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700388U - 一种用于俯趴体位患者的抬升装置及翻身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俯趴体位患者的抬升装置及翻身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700388U CN219700388U CN202321354694.XU CN202321354694U CN219700388U CN 219700388 U CN219700388 U CN 219700388U CN 202321354694 U CN202321354694 U CN 202321354694U CN 219700388 U CN219700388 U CN 21970038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atient
- air bag
- main
- auxiliary
- pron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10000001015 abdomen Anatomy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0452 restrain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7306 turnover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0000029058 respiratory gaseous exchange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10000003739 neck Anatomy 0.000 abstract 3
- 206010036790 Productive cough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1
- 210000003802 sputum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1
- 208000024794 sputum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9000008280 bloo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10000004369 blood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29142 excre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atomic oxygen Chemical compound [O]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08000014674 injury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52760 oxy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1301 oxyge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10000003437 trachea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4
- 208000008589 Obesity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3
- 208000027418 Wounds and injury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6378 dama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5000020824 obesity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241 respir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10000002345 respiratory system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3
- 206010024971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759 clinical diagnosi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08000015181 infectious diseas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685 pulmona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06010040007 Sense of oppression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6541 health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4759 maintenance of lo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1202 rhombencephalon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480 spread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733 trauma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Invalid Beds And Related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俯趴体位患者的抬升装置及翻身装置,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抬升装置包括主气囊、副气囊和约束带,主气囊的顶面设置的主限位凸部之间形成主容置凹部,主容置凹部具有与躯干部拟形的轮廓且对应四肢和颈部的位置与主气囊的外侧壁相通;副气囊的顶面设置的副限位凸部之间形成副容置凹部,副容置凹部具有与头部拟形的轮廓且对应颈部的位置与副气囊的外侧壁相通;主气囊相对两侧边之间设有至少一组约束带。该抬升装置可配置在俯趴体位患者身下,从而使其躯干头颈抬离床面,解决了患者呈俯趴体位时身体与床面贴实会遮蔽口鼻、压迫胸腹、妨碍呼吸,影响气管切口或引流管路的技术问题,具有极大的推广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俯趴体位患者的抬升装置及翻身装置。
背景技术
下呼吸道感染或肺部感染的患者,尤其是行气管切开术、闭式引流术等呼吸系统手术的急危重患者及体型肥胖或年老体衰的患者,保证其顺畅排痰并维持基础的血氧饱和度至关重要,临床诊疗过程中发现,让患者调整为俯趴体位对潴留痰液的排出和血氧饱和度的提升有明显促进作用。
然而,本发明人发现:患者呈俯趴体位时,若整个身体与床面贴实,则会遮蔽口鼻、压迫胸腹、妨碍呼吸,甚至影响气管切口或引流管路。另外,前述患者往往自主意识较差,无法自行在俯趴体位和其他体位之间翻身变换,通常需要医护人员和患者家属等多人协助,整个过程费时耗力却仍手忙脚乱。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俯趴体位患者的抬升装置及翻身装置,以解决患者呈俯趴体位时,若整个身体与床面贴实,则会遮蔽口鼻、压迫胸腹、妨碍呼吸,甚至影响气管切口或引流管路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详见下文阐述。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俯趴体位患者的抬升装置,包括主气囊、副气囊和约束带,其中:所述主气囊的顶面设有主限位凸部,所述主限位凸部之间形成主容置凹部,所述主容置凹部具有与俯趴体位患者之躯干部拟形的轮廓,所述主容置凹部对应俯趴体位患者之四肢和颈部的位置与所述主气囊的外侧壁相通;所述副气囊的顶面设有副限位凸部,所述副限位凸部之间形成副容置凹部,所述副容置凹部具有与俯趴体位患者之头部拟形的轮廓,所述副容置凹部对应俯趴体位患者之颈部的位置与所述副气囊的外侧壁相通;所述副气囊设置于所述主气囊端部,且所述副容置凹部对应俯趴体位患者颈部的位置与所述主容置凹部对应俯趴体位患者颈部的位置相对设置;所述主气囊相对两侧边之间设有至少一组约束带,所述约束带配置为使用时跨设在俯趴体位患者之躯干的左右两侧。
进一步的,所述副容置凹部具有与俯趴患者之面部拟形的轮廓,所述副容置凹部底面对应俯趴体位患者口鼻部的位置设有通气槽,所述通气槽的内侧壁设有与所述副气囊的外侧壁相通的通气孔。
进一步的,所述约束带包括短带、长带和卡扣,其中:所述短带的一端与所述主气囊的外侧壁相连,所述短带的另一端设置所述卡扣;所述长带的一端与所述主气囊的外侧壁相连,所述长带的另一端穿过所述卡扣,且所述长带与所述卡扣形成滑动锁止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约束带设置为并列的两组,两组所述约束带间隔设置。
进一步的,还包括充气泵,所述充气泵通过充气管与所述主气囊和/或副气囊相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主容置凹部在与所述约束带垂直的方向上,具有容纳俯趴体位患者之肩颈部、胸腹部和腰胯部的空间。
进一步的,所述主容置凹部的底面设有第一让位槽,所述第一让位槽配置为与俯趴体位患者之胯部相对应;和/或,所述主容置凹部的底面设有第二让位槽,所述第二让位槽配置为与俯趴体位患者之胸部相对应。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俯趴体位患者的翻身装置,包括翻身板和前述的抬升装置,所述主气囊和所述副气囊设置在所述翻身板的顶面。
进一步的,所述翻身板与所述约束带垂直的两侧边中的至少一侧设有提拉带。
进一步的,所述翻身板与所述约束带垂直的两侧边中的至少一侧具有弯弧部。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俯趴体位患者的抬升装置及翻身装置至少具有如下实质性特点和进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俯趴体位患者的抬升装置,包括主气囊、副气囊和约束带,主气囊的顶面设有主限位凸部,主限位凸部之间形成主容置凹部,主容置凹部具有与俯趴体位患者之躯干部拟形的轮廓,主容置凹部对应俯趴体位患者之四肢和颈部的位置与主气囊的外侧壁相通;副气囊的顶面设有副限位凸部,副限位凸部之间形成副容置凹部,副容置凹部具有与俯趴体位患者之头部拟形的轮廓,副容置凹部对应俯趴体位患者之颈部的位置与副气囊的外侧壁相通;副气囊设置于主气囊端部,且副容置凹部对应俯趴体位患者颈部的位置与主容置凹部对应俯趴体位患者颈部的位置相对设置;主气囊相对两侧边之间设有至少一组约束带,约束带配置为使用时跨设在俯趴体位患者之躯干的左右两侧。该用于俯趴体位患者的抬升装置,可以配置在俯趴体位患者身下,且患者的躯干部位于主容置凹部中而头面部位于副容置凹部中,从而使患者的躯干头颈抬升至不与床面贴实,解决了患者呈俯趴体位时,若整个身体与床面贴实,则会遮蔽口鼻、压迫胸腹、妨碍呼吸,甚至影响气管切口或引流管路的技术问题,具有极大的推广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俯趴体位患者的抬升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俯趴体位患者的抬升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俯趴体位患者的抬升装置之主气囊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俯趴体位患者的抬升装置之主气囊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俯趴体位患者的抬升装置之主气囊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三;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俯趴体位患者的抬升装置之主气囊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四;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俯趴体位患者的翻身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俯趴体位患者的翻身装置之翻身板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识说明:
1、主气囊;11、主限位凸部;12、主容置凹部;13、第一让位槽;14、第二让位槽;
2、副气囊;21、副限位凸部;22、副容置凹部;23、通气槽;24、通气孔;
3、约束带;31、短带;32、长带;33、卡扣;
4、充气泵;41、充气管;
5、翻身板;51、提拉带;52、弯弧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实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而且,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此外,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参照说明书附图1所示,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俯趴体位患者的抬升装置,包括主气囊1、副气囊2和约束带3,其中:主气囊1的顶面设有主限位凸部11,主限位凸部11之间形成主容置凹部12,主容置凹部12具有与俯趴体位患者之躯干部拟形的轮廓,主容置凹部12对应俯趴体位患者之四肢和颈部的位置与主气囊1的外侧壁相通;副气囊2的顶面设有副限位凸部21,副限位凸部21之间形成副容置凹部22,副容置凹部22具有与俯趴患者之头部拟形的轮廓,副容置凹部22对应俯趴体位患者之颈部的位置与副气囊2的外侧壁相通;副气囊2设置于主气囊1端部,且副容置凹部22对应俯趴体位患者颈部的位置与主容置凹部12对应俯趴体位患者颈部的位置相对设置;主气囊1相对两侧边之间设有至少一组约束带3,约束带3配置为使用时跨设在俯趴体位患者之躯干的左右两侧。
可以理解的是,下呼吸道感染或肺部感染的患者,尤其是行气管切开术、闭式引流术等呼吸系统手术的急危重患者及体型肥胖或年老体衰的患者,保证其顺畅排痰并维持基础的血氧饱和度至关重要,临床诊疗过程中发现,让患者调整为俯趴体位对潴留痰液的排出和血氧饱和度的提升有明显促进作用,但是患者呈俯趴体位时,若整个身体与床面贴实,则会遮蔽口鼻、压迫胸腹、妨碍呼吸,甚至影响气管切口或引流管路。而本实施例提供的用于俯趴体位患者的抬升装置,可以配置在俯趴体位患者身下,且患者的躯干部位于主容置凹部12中,而头部位于副容置凹部22中,从而使患者的躯干头颈抬升至不与床面贴实。绝大多数情况下患者处于俯趴体位时,主要是躯干部分处于姿态而头颈部偏向左侧或右侧,以便放置气切管和痰液吸取,此时副气囊2上的副容置凹部22可以具有与人体侧脸适配的轮廓,对应耳朵部位还可以设置凹陷,以免耳廓被压伤或造成患者不适。优选的,对应口鼻处的副限位凸部21的高度相比后脑处的副限位凸部21的高度更低,以便放置气切管和痰液吸取。退而求其次的,此时副气囊2也可以由枕头等其他物品替代,只要能保证患者处于俯趴体位时头颈与躯干可以大致处于同一水平高度,而不至于头颈向床面方向弯着扭曲即可。需要说明的是,主容置凹部12与主限位凸部11之间顺滑过渡,副容置凹部22与副限位凸部21之间也顺滑过渡,以免尖锐的楞边给患者造成压迫伤。主容置凹部12和副容置凹部22的底面具有与俯趴体位下人体生理曲线相拟合的起伏变化,以使俯趴体位患者能够稳妥得“嵌”在主气囊1和副气囊2中。约束带3可以对患者的躯干起到约束定位的作用,从而使患者保持在规范的姿态。
继续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主气囊1和副气囊2既可一体成型,也可以分体成型,其中二者分体成型时,可以根据临床需要选择是否设置副气囊2,也即在必要的时候(例如口鼻插管或头面创伤等情况)也可以只设置主气囊1。
参照说明书附图1所示,作为进一步的实施例,还包括充气泵4,充气泵4通过充气管41与主气囊1和/或副气囊2相连通。可以理解的是,主气囊1与副气囊2一体成型的时候,若二者内部空间也相通,则充气泵4可仅与主气囊1相通或仅与副气囊2相通;主气囊1与副气囊2分体成型的时候或主气囊1与副气囊2内部空间不相通的时候,则充气泵4分别与主气囊1和副气囊2相通。
需要说明的是,主气囊1和副气囊2除了设置为可充放气的结构形式,也可以设置为预先充气成型而不可放气的结构形式。当主气囊1和副气囊2设置为可充放气的形式时,可以先将瘪塌状态的主气囊1和副气囊2铺设在床面上,待患者调整到俯趴体位并处于合适的位置后再将主气囊1和副气囊2充气,鼓涨至患者的躯干升离床面。当主气囊1和副气囊2设置为不可放气的形式时,可以将鼓涨状态的主气囊1和副气囊2放置在床面上,处于俯趴状态的患者进入或放入主容置凹部12和副容置凹部22中。
继续参照说明书附图2所示,作为进一步的实施例,副容置凹部22具有与俯趴患者之面部拟形的轮廓,副容置凹部22底面对应俯趴体位患者口鼻部的位置设有通气槽23,通气槽23的内侧壁设有与副气囊2的外侧壁相通的通气孔24。可以理解的是,在患者侧面部受伤、颈椎不适等个别情况下,患者处于俯趴体位时,不仅躯干部处于俯卧姿势,面部也竖直向下俯趴着,此时副容置凹部22具有与俯趴患者之面部拟形的轮廓,并且副容置凹部22对应口鼻的位置设置通气槽23和通气孔24,可以使俯趴体位的患者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从而使患者在俯趴体位以促进排痰的同时,能够避免口鼻被遮蔽或胸腹被压迫以保持呼吸顺畅。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相比仰卧体位或躯干俯趴头颈侧偏,躯干和头面整个俯趴,或许呼吸没有那么自如,但因为设置了通气槽23和通气孔24,依然可以保证患者正常呼吸,只要俯趴体位对排解舒缓气管深处的阻塞作用的收益,大于呼吸通道略显曲折对呼吸阻碍作用,那血样饱和度也并不会因此而下降。另外,痰液从气管深处排出到气管切开处时,可由吸痰装置将痰吸出,不会流动到口鼻处,造成污秽物给患者口鼻造成堵塞或污染。当然,待患者身体条件允许后,也可及时将患者调整躯干俯趴头颈侧偏的体位,或者短时间调整为仰卧体位。
参照说明书附图1—2所示,作为可选的实施例,约束带3包括短带31、长带32和卡扣33,其中:短带31的一端与主气囊1的外侧壁相连,短带31的另一端设置卡扣33;长带32的一端与主气囊1的外侧壁相连,长带32的另一端穿过卡扣33,且长带32与卡扣33形成滑动锁止相连。可以理解的是,约束带3包括短带31和长带32,其中长带32跨过患者的躯干,而短带31只在患者躯干的一侧,如此设置就可以让质地较硬、体积较大的卡扣33位于主气囊1外表面,而不至于位于患者体侧,从而避免卡扣33对患者造成压迫伤。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不同患者的体型存在差异,因此长带32与卡扣33形成滑动锁止相连,可以根据需要调整松紧,该滑动锁止结构与书包背带结构类似。
继续参照说明书附图1—2所示,作为优选的实施例,约束带3设置为并列的两组,两组约束带3间隔设置。可以理解的是,约束带3设置两组且二者并列、间隔,可以在更大范围上对患者起到约束作用。
参照说明书附图1—3所示,作为进一步的实施例,主容置凹部12在与约束带3垂直的方向上,具有容纳俯趴体位患者之肩颈部、胸腹部和腰胯部的空间。可以理解的是,主气囊1基本沿人体的躯干延伸,也即整体呈长方形,而约束带3的延伸方向与人体躯干垂直(此处所指垂直为基本垂直或大致垂直,而非数学意义上的绝对垂直),因此主容置凹部12在与约束带3垂直的方向上,具有相应形状和深度的空间以容纳俯趴体位患者的肩颈部、胸腹部和腰胯部。
参照说明书附图4—6并结合说明书附图1所示,作为可选的实施例,主容置凹部12的底面设有第一让位槽13,第一让位槽13配置为与俯趴体位患者之胯部相对应;和/或,主容置凹部12的底面设有第二让位槽14,第二让位槽14配置为与俯趴体位患者之胸部相对应。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让位槽13对应俯趴体位患者的胯部,当患者为男性时,第一让位槽13可以避免患者的阴部受到压迫;而第二让位槽14对应俯趴患者的胸部,当患者为女性时,第二让位槽14可以避免患者的胸部受到压迫。需要说明的是,主气囊1既可以只配置第一让位槽13(如说明书附图4所示)以作为男性患者专用,也可以只配置第二让位槽14(如说明书附图5所示)以作为女性患者专用,还可以第一让位槽13和第二让位槽14均配置(如说明书附图6所示)以作为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通用。
参照说明书附图7所示,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俯趴体位患者的翻身装置,包括翻身板5和前述的抬升装置,主气囊1和副气囊2设置在翻身板5的顶面。可以理解的是,行气管切开术、闭式引流术等呼吸系统手术的急危重患者及体型肥胖或年老体衰的患者往往自主意识较差,无法自行在俯趴体位和其他体位之间翻身变换,通常需要医护人员和患者家属等多人协助,整个过程费时耗力却仍手忙脚乱。本实施例通过在主气囊1和副气囊2底部设置翻身板5,当需要将患者从俯趴体位调整为仰卧或侧卧等体位时,可以通过翻转翻身板5带动患者翻身。需要说明的是,当患者翻转到仰卧体位时,解开长带32与卡扣33之间的连接,由于卡扣33设置在短带31上,长带32可以相对顺畅得从患者身下抽出。
参照说明书附图7所示,作为可选的实施例,翻身板5与约束带3垂直的两侧边中的至少一侧设有提拉带51。可以理解的是,在翻身板5的侧边设置提拉带51,当患者需要翻身时,可以通过提拉带51对翻身板5进行翻转操作,由于更好发力,操作更加方便、快捷。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患者左右两侧身体状态不同,可能需要向左侧翻转也可能需要向右侧翻转,因此可以在翻身板5两侧均设置提拉带51,以满足不同的需求。优选的,每侧提拉带51设置为两个且两个提拉带51之间具有间隔,这样双手操作,发力均衡,避免歪斜。
参照说明书附图7—8所示,作为可选的实施例,翻身板5与约束带3垂直的两侧边中的至少一侧具有弯弧部52。可以理解的是,翻身板5侧边设置弯弧部52,在翻转的时候更加顺畅。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患者左右两侧身体状态不同,可能需要向左侧翻转也可能需要向右侧翻转,因此可以在翻身板5两侧均设置弯弧部52,以满足不同的需求。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用于俯趴体位患者的抬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气囊(1)、副气囊(2)和约束带(3),其中:
所述主气囊(1)的顶面设有主限位凸部(11),所述主限位凸部(11)之间形成主容置凹部(12),所述主容置凹部(12)具有与俯趴体位患者之躯干部拟形的轮廓,所述主容置凹部(12)对应俯趴体位患者之四肢和颈部的位置与所述主气囊(1)的外侧壁相通;
所述副气囊(2)的顶面设有副限位凸部(21),所述副限位凸部(21)之间形成副容置凹部(22),所述副容置凹部(22)具有与俯趴体位患者之头部拟形的轮廓,所述副容置凹部(22)对应俯趴体位患者之颈部的位置与所述副气囊(2)的外侧壁相通;
所述副气囊(2)设置于所述主气囊(1)端部,且所述副容置凹部(22)对应俯趴体位患者颈部的位置与所述主容置凹部(12)对应俯趴体位患者颈部的位置相对设置;
所述主气囊(1)相对两侧边之间设有至少一组约束带(3),所述约束带(3)配置为使用时跨设在俯趴体位患者之躯干的左右两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俯趴体位患者的抬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副容置凹部(22)具有与俯趴患者之面部拟形的轮廓,所述副容置凹部(22)底面对应俯趴体位患者口鼻部的位置设有通气槽(23),所述通气槽(23)的内侧壁设有与所述副气囊(2)的外侧壁相通的通气孔(24)。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俯趴体位患者的抬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约束带(3)包括短带(31)、长带(32)和卡扣(33),其中:
所述短带(31)的一端与所述主气囊(1)的外侧壁相连,所述短带(31)的另一端设置所述卡扣(33);
所述长带(32)的一端与所述主气囊(1)的外侧壁相连,所述长带(32)的另一端穿过所述卡扣(33),且所述长带(32)与所述卡扣(33)形成滑动锁止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俯趴体位患者的抬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约束带(3)设置为并列的两组,两组所述约束带(3)间隔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俯趴体位患者的抬升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充气泵(4),所述充气泵(4)通过充气管(41)与所述主气囊(1)和/或副气囊(2)相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2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用于俯趴体位患者的抬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容置凹部(12)在与所述约束带(3)垂直的方向上,具有容纳俯趴体位患者之肩颈部、胸腹部和腰胯部的空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俯趴体位患者的抬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容置凹部(12)的底面设有第一让位槽(13),所述第一让位槽(13)配置为与俯趴体位患者之胯部相对应;
和/或,所述主容置凹部(12)的底面设有第二让位槽(14),所述第二让位槽(14)配置为与俯趴体位患者之胸部相对应。
8.一种用于俯趴体位患者的翻身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翻身板(5)和权利要求1至7任意一项所述的抬升装置,所述主气囊(1)和所述副气囊(2)设置在所述翻身板(5)的顶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于俯趴体位患者的翻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身板(5)与所述约束带(3)垂直的两侧边中的至少一侧设有提拉带(51)。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于俯趴体位患者的翻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身板(5)与所述约束带(3)垂直的两侧边中的至少一侧具有弯弧部(52)。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354694.XU CN219700388U (zh) | 2023-05-31 | 2023-05-31 | 一种用于俯趴体位患者的抬升装置及翻身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354694.XU CN219700388U (zh) | 2023-05-31 | 2023-05-31 | 一种用于俯趴体位患者的抬升装置及翻身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700388U true CN219700388U (zh) | 2023-09-19 |
Family
ID=880024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1354694.XU Active CN219700388U (zh) | 2023-05-31 | 2023-05-31 | 一种用于俯趴体位患者的抬升装置及翻身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700388U (zh) |
-
2023
- 2023-05-31 CN CN202321354694.XU patent/CN219700388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1998698B2 (en) | Respiratory mask | |
EP1863425B1 (en) | Inflatable pillow | |
TW201924630A (zh) | 可調式胸甲 | |
CN219700388U (zh) | 一种用于俯趴体位患者的抬升装置及翻身装置 | |
CN206700339U (zh) | 人工气道患者俯卧位通气固定器 | |
CN213994525U (zh) | 一种新型无创呼吸面罩 | |
CN211433800U (zh) | 一种医疗护理垫 | |
CN208770606U (zh) | 一种能排痰的喉罩 | |
CN217908280U (zh) | 一种ercp手术专用床垫 | |
CN214968852U (zh) | 一种新生儿复苏辅助装置 | |
CN216222579U (zh) | 一种内科临床新型吸氧面罩 | |
CN219461679U (zh) | 一种心胸外科用可调节固定胸带 | |
CN2845827Y (zh) | 一种可控胃管 | |
CN215193121U (zh) | 多功能可调俯卧位床垫 | |
CN213553324U (zh) | 一种手术用分泌物接纳装置 | |
CN210125083U (zh) | 无创呼吸机面罩 | |
CN216877510U (zh) | 一种方便喂药的无创呼吸机面罩 | |
CN213431113U (zh) | 一种带气轮的过床仪 | |
CN219662131U (zh) | 一种通气头枕以及俯卧位通气快速多体位限位摆放工具 | |
CN218390620U (zh) | 一种能调整高度的枕头 | |
CN209996977U (zh) | 一种可充气调节式无创面罩 | |
CN213641470U (zh) | 一种带充气调节的肋骨固定带 | |
CN213823010U (zh) | 一种麻醉科用多通道口咽通气装置 | |
CN219680997U (zh) | 信封式俯卧位通气辅助垫 | |
CN213697637U (zh) | 一种重症患者行俯卧位通气时使用的趴枕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