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716994U - 一种二次温度调节系统及储能液冷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二次温度调节系统及储能液冷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716994U
CN219716994U CN202320817953.1U CN202320817953U CN219716994U CN 219716994 U CN219716994 U CN 219716994U CN 202320817953 U CN202320817953 U CN 202320817953U CN 219716994 U CN219716994 U CN 21971699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unit
communicated
valve body
inter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817953.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华�
张新业
黄浩贤
岳生生
何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Haiwu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Haiwu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Haiwu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Haiwu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817953.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71699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71699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71699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二次温度调节系统及储能液冷系统,二次温度调节系统包括一次换热回路与二次换热回路;一次换热回路与二次换热回路之间连接有中间换热单元;一次换热回路包括第一换热单元,二次换热回路包括相连通的液冷单元和第二换热单元,第一换热单元及第二换热单元的一侧设置有风机;液冷单元内形成有冷却腔体,二次换热回路中的第二换热介质能依次流经第二换热单元、中间换热单元及液冷单元,以与冷却腔体中的散热对象热交换。通过上述设置,利用第一换热单元及第二换热单元共用风机,使得风机利用效率提高,同时令储能电池浸没于液冷单元中,提高了散热效率,因此本申请具备散热效率高且能效比高的优点。

Description

一种二次温度调节系统及储能液冷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储能电池散热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二次温度调节系统及储能液冷系统。
背景技术
当前,储能行业主要利用储能电池存储能源,以在需要时将能量释放出来,从而起到调节能量供需在时空和强度上不匹配的作用。其中,为保证储能电池在可运行工况下长期运行,一般使用风冷结构对储能电池进行散热;即当电池仓温度过高时,通过风冷的散热方式,使得电池仓内温度降低至储能电池允许的温度上限以下。
但随着储能行业的蓬勃发展,储能电池所生产的热量逐渐提高的同时,对散热结构的能效比提出了新的需求;对此,常规的风冷散热已经无法满足储能电池的散热需求和能效比需求。即当前常规的储能电池散热结构存在散热效率低且能效比差的缺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二次温度调节系统及储能液冷系统,以解决当前常规的储能电池散热结构存在散热效率低且能效比差的问题。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二次温度调节系统,包括一次换热回路与二次换热回路;所述一次换热回路与所述二次换热回路之间连接有中间换热单元,所述一次换热回路通过所述中间换热单元与所述二次换热回路换热;
所述一次换热回路包括第一换热单元,所述二次换热回路包括相连通的液冷单元和第二换热单元,所述第一换热单元及所述第二换热单元的一侧设置有风机;
其中,所述液冷单元内形成有冷却腔体,所述二次换热回路中的第二换热介质能于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中间换热单元及所述液冷单元之间流动。
可选地,所述中间换热单元包括第一换热管路与第二换热管路;
所述一次换热回路包括压缩机,所述第一换热管路分别与所述压缩机及所述第一换热单元连通;
所述二次换热回路包括泵体单元,所述第二换热管路分别与所述泵体单元及所述第二换热单元连通。
可选地,所述第二换热单元的入口端连通有第二阀体;所述第二换热单元及所述第二阀体并联连接有第一阀体。
可选地,所述液冷单元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二换热单元的入口端之间连通有过滤单元。
可选地,所述一次换热回路还包括电子膨胀阀、储液单元和气液分离单元;
其中,所述第一换热单元、所述电子膨胀阀、所述储液单元、所述第一换热管路、所述气液分离单元及所述压缩机依次连通。
可选地,还包括四通换向阀,所述四通换向阀包括第一接口、第二接口、第三接口及第四接口;
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第一换热单元连通,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气液分离单元连通,所述第三接口与所述第一换热管路连通,所述第四接口与所述压缩机的排气端连通;
其中,当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第四接口连通,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三接口连通时,所述压缩机、所述四通换向阀、所述第一换热单元、所述电子膨胀阀、所述储液单元、所述第一换热管路、所述四通换向阀及所述气液分离单元依次连通以执行制冷循环;
当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第二接口连通,所述第三接口与所述第四接口连通时,所述压缩机、所述四通换向阀、所述第一换热管路、所述储液单元、所述电子膨胀阀、所述第一换热单元、所述四通换向阀及所述气液分离单元依次连通以执行制热循环。
可选地,所述电子膨胀阀及所述储液单元并联连接有第三阀体;所述气液分离单元及所述压缩机并联连接有第四阀体;
当所述第三阀体与所述第四阀体打开时,所述第一换热单元、所述第三阀体、所述第一换热管路、所述四通换向阀、所述第四阀体及所述四通换向阀依次连通。
可选地,所述电子膨胀阀及所述储液单元并联连接有氟泵;所述气液分离单元及所述压缩机并联连接有第四阀体;
当所述氟泵启动且所述第四阀体打开时,所述第一换热单元、所述氟泵、所述第一换热管路、所述四通换向阀、所述第四阀体及所述四通换向阀依次连通。
可选地,所述泵体单元包括多个相互并联设置的循环泵。
一种储能液冷系统,包括储能电池与如上所述的二次温度调节系统,所述储能电池设置于所述冷却腔体中。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二次温度调节系统及储能液冷系统,其对储能电池进行冷却时,第二换热单元通过风机接收环境中的冷量,并利用该部分冷量对二次换热回路中的第二换热介质进行第一次冷却;第一换热单元通过风机接收环境中的冷量,并利用中间换热单元将该部分冷量对二次换热回路中的第二换热介质进行第二次冷却;最终,第二换热介质于冷却腔体中与储能电池热交换,相当于储能电池浸没于冷却腔体中;通过上述设置,利用第一换热单元及第二换热单元共用风机,使得风机的利用效率得到提高,提高了能效比,同时令储能电池浸没于液冷单元中,使得第二换热介质能够直接与储能电池接触,传热过程少,显著地提高了散热效率,因此本二次温度调节系统及储能液冷系统具备散热效率高且能效比高的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本说明书附图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二次温度调节系统的管路结构示意图。
图示说明:01、第一换热管路;02、第二换热管路;
1、第一阀体;2、第二阀体;3、过滤单元;4、第三阀体;5、液冷单元;6、电子膨胀阀;7、储液单元;8、泵体单元;9、中间换热单元;10、气液分离单元;11、压缩机;12、第四阀体;13、单向阀;14、四通换向阀;141、第一接口;142、第二接口;143、第三接口;144、第四接口;15、第二换热单元;16、第一换热单元;17、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得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目的、特征、优点能够更加的明显和易懂,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下面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需要说明的是,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设置的组件。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请参考图1,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二次温度调节系统的管路结构示意图。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供的二次温度调节系统,应用于对储能电池等散热对象进行温度调节的场景,其中,通过对二次温度调节系统的结构进行改进,从而提高散热效率和能效比。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二次温度调节系统包括一次换热回路与二次换热回路;一次换热回路与二次换热回路之间连接有中间换热单元9,一次换热回路通过中间换热单元9与二次换热回路换热;一次换热回路包括第一换热单元16,二次换热回路包括相连通的液冷单元5和第二换热单元15,第一换热单元16及第二换热单元15的一侧设置有风机17;可以理解的是,利用风机17分别带走第一换热单元16及第二换热单元15的热量,第一换热单元16降温时,使得一次换热回路中的第一换热介质降温,随后第一换热介质在中间换热单元9中与第二换热介质换热,使得第二换热介质降温;而第二换热单元15降温时,能够使第二换热介质直接降温;以上述两种方式对第二换热介质降温后,第二换热介质能通过液冷单元5对储能电池进行降温。其中,液冷单元5内形成有冷却腔体,二次换热回路中的第二换热介质能于第二换热单元15、中间换热单元9及液冷单元5之间流动,以与冷却腔体中的散热对象热交换。
具体地,二次温度调节系统对储能电池进行冷却时,第二换热单元15通过风机17接收环境中的冷量,并利用该部分冷量对二次换热回路中的第二换热介质进行第一次冷却;第一换热单元16通过风机17接收环境中的冷量,并利用中间换热单元9将该部分冷量对二次换热回路中的第二换热介质进行第二次冷却;最终,第二换热介质于冷却腔体中与储能电池热交换,相当于储能电池浸没于冷却腔体中;通过上述设置,利用第一换热单元16及第二换热单元15共用风机17,使得风机17的利用效率得到提高,提高了能效比,而且气流先经过第二换热单元15后再经过第一换热单元16,可以让更低温度的气流先给第二换热单元15中的第二换热介质降温,更有利于对环境中自然冷源的直接利用,从而减小压缩制冷循环的功耗,使温度调节系统的一次换热回路更节能,同时令储能电池浸没于液冷单元5中,使得第二换热介质能够直接与储能电池接触,传热过程少,显著地提高了散热效率,因此本二次温度调节系统具备散热效率高且能效比高的优点。
进一步地,中间换热单元9为液氟换热器,中间换热单元9包括第一换热管路01与第二换热管路02;第一换热管路01中的第一换热介质能与第二换热管路02中的第二换热介质换热;一次换热回路包括压缩机11,第一换热管路01分别与压缩机11及第一换热单元16连通;二次换热回路包括泵体单元8,第二换热管路02分别与泵体单元8及第二换热单元15连通。另外地,第一换热介质可以为氟制冷剂等,第二换热介质可为乙二醇水溶液等;同时,一次换热回路由压缩机11驱动,此时第一换热单元16可以为翅片式冷凝器,相当于采用压缩制冷的模式;二次换热回路由泵体单元8驱动,此时第二换热单元15选用自然冷却表冷式换热器,相当于采用自然冷却的模式;通过同时利用压缩制冷与自然冷却两种循环进行配合,能够达到高能效的制冷降温。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第二换热单元15的入口端连通有第二阀体2;第二换热单元15及第二阀体2并联连接有第一支路,第一支路上连通有第一阀体1;通过第一阀体1和第二阀体2的设置,使得第二换热单元15能断开与液冷单元5的连通。即通过第一阀体1的设置,使得第二换热单元15能够在二次换热回路中短路(即不工作),令二次温度调节系统进入全压缩制冷运行模式。
进一步地,液冷单元5的出口端与第二换热单元15的入口端之间连通有过滤单元3。压缩机11的排气端处连通有单向阀13,单向阀13沿压缩机11的排气方向设置。泵体单元8包括多个相互并联设置的循环泵。
一次换热回路还包括电子膨胀阀6、储液单元7和气液分离单元10;其中,第一换热单元16、电子膨胀阀6、储液单元7、第一换热管路01、气液分离单元10及压缩机11依次连通。
二次温度调节系统还包括四通换向阀14,四通换向阀14包括第一接口141、第二接口142、第三接口143及第四接口144;第一接口141与第一换热单元16连通,第二接口142与气液分离单元10连通,第三接口143与第一换热管路01连通,第四接口144与压缩机11的排气端连通。
示例性的,当第一接口141与第四接口144连通,第二接口142与第三接口143连通时,压缩机11、四通换向阀14、第一换热单元16、电子膨胀阀6、储液单元7、第一换热管路01、四通换向阀14及气液分离单元10依次连通以执行制冷循环;示例性的,当第一接口141与第二接口142连通,第三接口143与第四接口144连通时,压缩机11、四通换向阀14、第一换热管路01、储液单元7、电子膨胀阀6、第一换热单元16、四通换向阀14及气液分离单元10依次连通以执行制热循环,在该模式下,一次换热回路相当于逆转,能够吸收环境中的热量,以提高第一换热介质及第二换热介质的温度,从而起到对储能电池的加热作用,克服低温对储能电池的影响,使储能电池始终处于适宜的温度运行范围。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引入四通换向阀14及第一阀体1,使得二次温度调节系统至少具备三种运行模式,具体的:
1、当环境温度高时,仅采用压缩制冷模式,即第一阀体1打开,当第一接口141与第四接口144连通,第二接口142与第三接口143连通时;一次换热回路中,第一换热介质由压缩机11压缩排气,通过单向阀13,由于此时旁通第四阀体12关闭,第一换热介质经过四通换向阀14进入第一换热单元16,此时第一换热介质冷凝成液态。再经过电子膨胀阀6时,第一换热介质绝热膨胀为两相流体,流经储液单元7后,与第二换热介质在中间换热单元9中进行换热,第一换热介质此时吸热蒸发为气体,再次经过四通换向阀14,流经气液分离单元10,回到压缩机11的吸气侧;
第二换热介质在液冷单元5中与储能电池进行热交换升温,再由过滤单元3过滤后进入中间换热单元9降温(此时第一阀体1开启,第二阀体2关闭),换热后由具有完全备份功能的泵体单元8将第二换热介质输送回液冷单元5当中。
2、当环境温度较高,即相对模式1较低时,采用压缩制冷模式与自然制冷模式复合运行的形式,此时压缩制冷模式中的压缩机11相对于模式1,采用低频模式,即第一阀体1打开,当第一接口141与第四接口144连通,第二接口142与第三接口143连通时;一次换热回路中,第一换热介质由压缩机11压缩排气,通过单向阀13,由于此时旁通第四阀体12关闭,第一换热介质经过四通换向阀14进入第一换热单元16,此时第一换热介质冷凝成液态。再经过电子膨胀阀6时,第一换热介质绝热膨胀为两相流体,流经储液单元7后,与第二换热介质在中间换热单元9中进行换热,第一换热介质此时吸热蒸发为气体,再次经过四通换向阀14,流经气液分离单元10,回到压缩机11的吸气侧;
第二换热介质在液冷单元5中与储能电池进行热交换升温,先由过滤单元3过滤后经过第二阀体2(此时第一阀体1关闭,第二阀体2(开启)流入第二换热单元15中进行换热,然后进入中间换热单元9降温,换热后由具有完全备份功能的泵体单元8将第二换热介质输送回液冷单元5当中。可以理解的是,还可以令压缩机11关闭,相当于仅自然制冷模式运行。
3、当环境温度太低时,一次换热回路以制热模式运行,第一阀体1打开,第二阀体2关闭;一次换热回路中,第一换热介质由压缩机11压缩排气,通过单向阀13,由于此时的第四阀体12关闭,第一换热介质经过四通换向阀14进入中间换热单元9,此时第一换热介质放热冷凝成液态。流经储液单元7后,经过电子膨胀阀6时,第一换热介质绝热膨胀为两相流体,在第一换热单元16中进行换热,第一换热介质此时吸热蒸发为气体,再次经过四通换向阀14,流经气液分离单元10,回到压缩机11的吸气侧。此为第一换热介质的一个完整制热循环;
第二换热介质在液冷单元5中与储能电池进行热交换降温,先由过滤单元3过滤后进入中间换热单元9(此时第一阀体1开启,第二阀体2关闭)升温,换热后由具有完全备份功能的泵体单元8将第二换热介质输送回液冷单元5中。
可以理解的是,在二次温度调节系统从模式2转为模式3时,由于模式2所需的换热介质多于模式3所需的换热介质,此时可利用储液单元7存储多余的第一换热介质。
进一步地,所述电子膨胀阀6及储液单元7并联连接有第三阀体4;气液分离单元10及压缩机11并联连接有第四阀体12。当第三阀体4与第四阀体12打开时,第一换热单元16、第三阀体4、第一换热管路01、四通换向阀14、第四阀体12及四通换向阀14依次连通。此时,四通换向阀14的连接不作限定,例如,可以选用第一接口141与第四接口144连通,第三接口143与第二接口142连通的形式。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引入四通换向阀14、第一阀体1、第三阀体4及第四阀体12,使得二次温度调节系统新增一种模式,具体的:
4、当温度低于模式2中的温度,且高于模式3中的温度时;一次换热回路中,第一换热介质进入第一换热单元16,此时气态的第一换热介质冷凝成液态。经过第三阀体4,与第二换热介质在中间换热单元9中进行换热升温,第一换热介质此时吸热蒸发为气体,经过四通换向阀14、第四阀体12,再次经过四通换向阀14回到第一换热单元16。此为第一换热介质的一个完整制冷循环。需要补充说明的是,第三阀体4的出口处可以串联有氟泵,利用氟泵对一次换热回路进行加压,以促进第一换热介质的流动;或者,可以用氟泵替代第三阀体4,相当于,电子膨胀阀6及储液单元7并联连接有氟泵;气液分离单元10及压缩机11并联连接有第四阀体12;当氟泵启动且第四阀体12打开时,第一换热单元16、氟泵、第一换热管路01、四通换向阀14、第四阀体12及四通换向阀14依次连通,此时利用氟泵作为动力,对一次换热回路进行加压,以促进第一换热介质的流动;同时,可以理解的是,氟泵工作时,即相当于第三阀体4连通,氟泵不工作时,即相当于第三阀体4关闭。
二次换热回路中,第二换热介质在液冷单元5中与储能电池进行热交换升温,先由过滤单元3过滤后经过第二阀体2(此时第一阀体1关闭,第二阀体2开启)流入第二换热单元15中进行换热,然后进入中间换热单元9降温,换热后由具有完全备份功能的泵体单元8将液体输送回液冷单元5中。
需要补充的是,上述的阀体既可以为电磁阀,也可以为手动阀;在本实施例中,优选为电磁阀。
其中,通过四通换向阀14、第三阀体4及第四阀体12的设置,使得一次换热回路能够在压缩制冷模式与热管制冷模式之间切换,其中,热管制冷模式不需要压缩机11的工作,仅利用重力提供能量,能够进一步提高能效比。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二次温度调节系统能够充分利用压缩制冷、热管制冷及自然制冷进行配合,以实现高效降温的目的,且提高了储能电池在低温下的可靠性;并且能将储能电池维持在温度相对稳定的第二换热介质内,相较于风冷系统,减少空气质量控制设备成本,使得储能电池的能量密度能设计地更高;同时,本方案消除了对复杂气流的管理需求,简化系统设计难度。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提供的储能液冷系统,包括储能电池与实施例一中的二次温度调节系统,储能电池设置于冷却腔体中。实施例一中叙述了关于温度调节系统的具体结构及技术效果,本实施例的储能液冷系统引用了该结构,同样具有其技术效果。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储能液冷系统能够充分利用压缩制冷、热管制冷及自然制冷进行配合,以实现高效降温的目的,且提高了储能电池在低温下的可靠性;并且能将储能电池维持在温度相对稳定的第二换热介质内,相较于风冷系统,减少空气质量控制设备成本,使得储能电池的能量密度能设计地更高;同时,本方案消除了对复杂气流的管理需求,简化系统设计难度。
以上所述,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二次温度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次换热回路与二次换热回路;所述一次换热回路与所述二次换热回路之间连接有中间换热单元(9),所述一次换热回路通过所述中间换热单元(9)与所述二次换热回路换热;
所述一次换热回路包括第一换热单元(16),所述二次换热回路包括相连通的液冷单元(5)和第二换热单元(15),所述第一换热单元(16)及所述第二换热单元(15)的一侧设置有风机(17);
其中,所述液冷单元(5)内形成有冷却腔体,所述二次换热回路中的第二换热介质能于所述第二换热单元(15)、中间换热单元(9)及所述液冷单元(5)之间流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二次温度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换热单元(9)包括第一换热管路(01)与第二换热管路(02);
所述一次换热回路包括压缩机(11),所述第一换热管路(01)分别与所述压缩机(11)及所述第一换热单元(16)连通;
所述二次换热回路包括泵体单元(8),所述第二换热管路(02)分别与所述泵体单元(8)及所述第二换热单元(15)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二次温度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单元(15)的入口端连通有第二阀体(2);所述第二换热单元(15)及所述第二阀体(2)并联连接有第一阀体(1)。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二次温度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单元(5)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二换热单元(15)的入口端之间连通有过滤单元(3)。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二次温度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一次换热回路还包括电子膨胀阀(6)、储液单元(7)和气液分离单元(10);
其中,所述第一换热单元(16)、所述电子膨胀阀(6)、所述储液单元(7)、所述第一换热管路(01)、所述气液分离单元(10)及所述压缩机(11)依次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二次温度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四通换向阀(14),所述四通换向阀(14)包括第一接口(141)、第二接口(142)、第三接口(143)及第四接口(144);
所述第一接口(141)与所述第一换热单元(16)连通,所述第二接口(142)与所述气液分离单元(10)连通,所述第三接口(143)与所述第一换热管路(01)连通,所述第四接口(144)与所述压缩机(11)的排气端连通;
其中,当所述第一接口(141)与所述第四接口(144)连通,所述第二接口(142)与所述第三接口(143)连通时,所述压缩机(11)、所述四通换向阀(14)、所述第一换热单元(16)、所述电子膨胀阀(6)、所述储液单元(7)、所述第一换热管路(01)、所述四通换向阀(14)及所述气液分离单元(10)依次连通以执行制冷循环;
当所述第一接口(141)与所述第二接口(142)连通,所述第三接口(143)与所述第四接口(144)连通时,所述压缩机(11)、所述四通换向阀(14)、所述第一换热管路(01)、所述储液单元(7)、所述电子膨胀阀(6)、所述第一换热单元(16)、所述四通换向阀(14)及所述气液分离单元(10)依次连通以执行制热循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二次温度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膨胀阀(6)及所述储液单元(7)并联连接有第三阀体(4);所述气液分离单元(10)及所述压缩机(11)并联连接有第四阀体(12);
当所述第三阀体(4)与所述第四阀体(12)打开时,所述第一换热单元(16)、所述第三阀体(4)、所述第一换热管路(01)、所述四通换向阀(14)、所述第四阀体(12)及所述四通换向阀(14)依次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二次温度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膨胀阀(6)及所述储液单元(7)并联连接有氟泵;所述气液分离单元(10)及所述压缩机(11)并联连接有第四阀体(12);
当所述氟泵启动且所述第四阀体(12)打开时,所述第一换热单元(16)、所述氟泵、所述第一换热管路(01)、所述四通换向阀(14)、所述第四阀体(12)及所述四通换向阀(14)依次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二次温度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泵体单元(8)包括多个相互并联设置的循环泵。
10.一种储能液冷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储能电池与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二次温度调节系统,所述储能电池设置于所述冷却腔体中。
CN202320817953.1U 2023-04-12 2023-04-12 一种二次温度调节系统及储能液冷系统 Active CN21971699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817953.1U CN219716994U (zh) 2023-04-12 2023-04-12 一种二次温度调节系统及储能液冷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817953.1U CN219716994U (zh) 2023-04-12 2023-04-12 一种二次温度调节系统及储能液冷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716994U true CN219716994U (zh) 2023-09-19

Family

ID=879977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817953.1U Active CN219716994U (zh) 2023-04-12 2023-04-12 一种二次温度调节系统及储能液冷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71699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87989B (zh) 電動汽車集成熱管理系統及實現方法
US11480344B2 (en) Multi-split air conditioner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CN116190847A (zh) 储能电池相变温控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15289714A (zh) 一种带水力模块的蒸发冷凝热泵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CN210951940U (zh) 一种氟泵多联制冷系统
CN210624986U (zh) 一种综合冷热源供应优化节能系统
CN219626748U (zh) 一种混合动力商用车电池热管理系统
CN219716994U (zh) 一种二次温度调节系统及储能液冷系统
CN218677306U (zh) 一种汽车电池热管理系统
CN217900220U (zh) 一种带水力模块的蒸发冷凝热泵机组
CN218096349U (zh) 一种电化学储能电池冷媒直冷制冷剂泵压缩机空调系统
CN212109084U (zh) 一种具有自然冷却功能的空调系统
CN210272010U (zh) 干式变压器冷却系统及干式变压器系统
CN211926186U (zh) 一种空调系统
CN211822913U (zh) 机房空调系统
CN220774503U (zh) 一种储能液冷系统
CN220771428U (zh) 一种储能电池的节能温控系统
CN214501787U (zh) 一种用于车辆的热泵系统和含该热泵系统的车辆
CN221403325U (zh) 一种冰蓄冷热泵系统
CN220553496U (zh) 一种电化学储能电池液冷温控系统
CN118794158A (zh) 一种复合式热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19419202U (zh) 一种液冷散热回路及储能设备
CN220429801U (zh) 汽车及其热泵系统
CN217785521U (zh) 风水双源热泵的热循环装置
CN221429387U (zh) 一种单水箱蓄冷式精确控温液冷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