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696551U - 动力电池保温装置、燃料电池余热利用系统及氢能汽车 - Google Patents

动力电池保温装置、燃料电池余热利用系统及氢能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696551U
CN219696551U CN202320122322.8U CN202320122322U CN219696551U CN 219696551 U CN219696551 U CN 219696551U CN 202320122322 U CN202320122322 U CN 202320122322U CN 219696551 U CN219696551 U CN 21969655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
water
water diversion
communicated
inlet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122322.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吕登辉
郝义国
张江龙
薛东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ove Hydrogen Energy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ove Hydrogen Energy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ove Hydrogen Energy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ove Hydrogen Energy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122322.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69655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69655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69655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Fuel Cel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动力电池保温装置、燃料电池余热利用系统及氢能汽车,包括加热框架,其由多个管道拼装构成,并形成用于收容动力电池的收纳腔,用于取放动力电池的取放口,用于流入热源的热源进口,以及用于流出热源的热源出口;收纳腔与取放口连通。通过加热框架给动力电池加热,利用包裹于动力电池外侧的多个管道内流通的热源的热量,可以为其起到保温作用,提高动力电池在低温下的性能和寿命。

Description

动力电池保温装置、燃料电池余热利用系统及氢能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电池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动力电池保温装置、燃料电池余热利用系统及氢能汽车。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政策的导向以及消费者环保意识的增强,新能源汽车越来越普及。相较于传统汽车,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续航和安全比较关注,而新能源汽车的续航主要取决于电磁的容量和充电速度,而电池的性能受环境温度影响较大。
在燃料电池车辆或者装备中,一般采用燃料电池和动力电池两种电源混合,一般而言,低温环境下,动力电池充/放电性能会下降,甚至会影响动力电池的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动力电池保温装置、燃料电池余热利用系统及氢能汽车,旨在解决现有燃料电池车辆中动力电池在低温环境下充放电性能下降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动力电池保温装置,包括:
加热框架,其由多个管道拼装构成,并形成用于收容动力电池的收纳腔,用于取放所述动力电池的取放口,用于流入热源的热源进口,以及用于流出热源的热源出口;所述收纳腔与所述取放口连通。
进一步地,还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包覆于所述加热框架的外侧,使得所述加热框架设置于所述动力电池和所述壳体之间;所述壳体对应所述热源进口设有进口,所述壳体对应所述热源出口设有出口。
进一步地,所述加热框架还包括管夹,所述管道安装于所述管夹。
进一步地,所述多个管道包括:进水管、出水管和多个分水管;其中,多个所述分水管并排设置并分别形成所述加热框架的两个侧壁、前壁、后壁和顶壁;所述分水管的一端与所述进水管连通,所述分水管的另一端与所述出水管连通;所述进水管远离所述分水管的一端形成所述热源进口;所述出水管远离所述分水管的一端形成所述热源出口;所述两个侧壁、所述前壁、所述后壁和所述顶壁共同围设形成所述收纳腔;所述取放口与所述顶壁相对设置。
进一步地,形成所述侧壁的分水管为第一分水管,形成所述前壁的分水管为第二分水管,形成所述后壁的分水管为第三分水管,形成所述顶壁的分水管为第四分水管;
其中,每一所述第一分水管沿前后向延伸,多个所述第一分水管沿上下向并排设置;每一所述第二分水管沿上下向延伸,多个所述第二分水管沿左右向并排设置;每一所述第三分水管沿左右向延伸,多个所述第三分水管沿上下向并排设置;每一所述第四分水管沿前后向延伸,多个所述第四分水管沿左右向并排设置;所述第二分水管与所述第四分水管一一对应连通,所述第二分水管远离所述第四分水管的一端与所述进水管连通,所述第四分水管远离所述第二分水管的一端与所述出水管连通;所述第三分水管的首尾分别与形成两个所述侧壁的第一分水管一一对应连连通;两个所述侧壁中的其中一个侧壁的第一分水管远离所述第三分水管的一端与所述进水管连通,两个所述侧壁中的另一个侧壁的第一分水管远离所述第三分水管的一端与所述出水管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多个管道还包括排水管,所述排水管沿左右向延伸设置并分别与每一所述第四分水管连通,以实现所述第四分水管与所述出水管连通;
所述进水管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进水管和第二进水管;其中,所述第一进水管沿左右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二进水管沿上下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一进水管与每一所述第二分水管连通,所述第二进水管与对应其的所述侧壁的每一所述第一分水管连通;
所述出水管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出水管和第二出水管;其中,所述第一出水管沿前后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二出水管沿上下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二出水管与对应其的另一所述侧壁的每一所述第一分水管连通;所述第一出水管与所述排水管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进水管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三进水管、第四进水管和第五进水管;其中,所述第四进水管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三进水管,所述第四进水管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五进水管;所述第四进水管的侧壁与形成所述前壁的分水管连通;形成所述前壁的分水管与形成所述顶壁的分水管一一连通;所述第三进水管与形成所述两个侧壁中的其中一个侧壁的每一分水管连通;所述第五进水管与形成所述两个侧壁中的另外一个侧壁的每一分水管连通;所述出水管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三出水管和第四出水管;其中,所述第三出水管与其中一个所述侧壁的分水管连通,形成所述两个侧壁的分水管通过形成所述后壁的分水管一一连通;所述第四出水管与形成所述顶壁的分水管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多个管道包括:进水管、出水管和分水管;其中,多个所述分水管并排设置并分别形成所述加热框架的一个侧壁、前壁、后壁和顶壁;所述分水管的一端所述进水管连通,所述分水管的另一端与所述出水管连通;所述进水管远离所述分水管的一端形成所述热源进口;所述出水管远离所述分水管的一端形成所述热源出口;所述侧壁、所述前壁、所述后壁和所述顶壁共同围设形成所述收纳腔;所述取放口的截面形状为L型。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燃料电池余热利用系统,包括:燃料电池、第一温度传感器、节温器、流量传感器、散热器、第二温度传感器、第三温度传感器、泵、第四温度传感器、动力电池和如上所述的动力电池保温装置;其中,所述动力电池收容于所述收纳腔;
所述燃料电池、所述节温器、所述散热器、所述动力电池保温装置、所述泵形成余热利用回路,以供冷却液循环;所述余热利用回路沿冷却液的流动方向于所述燃料电池的前端设有第四温度传感器、于所述燃料电池的后端设有第一温度传感器、于所述散热器的后端设有第二温度传感器、于所述动力电池保温装置的后端设有第三温度传感器;
所述流量传感器设于并联支路,所述并联支路的一端与所述节温器连通;所述并联支路的另一端与所述泵的前端连通。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氢能汽车,包括如上所述的燃料电池余热利用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通过围设于动力电池的加热框架给动力电池加热,可以为其起到保温作用,解决现有燃料电池车辆中动力电池在低温环境下充放电性能下降的问题。加热框架可充分利用所在应用场景的其他器件(如燃料电池等)的余热对动力电池进行加温保温,从而节约资源,同时降低成本。
2.本实用新型通过壳体对加热框架进行保护和保温,从而在动力电池的外周侧形成保温腔,减缓热量散失速度;同时避免杂质侵入加热框架、动力电池,起到防尘保温防护作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动力电池保温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燃料电池余热利用系统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00-动力电池保温装置、1-壳体、2-加热框架、21-进水管、211-第一进水管、212-第二进水管、22-出水管、221-第一出水管、222-第二出水管、23-分水管、231-第一分水管、232-第二分水管、233-第三分水管、234-第四分水管、24-排水管、25-管夹、26-热源进口、27-热源出口、200-燃料电池余热利用系统、210-燃料电池、220-第一温度传感器、230-节温器、240-流量传感器、250-散热器、260-第二温度传感器、270-第三温度传感器、280-泵、290-第四温度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描述。以下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和附图用于示例性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但不能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实现,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使本实用新型透彻且完整,并且向本领域技术人员充分表达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材料的组分、数字表达式和数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大于或等于两个;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此外,本实用新型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部分。“垂直”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垂直,而是在误差允许范围之内。“平行”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平行,而是在误差允许范围之内。“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在该词前的要素涵盖在该词后列举的要素,并不排除也涵盖其他要素的可能。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视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当描述到特定器件位于第一器件和第二器件之间时,在该特定器件与第一器件或第二器件之间可以存在居间器件,也可以不存在居间器件。
本实用新型使用的所有术语与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理解的含义相同,除非另外特别定义。还应当理解,在诸如通用字典中定义的术语应当被解释为具有与它们在相关技术的上下文中的含义相一致的含义,而不应用理想化或极度形式化的意义来解释,除非这里明确地这样定义。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请参考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动力电池保温装置100,包括加热框架2,其由多个管道拼装构成,并形成用于收容动力电池的收纳腔,用于取放动力电池的取放口,用于流入热源的热源进口26,以及用于流出热源的热源出口27;收纳腔与取放口连通。
通过设置加热框架2给动力电池加热,利用包裹于动力电池外侧的多个管道内流通的热源的热量,可以为其起到保温作用,解决现有燃料电池210车辆中动力电池在低温环境下充放电性能下降的问题。
在本实施例中,动力电池保温装置100还包括壳体1,壳体1包覆于加热框架2的外侧,使得加热框架2设置于动力电池和壳体1之间;壳体1对应热源进口26设有进口,壳体1对应热源出口27设有出口。一方面,可以通过壳体1保护动力电池及加热框架2,另一方面,在加热框架2外侧设置壳体1,可以降低加热框体上热量的散热速度,有助于提高动力电池的保温效率。
进一步地,加热框架2还包括管夹25,管道安装于管夹25上,管夹25将多个管道进行固定连接,使得多个管道的布置更加均匀,从而使得动力电池上的热量更加均匀。
具体地,多个管道包括:进水管21、出水管22和多个分水管23;其中,多个分水管23并排设置并分别形成加热框架2的两个侧壁、前壁、后壁和顶壁;分水管23的一端与进水管21连通,分水管23的另一端与出水管22连通;进水管21远离分水管23的一端形成热源进口26;出水管22远离分水管23的一端形成热源出口27;两个侧壁、前壁、后壁和顶壁共同围设形成收纳腔;取放口与顶壁相对设置。
通过在侧壁上安装进水管21、出水管22和多个分水管23将动力电池包裹,在进水管21内通入热源,利用热源在分水管23内流动,使得热源上的热量供给动力电池,为其起到保温作用,而在燃料电池210车辆中,燃料电池210在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的热,燃料电池210需要冷却液来降温冷却,而冷却液经过燃料电池210后被加热将热量带出形成加热框架2内的热源,从而充分利用燃料电池210的热给动力电池进行保温,经过在分水管23内循环流动的冷却液将热量传递给动力电池后从出水管22流出,可以提高动力电池在低温下的性能和寿命。
进一步地,形成侧壁的分水管23为第一分水管231,形成前壁的分水管23为第二分水管232,形成后壁的分水管23为第三分水管233,形成顶壁上的分水管23为第四分水管234;其中,每一第一分水管231沿前后向延伸,多个第一分水管231沿上下向并排设置;每一第二分水管232沿上下向延伸,多个第二分水管232沿左右向并排设置;每一第三分水管233沿左右向延伸,多个第三分水管233沿上下向并排设置;每一第四分水管234沿前后向延伸,多个第四分水管234沿左右向并排设置;第二分水管232与第四分水管234一一对应连通,第二分水管232远离第四分水管234的一端与进水管21连通,第四分水管234远离第二分水管232的一端与出水管22连通;第三分水管233的首尾分别与形成两个侧壁的第一分水管231一一对应连通;两个侧壁中的其中一个侧壁的第一分水管231远离第三分水管233的一端与进水管21连通,两个侧壁中的另一个侧壁的第一分水管231远离第三分水管233的一端与出水管22连通。
通过将多个第一分水管231沿上下向并排设置为两个侧壁,将多个第二分水管232沿左右向并排设置为前壁,将多个第三分水管233沿上下向并排设置为后壁,将多个第四分水管234沿左右向并排设置为顶壁,侧壁、前壁和顶壁相连通,从而在下方形成一个容纳空间,用于容纳动力电池,并形成一个矩形加热框架2与壳体1内壁相贴合,能最大限度的容纳分水管23,可以增大分水管23与动力电池的接触面积,从而达到对动力电池的热传递,实现对动力电池的保温作用。
优选地,多个管道还包括排水管24,排水管24沿左右向延伸设置并分别与每一第四分水管234连通,以实现第四分水管234与出水管22连通;进水管21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进水管211和第二进水管212;其中,第一进水管211沿左右向延伸设置,第二进水管212沿上下向延伸设置;第一进水管211与每一第二分水管232连通,第二进水管212与对应其的侧壁的每一第一分水管231连通;出水管22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出水管221和第二出水管222,其中,第一出水管221沿前后向延伸设置,第二出水管222沿上下向延伸设置;第二出水管222与对应其的另一侧壁的每一第一分水管231连通;第一出水管221与排水管24连通。
第一进水管211、第二分水管232、第四分水管234、排水管24及第一出水管221形成一个L型结构,第二进水管212、一侧壁的第一分水管231、第三分水管233、另一侧壁的第一分水管231、第二出水管222依次相连通形成一个框型结构,框型结构和L型结构共同组合成为一个矩形的框体结构,在内部形成一个容纳空间用于容纳动力电池,从而使得每一分水管23均能与动力电池接触传递热量,对动力电池起到保温作用。同时,多个分水管23均相连通,使得内部的热源可以从进水口流经分水管23散热后从出水口流出,便于外部带有热量的冷却液可以不停的流入该装置中对动力电池进行保温。
在另一实施例中,进水管21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三进水管21、第四进水管21和第五进水管21;其中,第四进水管21的一端连通第三进水管21,第四进水管21的另一端连通第五进水管21;第四进水管21的侧壁与形成前壁的分水管23连通;形成前壁的分水管23与形成顶壁的分水管23一一连通;第三进水管21与形成两个侧壁中的其中一个侧壁的每一分水管23连通;第五进水管21与形成两个侧壁中的另外一个侧壁的每一分水管23连通;出水管22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三出水管22和第四出水管22;其中,第三出水管22与其中一个侧壁的分水管23连通,形成两个侧壁的分水管23通过形成后壁的分水管23一一连通;第四出水管22与形成顶壁的分水管23连通。多个管道的布置房子不局限于本实施例的附图中的样式,还可以是前进后出的方式,同样也能达到保温效果,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可以根据动力电池的安装或布局来选用加热框架2的结构。
在其他实施例中,多个管道包括:进水管21、出水管22和分水管23;其中,多个分水管23并排设置并分别形成加热框架2的一个侧壁、前壁、后壁和顶壁;分水管23的一端进水管21连通,分水管23的另一端与出水管22连通;进水管21远离分水管23的一端形成热源进口26;出水管22远离分水管23的一端形成热源出口27;侧壁、前壁、后壁和顶壁共同围设形成收纳腔;取放口的截面形状为L型。
参照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燃料电池余热利用系统200,包括:燃料电池210、第一温度传感器220、节温器230、流量传感器240、散热器250、第二温度传感器260、第三温度传感器270、泵280、第四温度传感器290、动力电池和上述动力电池保温装置100;其中,动力电池收容于收纳腔;燃料电池210、节温器230、散热器250、动力电池保温装置100、泵280形成余热利用回路,以供冷却液循环;余热利用回路沿冷却液的流动方向于燃料电池210的前端设有第四温度传感器290、于燃料电池210的后端设有第一温度传感器220、于散热器250的后端设有第二温度传感器260、于动力电池保温装置100的后端设有第三温度传感器270;流量传感器240设于并联支路,并联支路的一端与节温器230连通;并联支路的另一端与泵280的前端连通。
燃料电池210系统工作时,燃料电池210产生的热通过冷却液带出燃料电池210,燃料电池210产生的热通过第一温度传感器220测得,冷却液经过第一温度传感器220,再经过节温器230,节温器230可以控制流入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的冷却液流量,流入第一支路的冷却液经过流量计,该流量计可以获得进入第一支路的冷却液流量;流入第二支路的冷却液经过散热器250、第二温度传感器260,再经过动力电池保温装置100、第三温度传感器270。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的冷却液混合后流入泵280中,再经过第四温度传感器290进入燃料电池210。通过控制节温器230流入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的冷却液流量,及散热器250,可以控制进入动力电池保温装置100内冷却液的温度,由第二传感器测得,冷却液在动力电池保温装置100内散热后流出,温度由第三温度传感器270测得,通过控制动力保温装置入口冷却液温度和出口温度,使动力电池外表的温度始终大于0℃,从而提高动力电池在低温下的性能和寿命。
进一步地,燃料电池210系统还包括热管理模块,热管理模块运行方式如下:
S1:启动第一温度传感器220、第二温度传感器260、第三温度传感器270和第四温度传感器290,测得温度分别为T1、T2、T3、T4;
S2:判断T2值大小:
S21,若T2大于目标值Tm,则运行热管理模块,启动散热器250,增大散热器250风扇的转速,使进入动力电池保温装置100的冷却液入口温度T2达到目标值Tm;
S22,若T2小于目标值Tm,则运行热管理模块,启动散热器250,减小散热器250风扇的转速,使进入动力电池保温装置100的冷却液入口的温度T2达到目标值Tm;目标值Tm的取值范围为30℃-60℃;
S22,若T2在目标值Tm范围内,则不运行热管理模块。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氢能汽车,包括如上的燃料电池余热利用系统200。
在本文中,所涉及的前、后、上、下等方位词是以附图中零部件位于图中以及零部件相互之间的位置来定义的,只是为了表达技术方案的清楚及方便。应当理解,所述方位词的使用不应限制本申请请求保护的范围。
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文中上述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动力电池保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加热框架,其由多个管道拼装构成,并形成用于收容动力电池的收纳腔,用于取放所述动力电池的取放口,用于流入热源的热源进口,以及用于流出热源的热源出口;所述收纳腔与所述取放口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电池保温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包覆于所述加热框架的外侧,使得所述加热框架设置于所述动力电池和所述壳体之间;所述壳体对应所述热源进口设有进口,所述壳体对应所述热源出口设有出口。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电池保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框架还包括管夹,所述管道安装于所述管夹。
4.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动力电池保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管道包括:进水管、出水管和多个分水管;其中,多个所述分水管并排设置并分别形成所述加热框架的两个侧壁、前壁、后壁和顶壁;所述分水管的一端与所述进水管连通,所述分水管的另一端与所述出水管连通;所述进水管远离所述分水管的一端形成所述热源进口;所述出水管远离所述分水管的一端形成所述热源出口;所述两个侧壁、所述前壁、所述后壁和所述顶壁共同围设形成所述收纳腔;所述取放口与所述顶壁相对设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动力电池保温装置,其特征在于,形成所述侧壁的分水管为第一分水管,形成所述前壁的分水管为第二分水管,形成所述后壁的分水管为第三分水管,形成所述顶壁的分水管为第四分水管;
其中,每一所述第一分水管沿前后向延伸,多个所述第一分水管沿上下向并排设置;每一所述第二分水管沿上下向延伸,多个所述第二分水管沿左右向并排设置;每一所述第三分水管沿左右向延伸,多个所述第三分水管沿上下向并排设置;每一所述第四分水管沿前后向延伸,多个所述第四分水管沿左右向并排设置;所述第二分水管与所述第四分水管一一对应连通,所述第二分水管远离所述第四分水管的一端与所述进水管连通,所述第四分水管远离所述第二分水管的一端与所述出水管连通;所述第三分水管的首尾分别与形成两个所述侧壁的第一分水管一一对应连连通;两个所述侧壁中的其中一个侧壁的第一分水管远离所述第三分水管的一端与所述进水管连通,两个所述侧壁中的另一个侧壁的第一分水管远离所述第三分水管的一端与所述出水管连通。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动力电池保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管道还包括排水管,所述排水管沿左右向延伸设置并分别与每一所述第四分水管连通,以实现所述第四分水管与所述出水管连通;
所述进水管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进水管和第二进水管;其中,所述第一进水管沿左右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二进水管沿上下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一进水管与每一所述第二分水管连通,所述第二进水管与对应其的所述侧壁的每一所述第一分水管连通;
所述出水管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出水管和第二出水管;其中,所述第一出水管沿前后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二出水管沿上下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二出水管与对应其的另一所述侧壁的每一所述第一分水管连通;所述第一出水管与所述排水管连通。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动力电池保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三进水管、第四进水管和第五进水管;其中,所述第四进水管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三进水管,所述第四进水管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五进水管;所述第四进水管的侧壁与形成所述前壁的分水管连通;形成所述前壁的分水管与形成所述顶壁的分水管一一连通;所述第三进水管与形成所述两个侧壁中的其中一个侧壁的每一分水管连通;所述第五进水管与形成所述两个侧壁中的另外一个侧壁的每一分水管连通;所述出水管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三出水管和第四出水管;其中,所述第三出水管与其中一个所述侧壁的分水管连通,形成所述两个侧壁的分水管通过形成所述后壁的分水管一一连通;所述第四出水管与形成所述顶壁的分水管连通。
8.如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动力电池保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管道包括:进水管、出水管和分水管;其中,多个所述分水管并排设置并分别形成所述加热框架的一个侧壁、前壁、后壁和顶壁;所述分水管的一端所述进水管连通,所述分水管的另一端与所述出水管连通;所述进水管远离所述分水管的一端形成所述热源进口;所述出水管远离所述分水管的一端形成所述热源出口;所述侧壁、所述前壁、所述后壁和所述顶壁共同围设形成所述收纳腔;所述取放口的截面形状为L型。
9.一种燃料电池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燃料电池、第一温度传感器、节温器、流量传感器、散热器、第二温度传感器、第三温度传感器、泵、第四温度传感器、动力电池和上述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动力电池保温装置;其中,所述动力电池收容于所述收纳腔;
所述燃料电池、所述节温器、所述散热器、所述动力电池保温装置、所述泵形成余热利用回路,以供冷却液循环;所述余热利用回路沿冷却液的流动方向于所述燃料电池的前端设有第四温度传感器、于所述燃料电池的后端设有第一温度传感器、于所述散热器的后端设有第二温度传感器、于所述动力电池保温装置的后端设有第三温度传感器;
所述流量传感器设于并联支路,所述并联支路的一端与所述节温器连通;
所述并联支路的另一端与所述泵的前端连通。
10.一种氢能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燃料电池余热利用系统。
CN202320122322.8U 2023-01-13 2023-01-13 动力电池保温装置、燃料电池余热利用系统及氢能汽车 Active CN21969655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22322.8U CN219696551U (zh) 2023-01-13 2023-01-13 动力电池保温装置、燃料电池余热利用系统及氢能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22322.8U CN219696551U (zh) 2023-01-13 2023-01-13 动力电池保温装置、燃料电池余热利用系统及氢能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696551U true CN219696551U (zh) 2023-09-15

Family

ID=879377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122322.8U Active CN219696551U (zh) 2023-01-13 2023-01-13 动力电池保温装置、燃料电池余热利用系统及氢能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69655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962317B (zh) 一种电动汽车电池模组热管理和能量回收系统及方法
CN110957504B (zh) 燃料电池动力系统
CN102544567B (zh) 带有液冷系统的动力电池模块
CN202127079U (zh) 一种基于热电制冷的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包水冷系统
CN202217748U (zh) 一种电池散热装置及电池组
CN109244593B (zh) 应用于超快速充放电技术的电动汽车电池热管理与车内加热系统
CN108183279B (zh) 一种基于发动机废气余热发电的电池热管理装置
CN109149012B (zh) 基于磁制冷技术的温度控制系统、电动汽车电池组热管理系统及方法
CN206461036U (zh) 燃料电池系统及燃料电池汽车
CN108232238B (zh) 一种燃料电池系统、控制方法以及燃料电池汽车
CN206532827U (zh) 一种燃料电池汽车整车温度管理系统
CN107453008B (zh) 一种纯电动车用电池包加热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2740461B (zh) 蓄热装置、换热装置、控制方法、控制部件以及热管理系统
CN111403848B (zh) 一种基于极耳液冷方式的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
WO2019126996A1 (zh) 一种浸没式的动力电池散热装置
CN219696551U (zh) 动力电池保温装置、燃料电池余热利用系统及氢能汽车
CN210379345U (zh) 一种动力电池的液冷系统
CN114784418B (zh) 浸没式电池包与电动汽车
CN110544807A (zh) 动力电池的液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16903127U (zh) 单体电池、电池包及用电设备
CN216659651U (zh) 一种燃料电池汽车热管理系统及燃料电池汽车
CN207165708U (zh) 电池包加热及冷却装置
CN211295320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冷却系统
CN115241561A (zh) 一种电池系统的冷却方法及装置
CN211507827U (zh) 应用于超快速充放电技术的电动汽车电池热管理与车内加热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