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762572U - 一种具备撞击报警装置的高防护功能安全帽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具备撞击报警装置的高防护功能安全帽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762572U
CN219762572U CN202222826971.4U CN202222826971U CN219762572U CN 219762572 U CN219762572 U CN 219762572U CN 202222826971 U CN202222826971 U CN 202222826971U CN 219762572 U CN219762572 U CN 21976257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otection
shell
helmet
buffer
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826971.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岳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Yangtze River Delta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Yangtze River Delta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Yangtze River Delta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Yangtze River Delta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826971.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76257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76257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76257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elmets And Other Head Coverin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安全帽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具备撞击报警装置的高防护功能安全帽,针对背景技术提出的防护效果较差,无法有效保护头部以及无法实现警报效果的两个问题,现提出以下方案,包括帽体外壳,所述帽体外壳的内壳固定有等距离分布的吸能折杆,且吸能折杆的同侧固定有防护钢壳。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帽体外壳内部设置缓冲机构,利用缓冲海绵与缓冲弹簧的相互配合,在受到外部冲击力时,可以起到一定的缓冲防护效果,对工人头部进行防护,并且在其上方还设有能够吸能的吸能折杆和缓冲气囊,从而能够进一步缓冲,对头部进行缓冲防护,并且内部设置的防护钢壳可以避免尖端异物刺穿安全帽,从而大大提高整体安全性。

Description

一种具备撞击报警装置的高防护功能安全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安全帽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备撞击报警装置的高防护功能安全帽。
背景技术
安全帽是指对人头部受坠落物及其他特定因素引起的伤害防护,因此在建筑工地的施工过程中,常需要佩戴安全帽才能进入施工现场进行施工,而现有的安全帽大多只能进行简单的防护,从而在佩戴使用的过程中会存在一些问题:
1、防护效果较差,无法有效保护头部。现有的安全帽大多只有单层式结构,虽然能够进行防护效果,但是由于结构强度低,内部缺乏相关的缓冲防护措施,从而收到外部较大冲击力时,会导致头部受伤加重,且遇到尖端异物时,会贯穿帽体;
2、无法实现警报效果。现有的安全帽结构单一,当工人佩戴安全帽收到异物撞击受伤时,无法实现报警的功能,往往需要工人自行寻找他人才能进行求救,安全性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备撞击报警装置的高防护功能安全帽,通过缓冲机构和报警模块的配合使用,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有效的解决了现有的防护效果较差,无法有效保护头部以及无法实现警报效果的两个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具备撞击报警装置的高防护功能安全帽,包括帽体外壳,所述帽体外壳的内壳固定有等距离分布的吸能折杆,且吸能折杆的同侧固定有防护钢壳,所述防护钢壳的内壁设有缓冲机构,且帽体外壳的底部外壁设有环形防护围挡,所述环形防护围挡的顶部一侧安装有太阳能板,且帽体外壳的一侧安装有报警模块。
通过上述的方案,首先,将太阳能板通过导线与压力传感器和报警模块相互连通,然后将缓冲海绵粘贴在防护钢壳的内部,并且将缓冲组件设置在帽体外壳的内部,实现安装后将安全帽佩戴在工人的头部,并且调节扣带,完成对安全帽的固定,固定完毕之后,太阳能板受到外部光照时,会对压力传感器和报警模块供电,而当安全帽受到外部异物较大撞击时,其帽体外壳内部的吸能折杆会弯折折断,从而完成部分吸能,并且内部的防护气囊也可以实现缓冲防护,而当异物继续下行时,防护钢壳能够对异物进行抵挡,避免异物刺穿壳体,而下行的冲击力会被缓冲海绵和缓冲弹簧再次吸收部分,从而抵消大量的冲击力,对工人头部进行防护,而巨大的冲击力冲击压力传感器时,当数值达到指定范围时,会传送信号给报警模块,完成报警,向周边工人发出求救信号。
优选的,所述环形防护围挡底部外壁固定有对称分布的护耳罩子,且护耳罩子之间系有扣带。
通过上述的方案,利用可调节的扣带,可以让安全帽快速的进行固定,完成佩戴。
优选的,所述缓冲机构包括粘接在防护钢壳内壁的缓冲海绵,且缓冲海绵的内壁连接有等距离分布的缓冲弹簧,所述缓冲弹簧一端固定有压力传感器,且压力传感器等距离的嵌装在帽体内壳内部。
通过上述的方案,通过在帽体外壳内部设置缓冲机构,利用缓冲海绵与缓冲弹簧的相互配合,在受到外部冲击力时,可以起到一定的缓冲防护效果,对工人头部进行防护,并且在其上方还设有能够吸能的吸能折杆和缓冲气囊,从而能够进一步缓冲,对头部进行缓冲防护。
优选的,所述帽体内壳的内壁粘接有定位内胆,且定位内胆的内壁开有等距离分布的弧形散热槽。
通过上述的方案,定位内胆内壁开设的弧形散热槽可以提供一定的空气流通空间,从而提高散热效果。
优选的,所述帽体外壳与防护钢壳的间隙内部填充有防护气囊,且防护气囊的尺寸与其内壁间隙尺寸相适配。
通过上述的方案,在帽体外壳与防护钢壳的间隙内部设有能够吸能的缓冲气囊,从而能够进一步缓冲,对头部进行缓冲防护。
优选的,所述防护钢壳的厚度为1-2cm。
通过上述的方案,内部设置的防护钢壳可以避免尖端异物刺穿安全帽,从而大大提高整体安全性。
优选的,所述太阳能板通过导线连接有小型蓄电池,且小型蓄电池与报警模块和压力传感器相连。
通过上述的方案,利用压力传感器与报警模块的相互配合,在安全帽受到外部较大冲击力时,压力传感器对数值进行检测,当达到一定范围,便发送信号给报警模块,利用报警模块进行快速自动报警,从而让周围工人快速发现并施救,从而提高安全帽的整体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设计的安全帽,通过在帽体外壳内部设置缓冲机构,利用缓冲海绵与缓冲弹簧的相互配合,在受到外部冲击力时,可以起到一定的缓冲防护效果,对工人头部进行防护,并且在其上方还设有能够吸能的吸能折杆和防护气囊,从而能够进一步缓冲,对头部进行缓冲防护,并且内部设置的防护钢壳可以避免尖端异物刺穿安全帽,从而大大提高整体安全性;
2、本设计的安全帽,利用压力传感器与报警模块的相互配合,在安全帽受到外部较大冲击力时,压力传感器对数值进行检测,当达到一定范围,便发送信号给报警模块,利用报警模块进行快速自动报警,从而让周围工人快速发现并施救,从而提高安全帽的整体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具备撞击报警装置的高防护功能安全帽的整体结构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具备撞击报警装置的高防护功能安全帽的整体结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具备撞击报警装置的高防护功能安全帽的第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具备撞击报警装置的高防护功能安全帽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帽体外壳、2吸能折杆、3防护钢壳、4环形防护围挡、5太阳能板、6护耳罩子、7扣带、8报警模块、9缓冲海绵、10缓冲弹簧、11压力传感器、12帽体内壳、13定位内胆、14防护气囊。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至图4,一种具备撞击报警装置的高防护功能安全帽,包括帽体外壳1,帽体外壳1的内壳固定有等距离分布的吸能折杆2,且吸能折杆2的同侧固定有防护钢壳3,防护钢壳3的厚度为1-2cm,内部设置的防护钢壳3可以避免尖端异物刺穿安全帽,从而大大提高整体安全性,防护钢壳3的内壁设有缓冲机构,缓冲机构包括粘接在防护钢壳3内壁的缓冲海绵9;
缓冲海绵9的内壁连接有等距离分布的缓冲弹簧10,缓冲弹簧10一端固定有压力传感器11,在帽体外壳与防护钢壳3的间隙内部设有能够吸能的防护气囊14,从而能够进一步缓冲,对头部进行缓冲防护,且压力传感器11等距离的嵌装在帽体内壳12内部,且帽体外壳1的底部外壁设有环形防护围挡4,通过在帽体外壳1内部设置缓冲机构,利用缓冲海绵9与缓冲弹簧10的相互配合,在受到外部冲击力时,可以起到一定的缓冲防护效果,对工人头部进行防护,并且在其上方还设有能够吸能的吸能折杆2和防护气囊14,从而能够进一步缓冲,对头部进行缓冲防护;
太阳能板5通过导线连接有小型蓄电池,且小型蓄电池与报警模块8和压力传感器11相连,环形防护围挡4的顶部一侧安装有太阳能板5,环形防护围挡4底部外壁固定有对称分布的护耳罩子6,且护耳罩子6之间系有扣带7,利用可调节的扣带7,可以让安全帽快速的进行固定,完成佩戴,定位内胆13内壁开设的弧形散热槽可以提供一定的空气流通空间,从而提高散热效果。
参照图1,帽体外壳1的一侧安装有报警模块8,帽体内壳12的内壁粘接有定位内胆13,且定位内胆13的内壁开有等距离分布的弧形散热槽,帽体外壳1与防护钢壳3的间隙内部填充有防护气囊14,且防护气囊14的尺寸与其内壁间隙尺寸相适配,利用压力传感器11与报警模块8的相互配合,在安全帽受到外部较大冲击力时,压力传感器11对数值进行检测,当达到一定范围,便发送信号给报警模块8,利用报警模块8进行快速自动报警,从而让周围工人快速发现并施救,从而提高安全帽的整体安全性。
一种具备撞击报警装置的高防护功能安全帽的工作原理:
首先,将太阳能板5通过导线与压力传感器11和报警模块8相互连通,然后将缓冲海绵9粘贴在防护钢壳3的内部,并且将缓冲组件设置在帽体外壳1的内部,实现安装后将安全帽佩戴在工人的头部,并且调节扣带7,完成对安全帽的固定,固定完毕之后,太阳能板5受到外部光照时,会对压力传感器11和报警模块8供电,而当安全帽受到外部异物较大撞击时,其帽体外壳1内部的吸能折杆2会弯折折断,从而完成部分吸能,并且内部的防护气囊14也可以实现缓冲防护,而当异物继续下行时,防护钢壳3能够对异物进行抵挡,避免异物刺穿壳体,而下行的冲击力会被缓冲海绵9和缓冲弹簧10再次吸收部分,从而抵消大量的冲击力,对工人头部进行防护,而巨大的冲击力冲击压力传感器11时,当数值达到指定范围时,会传送信号给报警模块8,完成报警,向周边工人发出求救信号。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具备撞击报警装置的高防护功能安全帽,包括帽体外壳(1),其特征在于,所述帽体外壳(1)的内壳固定有等距离分布的吸能折杆(2),且吸能折杆(2)的同侧固定有防护钢壳(3),所述防护钢壳(3)的内壁设有缓冲机构,且帽体外壳(1)的底部外壁设有环形防护围挡(4),所述环形防护围挡(4)的顶部一侧安装有太阳能板(5),且帽体外壳(1)的一侧安装有报警模块(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备撞击报警装置的高防护功能安全帽,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防护围挡(4)底部外壁固定有对称分布的护耳罩子(6),且护耳罩子(6)之间系有扣带(7)。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备撞击报警装置的高防护功能安全帽,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机构包括粘接在防护钢壳(3)内壁的缓冲海绵(9),且缓冲海绵(9)的内壁连接有等距离分布的缓冲弹簧(10),所述缓冲弹簧(10)一端固定有压力传感器(11),且压力传感器(11)等距离的嵌装在帽体内壳(12)内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具备撞击报警装置的高防护功能安全帽,其特征在于,所述帽体内壳(12)的内壁粘接有定位内胆(13),且定位内胆(13)的内壁开有等距离分布的弧形散热槽。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备撞击报警装置的高防护功能安全帽,其特征在于,所述帽体外壳(1)与防护钢壳(3)的间隙内部填充有防护气囊(14),且防护气囊(14)的尺寸与其内壁间隙尺寸相适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备撞击报警装置的高防护功能安全帽,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钢壳(3)的厚度为1-2cm。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具备撞击报警装置的高防护功能安全帽,其特征在于,所述太阳能板(5)通过导线连接有小型蓄电池,且小型蓄电池与报警模块(8)和压力传感器(11)相连。
CN202222826971.4U 2022-10-26 2022-10-26 一种具备撞击报警装置的高防护功能安全帽 Active CN21976257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826971.4U CN219762572U (zh) 2022-10-26 2022-10-26 一种具备撞击报警装置的高防护功能安全帽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826971.4U CN219762572U (zh) 2022-10-26 2022-10-26 一种具备撞击报警装置的高防护功能安全帽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762572U true CN219762572U (zh) 2023-09-29

Family

ID=881310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826971.4U Active CN219762572U (zh) 2022-10-26 2022-10-26 一种具备撞击报警装置的高防护功能安全帽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76257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9762572U (zh) 一种具备撞击报警装置的高防护功能安全帽
CN210227036U (zh) 一种建筑施工用安全帽及安全帽检测装置
CN208550138U (zh) 一种具有距离检测功能的安全帽
CN214432167U (zh) 一种电力施工工人安全帽
CN213663895U (zh) 一种电力工程用多功能的安全帽
CN207544425U (zh) 一种建筑用安全防护帽
CN210960596U (zh) 一种土木建筑施工用多功能安全帽
CN115088903A (zh) 一种卸压式矿用吸能防护头盔
CN210169144U (zh) 一种消防安全帽
CN213785653U (zh) 一种便于佩戴的电力安全帽
CN213370199U (zh) 一种具有撞击报警功能的安全帽
CN212036232U (zh) 一种新型防塌方安全帽
CN219438300U (zh) 一种消防头盔的保护机构
CN218278786U (zh) 一种具有远程报警和散热功能的安全帽
CN215423043U (zh) 具备面部防压功能的头盔
CN209769115U (zh) 一种水电机组设备检修用安全防护装置
CN212590578U (zh) 一种多功能安全防护安全帽装置
CN214759401U (zh) 一种基于北斗卫星定位功能施工人员安全帽
CN201185679Y (zh) 一种带安全气囊的安全帽
CN205866091U (zh) 一种用于安全帽的遮挡帽檐
CN213215575U (zh) 一种新型高空建筑安全防护装置
CN220184706U (zh) 一种房建工程中的工人安全保护装置
CN104095332A (zh) 救灾应急安全帽
CN219613158U (zh) 海上风电智能安全帽
CN218483850U (zh) 一种近电报警安全帽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