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757111U - 一种冷却塔控制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冷却塔控制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757111U
CN219757111U CN202321075016.XU CN202321075016U CN219757111U CN 219757111 U CN219757111 U CN 219757111U CN 202321075016 U CN202321075016 U CN 202321075016U CN 219757111 U CN219757111 U CN 21975711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oling tower
cooling
pipe
control system
fix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075016.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永红
赵石虎
周金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nan Yuanda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nan Yuanda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nan Yuanda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nan Yuanda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075016.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75711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75711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75711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冷却塔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冷却塔控制系统,包括冷却塔,所述冷却塔的底部连通固定有水箱,所述冷却塔的表面固定有风机,所述水箱的一侧连通设置有第一输送泵,所述第一输送泵的一侧连通设置有连通管,所述连通管的一端贯穿至冷却塔的内部并固定有第一缓速管,所述冷却塔的表面固定有多个散热板,所述冷却塔的表面固定有蓄液盒,所述冷却塔的表面固定有与蓄液盒相连通的第二输送泵;本实用新型使水流可以在第一缓速管内部得到减速效果,使风机有更多时间对第一缓速管内部的水流进行降温,从而使水流可以得到更佳的冷却效果,解决了因目前的冷却塔对水流冷却效率较低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冷却塔控制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冷却塔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冷却塔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冷却塔是用水作为循环冷却剂,从一系统中吸收热量排放至大气中,以降低水温的装置;其冷是利用水与空气流动接触后进行冷热交换产生蒸汽,蒸汽挥发带走热量达到蒸发散热、对流传热和辐射传热等原理来散去工业上或制冷空调中产生的余热来降低水温的蒸发散热装置,以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装置一般为桶状,故名为冷却塔。
目前一些冷却塔风扇位置较高,风扇吹出的风流对水流的冷却效果不佳,从而使冷却塔对水流的散热效率较差,因此我们对此做出改进,提出了一种冷却塔控制系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冷却塔控制系统,本实用新型使水流可以在第一缓速管内部得到减速效果,使风机有更多时间对第一缓速管内部的水流进行降温,从而使水流可以得到更佳的冷却效果,解决了因目前的冷却塔对水流冷却效率较低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冷却塔控制系统,包括冷却塔,所述冷却塔的底部连通固定有水箱,所述冷却塔的表面固定有风机,所述水箱的一侧连通设置有第一输送泵,所述第一输送泵的一侧连通设置有连通管,所述连通管的一端贯穿至冷却塔的内部并固定有第一缓速管,所述冷却塔的表面固定有多个散热板,所述冷却塔的表面固定有蓄液盒,所述冷却塔的表面固定有与蓄液盒相连通的第二输送泵,所述第二输送泵的一端连通设置有第二缓速管,所述冷却塔的表面固定有冷却箱,所述第二缓速管的中部位于冷却箱内侧,所述第二缓速管的另一端贯穿至冷却塔的内侧,所述冷却箱的表面固定有多个制冷片,所述制冷片的表面固定有散热鳍片,所述水箱的内壁固定有温度传感器和第一液位传感器,所述蓄液盒的表面固定有第二液位传感器,所述冷却塔的表面固定有控制器和显示屏,所述冷却塔的表面开设有多个第一散热孔。
优选的,所述冷却塔的顶部为开放式结构设置,所述冷却塔的顶部固定有防尘网。
优选的,所述第一缓速管和第二缓速管的中部位置均为弓字形结构设置,所述第二缓速管和第一缓速管均为铜铝合金材质设置。
优选的,所述散热板呈角度倾斜式结构设置,多个所述散热板呈交错形结构设置。
优选的,所述蓄液盒的底部开设有多个出水孔,所述第二缓速管的一端位于第一缓速管的上方。
优选的,所述冷却塔的表面开设有多个第二散热孔,所述冷却塔的内壁固定有多个挡板和阻挡壳。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缓速管、散热板和冷却箱等结构的设置,使水流可以在第一缓速管内部得到减速效果,使风机有更多时间对第一缓速管内部的水流进行降温,而冷却箱可以进一步地为水流及第一缓速管进行冷却,从而使水流可以得到更佳的冷却效果,使本冷却塔对水流的冷却效率能够加快,使本装置具有了更佳的实用性,解决了因目前的冷却塔对水流冷却效率较低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剖面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剖面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剖面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冷却塔;2、水箱;3、风机;4、第一输送泵;5、连通管;6、第一缓速管;7、散热板;8、蓄液盒;9、第二输送泵;10、第二缓速管;11、冷却箱;12、制冷片;13、温度传感器;14、第一液位传感器;15、显示屏;16、控制器;17、第二液位传感器;18、出水孔;19、第一散热孔;20、挡板;21、阻挡壳;22、防尘网;23、散热鳍片;24、第二散热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4所示,一种冷却塔控制系统,包括冷却塔1,冷却塔1的底部连通固定有水箱2,冷却塔1的表面固定有风机3,水箱2的一侧连通设置有第一输送泵4,第一输送泵4的一侧连通设置有连通管5,连通管5的一端贯穿至冷却塔1的内部并固定有第一缓速管6,冷却塔1的表面固定有多个散热板7,冷却塔1的表面固定有蓄液盒8,冷却塔1的表面固定有与蓄液盒8相连通的第二输送泵9,第二输送泵9的一端连通设置有第二缓速管10,冷却塔1的表面固定有冷却箱11,第二缓速管10的中部位于冷却箱11内侧,第二缓速管10的另一端贯穿至冷却塔1的内侧,冷却箱11的表面固定有多个制冷片12,制冷片12的表面固定有散热鳍片23,水箱2的内壁固定有温度传感器13和第一液位传感器14,蓄液盒8的表面固定有第二液位传感器17,冷却塔1的表面固定有控制器16和显示屏15,冷却塔1的表面开设有多个第一散热孔19,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缓速管6、散热板7和冷却箱11等结构的设置,使水流可以在第一缓速管6内部得到减速效果,使风机3有更多时间对第一缓速管6内部的水流进行降温,而冷却箱11可以进一步地为水流及第一缓速管6进行冷却,从而使水流可以得到更佳的冷却效果,使本冷却塔对水流的冷却效率能够加快,使本装置具有了更佳的实用性,解决了因目前的冷却塔对水流冷却效率较低的问题。
冷却塔1的顶部为开放式结构设置,冷却塔1的顶部固定有防尘网22,本实施例中,通过此种设计,使得风机3在启动时,空气能够通过冷却塔1的顶部来进入到冷却塔1内部,并且防尘网22还可以防止灰尘进入到冷却塔1内部。
第一缓速管6和第二缓速管10的中部位置均为弓字形结构设置,第二缓速管10和第一缓速管6均为铜铝合金材质设置,本实施例中,通过此种设计,使得水流在第一缓速管6和第二缓速管10内部能够得到缓速效果,从而提高水流受到的冷却效果,同时铜铝合金材质具有良好的温度传导性能,从而能够进一步地提高水流受到的冷却效果。
散热板7呈角度倾斜式结构设置,多个散热板7呈交错形结构设置,本实施例中,通过此种设计,使得水流可以顺着上层散热板7的表面来与下层散热板7相接触,从而使散热板7可以对水流起到良好的散热效果。
蓄液盒8的底部开设有多个出水孔18,第二缓速管10的一端位于第一缓速管6的上方,本实施例中,通过此种设计,使得蓄液盒8内部积攒的水流可以通过出水孔18逐渐流出,同时第二缓速管10的设置使水流可以直接喷洒到第一缓速管6表面,从而能够提高第一缓速管6受到的冷却效果。
冷却塔1的表面开设有多个第二散热孔24,冷却塔1的内壁固定有多个挡板20和阻挡壳21,本实施例中,通过此种设计,使得第二散热孔24能够对冷却塔1的内部起到散热效果,并且挡板20和阻挡壳21还可以减少水流进入到第一散热孔19和第二散热孔24内侧。
在本实例中,第二液位传感器17的输出端均与控制器16的输入端单向电连接,第一液位传感器14和温度传感器13的输出端与显示屏15的输入端单向电连接,第一输送泵4、第二输送泵9、制冷片12和风机3的输入端均与控制器16的输出端单向电连接。
工作原理:首先将水箱2添加需要冷却的水流,并向冷却箱11内部添加冷却液,然后启动第一输送泵4、风机3和制冷片12,使水箱2内部的水流通过第一输送泵4和连通管5输送到第一缓速管6内部,此时风机3会对第一缓速管6进行冷却降温,之后水流会通过第一缓速管6流入到散热板7表面,而散热板7会对水流进行再次降温,然后水流会顺着散热板7的表面流入到蓄液盒8表面,当蓄液盒8内部的水流触发第二液位传感器17时,第二液位传感器17会将信号传递给控制器16,而控制器16会启动第二输送泵9,来使水流进入到第二缓速管10内部,此时通过第二缓速管10经过冷却箱11内部的水流会被冷却箱11内部的冷却液进行再次冷却,之后水流会喷洒到第一缓速管6的表面,使第一缓速管6能够进行降温散热,之后水流会再次通过散热板7流入到蓄液盒8内部,而满出蓄液盒8内侧的水流及通过出水孔18流出的水流会进入到水箱2内部,使水箱2内部的水流可以得到冷却效果,同时操作人员可以通过显示屏15来观察到水箱2内部的温度及液位情况。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6)

1.一种冷却塔控制系统,包括冷却塔(1),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塔(1)的底部连通固定有水箱(2),所述冷却塔(1)的表面固定有风机(3),所述水箱(2)的一侧连通设置有第一输送泵(4),所述第一输送泵(4)的一侧连通设置有连通管(5),所述连通管(5)的一端贯穿至冷却塔(1)的内部并固定有第一缓速管(6),所述冷却塔(1)的表面固定有多个散热板(7),所述冷却塔(1)的表面固定有蓄液盒(8),所述冷却塔(1)的表面固定有与蓄液盒(8)相连通的第二输送泵(9),所述第二输送泵(9)的一端连通设置有第二缓速管(10),所述冷却塔(1)的表面固定有冷却箱(11),所述第二缓速管(10)的中部位于冷却箱(11)内侧,所述第二缓速管(10)的另一端贯穿至冷却塔(1)的内侧,所述冷却箱(11)的表面固定有多个制冷片(12),所述制冷片(12)的表面固定有散热鳍片(23),所述水箱(2)的内壁固定有温度传感器(13)和第一液位传感器(14),所述蓄液盒(8)的表面固定有第二液位传感器(17),所述冷却塔(1)的表面固定有控制器(16)和显示屏(15),所述冷却塔(1)的表面开设有多个第一散热孔(1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冷却塔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塔(1)的顶部为开放式结构设置,所述冷却塔(1)的顶部固定有防尘网(2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冷却塔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缓速管(6)和第二缓速管(10)的中部位置均为弓字形结构设置,所述第二缓速管(10)和第一缓速管(6)均为铜铝合金材质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冷却塔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板(7)呈角度倾斜式结构设置,多个所述散热板(7)呈交错形结构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冷却塔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液盒(8)的底部开设有多个出水孔(18),所述第二缓速管(10)的一端位于第一缓速管(6)的上方。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冷却塔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塔(1)的表面开设有多个第二散热孔(24),所述冷却塔(1)的内壁固定有多个挡板(20)和阻挡壳(21)。
CN202321075016.XU 2023-05-08 2023-05-08 一种冷却塔控制系统 Active CN21975711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075016.XU CN219757111U (zh) 2023-05-08 2023-05-08 一种冷却塔控制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075016.XU CN219757111U (zh) 2023-05-08 2023-05-08 一种冷却塔控制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757111U true CN219757111U (zh) 2023-09-26

Family

ID=880844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075016.XU Active CN219757111U (zh) 2023-05-08 2023-05-08 一种冷却塔控制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75711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U2009301278B2 (en) Heat exchanger assembly and method for the operation thereof
CN214666272U (zh) 换热器、电控盒以及空调系统
CN213365411U (zh) 一种视频监控设备的服务器散热装置
CN105352345A (zh) 微通道换热器及其空调器
CN214676259U (zh) 空调装置以及电控盒
CN219757111U (zh) 一种冷却塔控制系统
CN214627775U (zh) 空调装置以及电控盒
CN210468563U (zh) 循环水冷的封闭式散热电力箱
CN211575318U (zh) 空调室外机及空调器
CN211019806U (zh) 一种用于电子器件的散热装置
CN111351270A (zh) 半导体制冷系统及应用其的抽油烟机
CN210107807U (zh) 电子冰胆
CN210168376U (zh) 一种数据中心水冷散热机柜
CN108770308B (zh) 一种用于散热器的吸热底板
CN206830286U (zh) 一种单风扇汽车散热器的水箱
CN110793348A (zh) 一种大型设备用油的箱式风冷型翅片管散热器
CN215892287U (zh) 一种led灯用散热铝材
CN220322084U (zh) 一种冷凝系统的冷却装置
CN216049275U (zh) 一种热管式消雾节水冷却塔
CN216745592U (zh) 一种暖通空调多进多出散热器
CN210579855U (zh) 一种idc机柜散热装置
CN220798917U (zh) 一种具有散热功能的变频器
CN212133022U (zh) 一种散热效果好的冰箱背部散热管件
CN221077313U (zh) 具有蒸发水汽回收功能的循环水冷却塔
CN208187152U (zh) 一种尖塔网式冷却塔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