在于,所述补水管沿其轴向包括依次导通的第一竖直段、扩径段、第二竖直段、缩径段以及第三竖直段,所述第一竖直段与扩径段的导通处作为第一引流口,所述缩径段与第三竖直段的导通处作为第二引流口;
所述扩径段的内径沿补水管的轴向依次增大,所述缩径段的内径沿补水管的轴向依次减小,所述扩径段、第二竖直段以及缩径段三者的内部共同作为过渡腔,所述浮体设置于第二竖直段内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呼吸机湿化罐,其特征在于,所述扩径段的最小内径与第一竖直段的内径相等,所述缩径段的最小内径与第三竖直段的内径相等,所述扩径段和缩径段的最大内径均与第二竖直段的内径相等。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呼吸机湿化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储水容器以及导流管,所述储水容器具有储水腔且设置于湿化罐本体的上方,所述导流管的一端与储水腔连通,所述导流管的另一端与补水管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呼吸机湿化罐,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水容器上设置有与储水腔连通的加水口,所述加水口处设置有密封盖。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呼吸机湿化罐,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水容器采用透明材料制成。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呼吸机湿化罐,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管与补水管的连通处设置有密封圈。
CN202321049095.7U 2023-05-05 2023-05-05 一种呼吸机湿化罐 Active CN21976422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049095.7U CN219764223U (zh) 2023-05-05 2023-05-05 一种呼吸机湿化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049095.7U CN219764223U (zh) 2023-05-05 2023-05-05 一种呼吸机湿化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764223U true CN219764223U (zh) 2023-09-29

Family

ID=881307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049095.7U Active CN219764223U (zh) 2023-05-05 2023-05-05 一种呼吸机湿化罐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76422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168987U (zh) 一次性使用自排气自止液输液器
CN204446899U (zh) 一种水罐、湿化器及呼吸机
JP2013166560A (ja) ウォーターサーバー
CN219764223U (zh) 一种呼吸机湿化罐
CN202179740U (zh) 一次性使用自排气输液器
CN212662376U (zh) 一种液体自动补给截止装置
CN103830795A (zh) 一次性使用自停液输液器
CN104594458B (zh) 无负压供水设备
CN101714004B (zh) 液位自动调整控制装置
CN203591474U (zh) 一种可持续的医用负压引流装置
CN110613320A (zh) 一种浮球控制进水装置
CN106065990A (zh) 用于粘性介质的供给装置
CN206404146U (zh) 一种气管切开用湿化文丘里吸氧管道
CN210277754U (zh) 一种乳旁开奶器
CN214570968U (zh) 可防止氢气泄漏的一体化富氢水饮水器
CN204456299U (zh) 无负压静音供水设备
CN210317951U (zh) 一种流体储存补充装置及液压系统
CN209241498U (zh) 一种用于灌装机的储液罐
CN204456300U (zh) 无负压供水设备
CN2576242Y (zh) 医用冲洗设备
CN203815961U (zh) 一种防止空气进入血液的输液器
CN113559304B (zh) 一种自动加液装置及香薰机
CN215351407U (zh) 呼吸机湿化罐
CN219148901U (zh) 呼吸机湿化器自动加水装置
CN213158744U (zh) 用于呼吸机湿化罐的补水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