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760870U - 电源控制电路与家用电器 - Google Patents

电源控制电路与家用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760870U
CN219760870U CN202320174000.8U CN202320174000U CN219760870U CN 219760870 U CN219760870 U CN 219760870U CN 202320174000 U CN202320174000 U CN 202320174000U CN 219760870 U CN219760870 U CN 21976087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ranch
resistor
winding
voltage
swit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174000.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H&T Intelligent Contro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H&T Intelligent Contro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H&T Intelligent Control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H&T Intelligent Contro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174000.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76087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76087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76087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Rectifi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电源控制电路与家用电器,电源控制电路包括第一开关支路、耦合电感、第一储能支路、第二储能支路、电压转换支路与控制器,其中,耦合电感包括第一绕组与第二绕组,第一绕组与第二绕组耦合于同一磁芯。第一开关支路响应于控制器输出的方波信号而导通或关断。第一绕组与第二绕组在第一开关支路导通时被充电,第一绕组、第二绕组还在第一开关支路关断时放电。第一储能支路基于第一绕组放电的电能而产生第一负电压。第二储能支路基于第二绕组放电的电能而产生第一正电压。电压转换支路将第一负电压作为基准电位,并对第一正电压进行转换以输出第二正电压。通过上述方式,能够采用正压LDO,以降低成本。

Description

电源控制电路与家用电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电路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源控制电路与家用电器。
背景技术
在家用电器电路的设计过程中,有时候会需要使用到一些需要采用负电源进行供电的电子元件,例如可控硅。在该种情况下,为了使该电子元件能够稳定工作,则需要设计相关的电源电路以产生负电源。
目前,在产生负电源的电源电路中,通常采用0V作为基准电位。具体为,在将市电进行降压以获得第一个负电源之后,采用负压的低压差线性稳压器(Low DropoutRegulator,LDO)对该负电源进行转换,以获得多个电压大小不同的负电源,从而满足不同电子元件的供电需求。然而,负压LDO的成本一般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旨在提供一种电源控制电路与家用电器,本申请能够采用正压LDO,以降低成本。
为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电源控制电路,包括:
第一开关支路、耦合电感、第一储能支路、第二储能支路、电压转换支路与控制器,其中,所述耦合电感包括第一绕组与第二绕组,所述第一绕组与所述第二绕组耦合于同一磁芯;
所述第一开关支路的第一端与所述控制器连接,所述第一开关支路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绕组的同名端、所述第一储能支路的第二端以及所述电压转换支路的接地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支路的第三端与交流电源的火线连接,所述第一绕组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二绕组的第一端、所述第一储能支路的第二端、所述第二储能支路的第二端及所述交流电源的零线连接,所述第二绕组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储能支路的第一端及所述电压转换支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电压转换支路的输出端用于输出第二正电压;
所述第一开关支路用于响应于所述控制器输出的方波信号而导通或关断;
所述第一绕组与所述第二绕组均用于在所述第一开关支路导通时被所述交流电源充电,所述第一绕组还用于在所述第一开关支路关断时对所述第一储能支路放电,所述第二绕组还用于在所述第一开关支路关断时对所述第二储能支路放电;
所述第一储能支路用于基于所述第一绕组放电的电能而在所述第一储能支路的第一端产生第一负电压;
所述第二储能支路用于基于所述第二绕组放电的电能而在所述第二储能支路的第一端产生第一正电压;
所述电压转换支路用于将所述第一负电压作为基准电位,并对所述第一正电压进行转换以输出所述第二正电压。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电源控制电路还包括第二开关支路、第三开关支路与电流检测支路;
所述第二开关支路的第一端与负载的第二端连接,所述负载的第一端与所述火线连接,所述第二开关支路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开关支路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开关支路的第二端与所述电流检测支路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流检测支路的第二端与所述零线连接,所述第二开关支路的第三端、所述第三开关支路的第三端以及所述电流检测支路的第三端均与所述控制器连接;
所述第二开关支路用于响应于所述控制器输出的第一信号而导通;
所述第三开关支路用于响应于所述控制器输出的第二信号而导通;
所述电流检测支路用于在所述第二开关支路与所述第三开关支路导通时,基于流经所述负载的电流而输出第一检测电压至所述控制器,以使所述控制器基于所述第一检测电压确定流经所述负载的电流。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第一开关支路包括第一开关管;
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一端与所述控制器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绕组的同名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三端与所述火线连接。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第一储能支路包括第一电容;
所述第一电容与所述第一绕组并联连接。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第二储能支路包括第二电容;
所述第二电容与所述第二绕组并联连接。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第二开关支路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二开关管与继电器,所述继电器包括线圈与一对常开触点;
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控制器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及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二端均用于输入所述第一负电压,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三端与所述线圈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线圈的第二端用于输入所述第二正电压,所述一对常开触点中的第一个触点与所述负载的第二端连接,所述一对常开触点的第二个触点与所述第三开关支路的第一端连接。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第三开关支路包括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三开关管与可控硅;
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控制器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及所述第三开关管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开关管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均用于输入所述第一负电压,所述第三开关管的第三端通过所述第五电阻与所述可控硅的控制端连接,所述可控硅非控制端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开关支路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可控硅非控制端的第二端与所述电流检测支路的第一端连接。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电流检测支路包括第六电阻、第七电阻、第八电阻、第九电阻、第十电阻与放大器;
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零线及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三开关支路的第二端及第八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放大器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放大器的第二输入端及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放大器的电源端用于输入所述第二正电压,所述放大器的接地端用于输入第一负电压,所述放大器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二端及所述第十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十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控制器连接。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电流检测支路还包括用于提供偏置电压的第十一电阻与第十二电阻,以及用于钳位的第一二极管与第二二极管;
所述第十一电阻的第一端用于输入所述第二正电压,所述第十一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十二电阻的第一端及所述放大器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第十二电阻的第二端用于输入所述第一负电压,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分别与所述第十电阻的第二端及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零线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用于输入所述第一负电压。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家用电器,包括如上所述的电源控制电路。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本申请提供的电源控制电路包括第一开关支路、耦合电感、第一储能支路、第二储能支路、电压转换支路与控制器,其中,耦合电感包括第一绕组与第二绕组,第一绕组与第二绕组耦合于同一磁芯。第一开关支路的第一端与控制器连接,第一开关支路的第二端与第一绕组的同名端、第一储能支路的第二端以及电压转换支路的接地端连接,第一开关支路的第三端与交流电源的火线连接,第一绕组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二绕组的第一端、第一储能支路的第二端、第二储能支路的第二端及交流电源的零线连接,第二绕组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二储能支路的第一端及电压转换支路的输入端连接,电压转换支路的输出端用于输出第二正电压。第一开关支路用于响应于控制器输出的方波信号而导通或关断。在第一开关支路导通时,第一绕组与第二绕组均被充电。在第一开关支路关断时,第一绕组对第一储能支路放电,以在第一储能支路的第一端产生第一负电压;第二绕组对第二储能支路放电,以在第二储能支路的第一端产生第一正电压。继而,电压转换支路用于将第一负电压作为基准电位。并且,由于电压转换支路输入为第一正电压,所以电压转换支路输出的也是正电压,即第二正电压。在该种情况下,电压转换支路可以通过正压LDO实现,从而可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中的图片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表示为类似的元件,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
图1为相关技术中的生成负电源的电源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源控制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源控制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源控制电路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请参照图1,图1中示例性示出了相关技术中用于生成负电源的电源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电源电路包括电压转换电路400与负压LDO500。其中,电压转换电路400用于将交流电源200的电压转换为负电压V11,负压LDO500再基于负电压V11获得负电压V12。
以该电源电路应用于具有可控硅与放大器的应用场景为例。其中,可控硅用于控制与该电源电路所连接的负载(比如电机)的得电与失电。放大器用于在负载得电,且对负载的工作参数(比如流经负载的电流)进行采集时,对所采集的信号进行放大。其中,交流电源200为市电,可控硅的控制电压为-5V,放大器的供电电压大小为12V。则电压转换电路400将市电转换而获得的负电压V11为-12V。负压LDO用于将输入的负电压转换为另一个稳定的负电压并输出。因此,当-12V输入至负压LDO,在负压LDO的基准电位为电压V13(0V)的基础上,负压LDO能够输出稳定的负电压V12,并且通过调节负压LDO内部晶体管的导通程度,就能够调节负电压V12的大小。在该实施方式中,可调节负压LDO输出的负电压V12为-5V,以为可控硅供电。其中,放大器的电源端输入0V,放大器的接地端输入负电压V11,从而放大器供电电压大小为电源端与接地端的电压之差,具体为0-(-12)=12V,满足放大器的供电需求。
然而,在该实施例中,采用了成本较高的负压LDO,导致该电源电路的整体成本也较高。
基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源控制电路,在需要使用到负电源的应用场景中,能够采用正压LDO,相对于相关技术中的负压LDO,成本较低。
请参照图2,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源控制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2所示,该电源控制电路100包括第一开关支路10、耦合电感20、第一储能支路30、第二储能支路40、电压转换支路50与控制器60,其中,耦合电感20包括第一绕组L1与第二绕组L2,第一绕组L1与第二绕组L2耦合于同一磁芯。
其中,第一开关支路10的第一端与控制器60连接,第一开关支路10的第二端与第一绕组L1的同名端、第一储能支路30的第二端以及电压转换支路50的接地端连接,第一开关支路10的第三端与交流电源200的火线连接,第一绕组L1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二绕组L2的第一端、第一储能支路30的第二端、第二储能支路40的第二端及交流电源200的零线连接,第二绕组L2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二储能支路40的第一端及电压转换支路50的输入端连接,电压转换支路50的输出端用于输出第二正电压V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负载300为电机。
具体地,第一开关支路10用于响应于控制器60输出的方波信号而导通或关断。第一绕组L1与第二绕组L2均用于在第一开关支路10导通时被交流电源200充电,第一绕组L1还用于在第一开关支路10关断时对第一储能支路30放电,第二绕组L2还用于在第一开关支路10关断时对第二储能支路40放电。第一储能支路30用于基于第一绕组L1放电的电能而在第一储能支路30的第一端产生第一负电压V0。第二储能支路40用于基于第二绕组L2放电的电能而在第二储能支路40的第一端产生第一正电压V1。电压转换支路50用于将第一负电压V0作为基准电位,并对第一正电压V1进行转换以输出第二正电压V2。
在该实施例中,在第一开关支路10导通时,第一绕组L1与第二绕组L2均被充电。在第一开关支路10关断时,第一绕组L1对第一储能支路30放电,以在第一储能支路30的第一端产生第一负电压V0。与此同时,第二绕组L2对第二储能支路40放电,以在第二储能支路40的第一端产生第一正电压V1。继而,电压转换支路50用于将第一负电压V0作为基准电位。并且,由于电压转换支路50输入为第一正电压V1,所以电压转换支路50输出的也是正电压,即第二正电压V2。在该种情况下,电压转换支路50可以通过正压LDO实现,从而可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仍以该电源控制电路100应用于具有可控硅与放大器的应用场景为例。并且,同样地,交流电源200为市电,可控硅的控制电压为-5V,放大器的供电电压大小为12V。则第一储能支路30的第一端产生第一负电压V0为-5V,以用于为可控硅供电。另外,第二储能支路40的第一端产生第一正电压V1,假设为9V。9V输入至电压转换支路50(以正压LDO为例),在正压LDO的基准电位第一负电压V0(即-5V)的基础上,正压LDO输入的正电压为9-(-5)=14V。其中,正压LDO用于将输入的正电压降压后输出另一个稳定的正电压。同样地,通过调节正压LDO内部的晶体管的导通程度,能够调节正压LDO输出的正电压的大小。在该实施例中,可调节使正压LDO输出的正电压为7V,亦即正压LDO实现了将输入的14V降压为12V(7V-(-5V)=12V),符合正压LDO的特性。继而,放大器的电源端输入7V,放大器的接地端输入第一负电压V0(即-5V),从而放大器供电电压大小为电源端与接地端的电压之差,具体为7-(-5)=12V,满足放大器的供电需求。可见,在保持满足可控硅和放大器的供电需求的基础上,相关技术由于将0V作为基准电位,只能采用成本较高负压LDO;而本申请则巧妙的通过一个耦合绕组生成一正一负的电压,并将所生成的第一负电压作为基准电位,从而实现了采用成本较低的正压LDO的目的。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该电源控制电路100还包括第二开关支路70、第三开关支路80与电流检测支路90。
其中,第二开关支路70的第一端与负载300的第二端连接,负载300的第一端与火线连接,第二开关支路70的第二端与第三开关支路80的第一端连接,第三开关支路80的第二端与电流检测支路90的第一端连接,电流检测支路90的第二端与零线连接。第二开关支路70的第三端、第三开关支路80的第三端与电流检测支路90的第三端均与控制器60连接。
具体地,第二开关支路70用于响应于控制器60输出的第一信号而导通。第三开关支路80用于响应于控制器60输出的第二信号而导通。电流检测支路90用于在第二开关支路70与第三开关支路80导通时,基于流经负载300的电流而输出第一检测电压至控制器60,以使控制器60基于第一检测电压确定流经负载300的电流。
在实际应用中,当控制器60输出第一信号与第二信号时,第二开关支路70与第三开关支路80均导通。一方面,交流电源200与负载300形成回路,负载300得电;另一方面,流经负载300的电流也流经电流检测支路90。继而,电流检测支路90能够基于流经负载300的电流生成第一检测电压至控制器60,控制器60就能够确定流经负载300的电流,继而确定负载300的实际工作状态。
请参照图4,图4中示例性示出了电源控制电路100的一种电路结构。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一开关支路10包括第一开关管Q1。
其中,第一开关管Q1的第一端通过接口J2与控制器60连接,第一开关管Q1的第二端与第一绕组L1的同名端连接,第一开关管Q1的第三端通过接口L1与火线连接。
具体地,当控制器60输出的方波信号处于高电平时,第一开关管Q1导通,交流电源200为第一绕组L1与第二绕组L2充电,第一绕组L1与第二绕组L2的同名端为正极,异名端为负极。当控制器60输出的方波信号处于低电平时,第一开关管Q1关断,第一绕组L1与第二绕组L2放电,第一绕组L1与第二绕组L2的同名端为负极,异名端为正极。
其中,在该实施例中,以第一开关管Q1为NMOS管为例。NMOS管的栅极为第一开关管Q1的第一端,NMOS管的源极为第一开关管Q1的第二端,NMOS管的漏极为第一开关管Q1的第三端。
除此之外,第一开关管Q1可以是任何可控开关,比如,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器件、集成门极换流晶闸管(IGCT)器件、门极关断晶闸管(GTO)器件、可控硅整流器(SCR)器件、结栅场效应晶体管(JFET)器件、MOS控制晶闸管(MCT)器件等。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储能支路30包括第一电容C1。
其中,第一电容C1与第一绕组L1并联连接。
具体地,当第一绕组L1放电时,第一电容C1被充电。第一电容C1与第一绕组L1的异名端连接的一端为正极,第一电容C1的另一端为负极。并且,第一电容C1的正极通过接口N1与交流电源200的零线连接,所以第一电容C1的正极为0V(记为第三电压V3)。而第一电容C1的负极电压小于正极电压,所以第一电容C1的负极电压为负压,即第一负电压V0。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储能支路30包括第二电容C2。
其中,第二电容C2与第二绕组L2并联连接。
具体地,当第一绕组L1放电时,第二电容C2被充电。第二电容C2与第一绕组L1的异名端连接的一端为正极,第二电容C2的另一端为负极。并且,第二电容C2的负极为第三电压V3,即为0V。而第二电容C2的负极电压小于正极电压,所以第一电容C1的正极电压为正压,即第一正电压V1。
在一实施例中,电压转换支路50包括正压LDO51与第四电容C4。
其中,正压LDO51的输入端用于输入第一正电压V1,正压LDO51的接地端用于输入第一负电压V0,正压LDO51的输出端用于输出第二正电压V2。第四电容C4连接在正压LDO51的接地端与输出端之间,第四电容C4用于进行滤波。
在一实施例中,该电源控制电路100还包括第三电容C3、第三二极管D3、第四二极管D4与第五二极管D5。
其中,第三二极管D3的阳极通过接口L1与火线连接,第三二极管D3的阴极与第三电容C3的第一端均与第一开关管Q1的第三端连接,第三电容C3的第二端通过接口N1与零线连接,第四二极管D4的阳极与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连接,第四二极管D4的阴极与第一绕组L1的同名端连接,第五二极管D5的阳极与第二绕组L2的异名端连接,第五二极管D5的阴极与第二电容C2的第一端连接。
具体地,第三电容C3用于滤波。第三二极管D3用于整流。第四二极管D4用于在第一绕组L1放电时正向导通,以使第一电容C1被充电;第四二极管D4还用于在第一绕组L1被充电时反向截止,以防止第一电容C1被充电。第五二极管D5用于在第二绕组L2放电时正向导通,以使第二电容C2被充电;第五二极管D5还用于在第二绕组L2被充电时反向截止,以防止第二电容C2被充电。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开关支路70包括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二开关管Q2与继电器K1,继电器K1包括线圈KM与一对常开触点S1。
其中,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与控制器60连接,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及第二开关管Q2的第一端连接,第二电阻R2的第二端与第二开关管Q2的第二端均用于输入第一负电压V0,第二开关管Q2的第三端与线圈KM的第一端连接,线圈KM的第二端用于输入第二正电压V2,一对常开触点S2中的第一个触点通过接口J1与负载300的第二端连接,一对常开触点S1的第二个触点与第三开关支路80的第一端连接。
具体地,当控制器60输出第一信号(在该实施例中为高电平信号)时,第二开关管Q2导通。第一负电压V0通过第二开关管Q2输入至线圈KM的第二端,线圈KM两端的电压差为V2-V0,线圈KM得电。一对常开触点S1闭合,第三开关支路80的第一端通过一对常开触点S1与接口J1连接至负载300的第二端。
其中,在该实施例中,以第二开关管Q2为NPN型三极管为例。NPN型三极管的基极为第二开关管Q2的第一端,NPN型三极管的发射极为第二开关管Q2的第二端,NPN型三极管的集电极为第二开关管Q2的第三端。
除此之外,第二开关管Q2可以是任何可控开关,比如,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器件、集成门极换流晶闸管(IGCT)器件、门极关断晶闸管(GTO)器件、可控硅整流器(SCR)器件、结栅场效应晶体管(JFET)器件、MOS控制晶闸管(MCT)器件等。
在一实施例中,第三开关支路80包括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三开关管Q3与可控硅U2。
其中,第三电阻R3的第一端与控制器60连接,第三电阻R3的第二端分别与第四电阻R4的第一端及第三开关管Q3的第一端连接,第三开关管Q3的第二端与第四电阻R4的第二端均用于输入第一负电压V0,第三开关管Q3的第三端通过第五电阻R5与可控硅U2的控制端(即可控硅U2的第1引脚)连接,可控硅U2非控制端的第一端(即可控硅U2的第3引脚)与第二开关支路70的第二端连接,可控硅U2非控制端的第二端(即可控硅U2的第2引脚)与电流检测支路90的第一端连接。
具体地,当控制器60输出第二信号(在该实施例中为高电平信号)时,第三开关管Q3导通。第一负电压V0通过第三开关管Q3输入至可控硅U2的控制端,可控硅U2导通,即可控硅U2的第2引脚与第3引脚连通。一对常开触点S1通过可控硅U2的第3引脚与第2引脚连接至电流检测支路90。
其中,在该实施例中,以第三开关管Q3为NPN型三极管为例。NPN型三极管的基极为第三开关管Q3的第一端,NPN型三极管的发射极为第三开关管Q3的第二端,NPN型三极管的集电极为第三开关管Q3的第三端。
除此之外,第三开关管Q3可以是任何可控开关,比如,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器件、集成门极换流晶闸管(IGCT)器件、门极关断晶闸管(GTO)器件、可控硅整流器(SCR)器件、结栅场效应晶体管(JFET)器件、MOS控制晶闸管(MCT)器件等。
在一实施例中,电流检测支路90包括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第十电阻R10与放大器U1。
其中,第六电阻R6的第一端分别与零线及第七电阻R7的第一端连接,第六电阻R6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三开关支路80的第二端及第八电阻R8的第一端连接,第七电阻R7的第二端与放大器U1的第一输入端连接,第八电阻R8的第二端分别与放大器U1的第二输入端及第九电阻R9的第一端连接,放大器U1的电源端用于输入第二正电压V2,放大器U1的接地端用于输入第一负电压V0,放大器U1的输出端分别与第九电阻R9的第二端及第十电阻R10的第一端连接,第十电阻R10的第二端与控制器60连接。其中,在该实施例中,以放大器U1第一输入端为同相输入端,第二输入端为反相输入端为例。
具体地,第六电阻R6用于将流经负载300的电流转换为电压,并输入至放大器U1。放大器U1将所接收到的电压放大后输出第一检测电压,并将第一检测电压输入至控制器60。继而,控制器60根据所接收到的第一检测电压就能够反推出流经负载300的电流大小。
在一实施例中,电流检测支路90还包括用于提供偏置电压的第十一电阻R11与第十二电阻R12,以及用于钳位的第一二极管D1与第二二极管D2。
其中,第十一电阻R11的第一端用于输入第二正电压V2,第十一电阻R11的第二端分别与第十二电阻R12的第一端及放大器U1的第一输入端连接,第十二电阻R12的第二端用于输入第一负电压V0,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分别与第十电阻R10的第二端及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连接,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与零线连接,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用于输入第三电压V3,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用于输入第一负电压V0。
具体地,第十一电阻R11与第十二电阻R12用于在放大器U1的同相输入端提供一大于0V的偏置电压。第一二极管D1与第二二极管D2用于进行钳位,以防止输入至控制器60的电压过大。具体为,若第十电阻R10第二端的电压为正值,则第十电阻R10第二端的电压最大为第一二极管D1的导通压降与第三电压之和;若第十电阻R10第二端的电压为负值,则第十电阻R10第二端的电压最大为第一负电压V0与第二二极管D2的导通压降之差。
综上,在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在需要提供负电源的应用常见中采用了正压LDO,以节约成本。
同时,在相关技术中,以图1所示的结构为例,在采用图1所示的电路结构为放大器U1提供供电电压时,放大器U1的电源端应输入电压V13,放大器U1的接地端应输入负电压V11。在该种情况下,在第六电阻R6上的电压接近于电压V13。所以,这里的放大器U1必须采用轨对轨的放大器,该种放大器的价格较高。而对于本申请而言,放大器U1的电源端输入电压为第二正电压V2远大于在第六电阻R6上的电压(在0V附近),所以放大器U1可选用普通的不具备轨对轨功能的放大器即可。从而,也能够达到节省成本的目的。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家用电器,该家用电器包括如本申请任一实施例中的电源控制电路100。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在本申请的思路下,以上实施例或者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之间也可以进行组合,步骤可以以任意顺序实现,并存在如上所述的本申请的不同方面的许多其它变化,为了简明,它们没有在细节中提供;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电源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开关支路、耦合电感、第一储能支路、第二储能支路、电压转换支路与控制器,其中,所述耦合电感包括第一绕组与第二绕组,所述第一绕组与所述第二绕组耦合于同一磁芯;
所述第一开关支路的第一端与所述控制器连接,所述第一开关支路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绕组的同名端、所述第一储能支路的第二端以及所述电压转换支路的接地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支路的第三端与交流电源的火线连接,所述第一绕组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二绕组的第一端、所述第一储能支路的第二端、所述第二储能支路的第二端及所述交流电源的零线连接,所述第二绕组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储能支路的第一端及所述电压转换支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电压转换支路的输出端用于输出第二正电压;
所述第一开关支路用于响应于所述控制器输出的方波信号而导通或关断;
所述第一绕组与所述第二绕组均用于在所述第一开关支路导通时被所述交流电源充电,所述第一绕组还用于在所述第一开关支路关断时对所述第一储能支路放电,所述第二绕组还用于在所述第一开关支路关断时对所述第二储能支路放电;
所述第一储能支路用于基于所述第一绕组放电的电能而在所述第一储能支路的第一端产生第一负电压;
所述第二储能支路用于基于所述第二绕组放电的电能而在所述第二储能支路的第一端产生第一正电压;
所述电压转换支路用于将所述第一负电压作为基准电位,并对所述第一正电压进行转换以输出所述第二正电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控制电路还包括第二开关支路、第三开关支路与电流检测支路;
所述第二开关支路的第一端与负载的第二端连接,所述负载的第一端与所述火线连接,所述第二开关支路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开关支路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开关支路的第二端与所述电流检测支路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流检测支路的第二端与所述零线连接,所述第二开关支路的第三端、所述第三开关支路的第三端以及所述电流检测支路的第三端均与所述控制器连接;
所述第二开关支路用于响应于所述控制器输出的第一信号而导通;
所述第三开关支路用于响应于所述控制器输出的第二信号而导通;
所述电流检测支路用于在所述第二开关支路与所述第三开关支路导通时,基于流经所述负载的电流而输出第一检测电压至所述控制器,以使所述控制器基于所述第一检测电压确定流经所述负载的电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支路包括第一开关管;
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一端与所述控制器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绕组的同名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三端与所述火线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储能支路包括第一电容;
所述第一电容与所述第一绕组并联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储能支路包括第二电容;
所述第二电容与所述第二绕组并联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源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开关支路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二开关管与继电器,所述继电器包括线圈与一对常开触点;
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控制器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及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二端均用于输入所述第一负电压,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三端与所述线圈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线圈的第二端用于输入所述第二正电压,所述一对常开触点中的第一个触点与所述负载的第二端连接,所述一对常开触点的第二个触点与所述第三开关支路的第一端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源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开关支路包括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三开关管与可控硅;
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控制器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及所述第三开关管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开关管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均用于输入所述第一负电压,所述第三开关管的第三端通过所述第五电阻与所述可控硅的控制端连接,所述可控硅非控制端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开关支路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可控硅非控制端的第二端与所述电流检测支路的第一端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源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流检测支路包括第六电阻、第七电阻、第八电阻、第九电阻、第十电阻与放大器;
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零线及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三开关支路的第二端及第八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放大器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放大器的第二输入端及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放大器的电源端用于输入所述第二正电压,所述放大器的接地端用于输入第一负电压,所述放大器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二端及所述第十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十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控制器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源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流检测支路还包括用于提供偏置电压的第十一电阻与第十二电阻,以及用于钳位的第一二极管与第二二极管;
所述第十一电阻的第一端用于输入所述第二正电压,所述第十一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十二电阻的第一端及所述放大器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第十二电阻的第二端用于输入所述第一负电压,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分别与所述第十电阻的第二端及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零线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用于输入所述第一负电压。
10.一种家用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源控制电路。
CN202320174000.8U 2023-01-31 2023-01-31 电源控制电路与家用电器 Active CN21976087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74000.8U CN219760870U (zh) 2023-01-31 2023-01-31 电源控制电路与家用电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74000.8U CN219760870U (zh) 2023-01-31 2023-01-31 电源控制电路与家用电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760870U true CN219760870U (zh) 2023-09-26

Family

ID=880698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174000.8U Active CN219760870U (zh) 2023-01-31 2023-01-31 电源控制电路与家用电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76087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52560B (zh) 一种开关稳压电路及其控制方法
TWI539735B (zh) 逆變裝置
CN102969915B (zh) 一种高功率因数恒流控制电路
CN203574531U (zh) 基于高频振荡信号的mos管驱动电路
CN104184111A (zh) 一种高压输电线路地线取电的过压保护电路
CN208589920U (zh) 一种隔离型宽范围稳压电源电路
CN106533144B (zh) 防反接及电流反灌电路
CN219760870U (zh) 电源控制电路与家用电器
CN211508901U (zh) 一种供电电路和电源装置
CN203014698U (zh) 一种高功率因数恒流控制电路
CN102958258B (zh) 一种高功率因数恒流驱动电路
CN202094845U (zh) 一种电源管理装置
CN110798199A (zh) Mos管驱动电路
KR101303200B1 (ko) 스위치 레그를 갖는 h-브리지 기반 전력 변환 장치
CN216486169U (zh) Pwm波调节高电压基准单元电路和可控高压电压基准源
CN110048680B (zh) 一种低压差大功率复合pmos管等效电路
CN102694456A (zh) 驱动电压自动切换电路
CN219107062U (zh) 负载供电控制电路与电熨斗
CN207339633U (zh) 一种改进的功率开关管的驱动电路
CN101944842B (zh) 开关电源输出直流电压滤波方法及滤波装置
CN209001858U (zh) 一种具有抗浪涌功能的智能开关控制电路
CN205750611U (zh) 一种稳压器控制电路
CN215378754U (zh) 一种整流预充电控制电路
CN105449742A (zh) 一种电源极性切换电路及装置
CN109347465B (zh) 开关管驱动电路、关断器和分布式发电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