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717329U - 一种接口装置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接口装置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717329U
CN219717329U CN202320604347.1U CN202320604347U CN219717329U CN 219717329 U CN219717329 U CN 219717329U CN 202320604347 U CN202320604347 U CN 202320604347U CN 219717329 U CN219717329 U CN 21971732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erface
component
electrically connected
electronic equipment
interface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604347.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潘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fei Lianbao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fei Lianbao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fei Lianbao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fei Lianbao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604347.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71732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71732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71732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接口装置及电子设备,电子设备设置有容纳接口装置的容纳部,容纳部设有一敞口;接口装置包括第一接口部件、第二接口部件和连接部件;第一接口部件设置有相互电连接的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第一接口通过第一排线与电子设备电连接;第一排线呈被拉伸状态时,第一接口部件的第二接口暴露于敞口;第一接口部件与第二接口部件通过连接部件连接;第二接口部件还通过第一接口部件与电子设备电连接;第二接口部件设置有第三接口,第三接口的接口类型与第二接口的接口类型不同;第一排线呈未被拉伸状态时,第三接口暴露于所述敞口。在保留了电子设备轻薄设计的基础上增加了电子设备的接口数量,而且各接口可实现独立工作。

Description

一种接口装置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数据接口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接口装置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现如今的很多电子设备在追求轻薄尺寸的同时往往舍弃了输入/输出(I/O)接口的数量。通常可见的,一个轻薄的电子设备上仅有一个直流电输入线(DC-IN)电源接口和一个USB-C接口的配置,USB-C接口也就是常说的Type-C接口。I/O接口根据个人使用习惯不同,通常需要连接的设备有:鼠标收发器,外接键盘,U盘/机械硬盘(HDD)等,甚至有时还需要给手机、小风扇等充电,为数不多的I/O接口在使用过程中往往很不便利,再则很多外设接口通常是USB-A,需要转接头才能实现Type-C到USB-A的转换,使用起来不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接口装置及电子设备,用以解决相关技术中电子设备的I/O接口因数量有限而影响使用体验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接口装置,应用于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设置有容纳所述接口装置的容纳部,所述容纳部设有一敞口;所述接口装置包括第一接口部件、第二接口部件和连接部件;
所述第一接口部件设置有相互电连接的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所述第一接口通过第一排线与所述电子设备电连接;所述第一排线呈被拉伸状态时,所述第一接口部件的所述第二接口暴露于所述敞口;所述第一接口部件与所述第二接口部件通过所述连接部件连接;
所述第二接口部件还与所述第一接口部件电连接,以通过所述第一接口部件与所述电子设备电连接;所述第二接口部件设置有第三接口,所述第三接口的接口类型与所述第二接口的接口类型不同;所述第一排线呈未被拉伸状态时,所述第三接口暴露于所述敞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接口部件包括第一外壳和第一电路板,所述第一电路板设置于所述第一外壳内,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一电路板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二接口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外壳相对的两侧面;所述第二接口位于所述第一接口部件靠近所述第二接口部件的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接口部件包括第二外壳和第二电路板,所述第二电路板设置于所述第二外壳内,所述第三接口与所述第二电路板电连接;所述第三接口位于所述第二接口部件远离所述第一接口部件的一侧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接口部件与所述第一接口部件至少通过以下任一种方式电连接:
通过第二排线电连接,所述第二排线包括电源线和数据线,所述电源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接口部件电连接,所述电源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接口部件电连接,所述数据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接口部件电连接,所述数据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接口部件电连接;
通过公接头和母接头进行电连接,所述公接头和所述母接头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接口部件和所述第一接口部件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件包括铰接杆,所述铰接杆一端与所述第一接口部件铰接,所述铰接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接口部件铰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铰接杆上形成有沿铰接轴轴向贯通所述铰接杆的通孔,所述电源线和所述数据线穿过所述通孔电连接所述第一接口部件和所述第二接口部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上均设置有滑槽,所述铰接杆的两端形成有圆盘,所述圆盘与所述滑槽滑动配合。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设置有容纳上述接口装置的容纳部,所述容纳部为构造为槽型结构,所述槽型结构设有一敞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容纳部内还设置有卡固部件,所述卡固部件包括基板、弹簧和卡钩件,所述基板固定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卡钩件铰接于所述基板背离所述接口装置的板面;所述卡钩件的一端为卡钩端,另一端为自由端,所述自由端与所述弹簧的一端连接,所述弹簧的另一端抵接于所述基板背离所述接口装置的板面,所述卡勾端与所述自由端之间设置有铰接部,所述铰接部与所述基板铰接;所述基板上设置有贯通基板的通孔,所述接口装置上设有卡槽,所述卡勾端的一端穿过所述通孔与所述卡槽配合以将所述接口装置限位于所述容纳腔。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在于:在保留了电子设备轻薄设计的基础上增加了电子设备的接口数量,而且各接口可实现独立工作。另外,将接口装置隐藏于电子设备的容纳腔,有效节省接口装置所需的外部接口空间,对轻薄形电子设备外观结构设计的实现带来便利。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相关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相关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接口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接口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角度的第一接口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接口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电路板与第二电路板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一接口部件与第二接口部件采用公接头和母接头连接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连接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另一角度的连接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图6中A的局部放大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卡固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卡固部件与接口部件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第一接口部件,101第一接口,102第二接口,103第一排线,104第一外壳,105第一电路板,2第二接口部件,201第三接口,202第二外壳,203第二电路板,3连接部件,301铰接杆,302通孔,303圆盘,4第二排线,5公接头,6母接头,7滑槽,8卡固部件,801基板,802弹簧,803卡钩件,8031卡勾端,8032自由端,8033铰接部,804孔洞,805斜面,9卡槽。
具体实施方式
此处参考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各种方案以及特征。
应理解的是,可以对此处申请的实施例做出各种修改。因此,上述说明书不应该视为限制,而仅是作为实施例的范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想到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和精神内的其他修改。
包含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且与上面给出的对本实用新型的大致描述以及下面给出的对实施例的详细描述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通过下面参照附图对给定为非限制性实例的实施例的优选形式的描述,本实用新型的这些和其它特性将会变得显而易见。
还应当理解,尽管已经参照一些具体实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描述,但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确定地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很多其它等效形式,它们具有如上述“实用新型内容”的特征并因此都位于借此所限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结合附图时,鉴于以下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方面、特征和优势将变得更为显而易见。
此后参照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所申请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例,其可采用多种方式实施。熟知和/或重复的功能和结构并未详细描述以避免不必要或多余的细节使得本实用新型模糊不清。因此,本文所申请的具体的结构性和功能性细节并非意在限定,而是仅仅作为上述“实用新型内容”的基础和代表性基础用于教导本领域技术人员以实质上任意合适的详细结构多样地使用本实用新型。
本说明书可使用词组“在一种实施例中”、“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在又一实施例中”或“在其他实施例中”,其均可指代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相同或不同实施例中的一个或多个。
为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接口装置,应用于电子设备。电子设备设置有容纳接口装置的容纳部,容纳部设有一敞口,即该接口装置可以隐藏于电子设备上设置的容纳部。如图1所示,该接口装置包括第一接口部件1、第二接口部件2和连接部件3。
具体的,结合图2和图3,第一接口部件1设置有相互电连接的第一接口101和第二接口102,第一接口101通过第一排线103与电子设备电连接。第一排线103的一端连接电子设备,具体可与电子设备的主板进行连接;第一排线103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一接口101。第一排线103为具有一定柔软度的连接线,可以包括电源线和数据线,当需要将接口装置隐藏于电子设备的容纳腔内时,第一排线103在容纳腔内是呈弯曲折叠的状态,也就是未被拉伸状态;而当需要使用第一接口部件1时,需要将第一接口部件1从容纳腔内拉出,此时可将第一排线103从容纳腔内向外的方向进行拉伸,使得第一排线103呈被拉伸状态。第一接口部件1与第二接口部件2通过连接部件3连接,当需要使用第一接口部件1时,可以通过拉动第二接口部件2将第一接口部件1从容纳向内拉出。具体的,当向外拉动第二接口部件2时,第一接口部件1随之从容纳腔内向外移动,第一排线103被逐渐拉伸开,第一排线103的长度以其被完全拉伸至直线状态前,第一接口部件1的第二接口102能够暴露于容纳腔的敞口位置。即,当第一排线103呈被拉伸状态时,第一接口部件1的第二接口102暴露于容纳腔的敞口位置,此时可以使用第二接口102。
第二接口部件2还与第一接口部件1电连接,以通过第一接口部件1与电子设备电连接。如图4所示,第二接口部件2设置有第三接口201,第三接口201的接口类型与第二接口的接口类型不同,以提高电子设备的接口类型,提高用户的使用感受。具体的,当第一排线103呈未被拉伸状态时,第三接口201是暴露于容纳腔的敞口位置的,可通过第三接口201实现电子设备与外接设备的连接。
该接口装置在保留了电子设备轻薄设计的基础上增加了电子设备的接口数量,而且各接口可实现独立工作,即可以单独使用第一接口部件1实现电子设备与外接设备的连接,也可以单独使用第二接口部件2实现电子设备与外接设备的连接,而且所连接的外接设备可以不同。另外,将接口装置隐藏于电子设备的容纳腔,有效节省接口装置所需的外部接口空间,对轻薄形电子设备外观结构设计的实现带来便利。
如图5所示,上述第一接口部件1包括第一外壳104和第一电路板105,第一电路板105设置于第一外壳104内并受第一外壳104的保护,第一外壳104的外形与容纳腔适配。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都是与第一电路板105电连接的。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分别设置于第一外壳104相对的两侧面,且第二接口位于第一接口部件1靠近第二接口部件2的一侧,即第二接口相较于第一接口更靠近容纳腔的敞口,以便于第二接口的使用。
第二接口部件2包括第二外壳202和第二电路板203,同样的,第二电路板203设置于第二外壳202内并受第二外壳202的保护,第二外壳202的外形与容纳腔适配。第二接口部件2的第三接口201与第二电路板203是电连接的,且第三接口201位于第二接口部件2远离第一接口部件1的一侧面,即第三接口201位于靠近容纳腔的敞口一端,以便于第三接口201的使用。在接口装置隐藏于容纳腔内时,第三接口201恰好位于容纳腔内对应敞口的位置,即,在接口装置隐藏于容纳腔内时依然可以使用第三接口201。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接口部件2与第一接口部件1至少通过以下任一种方式电连接:第一种电连接方式是通过第二排线4电连接,第二排线4包括电源线和数据线,电源线的一端与第一接口部件1电连接,电源线的另一端与第二接口部件2电连接;数据线的一端与第一接口部件1电连接,数据线的另一端与第二接口部件2电连接。如图6所示,第二种连接方式是通过公接头5和母接头6进行电连接,公接头5和母接头6分别设置于第二接口部件2和第一接口部件1上。具体的,可将母接头6设置于第二接口,公接头5设置于第二接口部件2靠近第一接口部件1的一侧面。相较于第一种连接方式,因公接头5具有一定的长度,所以在设计容纳腔时,容纳腔的长度可以要更长。另外,为了要实现第二接口的使用,第一接口部件1和第二接口部件2的相对位置关系要通过连接部件3进行调整。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7和图8,连接部件3包括铰接杆301,铰接杆301一端与第一接口部件1铰接,铰接杆301的另一端与第二接口部件2铰接。当将第二接口部件2拉出容纳腔以暴露第一接口部件1的第二接口时,通过调整铰接杆301与第一接口部件1和第二接口部件2的位置关系,使得第二接口部件2相对第一接口部件1转动一定的角度以暴露第二接口。
与上述第一种电连接方式适用的,铰接杆301上形成有沿铰接轴轴向贯通铰接杆301的通孔302,电源线和数据线穿过通孔302电连接第一接口部件1和第二接口部件2。由此,铰接杆301除了充当连接部件3的作用外,还实现了第一接口部件1与第二接口部件2电连接的走线。
另外,为了实现第二接口部件2相对于第一接口部件1的相对位置调整,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上均设置有滑槽7,结合图6、图7、图8和图9,铰接杆301的两端形成有圆盘303,圆盘303与滑槽7滑动配合,当然,滑槽7的长度比较短,以实现转动第二接口部件2后能够暴露出第二接口为准。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电子设备,电子设备设置有容纳上述接口装置的容纳部,容纳部为构造为槽型结构,槽型结构设有一敞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容纳部内还设置有卡固部件8,结合图10、图11和图12,卡固部件8包括基板801、弹簧802和卡钩件803。基板801固定于容纳腔内并紧贴容纳腔的一个腔壁设置。卡钩件803铰接于基板801背离接口装置的板面。卡钩件803的一端为卡钩端,另一端为自由端8032,自由端8032与弹簧802的一端连接,弹簧802的另一端则抵接于基板801背离接口装置的板面,卡勾端8031与自由端8032之间设置有铰接部8033,铰接部8033可以是铰接轴,铰接轴与基板801铰接。基板801上设置有贯通基板801的孔洞804,接口装置上设有卡槽9,卡勾端8031的一端穿过孔洞804与卡槽9配合以将接口装置限位于容纳腔内。卡勾端8031设置有两个相对的斜面805,其中一个斜面805朝向容纳腔敞口的一侧。卡钩端未与接口装置的卡槽9形成配合关系时是穿过基板801上的孔洞804并凸出基板801靠近接口装置的板面的。当向容纳腔内推动接口装置,接口装置从卡勾端8031设置有斜面805的一侧推入容纳腔,接口装置挤压卡勾端8031,弹簧802被压缩,直到接口装置的凹槽移动至卡勾端8031的位置,在弹簧802的作用下,卡勾端8031卡入接口装置的凹槽内,实现对接口装置的锁定限位。当需要从容纳腔内拉出接口装置时是同样的原理,在此不再赘述。卡勾部件可以设置一个,与第一接口部件1或第二接口部件2配合实现锁定限位;或,卡勾部件设置两个,两个卡固部件8分别与第一接口部件1和第二接口部件2配合,用于对第一接口部件1和第二接口部件2的锁定限位。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多个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些具体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基础上,能够做出多种变型和修改实施例,这些变型和修改都应落入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接口装置,应用于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设置有容纳所述接口装置的容纳部,所述容纳部设有一敞口;所述接口装置包括第一接口部件、第二接口部件和连接部件;
所述第一接口部件设置有相互电连接的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所述第一接口通过第一排线与所述电子设备电连接;所述第一排线呈被拉伸状态时,所述第一接口部件的所述第二接口暴露于所述敞口;所述第一接口部件与所述第二接口部件通过所述连接部件连接;
所述第二接口部件还与所述第一接口部件电连接,以通过所述第一接口部件与所述电子设备电连接;所述第二接口部件设置有第三接口,所述第三接口的接口类型与所述第二接口的接口类型不同;所述第一排线呈未被拉伸状态时,所述第三接口暴露于所述敞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口部件包括第一外壳和第一电路板,所述第一电路板设置于所述第一外壳内,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一电路板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二接口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外壳相对的两侧面;所述第二接口位于所述第一接口部件靠近所述第二接口部件的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口部件包括第二外壳和第二电路板,所述第二电路板设置于所述第二外壳内,所述第三接口与所述第二电路板电连接;所述第三接口位于所述第二接口部件远离所述第一接口部件的一侧面。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口部件与所述第一接口部件至少通过以下任一种方式电连接:
通过第二排线电连接,所述第二排线包括电源线和数据线,所述电源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接口部件电连接,所述电源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接口部件电连接,所述数据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接口部件电连接,所述数据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接口部件电连接;
通过公接头和母接头进行电连接,所述公接头和所述母接头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接口部件和所述第一接口部件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接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件包括铰接杆,所述铰接杆一端与所述第一接口部件铰接,所述铰接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接口部件铰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接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铰接杆上形成有沿铰接轴轴向贯通所述铰接杆的通孔,所述电源线和所述数据线穿过所述通孔电连接所述第一接口部件和所述第二接口部件。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接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口部件和所述第二接口部件上均设置有滑槽,所述铰接杆的两端形成有圆盘,所述圆盘与所述滑槽滑动配合。
9.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设置有容纳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所述接口装置的容纳部,所述容纳部为构造为槽型结构,所述槽型结构设有一敞口。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部内还设置有卡固部件,所述卡固部件包括基板、弹簧和卡钩件,所述基板固定于所述容纳部内,所述卡钩件铰接于所述基板背离所述接口装置的板面;所述卡钩件的一端为卡钩端,另一端为自由端,所述自由端与所述弹簧的一端连接,所述弹簧的另一端抵接于所述基板背离所述接口装置的板面,所述卡钩端与所述自由端之间设置有铰接部,所述铰接部与所述基板铰接;所述基板上设置有贯通基板的孔洞,所述接口装置上设有卡槽,所述卡钩端的一端穿过所述孔洞与所述卡槽配合以将所述接口装置限位于所述容纳部。
CN202320604347.1U 2023-03-23 2023-03-23 一种接口装置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21971732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604347.1U CN219717329U (zh) 2023-03-23 2023-03-23 一种接口装置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604347.1U CN219717329U (zh) 2023-03-23 2023-03-23 一种接口装置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717329U true CN219717329U (zh) 2023-09-19

Family

ID=880052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604347.1U Active CN219717329U (zh) 2023-03-23 2023-03-23 一种接口装置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71732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014486B1 (en) Recoverable connector structure and cradle having the same
US9184545B2 (en) Combination USB connector
US8794983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low profile characteristics
US8465304B2 (en) Connector mechanism capable of adjusting a height of an opening thereof
US8342862B2 (en) Moveable earth pin for large form factor power connectors
GB2308512A (en) IC card adaptor and connector
US6494744B1 (en) Connector assembly
US20110269335A1 (en) Plug and Electronic Device with the Plug
TW201322569A (zh) 插座連接器
CN110739556B (zh) 一种具有快速锁线结构的连接器
TW201205978A (en) Intellectual electrical connector
CN219717329U (zh) 一种接口装置及电子设备
US8681490B2 (en) Data storage device
US20210263242A1 (en) Delatch mechanism and optical connector using the same
US8264832B2 (en) Hard disk connecting mechanism and hard disk assembly using the same
TW201315347A (zh) 電子裝置
CN113067188B (zh) 电源适配器
CN109494502B (zh) 一种柔性电缆连接器及电子设备
CN207459238U (zh) 一种双弹臂双触点fpc连接器
CN111510533A (zh) 电子组件、电子设备、蓝牙耳机、功能器件、及固定组件
US8602824B2 (en) Ultrathin USB female connector
US8270151B2 (en) Composite connector and hard disk assembly using the same
CN210272798U (zh) 推拉式集线器
CN218242503U (zh) 一种转接件
CN220101793U (zh) 一种锁扣装置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