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719311U - 一种食用菌发出一体装置及具有其的栽培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食用菌发出一体装置及具有其的栽培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719311U
CN219719311U CN202223570075.2U CN202223570075U CN219719311U CN 219719311 U CN219719311 U CN 219719311U CN 202223570075 U CN202223570075 U CN 202223570075U CN 219719311 U CN219719311 U CN 21971931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uiting
barrel
cover
culture
ventil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570075.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攀宏
李祥亮
张兵
魏东超
刘伟丽
杨硕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pan Intelligent Equipment Shando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npan Intelligent Equipment Shando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pan Intelligent Equipment Shando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Anpan Intelligent Equipment Shando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570075.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71931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71931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71931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ushroom Cultiva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食用菌栽培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食用菌发出一体装置及具有其的栽培系统,包括出菇筒和托架,出菇筒安装于托架、且出菇筒的周向侧壁设有若干出菇孔;出菇筒外周套设有培养筒,培养筒顶部设有透气盖,透气盖、培养筒、出菇筒及托架之间形成食用菌培养空间。本实用新型当将培养筒套于出菇筒外周、透气盖安装于培养筒顶部时,透气盖、培养筒、出菇筒及托架之间形成食用菌培养空间,在食用菌培养空间内,可完成培养料的填料、灭菌、接种及发菌培养;当发菌完成,移除培养筒和透气盖时,出菇孔外露,形成出菇装置,适用于催蕾和出菇管理。本实用新型无需转筒或刺孔即可完成周圈出菇类食用菌的整个培养、出菇过程,可有效降低食用菌生产成本,减少污染发生几率。

Description

一种食用菌发出一体装置及具有其的栽培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食用菌栽培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食用菌发出一体装置及具有其的栽培系统。
背景技术
食用菌栽培过程往往需要经过以下阶段:1、配置培养料;2、灭菌;3、接种;4、发菌培养;5、催蕾;6、出菇管理。各阶段培养料对外界杂菌的抵抗力是不同的,所需的环境条件不同。在栽培过程中,在发菌培养完成前,培养料不能接触外界有菌环境以减少污染;发菌完成后,要开出菇孔,进行催蕾、出菇管理,这时候培养料与外界要部分进行接触,以便子实体发生、生长。对于木耳、香菇等可沿培养料周圈出菇的品种,常需要从发菌培养位置转运到出菇管理位置,具体地,是将栽培瓶或栽培袋转运至出菇(吊)架,或从培养筒转移到出菇筒。转筒过程的增加,一方面大大增加了食用菌栽培所需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一方面也增加了污染发生几率。
如中国专利202122677226.3公开了一种周向出菇栽培筐,其包括托架和出菇筒,所述托架的顶面设有若干相互之间间隔一定距离的置筒槽,所述出菇筒的底端插设于所述置筒槽中,所述托架的底面上与各置筒槽一一对应的位置均设有盖筒槽,所述盖筒槽的内径与所述出菇筒顶端的外径相适配,所述出菇筒的周向侧壁上设有若干出菇孔。这种出菇栽培筐只适用于催蕾和出菇管理,而无法适用于灭菌、接种、发菌培养等过程,仅适用于将完成发菌培养后的食用菌转移至该出菇栽培筐内,这种方式需要将食用菌从培养筐转移到出菇筐,或需要在栽培瓶或栽培袋上进行刺孔。转筐过程或刺孔过程的增加,一方面大大增加了食用菌栽培所需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一方面也增加了污染发生几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食用菌发出一体装置及具有其的栽培系统,整个食用菌生产过程无需转筒或刺孔,可有效降低食用菌生产成本以及降低污染发生几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提供一种食用菌发出一体装置,包括出菇筒和托架,所述出菇筒安装于托架、且所述出菇筒的周向侧壁设有若干出菇孔;所述出菇筒外周套设有培养筒,所述培养筒顶部连接有透气盖,所述透气盖、培养筒、出菇筒及托架之间形成食用菌发菌培养空间。
本实用新型的食用菌发出一体装置,当将培养筒套于出菇筒外周时、透气盖安装于培养筒顶部时,出菇孔被培养筒盖住,透气盖、培养筒、出菇筒及托架之间形成食用菌发菌培养空间,在食用菌发菌培养空间内,可完成培养料的发酵、灭菌接种、发菌培养过程;当移除培养筒和透气盖时,出菇孔外露,本实用新型的出菇装置则适于搔菌催蕾过程和出菇管理过程。本实用新型无需转筒或转运或刺孔即可完成整个食用菌的生产过程,可有效降低食用菌生产成本以及降低污染发生几率。
进一步地,所述托架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内侧上边沿沿周向分布有若干卡块,所述出菇筒底部向外延伸设有安装沿,所述安装沿与安装槽配合且由所述卡块卡固于所述安装槽内。通过安装沿、安装槽及卡块的设置实现出菇筒和托架的可拆卸连接和固定,当然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可拆卸连接的连接方式。
进一步地,所述安装槽底壁设有若干定位孔,所述安装沿底部设有若干与所述定位孔一一对应的定位台,所述定位台插入定位孔内定位。将定位台对准定位孔实现出菇筒和托架的对准,从而快速完成出菇筒与托架的安装。
进一步地,所述托架设有若干安装板,所述安装槽设于安装板,相对设置的两两安装板之间连接有加强杆,所述加强杆相交于一点。除了安装板和加强杆,托架其余位置均呈镂空设置,便于多个出菇装置堆叠时内部的通风。
进一步地,所述出菇筒呈上小下大的烟囱状,所述培养筒的内壁与所述出菇筒的外壁贴合且所述培养筒可盖住所述出菇孔。烟囱状结构的设置一方面便于食用菌培养过程出菇筒内的热量散出,一方面对培养筒套于出菇筒外起导向作用、安装方便。
进一步地,所述培养筒顶部的内壁设有可与透气盖下部外壁相抵接的第一安装块,所述透气盖下部的外壁设有可与所述培养筒顶部内壁相抵接的第二安装块;透气盖安装于培养筒时,所述第二安装块位于所述第一安装块的下方。通过第一安装块和第二安装块实现透气盖与培养筒的可拆卸连接,当然本实用新型的透气盖与培养筒之间还可以采用其他可拆卸连接的连接形式。
进一步地,所述透气盖包括可拆卸连接且内部形成有透气空间的上盖和下盖,所述下盖安装于所述培养筒的顶部且所述下盖开设有若干第一透气孔,所述上盖或下盖开设有若干第二透气孔,所述第二透气孔、透气空间、第一透气孔将所述培养筒内空间与大气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下盖设有内侧用于安装填充材料的环形安装台,所述上盖的底部设有若干可压于填充材料上表面的压柱。压柱的设置避免填充材料的移位,填充材料可以是海绵、无纺布等可阻止大气中有害物质进入出菇筒内的填充材料,从而避免气体中有害物质导致的食用菌污染。
进一步地,所述托架底部设有凸台,所述出菇筒的顶部内壁可与所述凸台外壁相贴合,所述透气盖的顶部侧壁可与所述凸台的内壁相贴合。当将培养筒套于出菇筒外周时、透气盖安装于培养筒顶部时,此时出菇装置可通过凸台和透气盖之间相配合实现出菇装置的上下堆叠;当移除培养筒和透气盖时,此时的出菇装置可通过出菇筒顶部和凸台之间的配合实现出菇装置的上下堆叠。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栽培系统,包括若干如前所述的食用菌发出一体装置,若干食用菌发出一体装置可上下堆叠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栽培系统,若干食用菌发出一体装置可呈多行多列堆叠,从而充分利用纵向栽培空间、节约栽培体积。且本实用新型的栽培系统,整个食用菌生产过程无需转筒或刺孔,可有效降低食用菌生产成本以及降低污染发生几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的食用菌发出一体装置及栽培系统,安装培养筒和透气盖,盖住出菇孔,可适用食用菌的发菌培养;移除培养筒和透气盖,露出出菇孔,可适用于食用菌的搔菌催蕾以及食用菌的出菇管理;本实用新型的整个食用菌生产过程无需转筒或刺孔,可有效降低食用菌生产成本以及降低污染发生几率。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一中食用菌发出一体装置的爆炸图;
图2为实施例一中食用菌发出一体装置的立体图;
图3为实施例一中食用菌发出一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局部A的放大图;
图5为图3中局部B的放大图;
图6为实施例一中去除透气盖和培养筒后食用菌发出一体装置的结构图;
图7为实施例一中食用菌发出一体装置出菇状态图;
图8为实施例一中食用菌发出一体装置托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实施例一中食用菌发出一体装置培养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实施例一中食用菌发出一体装置透气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实施例一中食用菌发出一体装置透气盖的爆炸图;
图12为实施例一中食用菌发出一体装置透气盖下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实施例二中食用菌发出一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实施例二中栽培阶段两组食用菌发出一体装置的堆叠示意图;
图15为实施例二中出菇阶段两组食用菌发出一体装置的堆叠示意图;
图16为实施例三中栽培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实施例三中栽培系统移除透气盖和培养筒后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100、出菇筒;110、出菇孔;120、安装沿;130、定位台;200、托架;210、安装板;220、安装槽;230、卡块;240、定位孔;250、加强杆;260、凸台;300、培养筒;310、套设段;311、加强环;320、过渡段;330、连接段;331、第一安装块;400、透气盖;410、上盖;411、压柱;412、下沿;413、卡部;420、下盖;421、第一透气孔;422、盖体部;423、连接部;424、第二安装块;425、环形安装台;426、上沿;427、第二透气孔;500、底座;600、顶盖。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其中,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表示的仅是示意图,而非实物图,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12所示为食用菌发出一体装置的第一实施例,具体为单组出菇单元的实施例,包括出菇筒100和托架200,所述出菇筒100安装于托架200、且所述出菇筒100的周向侧壁设有若干出菇孔110;所述出菇筒100外周套设有培养筒300,所述培养筒300顶部连接有透气盖400,所述透气盖400、出菇筒100及托架200之间形成食用菌发菌培养空间。当将培养筒300套于出菇筒100外周时、透气盖400安装于培养筒300顶部时,培养筒300盖住出菇孔110,透气盖400、培养筒300、出菇筒100及托架200之间形成食用菌发菌培养空间,在食用菌发菌培养空间内,可完成培养料的发酵、灭菌接种、发菌培养,如图2至图5所示;当移除培养筒300和透气盖400时,露出出菇孔110,本实用新型的食用菌发出一体装置则适于食用菌的搔菌催蕾和出菇管理,如图6、图7所示;无需转筒或转运或刺孔即可完成整个食用菌的培养过程,可有效降低食用菌栽培成本以及降低污染发生几率。
为了便于托架200和出菇筒100分开加工成型以降低加工难度、同时为了减小托架200和出菇筒100储存、运输、收纳所需占用的体积,本实施例中托架200和出菇筒100采用可拆卸连接的连接方式进行连接。具体地,本实施例以以下可拆卸连接的连接方式为例进行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采用以下可拆卸连接的连接方式:所述托架200设有安装槽220,所述安装槽220内侧上边沿沿周向分布有若干卡块230,所述出菇筒100底部向外延伸设有安装沿120,所述安装沿120与安装槽220配合且由所述卡块230卡固于所述安装槽220内,如图6、图8所示。
其中,所述托架200设有若干安装板210,所述安装槽220开设于安装板210,如图8所示。具体地,安装板210上表面构成安装槽220的底壁、与安装槽220外侧壁和安装槽220内侧壁一起围成安装槽220,安装槽220的内侧壁可高于安装槽220的外侧壁,安装槽220外侧壁的高度可设置为与安装沿120相等的高度,安装槽220的内侧壁套于出菇筒100内,即安装槽220内侧壁的外表面与出菇筒100的内表面相贴合,对出菇筒100与安装槽220的安装起到引导作用,也可防止未经过滤的空气进入出菇筒100内减少污染风险。
本实施例中的卡块230可以为向安装槽220内突出的弹性块结构或弹片结构,卡块230具体设置在安装槽220的外侧壁,如图8所示。如此,本实施例实施时,将出菇筒100底部的安装沿120与安装槽220对准,向下按压出菇筒100,在外力的作用下,卡块230变形收缩,安装沿120进入卡块230下方的安装槽220内,卡块230在无外力挤压时便恢复原状向安装槽220内伸出,便将出菇筒100的安装沿120固定在卡块230下方的安装槽220内。而需要移除出菇筒100时,在外力的作用下,卡块230变形收缩,安装沿120边可从安装槽220内移出。
另外,本实施例为了实现出菇筒100与托架200的快速定位安装,本实施例在所述安装槽220底壁设有若干定位孔240,在所述安装沿120底部设有若干与所述定位孔240一一对应的定位台130,所述定位台130插入定位孔240内定位,如图1所示。当然,也可以是,在安装槽220的底壁设置若干定位台130,在安装沿120设置若干与定位台130一一对应的定位孔240,定位台130插入定位孔240内实现定位。
为了便于出菇筒100内热量的散除以及为了便于出菇筒100和培养筒300的安装,本实施例中,可将出菇筒100设置为上小下大的烟囱状,所述培养筒300的内壁与所述出菇筒100的外壁贴合且所述培养筒300可盖住所述出菇孔110。烟囱状结构的设置一方面便于食用菌培养过程出菇筒100内的热量散出,一方面对培养筒300套于出菇筒100外起导向作用、安装方便。当然,需要说明的是,出菇筒100及培养筒300的形状设置是为了简化安装及散除热量而做出的优选,并不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具体地,如图9所示,培养筒300自下而上顺序设置的套设段310、过渡段320及连接段330:套设段310呈上小下大的烟囱状、套设于出菇筒100的外周、套设段310的内壁与出菇筒100的外壁相贴合,套设段310的底部设置一加强环311,加强环311的厚度大于培养筒300的厚度,连接段330为各处直径保持一致的圆柱状结构,以与透气盖400进行连接,连接段330直径小于出菇筒100的最小直径;过渡段320则为连接于套设段310和连接段330之间的变径结构;整体的培养筒300呈瓶状结构。
其中,所述培养筒300顶部的内壁设有可与透气盖400下部外壁相抵接的第一安装块331,第一安装块331具体设置在连接段330的内壁;所述透气盖400下部的外壁设有可与所述培养筒300顶部内壁相抵接的第二安装块424;透气盖400安装于培养筒300时,所述第二安装块424位于所述第一安装块331的下方,如图4所示。通过第一安装块331和第二安装块424实现透气盖400与培养筒300的可拆卸连接,当然本实用新型的透气盖400与培养筒300之间还可以采用其他可拆卸连接的连接形式。本实施例中,第一安装块331、第二安装块424的结构类似,其可设置完整的圆环状结构、也可设置为多段处于同一圆环的弧形结构,也可以是,第一安装块331呈完整的圆环状结构、第二安装块424设置为多段处于同一圆环的弧形结构。本实施例在安装透气盖400时,向下按压透气盖400,第二安装块424贴于连接段330的内壁向下移动,直至跃过第一安装块331至第一安装块331的下方,多重保障实现透气盖400和连接段330之间安装的稳定性;需移除透气盖400和培养筒300时,可将透气盖400和培养筒300作为一个整体移除,也可以先拆除透气盖400、再移除培养筒300。
另外,本实施例中,如图10、图11所示,所述透气盖400包括可拆卸连接且内部形成有透气空间的上盖410和下盖420,所述下盖420安装于所述培养筒300的顶部且所述下盖420开设有若干第一透气孔421,所述上盖410或下盖420开设有若干第二透气孔427,所述第二透气孔427、透气空间、第一透气孔421将所述培养筒300内空间与大气连通,以保证发菌培养阶段所必需的氧气。其中,如图11、图12所示,下盖420包括顺序设置的盖体部422和连接部423,盖体部422原圆盘状结构,连接部423为设于盖体部422底部的圆环状结构,第二安装块424具体设置在所述连接部423的外壁;连接部423的外缘和透气盖400的外缘之间透气盖400之间形成一环形区域,第二透气孔427具体均匀分布在该环形区域;第一透气孔421为若干圆孔,第一透气孔421分布在圆盘状结构中央的一圆形区域内。本实施例中,为了避免有害物质进入出菇筒100内,所述下盖420设有内侧用于安装填充材料的环形安装台425,所述上盖410的底部设有若干可压于填充材料上表面的压柱411,如图11、图12所示;压柱411的设置避免填充材料的移位,填充材料可以是海绵、无纺布等可阻止大气中有害物质进入出菇筒100内的填充材料,从而避免气体中有害物质导致的食用菌污染。上盖410和下盖420之间可拆卸连接具体采取的连接方式可以为:下盖420盖体部422为一正置的圆盘状结构,上盖410为一倒置的圆盘状结构,上盖410的下沿412、下盖420的上沿426两者高度基本相等,安装时,上盖410的下沿412外壁贴于下盖420上沿426内壁设置,上盖410下沿412的外径可略大于下盖420上沿426的内径,从而保证上盖410和下盖420之间的稳定装配。另外,本实施例中,还可在上盖410的下沿412处设置若干均匀分布的卡部413,该卡部413可伸入第二透气孔427内并与第二透气孔427的边沿卡接,以进一步保证上盖和下盖之间的稳定装配,如图11所示。
为了减轻食用菌发出一体装置整体质量及加强食用菌发出一体装置堆叠时的通风效果,本实施例中相对设置的两两安装板210之间连接有加强杆250,所述加强杆250相交于一点,如图8所示。除了安装板210和加强杆250,托架200其余位置均呈镂空设置,相对托架200底板便于多个食用菌发出一体装置堆叠时内部的通风。具体地,本实施例中,托架200包括由四个架侧壁依次首尾相接围成的托架筐,安装板210设置为四组分别设置在托架筐的四角上,两对角处设置的安装板210之间连接加强杆250,两组加强杆250相交于一点,保证通风效果、降低整体重量的同时,保证食用菌发出一体装置的结构强度。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为食用菌发出一体装置的第二实施例,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类似,所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所述托架200底部设有凸台260,所述出菇筒100的顶部内壁可与所述凸台260外壁相贴合,所述透气盖400的顶部侧壁可与所述凸台260的内壁相贴合,如图13所示。当将培养筒300套于出菇筒100外周时、透气盖400安装于培养筒300顶部时,此时食用菌发出一体装置可通过凸台260和透气盖400之间相配合实现食用菌发出一体装置的上下堆叠,如图14所示;当移除培养筒300和透气盖400时,此时的食用菌发出一体装置可通过出菇筒100顶部和凸台260之间的配合实现食用菌发出一体装置的上下堆叠,如图15所示。本实施例通过凸台260的设置,既可实现盖上透气盖400和培养筒300时食用菌发出一体装置的堆叠,又可实现移除透气盖400和培养筒300时食用菌发出一体装置的堆叠,前者堆叠用以实现培养料的发酵、灭菌接种、发菌培养,后者堆叠用于食用菌的搔菌催蕾和出菇管理。整个生产过程无需转筒或转运或刺孔即可完成整个食用菌的生产过程,可有效降低食用菌生产成本以及降低污染发生几率。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为栽培系统的实施例,包括如实施例二所述的食用菌发出一体装置。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栽培系统包括底座500、顶盖600以及若干组实施例二所述的食用菌发出一体装置,食用菌发出一体装置上下堆叠于底座500和顶盖600之间。
具体地,底座500设有一个或多个与托架200底部相配合的安装槽220,安装槽220的数量和位置直接决定食用菌发出一体装置堆叠的列数;顶盖600上也可以设置一安装凸台,所述出菇筒100的顶部内壁可与所述安装凸台外壁相贴合,所述透气盖400的顶部侧壁可与所述安装凸台的内壁相贴合,从而对顶层的食用菌发出一体装置起到稳定结构的作用。
本实施例的栽培系统,当将培养筒300套于出菇筒100外周时、透气盖400安装于培养筒300顶部时,上层食用菌发出一体装置托架200底部的凸台260和下层食用菌发出一体装置透气盖400之间相配合实现食用菌发出一体装置的上下堆叠,如图16所示;当移除培养筒300和透气盖400时,下层食用菌发出一体装置出菇筒100顶部和上层食用菌发出一体装置托架200底部的凸台260之间的配合实现食用菌发出一体装置的上下堆叠,如图17所示。本实施例通过凸台260的设置,既可实现盖上透气盖400和培养筒300时食用菌发出一体装置的堆叠,又可实现移除透气盖400和培养筒300时食用菌发出一体装置的堆叠,前者堆叠用以实现培养料的灭菌、接种、发菌培养,后者堆叠用于食用菌的搔菌催蕾和出菇管理。整个生产过程无需转筒或刺孔即可完成整个食用菌的生产过程,可有效降低食用菌生产成本以及降低污染发生几率。
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的具体内容中,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不矛盾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食用菌发出一体装置,包括出菇筒(100)和托架(200),所述出菇筒(100)安装于托架(200)、且所述出菇筒(100)的周向侧壁设有若干出菇孔(110);其特征在于,所述出菇筒(100)外周套设有培养筒(300),所述培养筒(300)顶部连接有透气盖(400),所述透气盖(400)、培养筒(300)、出菇筒(100)及托架(200)之间形成食用菌发菌培养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食用菌发出一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托架(200)设有安装槽(220),所述安装槽(220)内侧上边沿沿周向分布有若干卡块(230),所述出菇筒(100)底部向外延伸设有安装沿(120),所述安装沿(120)与安装槽(220)配合且由所述卡块(230)卡固于所述安装槽(220)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食用菌发出一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槽(220)底壁设有若干定位孔(240),所述安装沿(120)底部设有若干与所述定位孔(240)一一对应的定位台(130),所述定位台(130)插入定位孔(240)内定位。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食用菌发出一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托架(200)设有若干安装板(210),所述安装槽(220)设于安装板(210),相对设置的两两安装板(210)之间连接有加强杆(250),所述加强杆(250)相交于一点。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食用菌发出一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菇筒(100)呈上小下大的烟囱状,所述培养筒(300)的内壁与所述出菇筒(100)的外壁贴合且所述培养筒(300)可盖住所述出菇孔(11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食用菌发出一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筒(300)顶部的内壁设有可与透气盖(400)下部外壁相抵接的第一安装块(331),所述透气盖(400)下部的外壁设有可与所述培养筒(300)顶部内壁相抵接的第二安装块(424);透气盖(400)安装于培养筒(300)时,所述第二安装块(424)位于所述第一安装块(331)的下方。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食用菌发出一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气盖(400)包括可拆卸连接且内部形成有透气空间的上盖(410)和下盖(420),所述下盖(420)安装于所述培养筒(300)的顶部且所述下盖(420)开设有若干第一透气孔(421),所述上盖(410)或下盖(420)开设有若干第二透气孔(427),所述第二透气孔(427)、透气空间、第一透气孔(421)将所述培养筒(300)内空间与大气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食用菌发出一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盖(420)设有内侧用于安装填充材料的环形安装台(425),所述上盖(410)的底部设有若干可压于填充材料上表面的压柱(411)。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食用菌发出一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托架(200)底部设有凸台(260),所述出菇筒(100)的顶部内壁可与所述凸台(260)外壁相贴合,所述透气盖(400)的顶部侧壁可与所述凸台(260)的内壁相贴合。
10.一种栽培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食用菌发出一体装置,若干食用菌发出一体装置可上下堆叠设置。
CN202223570075.2U 2022-12-26 2022-12-26 一种食用菌发出一体装置及具有其的栽培系统 Active CN21971931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570075.2U CN219719311U (zh) 2022-12-26 2022-12-26 一种食用菌发出一体装置及具有其的栽培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570075.2U CN219719311U (zh) 2022-12-26 2022-12-26 一种食用菌发出一体装置及具有其的栽培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719311U true CN219719311U (zh) 2023-09-22

Family

ID=880641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570075.2U Active CN219719311U (zh) 2022-12-26 2022-12-26 一种食用菌发出一体装置及具有其的栽培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71931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032982B2 (en) Mycelium growth bed
US9976114B2 (en) Multilayer tissue cell culture vessel
US20160271612A1 (en) Modular Tray for Holding Plurality of Cell Culture T-Flasks at a Solution Angle
CN219719311U (zh) 一种食用菌发出一体装置及具有其的栽培系统
CN209636222U (zh) 一种土壤微生物的分类培养装置
KR20140044580A (ko) 버섯재배용 용기세트
CN209906782U (zh) 一种培养瓶以及丝状真菌的培养装置
CN105176791B (zh) 组合式固态发酵组件及其固态发酵装置
CN211734354U (zh) 一种生物实验室用菌种培养器皿
CN211771277U (zh) 一种微生物分离培养装置
CN114303970B (zh) 一种适用于核磁共振环境下的模块化动物转运装置
CN206467226U (zh) 一种多功能的生物培养摇瓶
CN219297540U (zh) 培养板及培养设备
CN216058563U (zh) 一种食用菌菌棒培育筒、培育单元及培育系统
CN217838938U (zh) 一种细胞培养皿
CN216998359U (zh) 一种规模化工程菌培养装置
CN215957507U (zh) 一种食用菌横棒栽培筐、栽培单元及栽培系统
CN210560492U (zh) 一种干细胞分层共培养的装置
CN210406466U (zh) 一种用于实验教学的食用菌培养箱菌袋放置及装料配件
CN219326760U (zh) 一种易堆叠的细菌培养皿
CN211946984U (zh) 一种生物工程用培养皿
CN220413342U (zh) 一种培养皿用易放置型固定架
CN211897003U (zh) 一种具有过滤透气功能的食用菌固态发酵盘
CN216058564U (zh) 一种食用菌周向出菇栽培筐及栽培系统
CN217428841U (zh) 一种出菇承筐架及食用菌栽培容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