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707772U - 一种液体瓶的瓶盖 - Google Patents

一种液体瓶的瓶盖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707772U
CN219707772U CN202321305310.5U CN202321305310U CN219707772U CN 219707772 U CN219707772 U CN 219707772U CN 202321305310 U CN202321305310 U CN 202321305310U CN 219707772 U CN219707772 U CN 21970777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p
bottle
liquid
air
straigh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305310.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细星
王萍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321305310.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70777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70777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70777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液体瓶的瓶盖,属于液体容器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瓶盖使用稳定性不足等问题。本液体瓶的瓶盖,包括盖体以及固定在盖体中的塞体,盖体上开设有气孔和滴孔,塞体由弹性材料制成,塞体包括呈圆筒状的直插端和处于常闭状态的出液端,盖体内具有呈圆柱形的导气壁,直插端与导气壁贴合,当直插端内腔气压大于外界气压时,直插端与导气壁之间密封并且出液端变形张开使得直插端内腔与滴孔相通;当直插端内腔气压小于外界气压时,直插端收缩使得直插端内腔与气孔相通。在液体瓶中使用本瓶盖,能够保证液体瓶滴液和液体瓶复位的顺利进行,提高了瓶盖的使用稳定性,而且塞体和盖体的结构简单,制造方便。

Description

一种液体瓶的瓶盖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液体容器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液体瓶的瓶盖。
背景技术
液体瓶用于储存眼药水称为眼药水瓶,因便携性和使用的便捷性而被广泛使用,使用时一般通过挤压瓶身将眼药水挤出进行滴注。
为了避免在使用过程中污染液体瓶中的药水,技术人员设计出了可防污染的眼药水瓶。如中国专利文献资料公开的一种眼药水瓶[公布号:CN 114366657A],包括瓶身可挤压变形的储液瓶和连接在储液瓶上端并与储液瓶形成空腔的内瓶盖,内瓶盖上端设有连通空腔的出液孔,内瓶盖内设有弹性体,弹性体上端设有密封部,内瓶盖上设有连通空腔的进气孔,进气孔与空腔之间设有空气过滤装置和单向进气装置。其中,弹性体包括上端部、下端部以及连接上端部和下端部的若干个弹性螺旋线,密封部设置在上端部上;进气孔设置在内瓶盖的侧壁上,进气孔下方的内瓶盖插设于储液瓶中;空气过滤装置包括设置在内瓶盖内并连通进气孔的储气腔,单向进气装置设置在储气腔与空腔之间,单向进气装置包括弹性片,弹性片插入到内瓶盖与储液瓶之间,弹性片的内侧面贴合在内瓶盖上,弹性片的外侧面与储液瓶之间存在空隙。
在使用上述眼药水瓶的过程中,在挤压储液瓶的瓶身进行滴液时,虽然文献中描述空腔内的液体挤压弹性体会使密封部向下移动将出液孔打开,但是空腔中的液体不仅与上端部的倾斜外侧面接触,也能够与上端部的下表面以及倾斜内侧面接触并对上端部产生向上的推力,导致上端部不易向下移动将出液孔打开进行滴液。而在松开储液瓶瓶身进行复位时,虽然文献中描述储气腔的空气推开弹性片后能够进入空腔,但是当空气推开弹性片时,在使内瓶盖与弹性片内侧面之间的通道打开的同时,还容易使弹性片的外侧面抵靠在储液瓶上导致弹性片与储液瓶之间的通道封闭,导致空气无法进入储液瓶使储液瓶复位。因此在上述的眼药水瓶中,弹性体与内瓶盖组成的瓶盖不仅结构复杂,特别是弹性体结构复杂制造不易,而且使用稳定性差,容易出现眼药水瓶不能滴液和储液瓶瓶身无法复位的情况。为了提高使用稳定性使滴液和储液瓶瓶身复位顺利进行,通常会在弹性体的上端部设置在滴液时能够承受更多向下压力的结构,以及在弹性片的外侧面上设置用于通气的气槽结构,但是这些结构的改造会使弹性体的结构更加复杂化,也使弹性体更加不容易制造出来。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液体瓶的瓶盖,解决了现有瓶盖使用稳定性不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液体瓶的瓶盖,包括盖体以及固定在盖体中的塞体,所述盖体上开设有气孔和滴孔,所述塞体由弹性材料制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塞体包括呈圆筒状的直插端和处于常闭状态的出液端,所述盖体内具有呈圆柱形的导气壁,所述直插端与导气壁贴合,当直插端内腔气压大于外界气压时,所述直插端与导气壁之间密封并且出液端变形张开使得直插端内腔与滴孔相通;当直插端内腔气压小于外界气压时,所述直插端收缩使得直插端内腔与气孔相通。
液体瓶包括瓶体和瓶盖,瓶体内装有液体,盖体固定连接在瓶体的瓶口处,塞体直插端的内腔与瓶体的内腔连通。日常保存时,瓶体内气压(即直插端内腔的气压)与外界气压相等,塞体的出液端处于常闭状态,直插端的内腔与滴孔不能连通,同时直插端与导气壁保持贴合。
需要滴液时,倒置或者向下倾斜液体瓶,并挤压瓶体使瓶体内的气压增加(即直插端内腔的气压大于外界气压),此时直插端与导气壁之间密封,能够有效防止液体从导气壁与直插端之间流出,同时出液端变形张开使得直插端内腔与滴孔相通,液体通过直插端的内腔后从滴孔流出实现滴液。滴液结束后,放松瓶体,瓶体内形成负压(即直插端内腔的气压小于外界气压),出液端复位重新闭合,同时直插端收缩使得直插端的内腔与气孔相通,外界的空气从气孔进入盖体内并从直插端与导气壁之间的通气间隙进入瓶体中。当瓶体复位后,瓶体内外气压平衡(即直插端内腔的气压与外界气压相等),直插端与通气壁重新贴合。
在进行滴液时(即直插端内腔的气压大于外界气压时),由于直插端与通气壁贴合并密封,因此瓶体的液体只能进入到直插端内腔中对出液端单向加压而不能接触到塞体的外侧面,保证出液端在瓶体挤压时只受到沿着直插端到出液端方向的压力而变形张开使直插端内腔与滴孔相通,从而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弹性体两侧受力引起的出液孔无法打开进行滴液的情况发生,保证了瓶盖在使用时能够顺利进行滴液,提高液体瓶滴液时瓶盖的使用稳定性。由于直插端设置在塞体端部且呈圆筒状,而通气壁呈圆柱状,使得塞体的直插端能够自由收缩变形,而且直插端的内腔为用于出液的空腔结构,直插端收缩变形后也不会在其内腔中形成其他阻碍空气流通的结构,因此在瓶体复位时(即直插端内腔的气压小于外界气压时),直插端收缩变形使直插端内腔与气孔相通时即可实现通气,保证了外界空气顺利进入到瓶体内使瓶体能够顺利复位,提高了液体瓶复位时瓶盖的使用稳定性。
因此,在液体瓶中使用本瓶盖,能够保证液体瓶滴液和液体瓶复位的顺利进行,提高了瓶盖的使用稳定性。而且塞体和盖体的结构简单,制造方便。
在上述的液体瓶的瓶盖中,所述直插端的端口内侧具有呈锥形的扩口面。
在滴液时,扩口面的设置一方面可以使液体顺利进入到直插端的内腔中,使出液端单向受压顺利打开进行滴液,另一方面扩口面上受到的径向分压力还能够使直插端紧密贴靠在导气壁上,避免液体从导气壁流出;同时在瓶体复位时,扩口面的设置还能够减少直插端端口位置的厚度,减少直插端端口处的弹性阻力,使外界空气顺利进入到瓶体内实现复位。因此,扩口面的设置也能够提高瓶盖的使用稳定性。
在上述的液体瓶的瓶盖中,所述导气壁包括气通段和密封段,所述气通段靠近气孔且气通段的直径大于密封段的直径,所述直插端与气通段之间具有通气环隙,所述直插端与密封段贴合。
将导气壁分成气通段和密封段后,一方面可以通过密封段与直插端之间的密封防止在滴液时有液体从导气壁与直插端之间流出,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气通段与直插段之间的通气环隙使瓶体复位时空气顺利对直插端产生收缩变形的压力,使直插端顺利收缩变形连通气孔与直插端的内腔,使瓶体顺利复位,提高瓶盖的使用稳定性。
在上述的液体瓶的瓶盖中,所述塞体的外侧面上位于直插端和出液端之间具有装配环,所述装配环的外沿与盖体固定,所述装配环上设置有位于气孔与导气壁之间的进气过滤膜。
滴液结束后,放松瓶体使瓶体内形成负压,外界的空气从气孔进入到盖体内,经进气过滤膜阻菌过滤后到达导气壁,再作用在直插端上使直插端顺利收缩变形连通气孔与直插端的内腔,实现瓶体进气复位。装配环的设置使塞体在盖体上固定稳定,使瓶盖使用稳定,同时使进气过滤膜安装方便,并保证塞体结构简单,制造方便。而在装配环上设置的进气过滤膜不仅能够使外界空气顺利进入瓶体内实现瓶体的复位,保证瓶盖使用的稳定性,还能够过滤阻挡外界空气中的细菌,实现瓶盖的阻菌作用。
在上述的液体瓶的瓶盖中,所述盖体内具有呈环形板状的分隔部,所述分隔部内沿上一体设置有呈圆筒状的插筒,所述导气壁设置在插筒的内侧面上。
分隔部与插筒的结构设置使导气壁结构稳定,从而提高瓶盖的使用稳定性。
在上述的液体瓶的瓶盖中,所述盖体上具有包围在出液端外侧的保护筒,所述气孔位于保护筒的外侧,所述保护筒与插筒相对设置,所述装配环的内沿固定在保护筒与插筒之间。
保护筒对塞体的出液端具有限位和保护作用。在滴液时,挤压瓶体使瓶体内压力增大时,保护筒对塞体的出液端具有径向限位作用,防止出液端过度径向变形导致的无法弹性复位。而在瓶体复位时,保护筒具有保护作用,保护筒将出液端与气孔隔开,避免外界空气作用在出液端上引起出液端变形。另外,通过保护筒与插筒还能够夹持固定装配环的内沿,使塞体在盖体内固定稳定。因此,保护筒的设置能够提高瓶盖的使用稳定性。
在上述的液体瓶的瓶盖中,所述插筒朝向保护筒的端面上开设有通气槽,所述通气槽的两端径向贯穿插筒。
通气槽用于连通插筒的内外侧空间,从而使外界空气在瓶体复位时顺利地通过通气槽进入通气环隙内并作用在直插端上,使直插端顺利收缩变形连通气孔与直插端的内腔,保证瓶体复位的顺利进行,有利于提高瓶盖的使用稳定性。
在上述的液体瓶的瓶盖中,所述出液端上设置有沿着直插端到出液端的方向凸出的呈球面状的弹性密封膜,所述弹性密封膜上设置开口缝以形成数个相互抵靠密封的弹性密封瓣。
在挤压瓶体进行滴液时,弹性密封瓣受到沿着直插端到出液端方向的压力而变形张开,即在开口缝处形成开口,使直插端的内腔与滴孔连通进行滴液。当滴液结束放松瓶体时,弹性密封瓣复位相互抵靠将开口缝密封,使出液端保持关闭状态,而且在瓶体内产生负压后,虽然弹性密封膜受到外界空气产生的沿着出液端到直插端方向的压力,但是由于弹性密封膜呈球面状且向着相反的方向凸出,使得弹性密封瓣受力向内变形后会形成更加紧密的抵靠,保证出液端处于关闭状态。
在上述的液体瓶的瓶盖中,所述塞体内具有连接弹性密封膜与直插端内腔壁面的连接壁,所述连接壁呈圆锥形,且连接壁的直径沿直插端到出液端的方向逐渐变小。
当挤压瓶体进行滴液时,由于连接壁呈圆锥形,液体通过连接壁时会产生增压效果,从而保证弹性密封膜顺利打开进行滴液。而且由于塞体由弹性材料制成,当连接壁受到液体压力时,会产生径向向外的变形,对弹性密封膜产生向外的拉扯作用,使将弹性密封膜顺利打开,保证滴液时的使用稳定性。
在上述的液体瓶的瓶盖中,所述盖体包括分体连接的内盖和滴盖,所述内盖呈筒状,所述分隔部设置在内盖的内侧面上,所述滴盖包括所述保护筒、设置在保护筒上的滴注部、设置在保护筒外侧面且向外凸出的呈环形的连接部以及设置在连接部的外沿且向内盖凸出的连接筒,所述滴孔设置在滴注部上,所述气孔设置在连接部上,所述连接筒套装在内盖上并固定,所述装配环的外沿夹持固定在连接部与内盖朝向滴盖的端面之间。
组装瓶盖时可以先将塞体放置到内盖或者滴盖中,然后将内盖和滴盖合拢固定,将盖体分体设置为内盖和滴盖使塞体组装方便,并使塞体在内盖与滴盖之间固定稳定,保证瓶塞使用的稳定性。
在上述的液体瓶的瓶盖中,所述滴注部的朝向塞体的表面上具有环形凸起,所述环形凸起抵靠在出液端的端面上。
环形凸起可以增加塞体出液端与盖体之间的密封面积,提高密封性,提高瓶盖的使用稳定性。
在上述的液体瓶的瓶盖中,所述分隔部上具有背向插筒凸出并环绕导气壁设置的固定环,所述固定环中固定有出液过滤膜。滴液时,出液过滤膜可以过滤液体中的杂质,保证液体滴注时的洁净度。
在上述的液体瓶的瓶盖中,液体瓶的瓶盖还包括套装在盖体外侧的外盖,所述外盖上具有插入到滴孔中并形成密封的密封凸柱,所述外盖上位于密封凸柱的外侧设置有凸出的抵靠凸起,所述抵靠凸起抵靠在滴孔的外口沿处,所述外盖上位于抵靠凸起的外侧开设有若干通气孔,所述抵靠凸起上开设有使滴孔与通气孔连通的若干通槽。
滴液结束后,滴孔中会残留部分液体,将外盖套装在盖体外侧,密封凸柱插入到滴孔中形成密封,位于滴孔内端的液体被密封与空气隔绝开来,位于滴孔外端的液体则被密封凸柱挤压出滴孔并通过通槽外溢,然后利用通气孔使空气流通并形成对流,使液体通过蒸发作用挥发降解。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在塞体上设置处于常闭状态的出液端和呈圆筒状的直插端,直插端与盖体内呈圆柱状的导气壁贴合,当直插端内腔气压大于外界气压时,直插端与导气壁之间密封且出液端变形张开使得直插端内腔与滴孔相通;当直插端内腔气压小于外界气压时,直插端收缩使得直插端内腔与气孔相通,从而保证了液体瓶滴液和复位的顺利进行,提高了瓶盖的使用稳定性,而且结构简单,制造方便。
2、盖体上设置保护筒用于限位和保护出液端,使塞体在盖体中固定稳定,同时又能够防止塞体过渡变形影响瓶盖的使用稳定性。
3、塞体上设置装配环,装配环的外沿固定在盖体上,装配环的内沿固定在插筒与保护筒之间,且装配环上设置进气过滤膜,不仅使塞体在盖体内固定稳定,而且使瓶盖具有过滤阻菌功能的同时使外界空气顺利进入到通孔中。
4、盖体由分体设置的内盖和滴盖组成,使塞体在盖体内安装方便且固定稳定,同时塞体、内盖和滴盖的结构简单,制造方便。
5、设置外盖,不仅可以保护盖体,而且在滴液结束后,可以用于对滴孔中残留液体进行处理,避免污染的液体在下一次滴液时被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瓶盖实施例一安装在瓶体上时的剖视图。
图2是本瓶盖实施例一中盖体与塞体固定的剖视图。
图3是本瓶盖实施例一中盖体的剖视图。
图4是本瓶盖实施例一中塞体的剖视图。
图5是图4中的A向局部视图。
图6是滴液时瓶盖塞体处的局部视图。
图7是瓶体复位时本瓶盖塞体处的局部视图。
图8是本瓶盖实施例一中外盖的剖视图。
图9是图8中的B向视图。
图中,1、瓶体;1a、瓶身;1b、瓶颈;3、盖体;3a、气腔;3b、液腔;4、内盖;4a、挡肩;4b、卡接槽;4c、分隔部;4d、固定环;4d1、卡槽;4e、对扣环;4f、定位条槽;4g、插筒;4g1、导气壁;4g1a;气通段;4g1b、密封段;4g2、通气间隙;4g3、通气环隙;4g4、通气槽;5、滴盖;5a、滴注部;5a1、滴孔;5a1a、第一段;5a1b、第二段;5a2、环形凸起;5b、保护筒;5c、连接部;5c1、气孔;5d、连接筒;5d1、卡接凸起;6、外盖;6a、主体;6a1、密封凸柱;6a2、通气孔;6a3、抵靠凸起;6a4、通槽;6b、拆封环;6c、连接条;7、塞体;7a、出液端;7a1、弹性密封膜;7a1a、开口缝;7a1b、弹性密封瓣;7b、装配环;7b1、进气过滤膜;7b2、凸环;7c、连接壁;7d、直插端;7d1、扩口面;8、出液过滤膜;9、卡接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一种液体瓶的瓶盖,具有阻菌功能。液体瓶包括瓶体1和瓶盖,瓶体1包括可挤压的瓶身1a和一体设置在瓶身1a上端的瓶颈1b,瓶盖安装固定在瓶颈1b处。瓶盖包括盖体3、外盖6和塞体7,盖体3包括分体连接的内盖4和滴盖5,塞体7由弹性材料制成,如医用橡胶材料。
如图2和图3所示,内盖4呈筒状,滴盖5呈帽状,滴盖5与内盖4的上端套接并固定。滴盖5包括滴注部5a、保护筒5b、连接部5c和连接筒5d,保护筒5b和连接筒5d均呈圆筒状,保护筒5b位于连接筒5d的上方,且保护筒5b的外径小于连接筒5d的外径。滴注部5a一体连接在保护筒5b的上端并将保护筒5b的上端口封闭,滴注部5a的中心处开设滴孔5a1,滴注部5a的下表面上具有环绕滴孔5a1设置的环形凸起5a2。连接部5c一体连接在保护筒5b和连接筒5d之间,连接部5c的内沿与保护筒5b的下端连接,连接部5c的外沿与连接筒5d的上端连接,连接部5c呈环形并向外凸出保护筒5b的外侧面,连接部5c上开设有气孔5c1。滴孔5a1包括第一段5a1a和第二段5a1b,第一段5a1a位于第二段5a1b的上方,第一段5a1a呈倒圆锥形,第二段5a1b也呈倒圆锥形,第一段5a1a的最小孔径大于第二段5a1b的最大孔径,且第一段5a1a的孔壁面与第二段5a1b的孔壁面之间圆滑过渡。滴注部5a的下表面上位于第二段5a1b的外侧还设置有储液槽,环形凸起5a2位于储液槽的外侧,储液槽的截面呈三角形。
内盖4上端的外侧面上设置有挡肩4a,内盖4上端的外侧面上位于挡肩4a的上方还设置有呈环形的卡接槽4b。连接筒5d的内侧面上设置有与卡接槽4b对应的卡接凸起5d1,卡接凸起5d1有数个并沿周向依次排列。连接筒5d套装在内盖4的上端外,连接筒5d的下端面抵靠在挡肩4a上,卡接凸起5d1嵌入到卡接槽4b中,从而使滴盖5与内盖4固定成一体形成盖体3,滴盖5的内腔和内盖4的内腔组成了盖体3的内腔。内盖4内具有呈圆柱形的导气壁4g1。内盖4的侧壁上具有将盖体3内腔分隔为气腔3a和液腔3b的分隔座,气腔3a由滴盖5、内盖4上端侧壁和分隔座围成,气孔5c 1与气腔3a连通,液腔3b由内盖4位于分隔座下方的侧壁和分隔座围成,液腔3b位于分隔座的下方。
分隔座包括呈环形板状的分隔部4c以及在分隔部4c内沿上向上凸出的呈筒状的插筒4g,分隔部4c的外沿一体连接在内盖4的侧壁上。插筒4g的内孔上下贯穿使气腔3a和液腔3b连通。插筒4g的内侧面为导气壁4g1。插筒4g的上端面上开设有通气槽4g4,通气槽4g4径向贯穿插筒4g,即通气槽4g4的两端分别贯穿插筒4g的外侧面和导气壁4g1。通气槽4g4有数个并沿周向依次排列。插筒4g的上端面与导气壁4g1之间设置有倒角,方便塞体7的直插端7d插入到插筒4g中的同时,还能够使外界空气进入到倒角与直插端7d所围成的空间中并接触到直插端7d。导气壁4g1包括气通段4g1a和密封段4g1b,导气壁4g1上位于气通段4g1a与密封段4g1b之间具有台阶面,气通段4g1a位于密封段4g1b的上方且气通段4g1a与通气槽4g4连通,气通段4g1a的孔径大于密封段4g1b的孔径。分隔部4c上具有向液腔3b凸出并环绕通孔设置的固定环4d,固定环4d中固定有出液过滤膜8。固定环4d的内侧面上开设有卡槽4d1,出液过滤膜8的外沿上安装有呈环形的卡接架9,卡接架9插入到卡槽4d1中并固定,且卡接架9的外侧面与卡槽4d1的底面密封配合,防止液体从固定环4d与卡接架9的间隙处流入到插筒4g中。
如图2、图4和图5所示,塞体7包括呈圆筒状的直插端7d和处于常闭状态的出液端7a。直插端7d插入到插筒4g中并与导气壁4g1贴合,当直插端7d内腔气压大于外界气压时,直插端7d与导气壁4g1之间密封并且出液端7a变形张开使得直插端7d内腔与滴孔5a1相通;当直插端7d内腔气压小于外界气压时,直插端7d收缩使得直插端7d内腔与气孔5c1相通。出液端7a设置有沿着直插端7d到出液端7a的方向(即朝向滴孔5a1的方向)凸出的呈球面状的弹性密封膜7a1,弹性密封膜7a1上设置开口缝7a1a以形成数个相互抵靠密封的弹性密封瓣7a1b。图5中所示的开口缝7a1a呈一字形,开口缝7a1a将弹性密封膜7a1一分为二形成两个弹性密封瓣7a1b;也可以将开口缝7a1a设置为Y形或者十字形,开口缝7a1a将弹性密封膜7a1一分为三或者一分为四,对应形成三个弹性密封瓣7a1b或者四个弹性密封瓣7a1b。塞体7的出液端7a固定在保护筒5b中,且塞体7的出液端7a抵靠在盖体3顶壁上形成密封,出液端7a的端口与滴孔5a1的第二段5a1b相对。塞体7内具有连接弹性密封膜7a1与直插端7d内腔壁面的连接壁7c,连接壁7c呈圆锥形,且连接壁7c的直径沿直插端7d到出液端7a的方向逐渐变小。直插端7d的内腔壁面、连接壁7c和出液端7a的内腔壁面围成了上下贯穿塞体7的出液孔。
塞体7的外侧面上位于出液端7a和直插端7d之间具有装配环7b,装配环7b位于气腔3a中且装配环7b的外沿与盖体3侧壁固定,装配环7b上设置有位于气孔5c1下方的进气过滤膜7b1。出液端7a插入到保护筒5b内,即保护筒5b包围在出液端7a外侧。出液端7a的上端面抵靠在滴注部5a上形成密封,滴注部5a上的环形凸起5a2与出液端7a过盈抵靠。保护筒5b的下端面贴靠在装配环7b内沿的上表面上,插筒4g的上端面贴靠在装配环7b内沿的下表面上,装配环7b外沿夹持固定在内盖4上端面与滴盖5的连接部5c之间。装配环7b外沿的上表面上具有凸环7b2,凸环7b2过盈抵靠在连接部5c上。直插端7d插入到插筒4g中,直插端7d与密封段4g1b贴合,为了防止瓶体1内储存的液体发生变质,通常直插端7d与密封段4g1b过盈配合,直插端7d的外侧面与气通段4g1a的孔壁面之间具有通气环隙4g3,便于空气对直插端7d施加收缩变形的压力使直插端7d与导气壁4g1之间形成连通直插端7d内腔与气孔5c1的通气间隙4g2。直插端7d的端口内侧具有呈锥形的扩口面7d1,扩口面7d1的上端高于台阶面,不仅有利于直插端7d在滴液时保持与密封段4g1b的贴合密封,又有利于瓶体1复位时空气顺利推开直插端7d形成通气间隙4g2。
如图1和图2所示,内盖4的下端套装在瓶体1的瓶颈1b外并固定,固定环4d插入到瓶颈1b中,瓶颈1b的上端面抵靠在分隔部4c的下表面上。瓶颈1b的外侧面上从上到下设置有卡扣环和定位凸条,内盖4的内侧面上位于分隔部4c的下方设置有对扣环4e和定位条槽4f,内盖4的下端套装在瓶颈1b外,卡扣环与对扣环4e咬合卡接实现内盖4与瓶体1的轴向定位,定位凸条插入到定位条槽4f中实现内盖4与瓶体1的轴向定位。
如图1、图8和图9所示,外盖6包括主体6a和拆封环6b,拆封环6b位于主体6a的下方,主体6a套装在盖体3外侧,且主体6a的下端与内盖4的侧壁形成螺纹连接。拆封环6b套装在内盖4外侧并固定。拆封环6b与主体6a下端之间通过若个连接条6c连接,连接条6c可通过主体6a与拆封环6b的相对转动而断裂。主体6a顶壁的中心处具有向下凸出的密封凸柱6a1,密封凸柱6a1呈倒圆锥形。密封凸柱6a1插入到滴孔5a1的第一段5a1a中形成密封。主体6a顶壁上还设置有若干通气孔6a2,通气孔6a2与盖体3上的气孔5c1错开设置。主体6a顶壁上位于密封凸柱6a1的外侧设置有凸出的呈环形的抵靠凸起6a3,抵靠凸起6a3抵靠在滴注部5a的上端面上,通气孔6a2位于抵靠凸起6a3的外侧,抵靠凸起6a3上开设有使滴孔5a1第一段5a1a与通气孔6a2连通的若干通槽6a4。通槽6a4有四个并沿周向均匀排列,通气孔6a2有五个,包括两个圆形孔和三个方形孔。滴液结束后,滴孔5a1中会残留部分液体,将外盖6套装在盖体3外侧,密封凸柱6a1插入到滴孔5a1的第一段5a1a中并形成密封,位于滴孔5a1第二段5a1b内的液体被密封与空气隔绝开来,位于滴孔5a1第一段5a1a的液体则被密封凸柱6a1挤压出滴孔5a1并通过通槽6a4外溢,然后利用五个通气孔6a2使空气流通并形成对流,使液体通过蒸发作用挥发降解。通气孔6a2不仅能够避免外盖6与盖体3之间形成密闭空间而导致外盖6无法打开,还能够使空气形成对流有利于残余液体的挥发降解。
生产制造时,分别加工成型滴盖5、内盖4和塞体7,然后将塞体7的出液端7a插入到滴液的保护筒5b中,再将内盖4的上端插入到滴盖5的连接筒5d内,塞体7的直插端7d插入到插筒4g中,卡接凸起5d1嵌入到内盖4的卡接槽4b中,盖体3与塞体7组装方便。
如图6所示,需要滴液时,取下外盖6,倒置或者向下倾斜液体瓶并挤压瓶身1a使瓶体1内的压力增大(即直插端7d内腔气压大于外界气压),液体通过出液过滤膜8后,从导气壁4g1的下端口进入到塞体7直插端7d的内腔中,由于直插端7d与导气壁4g1贴合密封,液体不会通过导气壁4g1与直插端7d之间流出,加压后的液体作用在扩口面7d1上,使直插端7d的侧壁能够更加紧密地贴靠在导气壁4g1上形成稳定可靠的密封,进一步防止液体从导气壁4g1与直插端7d之间流出,同时出液端7a的弹性密封膜7a1受到沿着直插端7d到出液端7a方向的压力(即朝向滴孔5a1的压力)而打开,由于出液端7a抵靠在盖体3上形成密封且出液端7a的上端口与滴孔5a1相对,液体通过出液端7a后不会流到塞体7外侧面,直接从滴孔5a1流出实现滴液。如图7所示,滴液结束后,放松瓶身1a,同时瓶体11内形成负压(即直插端7d内腔气压小于外界气压),出液端7a的弹性密封膜7a1复位重新关闭,外界的空气从气孔5c1进入到盖体3的气腔3a中,通过进气过滤膜7b1过滤阻菌后,从通气槽4g4进入到通气环隙4g3中,由于外界空气压力大于瓶体1内压力,外界空气作用在直插端7d上使直插端7d收缩变形,并在导气壁4g1与直插端7d之间形成连通气孔5c1与直插端7d内腔的通气间隙4g2,外界空气进入到瓶体1内。如图1所示,当瓶体1复位后,瓶体1内外气压平衡(即直插端7d内腔气压等于外界气压),直插端7d的侧壁复位重新将导气壁4g1贴合密封,避免瓶体1液体发生变质。滴液结束后,将外盖6套装在盖体3外侧,密封凸柱6a1插入到滴孔5a1的第一段5a1a中并形成密封,位于滴孔5a1第二段5a1b的液体则被密封凸柱6a1挤压出滴孔5a1并通过通槽6a4外溢,然后利用五个通气孔6a2使空气流通并形成对流,使液体通过蒸发作用挥发降解,避免污染的液体在下一次滴液时被使用。
在挤压瓶身1a进行滴液的过程中,液体只进入到塞体7内对塞体7施压,而不会对塞体7的外侧面施压,保证了出液端7a的弹性密封膜7a1在压力作用下顺利打开进行滴液,同时在瓶身1a挤压后复位的过程中,直插端7d与导气壁4g1形成通气间隙4g2后可直接连接气腔3a和液腔3b,直插端7d向其内腔内收缩变形也不会形成其他阻碍空气进入的结构,保证了瓶体1的顺利复位。因此,在液体瓶中使用本瓶盖,不仅具有阻菌功能,而且能够保证液体瓶滴液和液体瓶复位的顺利进行,提高了瓶盖的使用稳定性。而且塞体7和盖体3的结构简单,制造方便,组装方便。本瓶盖除了可以用于眼药水瓶,还可以用于滴注的耳药水瓶或者鼻药水瓶等。
实施例二
滴盖5的结构与实施例一略有不同,其他结构与实施例一相同。滴盖5的不同之处在于,连接部5c呈环形且半幅的横截面呈“7”字型,连接部5c的内沿与保护筒5b的上端一体相连,连接部5c的外沿与连接筒5d的上端一体相连。连接部5c的外沿与盖体3的上端面夹持固定塞体7装配环7b的外沿,保护筒5b与插筒4g夹持固定装配环7b的内沿。
实施例三
滴盖5的连接筒5d与内盖4上端的侧壁一体成型,分隔部4c分体固定在内盖4上端的侧壁上并形成密封,比如分隔部4c与内盖4侧壁之间通过焊接固定或者螺纹连接并填充密封圈等结构。其他结构与实施例一或者实施例二相同。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水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液体瓶的瓶盖,包括盖体(3)以及固定在盖体(3)中的塞体(7),所述盖体(3)上开设有气孔(5c1)和滴孔(5a1),所述塞体(7)由弹性材料制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塞体(7)包括呈圆筒状的直插端(7d)和处于常闭状态的出液端(7a),所述盖体(3)内具有呈圆柱形的导气壁(4g1),所述直插端(7d)与导气壁(4g1)贴合,当直插端(7d)内腔气压大于外界气压时,所述直插端(7d)与导气壁(4g1)之间密封并且出液端(7a)变形张开使得直插端(7d)内腔与滴孔(5a1)相通;当直插端(7d)内腔气压小于外界气压时,所述直插端(7d)收缩使得直插端(7d)内腔与气孔(5c1)相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瓶的瓶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插端(7d)的端口内侧具有呈锥形的扩口面(7d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瓶的瓶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气壁(4g1)包括气通段(4g1a)和密封段(4g1b),所述气通段(4g1a)靠近气孔(5c1)且气通段(4g1a)的直径大于密封段(4g1b)的直径,所述直插端(7d)与气通段(4g1a)之间具有通气环隙(4g3),所述直插端(7d)与密封段(4g1b)贴合。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液体瓶的瓶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塞体(7)的外侧面上位于直插端(7d)和出液端(7a)之间具有装配环(7b),所述装配环(7b)的外沿与盖体(3)固定,所述装配环(7b)上设置有位于气孔(5c1)与导气壁(4g1)之间的进气过滤膜(7b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体瓶的瓶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3)内具有呈环形板状的分隔部(4c),所述分隔部(4c)内沿上一体设置有呈圆筒状的插筒(4g),所述导气壁(4g1)设置在插筒(4g)的内侧面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体瓶的瓶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3)上具有包围在出液端(7a)外侧的保护筒(5b),所述气孔(5c1)位于保护筒(5b)的外侧,所述保护筒(5b)与插筒(4g)相对设置,所述装配环(7b)的内沿固定在保护筒(5b)与插筒(4g)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体瓶的瓶盖,其特征在于,所述插筒(4g)朝向保护筒(5b)的端面上开设有通气槽(4g4),所述通气槽(4g4)的两端径向贯穿插筒(4g)。
8.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液体瓶的瓶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液端(7a)上设置有沿着直插端(7d)到出液端(7a)的方向凸出的呈球面状的弹性密封膜(7a1),所述弹性密封膜(7a1)上设置开口缝(7a1a)以形成数个相互抵靠密封的弹性密封瓣(7a1b)。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液体瓶的瓶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塞体(7)内具有连接弹性密封膜(7a1)与直插端(7d)内腔壁面的连接壁(7c),所述连接壁(7c)呈圆锥形,且连接壁(7c)的直径沿直插端(7d)到出液端(7a)的方向逐渐变小。
10.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液体瓶的瓶盖,其特征在于,液体瓶的瓶盖还包括套装在盖体(3)外侧的外盖(6),所述外盖(6)上具有插入到滴孔(5a1)中并形成密封的密封凸柱(6a1),所述外盖(6)上位于密封凸柱(6a1)的外侧设置有凸出的抵靠凸起(6a3),所述抵靠凸起(6a3)抵靠在滴孔(5a1)的外口沿处,所述外盖(6)上位于抵靠凸起(6a3)的外侧开设有若干通气孔(6a2),所述抵靠凸起(6a3)上开设有使滴孔(5a1)与通气孔(6a2)连通的若干通槽(6a4)。
CN202321305310.5U 2023-05-25 2023-05-25 一种液体瓶的瓶盖 Active CN21970777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05310.5U CN219707772U (zh) 2023-05-25 2023-05-25 一种液体瓶的瓶盖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05310.5U CN219707772U (zh) 2023-05-25 2023-05-25 一种液体瓶的瓶盖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707772U true CN219707772U (zh) 2023-09-19

Family

ID=880000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305310.5U Active CN219707772U (zh) 2023-05-25 2023-05-25 一种液体瓶的瓶盖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70777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582335A (zh) * 2024-01-18 2024-02-23 张家港众辉医用塑料科技有限公司 眼药水滴液瓶中的防堵塞无菌滴液头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582335A (zh) * 2024-01-18 2024-02-23 张家港众辉医用塑料科技有限公司 眼药水滴液瓶中的防堵塞无菌滴液头
CN117582335B (zh) * 2024-01-18 2024-04-02 张家港众辉医用塑料科技有限公司 眼药水滴液瓶中的防堵塞无菌滴液头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9707772U (zh) 一种液体瓶的瓶盖
EP1500602B1 (en) Dispensing container
US7810744B2 (en) Fluid reservoir for a paint spray gun
EP1210164B1 (en) Oil filter with center tube having a built-in snap
RU2385774C2 (ru) Емкость для хранения капельно дозируемой жидкости, обратимо деформируемая в результате всасывания воздуха
KR20180050310A (ko)
CN117284637A (zh) 一种液体瓶的瓶盖
EP0363172B1 (en) Liquid dispenser nozzle assembly
RU2070531C1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выдачи стерильного раствора
JP5739890B2 (ja) 液体ディスペンサ装置およびその組立方法
EP1375374B1 (en) Valve mechanism for tube-type fluid container
EP0253495A2 (en) Storage bottle for contact lens cleaning solution
US10654629B2 (en) Check valve structure, nozzle member using same, and squeeze container
JP5771496B2 (ja) 吐出容器
JP5961452B2 (ja) 吐出容器
JP2002002755A (ja) 逆流防止容器
JP2013014341A (ja) 吐出容器
CA2551675A1 (en) Liquid storage container with bottom filter
EP1391392A2 (en) Valve mechanism for tube-type fluid container
JP4039507B2 (ja) チューブ容器
KR101130234B1 (ko) 점안약 용기의 적하노즐
JP5808998B2 (ja) 吐出栓
WO2021215676A1 (ko) 이중 용기
KR20230027204A (ko) 벤트 시스템
WO2015056852A1 (ko) 자동개폐 토출식 펌프 용기 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